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朵小情獸
-
2 # 泥水勞人1
本人不讀《道德經》所以沒有研究成果!按淺析是:道,規則。德,收穫。經,內容。這就是道德經三個字的意思。例,捕魚有捕魚的規則與方法,而不能用捕魚的方法去製陶。修煉有修煉的方法,但不能用修煉的方法去種田...。至於天地不仁,不仁,就是沒有感覺,所以萬物的存在,天地一點都不知道。何況人乎?芻狗,說法很多,其實就是人類自己認為的事物,而天地卻沒有這樣的心理,也不存在天地感情。本人解釋,芻,幼稚。狗,苟也。萬物的存在既幼稚又短暫,凡指生命類。可能沒有讀懂,胡亂解釋,南懷瑾雲,誰說老子,都不是老子說。是也。
-
3 # 南山一縷雲
還是看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行事吧。比如當你看到什麼人、什麼事時產生了惻隱之心,覺得不幫自己反而良心不安時就幫一下好了,自己把握主動與尺度。
-
4 # 亦如電
關於善惡
在很多人的心裡認知裡,都會這麼去認為,善是積德的,惡是造業的。這個說法是沒有錯的,那如果說這句話是錯的,又錯在哪裡呢?錯在不夠對!
善良醜惡,在先後,在大小,在輕重。
有這麼一對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永遠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永遠的遷就著孩子,不管孩子要什麼,要星星要月亮,都想方設法的去給孩子辦到,孩子摔了,立馬就是抱起來,不會等到孩子哭出來,家務活從來不會讓孩子去碰,給予了孩子無盡的關懷無盡的愛,希望著孩子好好讀書,以後能夠出人頭地,小學中學大學,最後出國留學,各種陪讀,在生活上依然的無微不至,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回國後,孩子該工作了,找到一份工作,可是沒幾天就走了,原因是同事不幫忙,領導不喜歡,工作的內容,跟所學到的東西也有分別,他無所適從。接著就一直在家裡,不做事,整天抱怨著,父母不給他買房,不給他買車,他出去沒面子,他不知道,家裡的條件,已經沒那麼好了,甚至他的出國留學,也是父母賣掉房子的錢。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善的,可如此的善,卻偏偏成了惡。可謂善之不善。
有一位老人遇到一群本該南飛的候鳥落在他家門前不遠處,他不理的話,這些鳥可能會被凍死餓死,他拿出一些食物去喂鳥,給這些鳥搭了一個大棚,讓它們度過了這個冬天,第二年,在他家門前,又來了一群。第3年第4年……慢慢的越來越多,幸好的是老人家還支撐得起,每一年他這裡都聚集了10多萬鳥類。一直到老人家走了,那一年在他家門前死鳥一片。
候鳥南飛,本是規矩,是它們的生存法則,正因為一顆善良的心,導致了它們更多的死亡。善之不善矣!
有個明星叫孫儷,提供金錢物質支援一個孩子讀書生活,卻最終造成了那孩子無盡索取的心,甚至一個扭曲的觀念“你那麼有錢,你就應該給點我”。善之不善矣!
孩子學走路,在摔倒之後,大人立馬就去抱起,這阻攔的不僅僅是孩子學習走路,還讓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摔倒也會需要人扶,沒有人扶也就站不起來了。這也是善之不善。
這些說不完的,有太多太多太多的例項,存在於我們生活點點滴滴當中,只要細心去觀察,你都能夠發現很多書上沒有的道理,或者說書上本就是有的,只是沒有注意,或者說不在乎!
而惡之不惡呢?就如同殺人,在戰爭年代,因為一個高官而死之人究竟有多少呢?數不清楚,造業很多很多,卻讓整個天下太平幾百年。是為惡之不惡。
在狼圖騰裡,狼本惡,卻也善,無以善惡一分,所說的是一個平衡。細想一下,若無狼,眾多食草動物,與民眾所養的羊爭草,羊將無草可食,壞事的不僅僅是羊,還有養羊人,也將失去唯一的收入,殺人放火姦淫擄掠,也就不稀奇了。還有很多說不盡道不完的弊端……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
5 # 長長久久之隨機應變
做好事,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該做就去做好了。
寄聖人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虛用第五。
芻狗:在這裡的解釋是,用草編制的祭品。
1,我們要祭祀天地,已故的聖人,自己的祖先,就要搞一些祭品,不是搞形式,表達我們的誠意,祭品不用很貴重,重要的是要有誠意,就是用草編織一些祭品只要誠心誠意就夠了,這個”芻狗”很有意思,在沒有祭拜之前很重要,不能髒了,壞了,當祭拜之後就不當回事了,就丟掉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自生自滅。天地是讓萬物自生自滅,比如草長大了,沒了,蟲子長出來,被吃了,沒了,都是自生自滅,就跟芻狗一樣的。
2,聖人是體會天地之心,他是一樣的,讓老百姓過自己的生活,實際上他做了很多的事情,聖人做了好像沒做一樣,不居功,所以老百姓感覺不到,如果讓老百姓感覺到做了很多事情,自己就要反省自己,給人家有壓力,給人家有強制性,讓人家感謝你,這都是老子認為不自然的。
-
6 # 隴西當光
"仁":二人,其中一個是真人,另一個假人,但二人是同一個心;天地和聖人一樣都是"大公無私大善",天地無心,以萬物之心為己心;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己心。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萬物為天地所用,不是為天地所有。
-
7 # 晴之黎明
其實不用有什麼障礙,關鍵是不能看什麼就死信什麼,有些話不一定對!還有就是有些我們理解的也不一定對。這樣執著對錯的和不解的心理障礙和糾結就能緩解大半。
總的來說,但凡經典其論述都是合乎道理的,不會偏的太遠。一切文化也是以人為中心,不可能走向反人的這一面去。因此向道德經中所說,就不一定是我們表面所理解的那樣。
就比如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實際上表達的肯定不是天地不仁,而應該是天地的平等,對待萬物的平等。春天來了萬物生長,秋天來了萬物凋零,天地也不偏向於誰。此不偏而平等在表面上雖沒有仁之名,卻是大仁。如果哪天天地對某某仁又對某某不仁,我們非嚇死不可,天地還可稱為天地嗎?
但在我們看來天地有平等的生生之德,這就是大德大仁,不需要冠以仁的說法而自在其中,說出好像就不準了。從天地來說,對待一切都是一樣的,萬物對天地來說都是個假名而已。
大善即是大惡這種說法沒什麼根據,也不用去理會,這又不是什麼定理,而且條件還不充分,完全就是胡說,扔垃圾桶裡行了!
-
8 # 黑色暱子外套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從經濟學的角度理解,就是自由市場經濟,不干預,不調控。做慈善,或做好事也是如此。刻意為之,或有目的、求回報的去做,都算不上真正的善。
回到題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其中芻狗的本意是古人用草蓆紮成的用以祭祀的狗,意指最普通的東西。此話的後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字面意思是,天地和聖人不夠仁慈,把人和百姓當做祭品一樣對待。但是,結合《道德經》通篇來看,深意是天地和聖人對待世間萬物都是一視同仁,不區分對待。也就是說,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對待大自然的萬物和對待人是一樣的。所以,不應該理解為天地是真的不仁,而視生命如草芥。這與做好事是沒有衝突的。
“大善即大惡”的意思是做好事要順其自然,符合道規。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做好事的人,不應抱有回報的心來做好事。不是你行的善大,就得到的回報大。有回報本身的想法就是錯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善不分大和小。做好事,要量力而行。不然,超過你的能力,有可能會步入“求回報”的歪道,從而內心紛擾糾結。二是做好事不應該給接受方造成壓力,更不能助長不勞而獲,不思進取,一味索取的惡性迴圈。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特別是外國所謂的好福利,養了很多的懶漢。這不得不說是好福利帶來的負面反應。
所以,好事該做,但最好順其自然,量力而行,雙方心安,良性迴圈。
-
9 # 秋水梨兒
前一句的意思是,在聖人面前,人人平等。
後一句,物極必反的意思。
以上是個人理解。
-
10 # 儒商誠品
不用疑惑,自己認為自己有那能力並且是對的正義的就去做吧,做好事行善出自人的本性順勢而為順其自然那就是真好事真善。
伯陽公的話猶如龍行天下,變幻無窮,世人如何解讀都有理,都各有千秋,絲毫不可疑惑!
當然溫馨提示: 為行善而行善不如不行善、為做好事而做好事不如不做,
-
11 # Stevenbee
第一:什麼是“好事”?我理解所謂“好事”就是和“壞事”相對的事兒。具體說,我們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對於好事的理解也不相同。比如說“日寇侵華”,站在咱們的角度上那是絕對的“惡”!不可原諒!但在那些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眼裡,他們認為自己向“天皇”效忠,是“好事”!所以這個“好”與“壞”;“善”與“惡”並不是絕對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我們的社會需要一套標準來定義這些,以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和持續發展,所以才會存在“普世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等的標準來人為的定義“好”與“壞”;
第二:老子說“天地不仁……”今天講那是站在“上帝視角”得出的結論。舉個例子:當你看到兩窩螞蟻打架,你會去在乎哪窩螞蟻更“好”嗎?那麼在天地眼裡,看萬物與螻蟻無分別。但你不是天也不是地,你只是人!你可以透過《道德經》去了解這樣的一種世界觀,卻必須得按照人類社會的價值觀去行事。那麼帶上了人類情懷的我們就應該去做這個社會認可的“好事”。舉個例子,電影《復仇者聯盟3》(我們只說電影不談漫畫!)裡面的“滅霸”就很典型。他的起心發願並不能說“壞”,但所行就已經成魔。這就是因為他沒有附合我們人類的普世價值觀,成為了人類的敵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你站在人類的角度上,那就是大惡,站在宇宙的角度上就是大善,所以老子說大善即是大惡。
第三,推薦你去看看莊子的《南華經》,解釋得更好,所謂“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當這個社會還在標謗“善”的時候,就證明“惡”已經太多了。或者說,當社會推崇“雷鋒”,說明惡人很多,當社會開始選“誠信典型”,說明失信太多;而如果這社會每個人的行止都一樣,“”模範是不是就失去了價值呢?
所以,孔子說了一句話“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什麼意思呢,現階段你不必去糾結好與壞,你只要自問,你對別人做的事情你也願意讓別人加諸於你身,你但做無妨!
-
12 # 晉銓1
理解其語義、語碼,核心在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之心,降維立相,即有住之心。有住之心即為一,即道生一。一即整體,整體即一(聖賢合一)。再降維即為陰陽二邊,即陰陽、善惡、是非、正負、長短、美醜、男女等等。天地不仁...此語碼特徵是一降維之後二邊中陰性一邊的描述,依此理陽性即天地視萬物一視同仁。又,大善即大惡,大善即大偽,即是即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合一,超越二邊即入不二法門。《道德經》創作者老子,其心性量級之高世所罕見,有些話語實與佛經真義暗合。切記,心外無法,無外無物。
-
13 # 哐匡筐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天地執行是自然狀態自然規律,原本就無心,也沒有人的人性。故天地最無私,當然也不懂仁愛。人不能用人心去揣測天地,用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評論天地。天地不懂也不知道什麼是仁,所以,天地生養萬物,對萬物無偏私,一視同仁,就象對待人用草編的祭祀小狗一樣,無論有用沒用,都讓其順其發展自生自滅,不會因有用而重視偏袒因無用而輕賤或憐惜。故天地不仁。
而聖人順天道明事理,知天地無所謂仁或不仁,所以聖人也對百姓一視同仁,沒有分別心,普教無類,讓人們與事物在自行的軌道上自然的執行發展演化。守於中,不施以影響,從而無為而治。即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這裡所說聖人,不是自己,也不是其後的孔子。是那些開悟明道守道行道的人。
-
14 # 古代哲學思考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古訓中也有“大善即是大惡,大惡亦是大善”的說法,其實這些言語不該是成為“為善”的阻礙,究其最根本的意思中,我更覺得這話大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意思。當然,從《道德經》的角度而言,不僅僅包括人,經書本身是超越人的高度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所以,會說“以萬物為芻狗”,在聖人眼裡,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各自遵循自己的“道”生生息息。
再者“大善即是大惡”,這話雖不是老子親口所說,卻很老子,很有道家的辯證思想,正如福兮禍兮、水滿則溢的相互轉折的意思,它真正的本意並不是簡單的“好心幹壞事”,正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樣,是告誡人們不要自以為是的去幹涉別人的人生軌跡,無論是你的善心還是惡意,因為無法對對方的未來負責,就莫要強行改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善即是大惡”不是不讓做好事,而是在說萬物平等,萬物自有緣法。有些話這麼說出來似乎帶著很多消極的意思,其實不然,更多的在警示我們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正如孔老夫子所說的不可妄言,不可妄為,拿到“善”這一個角度來講,那就是要善於行善,而不是簡單自以為善,再樸素點來說就是要科學行善。
在小說《豔鬼》中,講了一個故事:
一位仙君路遇一位九世乞丐——九次輪迴都不得好結果,做了九輩子的乞丐的人,乞丐餓的只剩下一口氣了,奄奄一息中向仙君討一口活命飯,仙君告訴對方說,在城外某處有一棵樹,樹下埋了千萬黃金。說完此話,仙君就離去了。與仙君同行的人極為不贊同仙君的做法,言語苛責道:這人做了九世乞丐,眼見就熬到頭了,下輩子是天子之相,貴為九五之尊,你現在將千萬財富的埋藏地點告訴他,若是他去取了,就壞了乞丐的機緣,這一世仍然不得善終,來世依然沒有出頭之日,九世的苦是白吃了。仙君卻是笑笑說:我只是告訴他黃金萬兩的地點,也沒告訴他取多少,若他是個貪財的,拿了黃金,一時改變此刻的命運,那就要付出代價;若是這人只取了一個饅頭錢,那他依然可享來世的榮華富貴。取與不取,從來都不是我定的,而且,既然我與他相遇,那他就是應該經此一遭。敢問仙君,這是行善還是為惡?可以說這位仙君本身是懷有惡意的,也可以說這位仙君是在考驗乞丐,只是出於高高在上的人設的本能作為,那些傳說中的仙人人物不是都善於考驗人心嗎?無論是哪一個出發點,基於什麼樣的目的和心思,我們都能看出,“施予”這個行為有時候包含了太多的意義,不僅僅是簡單的“好心辦壞事”。人性是複雜的,並不是只有善惡兩面,但是“善”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本能,這種本能不止存在在人的身上,而是存在於世間萬物之中。相較於其他的存在而言,人的善意更復雜,更難以捉摸。所以,在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情,或者特指去做一件好事的時候,所要做的不是簡單的給與,而是讓自己的動作發揮出它最大的善意,就是前面所說的那句話,要善於行善,而不是粗糙簡單的“做好事”。有人疑惑自己的一些善意行為可能並不會帶來好的結果,或者是沒有發揮到它該發揮的作用,更甚至是背道而馳,尤其是現在社會,網路上也爆料出一些人利用人的善心來積累財富、滿足一己私慾。其實這種事情不僅僅是在現在,而是在自有“分配”之後就一直存在的,無論古今,無論中外。這些並不會阻撓人們為善的本心,這就是生而為人的善良,作為人的本性。
如果有人說,因為一些人的惡行讓我喪失了為善的初心,其實大可不必,我倒是覺得,這種事情但求無愧於心,量力而行,作為人,最大的行善就是做好自己。近期看了一則新聞,很受感動,就是那位從山東開車去武漢送菜的司機,“沒錢可以出力”,這是最為樸實不做作的善舉,對於這位小師傅來說,他已經做好了他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了。但是對於有些人,他們即不想承擔足夠的責任,又不能恰當的行善,可能就會帶來一些不太好的結果,就比如說溺愛孩子,本意是很好的,卻用了錯誤的方式來做自認為好的事情,這就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記得在很久之前有一個《變形記》的節目,大概是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交換身份生活一段時間,節目的本意是很好的,但是對於當事人——孩子們,短暫的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可能不僅僅是視野的開闊,因為我們無法永遠給某個孩子提供糖果,甚至知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吃到的糖果,那麼在給與的時候是不是更要考慮的是怎麼送出這顆糖果,而不是這顆糖夠不夠甜?因為一旦方式方法錯了,將會給這個孩子帶來一生的遺憾。後者的這種善行,就更需要謹慎行為了,不然也會適得其反。
不管怎麼說,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要保持清醒,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比如疫情時期,對於大部分普通百姓而言,好好照顧自己,好好照顧家人,體諒奮戰在一線的英雄們,不要給國家添麻煩,這就是做好事了;至於平時,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讓自己的同情心保持一點點理智,這也許比簡單的施予更有意義。
至於有人所疑惑的那兩句古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行善即是行惡等等,大可不必對此掛懷,第一,這些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做好事不對,只是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世間萬物,肯定其中的緣法道理而已;第二,樂善好施不是一個壞的品德,但還是要謹言慎行的好,這樣可以免去被有心人利用,又可以更好的解決關鍵問題;第三,千言萬語,做好自己,問心無愧才是真。
下雨了,總要做些什麼,是否?
-
15 # 渾水報告
請加多一個字,若!天地若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若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樣你就明白了。道德經是懷疑論為主體的,由質疑而開慧。後幾句“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其中“猶”和“若”相近,“而”與“若”也類似,“如”和“若”就更相近了。這其實指出了事物的“兩面性”,一旦由一面去到相反的一面,並不是同等能量的轉換而已,其尺度是被放大的,絕非簡單的易位,也就是說,態度的轉變會付出更大代價。也即仁者若惡其惡非惡者能比,惡者若善其善非善類能同,所以你就清楚了為什麼老實人一旦行兇其結果都非常殘酷,同樣,浪子回頭那也是金不換。既然態度的轉變會有如此大的代價,那結論當然是“守中”最好。
-
16 # 一瑤創業
想做好事,一想到【道德經】 中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夠’ 或大善既是大惡’,心裡障礙了求解?
要解答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道德經】 這本哲學巨典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李耳(又名李聃)所寫。老子善於問道解道,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道德經】是我過第一部完整的哲學鉅著,是老子對自然萬物,人生,社會觀察後所作的哲學思考的文章總結,內容涉及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科學以及宗教等諸多領域,體現了老子的自然觀和人生觀。
整本書最著名的應該是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譯成現代話就是:‘人生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掌握的,但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那樣;真正的名和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認識的那種‘虛名’’。【道德經】一經問世,就以其豐富的內涵引起世人關注。兩千多年來成為人們做人做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平天下的道理引領著作。它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其影響,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幾千年的道德典範。
而這句‘天地不仁,以為芻狗’出自【道德經】的第五章,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萬物無所謂仁愛,它把萬物當作稻草紮成的祭祀用的芻狗一樣。【芻狗,古代用稻草紮成的狗,用來祭祀用的】。用今天的話解釋就是田地萬物是客觀存在的,皆有所屬,它們共生於宇宙間,相互需要,但又不相容,是告訴我們看待任何事情都要用觀的態度。
大善既是大惡,不是出自【道德經】,這句話有人認為是出自孔子,但沒有史學家們的證實,所以不能定論它的出處。這句話的意思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有些善事不是你認為的小善,有些善事做了不能幫到別人反而會給別人造成麻煩,就成了惡事了。做善事要以能幫助別人,造福於社會為最基本的準則。
孔子有一句話是我在初中學到的,‘莫以善小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是說做好事不能以事小而不做,不能以善事大而做好事,這也是勸人向善的話。
【道德經】不只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有著深刻的影響。16世紀【道德經】被眾多翻譯家譯成多國語言,流向歐美各國,道德經目前是世界上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
看到這些榮譽,我們生為華夏子孫是多麼的幸運和幸福,有這麼多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經典,引領我們做人做事,所以請讀到這版回答的您多讀經典,傳承經典,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揚光大盡一份力。
-
17 # 黑鋒
這個問題特別有意思,看到回答的人都很有哲學思想,一時都不知道怎樣回答才合適,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家爭鳴嘛,我也就說說自己的想法。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不說什麼其他思想或前言後語,只是從字面上理解,天地不仁慈,世間萬物就和草做的狗一樣渺小和軟弱。我們試想一下,在地震和海嘯面前,我們又豈止如芻狗?再說“大善即是大惡”這句話,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路口處有很多拿著雞毛撣子給車撣灰要錢的人,你給他錢算是發善心吧,可是你也助長了他們不勞而獲的心理,表面上是善,實際上卻未必是善。不過換個角度想問題,善惡每個人的判定標準都不一樣,所以也有人會對我的舉例不認同,這也正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18 # 三舊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可解為,天地本先仁,內無需後再仁;以萬物為芻狗,蓋因天地先仁合成完好芻狗,還需後再對芻狗強行仁義?
這就好比父母先仁義合生子女,教養成外完好可自生活之大人,難道還要繼續後仁愛,無下限一把屎一把尿供養長成大人的子女生活麼?
已經長成內外完好之芻狗(成人),可自主生活,生死由自己,放養不管是最好的方法
管多了還怪父母多管閒事,礙手礙腳,把自己當牽線木偶
不管若還怪罪,那你肯定是天生不孝子,自私自利完全不把父母當好人
故而芻狗乃內外完好,可隨風氣自揺動之靈物
人亦可稱之為先天芻狗,後天太多生靈變化分類,自變高階芻狗,改成頂級智慧建立新生活之人類
人不真明芻狗之道,人云亦云,不知古先人流傳真道理論,胡亂自認為並解說給自己犯錯找藉口
故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可簡單通人強解釋為——我先對你仁義,後對你不指手畫腳是最好的選擇,不需要你報答
仁義無雙,只先給後不強求——是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大善即是大惡:可解為強行對外施加,定是自己不需要的麻煩物,想把麻煩丟給他人,還謊稱為他人好,自己不需要,你最合適,對你很好
或者是自己不知道是好是壞,但心裡感覺可能對自己不好,然後不完全弄明白就強行給自以為需要的人
人若真心需要,必會自取自求
人若一直求要,必是無真心想要,見到他人說好,用著簡單快活,就鐵了心去強要,此為人之真心不活化,被外風氣強行吹散或定死,變內死心外大意,自我外意只喜歡他人說的大物、好物,只吃不吐,只進不出,自己把自己撐死
此乃自作自死,身體受不了而心發警告,本人卻完全不顧,然後死心就發胖,要死必得病,小病可以修養,大病基本要亡命
故而,大善必是大惡,真善必無要求,天生善良不會給人添麻煩
普通常人小善即可,有人需要幫助,順手為之,若不順手,直接拒絕就是真心好善
做好事不需自想,別人認可就是真心好事,別人不認可,你就算再想做好事,也是內心罪惡,對人有虧欠,需要強行對虧欠人行好,讓其原諒
若是如此,直接向其道歉,任憑處罰就是最大的好事
若不是如此,那你為何無故要去做好事?
自己的事辦好了嗎?
自己真心快樂嗎?
自己真心明白什麼是美好事情嗎?
回覆列表
道家思想的精華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無為。道家思想核心內容無所不能、永恆不滅,蘊含了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老子總結出了道家思想精華,當時以“道”為最高哲學,“道“是宇宙萬物本源和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在老子的道家思想學說下,被譽為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注重自然和諧,人與宇宙和諧統一,古代的天人關係,是指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不是指不作為,以自然為本,但不是恣意妄為,對於政權的統治者來說,是讓統治者遵守自然的原則,讓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而政府則可起到輔助作用。讓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總體思想是一個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道家思想是一種理想的社會,民眾不受干擾,自由平等,各盡其性,社會安泰和美。
所以說由心而起 由心而去 (違法的事情少做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