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丘山觀點

    論(酒)——酒是詩人魂。古往今來對酒最灑脫的詩人當屬詩仙太白了,也正如杜甫詩中所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論(酒)——-酒是英雄血。古今往來把酒喝出最高境界的是當屬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了,讓出生入死的兄弟們都有了一個榮華富貴的歸宿,千古傳頌。

    論(酒)——-酒是梟雄心。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的憂也只有酒才能體會了。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知向誰邊?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2 # 浪花狂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酒,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更是表達情義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酒文化也在不斷進步和更新,由原來的喝倒才算喝好,變成了微醺即可,量力而行,不賓酒。能喝的多喝,不能喝的少喝,一點不能喝的就不喝,或者用飲料和茶水代替,意思到了即可。

  • 3 # 玉麒麟盧大大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五千年華夏文明,酒文化也是源源流長,多種多樣,現在白酒種類多,味道好,喝酒已成為當今社會飯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4 # 鋤揚軒

    說起酒文化,那可是千言萬語難盡言。

    酒文化,可以從三個角度去看:

    一是,釀酒企業的企業文化,這是個管理學範疇;

    二是,飲酒文化,三五好友,溫酒小酌,這是個個人喜好、友情凝聚、人生感悟的問題。這方面,古人留下大量經典詩篇,讀之如飲甘泉。

    三是,酒桌文化,這是中國尤其北方特別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也是這這裡特別想說的。

    這次疫情,打亂了春節的全民熱鬧。走街串戶消失了,繁華鬧市冷清了,所有人都宅家了,所有飯店都關門大吉了,原本太多的聚會都溜之大吉。

    對於那些愛喝酒甚至不愛喝酒的人們來說,這段時間最少省下10斤白酒。

    但願,疫情過後,酒桌文化的亂像能適度或大幅改觀。

  • 5 # 題浮羅

    酒文化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古至今,酒在中國社會中具有3大功能!

    第一,交友,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若是隻吃吃飯,聊聊天,開開黑,不是會略顯尷尬麼?可以說半斤酒下肚,大家就好像一個孃胎裡出來的一樣,啥的好說,估計除了老婆,啥都能分享!

    第二,消愁,人生在世,去日苦多,不如意似乎總是比稱心的時候多,怎麼辦呢?借酒消愁唄,酒能讓你忘記這世上所有的不快,進入飄飄欲仙的境界,那個世界裡你就是爺!

    第三,激發靈感,古代的詩人都有一個特點,作詩的時候愛喝點小酒,酒助詩興,大腦好像被解放,靈感爆棚,現在的人也一樣,愛透過喝酒來激發靈感!

    但是,喝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 6 # Anson黔進

    酒狂 張子謙

    1. 天地鴻茫

    白駒世事笑奔忙,悄悄憂心空斷腸。

    何以解憂?曰杜康,醺醺鎮日任疏狂。

    百年三萬六千場,會須一飲三百觴。

    陶陶那樂,入醉的那鄉;

    醒而後醉,醉而的那狂。入山大事頓相忘。

    2. 醉舞飛仙

    天有酒星地酒泉;杖頭常掛百文錢。

    池酒糟丘是所歡,飄飄醉舞;

    恍疑羽化,

    羽化而登其仙。酒中得道真暢然。

    3. 浩歌天地

    換酒不惜千金裘,相酌能消萬古愁。

    香醪百斝襟懷放,浩歌一曲興悠悠。

    宇宙間樂,無過的那酒;

    酒中那趣,真罕的那有,果然嘯傲輕王侯。

    4. 嗜酒形骸

    白酒初熟紫蟹肥,呼朋拉伴共啣杯。

    或樂山兮或樂水,不知人世;

    更有理亂,

    理亂及安與危。玉山自倒非人推。

    5. 花牋草掃

    醉後斗酒詩百篇,龍蛇體格染銀箋。

    長安那市,酒家的那眠;

    天子宣呼,不上的那船。自稱臣是酒中僊。

    6. 低低吐酒

    吐酒山翁聲款款,功名富貴無心戀。

    劉伶、畢桌與陶潛,清風高節,

    此身不服,

    不服天宮的管;相與枕藉共留連。

    7. 託酒徉(佯)狂

    舉世皆醉,我也獨醒;託意麴蘗,期遠禍疹。

    豈誠湎沉眈飲,蹈荒淫,作醉人。

    古來多少顯達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醉翁之意,端不在乎酒。

  • 7 # 黃旦非遺探哥

    酒文化的範圍很廣。本人認為:排在酒文化之首的是,每個國家與地區對喝酒的意義與價值理解不同,如中國北方把喝酒當成一種生活習俗,而南方只是一種待人之道;其次每一種名酒,都是一個獨立的小文化系統;再次喝酒現場的禮儀與遊戲是一種小文化系統,如山東與河南人的喝酒禮儀較多,山西晉城的喝酒遊戲較多;最後還有酒具文化、酒宴文化、酒樂文化、酒詩文化等各小派之說。

  • 8 # 韌而恆久

    先說酒,酒是人們消遣娛樂的飲品,自古有之。再說酒文化,人們在飲酒過程中所遵循的規矩,或者禮儀,就是酒文化。酒文化各地不同,酒文化是當地地域文化、風俗習慣、民俗習慣,長期交融、同化、發展的產物。直接地說,酒文化就是一個地方老百姓文化風貌的集中體現,性格的體現。

  • 9 # 一崑崙

    我所說的都是個人看法,並沒有瀏覽他人的回答。我覺得酒文化有其歷史淵源,古代的聖賢無不在酒的伴隨下留下千古絕唱。但是現在流行的酒文化已經變了味道,走了調調,再也沒有了古人那種豪氣與直爽。更多的是利益充斥其內。是不是我認知有所偏頗?

  • 10 # 葉嘉蘭庭

    這要先從“酒”字來分析,

    三點水指的是:第一點文人的血,指大家剛接觸酒都是文質彬彬,點到為止,互為敬重,第二點是武人的血,指大家剛喝幾杯就開始拉家常,吹噓互捧,不分你我,第三點是傻子的血,就是喝傻了,斷片了,胡言亂語,不知天高地厚!“酉”指的是每日下午的五到七點,也是現在傍晚時分,大家都下班,會在吃飯時叫上好友小聚,無酒不成宴的習俗,造就了,有飯局必有酒的陪伴,上邊的三滴血也就是這酒的三重境界,少飲怡情,多飲則亂性,甚至是傷身!

  • 11 # 伊人眼中的歷史

    華人在私人聚會,商務宴請時都離不開酒。無論啤酒、紅酒亦或白酒,只要不過量便無傷大雅。酒能怡情,能助興,能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我家裡就自釀了青梅酒,楊梅燒和荔枝酒。閒事和家人一起小酌一杯,享受那種微醺的感覺。

    那麼酒的起源是什麼時候呢?

    最初的時候應該是原始人類採集野果後,把吃不完的果實藏於巖洞中,時間久了,果實腐爛,含有糖分的野果自然發酵成含有酒精的液體,成為了原始的自然發酵果酒,這是是大自然的饋贈。

    人類陶醉於這種讓人心情愉悅的神奇液體,開始模仿大自然的傑作,釀造果酒和乳酒。因為水果和動物乳汁是極易發酵的。

    公元前5000年-3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耕作農具,即出現了農業,酒也隨之進化——出現了穀物釀造酒

    到了殷商時代,人們已經學會了用曲釀酒,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早以曲釀酒的國家

    宋朝以前,僅有釀造黃酒,但黃酒酒精濃度難超20度,以口糧穀物為原料,難以儲存,量少而價高。因此大詩人李白才會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但人們從未停止對酒的極致追求,為了能肆意地享用美酒,古人發明了價廉而產量高的蒸餾酒

    有關蒸餾酒的起源時期,眾說紛紜,我們姑且採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始”。

    蒸餾酒俗稱“燒酒”。燒酒有別於黃酒,以非口糧的高粱為原料,以大麥制曲,一年四季皆可釀造,易於儲存,度數最高可達70度。

    華人為什麼如此愛酒?

    酒為百禮之首,非酒無以成禮。

    古人以酒行禮,用於祭祀神明,祈求神明的保佑;祭奠祖先,祈求先祖的庇護。

    酒是華人表達情感的方式。

    華人高興時把酒言歡,傷心時借酒消愁,獨處時候自斟自飲,團聚時推杯換盞。

    如果沒有酒,中國文化藝術將黯然失色。

    如果沒有酒,就沒有李白的斗酒詩百篇。

    如果沒有酒,就沒有杜工部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如果沒有酒,就沒有王羲之酒意半酣之際揮毫寫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古代婚嫁須行合巹禮,這就是流傳至今的交杯酒。

    無論婚喪嫁娶,節日慶典,每一個華人,都命中註定與酒糾纏。

    可以說,中國文化也是一部酒的文化,這種神奇而美妙的液體早已深深融入了華人的血液當中。

  • 12 # 孤獨寒梅697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

    造就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當然,這其中,

    也包含了中華的酒文化。

    ————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人生幾何,對酒當歌”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

    而今日之現代的酒文化傳說: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間一場醉”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

    還說什麼————

    人生如酒品百味。

    一杯敬往事,三杯敬人生。

    願君不復醒,一醉解千愁。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

    最後啊————

    我在樓上喝著去年的酒,

    你在掐指算著明年的歸期!

  • 13 # 康巴Danzhou

    中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中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酒文化是指酒在生產、銷售、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總稱。酒文化包括酒的製法、品法、作用、歷史等酒文化現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質特徵,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內涵,是制酒飲酒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態。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不少文人學士寫下了品評鑑賞美酒佳釀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餞行等酒神佳話。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佔有獨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對人文生活、文學藝術、醫療衛生、工農業生產、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著巨大影響和作用。

  • 14 # 學之思之行穩致遠

    我覺得所謂的酒文化在民間俗聊還行,卻到不了文化的高度。

    否則,大白菜文化、辣椒文化、大米文化、臘肉文化都成了文化了...

    不如叫酒風俗更好。

    不如關心一下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 15 # 武思基

    我認為酒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喝酒的世界是不喝酒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情緒方面的就不用多說,人性上的表現是遺漏無疑,使你無處躲藏,只能在酒精麻痺神經的情況下說出一些真的或假的話,或者是潛意識裡的東西能夠控制不住的表現出來,總之酒文化不能用好壞來簡單定義。

  • 16 # 老來喜6

    透過喝酒彼此可以互相瞭解。二至三人喝酒,可以交談工作,談心,計劃今後人生的理想。多人喝酒能連說帶笑,暢說欲言

    ,活躍氣氛,放鬆心態。但不能過量。過量喝酒,有害健康。

  • 17 # 慧谷諮詢

    中國的酒文化博大精深:高興時要喝酒,叫“以酒助興”;憂愁時要喝酒,叫“借酒澆愁”;熱鬧時要喝酒,所謂“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寂寞時還是要喝酒,所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一言以蔽之,酒是要喝的,關鍵是如何喝?

    一是飲酒不逞強。古人飲酒,遵循“溫克”。也就是說要溫柔、剋制,要能把持住自己,不失言、不失態。人們通常情況下很討厭那些沒喝幾杯就失態的人,還有那些不適可而止、狂飲不止的人。

    二是不空腹飲酒。中國有句古語叫“空腹盛怒,切勿飲”,認為飲酒必佐以餚。因為酒進入人體後,乙醇是靠肝臟分解的,肝臟在分解乙醇過程中又需要各種維生素來維持輔助,如果此時胃腸中空無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不良反應。

    三是酒後不飲茶。自古以來,不少飲酒之人常常喜歡酒後喝茶,以為喝茶解酒,其實則不然,酒後喝茶對身體有一定的壞處。李時珍說:“酒後飲茶,傷腎臟,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孿痛之疾。

    四是不與道不同者飲。話不投機半句多,酒不醉人人自醉。與不同道的人喝沒意義的酒,實屬勞命又傷財,喝完就後悔。

    酒文化與中國五千年文化是同頻共振、同時傳播下來的,一句兩句說不清楚,之所以幾千年經久不衰,表明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和生命力。大多數情況下,“飲酒是手段,高興是目的。”我們倡導優雅而緩慢、注重節奏、富有情趣的酒文化。在飲酒中秉詩作賦,談古論今,其樂融融。與此同時,透過這種儀式,交人識人。我們要反對借酒消極度日、甚至借酒消愁滋事的行為,也要反對酒桌上的俠長義膽,“寧可胃上喝個洞洞,也不能讓感情裂個縫縫”只是酒肉朋友之間的無聊託詞,浪費時間也糟蹋自己,是糟粕的......

    總之,不能一提起酒就和酒駕、酒後亂性等齷齪的東西聯絡起來,,,相反,酒恰恰應該是社會文明的標誌。研究社會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中國酒文化中的豐富內涵,會給人們帶來諸多樂趣和啟示。

  • 18 # 定州農村小夥

    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中國的酒文化可以說是全世界都文明的,但很多人總是把,酒文化當成一種勸酒的惡習,其實中國的酒文化在本質上是為了體現出義氣和友情的,在古代的時候,酒通常是用於點綴氛圍的一種飲品。當賓主盡歡相得益彰的時候,如果有美酒加以陪伴,會讓氣氛直接被推到最高點,而大家在推杯換盞的過程當中,也不會使勁的讓對方喝酒,而是淺嘗即可點到為止,這是一種禮儀的表現,也是一種修養的體現。我們看一些影視作品中不難發現,古代人在遇到某些大事之前,都會先飲上三杯酒,這三杯酒寓意著,敬天、敬地、敬在座的各位。不僅能夠表現出華人的內涵與修為,還能夠讓在座的所有人都對這種做法滿意,所以說中國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古時候嫁女兒,父母都會將提前釀好的女兒紅拿出來,分給在座的賓客,這個過程是在分享喜悅,也是在分享喜訊,只要拿出了女兒紅,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家裡的女兒馬上就要出嫁,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酒的作用是非常多的。而如今的人大多數都把酒文化曲解了,他們總覺得只要喝得越多就會越高興,這種想法大錯特錯,除了會讓人感覺你無知,這種行為也會引起別人的不適,希望大家都能夠重視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並且繼續傳承下去。

  • 19 # 硯林書院大林老師

    酒色財氣,酒字首當,華人對於酒的文化從古至今,無論婚喪嫁娶,還是上戰場或是勝利歸來,都離不開酒。甚至有人拿酒品即人品。高興了,喝一杯,吹牛哈皮,不開心了,喝一杯,肝腸寸斷,無聊了喝一杯,想想過去,想想未來,總之,啥理由都可以拿來喝一壺!!其實我覺得,小酒偶爾喝喝還是不錯的,夏天啤酒小龍蝦,冬天,白酒魚頭湯,哎,那滋味,算了不說這個了,我得去喝一杯先,口水流出來了!!

  • 20 # 貴州羅老九

    中國的酒有五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中國的酒有少量的果酒,主要是以糧食原料釀製而成的,以生長黴菌為主要微生物的酒麴為糖化發酵劑,複式發酵,半固態發酵為特徵,這成為東方釀酒業的典型代表。近代以來,啤酒在中國的發展很快,目前年產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歷史幾乎是與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自從酒出現之後,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酒的形態多種多樣,其發展歷程與經濟發展史同步,而酒又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還具有精神文化價值。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它體現在社會政治生活、文學藝術乃至人的人生態度、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在這個意義上講,飲酒不是就飲酒而飲酒,它也是在飲文化。“杯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無論怎樣,人在社會生活中都要直接或間接地與酒搭上關係。這種關係的物化表現就是酒趣。酒趣富於酒令之中,酒令則純是以文化入酒的,是酒文化中的文化精粹。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酒令就在黃河流域的宴席上出現了。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較豐富文化知識的人士間流行。白居易曰:“閒徵雅令窮經吏,醉聽新吟勝管絃。”認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樂曲佐酒更有意趣。文字令又包括字詞令、謎語令、籌令等。

    酒令是酒與遊戲的結合物。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投壺遊戲,秦漢之間的“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種酒令。但是遊戲的發展成了一種帶有強制性與結束性的遊戲後,就成了既輕鬆又嚴肅的—種文化現象了。西漢時呂后曾大宴群臣,命劉章為監酒令、劉章請以軍令行酒令,席間,呂氏族人有逃席者,被劉章揮劍斬首,為喝酒遊戲而戲掉了腦袋這也許就是戲中之戲了。此即為“酒令如軍令”的由來。唐宋是中國古代最會玩的朝代,酒令當然也豐富多彩。白居易便有“籌插紅螺碗,觥飛白玉卮”之詠。酒令在明清兩代更步上層樓,發展到了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清代俞敦培將酒令分為四類:佔令、雅令,通令、籌令、籌令是酒令中的重頭戲。

    籌令,顧名思義,行酒令必用籌子,籌子是此類酒令的顯著特徵。說起籌令先要弄明白什麼是籌。籌本是古代的算具。古代沒有計算器,一般用竹木削製成籌來進行運算、善計者可以不依賴算具求得結果,因此籌引申為籌謀、籌劃。《漢書.高帝汜》記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現在把軍事指揮將在室內製訂作戰計劃,即稱為運籌帷幄。其中的籌,志義為籌劃、籌略、籌謀之義。從唐代開始,籌子在飲酒中就有了兩種不同的用法:其一,仍用以記數、白居易詩“醉折花枝作酒籌”中的”酒籌”即為此類、這種意義下的籌在後代酒令遊戲中仍可見到,作用是以籌計數,後再按所得的籌的數量行酒。另一種就比較複雜了,人不滿足於籌子的原始用法,而把它變化成了一種行令的工具。籌的製法也複雜化,在用銀、象牙、獸骨、竹、木等材料製成的籌子上刻寫各種令約和酒約。行令時合席按順序搖筒掣籌,再按籌中規定的令約、酒約行令飲酒。據考,唐代的《論語》酒籌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種籌令。

    籌令的包容量很大,長短不拘。大型籌令動輒有八十籌,而且令中含令,令中行令。

    籌令因有這樣的特點,才有能力從長篇鉅作的戲劇《西廂記》及《水滸傳》、《聊齋志異》、《紅樓夢》等小說中取材,也才能有包容像《易經》的六十四卦等具豐富內涵的文化現象。

    酒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不能設想,在高節奏運轉的現代化生活的今天,再有幾個年輕人慢騰騰地坐麥當勞玩什麼《紅樓夢》酒籌。但是酒籌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它仍然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一份寶貴財產,除了有一定的文化研究價值外,在某種特定的適當場合也會有一定的文明作用。比如,無論如何、總比什麼“感情深,一口悶”式的蠻喝,“哥倆好哇,五魁首哇”地俗喝要好一些。因為“附庸風雅”總比“附庸粗俗”要有品位。而“附庸風雅”本來也就不是個貶義詞。

    酒籌文化是中國飲食合餐制的產物,它的本質是農業文化。酒宴中的酒籌令有著很大的文化含量,參加者自古今名著、詩詞歌賦,至天文地理、 民俗俚語都要胸中有數才能現場發揮得好而不被罰酒。人們在歡宴中也鍛鍊了才思敏捷和競爭精神;既活躍了飲食的氛圍又增添了審美情趣。

    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首先,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酒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糧食生產的豐歉是酒業興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統治者根據糧食的收成情況,透過釋出酒禁或開禁,來調節酒的生產,從而確保民食。反過來,酒業的興衰也反映了農業生產的狀況,也是瞭解歷史上天災人禍的線索之一。在一些區域性地區,酒業的繁榮對當地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酒與社會經濟活動是密切相關的。漢武帝時期實行 國家對酒的專賣政策以來,從釀酒業收取的專賣費或酒的專稅就成為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酒稅收入在歷史上還與軍費,戰爭有關,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生 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稅(或酒的專賣收入)還與徭役及其它稅賦形式有關。酒的厚利往往又成為國家、商賈富豪及民眾爭奪的肥肉。酒的賜晡令的釋出,往往又與朝代變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動有關。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幾千年來,酒的作用關不限於此三條,起碼還包括: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酒以壯膽,酒也使人沉湎,墜落,傷身敗體。歷史上還有不少國君因沉湎於酒,引來亡國之禍。

    總之,酒是社會文明的標誌。研究社會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中國酒文化中的豐富內涵,會給人們帶來樂趣和啟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鬼吹燈》系列,你最喜歡哪一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