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乾坤書書

    雍正七年,曾靜及學生張熙受呂留良思想影響,準備策動川陝總督嶽鍾琪反清。

    稱嶽鍾琪是岳飛後代,有驅除韃虜的責任,列舉了雍正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忤逆的十大惡行。

    雍正寬恕了曾靜、張熙,讓他們四處宣講悔過,並刊行《大義覺迷錄》批駁曾靜的流言。

    《大義覺迷錄》並不是一本完整的書,而是包括雍正的十道上諭以及曾靜和張熙的口供的文集。

    《大義覺迷錄》主要講了幾個問題。

    一是宣揚滿清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正統性和“華夷一家”的觀點

    “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乎?”

    “且逆賊呂留良等,以夷狄比於禽獸,未知上天厭棄內地無有德者,方眷命我外夷為內地主,若據逆賊等論,是中國之人皆禽獸之不若矣。”

    雍正認為清朝開疆闢土、剿匪安民,只有讓百姓得到安定生活的王朝, 才是正統的王朝,而且明朝是李自成滅亡的,清朝反而幫助明朝剿滅了流寇。

    二是駁斥民間流傳的雍正十大罪狀

    雍正駁斥了篡位說,在《大義覺迷錄》中講述了康熙將皇位傳給自己的過程。“此當日之情形,朕之諸兄弟及宮人內侍與內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見者。”

    雍正駁斥了逼母的流言,認為自己“四十年來,備盡孝養,深得母后之慈歡,謂朕實能誠心孝奉。”

    雍正駁斥了殺兄的罪名,“當日大阿哥殘暴橫肆,暗行鎮魘,冀奪儲位,二阿哥昏亂失德。皇考為宗廟社稷計,將二人禁錮。此時曾有硃筆諭旨:‘朕若不諱;二人斷不可留。’”稱殺大阿哥、二阿哥的旨意是康熙遺詔,並不是自己說的。

    雍正駁斥了屠弟的謠傳,認為八王爺、九王爺等圖謀篡逆,自己百般勸慰也沒有效果,不得以才將他們一一處置。

    此外,雍正對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忤逆等也一一作了駁斥。

    三是曾靜的口供四十七篇、張熙等口供兩篇

    曾靜在供詞痛改前非,詳述了雍正皇帝的隆厚聖德、浩大皇恩。

    有的話像“彌天重犯今日始知聖恩高厚,雖堯舜不過如此”“此是心肝上的實話”“皇上至德深仁,遍及薄海內外,其用意於民,固可謂亙古少媲”等,肉麻的連雍正都覺得“諂媚”。

    乾隆登基之後,認為家醜不可外揚,下令將散佈民間的《大義覺迷錄》全部收回銷燬了

  • 2 # 彭衙古風

    《大義覺迷錄》是滿清皇帝雍正所編著,全書共四卷。

    雍正帝即位後,,對中國的統治逐漸堅固。在清朝禁止旗人從事農、工、商各業,當兵成為旗人唯一正當的職業。雖不事生產,但每月領餉,每季還領季米(每年四季發放)。旗人不再以戰為生,失去了尚武儉約的精神,生活開始奢侈墮落。從而導致了漢文化的正統性和滿清政權正統性的對立。滿清政權對漢人實施文字獄和禁書更加劇了漢人憑藉千年傳統的“華夷之辨”,認為“滿清=狄夷”並抵抗滿清政權。

    漢族文人曾靜、張熙受到呂留良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不滿外來滿洲人的統治,於雍正六年(1728年)試圖遊說當時的川陝總督嶽鍾琪反清,嶽鍾琪假裝同意,騙出口供,反過來逮捕二人,送返燕京。之後在刑部侍郎杭奕祿等的審問下,曾靜表示認罪,寫了《歸仁錄》,表示悔過並頌揚雍正帝。雍正帝赦免曾、張二人,下令收錄兩年來關於此案的上諭,以及曾靜口供和《歸仁錄》,合成《大義覺迷錄》,對曾靜等人指責他的十大罪狀(謀父、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株忠、好諛任佞)進行了一一辯解。雍正帝刊版發行此書,並要求公家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冊,還命曾靜到全國各地巡講,現身說法朝廷之英明,痛斥自己誤入邪教歧途。

    《大義覺迷錄》內容以曾靜供詞居最多。這些供詞有的是“奉旨問訊”,有的是“杭奕祿等問訊”。其形式都是對曾靜《上嶽鍾琪書》及《知新錄》等書中大逆不道的言論提出質問,而曾靜的供詞則痛悔前非,並備述雍正之隆厚聖德、浩大皇恩,令人不忍卒讀。如所謂“彌天重犯今日始知聖恩高厚,雖堯舜不過如此”,“皇上至德深仁,遍及薄海內外,其用意於民,固可謂亙古少媲”,“此是心肝上的實話”等等。連雍正也覺得他“諂媚”。雍正明令將《大義覺迷錄》刊行天下,乃是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但此書不僅儲存了曾靜、呂留良和嚴鴻逵大量激烈的反清言論,還部分揭示出康熙時諸皇子爭奪王位、雍正得位及其後的相應措施等具體細節。它的刊佈並未能收到預期效果,反而在實際上傳播了對清王室極為不利的言論,因此在即位之初即下令禁燬。但這也正是這本書獨特的史料價值之所在。

    《大義覺迷錄》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封建統治者編纂的一部很有特色的文獻,儲存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上諭和審訊詞對研究雍正其人及其政治主張,提供了不少線索。此書還反映出康雍時期的一些社會情況、民間反清情緒等問題,材料雖然零碎,但其中有些內容仍是其他書籍所不載的。當然《大義覺迷錄》所收材料都是有選擇性的。書中所收上諭有一部分見於《清世宗實錄》,但其中涉及皇位繼承問題的內容已被刪去;審訊詞、口供和《歸仁說》則不見於他書。另外曾靜致嶽鍾琪書的部分內容見於雍正的有關上諭,全文始終沒有公佈。《大義覺迷錄》今存雍正年間內府原刻本及外省翻刻本,另有光緒末年香港仁社書局鉛印本,解放後中華書局有排印本。

  • 3 # 石門光影

    《大義覺迷錄》是清代雍正帝編著的一本清史文獻彙編著作,全書共四卷,釋出於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

    該書是雍正帝對滿漢民族矛盾和清朝統治正統性的解說。

    雍正帝認為:光靠殺頭解決不了廣大民眾對滿人的敵視問題,剷除不了漢人的民族意識。不如依靠《大義覺迷錄》的說教,一舉消弭民族矛盾。在《大義覺迷錄》裡,雍正帝說了三個道理:

    一、不管是華是夷,惟有德者能為天下之君。

    二、大清之得天下,並非篡奪,是得之於闖賊,非得之於明朝。

    三、明末政治昏亂,清朝政治仁厚,所以清朝有理由取代明朝。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

  • 4 # 948061182

    《大義覺迷錄》主要講了幾個問題。

    一是宣揚滿清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正統性和“華夷一家”的觀點

    “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乎?”

    “且逆賊呂留良等,以夷狄比於禽獸,未知上天厭棄內地無有德者,方眷命我外夷為內地主,若據逆賊等論,是中國之人皆禽獸之不若矣。”

    雍正認為清朝開疆闢土、剿匪安民,只有讓百姓得到安定生活的王朝, 才是正統的王朝,而且明朝是李自成滅亡的,清朝反而幫助明朝剿滅了流寇。

    二是駁斥民間流傳的雍正十大罪狀

    雍正駁斥了篡位說,在《大義覺迷錄》中講述了康熙將皇位傳給自己的過程。“此當日之情形,朕之諸兄弟及宮人內侍與內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見者。”

    雍正駁斥了逼母的流言,認為自己“四十年來,備盡孝養,深得母后之慈歡,謂朕實能誠心孝奉。”

    雍正駁斥了殺兄的罪名,“當日大阿哥殘暴橫肆,暗行鎮魘,冀奪儲位,二阿哥昏亂失德。皇考為宗廟社稷計,將二人禁錮。此時曾有硃筆諭旨:‘朕若不諱;二人斷不可留。’”稱殺大阿哥、二阿哥的旨意是康熙遺詔,並不是自己說的。

    雍正駁斥了屠弟的謠傳,認為八王爺、九王爺等圖謀篡逆,自己百般勸慰也沒有效果,不得以才將他們一一處置。

    此外,雍正對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忤逆等也一一作了駁斥。

    三是曾靜的口供四十七篇、張熙等口供兩篇

    曾靜在供詞痛改前非,詳述了雍正皇帝的隆厚聖德、浩大皇恩。

    有的話像“彌天重犯今日始知聖恩高厚,雖堯舜不過如此”“此是心肝上的實話”“皇上至德深仁,遍及薄海內外,其用意於民,固可謂亙古少媲”等,肉麻的連雍正都覺得“諂媚”。

    乾隆登基之後,認為家醜不可外揚,下令將散佈民間的《大義覺迷錄》全部收回銷燬了。

  • 5 # 問山聽水

    《大義覺迷錄》是雍正親自編著的,什麼書能讓皇帝親自編寫?一定是涉及清朝的合法性、穩定性等重大問題。

    為什麼要著此書?

    一是歷史大背景促使。明末兵荒馬亂,滿族把握歷史機遇,依仗兵強馬壯,剿滅農民起義軍,奪得明朝江山,建立清王朝。經過順治、康熙二朝八十年的統治,清朝已基本鞏固。

    但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民眾多有“他族統治”的反感,要統一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國家,基層民心還是不穩。

    二是知識分子階層反清是直接原因。漢人曾靜、張熙因“他族統治”問題,遊說川陝總督嶽鍾琪反清,結果失敗被捕。

    雍正親自審問,認為不能光靠武力解決王朝合法性問題,需要透過文化洗禮,全方面解決漢人“趨夷”思想,因此下令收錄關於此案的上諭、口供,合成《大義覺迷錄》。

    三是雍正藉機為自己帝位“正名”。關於雍正繼位,民間盛傳,說是雍正手足相殘,非法篡位,改遺詔“傳位十四皇子”為“傳位於四皇子”,外界沸沸揚揚。

    針對上述問題,本書主要說明了三個方面內容

    一、糾正異族說法。雍正認為,“惟有德者可為天下君”;清朝統一是順歷史潮流,天命使然。同時認為華夏是一家,不能有“漢”“夷”之分。

    二、重申君臣之義。雍正指出,明朝亡國是朝政不當,歷史必然,而清朝為明報仇消除起義軍是正義舉措,現在清朝已經完成了統一,皇權穩固,就不應再有反逆之聲,違背君臣之禮。

    三,為自己繼位正名。雍正宣稱,其繼位名正言順,可對天對地、對康熙,同時對“誣謗之詞”,如謀父、逼母、軾兄、貪財、好殺、淫色等,逐一駁斥,以證明他的聖明清正。

    達到的效果

    雍正對於本書的發行要求,“天下各州縣遠鄉僻壤,憚讀書士子及鄉曲小民共知之”。

    透過此書的發行,結合“文字獄”的進一步嚴厲,傳統知識分子的“華夷之分”思想得到一定程度轉換,對民族融合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 6 # 生活的星星之火

    此舉是雍正感覺自己自登基以來,嘔心瀝血,懲治腐敗,重新整理吏治,但天下人不理解自己,內有朝廷以八王為首的大臣想法從中作梗,外有封疆大吏煽動讀書分子抹黑,為自己感到十分不值,委屈,恨不得將自己的心刨出來給天下人看一看,剛好有次事件,就有了大義覺迷錄一書。

  • 7 # 曹老師xixi

    一、論證滿漢一家

    清朝相對於中國其他王朝來說,統治的最大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雍正皇帝就這個社會問題論證的一番,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句話如下:

    “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

    大致意思就是,滿洲在中國猶如內地的省份一樣。

    然後雍正還據了幾個例子,說中國聖君舜是東夷地區(在商周時期東夷地區指的是黃河下游)的人,周文王是西夷地區(在周/春秋時期西夷地區指的是陝甘)的人,這些人都可以作為中華聖君,為什麼偏偏要排斥中國東北的我們?

    然後雍正最後說道,清朝開疆闢土剿匪安民,不管是華是夷,惟有德者能為天下之君。而且明朝是李自成滅亡的等等,以論證清朝的正統。

    二、雍正他自己的自白書

    由於他執政中改革力度太大,損害的宗親、官僚、士族和文人的利益,因此雍正成為了歷史重要流言最多的帝王。

    關於這些流言,雍正他自己寫了一個自白書,多關於他的最大的十條流言一一澄清,比如,殺父,殺兄,逼母,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忤逆等。

    三、反清領袖曾靜的自白書

    雍正朝時期,明朝遺民呂留良弟子及曾靜,崇奉呂留良的學說,一直從事反清鬥爭,後來甚至企圖策動川陝總督嶽鍾琪造反,但不久被捕下獄。

    然後《大義覺迷錄》中就收錄了呂留良弟子及曾靜在獄中的口供,其中曾靜在供詞中痛改前非,感激雍正皇帝的隆厚聖德、浩大皇恩。比如:

    “彌天重犯今日始知聖恩高厚,雖堯舜不過如此”“此是心肝上的實話”“皇上至德深仁,遍及薄海內外,其用意於民,固可謂亙古少媲”

    關於是否真話,真實性有待考證。

    然後雍正把這部編好的《大義覺迷錄》發到各省,讓各省士人百姓學習閱讀,讓廣大百姓明白,清朝是正統的, 華夷是一樣的,雍正繼位是合法的,雍正是明君,反清領袖曾靜都說清朝好了,不要再反清了。

    後來乾隆繼位,覺得他爸雍正此舉有點畫蛇添足,且家醜不外揚,就把《大義覺迷錄》又收回來了,後來清末光緒朝又面臨民族問題,又把《大義覺迷錄》拿出來出版了。

  • 8 # 熱愛生活的好姑娘

    《大義覺迷錄》是清朝雍正皇帝在曾靜投書案後所作,書名取曾靜《歸仁說》“蓋生人之大迷,而至今乃得大覺也”之義,主要目的是為駁斥曾靜等人提出的華夷之辨,以儒家的“德”確立清朝統治的合法性。這裡簡要提一下曾靜投書案,它發生在雍正六年(1728年),時張熙化名張倬投書川陝總督嶽鍾琪,以策動其起兵反清,該信提出了“華夷之辨”的思想,以此否認清朝統治的合理性。

    後來此人被嶽鍾琪檢舉,最後揪出了背後的主謀曾靜、張熙等人。雍正帝聞此訊息後,將兩年內與此案相關的上諭、審訊詞以及投書的信件內容匯合成書,命名曰《大義覺迷錄》。全書共分四卷,包括雍正曾頒佈的10道上諭,還有曾靜的47篇口供、張熙口供2篇。如果說《清世宗實錄》反映了雍正皇帝的“大一統”思想,那麼《大義覺迷錄》便是雍正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

  • 9 # 立秋了都

    《大義覺迷錄》主要講了幾個問題。一是宣揚滿清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正統性和“華夷一家”的觀點,“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乎?”“且逆賊呂留良等,以夷狄比於禽獸,未知上天厭棄內地無有德者,方眷命我外夷為內地主,若據逆賊等論,是中國之人皆禽獸之不若矣。”雍正認為清朝開疆闢土、剿匪安民,只有讓百姓得到安定生活的王朝, 才是正統的王朝,而且明朝是李自成滅亡的,清朝反而幫助明朝剿滅了流寇。二是駁斥民間流傳的雍正十大罪狀。雍正駁斥了篡位說,在《大義覺迷錄》中講述了康熙將皇位傳給自己的過程。“此當日之情形,朕之諸兄弟及宮人內侍與內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見者。”雍正駁斥了逼母的流言,認為自己“四十年來,備盡孝養,深得母后之慈歡,謂朕實能誠心孝奉。”雍正駁斥了殺兄的罪名,“當日大阿哥殘暴橫肆,暗行鎮魘,冀奪儲位,二阿哥昏亂失德。皇考為宗廟社稷計,將二人禁錮。此時曾有硃筆諭旨:‘朕若不諱;二人斷不可留。’”稱殺大阿哥、二阿哥的旨意是康熙遺詔,並不是自己說的。雍正駁斥了屠弟的謠傳,認為八王爺、九王爺等圖謀篡逆,自己百般勸慰也沒有效果,不得以才將他們一一處置。此外,雍正對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忤逆等也一一作了駁斥。三是曾靜的口供四十七篇、張熙等口供兩篇。曾靜在供詞痛改前非,詳述了雍正皇帝的隆厚聖德、浩大皇恩。有的話像“彌天重犯今日始知聖恩高厚,雖堯舜不過如此”“此是心肝上的實話”“皇上至德深仁,遍及薄海內外,其用意於民,固可謂亙古少媲”等,肉麻的連雍正都覺得“諂媚”。乾隆登基之後,認為家醜不可外揚,下令將散佈民間的《大義覺迷錄》全部收回銷燬了。

  • 10 # 大明成山衛指揮僉事

    雍正本來就是正常即位的皇帝,為了消除朝野民間的謠傳,寫自己是如何如何努力,讓康熙選為接班人,自己又是如何如何念及手足之情,可是允禩,允禟怎麼怎麼,真是豬狗不如。這書結果沒有把自己洗白,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

  • 11 # 葉天璟

    《大義覺迷錄》是清朝雍正皇帝在曾靜投書案後所作,書名取曾靜《歸仁說》“蓋生人之大迷,而至今乃得大覺也”之義,主要目的是為駁斥曾靜等人提出的華夷之辨,以儒家的“德”確立清朝統治的合法性。這裡簡要提一下曾靜投書案,它發生在雍正六年(1728年),時張熙化名張倬投書川陝總督嶽鍾琪,以策動其起兵反清,該信提出了“華夷之辨”的思想,以此否認清朝統治的合理性。

    後來此人被嶽鍾琪檢舉,最後揪出了背後的主謀曾靜、張熙等人。雍正帝聞此訊息後,將兩年內與此案相關的上諭、審訊詞以及投書的信件內容匯合成書,命名曰《大義覺迷錄》。全書共分四卷,包括雍正曾頒佈的10道上諭,還有曾靜的47篇口供、張熙口供2篇。如果說《清世宗實錄》反映了雍正皇帝的“大一統”思想,那麼《大義覺迷錄》便是雍正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具體來說,《大義覺迷錄》共體現了以下幾點重要的內容:

    《大義覺迷錄》

    一、“辨正統”。曾靜等人認為, 清朝入主中原是“以夷變夏”,因而談不上什麼正統性。雍正皇帝對此一觀點進行了反駁,他從“道”的角度來爭論清朝統治的合法性,提出一個王朝正統性的標準是“德”,“惟有德者可為天下君”,“德”的引入便消釋了“夷夏之辨”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雍正繼而將清朝與歷代作了比較,認為自漢唐以來的盛世不過二三十年,而清朝自建立至今,天下承平,“百姓自齠齔之年至於白首,不見兵革,父母妻子家室完聚。此非朝廷清明,庶績鹹熙之所致乎?”在雍正看來,一個王朝正統性的標誌便是有德的標誌,而“德”的集中反映便是盛世的出現。因此,在“德”面前,一切的“夷夏之辨”、少數民族政權的合法性便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雍正帝

    二、“辨封建”。曾靜等人提出出於生計窘迫的需要,要求恢復封建時期的井田制,雍正認為,土地制度並非產生貧富的根源,最重要的是人情。貧富不均的現象不只出現在清朝,歷朝歷代都有類似的情形,因此封建井田制的存廢,應該適應於當時的需要,因地制宜。對曾靜等人提出的“封建是聖人治天下之大道,亦即是御戎狄之大法”這一主張,雍正首先肯定了某個時期封建制度的存在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郡縣制取代封建制則是必然,在此基礎上他闡述了繼續推行封建制可能帶來的後果。

    三、“辨華夷”。這一思想是雍正創作《大義覺迷錄》的初衷,對於曾靜等人強調的夷夏之別,並據此指出的清朝政權不具有正統性的主張,雍正進行了回擊,他駁斥了以地域和服飾差別來辨夷夏的觀點,這裡他舉了周文王的例子,如果僅以地域劃分夷夏的話,那麼華夏民族心中的周文王應該屬於“西夷之人”。在雍正看來,區分夷夏的標準應是“識綱維”、 “知禮法”、 “盡人倫”、 “順天理”等。

    《大義覺迷錄》

    四、“辨君臣”。雍正的“辨君臣”其實也是要淡化“華夷之辨”的思想性,他援引孔子《春秋》中的君臣之分,“原為君臣父子之大倫,扶植綱常,辨定名分”,認為君臣之分是首要的。

    可以說,《大義覺迷錄》雖是一起反清案的直接產物,但卻是雍正帝表達自己大一統思想的工具。其間,我們可以對雍正的民族思想、正統思想、治國思想等有更深入的瞭解。

  • 12 # 悟不悟

    題主好,有感於一代聖君雍正大帝,特此發表下個人觀點。

    整個清王朝,對於治天下而言,雍正帝可以說是居功至偉,而《大義覺迷錄》即是他治理天下的不二法門,也是籠絡人心的獨特手段。

    《大義覺迷錄》這本書是雍正帝所編著的書,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視天下為一家

    雍正帝作為帝王,本身眼界可見一斑,而且他還是個高瞻遠矚的人。他抓住了曾靜和張熙的反清思想,變不利為有利,又例舉舜帝和文王的例子,說明自古以來華夷就是一家,稱王稱帝的事並非他滿族為先例,而大清能讓他做君主,正可謂是有德者而居之。

    雍正帝知道滿漢人心不同是不可能靠殺幾個人就能解決的,漢人之所以造反無非就是民族意識問題,他就給天下人說明,天下皆為一家,而有德者居君王之位,這一點給整個天下人下了個定心丸,他不會因為漢人而歧視,對整個天下之人將一視同仁。

    大清是正統王朝

    這一點至關緊要,因為漢人造反,是因為大部分人都覺得滿清政府是反明王朝得來的,相當於在明朝時期,他滿族就是造反者,這樣一來,現在他們漢人造反奪回江山就是正義之舉了。所以雍正帝特此說明,大清的江山和他的皇位不是由明王朝那裡篡奪,而是得之闖賊,所以大清反而是給明王朝報仇雪恥,而大清朝也是正統王朝。

    這裡雍正帝用地篡奪和闖賊兩個詞用得非常漂亮。篡奪就是造反,而這正是現在的部分漢人在做的事,這是大逆不道的。而明王朝是被李自成給滅的,李自成才是篡位者,清王朝從篡位者手裡得來的江山才是正統的,現在的部分漢人在反清,這才是造反。

    清王朝的成就

    雍正帝在書中還把清王朝和明王朝作了比較,清朝在雍正時期,正是頂峰,不管是國計還是民生,相比於明王朝簡直是天壤之別。而雍正帝在位期間,本身就制定和頒佈了很多利國利民的政策,使得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

    這一部分雖然內容不多,但是給了天下人一個交代,清王朝在他的統治之下只有好沒有壞。以如今的生活水平你們有什麼理由造反?有什麼必要造反?難道你們願意生活在明王朝時期的水深火熱之中?這是大大的穩定人心之舉,讓人們自己去比較,從而使他們自己從內心裡認可清王朝。

    帝王的胸懷

    雍正帝親自審問曾靜和張熙,並把這一段記錄按照原文編入《大義覺迷錄》(這裡肯定是因為曾靜和張熙的原話就是知錯等一些後悔的話語,否則不可能不作修改),事後不但不殺他們,還讓他們去全國各地去做演講來將功折罪,路上為了怕他們被人暗殺,還派專人保護。

    這一點作為,主要是雍正帝為了籠絡人心,他連這樣的造反者都可以不殺,可以寬容,當然了,人犯了罪不可能不追究,於是就讓他們去將功折罪,但是為了怕他們被人暗算還派人保護,所以即使你是漢人,即使你犯再大的罪,但只要知錯能改,都將會有機會,這就是給人們的心裡刻上一代明君的印記。

    帝王的家醜

    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你作為一代帝王,反而將一些種種不可外揚的醜事給編書頒佈了出來,非要弄得天下人盡皆知不可。雖然雍正帝這麼做,有部分原因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堵住那些在民間以訛傳訛的悠悠眾口,但是,這一舉動的後果,在當時定然是轟動於世的。有哪個帝王不在乎自己的名聲?(儘管他書中已說明,他的嗣位疑案以及兄弟之間的一切前因後果)有哪個帝王會把這種宮廷秘史公之於眾?他雍正皇帝就可以,而且還切切實實地做到了。

    個人認為,雍正帝這一點主要是做給那些朝廷官員和皇室成員看的。因為對於百姓來講,你再怎麼樣,無非當個茶餘飯後的閒談而已,而朝廷官員和皇家成員可就不同了,他們可是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雍正帝正是要他們知道,他們不用去想盡辦法的猜疑,他就是這麼樣的人,只要他們做事幹淨明白就好。

    好了,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雍正大帝的一生,雖然是短暫的,但也是輝煌的,他的所作所為不但給清王朝帶來了盛世之景象,還給後世留下了諸多傳說。

  • 13 # 那等閒人

    《大義覺迷錄》是雍正朝御製國書,刊行全國使其家喻戶曉,欲以使人人“覺迷”。轉眼之間,乾隆繼位宣佈為特號禁書,凡有私藏者,即有殺頭滅身之罪,惟恐有一人“覺迷”。從此《大義覺迷錄》成為絕世罕見的一部皇帝撰寫的御製國書,湮沒二百多年不見天日,這一切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乾隆之所以與雍正處置曾靜謀反案大相徑庭,有他周密的考慮。他在青年時代目睹了這場文字案的前前後後,他清楚認識到:父王對曾靜謀反案和呂留良文字獄案的公開審訊和批判,實際是把父王自己推上審判臺;雍正的“華夷之別”的新釋、十大罪狀的自我辯解、皇宮中的秘聞醜事洩露、皇子間爾虞我詐、文武大臣間明槍暗箭等等,統統詳細地記錄於《大義覺迷錄》一書中,損害了萬乘之尊皇帝的光輝形象,暴露了國祚和宮廷的絕密,起到反宣傳作用,根本達不到使臣民“覺迷”的目的,只能更增強人們的反清排滿情緒。因此必須徹底剪除禁錮異端思想的蔓延,肅清其流毒。同時留著這兩個彌天重犯”當“反面教員”,更難以起到“感化”教育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曝美國將給每人發1000美元,美華人將用來買什麼,能買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