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炎焱燚鑫鑫鑫

    瓦刺在西,倭寇在東。還好他們沒聯合入侵,否則還真棘手!

    話又說回來,區區兩個小矛賊哪有那智慧,他們是隻顧眼前,搶點東西就趕緊逃命去了。

  • 2 # 真正鱷魚不哭

    倭寇不是日本官方派出的軍隊,而是一個個分散的海商海盜混合集團,根本沒有形成統一體好不好?

    倭寇在進犯具體地區顯得很強大,但比起國家整體體量就不值一提了,他們又不想爭天下,怎麼有能力去搞戰略合縱連橫?

    瓦剌又稱衛拉特蒙古,就是清朝所謂漠西蒙古,核心控制區在今阿爾泰山周邊,最盛的也先時代瓦剌實際控制了東部的韃靼,但他們的勢力從來不曾到達海邊。他們很可能一輩子都不知倭寇為何物,又怎麼會想什麼聯合?

  • 3 # 物質文化史

    在文章開始時需要指出的是:您這個問題有不嚴謹的地方。正確說法是:蒙古和倭寇為何不聯合夾攻明朝?自從北元被朱元璋擊敗後,黃金家族內部分裂,在經過長時期的相互攻戰後形成瓦剌、韃靼和兀良哈三部。被朱棣擊敗的馬哈木和土木堡之變得也先均屬於瓦剌,兀良哈由靖難之役的朵顏三衛衍生而成。

    回到題主的問題,瓦剌和倭寇為何不聯合夾攻明朝?

    首先來說,它們並沒有聯合夾攻明朝的動機。他們進攻明朝並非想佔領中國大陸,他們只是想搶一把東西就跑。試想下,搶了東西自己獨佔好還是有人和你分好?所以這兩個盜賊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

    其次來說,一個活動在塞北,一個活動在東南沿海,通訊不便的他們無法進行合作。在它們之間橫亙著土地遼闊的中國,在北部還有中國的僕從國北韓,這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有效溝通,走到一起。而且倭寇中漢族流人佔很大比重,它們也是不屑於與蒙古進行合作的。

    最後,即使他們聯合起來,也打不過中國政府的正規軍。土木堡的失敗更多是明朝自身的原因,成華犁庭事件也表明明朝實力可以碾壓蒙古,直到明朝末年由於和農民軍的兩面夾擊才會對明朝構成致命威脅。從日本方面來說,東南沿海的侵襲始終是小規模騷擾搶劫,雙方在北韓的戰局才是實力的真實寫照。在北韓戰局中,明將李如松率領5-6萬明軍讓豐臣秀吉徹底打消了進攻明朝的念頭。

  • 4 # 老貓談史

    瓦剌說白了就是之前的蒙古,自從蒙古人被朱元璋所率領的明軍打回大漠時,蒙古人就註定要面對這個強悍的王朝了,明朝初年,在藍玉等其他猛將以及永樂大帝的率軍打擊下,蒙古人已經無力跟明王朝對抗了,但是隨著“土木堡之變”的發生,明朝大軍全軍覆沒,蒙古人終於看到了恢復蒙元王朝的曙光,但是在於謙的率領之下,北京軍民同仇敵愾,硬是守住了十萬蒙古瓦剌的進攻,自此之後,蒙古人日益衰落,已經沒有昔日的戰鬥力了。

    倭寇主要在現在的福建、浙江沿海一帶作亂,倭寇不屬於正規軍,而且它們本質上屬於海盜集團,他們的目的就是掠奪財物嚴重的甚至燒殺劫掠。

    除此之外,二者興盛的時期也不相同

    蒙古瓦剌在明朝初年已經在大明朝的輪番進攻之下失去了昔日的榮光,到了後期蒙古瓦剌中的一些部落甚至已經歸順了明朝,隨著時間的流失蒙古瓦剌的威脅性日益減少,取而代之的則是東北地區日益強盛的女真人。

    而倭寇的主要群體就是日本人,他們原先在北韓半島活躍,後來將目標轉為中國東南沿海,倭寇在嘉靖以及萬曆年間非常興盛,後來被戚繼光以及明朝正規軍所擊敗。

    他們二者可謂風馬牛不相及,其實蒙古瓦剌還是非常痛恨大明朝的,因為明朝將他們從舒適的中原地區趕到條件艱苦漠北草原,他們還是非常希望恢復當年蒙古帝國的榮光,但無奈後來的蒙古人又回到了之前的分裂狀態,想要團結在一起去進攻強大的明朝已經是不太可能了。

    而倭寇他們本質上就是強盜,他們數量小眾而且主要目標就是劫掠,他們對於進攻明朝沒有任何想法,他們主要是為了獲取更多資源以及防禦自身才發動進攻的,所以這兩者明顯不同,更別提夾擊明朝了。

  • 5 # 文史並蒂

    明朝時期最主要的兩個威脅來自兩個方向,一個是北方蒙古族,主要有瓦次、韃靼、兀良哈三部分組成,其中兀良哈曾經短暫歸降明朝,被整編為朵顏三衛,後來再次反叛,永樂年間,朱棣在第三次北征之時曾對其一陣收拾,消停了很長時間。這三個部落之間並不團結,有的親明,有的主張抗擊到底,也是分分合合,製造改變明朝歷史的“土木堡之變”就屬於韃靼部落領導的也先。

    另一個是東南沿海的倭寇,不過說是倭寇,但他們組成並不全部都是日本人,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明朝潛逃出海的海盜佔多說,真正渡海過來的日本人其實是少數,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一種無組織狀態。嘉靖年間,令明朝頭疼的東南倭寇問題,其實領導這明朝潛逃出去的汪直、徐海兩人,日本人不過是他們的下屬力量,而且還不是核心力量的那種。

    那麼,為什麼蒙古與倭寇不聯合起來夾攻明朝呢?其實很簡單,第一,他們聯絡不上彼此,明朝自朱棣以後都是天子守國門,而北京這個位置很特殊,不管是蒙古聯絡日本還是日本聯絡蒙古,都要經過北京附近,明朝幾十萬京師放在這裡,他們想要越過京城搞聯合太難了,再說了,天天看著這幾十萬的京師,心裡也發憷。

    第二,他們彼此之間不願意聯合,先說蒙古族他們是很想入侵中原,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要搶點東西就走,成吉思汗之後,他們已經很少有稱霸整個中原野心的領導者,即便是有,他們也看不上日本那點人;再說倭寇,就如同剛剛所說的,真正的日本倭寇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無組織狀態,也就是乾點偷雞摸狗的事,依附給海盜之後,海盜頭目本是大陸人,還沒有到那種聯合異族入侵自己種族的程度,再說越是大陸人,越知道明朝的實力,他們混口飯吃就行,打下整個明朝,他們還沒有那份野心。

    第三,他們沒有能力聯合,蒙古依仗的騎兵,他們的作戰特點快打快閃,靈活機動是他們制勝的法寶;倭寇仰仗的是海上作戰的經驗,他們戰鬥力其實一般,之所以如同狗皮膏藥一樣甩不掉,只是因為明朝大軍一到他們就躲到某個不知名的小島上,明軍拿他們沒辦法。所以,這兩個打法迥異的聯合,最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倭寇還沒有上岸,蒙古族已經打完跑了,蒙古一看倭寇要打,趕忙過來幫忙,卻發現倭寇已經溜到海上觀戰了。所以,他們聯合的意義不大。

  • 6 # 沉墨I方之城

    明朝時期的瓦剌曾經盛極一時,怎麼可能看得上倭寇那三瓜兩棗的兵力,純粹不在一個檔次上,瓦剌聯合誰都不可能聯合明朝。

    瓦剌部族的崛起其實是依靠大明朝才逐漸稱雄北方草原的,當時明朝為了牽制離明朝更近的韃靼部,就賜予瓦剌漢人官職,令其統率草原諸部,與大明建立“朝貢”關係。

    瓦剌、韃靼和兀良哈其實都是蒙古族黃金家族的後裔,明朝時期,這三大部族在草原上叱吒風雲多年,各有所長,同時也給明朝帶來了不小的邊境壓力。

    朱棣還沒造反的時候,在北平當燕王時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對付韃靼部,他的兄弟寧王朱權在遼東地區建立十三個衛所,主要工作就是為了壓制兀良哈部族,後來朱權手下的“朵顏三衛”就是兀良哈部族的前身。

    瓦剌在也先的帶領下日益強大,甚至一度形成了蒙古草原北部的帝國,他與韃靼部相互融合,又相互的制約,這一點對明朝來說壓力很大,從某種角度來說,朱棣遷都北京,所謂“天子守國門”主要就是針對瓦剌、韃靼部隊明朝的軍事壓力。

    鼎盛時期的瓦剌聯合誰都可能,就不可能去聯合倭寇來夾擊明朝。倭寇本就是一群流浪明朝沿海的日本海盜而已,人數最多不過千人,武器、人員素質遠遠達不到中等軍事集團的效果,瓦剌不可能看得上哪點兵力。

    就算瓦剌需要倭寇在南方牽制大明的軍力,指望倭寇那點人手,不夠當地民團打的,這樣的聯盟對瓦剌來說完全是一種笑話和侮辱。

    就算瓦剌聯合整個日本,無論是在日本哪個時期,這樣的聯盟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首先是日本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其實是南北分裂狀態,國家本來就不統一,自己都打成了一鍋粥,哪還有心思入侵明朝呢,至於那些為患沿海的倭寇,就是一群浪人武士沒有出路,結伴出來當海盜,打打劫而已。

    本質上講,瓦剌和倭寇的都一樣,在政治上對明朝政權沒有任何的非分之想,既不想要明朝的江山,也不想要明朝的官職,其戰爭的終極目的是搶一票,過日子,說小點就是要點過年錢,無非是瓦剌玩得大,倭寇小打小鬧。

    大盜看不上小賊,自古以來都是如此,瓦剌看不上倭寇那點出息,倭寇也高攀不上瓦剌的強大,但是無論是大盜的瓦剌,還是小賊的倭寇,在大明王朝面前都是小兄弟,伸伸手就打上幾耳光,打了幾耳光,這兩小兄弟就得老實十幾年。

    當然,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瓦剌與日本相隔太遠,一個在今天蒙古國以西的地方,與日本島國相隔四個國家,韃靼、兀良哈、明朝和北韓。要讓兩個異族人進行政治、軍事聯盟,交往一次就跟唐僧取經一樣困難,就為打個劫,沒那個必要。

    其實,根源上的瓦剌與倭寇不聯盟在於他們雙方對明朝完全沒有政治的需求,也就沒有聯盟的基礎。

  • 7 # 聞古鑑今

    瓦剌:打家劫舍的小兒怎能和我草原壯士相提並論?

    瓦剌貴族權勢顯赫,在草原上過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生活,而倭寇呢?是一群小兒從事的海盜活動,雖然都是為了生活,但是在瓦剌壯士的眼中,這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想合作是萬萬不可能的。

    瓦剌在草原上自由奔跑:我生存不下去,我就明目張膽的和你打!

    瓦剌原是蒙元時期的蒙古的一支,叫做斡亦刺,其貴族與成吉思汗系建立世代通婚關係,地位一直比較高,主要活躍在十四世紀前中葉,瓦剌攻打明朝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想攻城略地,而是為了貿易和生存,盛極一時的瓦剌發動“土木之變”,雖然瓦剌勝利了,但是最終的結果是阿失帖木兒不時遣使嚮明朝通貢,也就是說瓦剌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保證貿易的順利進行。

    倭寇在海盜船上隨風飄揚:我生存不下去,我就暗地裡搶你東西!

    反觀倭寇乾的什麼行當?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鄉鎮城邑,其主要的主城是封建主花錢僱傭的武士、商人和浪人,原因是明朝減少了貿易,為了生存幹起了打家劫舍的勾當,說白了,這種行為上不了檯面,這和瓦剌的攻打明朝絕對不是一個概念,估計瓦剌也恥與倭寇為伍。

    同樣是搶劫明朝,為啥瓦剌就那麼的優秀呢?

    瓦剌相比於倭寇,骨子裡流的血就有血性,瓦剌堂堂正正做事,不幹那些偷雞摸狗的事情,打得過就打,打不過也要打,可是倭寇呢?專挑你的弱點下手,只要賺到便宜就行,就這樣的倭寇,怎麼會讓瓦剌與之合作呢?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就是這個道理。

  • 8 # 濤說精彩歷史
    日本人和蒙古人在13世紀末結仇,明朝時還誰都瞧不上誰,根本走不到一塊去。

    早在1274年和1281年,蒙古人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派軍攻打日本,遇到颱風,飲恨而歸,心說要沒老天幫忙,我大元早滅了倭國;

    日本則不用說了,天生島國的賤骨頭。663年和唐朝白江口海戰慘敗,開始學習大唐,換來了中日近900年和平;1592年萬曆北韓戰爭,被明朝擊敗,換來了200多年和平;1945年被美國擊敗,又開始向美國學習,不知道有多少年和平……

    那麼,對於侵略他們的失敗的蒙古人,日本人斷然看不上,還會記仇。

    其實現在俄羅斯和日本關係也不好,一般認為是二戰遺留的“北方四島”問題;還有人說是美華人在背後支撐日本。

    總之,關係不好各有各的原因,明朝倭寇和瓦剌、韃靼和兀良哈的互動很少。這兩股勢力更多追求的是眼前利益,並不能聯合。

    (忽必烈兩次入侵日本)

  • 9 # 大山裡的幼稚鬼

    瓦剌,其實就是衛拉特蒙古,算是元朝滅亡之後最強的一支蒙古部族了,比如後來固始汗在青藏建立的和碩特汗國,以及清初時稱霸西域的準噶爾,都算是其分支。

    一開始,瓦剌並非是蒙古人,或者說,蒙古人並不認為瓦剌是自己人,在蒙古帝國興起到元朝的這段時間裡,他們與蒙元成吉思汗系通婚,是成吉思汗家族統治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朝滅亡後,瓦剌積極參與草原諸部的戰爭,強盛一時。公元1414年,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與瓦剌戰於忽蘭失溫,將其擊敗,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

    到明正統十四年時,瓦剌太師也先因封貢問題進攻大同、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率兵親征,最終於土木堡全軍覆沒,皇帝也被俘虜了,這就是明代歷史上最大的恥辱“土木堡之變”。

    但也先死後,草原上再沒有出現過一位霸主,直到韃靼(蒙古)的小王子,也就是達延汗的出現。達延汗征服了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統一了漠南蒙古,瓦剌被迫移師西北地區。

    事實上,自也先和他弟弟死後,瓦剌就無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對於明朝而言,從1455年也先在內憂外患下被殺之後,就再也不算是威脅了。明朝中後期主要的敵人,主要是韃靼,也就是中央蒙古喀爾喀,短暫的達延汗時代也沒有持續多久,漠北蒙古就再也沒有統一過。

    瓦剌很強麼?其實並不然,他短暫的輝煌只停留在了也先時代,瓦剌一直希望統一蒙古,比如征服一直不把自己當蒙古人的——韃靼部,也就是喀爾喀蒙古,畢竟人家喀爾喀才是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所以,也先他爹脫歡迎立了韃靼的君主脫脫不花為大汗。脫歡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敗阿魯臺,最終幹掉了阿臺汗,重新掌握了蒙古高原。

    此時的瓦剌看似強盛,其實內部矛盾也不少。首先,瓦剌的首領是也先他們綽羅斯家族,而他們名義上的大汗是從韃靼“迎”來的黃金家族的脫脫不花。這樣一來瓦剌就已經不是原來的純粹的瓦剌部族,而是有了韃靼人的加盟,形成了一個新的蒙古人帝國。

    顯然韃靼人是不願意看著瓦剌人掌權的,而瓦剌人又希望取代黃金家族成為草原的主宰,雙方之間的矛盾,從瓦剌再次興盛從開始就為日後埋下了衰落的隱患。

    土木堡之變瓦剌的勝利,並不是其實力所導致的,純粹就是明朝指揮系統的問題,後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充分說明了,即便是全勝時期的瓦剌,想要讓明朝服軟都是不現實的事情。

    攻明無望的也先,致力於整頓內部,想要取代脫脫不花成為草原的大汗,擊敗脫脫不花後,僭稱“大元田盛大可汗”,最終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暗殺,也先死後,瓦剌逐漸衰落,韃靼的達延汗後來居上,無奈之下瓦剌退出了蒙古草原西進,再無與明朝交手的機會。

    至於東海邊上的倭寇,他們連正規軍都算不上,根本就不是以國家名義進行軍事活動的。實質上,他們只是日本戰國時代,戰敗的大名家落魄武士,以及在國內活不下去的平民們漂泊在海上以搶劫為生的海盜,組織鬆散,勢力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勁。

    之所以從明朝建國以來一直威脅沿海地區,是因為明朝海岸線那麼長,到處設衛所也防不住倭寇們跟海商勾結,直驅內陸啊。到了嘉靖時,東南衛所已經不堪任用,完全沒有戰鬥力,所以才會出現幾十個倭寇深入浙江無人可擋的局面。

    他們也沒有野心進攻明朝,只是為了生存劫掠而已,真要打堂堂正正的戰陣,是根本無法與當時明朝邊軍相抗衡的。只是其“劫匪”的身份使得其機動性很強,跟游擊隊一樣,沒有細緻的情報工作,是根本沒有辦法找到他們的老巢和行動目標,所以才會長期為患。

    至於萬曆時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的野心,最終不也葬送在了北韓麼?

    兩個都不屬於當時亞洲比較強的勢力,也都處於不同的時期,瓦剌強的時候,日本還在“十分友好”地跟明朝進行朝貢貿易,畢竟利潤驚人,回報率高,沒道理自不量力跟明朝過不去,至於倭寇,身份雖然是日本人,但並不是日本官方的勢力,日本政府也管不住。而這些倭寇本身也沒有什麼政治野望,談不上聯合瓦剌,瓦剌人也看不上這些打游擊的盜賊。

    而等到日本戰國時代結束,豐臣秀吉做征服明國的春秋大夢時,瓦剌已經四分五裂,各奔東西了。

  • 10 # 使用者3280411426471

    首先說瓦剌,蒙古殘餘勢力經明初數次打壓,已近式微。瓦剌只是死灰復燃的一個部落,根本不具備掙衡中原的實力。那時候日本還是諸侯割據時代,幾十個勢力集團各自為政,如一盤散沙。劫掠我東南沿海的倭寇,主要由落魄武士、浪人,及部分漢奸組成。其目的只是燒殺搶掠為主的強盜行為,並沒有如甲午海戰之後有預謀的侵略型態……

  • 11 # 影視劇中學歷史

    二者沒有聯合的原因

    1. 二者目的不是推翻明朝:

    不管是瓦剌還是倭寇,他們的目標都不是為了推翻明朝,也不是為了搶佔明朝的土地,他們要的就是物資,他們的做法就是掠奪,他們想的便是從明朝百姓手裡直接搶奪物資,而不是搶佔土地,所以二者根本不需要聯合,各自都有足夠的力量來實現這種目標,又何必聯合呢!而且就算二者聯合,共同對付明朝,也未必能討好。

    2. 古代缺乏長距離通訊手段:

    咱們退一萬步講,就算是,瓦剌和倭寇,打算聯合了,但是他們地理位置上,一個在南,一個在北,中間可是隔著幅員遼闊的明朝,那個時候可不是現在,來個影片通話,或者搞個衛星電話,那個時候面對這種局面。二者聯絡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都沒有聯絡怎麼合作呢?

    3.明朝自身的強大:

    這點我覺得是最重要的一點,明朝自身並不是弱小的,比如,日本著名的豐臣秀吉,他就是有跟明朝叫板的野心,他進攻北韓,打算以北韓為跳板,最後進攻明朝,但是卻被明朝軍隊打會老家,這使得倭寇對於明朝勢力也有所瞭解,故而不敢有什麼非分之想。

    而瓦剌更是,他是蒙古的一個分之,蒙古建立的元朝就是被明朝給滅的,所以很自然,瓦剌對於明朝的強大也心知肚明,面對這樣的強敵,你說讓瓦剌和倭寇聯合以卵擊石,那自然不可能。

    故而瓦剌和倭寇,雖然都為禍中國的一方,都是中國的敵人,但是,二者並沒有聯合攻擊明朝。

  • 12 # 七彩飛揚

    造成這一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擁有強大實力的瓦剌,根本看不上實力弱小的日本倭寇。在瓦剌人看來,倭寇與自己都不在一個檔次。瓦剌認為,與誰做戰友,都不會與倭寇做戰友。正所謂“不怕熊一樣的對手,就是怕豬一樣的隊友。”

    一 倭寇實力弱小,瓦剌不會聯盟

    在明初,瓦剌、韃靼、兀良哈都是蒙古族黃金家族的後裔,在草原上都是叱吒風雲。

    瓦剌部落的崛起,其實是依靠大明朝才能雄霸北方蒙古草原的。當時,明朝為了牽制對自己有威脅的韃靼部落,就封賞瓦剌漢人的官職,命令他們管轄蒙古草原各個部落,與大明朝建立一種“朝貢”關係。

    之後,瓦剌在也先率領之下,也漸漸強大起來,與韃靼部落互為融合又相互牽制,構成明朝北部邊境的巨大壓力。在某種角度說,朱棣把都城由南京遷在北京,制定“天子守國門”的政策,主要就是解決韃靼與瓦剌給明朝帶來的軍事壓力。

    在瓦剌最強大的鼎盛時期,都不遠考慮聯合日本的倭寇對付明朝。因為日本的倭寇,本來就是一群在明朝沿海一帶流浪的日本海盜而已。如同游擊戰一樣,沒有組織與情報,只是打家劫舍。這些日本海盜數量最多也不過千人,與萬人為單位做戰的蒙古軍隊來說是不能並舉。再加上人員素質、武器裝備也達不到中等軍事集團的強度。因為,倭寇的實力弱小,瓦剌是不會看上那一點兵力的。

    再說倭寇的戰鬥力來說,倭寇也是抵禦不了當時明朝沿海的當地民團,與倭寇建立聯盟對付明朝,對瓦剌來說是一種侮辱,也是一種笑話!

    二 瓦剌與日本沒有聯盟的條件

    明朝時候的日本,處在南北朝分裂時期,國家本來就不統一,內戰使國家都亂為一鍋粥,是沒有攻打明朝的心機。而且,一直在沿海一帶猖狂的倭寇,本質上就是一群沒有出路的浪人武士結伴出來當海盜,然後打家劫舍而已,並沒有吞併明朝國土,顛覆政權的野心。

    其實,瓦剌與倭寇也一樣,都沒有想吞併明朝的江山或者要明朝的一官半職。戰爭打仗的目的,就是想如強盜一樣,搶一票然後過一點小日子。只不過瓦剌強得比較兇猛,倭寇也只是小打小鬧。

    由此看來,日本的倭寇與蒙古的瓦剌是沒有聯合的條件。瓦剌是大盜,倭寇是小賊,大盜看不上小賊那一點能力,小賊也高攀不上大盜。無論是大盜的瓦剌還是小賊的倭寇,在明朝面前被打了幾個耳光,就老老實實了十幾年。

    至於後來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藉助北韓跳板進攻大明王朝的時候,瓦剌也四分五裂,兩者聯盟也錯過了最佳的時機。

  • 13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倭寇)

    瓦剌和倭寇可不是一個水平,請不要侮辱瓦剌,當時的瓦剌可是盛極一時,甚至明朝京城都告急,而倭寇算什麼東西,一幫臭要飯的海盜,要不是在古代通訊方面和軍事科技不像現在這麼先進,不知道倭寇的準確位置,不能馬上消滅。所以倭寇就趁著明朝的海岸線長,主力調動疲憊,所以時常騷擾,導致明朝比較疲憊,而且倭寇也不敢和正規明軍作戰因為打不過,只能騷擾,真是噁心人,而瓦剌則是不同結果,當時的瓦剌極為強大。所以一定程度上,瓦剌在實力方面都是不屑於和倭寇合夥夾攻大明,而且草原上的漢子也不屑於這麼做,這也是為什麼古代遊牧民族蠻化彪悍,但是我也不討厭的原因,很講義氣,血性。還有就是古代和現代不一樣,通訊極差,倭寇在海上,瓦剌在草原上雙方怎麼溝通?而且大明又不是傻子,根本聯合不了。就像最經典的一句詩句一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道理。(瓦剌)

    而且最主要的就是雙方為什麼要聯合在一起呢?而且雙方聯合起來就能打敗明朝嗎?這也是太天真了吧。至少雙方都要獲得一些相應的好處才可以吧。就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吧。得需要利益共同體吧。瓦剌一個在草原,一個在海上,有啥利益共同體,沒有合作的資本,所以與其合作還不如各自為戰獲得的利益最大。而且最主要的原因我要說一下,倭寇的確在朱棣時代就已經有了,但是畢竟是小打小鬧,幾十年也就那麼一次,都害怕朱棣討伐,所以都不敢輕舉妄動,而倭寇盛行的時候是嘉靖年間,瓦剌最強的時候是朱祁鎮時代,雙方差著不少事呢!!!!(明英宗朱祁鎮)

  • 14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可是真搞笑。

    蒙古和倭寇的利益訴求不一樣,而且同樣都不是以滅亡明朝為目的,再加上兩者還存在地理上的隔離,如何聯手?

    蒙古

    明朝時期蒙古就已經分裂,與其說北元是一個王朝,不如說北元是一個政治聯盟。而且這個聯盟十分不穩定,加盟的各部說不定就什麼時候改換門庭了。

    同時蒙古人也發生了退化,除了喪失了蒙古帝國的多樣化經濟生產之外,在軍事上的體現就是蒙古騎兵發生了退化。成吉思汗時期叱吒風雲的蒙古騎兵已經不復存在,而且相比於成吉思汗時期五分之二的重騎兵力量,此時的蒙古騎兵當中重騎兵少了很多,大多數都是輕騎兵。而且相比於作戰,他們更擅長的是打劫,毫不客氣的說,此時的蒙古騎兵已經退化成了馬賊。

    明朝時期蒙古人乾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拿明朝當提款機用

    因為蒙古人沒有能力滅亡明朝,所以只能透過打劫來彌補自身經濟生產的不足。比如草原上每隔四五年就會爆發一次的白災或者黑災就會使得大量牲畜倒斃,再加上蒙古人只有單一的遊牧經濟,即便是沒有天災也無法獲得穩定的經濟產出。

    所以,蒙古人打劫明朝的主要目的就是逼迫明朝開放貿易,好讓他們用草原上的牲畜、馬匹、皮毛等產品交換明朝的糧食、布匹等他們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

    倭寇

    說到倭寇就要說個概念,也就是十倭九華這個說法。

    而且,沿海居民內心裡對倭寇的認同多於對明朝的認同,因為明朝不給他們活路,所以沿海居民給倭寇通風報信的有,給倭寇當嚮導的也有。而且這幫倭寇對沿海居民也可以說是不侵犯,因為在沿海都有親戚,他們要麼打劫官府富戶,要麼深入內陸打劫。所以倭寇九成都是華人,只有一成是真倭,也就是這幫海商頭子僱傭的日本野武士。至於這一成真倭的純粹性也要打問號,因為當中有不少是奇裝異服的華人。

    穿不起鞋的明軍

    以明軍退化到連鎧甲都穿不起的地步,自然沒法和這幫倭寇作戰,尤其是衝在前面的倭寇都是不要命的真倭,經常嚇得明軍狼奔豕突,只恨爹媽少生兩條腿。

    即便是以抗倭聞名的戚家軍,也是無甲或是僅有胸甲

    結局

    對於蒙古人來說,只要明朝開關互市,雙方基本就能保證邊界的和平,雖然這個互市基本上是斷斷續續的。而對於倭寇來說,直到隆慶開關海商從非法轉為合法,海面上才勉強消停。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管理90後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