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晴愛睡覺

    政治本來就是利益爭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政治不僅背信棄義,而且刀光劍影!歷來為人上者,有幾個墨守成規死守契約的!

    說孫權是小人的,都是劉備豢養的舔狗!

    在他們的意識裡面:孫權不僅要死守契約,而且就算打敗了曹操奪了天下,也得自裁謝罪,讓位於劉備!

  • 2 # Zh上善若水W

    從三國時期到現在的兩千年曆史中,其實孫權一直都被當成了替罪羔羊,背了兩千多年的黑鍋。都說孫權率先背棄了兩國聯盟的約定,在關羽背後捅了一刀子,導致關羽屁股後面受敵,無奈兵敗襄樊,最後被斬殺。也有說是關羽的粗心大意才失去了荊州這麼一個對於蜀漢來說最為重要的地點,足足使我們的關二爺蒙羞了兩千多年。

    其實這些都是不符合歷史的了,都是小說和電視劇的改編才使得我們這麼認為。據真正的歷史記載,首先意圖發動對曹軍的戰爭,率兵從荊州出擊的不是關羽。雖然關羽心裡肯定也想過率兵攻打曹軍的事情,但是荊州這麼重要的地方,他肯定要好好鎮守不會輕易出擊的。而之後之所以出擊,其實是迫於諸葛亮和劉備而已。

    而孫權雖是一個背信棄義的小人,關羽也雖是太過於驕傲和盲目自大,也可以說是關羽的大意和盲目給了孫權偷襲的機會。但是,導致兩方聯盟的破裂的幕後黑手卻是他人,不是孫權也不是關羽。作為關羽的大哥劉備和諸葛亮明知關羽的缺陷,又不加以制止或給予約束,換句話說就是默認了關羽的所作所為,其實也可以說,關羽率先打破了聯盟的那層紙,是受後面諸葛亮和劉備的逼迫!

    想想也就知道,關羽率先發起進攻,也只是按照諸葛亮的謀略行事,而諸葛亮也是聽從劉備的命令。不然,關羽怎敢打破平衡,率先發起戰爭呢?關羽前期雖然打的很是順利,但也為後面埋下了禍患,軍隊分散得太快,導致後方的軍隊補給不上來,軍隊人數太少。據記載,關羽帶領了三萬士兵攻打襄樊,不僅降服了很多計程車兵還收服了不少的山賊,甚至連曹操的刺史和太守都向關羽投降。這時關羽手下已經足足有十萬大軍了,這是好事也同樣是壞事,兵多打仗人數就夠,但是人多嘴雜,不好管理,人多所需要的糧草就增多了好幾倍,所以關羽就只能靠著劉備的親戚在後方給予支援。

    而據史實記載,劉備在後方並沒有給關羽派任何方面的支援,也沒有記載劉備給關羽運來士兵們需要的糧草。對於關羽之前的三萬士兵來說還好,可是現在的關羽可足足有十萬士兵啊!怎麼供得起這麼多張嘴所需要的糧草呢?而劉備派來負責後方補給的人膽子也是很大,給關羽的糧草偶爾有偶爾沒有,導致關羽和他計程車兵們總是食不飽腹,更別說是軍心旺盛的去打仗了!

    關羽沒有辦法了,就寫信給主管糧食運輸的官員,向他求助,結果卻置之不理,向上報,上面也不管。走投無路的關羽向孫權開了口借糧食,孫權也不顧關羽,把關羽氣的要死,說出等他這邊結束就過來攻打孫權的話來。沒有糧食,實在難受,而且手下的那些散兵沒有糧食就要鬧。關羽實在沒有辦法了,再沒有糧食的話,前面的戰爭成果就只能看著它付水東流了。

    為難至極,眼看著孫權的糧食就在前面,不搶就會餓,而且前方戰事也等不急,要是搶了就會惹怒孫權,思考再三還是不能讓士兵捱餓再進行造反,於是就下令搶孫權的糧食,孫權知道了,自然是憤然大怒了,於是雙方就開始了戰鬥。這也不能怪孫權,畢竟是你們一方開始破壞兩方的聯盟的,而這也不能怪關羽啊,明明是後方的補給不到位,才導致餓的實在受不了的關羽做出瞭如此下策,最終導致失去了荊州這一關鍵的地方。

  • 3 # 叢中笑6603

    這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分析,讚賞孫權的讀者,一定認為不是孫權,而讚賞劉備的,一定會說是孫權。其實,真正拆散孫劉聯盟的不是別人,而是關羽。

    諸葛亮在去西川前,給鎮守荊州的關羽留下了一條計策"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但關羽並沒有真正去遵照執行過。

    在關羽的眼裡,孫權只不過是鼠輩,最遺憾的一次,就是孫權提出要和關羽連姻,要關羽把他的女兒嫁給東吳,以鞏固孫劉聯盟。關羽大怒,說"虎女豈嫁犬子",把牽線人趕了出去。孫權得知,非常生氣,於是產生了要奪取荊州的念頭。

  • 4 # 楓葉0829

    孫權是背信棄義的小人嗎?在某種角度上看確實是這樣的,孫權支援呂蒙奪了荊州,之後又殺死了關羽,導致孫劉聯盟破裂,在這個角度看孫權確實是背信棄義了。

    但是站在東吳的角度來看,確不是這樣的,首先赤壁之戰後,劉備名義上借荊州安身,卻是沒有歸還的打算,這可以算是劉備先背信棄義的。當然了所謂借荊州安身,也算是外交辭令,當時東吳需要劉備來一起對抗曹操,而且赤壁之戰東吳的戰力受損,一時也無法用武力收回荊州,所以也就默認了劉備對荊州的佔領。

    其次呢,孫吳聯盟的基礎是曹操集團當時要比兩家任何一家都要強大,而東吳又要強於劉備集團,而在劉備取得蜀中漢中之後,關羽又從荊州出兵,下襄樊,甚至打到了離許都不遠的地方,劉備集團的勢力極速擴張,而東吳在這期間,勢力並沒有什麼增長,以前迫於壓力聯合的小弟都要超過自己了,孫權當然是不會允許這種事發生的,畢竟這樣下去,三家之後可能最先滅亡的就是自己了,畢竟江東對於蜀中來說可是沒有地理優勢的。

    所以站在江東的角度來看,孫權是為了東吳政權的穩定,只能說是背信棄義,卻不能說是孫劉聯盟抗曹失敗的罪魁禍首。

  • 5 # 楓丹白露211735932

    這個話題稍長些。

    公元194年冬,陶謙病亡,眾擁劉備為徐州牧。

    公元196年,淮南袁術攻備,備敗依附曹操,曹表舉備為豫州牧。然被呂布打敗。曹殺布後,表舉他為左將軍,關羽為中郎將。

    公元199年,朝廷以獻帝丈人、車騎將軍董承為首者,醞釀推曹政變,備為參與者。為避嫌,備閉門謝客,以示不關心政治。

    曹歷來對備有戒心,認為是躺在身邊的老虎。在"煮酒論英雄"裡,備以驚雷掩心虛,認為此非久留之地,不久離曹。備用忽然襲擊殺死曹將車胄,公然反曹,被曹擊敗後,先投青州袁譚,後北上靠袁紹。公元201年再投劉表。備到荊州後,擴充人馬,廣攬人才,終尋諸葛孔明。在"隆中對策"中,亮指出: 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 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可以與他聯合,而不可去謀取他。" 諸葛戰略方針無疑是正確的,為三國鼎立定下基調,而赤壁之戰卻為三國鼎立打下基礎。

    蜀吳聯合自赤壁大戰後,分分合合,分歧主要在荊州。公元221年,劉備稱帝,關公失荊。為兄弟情,不顧國家利,欲奪回荊州,同年七月親率六萬大軍東征孫權。孫權大驚,欲還荊州以示求和,均被拒絕。還將殺害張飛兇手的張達、範強送來贖罪,但備餘怒未息。無奈,東吳反擊,火燒連營。

    劉備死後,經諸葛斡旋,吳蜀解除戰爭狀態,雙方基本講和。可是孫吳卻背後支援雍闓謀反叛蜀。

    公元223年,蜀使鄧芝出使東吳,孫權同意吳蜀再次結盟。

    透過以上述評,基本上可以說東吳為建立吳蜀聯盟,共同抗曹是認真的,努力的,雖然中間也有矛盾和衝突,但大方向沒有改變。足見孫權的確是個識大體,顧大局的全域性人物。至於背信棄義,牽強了些。

  • 6 # 秀兒de哥哥

    政治本來就是利益爭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有幾個死守契約的!

  • 7 # 史說心知

    三家各有目的,各自為戰,誰也不是誰的臣屬,所以談不上什麼背叛,況且孫權與劉備聯合本就是權宜之計,主要是為了防禦曹操的進攻,並不是合夥兒創業。

    孫權就好像是一個守著家業努力工作的男人,突然有人來搞你,可巧這時候有個事業正在起步的白手起家的年輕人說,咱倆聯合吧,我們一起度過這個難關,但是前提是你得借我倆錢兒資助我一下。

    然後孫權想想,借給他還有還的時候,要是讓人吞併了,可是啥都沒有了,於是就答應了。然後就出現了我們大家都感到無奈的事情:借給人錢的成了孫子,借人家錢的成了爺爺。而且幾乎還是一借永不還。跟你攀個親家吧,還瞧不起人,明顯把人當窩囊廢冤大頭,欺負到家了,這換做誰都窩火。

    所以,一逮著機會,孫權就給他搶了過來,至於最囂張的那位就當作利息吧!

    另一方面,孫權雖然跟劉備表面上聯合,其實他更傾向於認可曹操是正統皇室家的人,所以當曹操以皇帝名譽給他封官的時候,他欣然接受,如果換作是劉備給他封個官兒試試,估計孫權都懶得理他。

    最重要的是,孫權的家底兒比劉備厚多了,魏滅蜀數年以後,才被晉給收了。所以說孫劉聯盟一直都是劉離不開孫。

    還有一個問題是孫劉聯盟赤壁之戰抗曹算是成功了,如果說沒有進而滅曹,那就不是抗了,就成了伐了,所以並不存在孫劉聯盟抗曹失敗一說。況且劉備伐吳失敗以後,孫劉又有復盟,又好了四十多年,這四十多年,孫劉的對手儼然已經是司馬氏。

    所以孫劉聯盟抗曹失敗一說有失偏頗。

  • 8 # 又見小李vlog

    《三國演義》孫劉聯盟的主要內容是聯盟抗曹。

    孫劉聯盟的形成,是諸葛亮最初說服 孫權,而後又有魯肅的旁敲側擊、 周瑜的推波助瀾,使孫權又更加堅定了聯合劉備抗擊曹操的信心。孫劉聯盟的形成,也是諸葛亮外交的輝煌成果與功績。

    曹操南征荊州,其勢如破竹;劉備敗走當陽,求救於江東。江東集團面臨著兩個選擇:其一,幫助劉備,共擊曹操,但幫助劉備就等於是養虎為患;其二,不幫劉備,卻又面臨著曹操進而進攻江東,唇亡齒寒的風險。

    最終,他們結成了“孫劉聯盟”,於是也就有了“孫劉聯盟”與曹操之間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過後,三國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

  • 9 # 淺夢微醉

    這句話對孫權有失偏頗,原因有二 1、孫劉聯盟的目的,是弱弱聯合抗擊強大的曹魏,是以共同的目的建立起來的一個聯盟,本身並非歃血之盟或者兄弟友誼,這個聯盟很脆弱,甚至說在赤壁之戰以後已形同虛設。當劉備取下西川,實力進一步增長,而孫權赤壁之後屢次對曹魏作戰失敗,合肥之戰更是顏面俱失,還損失了太史慈。此消彼長,劉備已不是原先的那個人見人欺的織蓆販履之徒,而徹底成了雄霸一方的割據勢力,曹魏歷經赤壁之後也沒有之前那麼強大,處於戰略守勢,所以從利益和平衡的角度出發,與劉備撕破臉是必然的結果。2、要說背信棄義,劉備首先就沒做到,荊州承諾歸還孫吳一直佔據不還,關羽自視清高直接羞辱孫權,絲毫不顧及之前聯盟的情誼,周瑜因為荊州飲恨去世。這一系列仇恨憤怒,才最終導致了呂蒙白衣渡江,且僅僅是奪取荊州這個本屬於東吳的地盤,並未有進一步行動,只是因為呂蒙貪功斬殺了關羽,導致劉備的怒火,最終的夷陵之戰,儘管孫權獲勝,也只是點到為止,因為他深知最大的敵人還是曹魏。所以說這句話對孫權是不公平的。

  • 10 # 卡巴斯基送外賣

    首先答案是否定的。

    孫權不僅不是背信棄義的小人,更不是孫劉聯盟抗曹失敗的罪魁禍首!反而孫權是懂得政治形勢變化的好君主真豪傑!

    孫劉聯盟的締造者

    曹操大軍南下準備一舉平定荊州和江南。劉表已死,繼承者劉綜膽小軟弱,在蔡冒等的勸說下一箭不發投降曹操。緊接著,曹操連續在新野,當陽擊敗劉備,驅趕劉備殘軍到江夏。曹軍休整之後,一仗就能消滅劉備。幾十年後,諸葛亮回憶此時此刻用了句話“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孫劉聯盟的維護者

    赤壁之戰的過程忽略不提,曹操戰敗後被迫北撤,荊州一線無力防守,孫劉各自佔領一部分。劉備隨後南征又等到了桂陽,武陵,零陵,長沙等地方。這引起東吳集團極大的不滿,整個赤壁之戰,東吳出力多理應在戰後佔有更多的利益,結果劉備反而佔據更多。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下,將南郡治所江陵讓出,即‘借荊州’的由來。劉備因此佔據了荊州南部五郡和江夏的夏口一城,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孫權佔據江夏江南部分。

    公元215年,孫權見劉備已取得蜀地,便索要荊州,劉備言取涼州後再歸還荊州。孫權便派呂蒙諸將取下長沙、零陵及桂陽三郡。此時曹操發兵漢中,劉備為避免兩線作戰便與孫權就荊州南部歸屬,進行和談,達成中分荊州的協議。雙方以湘水為界,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孫劉聯盟依然存在。

    孫劉的爭端與和好

    劉備攻取西川之後,三國鼎立之勢形成,大規模戰爭減少,開始休養生息。魏國防衛政策重吳輕蜀,在淮南留重兵。東吳全屏長江天險禦敵,想全據長江就必須拿下荊州。公元219年冬,呂蒙偷襲荊州,俘殺關羽。致使南郡、零陵、武陵、長沙、桂陽以及江夏南部歸屬東吳。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歸曹操,劉備則完全退出荊州。

    先主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川順流而下,卻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擊敗,憂思日重,在白帝託孤駕崩。

    後主繼位後, 諸葛亮就派專人修好東吳,再結孫劉聯盟!

    政治變化和利益

    國家之間的愛恨情仇歸根到底是為了利益!一個合格的君主要做的就是對外保持安全環境, 對內修養生息發展經濟。傑出的君主除了做到這些,對外還能擴張。

    孫權繼位之初,所轄之地不過江東六郡,向南取嶺南,派水師登上臺灣。向北取荊州,得到長江天險,保證了國內的安全。在政治形勢上有清醒的認識,曹操獨霸一方,想要對抗必須有盟友。在赤壁之戰前存在的諸侯中選擇了實力最為弱小的劉備,也算慧眼識金!為人大度,對盟友妥協。在赤壁之戰後荊州的瓜分上讓出了很大的利益。在劉備攻取益州的過程中嚴守邊境,沒有趁機攻打荊州,反而在淮南與曹操爭奪,吸引曹魏主力,客觀上創造了劉備攻取益州的有利條件。關心部下。周泰數傷飲酒和呂蒙勸學的故事廣為人知。

    所以孫權不僅不是背信棄義的小人,更不是孫劉聯盟抗曹失敗的罪魁禍首!反而孫權是懂得政治形勢變化的好君主真豪傑!

  • 11 # 方圓論壇

    整個東漢末年亂世時期,又有幾個人能被稱之為正人君子呢?孫權身為東吳之主,如果他真的是一個正人君子的話,那麼孫權早就死的骨頭渣子都爛沒了。在亂世群雄逐鹿時期,大家拼的就是誰更無恥,正人君子?確實!孫權如果和劉備比起來,那孫權還真是一個正人君子。劉備才是那個背信棄義的小人。事實上,孫劉聯盟本身就非常的脆弱。促成他們聯盟的是來自曹魏的威脅如果沒有了曹魏的威脅,孫劉兩家斗的那是非常兇的。畢竟孫劉兩家也同樣是敵人。歷史上孫劉聯盟就從來沒有親密無間的時候。

    置於說破壞孫劉聯盟,劉備和孫權都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但如果真要比較的話,破壞盟約的無恥小人只能是劉備,而並非孫權。孫劉第一次結盟是在曹操南下荊州後繼續攻打東吳時期。當時如喪家之犬的劉備無路可逃,只能請求和東吳聯盟共同對抗曹操。東吳方面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在孫權的強烈要求下,孫劉聯盟達成。

    事實上在孫劉聯盟對抗曹操的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多是起到輔助作用,真正的主力乃是東吳孫權。但劉備打仗不行,搶地盤倒是一個好手。曹操戰敗逃亡後,劉備和諸葛亮也在身後開始收割勝利果實搶奪地盤。但孫權和周瑜認為劉備強大對於他們共同對付曹操是有好處的。所以也就默許了和劉備瓜分荊州。後來劉備又貪得無厭請求和孫權借南郡之地,約定在攻佔益州後把荊州還給孫權。但劉備攻取益州後,孫權多次催促劉備歸還荊州,劉備卻言而無信,一直推脫。並且說等攻取涼州之後再說。這明顯就是耍無賴想要欺騙孫權。所以說最先破壞聯盟的是劉備,而非孫權。

    當然了對於劉備的厚顏無恥,孫權在之後也予以了報復。關羽獨鎮荊州之時,關羽屢戰屢勝。孫權眼看要回荊州無果的情況下,又畏懼關羽兵鋒,所以孫權想要和關羽聯姻。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但關羽不僅沒有答應孫權,反而羞辱了孫權。新仇舊恨之下,孫權決定報復蜀漢。一方面為了教訓關羽,另一方面為了拿回荊州,所以孫權和曹操聯手幹掉了關羽。此時的孫權頗有一種你不仁我也不義的意思。他此時也不顧什麼聯盟了。報仇為主。

    孫權奪回荊州殺了關羽後,自己也開始合計了。孫劉聯盟破壞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孫權開始向劉備示好,但劉備根本不理孫權的示好。荊州丟失讓劉備方寸大亂。他也不顧什麼聯盟不聯盟的問題了。直接發兵攻打江東。這也是孫劉第一次撕破臉正面對決。但結果以劉備的慘敗而告終。劉備死後,孫劉聯盟再度聯合,並不是因為感情多麼好。而是因為曹魏的威脅依舊存在。所以說別談什麼正人君子還是陰險小人。成王敗寇,能活到最後的才是最好的。其他一切都是瞎扯。

  • 12 # 墨硯餘生

    不知題主這個很多人從何說起?好象這事兒也不該孫權背鍋,一一雖然也做了些下三濫、桌子下邊踢踢腿兒、背後捅刀子的小人事兒,但於大局無礙一一北魏咋沒事兒?孫權咋不給曹操下跘子?還是您自已有縫隙!一一被人鑽了空子?現代語、常言道:一副好牌打的稀爛!幹這事兒的就是西蜀自已、劉備、首當其責的就是軍師諸葛亮!說起諸葛先生,真是五味雜陳:不是責怪、不是 譏諷,是惋惜!是不情願!謹憑先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兢兢業業的高風亮節就足夠我等師範!先生是我心目中永遠的賢者!典範!終其一生,為蜀國建立、三分天下真是立下不世之功!其浩然正氣也是我等後人崇拜拜模!但是、人無完人。必須看到先生在蜀國一系列重大決策上實在出現了嚴重失誤,嚴重到直接危害蜀國命運、前途!看小說次數越多這種感覺越強烈,總感覺先生忙碌一生沒忙到點兒上?是大智而小用也!以下以小說為準,試著分析下,不是歪評、不是戲說。先說借荊湘,原從宗兄劉表處得到,尚屬據之名正。怎麼倒是欠了孫權?和孫權糾葛起來?原因是以荊湘九郡換東吳聯手一一策略也。待站穩腳跟後重長計議。也對。但從一開始如果另設良謀一一以亮之才出條妙計應該不難?先生也半真半假的對魯粛說過:"再若緊逼、吾主生氣連你江東八十一洲盡奪了"。雖說無賴一點兒?話佔先機、理佔名正、又少費後來多少口舌刀兵?結果是東吳縷次討的理直氣壯,劉備卻躲躲閃閃、一退再退、敷衍應付?最後乾脆還打了欠條!喻發失理、失信。把本來能佔點兒理兒的好事兒弄得怎麼看怎麼不名正言順、還有點無賴之感?也為後來蜀吳交惡、失荊洲埋下禍根。即便念著不願開罪東吳就採取拖、哄、騙手段,計策也算低劣,顯著特被動!結果還恰恰是事與願違?一一計策何用?先生制定的聯吳抗曹策略萬分正確,可基礎不牢、有隱患、謹怨關羽怕是不公?總結:變有理為無理,盡失人信。勸進劉備:這是內政國策的最重大失誤!取兩川甫定,民心未安、南方不穩,外部形勢複雜險惡、豪強環視。諸葛先生卻不顧天時、人和急火火主謀率眾官勸進劉備稱帝!一一本人對此總是不解。對其他官員的提議讚賞有加:″正合吾意"!一一早有打算?如此高調吸引外部嚴重關注其實不利一一吸眼球?果然曹丕大怒:"吾必欲伐之"!一一徒惹兵患。就是盟友孫權也是心存疑慮一一損害聯盟信任。在內部官、將滋長自滿、傲慢之氣,關雲長後來:"吾虎女焉嫁犬子"睨視之態躍然眼前!難說不是兄今稱帝、已是皇親、又被封五虎之首的自得心態?無端挑事兒、自傷夥伴、自毀長城!一一低調些不好麼?當然這與古人的大正統觀念絕然分不開,"名不正、言不順、行不端"也!但以先生眼界、睿智、高度 、二者相權、孰輕孰重?若說咱矯情,同樣事兒咋趙子龍能看透:今兩川未定、民心未安。誠不宜重加誥賞,使官臣怠慢、享樂,實為與國家不利也!三國之中,國力最弱、最不當時的劉備稱帝謹比魏主曹丕稍晚一年餘!守荊州人選:關雲長 剛愎自用、目中無人。是丟失荊湘九郡的直接責任者。但先生的知人善任呢?料事如神呢?先生臨辭、問於關羽:″若曹操來攻"?關羽答:“以力拒之"。先生又問:"若曹吳齊來、若何"?關羽答:"分兵拒之"。先生憂慮:"若如此荊洲休矣"!明知其憂、明知其力不勝任還非要為之,還揣測主上遣關平來書、“以知其意也"。劉備有意用關羽,可您是首席參謀大員啊!一一先生之過。有失查勸諫之責也!彝陵兵敗:劉備為報弟仇,輕率用兵。諸葛先生確沒隨去輔佐!如此重大軍事行動怎麼也說不過去吧?總比留守後方重要的多吧?常勝將軍趙子龍也未去!只在後方督運糧草、巡視接應。一一如此顛倒錯亂、用人失當先生心裡咋琢磨的?結果一一大家皆知也。蜀國元氣被傷的最重的一次!以先生事必躬親、任用得益的做事風格,好象沒忙到關鍵處?失街亭:一伐曹魏,用人失當,被迫退兵。雖然使小技在戰術上略有小勝,但大戰略上輸了第一回合!算勝麼?劉備臨終特意囑咐一一對一個人的評價份量不為不重!但先生卻自信託大,最後不得不忍痛演了一出失、空、斬!一一真是怨不得人!拒納良謀:七伐中原、六出祁山。不納魏延良謀:兵出斜谷。非要舍易赴難,六出六敗,先生自已最後也是疲病交加、星歿五丈原!事實證明真理在魏延一方!以先生胸懷、才智竟有這般操作,百思無解!魏延謀反:我堅定認為這個事兒還是責在先生!看小說總納悶:這諸葛先生怎麼就看不上魏延?一一可是主動、自覺羨皇叔仁德、起義來歸、還是兩次!忠心也算耿耿!還不同於馬超、黃忠、姜維等,功勞級別應該更靠前!原因是:″吾觀此人腦後長有反骨、若不加警誡,其後必反"!一一唉!有罪推定呀!這賞罰分明麼?一一先生治國要意之一。從第一次見面兒就不念魏延救黃忠、反戈有功。反訓斥:″汝以後多加留意!勤勉侍奉吾主,否則早晚取你項上人頭"!今人自捫:什麼心情?魏延後來為蜀國出生入死、縷擔先鋒,縷立戰功要咱說真是量大!先生不納魏言、恐是一直都不信任?魏延謀反之初也並無反心,只是要求和楊儀分兵去取中原:″ 丞相若早聽吾言、己取長安多時矣"!一一這個話錯了麼?總感覺姜維、楊儀才志真不及魏延多矣!最後自相殘殺、蜀無大將!一一先生這用人上有失誤麼?這惡果有因麼?重用姜維:實在沒看出姜維才智!除了第一次在魏與諸葛先生較量一回,閃亮了一回。後在天水被先生用計迫降。此後再無計謀!也不突出。只是軍師帳下一聽令大將?那裡象先生愛惜有加的學生:一一“欲傳畢生所學與汝"?傳授了些啥?又學到了啥?最後真就力不能擎大廈之危傾,自戕殉國、後主成囚!一一先生託人有靠麼?視國事如兒戲?現在話:這個靠譜嗎?北伐中原:最不當對外策略。不計國力、自不量力!三國之中,蜀國最弱。一一以前答題曾分析過。不再贅述。誠宜:深溝高壘、憑險自保、發展經濟、養精蓄銳、戰略政策取守勢。待國力充實、兵精糧足、國勢穩定、以待天時、審時奪勢、再圖後功。誠不宜: 窮兵黷武、妄自尊大、以弱犯強、高調犯眾、戰略上取攻勢。結果是:空耗國資、勞民傷財、損兵折將、也肯定有民怨一一隻是未提,影響經濟、阻礙發展、何苦呢?總想畢其功於一役,以先生穩重確在此事兒上急的如此?聽不進後主、蔣琬、向寵等意見。論其事之難、六進六出、九徵九敗已然證明。對手評估:諸葛先生與司馬懿掰手腕兒可說是半斤八兩!都是足智多謀的帥才,先生最頭疼的其實就是他,互相瞭解的如同自己一一看透了!屢屢遭挫,理應冷靜思考、坐下來仔仔細細剖析明白、集思廣益,研究對手嘛!心中有數才有勝算,一一以先生才智完全能做。對吧?但觀小說總是歸責計策、用人或天公不作美?總感覺先生是在司馬父子面前耍聰明?耍技謀?總結就是:司馬氏總戰略大勝,先生戰術小勝?戰略之於戰術、孰為要?雖然也赫得司馬父子急急退兵、魂飛魄散、抱頭哭嚎,但於蜀漢大業又有何補?這最後,就要說說那個"此間樂、並不思蜀也"一一扶不起的劉阿斗!一聲嘆息!以先生兢兢業業、 嘔心瀝血、死而後已又能奈其若何?先生觀人、預世、料事、治政之能何至如此!真的明智麼?一一擔當生前事、何計後人評?至此,哪些個事兒與孫權關礙?是孫權直接所為?不替開脫,實實欲加之罪?看三國最不忍看的至星歿五丈原止!同水滸後四十回一樣。本人感情使然:“見不得吾愛者遭厄"!惜先生!愛趙雲!憐姜維!恨鄧艾!嘆後主!畏司馬!每晚燈前人靜,恭敬臨寫出師表: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洲罷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如同先生秉筆坐前、栩栩如生!寫下此文、以為心得。諸君朋友請諒,誠心可鑑。並非故作驚言,譁眾取寵。編排先生,實非願也。是不甘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銀行工作了十幾年,越來越感覺沒前途,是跳槽好還是繼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