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館芳華

    不知道您孩子多大,自己平時喜歡閱讀什麼形式的書,除了上面這三個作者的作品,其他的育兒書籍還看過些什麼?

    我感覺對我育兒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以下幾本。

  • 2 # 燕子的小屋

    《正面管教》系列,叫家長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尊重的養育孩子,以培養孩子的7個能力為導向。《兒童愛之語》找到孩子的愛之語,用孩子的方式去表達愛,確保孩子能夠接收到。《怎樣說孩子才愛聽》《非暴力溝通》怎樣去溝通表達。《你的n歲孩子》孩子幾歲就買幾歲的,能夠了解每個年齡孩子的特點。

  • 3 # 可太太愛瘋

    我最近看的有:

    《正面管教》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全腦教養》

    《最好的方法給孩子》

    《最好的方法讀唐詩》

    《孩子:挑戰》

  • 4 # 晨光微曉

    樓主好,育兒書我平時也看看,給你推薦:

    1.《魔法世界0-6歲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孩子,看到孩子成長的規律。能夠更好地瞭解孩子。

    相關類似的書籍也可以是《你從彩虹那邊來》

    2.《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大約2010年看的,重點是說如何與孩子溝通。現在也有類似的《正面管教》,《怎麼說孩子才會聽》那一系列。

    3.《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如何建設性的養育我們的孩子。這本書是完形學派代表薩提亞寫的,讓我們不僅僅看到孩子,更看到孩子背後的原生家庭,以及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5 # lycheewsws

    育兒書籍也分幾類,可以根據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選擇。

    1.針對兒童敏感期出現的特點進行教育的方法類書籍。可以看李躍兒的《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誰瞭解孩子的成長秘密—關鍵期關鍵幫助》,孫瑞雪的《捕捉兒童敏感期》,韻蓉《捕捉兒童敏感期的100個細節》等。

    2.針對孩子的情緒及溝通方面的教育類書籍。可以選擇《正面管教》,《非暴力溝通》,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等。

    3.綜合類教育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最好的方法給孩子》等。

    4.幫助孩子度過心靈困境,透過講治癒系故事,讓孩子自發調整行為偏差。可以選擇《小巫教你講故事》。

  • 6 # liynassa

    大概看了幾十本育兒書籍吧。以前我記得聽很有名的老師(好像是李子勳老師)的一次微課說,要當一個合格的父母至少要看20本育兒書,我想我應該差不多合格以上了吧,現在看了大概30多本的育兒書籍,從最早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到後來一系列的正面管教書《孩子,挑戰》、《正面管教》(因為孩子還小,青春期的正面管教還沒有讀過),海姆.吉諾特博士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關於華德福教育的《我從彩虹那邊來》;還有汪培珽的《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培養孩子的英語耳朵》、安妮鮮花的《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汪培珽的書對我踐行親子閱讀很有幫助,事實證明親子閱讀對養育孩子有多棒),孫瑞雪老師《捕捉兒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長》以及《遊戲力》、《全腦教養法》、《讓孩子的大腦自由》、《從出生到3歲》、《P.E.T父母效能訓練》、《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還有蔣佩蓉老師的書都看過。特別推薦以下幾本書。

    一、《孩子,挑戰》(10分)

    這本書作者德雷克斯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的思想是正面管教的基石,關鍵是這本書的作者甑穎是我們國內很有名的正面管教導師,所以這本書的翻譯也是非常好的。這本書既有理論也有很多生動的案例,更是提供了很多操作性很強的方法,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這本書倡導:既不建議家長縱容孩子,也不建議家長嚴懲孩子,家長要學習的是如何成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瞭解他們,有能力引導他們,不讓他們成了沒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讓他們在家裡感到壓抑和窒息。

    二、正面管教(10分)

    正面管教有一系列的書,可以根據年齡階段來選擇,但是一定要選擇簡.尼爾森或琳.渃特寫的。正面管教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也正是看了這本書我自己才走上正面管教學習和推廣這條路的。在這本書裡,你會找到不懲罰、不嬌縱地解決各種日常養育挑戰的實用辦法。

    三、孩子,把你的手給我(10分)

    作者是海姆.吉諾特博士,他是一位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他一生不長,但他的思想影響了很多人,包括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的書裡面都有提到他,這本書也是有理論,有例項更有很多操作方法,特別棒的書。

    四、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現在孩子4歲,她能完整的敘述一件事情,表達能力很好,想象力也豐富,認識很多的字,我想這些都得益於我3年多的親子閱讀。引我走上親子閱讀的就是汪培珽的《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這本書就告訴我們,給孩子念故事吧,什麼都不要管,念就好了。這本書會解開我們很多疑惑,非常好的一本書。在這裡也很推薦大家多給孩子讀故事書。

  • 7 # 鵝媽媽講閱讀

    按孩子出生到現在所看育兒書籍的順序推薦:

    一從出生到兩歲:

    1鄭巧玉:鄭玉巧育兒經(嬰兒卷):

    這本書是在大量樣本追蹤記錄基礎上寫成的,經驗具有操作性,推薦給0-12月寶寶的媽媽。

    2松田道雄:育兒百科

    這本書給第一次當父母的我們緊張的心情鬆弛了下來,很多嬰兒常見問題給出的建議非常實用。

    3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0-5)

    非常詳細地解說了嬰幼兒常見問題,特別給出了很多教育理念,但需要注意的是歐美與亞洲的人種和生活習慣不一樣。

    4蒙臺梭利系列:

    特別推薦《有吸收力的心靈》。

    二、三到六歲

    5勞拉:兒童發展

    6盧梭:愛彌兒

    7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8卡帕卡: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

    9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

    10尼爾:《夏山學校》

    11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

  • 8 # 超人小媽媽

    我母親買了一套西爾斯的,還有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西爾斯爺爺的最經典著作,被很多年輕父母稱為“育兒聖經”。這本書雖然也有大量的育兒科普知識,它更多地是在傳達一種育兒理念:如何讓孩子和父母更開心、更快樂,關係更緊密。

    例如在這本書中,作者極力提倡母乳、母嬰同室等,對於“孩子該如何睡”“睡在哪裡”也有著更人性化的指導,對於那些超級難帶、經常哭鬧的寶寶書中也給出了最客觀合理的分析和建議。

    這麼說吧,如果你正被剛出生的小寶寶折磨到幾近崩潰,不妨看看《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吧,在給出正確指導之餘,它一定會讓你逐漸平息焦慮,一點點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太暢銷了,是老公推薦給我的。

    書中有不少育兒理念已經被很多家長接受並付諸於實踐了,比如孩子撞了桌子後告訴孩子桌子也是會疼的,我們應該摸摸它;又比如寶寶打針時不要欺騙他不疼,而應該對孩子說“有一點疼”“忍不住了可以哭出來”。

    這本書的適用年齡跨度比較大,作者記錄了自己女兒從小到大的很多生活例項,並將自己的感想和心得體會娓娓道來。

    年輕父母跟著學習經驗還是很有用的。

  • 9 # 抬頭看天空1210

    當然會啊,因為我們都想成為更好的媽媽呀!

    推薦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自由的孩子最自覺》,劉稱蓮的《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初中》《高中》,孫瑞雪的《捕捉兒童敏感期》,這些書涵蓋了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又和具體的生活事件接軌,讓家長們可以將理念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和意識,書中語言文字樸實簡單,堅定卻又不失溫和,沒有高大上的各種理念,沒有故弄玄虛的東西,全部來自於作者自己帶孩子和多年教育工作的親身體會和經歷,讀起來非常真實,可操作性很強。

  • 10 # 漫步育兒路

    從準備懷孕起,我陸續閱讀了一些教育成長類書籍,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類:

    一是教育理念與實戰技巧類:《孩子:挑戰》、《正面管教》系列、《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由內而外的教養》、“如何說”系列等;

    二是個人心靈成長類:張德芬“遇見”系列、阿德勒《超越自卑》、克里斯多福·孟《親密關係》、M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等

    三是幼兒心理類:孫瑞雪、李躍兒系列書籍,內藤壽七郎《怎樣滿足嬰兒的心靈》等;

    四是分類家教書:勞倫斯·科恩《遊戲力》,胡萍《善解童貞》,鳥居昭美《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廖彩杏、汪培珽、安妮鮮花等人的英語啟蒙書籍以及松居直、彭懿、粲然等人的繪本閱讀理念等;

    五是分齡家教書:《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3-6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你的N歲孩子系列》等。

    六是經驗分享類:《第56號教室的奇蹟》《窗邊的小豆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卡爾威特的教育》《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等;

    七是哺育技巧類:陳昭惠《母乳最好》、《鄭玉巧育兒百科》等。

    這些書籍都是育兒界公認的好書,也是對我影響非常大的書,分門別類出來,方便題主查詢。

  • 11 # 小樹媽媽67

    為了更好的科學育兒,每一個媽媽都應該讀一些育兒書。下面分享一下我讀過的這些育兒書籍。

    這是一本嬰幼兒能力發展的早期教育的權威指南。裡面主要講了孩子出生的前三年身體成長變化和養育方法。這些資訊可以幫助父母及孩子瞭解早期經歷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孩子的行為多種多樣,每一種行為背後都有合成不一樣的理解的行為心裡。愛孩子就要懂孩子,書裡講了一些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語言和行為,進行分析和講解,幫助爸爸媽媽更瞭解自己的寶貝。

    這是一本讓孩子和父母都能受益的成長秘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緒溝通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情商養成。書中透過豐富的案例和可操作的方法,幫助父母教給孩子受用一生的情緒調節能力。

    建議每個爸爸媽媽都應該讀讀這本書,裡面收錄了200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讓你更能瞭解兒童每一個年齡段的敏感期,更好的引導、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書中有好多具體的遊戲方法,這些遊戲有效地建立了父母與孩子親密的親子關係。透過遊戲的方式,父母和孩子彼此瞭解,相互合作,讓孩子快樂起來。這兩本書適合爸爸媽媽經常翻看。

  • 12 # 婁大嬸育兒說

    從我家老大出生到現在9歲,看的書每年遞增。從最初的如何養育孩子長大到現在孩子上小學後經常和我有衝突,關係日漸疏離。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不會和孩子說話、當媽也需要被訓練的。用心推薦一本書:PET父母效能訓練。

    教育的一切衝突,來自對孩子的不瞭解,來自雙方溝通的不順暢。

    你是否在孩子向你訴說煩惱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幫助她?

    你是否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他將小臉背過去,不要聽你說?

    你是否擔心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和你分享在他身上發生的事情?你是否在不接受孩子某個行為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表達才能讓他調整自己的行為?你是否覺得聽了很多講座,看了很多書,知道要和孩子好好說話,卻不知道怎麼說才是好好說?P.E.T就是一套完整的解決親子溝通問題的課程,讓你和孩子更親密!

  • 13 # 白羽234

    我覺得自己這麼多年看育兒書籍的心得,體會最深的是,其實育兒類的書籍是不能幫助我自己解決內在心理問題的,所以純育兒書籍並不能從根本上幫助我解決育兒方面的問題,而心理學、管理學更能促進我對兒童教育的理解。

    孩子存在的問題,其實大部分是家長造成的,如果我不能很好地解決我自己的問題,也就不能幫助孩子成長,兒童教育的根本是家長教育。育兒類的大部分書籍會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發和方法,但是大部分無法解決問題的本質,所以建議家有兒女的家長要更多地關注自我成長以及自我的心理修復。

  • 14 # 寧靜191441969

    讓我醍醐灌頂的一本書《捕捉兒童敏感期》

    讀這本書都是在凌晨,所以腦袋裡是空空如也,一看到文字我就能一股腦鑽進去。讀這本書讓我突然有種醍醐灌頂之感,裡面提到的好多敏感期都是墨現在正在經歷著的…我心理突然有了共鳴,再看書裡那些教育者們對孩子無盡的理解、愛和寬容,讓我感動之時也讓我這個做父母的自慚形穢,為之側目…

    讓我印象異常深刻的是,書裡提到“佔有的敏感期”時,一個叫強強的三歲三個月的小男孩出現自我敏感期時,要求把幼兒園裡的紙巾、樹葉、食物等這些自己用過的東西都用一個專門的塑膠袋帶回家,甚至是自己拉完的尿也要求一定要回家,老師不光沒有抱怨和解釋,學校居然會通知家長下次一定要帶盛尿液的容器,家長居然也非常配合學校的工作。孩子每次都要把尿放到盒子裡,然後再把盒子帶回家。這段小故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同樣的對待孩子我們的差異怎麼就能怎麼大??難道是我不夠愛我的孩子??我想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而是我們不太懂我們的孩子需要怎樣的愛和關心!我在想如果這樣的片段發生在我們身邊,我會不會專門為小孩找個合適的容器,讓他的書包裡每天放著尿瓶回家??我自問真心做不到啊!又試想果真有這樣的媽媽,那她一定內心非常彷徨悱惻,因為她一定會被冠以溺愛、嬌縱的頭銜,身邊異樣的目光可想而知。其實這只是每個孩子在整個童年時期都會遇到的一次關乎成長的小狀況,因為孩子的性格和個體的差異表現出來的方式不盡相同而已,不過看似極小的一件事情如果大人沒有把握好,可能會影響的孩子性格甚至品格的形成,而且也許再也無法彌補。

    書中提出:孩子的自我意識的形成,是從“我的東西”開始感覺的,然後一步步建構從具體的“我的”到“意識的“我的”,再到一個完全無形的自我。所以,佔有的目的是獲得物質背後的含義,不是佔有佔有物本身。這時候父母加以阻撓,如果對佔有物獲得太難,兒童就忘記了獲得物背後的東西,而把注意力放在了獲得物本身上,這就演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佔有,佔有就成為了一種心理障礙了。

    另一個小故事,主人公是個兩歲五個月的小女孩,酷愛媽媽的高跟鞋,媽媽本來不愛穿高跟鞋,因為對孩子的愛和理解,還特意買了兩雙讓孩子在家裡穿。有時為了滿足孩子穿高跟鞋的慾望,媽媽會帶孩子去商場,在孩子試穿一百多雙高跟鞋的時候,媽媽一直在一邊耐心等待。後來出門旅行到朋友家玩,看上了朋友閨蜜的高跟鞋異常喜歡,居然在旅行的十天裡每天回酒店都必須要穿高跟鞋後才睡覺,有時會自己半夜醒來用溼紙巾擦洗心愛的高跟鞋後才滿意的再次睡去。最後也是把高跟鞋擦洗乾淨才還給阿姨。真的不得不感嘆兩歲多的孩子對美的追求是如此的執著!而且我想小女孩應該會對有這樣的媽媽而感到驕傲和滿足吧!

    看著看著,我又不得不聯想起墨經常會為了一點點小事而嚎啕大哭,例如剛拼好的積木突然掉下來一塊、一塊完整的餅被媽媽咬了一口、非要求要那塊髒了扔在垃圾桶裡的餅乾…還有一次墨非要穿著剛買的新雨鞋睡覺,半夜醒來兩次一看到鞋沒在腳上就痛哭流涕,原來都是因為孩子正處在兒童的審美敏感期!他們對身邊的事物都有自己理解的完美,而且不允許被別人破壞,而大人可不這麼認為,大人會覺得孩子倔強、自私,甚至為此心煩頭疼…兒童在建構自我的機會就在成人的誤解中喪失掉了。成人後的孩子們將可能道德缺失

    書中指出:今天我們常常看到白色的牆面上有著黑色腳印,樓道里到處是汙垢、痰跡。公共綠地的各個角落裡睡滿的垃圾…我們生活的環境有太多的混亂、骯髒,這些東西實際是我們內在生命的外在展現,是我們破壞了早期兒童敏感期的一種代價!如果我們保護了兒童審美成長的整個歷程,我們就保護了自身的道德。因為道德品質不來自於道德自身,而是來自於人類最早期建構的審美。

    書裡對孩子的各個敏感期都是用例項來佐證,我就把墨隊號入列,因此也讓我實實在在的瞭解到,對於墨的很多敏感期,由於我的無知和阻撓破壞已經錯過了!像“口腔敏感期”的錯過,墨到現在有時候還喜歡把手放到嘴裡。還有“爬的敏感期”錯過了,墨現在的平衡和運動方面的能力要低於同齡孩子很多。

    當然還有很多正在發生的像語言敏感期、自我意識敏感期…墨也因此錯過了很多學習和更好成長的機會。我也覺得很惋惜,不過還好未來的路還很長,希望在孩子以後經歷著掙扎時,作為媽媽的我可以做得更好…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愛!

  • 15 # 悅讀飯

    0-3歲的餵養方面,我推薦《鄭玉巧育兒經》

    養育方面,我最推薦的是

    《遊戲力》

    內容簡介

    本書的重點,是解決常見的行為問題,激發孩子內在的自信力,並重建父母與孩子間親密溝通的橋樑。遊戲力,被很多人喻為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

    一方面,作者通過幾十個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著一份合理的內心需求,只不過表達方式有時是無理取鬧,例如:事事對抗,每天在幼兒園門口粘著媽媽,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鬧,經常打人,不好好寫作業,總是欺負弟妹,等等。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時而準確地“翻譯”出隱藏在這些表面行為背後的需求。

    另一方面,作者建議了大小几百種處理問題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們: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第二步,是將我們的關懷、愛心、讚賞、鼓勵、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譯”成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語言。遊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什麼,那麼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既然我們都同意讓孩子“在玩中學知識”,那麼讓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

    我曾經讀這本書停不下來,在諸多的譯著當中,這本書是翻譯的比較好的。而且其中有大量的例子來告訴我們遊戲力是什麼,怎樣使用,怎樣改變自己的想法。這很重要。

    另外一本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內容簡介:

    閱讀本書的經歷,將是一次學習愛的技巧與接受愛的訓練的過程,它給了你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指引你切身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透過一系列實用有效的方法,幫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個能夠快樂交流的平臺,使孩子變得不同尋常地願意與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說?”“怎麼聽?”的技巧,就能開啟孩子的心靈世界,與孩子達成美妙的交流溝通,讓孩子在您的引導下身心健康發展。

    為了建立這個快樂溝通的平臺,圍繞“如何說”“怎麼聽”,作者從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和實踐: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代替懲罰的方法;鼓勵孩子自立;恰當地讚賞孩子;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尤為可貴的是作者清晰簡潔地創造了一套操作方法,給出了實現這六個方面的30種技巧,輔以大量的常見場景和問題加以說明,並配有相應的練習題,讓父母可以把這些技巧爛熟於心,靈活運用,隨時應付各種情況,做到遊刃有餘

  • 16 # 瀚海的陽光

    會看的,讀育兒的書,很多時候可以擴充套件自己的思維領域,找到適合自己寶寶的育兒方法,還可以舉一反三,總結很多經驗。透過與自己實際經驗的結合,運用到與孩子互動中的點滴間,效果很好。畢竟很多權威的育兒書中提及的方法和過來者經驗多數是科學合理的,可以避免走彎路。尤其是我自己還要上班,工作內容多的時候,用碎片的時間,看上幾個觀點或者案例,也會有很多收穫的。

  • 17 # 小王子愛上狐狸

    關於育兒書籍,從準媽媽到孩子出生以後,我確實讀得不少,國內外的優秀育兒寶典,都有認真看過。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發現,我對於育兒書籍的要求越來越高。

    說穿了,育兒書籍對於我們自己教育孩子,只是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千萬別盲目跟風,去相信所謂的育兒大咖,照本宣科來養育孩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這個道理。

  • 18 # 丁媽親子時光

    我平時沒有事情的時候,會看很多的育兒書籍,透過書中介紹的一些科學的育兒理念和原則以及一些實用的好方法在結合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總結出一些適合自己孩子的育兒經驗;再者,多看一些育兒書籍,能夠充分的瞭解孩子每個階段的不同發展和心理特點,可以更好教養孩子;同時,媽媽也需要不斷的成長,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所以說媽媽們也是非常有必要看一些書的,我看過的育兒書籍有:

    1.蔣佩蓉的《佩蓉的媽媽經》,書中闡述三個觀點,一是每個媽媽都需要自我成長,二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夫妻關係優於家庭中其他關係,三親子關係。

    2.《父母平和,孩子快樂》,這本書中主要說的是父母和孩子親密關係的建立,關係是根本和基礎,關係優於一切教養方法和理論。如果和孩子沒有建立起好的關係,孩子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哪怕父母的話再有道理,對孩子再好,孩子也不會聽。

    3.《當我遇見一個人》,心理學家李雪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刻剖析母親對孩子命運的影響,母親即是命運,以及原生家庭和童年對一個人深遠影響。

    4.《哺餵孩子的心靈》,作者孟遷,薩提亞認證家庭治療師、高階育嬰師資培訓師。書中以滋養孩子內在生命成長的四大原動力,認同、安全感、重視、接納為中心展開深入論述,以及如何該正確的愛孩子和父母的自我成長。

  • 19 # 繪本時光

    看過一些育兒的書。分幾個階段:

    孩子小的時候去看《斯波克育兒經》之類,還有鄭玉巧的。小時候更傾向於養。

    稍微大一點了,就看孫瑞雪的《捕捉兒童敏感期》、《愛與自由》兩本。透過這兩本的,知道孩子的行為是有原因的,就會給他比如說,吃手的自由。

    再大一點開始給孩子講故事,看繪本類:松居直的《我的圖畫書論》,彭懿的《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還有《繪本之眼》、《共讀繪本的一年》。

    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一本書。其實現在讓我回憶書中講了什麼,已經忘記了。但是給孩子留下了很多習慣,比如說過聖誕節的習慣。

    覺得關於育兒,正確的三觀是大於方法論的,所以又看了《養育的選擇》,和一部分臺灣洪蘭的書:《好孩子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教育》、《自主學習決定未來》。

    看過一本河合隼雄的書,《有害的父母,有意的父母》,治好了我的育兒焦慮!

    看書很雜,現在回憶,以上幾本對我的影響比較大。

  • 20 # 米色日記

    看了很多育兒書籍,特別是懷孕期間。

    因為是第一次懷孕,第一個孩子,總想做到面面俱到。想在所有方面,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量給孩子最好的。

    孩子小的時候也看過不少書,每當孩子有什麼風吹草動,就從書上查詢原因。經常被家裡老人笑話,你們養個孩子太仔細了。

    雖說不能照書養,但也從書中學了不少知識。孩子有個輕微的發燒感冒什麼的,也能用正確的方法去應對,而不是上來就吃藥去醫院。

    孩子漸漸長大,也是從書上學來各種關鍵期、叛逆期,有些時候也會參考一下書上所說的。因為盡信書不如無書,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成長過程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父母都得有自己的把握和尺度,我們都是在不斷地實踐和摸索中逐漸成長的。

    我們要和孩子一起不斷學習,共同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幼兒園小朋友的願望是長大了沒有功課,你怎麼看當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