回覆列表
  • 1 # 歷史還有哪些事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身上有許多謎團,尤其是他死後的陵墓,以及陪葬的兵馬俑。陪葬坑已經如此奢華,兵馬俑都被成為“世界奇蹟”了,那麼秦始皇的陵墓到底有多奢華,會有多龐大呢?

    秦始皇少年登基,當時只有13歲,那時候就開始著手修建自己的陵墓,到秦始皇50歲駕崩,歷經37年都沒有修建好,秦二世胡亥繼續建造幾年,才得以完成。期間動用勞工有70萬,可以說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大工程。

    經過專家測算,秦始皇的陵墓有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但是處於地下幾十米的地方,上面有厚厚的封土堆,那麼巨大的封土堆不會把陵墓壓塌嗎?

    目前,經過勘測,秦始皇的陵墓還沒有坍塌跡象,即使兵馬俑坑有一部分都已經坍塌了,壓壞了大量的兵馬俑,但是秦始皇的陵墓還沒有坍塌,歷經兩千年滄海桑田,足可見當時修建技術的高超。

    那麼,秦始皇的陵墓到底用了什麼建造方法,而保證不會坍塌?

    根據專家的猜測,秦始皇的陵墓採用的應該是與埃及金字塔相似的原理。

    地宮處於最底部,使用大量石柱來支撐,然後覆蓋封土,一層一層的疊加,所用的柱子越來越少,直到最頂層僅用幾十根柱子。這樣做可以減少大量的封土帶來的壓力,使得巨大的封土的壓迫分散,保持地宮的穩定。

    另外,根據專家的勘測,秦始皇的陵墓裡存在大量的石板材,這些石板用來做什麼?自然也是用來封頂,減少封土帶來的壓力。至於是怎麼使用,目前還不得而知。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秦始皇的陵墓以大量的水銀為江河湖海,墓頂還利用寶石仿造天上的星宿,可以說極盡奢華,符合他千古第一帝的身份。目前已經證實,秦始皇的陵墓裡含有大量的汞元素,也就是水銀,也就是說司馬遷說的很有可能是真的,但是很遺憾,司馬遷沒有記載秦始皇陵墓是如何封頂的。

    小編認為,與埃及金字塔相似的封頂模式還是比較靠譜的。修建者不光要考慮陵墓的美觀,還要考慮實用性,秦始皇的地宮面積巨大,如果直接封頂,兩千多年的時間難免會塌陷,如果採用金字塔相似的原理,陵墓就會更堅固。畢竟,陝西地區曾經發生過大地震,而目前秦始皇陵還沒有塌陷的跡象,足可見當時修建的有多堅固,封土堆無法壓塌陵墓。

  • 2 # 歷史紫陌閣

    大家好,我是小陌,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導讀: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是秦始皇嬴政的安息地。連“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也只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可見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據記載秦始皇陵動用70餘萬人力,修建39年才草草完工。

    那麼如此龐大的陵墓,建在地下。是如何封頂的?

    這麼的規模的陵墓,對封頂也是個難題。直接用平板方式登頂,很容易坍塌。古人的智慧此時就有了體現。因普通方式封頂容易造成坍塌,就採用了三角形穩定性良好的原因,最終以拱形的結構來封頂。使得所有建築來共同分散受力。這樣使得地宮不容易坍塌。我們也見過以前那種窯洞,受力很好的,經歷幾百年都不會造成塌方。這也使得陵墓上方巨大的封土堆沒有造成坍塌的原因之一。

    巨大的封土堆不會坍塌的原因:

    (一)封土堆下以及周圍有著很厚的夯土牆,夯土牆內還有石質的宮牆作為保護

    在遺址上部覆蓋有殘碎瓦片及紅燒土、灰土等。根據已知情況分析,這座建築結構是重層、瓦頂,中心建築為雙層或更多層的構造。

    經考古學家考察,在秦始皇陵考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

    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至6釐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為檢測堅固程度,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為不合格,箭插不進牆體為合格)

    考察得出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牆的高度約30米。在土牆內側,還發現了一道石質宮牆。有著這麼多層的保護下。加固了陵墓的安全。

    (二)採用三角形原理的穩定性結構

    我們前面在封頂中也有提到。地宮上空大致呈拱形,利用拱橋的設計原理,將上方土堆的壓力向各個方向分散開來,減小地宮坍塌的可能性。這也是不容易造成塌陷的原因之一。

    (三)陵墓地基穩固的基礎

    秦始皇陵墓地宮的地基是採用銅來構建的,所以秦陵的地基底座幾乎全是銅質形成。可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個好的地基是建不了高樓大廈的。

    地基的堅固的基礎打造完畢,加上四周、頂部多層堅固的夯土牆,石牆。並且以三角形原理拱形的設計建築完成使得的陵墓長存2000年之久都是安然無恙的。

    結語

    秦始皇陵體現著秦代的科技水平,體現著古人智慧。從兵馬俑也能看出秦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秦始皇陵作為古代的奇蹟,是本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秦兵馬俑,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還是在考古發現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秦始皇陵代表著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它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

  • 3 # Coco侃歷史

    秦始皇陵規模巨大,耗時幾十年,動用七十餘萬人作業。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實在是個謎。世人都在猜測怎樣把這麼大的地宮給封頂的。如何封頂眾說紛紜。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曾專門給秦始皇修訂了一本《秦始皇本紀》,其描述秦陵地宮的一些內容,說始皇帝當年在位的時候,選取驪山做自己的帝陵地,然後派遣近70餘萬之眾,先挖到有地下泉水滲出來的深度,然後採用銅來構建地宮的地基,所以秦陵的地基底座幾乎全是銅質形成。

    所以地基應該是非常牢固都。

    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

    這恐怕還真不好說。考古專家們挖了許多陵墓,他們應該最有發言權,含金量也高,論述也詳細,但迄今為止還少有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論述……坊間還是靠猜來求證一下好奇心

    秦始皇陵的復土自地平線起到復土頂尖有70多米高,與現在的小區樓房幾十層比肩的還少,遠遠望去,就跟日本的富士山差不多一樣的視覺效果。這渾厚雄麗,實在罕有。

    地下有多深呢?很深了,穿三泉了。人們常說九泉,三六九一回事,反都是約數。反正是極深了,人工挖掘到挖不動為止。才停止不挖。這層最深的地下酒店。反正是極深了,人工挖掘到挖不動為止。才停止不挖。這層最深的地下酒店。每一層環外面周遭復土。這樣的承受力就分散了。這整體看上去就是一個埋在泥土中的金字塔。自上層入口,蛇行而下,達到最下地宮,也就是佈滿水銀保鮮的秦始皇寢宮。

    這麼大的封土會不會塌呢,肯定不會,要不然現在也看不到秦始皇陵了。

    土牆全部夯實

    在秦陵地宮中,所有的牆面都經過了夯實,夯實牆面後可以讓牆面的承重量提升,材料也會更加牢靠,等於給秦陵地宮增加了一層保險,有了這些夯實的土牆,就等於在地宮中增加了很多屏障,一旦發生了地震,有了這些堅固的土牆可以有效避免地宮被撼動,所以塌方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秦陵地宮排水工程完善

    在秦陵地宮中,工匠對於排水設施的建造十分重視,這樣也避免了地宮發生坍塌現象,秦陵地宮是呈現東南方向偏高,西北方向偏低的形態,為了讓秦陵地宮更加穩固,在修建地宮期間,設定了很多排水渠,這些排水渠有效避免了水滲透的問題,可以有效防止地宮中牆面因為浸水而塌方,所以秦陵地宮可以一直保持完好,和地宮排水系統的完善有著密切關係。

    其他支撐措施

    在修建秦陵地宮期間,也增加了很多防護措施,在秦陵地宮中有很多用於支撐的牆體,這些牆體都經過了夯實,建造後可以穩固持久的對封頂進行支撐,有效緩解了壓力

  • 4 # 文物考古聊歷史

    根據考古學家勘探,地宮內部完好,墓室宮牆並未坍塌。在地宮墓室周圍有一圈特別厚的人工夯土牆,就是這道宮牆支撐起了巨大的封土堆。

    外觀上,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呈覆鬥狀,外形作3層波浪式起伏,很像是一座階梯式的高山。現今秦始皇陵的巨大封土堆只剩下51.668米,但若依據《漢書》上的記載,秦始皇陵的封土堆最初高達50餘丈。據說當時的墓室已經挖到“已深已極”,深到不能再深了。李斯上奏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然(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狀。”秦始皇才下令不用再深挖,而是開始建造陪葬坑。

    50丈有多深呢?秦1尺=23.1釐米,1丈=2.31米,50丈就相當於現在的115米左右。也就是說經過了千年的風風雨雨,秦始皇陵封土堆的高度已經少去了一半。

    這個數字實在驚人,於是有人猜測,“五十丈”可能是抄錯了,應該是“三”十丈,這樣原高就是70米左右。較為合理一些。

    根據勘探,地宮東西長為170米,南北寬145米。墓室中央深約30米,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高在15米左右。模擬的結構圖如下:

    可以看到,最裡處是一道石牆,然後就是人工堆築的夯土牆。夯土牆是多層的,每層幾釐米,然後層層加固。就是這樣的結構撐起了巨大的封土堆,歷經地震、千年風雨,沒有坍塌,也沒有滲水。所以,無論是70米還是115米,秦陵地宮的地下建築的承重能力都是令人驚歎的。

  • 5 # 歷史畫中人

    秦始皇陵位於今陝西省臨潼區,裡面埋葬有號稱“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陵的建造堪稱奇蹟,至今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等待世人去了解,秦始皇陵地宮既神秘又偉大,也吸引著世人關注的目光。

    秦始皇陵的修建動用了幾十萬勞力,工程十分浩大,在幾千年前可以完成這樣一個工程,並且處處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在對秦始皇陵進行研究分析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疑問,因為皇陵的地宮空間巨大,可是地宮的封頂卻很完美,幾乎沒有坍塌的可能性。

    秦始皇陵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已經接受了不少遊客的參觀,顯而易見它是真正存在的。而且,秦始皇陵是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嬴政建造的陵墓,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了全朝最全面的智慧,只為建成這麼一座陵墓。

    秦陵地宮巨大,如此龐大空間,如何封頂的?上面巨大封土堆不會壓塌嗎?

    秦始皇陵內外有兩重夯土堆成的城垣,以象徵都城咸陽的皇城和宮城(亦稱外城和內城)。

    而秦陵地宮的地上部分,即我們看到的封土堆(外形似金字塔)原高為115米,現仍高達76米。

    秦陵四周還密集分佈著大小不同、規制各異、葬有不同類別陪葬品的殉葬坑。如我們所熟知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是秦陵殉葬坑之一,目前已經探明的殉葬坑共計400餘個。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殉葬坑是圍繞在秦陵周圍的陪葬墓坑,它們不是秦陵地宮的一部分。

    秦陵堅實的夯土牆,不僅宮壁夯實,連地面上都有許多名為承重牆的土堆。這些材質的使用,可謂是為秦始皇陵地宮的穩定性增加了一層重要保障。

    更有資料顯示地宮內沒有水的漫延,這得歸功於於規模巨大的組排水渠。秦始皇陵墓整體的地勢是東南高,西北低,而組排水渠的建造,有效防止了水的滲透從而導致牆體的坍塌。

    秦陵地宮其實是從地面向下挖出來的,所以這部分工程就耗時很久,也動用了很多勞力,因為秦陵地宮的面積十分龐大,所以在修建的過程中自然也需要考慮到防止塌方的問題,一旦地宮塌方,那麼秦陵地宮就會瞬間被化為灰燼,所以當時的工程師們自然會將這個問題作為重點來考量。

    秦始皇陵在修造地宮時一直深挖到地下有泉水處,然後以銅加固地宮基座,最後在基座上面安放秦始皇本人的棺槨。秦始皇陵地宮內藏有許多殺傷力巨大的暗器,盜墓者一旦進入地宮便會被裡面的兵器射殺。

    始皇陵地宮內部裝飾豪華奢侈,以珍貴的水銀營造江河湖海的樣子。除此之外,地宮內頂鑲嵌有珍貴的珍珠寶石,以象徵天上的日月星辰。最後用珍貴稀有的鯨魚油作為地宮長明燈的燃料,以求長明不滅。

    負責修建地宮的人們計劃很周全,他們並非讓人處在地宮裡進行封土,而是把一切建完善後,把陪葬品放進去,除墓頂沒有建之外,基本已整理完畢,接著人員才開始撤離,舉行祭祀把秦始皇的棺槨擺進去,就下令從上往下砌入堅硬石板,接著才封土,而石頭質地堅硬,能夠承受住大堆泥土的封壓,所以不會被輕易壓垮地宮。

    在對秦陵地宮進行施工期間,為了避免塌方,也想到了很多方法和技巧:

    土牆全部夯實

    在秦陵地宮中,所有的牆面都經過了夯實,夯實牆面後可以讓牆面的承重量提升,材料也會更加牢靠,等於給秦陵地宮增加了一層保險,有了這些夯實的土牆,就等於在地宮中增加了很多屏障,一旦發生了地震,有了這些堅固的土牆可以有效避免地宮被撼動,所以塌方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秦陵地宮排水工程完善

    在秦陵地宮中,工匠對於排水設施的建造十分重視,這樣也避免了地宮發生坍塌現象,秦陵地宮是呈現東南方向偏高,西北方向偏低的形態,為了讓秦陵地宮更加穩固,在修建地宮期間,設定了很多排水渠,這些排水渠有效避免了水滲透的問題,可以有效防止地宮中牆面因為浸水而塌方,所以秦陵地宮可以一直保持完好,和地宮排水系統的完善有著密切關係。

    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棺奇器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上面這段文獻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關於秦陵部分的內容。

    透過上述內容可以簡單歸納出以下幾點重要資訊。

    [1]、秦始皇陵修造工程浩大,前後強徵各類築陵人近70萬。

    秦始皇陵在修造地宮時一直深挖到地下有泉水處,然後以銅加固地宮基座,最後在基座上面安放秦始皇本人的棺槨。

    [2]、秦始皇陵地宮內藏有許多殺傷力巨大的暗器,盜墓者一旦進入地宮便會被裡面的兵器射殺。

    放置這些兵器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地宮不受外人進入破壞。

    [3]、始皇陵地宮內部裝飾豪華奢侈,以珍貴的水銀營造江河湖海的樣子。除此之外,地宮內頂鑲嵌有珍貴的珍珠寶石,以象徵天上的日月星辰。最後用珍貴稀有的鯨魚油作為地宮長明燈的燃料,以求長明不滅。

    透過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我們已經被其壯觀的場面所震撼!殉葬坑尚且如此龐大恢宏,憑此我們亦可以想象秦陵地宮內部又會是何等規模。

    目前透過遙感及物探的方法,科學家們發現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處,其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

    根據近幾年對秦陵的考古探測,特別是人們在封土堆中檢測到汞的含量確實異常。由此也更加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關於秦陵部分的記述是有充分的事實根據的,而非空虛來風胡亂編寫。

    另據部分考古學家推斷,秦陵地宮的營建步驟依次大致為:“先解決好排水設施(若不如此很容易形成深水坑),之後開始挖掘墓坑、然後佈置墓室、再然後劵砌石頂、最後墓頂封土。”

    一般豎穴土墓最後都是用封土填實。但根據對秦陵封土堆的物探,考古學家們發現地宮中存在大量石質板材。

    由此推斷秦陵地宮頂部即是劵砌石頂。用這些巨大石板來保護地宮免遭封土堆壓塌。

    總結:由於秦陵最後封頂距今已過二千多年,“封土堆會不會壓垮地宮頂部”目前尚不得知。

    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相信秦陵地宮會有再現天日的那一天!到時關於秦陵地宮內部的一切秘密、一切真相都將會大白於天下。

    也許這時間會很長,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

  • 6 # 漩渦鳴人yy

    要想知道這事兒的話,就必須對《史記》上面的司馬遷的記錄開始進行分析,然後再結合我們現如今手頭擁有的一些資料!

    按照司馬遷對於秦始皇皇陵的記載,這個建造的步驟呢主要分為以下幾步,首先,第一步通三泉,什麼意思呢?就是往底下挖,挖到這個地下水水層,然後再接著往底下挖,把這個含水層給他穿透了,接著把含水層裡的水給它排掉,或者直接把它給撈出來!

    在《史記》裡面記載,秦始皇的這次皇陵的建造十分規模好大,不僅包括他本身地宮的建造,而且它的地下排水設施特別完善,主要就是為了防止。挖通的泉水進入到地宮或者是下雨的時候,降雨的雨水淹沒地宮!

    第二部,為了防止地宮內部滲水,甚至於在地宮的底層鋪了一層防水層,防水層十分奢華,是直接拿銅鑄造的,鑄造了一層地板!

    第三步!在最後封蓋上秦始皇皇陵的時候,使用巨大的石板作為封頂!

    總體而言,一個巨大的形象在大家面前擺了出來,首先四周都是石板或者說岩層作為牆壁,然後底下呢鋪的是黃銅作為地板,最上面蓋著一個石板,這樣的話,確實可以做到整個地宮做的無限大!而且由於這個地方的地層,它的岩石性質特別堅硬,所以在這個地方他可以創造那種空洞的結構。

    這種結構可以做一種奇特的結構,叫做減壓層!類似的結構出現在埃及法老金字塔裡面,在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主墓室裡面也就是放法老棺槨的地方,上面有四層用來作為減壓的空間,防止上方的岩石下來的垂直作用力直接作用在主墓室的身上!這種設計十分的簡單有效,而且易於學習!

    最後時刻,秦始皇的皇陵選擇用石板蓋住黃陵上方的入口。那這一點可能會借鑑到這種減壓層的設計!

    從現在兵馬俑的發掘之中,發現兵馬俑之間會有那種土牆,用來分擔兵馬俑上方它的那種土層,建築物對於兵馬俑的壓力!這個土牆的現在一直保留在兵馬俑的俑坑裡面,大家去看的話就會發現兵馬俑之間會有這種土牆,這種設計呢,也有可能借鑑到了秦始皇的皇陵的設計之中!

    將秦始皇的主墓將它分割成為幾個小部分!這的話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建築難度!

  • 7 # 巨有料電影

    我是筆目魚記,我來回答。

    1、世界第八大奇蹟之一的秦始皇陵,像謎一樣的存在,是考過學家們一直探索的傑作。

    秦始皇陵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已經接受了不少遊客的參觀。同時,秦始皇陵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嬴政建造的陵墓,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了全朝最全面的智慧,只為建成這麼一座陵墓。

    1983年第7期的《考古》雜誌發表的《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一文稱:在對整個封土堆的土壤汞量測定過程中,1個點的含量達到1440ppb(納克級,相當於10的負9次方),其餘53個點的平均含量約205ppb,由此得出了封土汞含量異常的結論,進而認定封土汞異常的原因,是來自秦始皇陵地宮之中,有著象徵江河大海的水銀。

    在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佈局圖,發現規模宏大的地宮在封土堆頂臺及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都是矩形狀。墓室在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2、獨特神秘的內部結構設計,才是秦嶺地宮長存的根基。

    資料表明,在關中地區曾發生過八級地震,而秦陵地宮卻安然無恙。秦陵地宮整體巨大,防止塌方在當時應該上相當棘手的問題,目前秦始皇陵已然流傳千年,可見老祖宗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分有效。

    資料顯示,堅實的夯土牆,不僅宮壁夯實,連地面上都有許多名為承重牆的土堆。這些材質的使用,可謂是為秦始皇陵地宮的穩定性增加了一層重要保障。

    據悉,地宮內沒有水的漫延,這得歸功於於規模巨大的組排水渠,秦始皇陵墓整體的地勢是東南高,西北低,而組排水渠的建造,有效防止了水的滲透從而導致牆體的坍塌。

    3、從現代科學水平來看,秦嶺地宮無疑上一個驚人工程,是古人們的智慧結晶和證明。

    負責修建地宮的人們計劃很周全,他們並非讓人處在地宮裡進行封土,而是把一切建完善後,把陪葬品放進去,除墓頂沒有建之外,基本已整理完畢,接著人員才開始撤離,舉行祭祀把秦始皇的棺槨擺進去,就下令從上往下砌入堅硬石板,接著才封土,而石頭質地堅硬,能夠承受住大堆泥土的封壓,所以不會被輕易壓垮地宮。

    雖然無緣進入地宮內部,考古人員還是在1962年時繪出了一張秦陵園平面佈局圖,測算出了地宮的各種資料,最後的結論是,秦地宮的大小差不多相當於一個標準的足球場,但是很高,一層一層夯實著封土堆。

    考古人員還發現,一般墓穴最後都要用封土來填實,但是秦始皇地宮不一樣,它的內部有大量的石板材。如此巨量的石板材是用來做什麼的?專家猜測,應該就是用來保護地宮免受封土的擠壓。

  • 8 # 長安輝太郎

    據說現在勘測到地宮在地平面下三十五米深,南北長八十米,東西寬於五十米,高七米,石頭砌築的,不知道能不能解釋這個問題!

  • 9 # 小糊塗仙轉世下的學霸

    據考古學家勘察得知,地宮頂部長80米,寬50米,高15米,進入地宮的通道寬十米,長一百米。其中這個長80米寬50米的頂部是怎麼封起來的,由於司馬遷記載不詳細,我的猜測有兩種方案可行。一種就是採用大量立柱來支撐鋪設地宮頂部的石條,第二種辦法就是採取少量立柱和古人獨創的卯榫結構來對地宮頂部的鋪設安裝。但是,這其中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的是這個立柱、頂部大梁、卯榫的材質。根據承受力來判斷,這三個部件的材質應該是金屬的,或許是金屬銅。個人觀點。

  • 10 # 李勇56622502

    秦始皇陵內部很有可能是真空狀態,既能保證裡面的屍體萬年不腐,裡面的陪葬品永保原始狀態,又能保證即使在高大的封土堆下也不塌,所有謎團只待發掘之日才能破解。

  • 11 # 逗趣夢夢

    古代的皇帝對自己的陵墓都是很重視的,畢竟是一國君王一定是要體體面面,秦始皇的陵墓千百年來都是個謎題,秦始皇的陵墓裝修的豪華奢侈,以珍貴的水銀營造江河湖海的樣子,一般豎穴土墓最後都是用封土填實,但根據對秦陵封土堆的物探,考古學家們發現地宮中存在大量石質板材,用這些巨大石板來保護地宮免遭封土堆壓塌所以是不怕被壓崩。

    秦始皇的地下宮殿,即秦始皇陵,第一次全面考古調查始於1962年。考古學家繪製了墓地的第一個平面佈局。經過調查,墓地佔地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座故宮,在考古界引起轟動。秦地宮最早的歷史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帝登基,統治李善,並與世界合併。世界派遣了70萬人去棺材上佩戴三個彈簧和青銅。宮殿的官員充滿了珍寶和奇珍異寶。他告訴工匠做一把弩,如果他有東西可以穿,就把它射出來。

    陵內外是兩面夯土牆,象徵著都城咸陽的皇城和皇城(也稱為外城和內城)。另一方面,秦陵地下宮殿的地面部分,即高115米的密封土堆(形狀像金字塔),仍然高達76米。秦始皇陵周圍也密集分佈著不同大小、不同規則和不同型別的墓葬。眾所周知,秦始皇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祭祀坑之一,迄今已發現400多個祭祀坑。

    科技部“863”專案“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通過了審查,詳細、全面地回答了許多關於秦始皇陵的問題。中國地質調查局專案負責人兼研究員劉士毅表示,本次調查檢測到地下宮殿開挖後回填夯土引起的明顯重力異常和彈性波反射異常。

  • 12 # 遼寧胖哥

    古代的帝王陵墓!沒幾個塌的 秦陵地宮裡面,是硬生生把一座大山挖空了,又往下深挖,古書上記載,說已經挖到了地下泉水的位置了,誇張的形容是穿過了三道泉水的深度,還有一種說法,說這秦陵地宮的位置,是在地下一千多米的深度,秦始皇陵墓,徵召了70多萬人修地宮,秦陵地宮的規模,肯定會大到驚人的面積

    秦陵地宮的建築,是仿製秦朝的都城建造的,古人的建築物,那是精美耐用的,所以這秦陵地宮的屋頂,應該是天然的石頭屋頂,就好象是一座大山,挖了個洞,洞頂和洞壁都是石頭的,古代的墓葬,有直接依上而建,把山掏空了的

    這秦始皇陵,不會坍塌,秦陵地宮的建築,應該是在石頭下面

    所以這秦陵地宮,應該會儲存完好的,古代有很多大規模的盜墓,項羽也想挖了秦始皇陵,結果是鎩羽而歸,項羽很可能根本就沒找到地宮的入口

    秦始皇陵的墓葬方式,肯定是有特別的方法,地宮的入口應該很隱秘,至於現在陵墓上的封土堆,還三十多米高,可想在秦朝的時候,這封土堆,也會非常龐大 。

  • 13 # 歷史兵說

    秦始皇的這座巨大的山陵,根據史料記載,高115米。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高大的封土仍然有76米,比西安城南的地標性建築——唐代的大雁塔還要高!山陵整體呈覆鬥狀,全部為人工夯築,外形作三層波浪式起伏,似三座山崗疊壓在一起。不僅空前,而且絕後。由於秦始皇陵一直沒有發掘,所以,根據考古學家研究推測,秦始皇陵地宮可能呈金字塔形狀,地宮墓室頂部的覆蓋材料為巨大長條石板材,應該是券砌石頂,完全不用擔心壓塌。券頂之後則是墓頂封土,這也是地宮建造的最後一道工序。如今,實測秦始皇陵地宮的封土,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地宮的封土全部是經過粗夯完成,且地宮最低處與封土最高處的距離有一百多米。

  • 14 # 劉一千五

    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實在是個謎。世人都在猜測怎樣把這麼大的地宮給封頂的。

    秦始皇陵規模巨大,耗時幾十年,動用七十餘萬人作業。沒點工作量就是廢話了。

    那裡面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結構呢?

    這恐怕還真不好說。考古專家們挖了許多陵墓,他們應該最有發言權,含金量也高,論述也詳細,但迄今為止還少有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論述……坊間還是靠猜來求證一下好奇心。

    秦始皇陵的復土自地平線起到復土頂尖有70多米高,與現在的小區樓房幾十層比肩的還少。遠遠望去,就跟日本的富士山差不多一樣的視覺效果。這渾厚雄麗,實在罕有。

    地下有多深呢?很深了,穿三泉了。人們常說九泉,三六九一回事,反都是約數。反正是極深了,人工挖掘到挖不動為止。才停止不挖。這層最深的地下酒店。如果用三百六十根巨柱撐頂,那倒數第二層就用三百二十根,據此上推,最上一層用四十根。每一層環外面周遭復土。這樣的承受力就分散了。這整體看上去就是一個埋在泥土中的金字塔。自上層入口,蛇行而下,達到最下地宮,也就是佈滿水銀保鮮的秦始皇寢宮。

    在洛陽鏟的探測下,秦始皇陵的復土太厚,方圓面積又廣,這鏟子對於那麼個最上層的封頂出口(或者根本就沒有出口),實在無能為力,大海撈針了……

    而歷代帝陵入口,都是擋不住外來入侵的。秦始皇陵沒有被盜,恐怕在復土堆下的無數入口造得有些怪異。這怪異就是多,但沒一個是真的。而真的恐怕在別處。

  • 15 # 小司馬說

    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棺奇器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上面這段文獻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關於秦陵部分的內容。

    透過上述內容可以簡單歸納出以下幾點重要資訊。

    [1]、秦始皇陵修造工程浩大,前後強徵各類築陵人近70萬。

    秦始皇陵在修造地宮時一直深挖到地下有泉水處,然後以銅加固地宮基座,最後在基座上面安放秦始皇本人的棺槨。

    [2]、秦始皇陵地宮內藏有許多殺傷力巨大的暗器,盜墓者一旦進入地宮便會被裡面的兵器射殺。

    放置這些兵器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地宮不受外人進入破壞。

    [3]、始皇陵地宮內部裝飾豪華奢侈,以珍貴的水銀營造江河湖海的樣子。除此之外,地宮內頂鑲嵌有珍貴的珍珠寶石,以象徵天上的日月星辰。最後用珍貴稀有的鯨魚油作為地宮長明燈的燃料,以求長明不滅。

    (後人想想中的地宮內景)

    秦始皇陵位於今陝西省臨潼區,裡面埋葬有號稱“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

    秦陵內外有兩重夯土堆成的城垣,以象徵都城咸陽的皇城和宮城(亦稱外城和內城)。

    (秦陵封土堆平面結構)

    而秦陵地宮的地上部分,即我們看到的封土堆(外形似金字塔)原高為115米,現仍高達76米。

    秦陵四周還密集分佈著大小不同、規制各異、葬有不同類別陪葬品的殉葬坑。如我們所熟知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是秦陵殉葬坑之一,目前已經探明的殉葬坑共計400餘個。

    (秦陵周邊殉葬坑出土的陶俑、陶馬)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殉葬坑是圍繞在秦陵周圍的陪葬墓坑,它們不是秦陵地宮的一部分。

    透過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我們已經被其壯觀的場面所震撼!殉葬坑尚且如此龐大恢宏,憑此我們亦可以想象秦陵地宮內部又會是何等規模。

    目前透過遙感及物探的方法,科學家們發現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處,其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

    根據近幾年對秦陵的考古探測,特別是人們在封土堆中檢測到汞的含量確實異常。由此也更加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關於秦陵部分的記述是有充分的事實根據的,而非空虛來風胡亂編寫。

    另據部分考古學家推斷,秦陵地宮的營建步驟依次大致為:“先解決好排水設施(若不如此很容易形成深水坑),之後開始挖掘墓坑、然後佈置墓室、再然後劵砌石頂、最後墓頂封土。”

    一般豎穴土墓最後都是用封土填實。但根據對秦陵封土堆的物探,考古學家們發現地宮中存在大量石質板材。

    由此推斷秦陵地宮頂部即是劵砌石頂。用這些巨大石板來保護地宮免遭封土堆壓塌。(秦陵巨大封土堆)

    至於題幹所說的“封土堆會不會壓垮地宮頂部?”

    由於秦陵最後封頂距今已過二千多年,目前尚不得知。

    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相信秦陵地宮會有再現天日的那一天!到時關於秦陵地宮內部的一切秘密、一切真相都將會大白於天下。

    也許這時間會很長,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

  • 16 # 使用者3712969229289

    據史記記載己被的(記不清人名了,,)秦墓被盜三個月幾十萬人然後點燃燒了一個多月連阿房宮估計百分之八十文物己拉走

  • 17 # 老邢談情感

    秦陵地宮,如何封頂。二千多年來,眾說紛紜,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讀者朋友可以算算,東西長170餘米,南北寬約145米,這樣大的面積,就是封頂一公分厚,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承受的重量是多少噸。然後想象一下高176米又是多重。根據重量推算,要把這麼大的面積封頂,而又不會塌陷,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怕很難辦到,那又是怎麼封頂的呢?

    不難想象,應該是傳說中的金字塔形狀,下寬上窄,頂呈穹窿形,這樣對封頂會有幫助,還能減輕工程量。至於為什麼這樣說?根據史記中記載,挖到最深處,點火不著。這不就是缺少氧氣的最好證明。在長176米,寬約145米的巨大空間,全部暴露在空氣中,怕缺氧的可能性很小吧!這隻能說明秦陵頂部空間很小,也許只有幾米,這樣也就很好封頂了,封完頂也才會二千多年不塌陷。

    至於有人說古人記載秦陵地宮高116米,現在實測76米,根據這個推測,秦陵地宮已經塌陷,這可能性也不大,相差39米,看起來不少,但是平均在二千年間,每年不足2公分,風雨每年剝蝕秦陵2公分,這完全有可能。

  • 18 # 國史春秋

    秦始皇陵墓的地宮到底有多巨大,宏大到了什麼程度,現在基本都還是一種猜測,最終結果極有可能會讓人失望。

    那麼,猜測的根據是什麼呢?

    一、李斯的十六個字。李斯是秦始皇陵墓的主持者之一,他在向秦始皇彙報陵墓修建情況時曾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的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麼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二、與其成正比的陵墓外圍規模。秦始皇的陵墓一共修子38年之久,而且分三個階段完工。光是墓葬封土外圍的兩道內外城垣均有10千米長,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佈著百座地下陪葬坑,而目前發掘的一至三號兵馬俑坑,只不過是撩起了秦始皇陵規模的冰山一角。因此後人推測秦始皇陵的地宮應該與地表建築及陪葬坑等成正比,而無限的宏大,大到超乎世人的想像。

    秦始皇陵地宮實際面積

    根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度為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其規模相當於五個足球場。幽深而宏大的土宮為堅穴式,深度也不是最初推測的500至1500米,而是更為結合實際的26米。

    那麼,問題留到最後,如此龐大的空間如何封頂,上面巨大的封土堆會不會壓塌?

    按目前考古探明,秦陵地宮為堅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型木槨。如果是堅穴木槨墓,那麼墓道及木槨上部都會以夯土封實。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自然也不會有被封土壓塌的擔心。但是目前還沒有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虛實如何還是個謎。即便如李斯描述的“叩之空空”,但絕對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番水月洞天景象。這與現實中遠沒有幻想中美好是一個道理!

  • 19 # 小小看歷史

    正是因為秦陵的巨大,所以在發現之後也不敢輕易的動,原因就是因為怕亂動之後把整個陵墓都搞壞,所以乾脆選擇保護起來,畢竟曾經郭沫若這個考古專家因為對於文物的保護不周到,導致釀成了很嚴重的慘劇,後來國家問了保護文物,在沒有足夠能力之前,都不會進行開挖,但是古人的智慧還很令人深思的,很多人就想,秦陵地宮如此龐大下面是怎麼支撐住的呢?

    根據考古專家們的勘測,秦陵地宮真的很大,長度達到了260米,南北長度達到了160米,總面積居然相當於五個足球場那麼大,而陵墓的深度來說大約有26米左右,但是根據史料記載,秦陵的深度有115,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據說還有76米,相對長和寬來說的確不是很深,但是對於一個結構複雜的陵墓來說,專家勘測的二十幾米已經很深了,能夠支撐住的原因有很多。

    當然主要的原因就是整個陵墓的構造,根據專家的推測整個陵墓呈金字塔狀的,而最上面的部分更是堅硬的一整塊一整塊的石頭組成的,完全不擔心塌陷的可能,而且地宮的封土全部是由粗夯完成的,而且經過了幾千年的歲月同時也證明其足夠的堅固,但是很多時候只是專家的猜測和估計,因為陵墓的很多地方人們還是沒有到裡面去。

    但是陵墓的修建在當時來說肯定花費了很大精力,單是時間久耗費了38年之久,而建築陵墓的人數前前後後更是多達60、70萬,很多人甚至一輩子就奉獻在了這裡,根據勘測和歷史上的記載人們大膽的想象著陵墓的巨大,甚至認為其中的內部構造還比皇宮要奢華,可謂是金碧輝煌,閃閃發光啊,甚至還認為其中有水銀河,永動機等傳奇裝置,但是具體怎樣還是要等到陵墓開啟之後所有的謎團都將會揭開。

  • 20 # 大秦鐵鷹劍士

    秦陵地宮巨大,根據探測地宮陵寢距離地面平均深35米,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整個地宮面積約56.25平方公里。秦陵地宮採用明挖明填法修築顯然是不可行的,因為填築體的巨大自重會壓垮地宮;因此地宮採用了暗挖法施工,平均埋深達35米,這樣地表的封土荷載經過未開挖土層向四周傳遞,就永遠也不會把地宮壓跨了。地宮的受力模型跟隧道一樣,有的隧道埋深達數百米,但是隧道依然穩固不倒。海底隧道承受的壓力更大,它還是透過未開挖岩層圈將荷載分散到更大的岩層圈去,以保證隧道安全。

    秦陵地宮徵發了全國72萬人修築,前後經歷了數十年才建成;李斯彙報說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還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可以想象秦陵地宮的修築過程是先挖隧道進入地底,隧道採用巨木支撐,進入地宮區域後,再逐漸開挖地宮,邊挖邊支撐。隧道也不止一條,而是多條隧道進入地宮,只是最後保留了兩條主隧道進入地宮,其它輔助開挖隧道則被封堵了。地宮建成後,封土只是在地表上堆土,封土的壓力透過地層傳遞至其它地層,並不會對地宮施加壓力。

    秦陵地宮在地面以下35米左右,這樣的話地宮當在岩石圈中,大家都知道在山體中挖隧道,隧道的埋深都比較大,但是隧道卻不會垮。原因就在於圍巖一旦成拱後,就會將上部的應力向沒有開挖部位的岩圈傳遞,開挖後的岩圈會形成應力自平衡,因此中空部位就安全了。墓室周圍還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宮牆十分堅硬,是良好的承重結構,宮牆的存在保護了墓室的安全。除了宮牆外,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這些阻排水渠可以良好的防止地下水進入地宮。

    秦陵地宮的設計與施工都代表了當時傑出的土木工程技術,墨家善於營造,水家善於治水,當時墨家已以投靠了秦國,而水家名士鄭國、李冰的後代都在秦國為官,因此秦始皇地宮才能建成。在傳說中秦始皇地宮的建設得到了外星人的幫助,由於外星人的科技水平遠遠高於地球,因此他們設計的地宮精巧嚴密,受力合理而規模巨大,經過多次8級地震洗禮,依然完好無損。歷史上不少的人都動過秦皇陵的主意,規模最大的一次是項羽組織三十萬人發掘秦陵,結果也僅僅是破壞了表面的封土及建築,進地宮的門都沒有找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這個繁榮的社會,你認為沒錢能活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