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淮安故事
-
2 # LHC否極泰來
張良(約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9年),秦末漢初傑出謀臣,字子房,南韓(今河南省新鄭市)人 。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獻了很多計策助劉邦完成統一大業。 【明燒棧道】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大封諸侯,把劉邦封在蜀地,又封了三員秦將在秦地為王,意圖阻止劉邦出蜀。張良找項伯做工作,又把漢中之地加封給劉邦。這年正月,劉邦帶兵入蜀,這時張良說,請漢王燒掉棧道,給項羽表示,我們無東顧之意,既消除他的疑慮,又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我們就可以趁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同年八月,劉邦又採納韓信的計策,暗渡陳倉,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和項羽逐鹿天下的態勢已經形成。 【約法三章】
劉邦大軍進入咸陽,劉邦想留居宮中,安享富貴,被樊噲斥為想做富家翁。張良規勸劉邦說:秦王無道,被天下人推翻,大王想安享富貴,這是助紂為虐。常言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請大王聽從樊噲的話。劉邦立即命令封存宮保、府庫、財物,還軍灞上。當地百姓夾道給部隊送上糧食酒肉,劉邦傳話,部隊糧食充足,就不勞煩百姓了。張良和蕭何又建議劉邦,提出“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的約法三章,使秦地百姓大為歡迎,唯恐劉邦不做王。 【智鬥鴻門】
當初,楚王和諸侯約定,誰先進入咸陽,就立誰為王。劉邦進入咸陽,使項羽很惱火,劉邦的左司馬趙無傷又對項羽說,劉邦要做王。項羽立即進行準備,要襲擊劉邦。項羽的叔叔項伯和張良關係很好,趕快來找張良,勸他趕快離開。張良說,我不打個招呼就這麼走了不好,他立即來見劉邦把事情說了,並要劉邦馬上見項伯。劉邦稱項伯兄長,向他做了解釋,要他和項羽好好說一說。項伯回到大營和項羽說了許多劉邦的好話,使項羽的火氣消了大半。第二天,項羽在鴻門宴請劉邦,劉邦帶著張良、樊噲前去赴宴。范增告訴項羽,必須利用宴會殺掉劉邦。見了面,劉邦說:我把宮殿府庫封了,專等大王的到來。項羽隨口說,那是趙無傷說的。范增幾次遞眼色讓項羽動手,項羽裝作沒看見。范增只好來到營帳外安排項莊表演舞劍,趁機殺掉劉邦。項莊舞劍,幾次逼近劉邦,張良見事態危急,趕緊叫來樊噲,樊噲怒目圓睜,呵斥項羽不仁不義。項羽馬上稱樊噲壯士,要他坐下。張良稱劉邦要去接手,要劉邦趕緊離開,自己留下來應付殘局。氣的范增大罵,豎子不足以成事,將來爭天下的必是劉邦,我們這些人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 【兵臨垓下】
劉邦同項羽爭奪天下,打得太艱苦,使得劉邦幾乎喪失信心。無奈之下,他不惜採用酈食其的進言,到各處分封逐王,幸得張良阻止。張良曾對漢王說,今日天下不是你得就是他取,古人說,窮徒勿追。但眼下只有徹底消滅項羽才能逐鹿中原、奪取天下。希望大王不要猶豫。劉邦聽了,命令將領,將項羽層層圍困在垓下,導致了一場“霸王別姬”的悲劇。
-
3 # 御前帶刀侍衛
一.暫時忍耐,順從項羽.
如:劉邦先入咸陽,本應為關中王,劉邦見咸陽宮中珍寶美姬如雲,就更想為關中王。張良勸止劉邦主動棄關中,還軍霸上,入鴻門宴.
二.成大事不拘小節.
楚漢訂立和約,鴻溝為界,項羽回軍彭城.劉邦欲回關中,張良說:“怎麼能夠回軍呢?現在楚軍疲憊,攻其不備,擊其惰歸,一戰定天下,若放虎歸山,以後就難制服他了。盟約本來就是誤導項羽的,不必拘禮小節。”於是進擊楚軍,遂滅楚。
三.安人心.
劉邦初定天下,自己的政權並不穩當,有許多將領是原楚軍投降過來的。一天,劉邦看見一些將領在一起商量什麼。劉邦問張良他們在議論什麼,張良說:“他們在商量造反。”劉邦震驚,問:“我該如何辦呢?”張良說:“陛下最痛恨的人是誰?”劉邦說:“大家都知道,我最討厭雍齒。”張良說:“那就封馬上分封雍齒。陛下剛剛取得天下,現在還沒有封有功的將領,這些將領是叛投過來的,陛下遲遲不表態,他們以為陛下要清出他們。陛下現在連最討厭的人都封賞了,他們的心也可以安定了。”
-
4 # 木子歷史
張良做為劉邦謀士,被評為“漢初三傑”,可見張良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且張良最終全身而退,避免了兔走狗烹的悲慘結局。這都表明張良是有大智慧的,能清醒的分析局勢。要想知道張良為劉邦出了哪些計謀幫其取得天下,得從張良的出身說起。
一、貴族之後,有勇有謀
張良是南韓的貴族,祖父和父親都是南韓的相國,輔助了南韓五位國君。在秦國滅掉南韓之後,張良曾耗盡家財用以謀殺秦始皇,而且還差點成功。 張良家世顯赫,受到的教育自然不用說了。在相國之家成長的張良,耳濡目染,造就了他對局勢的準確把握分析能力,特別是在政治方面的。其實我們看看歷史,就能知道張良並沒有帥軍去攻城略地,張良主要是為劉邦進行戰略分析,其在政治上的計謀要比軍事上的重要的多。這都與其成長環境有著重要的關係。
在陳涉起兵反秦之後,張良也拉起了幾百人的隊伍,準備去投靠景駒(景駒也是一個反秦首領,當時起兵之後自立為代理楚王),走到半路上遇到了劉邦,當時劉邦正帶著幾千人攻打下邳,張良就順道跟著劉邦幹了。張良也自此開啟了做為“漢初三傑”的傳奇人生。
二、巧施妙計,助劉邦率先入咸陽
各地義軍紛紛反秦,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劉邦率軍西入武關,準備率領2萬人攻打咸陽。張良向劉邦獻計說:“現在秦兵還是挺強的,不要輕敵。我聽說秦將愛財,可以用錢收買,主公一方面可以多部疑兵,準備五萬人的炊具,在山上插滿我們的旗,給秦軍造成壓力;另一方面可以用重金收買秦將。”秦將果然沒有禁住誘惑,歸順了劉邦,願意跟隨劉邦攻打咸陽。這時張良又說了:“現在是秦將歸順了我們,怕是士兵們不一定死心塌地的跟著我們,不如趁現在把他們消滅掉。”於是劉邦就率軍攻打秦兵,大勝。後來秦軍兵敗如山,劉邦一路攻入咸陽。攻入咸陽之後,張良又勸說劉邦不要住在秦宮,還軍霸上,為後來劉邦鴻門宴脫困奠定了基礎。
三、籠絡項伯,助劉邦鴻門宴脫身
項羽不滿劉邦先入咸陽,當時項羽勢力比劉邦大不少,就想攻打劉邦。張良又籠絡項伯,張良與項伯是老相識。張良起兵之前住在下邳,項伯殺了人四處逃竄,是張良收留了項伯。所以張良利用和項伯的關係,讓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好話,最終使項羽沒有下殺劉邦的決心,這也是劉邦能在鴻門宴上脫身的根本原因。如果項羽真的想殺劉邦,劉邦是無論如何逃不出戒備森嚴的鴻門宴的。
三、燒絕棧道,助劉邦麻痺項羽
在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又是張良透過項伯向項羽要來漢中之地。張良勸說劉邦燒了漢中的棧道,以向項羽表示不會東出漢中,項羽也就放心的不管劉邦了,這為使得劉邦在漢中之地慢慢積攢實力,為以後楚漢相爭打下了基礎。楚漢相爭的幾年,漢中之地一直是劉邦穩定的大後方,劉邦最初與項羽交戰,輸多勝少,正是穩定的漢中之地源源不斷的為劉邦提高糧草兵力。可以說從佔有漢中之地開始,劉邦開始了爭奪天下的步伐。
四、安撫韓信彭越,助劉邦完成最後一戰
在楚漢相爭的幾年中,劉邦屢屢失敗,而其麾下的韓信、彭越等將領不斷攻城略地,實力逐漸擴大。又是張良勸說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穩定住韓信。在劉邦與項羽的決戰的時刻,韓信、彭越有點不聽話,沒有按照計劃與劉邦匯合致使劉邦被項羽打敗。張良向劉邦獻計,將項羽的地盤許諾封給韓信、彭越,讓他們出兵攻打項羽,誰打著就是誰的,韓信和彭越這才出兵擊楚,最終將項羽圍於垓下,逼得項羽烏江自刎,自此劉邦奪得天下,大漢朝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
5 # sddz以書潤心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是著名的謀略家,政治家。因為他有過人的才能,得到了漢高祖劉邦的重用,成為了漢朝的開國重臣。
張良在歷史上被稱為"謀聖",可見他的軍事才能可以和諸葛亮,劉伯溫等相媲美。
在亡秦和滅楚中,"下邑畫策",劉邦提出戰略,張良拿出舉措,充分發揮了張良的絕世之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從故道暗度陳倉,側面兒打他們個出其不意,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鴻門宴上,他提出讓劉邦對項羽示弱,這個宴會劉邦得以逃脫,同時也在項羽的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隔的禍根。
在劉邦,項羽的最後之戰中,他早早的派人駐紮,唱起楚歌。使項羽失去軍心,烏江自刎。
張良是非常聰明的,他看到了劉邦殘害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主動辭官,正因為他的及時退出,他也是漢朝功臣中很少得到好報的人。
-
6 # 王皓沐聊職場
要回答這個問題,王皓沐首先摘取《漢書》幾個片段來說明張良的貢獻:
1、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
2、沛公欲以二萬人擊秦嶢關下軍,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欲聯合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士卒恐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
3、沛公入秦,……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為天下除殘去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城,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4、良因要項伯見沛公,沛公與伯飲,為壽,結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項王,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項羽後解。
5、良因說漢王燒絕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6、時漢王還定三秦,良乃遣項羽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復東。”又以齊反書遺羽,……漢王以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
7、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與熒陽,漢王憂恐,…酈生曰:“……陛下誠復立六國後,此皆爭戴陛下之德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難免稱伯,楚必斂任而朝。”……良曰:“陛下事去矣,…(列出八不可)…誠用此謀,陛下事去矣!”
8、漢六年,封功臣……良曰:“陛下起布衣,與此屬取天下,今陛下已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平生仇怨。今軍吏記功,天下不足以遍封,此屬陛下不能盡封,又恐見疑過失及誅,故相聚而謀反耳。”……“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先封,則人人自堅矣。”
——《漢書》
總體而言,王皓沐認為,張良教給劉邦的計策分為三類:
1、怎麼打勝仗?陰謀詭計,虛實相間2、怎麼做皇帝?推恩於民,克己復禮3、怎麼封官員?不計前嫌,論功行賞除此之外,他還教給太子怎麼當皇帝,並且送給太子四個親信忠臣。當然這是後話了。
以上就是張良給劉邦的計策,此處王皓沐補充一句,這句話是唐太宗的長孫皇后說的,魏徵直言勸諫惹毛了太宗後,她說:“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大漢江山的取得,張子房計謀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主明臣直,是君臣合作的結果啊!
-
7 # 桐華凰珞
張良(約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今河南禹州[1])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2]
張良先輩在南韓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儲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3]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張良去世後,諡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圯上受書
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南韓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南韓二朝的宰相。 至張良時代,南韓已逐漸衰落。南韓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他弟死不葬,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製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約合60公斤),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六駕馬車。
佐策入關
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並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共商大事。張良不忘復興南韓,忙對項梁提議道:“君既已立楚王為後人,而韓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藉以多樹黨羽。” 早在下邳之際,張、項之間便有舊誼,因而項梁一口應承。於是,他命人找到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相當於丞相)。張良“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復家”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地(指戰國時南韓地盤),遊兵於潁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
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誰先入關進咸陽,誰便可以立而為王。劉邦取道潁川、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17] 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劉邦率兵攻佔潁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17] 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韓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讓張良隨軍南下。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
暗度陳倉
不久,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44] 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並違背楚懷王“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45] 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44] 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
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南韓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斗。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47] [48]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度沉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明哲保身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
-
8 # 不求人的三腳貓
張良為劉邦出過哪些計謀,使其力挫項羽成王,被後人稱為千古第一“謀聖”。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謀士、軍師可以說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各種關於謀士和軍師的傳說和故事更是備受百姓喜愛,似乎他們的一個計策就可以決定天下大勢,一個錦囊妙計就可以扭轉乾坤。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諸葛亮、劉伯溫、李斯等等,還有一位是被冠於“謀聖”稱號的張良,可以說是尊崇備至,無以復加啊。那為什麼僅僅是他被稱為“謀聖”,而不是諸葛亮、李斯他們呢?
張良為劉邦出的計策都是圍繞著亡秦和滅楚兩事件。
張良給劉邦提出的某策就是著名的“下邑畫策”。當時的劉邦東出關中,率五十萬聯軍佔領了項羽的西楚主城彭城,但是卻被項羽三萬騎兵給一舉擊退,逃到下邑。在短暫的喘息之時,劉邦決定拿出函谷關以東的整個天下一半的土地給天下豪傑,共同擊打項羽,這個時候張良就給劉邦提出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英布和彭越,要求劉邦要拉攏這三個人,還要對三人進行封賞。這個提議奠定了劉邦勝利的根本。劉邦提出戰略,張良拿出舉措,兩人簡直是配合到天衣無縫,也是充分發揮了張良的絕世之才。
在就是在險象環生、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上。因為劉邦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這讓項羽覺得他是要稱王,就很是生氣。於是在鴻門這個地方設宴讓劉備前來。劉邦肯定害怕啊,就去問張良要怎麼辦。這時張良說:“你要對項羽示弱,告訴他你不會背叛他,更加不會稱王”。最後在這個宴會上劉邦得以逃脫,同時也在項羽的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隔的禍根。
還有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張良就跟劉邦說,你要燒燬棧道表示沒有東顧之意,先消除項羽對你的猜忌,然後再用韓信,從故道暗度陳倉,側面打他們個出其不意。隨後劉備聽從了張良的計策後,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燒,一個暗度,張良和韓信的聯手成為歷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然而大多都只是知道張良是因為軍事謀略高人一等,而被世人所呈送,但是卻不知他的為人處世和高尚的道德行為才是他真正高敏的地方。我想,如果一個人僅僅是能力出眾,不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不知道謙恭謹慎,不能使自己獨身其外,那他的成就終究不會很高,相反的會受制於自己的性格甚至賠上性命。劉邦手下謀臣名將很多,為何偏偏獨愛張良,沒有戰功也能被劉邦封為萬戶侯,我想這應該就是原因吧。張良的謀略讓劉邦倚重,張的性情讓劉邦尊敬,所以他才是千古第一“謀聖”。
-
9 # 滾滾長江萬里長
張良出謀劃策對劉邦成就帝業起了決定性作用。那麼張良都給劉邦獻了哪些計策呢?
一、兵取關中途中,不需每城必取,但要佔宛城。張良認為如果不佔宛城,一旦前面攻不下來,後面又有秦軍圍攻上來,進退無據,必遭重創。
二、智取武關。武關是劉邦取關中必經險關。張良給劉邦出謀劃策,不可強攻,只可智取,重金賄賂守將。最終兵取武關,得以攻佔關中。
三、勸諫劉邦關中“約法三章”。劉邦一身流氓習性,兵取花花世界關中後,開始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大肆享受。張良勸諫劉邦,要成就帝業,現在絕對不是作威作福的時候。劉邦採納了張良建議。首先,沒有當出頭椽子,在關中稱王。接著,封存了府庫錢糧。隨後,在關中“約法三章”。贏得了關中民心。
四、避免劉邦被項羽殲滅,一手促成鴻門宴。項羽入關中後,駐軍鴻門,準備滅掉灞上劉邦。項羽內奸項伯密告張良。張良當即把項伯引見劉邦。授意劉邦虔誠表態,決無稱王野心,不敢與項羽為敵,並願赴鴻門拜見項羽。
五、運用謀略協助劉邦鴻門宴躲過滅頂之災。劉邦按照張良意圖,徹底示弱,裝懦夫。讓項羽感到劉邦是個廢物,不會構成威脅。致使項羽誤判對手,行婦人之仁,放過了劉邦。
六、賄賂項伯,誘使項羽把漢中賜給劉邦。項羽入主關中後,推行分封制,大封諸侯王,自立西楚霸王,都彭城,放棄關中。把劉邦冊封到了偏遠巴、蜀。張良重金賄賂項伯,誘使項羽把漢中賜給劉邦。漢王劉邦一下擁有了巴、蜀、漢中三地。而漢中距關中,僅秦嶺之遙。
七、獻計劉邦,火燒棧道。棧道是漢中通往關中公開道路。張良獻計劉邦,燒掉棧道。目的是麻痺項羽,以示劉邦無意逐鹿中原,藉以養精蓄銳。
八、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火燒棧道也好,養精蓄銳也罷,目的都是兵出漢中,再奪關中。這個計謀如何實施呢?張良和韓信英雄所見略同,用公開修棧道方式,解釋招兵買馬事實,迷惑項羽,暗地裡不走棧道,出奇兵從陳倉古道偷襲關中。
九、穩住項羽,使劉邦得以完成關中經營。漢軍偷襲關中後,項羽非常惱火準備出師消滅劉邦。張良馬上致信項羽,說劉邦只想要關中,絕對不會東顧中原,爭奪天下。當時,三齊叛亂。張良還偽證三齊叛亂,並誇大危害。由於張良誤導,項羽權衡後戰略誤判,放過最大對手劉邦,出師三齊。劉邦得以徹底佔領關中,把關中經營得固若金湯,有了穩固大後方。
十、“下邑之謀”。劉邦經營完關中後,聯絡數路諸侯,揮師出關,輕而易舉地端掉了項羽老巢彭城。結果被從三齊前線趕回的項羽反戈一擊,打得落花流水。劉邦兵敗下邑,灰心喪氣。這時張良獻計“下邑之謀”。利用矛盾,聯兵破楚,圍殲項羽。劉邦在正面對陣項羽,重用韓信開闢第二戰場,聯絡彭越、英布夾擊項羽。這個謀略非常厲害,最後天下大勢履踐了“下邑之謀”。
十一、諫阻劉邦推行分封制。劉邦正面戰場節節敗退,楚漢相持滎陽。劉邦想推行分封制,冊封聯絡的數路諸侯。分封制是歷史倒退。諸侯王有兵權,有地盤,有政權,有財權,是一個獨立王國,可以和中央分庭抗禮,對中央集權構成巨大威脅。張良諫阻劉邦,這時分封,諸侯王都回去過日子了,誰會跟隨戰項羽呢?劉邦猛醒,銷燬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璽,終止了分封制。
十二、分封韓信。劉邦對峙項羽岌岌可危。已取齊國的韓信卻要當“假齊王”。劉邦大怒。張良、陳平堅主冊封韓信“真齊王”。要求韓信、彭越加緊進攻項羽。由於受到了韓信、彭越背後夾擊。項羽被迫與劉邦達成妥協,楚漢雙方鴻溝為界,罷兵。項羽從鴻溝撤兵東歸。
十三、逾越鴻溝,追擊項羽。張良、陳平認為項羽勢窮力孤,兵不可罷,要逾越鴻溝,追擊項羽,讓項羽無喘息之機。
十四、劃地封王,利誘韓信、彭越合圍項羽。劉邦追擊項羽過程中,韓信、彭越遲遲不來會師。張良獻計,劃地封王,利誘韓信、彭越合圍項羽。有了地盤的韓信和又封王又得地盤的彭越,果然出兵,合圍項羽。垓下之戰,項羽遭到劉邦、韓信、彭越、英布圍剿,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十五、定都長安。楚漢相爭,劉邦勝利,得到天下,定都何處呢?張良獻計,立足關中,定都長安。事實證明,張良建議正確,在日後蕩平異姓諸侯王和抗擊匈奴及保持漢朝長治久安方面持久發揮了作用。
因此,劉邦稱讚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回覆列表
首先張良為劉邦出的計策都是圍繞著亡秦和滅楚兩事件。張良給劉邦提出的某策就是著名的“下邑畫策”。當時的劉邦東出關中,率五十萬聯軍佔領了項羽的西楚主城彭城,但是卻被項羽三萬騎兵給一舉擊退,逃到下邑。在短暫的喘息之時,劉邦決定拿出函谷關以東的整個天下一半的土地給天下豪傑,共同擊打項羽,這個時候張良就給劉邦提出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英布和彭越,要求劉邦要拉攏這三個人,還要對三人進行封賞。這個提議奠定了劉邦勝利的根本。劉邦提出戰略,張良拿出舉措,兩人簡直是配合到天衣無縫,也是充分發揮了張良的絕世之才。
再就是在險象環生、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上,因為劉邦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這讓項羽覺得他是要稱王,就很是生氣,於是在鴻門這個地方設宴讓劉備前來。劉邦肯定害怕啊,就去問張良要怎麼辦。這時張良說:“你要對項羽示弱,告訴他你不會背叛他,更加不會稱王”。最後在這個宴會上劉邦得以逃脫,同時也在項羽的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隔的禍根。
還有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張良就跟劉邦說,你要燒燬棧道表示沒有東顧之意,先消除項羽對你的猜忌,然後再用韓信,從故道暗度陳倉,側面打他們個出其不意。隨後劉備聽從了張良的計策後,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燒,一個暗度,張良和韓信的聯手成為歷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再說最後一件事情,那就是劉、項二人的最後一戰。張良讓自己的人去楚國軍隊駐紮的地方唱楚歌,項羽聽到四面八方傳來楚歌的聲音以為所有人都已經投降了,這就意味著自己失去了民心,頓時就沒有打勝仗的決心了,最後在烏江邊自戕了。從此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以上說的都是張良的功勞,這也僅僅是他一生中為劉邦出謀劃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