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南史官
-
2 # 永樂悟
當然存在!
據歷史記載,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又叫呂尚或姜尚。後人尊稱他為姜太公!
姜太公,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朝末年人,
他是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被尊稱為“百家宗師!”
姜太公半生寒微、漂游不定,終遇明主;輔佐姬昌(周文王)、姬發(周武王)父子消滅了商紂王,建立了周朝。
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推行“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 的方針思想,後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諸葛亮等先賢智者無不學習吸收太公思想的精華;姜太公的文韜武略,至今被世界上政治、經濟、軍事、管理、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鑑!
-
3 # 深夜聊齋
姜子牙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所以,如果誰要問一句:“姜子牙是誰?”聽起來總顯得很無厘頭。
不過,實事求是得講,大多數人還真不知道歷史上的姜子牙是誰!
我們對於姜子牙的記憶表象,多停留在幾十年前那部電視劇《封神演義》及現代翻拍版,或是在它的同名小說中。
這裡面的姜子牙,法術高強,無人能擋,協助周武王討伐殘暴的商紂王,與妲己、申公豹等諸路神仙鬼怪各種鬥法,最終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下面,我們撥開文學和神話的外衣,談一談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
一、姜子牙姓什麼、叫什麼?姜子牙姓什麼、叫什麼?這又是一個看起來十分無聊的問題。不過,許多人還真會說錯。
姜子牙可能是自古以來,稱呼最多的一個歷史人物,關於他的稱呼包括但不限於:姜太公、姜尚、呂尚、太公尚、太公望、姜望、呂望、周望、齊太公、姜牙(您沒看錯,是沒有“子”)、呂太公望等等,讓人眼花繚亂。
那麼,問題來了,這裡面哪一個才是他的姓名呢?
是姓姜名子牙,還是姓呂名尚?亦或是其他什麼組合?
1、姜子牙姓什麼?按照現代人的認知,“姓氏”就等於“姓”。但是,在先秦時期,“姓”和“氏”完全是兩種概念。
“姓”產生於母系氏族部落,所以才有了一個“女字旁”。“姓”最早是部落的稱號,是區別不同部落的重要標誌。因此,當時具有共同血緣的人,就姓一個共同的姓。
“姓”區別人們來自不同的部落,而“氏”作為“姓”的一種分支,是區別社會地位的標誌。
在先秦時代,只有貴族才配有“氏”,比如說楚國的貴族屈原,他不姓“屈”,而姓“羋”。
“羋”是楚國祖先的族姓,而“屈”是屈原祖先封地的名,所以他的家族以“屈”為“氏”。
說完屈原,我們再來理解姜子牙。按照歷史記載,姜子牙是炎帝的後裔,而炎帝姓什麼呢?
《世本·氏姓》記載:“炎帝,姜姓”。所以,“姜”就是姜子牙的姓。而“呂”又從何起源呢?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姜子牙的祖先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了“呂”這個地方,即“呂國”,因此,姜子牙的祖先便以“呂”為自己的“氏”。
所以,姜子牙的“姜”是他的“姓”,而“呂”是他的“氏”,所以他才一會叫姜尚,一會又叫呂尚,搞得我們傻傻分不清楚。
那麼,問題又來了,“子牙”和“尚”,哪個才是他的名呢?
2、“子牙”是他的名字嗎?弄清了姜子牙的姓氏,我們還要看看他的名是什麼。
古人是有名、有字的,那麼姜子牙會不會名“尚”,字“子牙”呢?答案是不可能。
第一,在商末周初,人們是沒有“字”的。比如周武王姓姬,名發;他的弟弟周公旦,姓姬,名旦;被商紂王挖心而死的比干,姓子,名幹;建立了箕子北韓的箕子,姓子,名胥餘。以上這些人,歷史都沒有記載他們的“字”。
所以,一些資料說“子牙”是姜子牙的“字”,這其實是不嚴謹的,或者是理解有誤。
第二,“姜子牙”這個稱呼,多來自於各種文學作品。在記載姜子牙事蹟的史籍中,鮮有這種稱呼。不過,這並不代表“牙”字就是子虛烏有。
在春秋時期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中,卻有這麼一句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
考慮到孫武距離姜子牙的時代並不十分遙遠,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呂牙”確是姜子牙真正的名字,他姓“姜”、“呂”氏,名是“牙”。“子牙”則可能是後世附會的說法。
而“望”、“尚”也不是他的真名,這兩個字都是避其名諱,代表了後人對姜子牙的尊稱。
最後說說“太公”一詞,它既是古代對年老有德者的尊稱,也是西周時期對開國之君(齊國)的一種尊稱。
二、姜子牙的生平事蹟因為姜子牙所處的時代太過久遠,所以,在後世不同時期的不同史料中,其歷史形象也有一個逐漸豐富、逐漸清晰的過程。
綜合這些歷史資料來看:
姜子牙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他早年從事過許多被人看不起的“低下”職業,甚至是幹什麼都不行,什麼都幹不好,直到晚年還一事無成。
當然這種描述肯定有一些“戲說”的成分,因為司馬遷就記載姜子牙曾為商紂王效力,後來認為其無道,才主動隱居山間。
而且,如果姜子牙真的幹啥啥不行,他又怎會有信心用“願者上鉤”的方式來“釣”周文王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沒有早年落魄的描寫,也就不會襯托出他日後的偉大。
歷史作者們這樣寫,不光是為了給讀者熬製一碗“心靈雞湯”,也可能是在為自己不甘平凡的心打一針“強心劑”。
言歸正傳,姜子牙後來知道了周文王賢能,所以就在渭水邊釣魚,併成功獲得了周文王的賞識。
姜子牙一生歷經波折,年老才遇到真命天子,這種歷史描寫雖然充滿著神話色彩,但其實透露著這樣一種訊號:歷史的書寫者,在故意把周武王滅商紂說成是天命!
此後,姜子牙就利用自己天生的軍事才能,幫助周武王出兵滅掉了商朝。《封神演義》中提到的那些“神仙打架”,當然是沒有的。
周朝建立後,姜子牙不是去忙著“封神”,而是被分封到了齊地,建立了齊國。在這裡,姜子牙又展現了自己超凡的治國才能,讓這個原本地薄民窮的蠻夷之地,成為了東方大國、強國,為後來齊國首先在春秋時代稱霸奠定了基礎。
所以,從大的層面講,姜子牙是一個於國、於歷史有大功者,而從小的層面講,姜子牙又是一個妥妥的歷史楷模、人生典範。
-
4 # 青陽太史令
如果古代世界有網紅,那姜太公必定是最紅的那一位。
在神話中,他是道家三清祖師之一元始天尊的弟子,道法高深,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撒豆成兵。
在真實的歷史上,他是周文王、武王的太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太公兵法》傳世,後世尊其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
在傳統文化中,和他有關的成語典故有“非熊非羆”“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覆水難收”“姜太公在此 百無禁忌”等。
在成功學上,他蹉跎半生,八十歲才遇文王,一飛沖天,斬露頭角,這成為無數成功學導師安利的經典案例,讓無數彷徨失意的青年神搖意奪、為之傾倒。
他還是姜氏齊國的開國之君,齊魯文化的奠基者。
這樣一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超級大牛,是怎樣一個人呢?
太公其人
我們的偶像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其先祖做過“四嶽”,也就是當時鎮守東南西北四方的諸侯之一,曾輔佐大禹治理水土,在夏朝時被封於申和呂兩地,所以姜子牙又以先祖封地“呂”為姓,故又名姜尚。
周文王初遇姜子牙時,對他說,周太公曾預言,後世將有聖人降臨,幫助周強大,難道就是你嗎?太公盼望你太久了!所以姜子牙又被稱為“太公望”。
橫空出世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姜家祖上雖然是貴族,但到姜子牙的時候已經敗落了,《史記》載:“呂尚蓋嘗窮困”,他當時的處境,大概和劉備差不多,都是生意人,乾點力所能及的營生討生活,只不過劉備是賣草鞋,而他是殺豬,也開過酒店。
《戰國策·秦五》載: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
《說苑·尊賢》載: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
對於姜子牙的出世經過,《史記》中記錄了三種說法:
第一種——浪漫相遇說:這種說法流傳最廣,也最俱浪漫氣息,《封神演義》就採用了這種說法。一天,文王要去郊外打獵,出於習慣(他是《周易》的作者,算得上是當時頂級的算命先生),他為自己算了一卦,得到的結果顯示:他將要捕獲到的,不是猛獸,而是能輔助他稱霸天下的人物。他在渭水河岸,遇到了用直鉤垂釣的姜尚,一番交談之下,二人相見恨晚,至此結為君臣。
第二種——主動投奔說:姜子牙曾經給商紂王當過小弟,但看到紂王昏庸無道,於是就走了。然後他遊歷諸侯國,但是一無所獲,聽說西伯侯比較賢明,於是就去投奔。
第三種——拯救文王說:這種說法是讓姜子牙扮演了一個隱世高人的角色。傳說文王被紂王囚禁在羑里時,姜子牙正在海濱隱居,文王的大臣散宜生和閎夭招募姜子牙,三人一起美女和珍奇古玩,文王者得以脫身逃回歧山。
運籌帷幄
太公八十歲才能在西歧的政治舞臺上施展抱負,所以不可能真像《封神演義》所表現的那樣,在戰場上大殺四方。主要是以出謀劃策為主。《史記》中對於他出了哪些策劃了哪些謀寫得並不多,只是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是說,文王與姜子牙暗地裡商量,要透過積善修德,籠絡民心來推翻商王朝的統治,在這些謀劃當中,又以用兵之道和隱秘權術居多。又說“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可見,雖然不知道具體姜太公幹了哪些事,但應該與後世張良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差不多。
相對來說,史書對於他封為齊王后的作為記錄得更為具體些。
《史記》原文說: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意為姜太公立國以後,修明內政,順應當地民風民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業,發展漁業和鹽業。齊國靠海,他的這些措施,充分體現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精神。經過他的治理,前來歸附齊國的人日漸增多,齊國一躍成為強國。
後世評價
作為千秋兵聖、百家祖師。後世對他的評價極高,茲摘錄如下:
孔子:“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孫武:“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荀子:“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聖臣矣。”
劉歆:“伊、呂乃聖人之耦,王者不得則不興。”
房玄齡:“蕭、曹弼漢,六合為家,奭、望匡周,萬方同軌,功未半古,不足為儔。”
-
5 # 文城觀點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姓姜或呂,名望、尚,字子牙,號飛熊,常被稱為姜太公。據傳,他乃炎帝神農皇帝五十一世孫,伯夷三十六世孫。他是西周老資格的開國元勳,曾為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四代君王之師,被封為齊王。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名呂尚。”
姜子牙在周文王向商朝發起挑戰時進入了周文王的陣營,開始當謀士,在周武王在伐紂王滅商時,姜子牙成了武王的“師尚父”,是武王身邊的第一謀士。姜子牙精通韜略,熟知兵法,是古代很有影響的傑出謀略家和軍事家。
姜子牙(劇照)
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是西周的開國元勳和軍事統帥。姜子牙被稱為“百家宗師”,他的謀略思想和軍事學說對先秦各學派幾乎都有過影響。先秦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和縱橫等,都追溯他為自己的學派的理論先驅。
不過,姜子牙的前半生並不順利,也不出名,他經歷過很多挫折,生活也漂浮不定。他才識過人、很有韜略,想以他的聰明才智和高深謀略來為賢主服務,但是,他在擇主方面要求比較高,長期沒有能遇到明主,所以,一直過著沒有那麼順利。但是,他並不消沉,也不氣餒,他堅持擇主標準,能耐得住性子,一直在靜心觀察,等待著機會來臨。後來,他在渭水邊釣魚,終於遇見西伯侯姬昌,交談之後,姜子牙認為姬昌就是他要找的明主,而姬昌也感到姜子牙就是他所需要的智謀之士。姜子牙識主,而姬昌也識才,兩人一拍即合,於是,姬昌拜姜子牙為太師。
姜太公釣魚
自渭水之濱相遇之後,姜子牙便輔佐姬昌挑戰商朝,修德振武,逐漸振興姬周大業。姬昌去世之後,周武王姬發繼位,姜子牙成了西周的軍師,輔佐武王展開伐紂的軍事行動,他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輔助武王,指揮西周伐紂大軍在牧野之戰等重大戰役中大獲全勝,滅了殷商,實現了滅商興周的偉業。
周朝建立初期,姜太公被周武王封為齊國君主,而在齊國的土地上,姜子牙發揮出了他超凡的管理能力,在他的治理下,齊國日益強大,他治國以尊德尚禮為主要策略,使齊地有了禮儀傳統,使國家不斷興盛,為後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奠定了穩固的政治基礎。可以說,齊國後來之所以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與開國君主姜子牙所創立的德政傳統是有極大的關係的。
姜子牙屬於中國古代大器晚成的傑出政治家、謀略家。他年紀很大時才走上政壇,但是,他老有大成,他助文王挑戰商紂,幫武王滅殷,是周朝兩代君王的首席謀士和掌兵統帥,他率領西周軍隊在多次戰役中獲勝,是文韜武略兼備的傑出人才,非一般謀士或戰將可比,他是是西周的開國元勳和四朝元老,是齊國的創立者,有非同尋常的政治成就。而他的最傑出的成就,也是後世頌揚最多的是他的謀略思想和軍事韜略。他在牧野之戰等戰役中所表現的軍事戰略,他管理齊國的政治經驗,他的謀略書、兵學理論等,皆為後世所廣為傳頌。據傳,他著有《六韜》《陰符經》《太公金匱》等書,他是古代兵學理論的開創者之一。
漢代史學大師司馬遷曾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史記•齊太公世家》)司馬遷這一看法是值得重視的,姜子牙的兵學理論和謀略思想成了後世兵家家和謀略家的理論來源,所以,說姜子牙為古代謀略先驅和兵家鼻祖,是有一定道理的。
姜子牙(動漫形象)
後世政治家和民間傳說都對姜子牙有非常高的評價:
古代的政治家和謀略家、軍事家中,有不少對姜子牙讚譽有加,推崇很高的。比如,唐太宗即位之初,面對著內患未除、外敵未服的局面,便透過推崇姜太公來樹立自己的威望,並以姜子牙的謀略思想來作為指導。李世民下旨在磻溪大建太公廟,並於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而且,他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親自到太公廟祭祀;在出師儀式開始前、文武舉人應詔時,往往,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在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太宗特意追諡姜太公為“武成王”,姜太公也因此成了歷史上名聞遐邇的“武聖人”。
再如,清代四大中興名臣之一、湖北巡撫胡林翼曾說:傳為姜太公所作的《三略》中,闡述了深刻的重用賢才的思想,即“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羅其英雄,則敵國窮”,“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
又如,近代”討袁“名將蔡鄂評價姜子牙的兵書時說:《三略》重視運用獎賞和懲罰兩手,強調“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裡”。
姜子牙歷來被民間傳頌為神通廣大的“神”,他不僅諳熟兵法,精通韜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還能駕馭群仙,登壇封神。傳說故事中最為集中和典型的是玄幻小說《封神演義》,在這部小說中,把姜太公描繪得十分神奇,他三次魂遊崑崙,總能起死回生;他屢破敵陣,總有妙招;他登臺封神,威武無比,他成了民間非常喜愛的超凡“智帥”。
姜子牙(劇照)
姜子牙的貢獻最主要的是體現在謀略思想和軍事韜略上:
第一,注重仁義之道,主張修德惠民,重視謀略、兵略的道義基礎。
姜子牙很重視治理國家時要行仁義之道,敬民愛眾。他說:“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和,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六韜•文韜•守土》)這就是說,君主要尊重民意,敬民愛眾,聚合宗親,這才是仁義之舉。而只有重視仁義之道,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受到民眾的愛戴,從而使天下順服。
也就是說,君王如果想讓使天下和服,不一定要擅用武力,不能蠻橫地對待民眾,而是要以仁義為本,要禁止暴力,注重德治,聚合宗親力量,尊民眾,順民意,才能使治政取得成功。
在《六韜》的《文師》《發啟》《文啟》《順啟》等篇章中,姜太公反覆闡述了“陰謀修德以傾商政”的治政道理。認為君王若能修德愛民,能歸利於民,便能治理好國家,此乃君主治政的根本之道。姜子牙被封齊之後,他就是以“好德而歸利”的原則來治齊地的。他認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能以天下之生為務,能予人以生利,能施行仁義道德的君王,才能使天下人歸服。所以,君主必須行仁義,與天下人共利害,為天下民眾興利除害,與民同生死,共憂患,才能使萬民歸心,使天下人歡心。
姜子牙的《六韜》,基本治政思想是要求君主行仁修德,利民惠民,反對暴政,善待民眾。
此外,在《六韜》中,姜子牙把文韜與武略聯絡在一起,把治國與治軍統一起來,他強調以德治為主,以用武為輔,強調持仁道,施仁政,而施用謀略、使用韜略,必須以仁義為根基。
簡單地說,姜子牙強調了講謀略、講兵法不能不擇手段,用兵不能沒有底線,用陽謀比用陰謀更重要,若執意於無底線地耍陰謀、弄詭計,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第二,姜太公闡述君王必須具備的品德和治政素質。
姜子牙認為,國家治亂興衰不是由天命決定的,而在於國君是否賢明,是否具有品德和治政素質。國君賢明,便能國泰民安,而君王昏庸,將使國危民亂。姜子牙說:“君主不賢,則國家危亡而民眾變亂;君主賢明,則國家安定而民眾順服。所以,周家的禍福在於君主的賢與不賢,而不在天命的變化。”(參看《六韜·文韜》)姜太公還以帝堯等前世賢明君王為例來闡明君王賢明而國泰民安的道理。
當文王問到姜子牙如何才能治理好天下時,姜子牙認為君王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和熟練的治政素質。他說:“器量要蓋過天下事,才能包容天下事;誠信要蓋過天下人,才能約束天下人;仁愛要蓋過天下人,才能懷柔天下人;恩惠蓋過天下人,才能保護天下;權勢蓋過天下人,才不會失去天下;遇事要堅決果斷而不能猶豫不決,猶如天體執行、四時更替,不過改變。”(參看《六韜·文韜·文伐》)也就是說,君王必須具備的必要的氣度、修養、品德和心理素質,才能治理好天下。
第三,姜子牙論述了軍事戰略和戰術的基本觀點。
其一,姜太公在《論將》中論述了“將有五材”的思想,這“五材”為“勇、智、仁、信、忠也”。姜子牙的這“五材”思想後來被孫武發揮將者的五種基本素質,孫武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兵法•計篇》)
其二,姜太公在《六韜•文韜•兵道》中說:“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這就是後來兵家一直強調的“出其不意”的用兵方略。
其三,姜子牙在《六韜•軍勢》中強調:“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這後來被孫武發揮為:“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其四,姜子牙在《六韜•軍勢》強調:“勢因敵之動,變生於兩陣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是聽也。兵之用者,其狀不定見也。倏而往,忽而來,能獨專不制者,兵也。”這其實講的就是奇正結合之道,強呼叫兵要出奇制勝,用兵要有靈活性。
其五,姜太公認為:“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六韜•軍勢》)姜子牙的這種“上戰無與戰”的主張是非常可貴的,強調戰爭的指揮者要儘量做到兵不血刃而獲得全勝。後來軍事家們所講的“不戰而勝”的觀點,就是發揮了這一觀點。
-
6 # 蕭郎君
姜子牙歷史上確實存在,只不過現在讓人傳的越來越神話了,大部人都認為姜子牙只是神話人物。
在《戰國策》中有記載:”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
還有很多史記都有記載關於姜子牙的事蹟。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人,姓姜,字子牙,號飛熊。同時是中國古代的知名韜略家、政治家、軍事家。在古代諸子百家皆認為他是本家人,後被稱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72歲時,在磻溪垂釣偶遇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也叫“太公望”。後來周武王稱姜子牙為“師尚父”。
據說姜子牙活了139歲。他在72歲之後,幫助周武王滅了商,建立西周,後又建立了齊國。被人稱為“千古一相”。
姜子牙曾寫了一本治國用兵的著作《周書》,《銀雀山漢墓竹簡》中寫道:太公之書,古亦稱《周書》。
姜子牙一生稱號無數,後又被追封為“武成王”,與"文宣王“孔子並駕齊驅。
如今許多紀念姜子牙的景區建築物,比如: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裡的姜太公文化園。
而姜子牙的墓就比較多了,具體哪一個是真墓尚且存在爭議。
姜子牙一生理想皆在晚年時完成,他這個老人的形象在我們心中揮之不去。
他人窮志不短,雖然在沒有遇上週文王之前,一直是窮困潦倒,可是他仍堅持不斷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
他心效能忍,等待時機,終於在72歲的時候遇上了文王,從此開始風雲人生,名垂千古。
-
7 # 小小厚朴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姜子牙確實存在,但是並不是像封神榜中的法力高強,元始天尊的徒弟,如此神化只是為了突出表達姜子牙的才華與能力罷了。
-
8 # 無所事生非
我相信史記中的姜子牙是有的,我更相信他是神話故事中卓絕的神通廣大的異人。
我更崇拜姜子牙是開啟歷史神話的鼻祖。
-
9 # 手機使用者61660323609l
姜子牙是商朝末期隱退的朝庭官員。
尚渭水釣魚,販夫謀國與周文王志同道合,共事興周為相。
周武王待姜子牙為師父,仍重任軍師兼丞相,興周滅商。
傳說姜子牙是老來得志,智慧過人,至今被神化。
-
10 # 大彬觀歷史
最早知道姜子牙這個人物是小時候看的那部電視劇叫(封神榜),裡面的姜子牙是個會法術修煉成仙的人,他幫助周武王和商紂王愛妃妲己以及她的一股邪惡勢力鬥戰鬥勇,是一位難得的神人。但是,歷史上真的有姜子牙這個人物嗎?經過多方查證,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沒有像電視劇中那麼大的法力,他是商末周初人,姓姜,字子牙,號飛熊。他是中國古代知名的韜略家,政治家,軍事家。在古代諸子百家皆認為他是本家人,後被稱為“百家宗師”。姜子牙是在他72歲時,有一次在河邊釣魚遇到了周文王,後被奉為太師,也叫太公望。 後來周武王稱姜子牙為:師尚父。據說,姜子牙是個高壽,活了139歲,在他72歲之後,他幫助周武王滅了商朝,建立西周
-
11 # 狼君歷史
在中國的歷史上,姜尚是確有其人的,只不過《封神演義》將姜尚神化,使得很多人來質疑姜尚是否真的存在。姜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是夏的封國呂的後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他的那個時代,姜尚能夠識字並且可以閱讀到當時十分珍貴的書籍。但家族傳到姜尚一代時,家境已然沒落,所以姜尚只能過當時平民的生活。但在那個奴隸還存在的時代,姜尚已經算是很高的等級了。
在姜尚72歲時,受到姬昌的賞識,以太師之位,輔佐姬昌、姬發滅商。但姜尚究竟是如何受到姬昌的賞識的,因為時間的過於久遠,說法不一,基本上是三個主流說法。第一個就是姜尚在磻溪垂釣,遇外出打獵的姬昌,被姬昌識中,拜為太師。第二種說法是姜尚先在商朝為官,但紂王無道,便周遊列國,最後留在周國。第三種說法則是姜尚本是一名隱士,後姬昌被囚在羑里的時候,臣散宜生、閎夭的邀請,出山解救姬昌,後隨姬昌一同返回周。
姜尚在輔佐姬發滅商後,被封於營丘,建立了齊國,這就是之後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姜尚在周滅商後,一直作為周的太師在鎬京任職,先後輔佐周武王姬發,周成王姬誦,周康王姬釗,如果再算上週文王姬發的話,可以說姜尚一直輔佐了周朝的四代國君。
根據史料記載,姜尚在周建國後,又平定了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和淮夷、徐夷、“殷東五侯”的反叛,徹底穩定住了周王朝。而且姜尚又著有兵書《六韜》傳世,這也是姜尚真實存在的一個有力佐證。但最強有力的證明還是諸侯國齊國的建立,因為齊國以姜尚為始祖,就算姜尚存在的時代記載有疏漏,可是傳承近700年的姜氏齊國是不太可能出錯的,畢竟姜尚是在祖廟裡被供奉的。
所以姜尚肯定確有其人,只不過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
-
12 # 筆下光影
姜子牙,姜尚,商末人。
在當時,姜子牙是治國安邦的好手,他的偉大不亞於今天各國的各位領袖。
回覆列表
這個毋庸置疑,歷史上真的存在姜子牙這號人物,只是沒有像封神演義那樣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姜子牙又名姜尚,姓姜,氏呂,名尚,字子牙。關於姜子牙的生平史書並沒有嚴格的記載。
《禮記·大傳疏引》記載:“炎帝姓姜,太昊之所賜也。” 因此姜子牙出生顯赫,為神龍氏後人。但發展到商朝末年,雖保留了身世,但實際上早已沒落。根據《戰國策》的記載:“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夫”,形容姜子牙年輕之時就是一個屠夫。此外,姜子牙還當過小商販,賣食棘津。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姜子牙曾是入贅當女婿,後來因為不善生計被逐出家門。在相關資料中並沒有記載,倒是在影視劇和小說中有過出現,但是能肯定的是姜子牙年輕的時候確實是一個屠夫。姜子牙在拜相之前,曾在商朝擔任過低階官職,但不滿帝辛的暴政而離職回鄉。
自此姜子牙便開始了自己周遊天下的生活。辭官之後,姜子牙又遊說天下諸侯,但一無所獲,便隱居在渭水河畔,以釣魚為樂。《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記載:“呂尚蓋常窮困,年老矣,以魚釣虷,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時年七十二歲高齡的姜子牙,終於遇到周文王,之後便拜相。不過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同樣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記載“以漁釣奸周西伯”,以“奸“字形容姜太公釣魚,這裡極有可能並不是”願者上鉤“,這個還是需要自己體會。
拜相之後,姜子牙一路輔佐文王,天下歸心向周。文王死後,武王即位,姜子牙被尊為師尚父。後武王伐商,出征前占卜天有兇相,龜兆不吉,風雨暴至。文武百官皆有異議,建議擇日而行。姜子牙極力主張進軍,武王聽從建議率師伐商。牧野之戰後,帝辛鹿臺自焚,武王率兵進入朝歌,商朝正式滅亡。
平定帝辛之後,武王成為天下之主,姜子牙被封在東部營丘,齊國建立。也就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那個齊國,開國之君就是姜子牙。
《古本竹書紀年》中有大概的描述:“周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姜子牙在周康王六年去世,根據後人的緞帶工程表來推算,周康王六年為公元前1015年,根據姜子牙七十二歲拜相推算,姜子牙出生於公元前1128年,即姜子牙壽命為113歲。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大致推算,不可較真。
姜子牙也被稱為百家宗師,被譽為兵家之鼻祖。所著的《六韜》、《太公兵法》等遠古軍事著作,後世孫武等軍事家無不受其影響。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坐月的軍事才能和和治理能力,姜子牙一直被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公元9年,唐玄宗追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在武廟的位次中,姜子牙象更是排在第一位。
在元明時期,小說話劇等內容發展到頂峰,姜子牙逐漸被神話,就如同柳永從一個落魄書生變為狀元及第一樣,皆出自於古代小說的渲染。明代萬曆年間,羽士許仲琳創作《封神演義》,自此姜子牙的形象開始被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