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吉吉吉吉吉吉吉吉吉

    其實中秋節最早並不吃月餅。

    按最早在《周禮》的記載,《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可見當初最早是喝粥的。

    至於為啥要吃月餅,不嚴格地說法是: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併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所以在唐朝的時候,吃月餅的習俗就已經出現了。

    根據《洛中見聞》,唐僖宗曾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蘇東坡的《留別廉守》曾經提及:“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當中的“小餅”也即是月餅。

    至於“月餅”這個名稱正式定名,則要到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不過那時的月餅是菱花餅一類的餅形食物,後來才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提及:“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可見月餅於當時流行於民間。清代已有詳細記述月餅製作方法的書籍。清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所以中秋節為啥要吃月餅,最主要的原因是寓意了團圓美好之意。

    至於在月餅裡包“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字條這件事,正史中並沒有記載,僅僅只是民間傳說。

    故事的雛形見於清朝光緒年間首次刊行的元初徐大焯《燼餘錄》,該故事是描繪蒙古兵進入蘇州吳縣後對當地的殘虐。後來有人摘採《元史》及蒙古族相傳元朝虐政的記載加以改編,再把劉伯溫當作策劃月餅傳訊的主謀,合成完整的“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奇故事。

    此故事結合劉伯溫《燒餅歌》讖言預測滿清滅亡的傳說,以蒙古影射滿清,配合“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漢民族革命的宣傳,於清末至民國的反清排滿浪潮中迅速傳播。變為家傳戶誦的中秋民間傳說,直至現在。

  • 2 # 離客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節的由來的說: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

    為什麼要在中秋這天吃月餅呢?大家都知道月餅是中秋必需品,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下面舉幾個野史正史的栗子。

    據說,月餅的“始祖”最早出在殷、周時期的江浙一帶,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

    到了強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胡核,芝麻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出現五仁月餅的雛形,名曰“胡餅”。

    到了元末時,蒙古人的殘酷統治,導致中原廣大人民紛紛起義抗元。“八月十五殺達子”,說的是元官兵搜查嚴密朱元璋等反抗力量,劉伯溫為傳遞訊息,讓人制造餅子分給起義軍,在餅子裡面藏入“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當晚起義響應。元朝被推翻,為了紀念這一功績,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

    圓圓的月餅映照天上的月亮,象徵天上的圓月,反映了人們期盼團聚的美好願望。

  • 3 # 鍛彰趣義

    月餅又叫“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徵。關於它的起源,傳說很多,最著名的是朱元璋用月餅約定起義時間的傳說。

    傳說元朝末年,民怨沸騰,狼煙四起。朱元璋打到金華、處州、溫州時,鄰近百姓紛紛請求朱元璋派兵除掉三郡的蒙古保長,劉伯溫出了一個主意,先四處散播童謠:“且莫笑,看重九;重九交午未,人頭要落地。”接著四處防風,說靈山普善先師託夢,中秋月夜子時,若是對月吃月餅,可免大難。到了這一天,大家把月餅掰開,發現裡面有一張字條,寫著:“中秋子夜時,齊殺管家公。”於是紛紛起義,消滅了蒙古保長,吃月餅的習慣也就延續了下來。這是劉伯溫故鄉文成縣的說法,這個傳說並不止這一個版本。

    這只是個民間傳說,並不可靠。要追溯吃月餅的習慣,還是得先從餅說起。

    餅食起源很早,春秋戰國時就是主食,是當時吃麵食最主要的形式,《急就篇》將餅和餌並列為食物之首,前者是面,後者是米。東漢時有了來自西域的胡麻,也就是芝麻,加了胡麻的餅,就叫胡餅,很流行了一陣子。

    從《釋名》的記載來看,東漢時餅的種類已很豐富,有胡餅 、蒸餅、湯餅、蠍餅 、髓餅、金餅、索餅。但是此時的餅都沒有餡,加餡料的餅,要到魏晉南北朝時才出現,石勒就很喜歡幹棗、胡桃做餡的蒸餅。

    羊肉做餡的餅也很常見,料加得很足,這種餅唐朝時很流行,叫“古樓子”,但不是中秋節才吃,平時就可以買到。武則天時有一個叫張衡的官員,嘴饞,邊騎馬邊吃胡餅,模樣很不雅觀,被武則天開除了。唐玄宗時,中秋節宮內要搭綵樓、擺酒宴賞月,但並沒有月餅這樣的特色食品。

    和中秋節有關的節令食物,最早的是玩月羹,是羹湯,一碗盛出來也是圓圓的,五代時出現。

    宋朝時,月餅的名稱已經出現,吳自牧《夢梁錄》裡寫到當時市面上的點心,有芙蓉餅、菊花餅、梅花餅……之類,其中就有月餅。但這個月餅,是因為它形狀圓,像月亮,所以叫月餅,隨時可以買到的,並非中秋節才吃。

    元朝各種胡餅很流行,但沒有月餅的吃法。

    月餅和中秋節聯絡在一起,還真有可能是在明代。明代文獻中出現大量與月餅有關的記載,還明確提到了做月餅和八月節(中秋節)有關,比如沈榜《苑署雜記》裡“八月饋月餅”一條,再比如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中“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 等等。

    最初是供月的供品,供完之後眾人分而食之,分享好運,又有闔家團圓的美意,就逐漸形成了習慣。在明朝之前,以賞月為主,擺上酒席也就行了,似乎也沒有專為拜月發明一種供品的必要。

  • 4 # 待我施為地煞變

    中秋是中國的很重要的傳統節日,那天闔家團圓,擺上美酒佳餚果品,共賞明月。

    而各種各樣美味的月餅則是必不可少的佳品,五仁的,棗泥的,豆沙的,飴糖的,鳳梨的,蛋黃的,火腿的,椰蓉的,芝麻的,蓮藕的,應有盡有。

    如果說選一樣代表中國節日的美食,只能是月餅。餃子尚且不能代表,因為南方人過年不吃餃子,同樣湯圓、粽子也不能代表,總有一個地方不吃它。而月餅,無論塞北、江南、北國、平原,每當中秋賞月的時候,它都會擺在餐桌。

    那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

    有三種說法:

    一,商周時期,聞太師規勸無道昏君紂王,卻被紂王的寵妃妲己設計殺死,在八月十五日在絕龍嶺歸天。江浙的百姓憐其忠義,每當八月十五月圓的時候總是用圓餅,裡面填充上果仁、葡萄、砂糖等物祭祀。

    二,楊貴妃和唐玄宗有一年賞月,一起吃一種圓形的薄薄的,裡面有著葡萄乾、胡桃仁,果脯等東西的餅。楊貴妃非常喜歡吃,就問這是什麼餅。一個宮女回答這是胡餅。楊貴妃嫌胡餅名字不好聽,唐玄宗就說,愛妃不喜歡這個名字,看看這餅多像天上的月亮啊,以後就改名叫月餅吧,楊貴妃非常高興。從此月餅的名字跟製法從宮中傳出來,成為百姓非常喜歡的賞月佳品。

    三,元末南方百姓備受壓迫,每村裡都供著一個色目兵,五戶人家才能共用一把菜刀。百姓們不堪忍受,最後決定反抗。又怕走路了訊息被官府偵知,於是打了一種小圓餅,裡面有白糖芝麻等物,秘傳“八月十五,吃月餅,殺韃靼”。最終在八月十五那天起兵,攻佔官府,把原來的貪官汙吏都趕回了草原。為紀念勝利,開始過八月十五中秋節,月餅流傳了下來。

    其實這三種說法都經不起推敲。

    首先,商周時姓都不掛在名前面,不會有聞太師這種稱呼;再者當時江浙還是一片化外之地,中原說話都未必聽的懂,怎麼會紀念個聞太師;還有葡萄等物得到漢朝才傳進來。

    唐朝時的胡餅個月餅差很遠,是種類似於饢的東西,沒有填充物,上面也有芝麻。

    過中秋節早在唐宋時就有記載,不必等到元末。當時土地兼併嚴重,各個地方的農民戰爭如火如荼,也不必用個月餅悄悄傳遞訊息。

    其實過中秋節,是因為八月中旬的時候,糧食已經豐收,各種瓜果已經成熟起來,正是好吃的時候,辛苦了一年的農民也開始歇歇了,逐漸在八月十五這天賞月慶祝。其中有種食品,是把麵粉打成小餅,把採摘的瓜果填充進去。在宋朝已經出現,在明朝開始流行,最遲在清朝早起成為中秋節必吃的月餅。

    傳說中月亮系太陰之精,動物修煉時還要拜月,闔家團聚的時候一定要吃月餅,會一年裡幸福美滿哦

  • 5 # Baby物語

    中秋節全家團圓,月餅是圓形的,象徵著團圓美好。

    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比較多。有人說是嫦娥奔月後,月餅便成了嫦娥對丈夫后羿的思念,夢想團圓,寄託相思。

    還有傳說中秋吃月餅是始於元代。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勝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當時,朱元璋領導農民反抗元朝,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以互贈月餅的方式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訊息。後來,朱元璋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延續至今。因為月圓餅也圓,象徵著全家團團圓圓的美好,所以大家都喜歡中秋吃月餅。

  • 6 # 天邊の雲(⊙_⊙)

    中秋節家家戶戶吃月餅,我們都認為月餅是圓的,代表著團團圓圓。所以中秋節月餅是必不可缺的。 那中秋節吃月餅是怎麼來的呢?傳說元朝人民民不聊生,紛紛起義。各地義軍通訊不便,劉伯溫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紙條放入餅中來傳遞資訊。起義當天大家齊心協力打敗了元軍,當時正是中秋節,朱元璋把用來傳信的餅賞賜給群臣,給它命名“月餅”,從此以後吃月餅的習俗就在民間廣為流傳。

  • 7 # 社會百科BIG

    每年的中秋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那麼,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一說是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點死腦筋的后羿,太陽都能射下來,老婆卻沒能看住,被不屑之惡徒給逼到了月亮上,從此過上了兩地分居、永無相聚的非人道日子。於是,月餅便成了寂寞嫦娥與夫君后羿彼此思念,夢想團圓,寄情喻意的物品,當然還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樹,民間也就有了中秋節的時候做月餅,吃月餅來懷念他們的習慣。

    二說是吳剛折桂。倒黴的吳剛,運氣不濟,犯了錯誤被罰做無用功,每日裡砍樹不止,卻愈砍愈結實,這裡砍斷,那裡便已經又癒合了。他哪裡知道所謂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樹原本就是用來懲罰他的,怎麼可能被他輕易砍斷。小人物和大人物鬥,總是鬥不過的,天界裡也是一樣的。

    三說吃月餅的來歷就有點史書的味道了。說的是元朝時期,蒙古人統治漢人,暴虐殘忍,民不聊生。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於是就有了紅巾軍,就有了要飯娃出身的丐幫首領朱元璋,就有了朱領導下的農民起義。勝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來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帶陷的小圓餅。而起義的指令就藏在了陷裡。從此,就有了一個來自朝廷的紀念勝利的日子,和一個被賦予了特別紀念意義的吃食----中秋節和中秋月餅。

    四說據說是流傳最廣最具可靠性的。唐太宗李世民為討伐北方的突厥,大舉進攻數次,終於於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數年的將士們也終得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進貢上一種帶陷的麵餅。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後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於是,就有了以後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日。

  • 8 # 天賜熙棋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

    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

    團圓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

    圓餅等,

    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傳中國古代,

    帝王就有春天祭日、

    秋天祭月的禮制。

    在民間,

    每逢八月中秋,

    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八月十五月兒圓,

    中秋月餅香又甜

    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

    後來人們

    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

    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

    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

    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

    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

    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

    空中明月說

    :“

    應將胡餅邀蟾蜍

    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

    夢粱錄

    一書,

    已有

    月餅

    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

    西湖遊覽志會

    》才有記載

    :“

    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

    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

    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

    必食之品。

    在節日之夜,

  • 9 # 博晨12

    為了中國的一個神話故事,是后羿與嫦娥的故事,嫦娥飛到廣寒宮為了紀念后羿而在黃廣寒宮製作的月餅,而後成為現代人為了象徵著團聚

  • 10 # 濠濱房小沈

      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歷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在中國歷史悠久。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 。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 中秋月餅起源

      相傳中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 中秋月餅品嚐

      中秋佳節,家家都要吃月餅.但是,吃月餅也是有講究的:

      一、 先吃鹹後吃甜.如有甜、鹹兩種月餅,應按先鹹後甜的順序來品嚐,否則就吃不出味道來。

      二、品嚐月餅伴茶水.月餅吃多了易膩,若配飲一杯淡茶(以花茶為宜),邊吃 邊飲,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三、 月餅要適量.月餅中含糖量和油脂較高,吃多了則會引起腸胃不適,尤其是老人、兒童或腸胃功能較弱者,吃時更要注意,一定要適量。

      四、要吃新鮮月餅.過節時人們往往一次買許多月餅,而月餅放置時間久易引起餡心變質,吃後容易發生食物中毒.因此,月餅最好隨買隨吃。

      ● 中秋月餅的儲存

      一般家庭過節時,所買月餅大都能到節日過後,甚至更長時間,為了防止月餅的變質,對吃剩的月餅應妥善儲存的餅餡一般分為軟硬兩種.軟餡中含水分較多,只能儲存7到10天左右,而硬餡月餅則可儲存1個月左右。對那些還未使用冰箱的家庭,月餅一般不宜存放在密封的容器內久藏,最好存放在竹籃裡,在上面加蓋一張乾淨紙,然後掛在通風陰涼的地方.盒裝月餅,應將盒蓋開啟,使其通風。另外,因月餅中含脂肪較多,存放時還應注意避光,以防油脂氧化酸敗。中秋月餅是應時食品,最宜現產、現銷和現買、現吃,不宜放過久,才能保持月餅的色、香、味和應有的特殊風味。

      那麼,應怎樣儲存月餅呢?

      .月餅要輕拿輕放,尤其是蘇式月餅因皮酥鬆,最容易破碎。如果餅皮脫落,不僅影響外觀,而且影響口味、質量,並且易受潮變質。

      .月餅含有豐富的油脂和糖分,受熱受潮都極易發黴、變質,所以一定要將月餅存放在低溫、陰涼、通風的地方。一般來說,月餅皮軟、水分大、易變質,最好將月餅連帶包裝盒一起放入冰箱冷藏室,食前一小時取出,可保證它的口味。在25攝氏度的氣溫環境下,杏仁、百果等餡心月餅可存放15天左右;豆沙、蓮蓉、棗泥等餡心月餅,存放時間則不宜超過10天;如果氣溫超過30攝氏度,月餅存放的時間還應該適當縮短,一般不宜超過7天;至於鮮肉、雞絲、火腿等月餅,應隨買隨吃。

      .月餅存放時,不宜與其他食品、雜物放在一起,以免串味,失去應有的口味和特色。存放期間還要注意防止蟑螂、螞蟻、老鼠等侵食,以防傳染疾病。為保證月餅的質量新鮮,購買盒裝月餅或散裝月餅時,均應看清生產日期或出廠日期,以便掌握儲存期。

      ● 中秋吃月餅禁忌

      ◎糖尿病人:因月餅含糖量高,吃得過多,可使血糖急劇升高,使病情加重。

      ◎膽囊炎、膽石症病人:患這兩種病的人不宜多吃月餅,重則可以引起疾病發作。飽食過多的月餅可能產生急性胰腺炎,這種病發病急,少數急病患者可在短期內死亡。

      ◎老年人:他們的消化吸收能力較差,多食可加重脾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腹瀉等疾病。

      ◎嬰幼兒:他們的消化系統發育不夠健全,消化器官十分嬌嫩和脆弱,難以承受大量高糖、高脂肪的食品。

      ◎十二指腸炎或胃炎的患者:因月餅使胃酸大量分泌。對疾病癒合不利,應控制食用。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的人:千萬不要多吃月餅。因為月餅中的糖、油脂等可增加血液稠度,加重心臟缺血程度,甚至可誘發心肌梗塞。

      ● 品月茶思

      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常有清茶相伴。可華人茶道精深,吃茶也是一門學問。煎茶的候火最難掌握,其妙決在於東坡的“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按震鈞所說:“細沫徐起,是為蟹眼,少頃巨沫跳珠,是為魚眼,時剛微響初聞,則松風鳴也。自蟹眼時即出水一二匙,至松風鳴時復入為之止其沸,即下茶葉,少頃水再沸,如奔濤濺沫,而茶成矣。”這煎茶如此繁雜,對於現在的人,聽聽即是,不必勞心把玩。中秋品茶重在談天賞月,以綠茶為便,多為沖泡法,講究有,但感覺還不算麻煩。

      茶壺泡飲法 這種泡法一般不宜泡飲細嫩名茶,因水多,不易降溫,會悶熟茶葉,使茶葉失去清鮮香味。壺泡法適於沖泡中低檔綠茶,這類茶葉中多纖維素,耐沖泡,茶味也濃。泡茶時,茶葉也濃。泡茶時,先洗淨壺具,取茶入壺,用100℃的初開沸水沖泡至滿,3分鐘-5分鐘後即可酌入杯中品飲。飲茶人多時,用壺泡法較好,因不在欣賞茶趣,意在飲茶談心,或佐食點心,暢敘茶誼。

      瓷制蓋碗杯泡飲法 這種杯子適於泡飲中高檔綠茶,如一二級炒青、珠茶、烘青、曬青之類,重在適口、口味或解渴。一般先觀察葉的色、香、形後再大杯沖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的初開沸水沖泡,蓋上杯蓋,以防香氣散逸,保持水溫,以利茶身開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分鐘-5分鐘開蓋,嗅茶香、嘗茶味、視茶湯濃淡程式,飲至三開即可。杯泡法,茶味與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毫升水泡3克茶為適中。喜濃飲者可略多加茶葉。

      ● 中秋月餅分類

      中國月餅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花樣不斷翻新,品種不斷增加,地區的差異使品種外觀、口感、味道各具獨特風格。

      中國月餅品種繁多,按產地分有:京式、廣式、蘇式、臺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從餡心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就造型而論,又有光面月餅、花邊月餅和孫悟空、老壽星月餅等。目前,全國月餅可分五大類:京、津、廣、蘇、潮。花色近似,但風味卻迥然不同:京津月餅以素字見長,油與餡都是素的;而廣式月餅則輕油而偏重於糖;蘇式的則取濃郁口味,油糖皆注重,且偏愛於松酥;潮式月餅身較扁,餅皮潔白,以酥糖為餡,入口香酥。

      其它如雲南的“滇式月餅”、寧波的“寧式月餅”、上海的“滬式月餅”、廈門的“慶蘭月餅”、福州的“五仁月餅”、西安的“德懋恭”水晶月餅、哈爾濱的“老鼎豐牌”月餅、揚州的“黑麻月餅”、紹興的“乾菜月餅”、北京的“稻香村月餅”、濟南的“葡萄軟餡”月餅和“水晶豆蓉”月餅等著名品種,風味特點各有千秋。

      京式月餅,作法如同燒餅,外皮香脆可口;蘇式月餅外皮吃起來層次多且薄,酥軟白淨、香甜可口,外皮越松越白越好;廣式月餅的外皮和西點類似,以內餡講究著名;傳統臺灣月餅又稱月光餅,以番薯為材料,口味甜而不膩,鬆軟可口;清真月餅,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所特有之月餅,不含豬的成份,以清真牛肉月餅最為出名。

      “年年中秋明月夜,歲歲月餅有不同”,近年來,新款式月餅層出不窮。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現今的新款月餅:

      冰皮月餅:特點是餅皮無須烤,冷凍後進食。以透明的乳白色表皮為主,也有紫、綠、紅、黃等顏色。口味出各不相同,外表十分諧美趣致。

      果蔬月餅:特點是餡料主要是果蔬,餡心滑軟,風味各異,餡料有哈密瓜、鳳梨、荔枝、草莓、冬瓜、芋頭、烏梅、橙等,又配以果汁或果漿,因此更具清新爽甜的風味。

      海味月餅:是比較名貴的月餅,有鮑魚、魚翅、紫菜、鰩柱等,口味微帶鹹鮮,以甘香著稱。

      納涼月餅:是把百合、綠豆、茶水糅進月餅餡精製而成,為最新的創意,有清潤、美顏之功效。

      椰奶月餅:以鮮榨椰汁、淡奶及瓜果製成餡料,含糖量、含油量都較低,口感清甜,椰味濃郁,入口齒頰留香。有清潤、健胃、美顏功能。

      茶葉月餅:又稱新茶道月餅,以新綠茶為主餡料,口感清淡微香。有一種茶蓉月餅是以烏龍茶汁拌和蓮蓉,較有新鮮感。

      保健月餅:這是前年才出現的功能月餅,有人參月餅、鈣質月餅、藥膳月餅、含碘月餅等。

      像形月餅:過去稱豬仔餅,餡料較硬,多為兒童之食;外觀生動,是孩子們的新寵物。

      迷你月餅:主要形狀小巧玲瓏,製法精緻考究 。

  • 11 # 雪之戀150555826

    農曆八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由於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在人們心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因為中秋之夜,月亮圓滿,皎潔透亮,象徵團圓,所以又稱之為團圓節。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的習俗。人們總是喜歡把一些食物做成圓形的形式月亮的食品,藉此來慶祝美好的生活,中秋節以月之圓,並以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作為寄託思念故鄉和親人的一種情感,也是親人團聚的理由和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與嚮往!

  • 12 # 亞洲食學論壇

    其實也不是非要中秋節才吃,平時也可以,不過好像很少有賣。月餅最初和中秋節沒半毛錢關係。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代,便出現“月餅”一詞,且在南宋臨安飲食市場上有所出售。但這只是一種普通的食品,且常年有售,並沒有專門與中秋節掛鉤。蘇東坡曾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句子,也不是用來歌頌中秋的,把月餅和中秋聯絡在一起的,那是到明代。明代嘉靖年間著名文人田汝成所著的《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月餅和中秋有關可能和這兩個傳說有關。一個是相傳元朝時,中原地區的人們不願意被當時的外族蒙古人欺壓和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也是抗元的主要力量,有一次,想要和外面傳遞訊息,但是元官兵搜查嚴密。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人制造很多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讓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響應起義,此舉成功傳出訊息並獲得勝利。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在東北地區,更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另外一個就是家喻戶曉的嫦娥奔月了。嫦娥飛到月宮後就開始想念丈夫,而後羿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見到妻子。某一天,一位世外仙人告訴后羿一個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圓晚上,用麵粉作丸,團成如圓月的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嫦娥的名字,等到三更時分,嫦娥就會回來見他。據說後裔用這個辦法真的見到了從月亮中飛來的嫦娥,夫妻重圓。這種麵粉做出的圓團後來就演變成了各式月餅,象徵月圓人團圓。

    雖然我覺得這些故事都不太可信,不過月餅自從和中秋節有關後,人們對它寄予了很多美好願望,求團圓的,求科舉成功,聯絡感情,甚至求婚嫁、求子的。

    現在過中秋,我只關心放假和今年出了什麼餡兒的月餅好吃的。

    文/GSN

  • 13 # 西安晚報

    探究月餅

      中秋節來臨,就在各種各樣晶瑩剔透的月餅爭奇鬥豔之時,網上爆出“月餅換個日期隔年賣”的訊息,令不少人疑惑現在的月餅從哪來?而我同樣對此問題感興趣,不過,我是在“考古”,意在探究月餅的起源。

      月餅“起源說”,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明朝張岱《夜航船》卷十一“日用部”篇謂:“秦昭王作蒸餅,漢高祖作漢餅,金日磾作胡餅,魏作湯餅,晉作不託。”金日磾原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 武帝時歸附漢朝。歸納起來,起源無非有二:其一,“本土產”。有東漢經學家劉熙所著的《釋名》(與《爾雅》《方言》《說文解字》被視為漢代四部重要的訓詁學著作)為憑。該書“釋飲食”曰:“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胡餅,作之大漫冱,亦以胡麻著上也。”漢代將所有面食統稱為“餅”(包括水煮的麵條等),但“胡餅”卻不一樣,“漫冱”意思為無邊際,也就是說此餅很大。“胡餅”之意是在餅的表層上撒有胡麻,就像現代人在麵粉攤的餅上面再撒一層黑芝麻。其二,“進口說”。西晉史學家司馬彪的《續漢書》謂:“靈帝好胡餅,京師貴戚皆竟食胡餅。”“胡”在古代指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和西北少數民族,後引申為國外民族。於是,有史學家認為,“胡餅”是以面類食物為主的北方少數民族或國外民族的商人為方便帶在路上吃而發明的,後經古絲綢之路傳入內地,逐漸成了大受歡迎的一種美食。在唐人筆記小說中,記載了諸多賣胡餅的店鋪及經銷胡餅的胡商,但也指出胡餅是一種主食,主要用來填飽肚子,其應該跟中秋夜的“零食”——月餅沒多大關係。

      其實,“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但並未提及其製作方式和用途。南宋文學家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蒸作從食”篇介紹了當時市面不僅賣“月餅”,還出售“菜餅、秤錘蒸餅、睡蒸餅、燒餅、春餅、胡餅、韭餅”等。“蒸作”指蒸制的食品,“從食”就是副食的意思,指小食、點心等。由此可見,南宋末出現的“月餅”與“胡餅”是平行關係。而元代文獻對“胡餅”的記載則屈指可數,更別指望元人記錄月餅了。到了明代,“月餅”被“胡餅”收編。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卷一“皇都雜記”篇曰:“爐熟而食皆為胡餅, 今燒餅、麻餅、薄脆、酥餅、火燒之類是也。”也就是說, 明代凡是用餅爐烘烤而熟的食品統稱“胡餅”, “月餅”只是其中的一個品種而已。如果硬要說“月餅”即“胡餅”,也只能從明朝算起。明末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篇謂:“八月十五日祭月……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不僅如此,而且中秋吃月餅的歷史並不長。縱觀漢代劉歆《西京雜記》、南梁宗凜《荊楚歲時記》、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等記錄當時歲時節令、禮節習俗、風物故事等的筆記史料,均隻字未提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筆者費力地從舊紙堆裡找到了最早記錄中秋吃月餅的文獻記載。明代田汝成《西湖瀏覽志餘》:“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不過,相比探究中秋吃月餅歷史長短、月餅之寓意等問題,對今人來說,更有必要去關心“金銀首飾月餅”“高檔菸酒月餅”及銷售過期月餅等現實的問題。

    □作者 趙 雨

  • 14 # 揭陽市榕江大酒店

    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如今·,一看到月餅,就想到中秋,想到團圓。一快到中秋,周邊就全是月餅。吃一口月餅,這一年的中秋才算過了。

  • 15 # I野狐狸

    中秋節永遠是是個想回家的日子。

    抬頭賞月,也不知道那高懸的月亮能不能裝得下你對故鄉的思念。

    咬一口最愛的五仁月餅,那再熟悉不過的味道又會讓你瞬間想起和家人圍坐在一起的歡聲笑語。

    這永遠都是我們在記憶中打磨不掉的印記。

    其實藏在中秋節背後的,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這兒就有一個不一樣的中秋。

    除了“中秋節”,還可以怎樣稱呼它?

    農曆中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它的節期在八月十五,因而中秋也稱“八月節”“八月半”。

    圓月是“女主角”,因而中秋也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開始祭月、拜月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定是要跟上帝王的腳步的!

    隨後又逐步傳到民間,流傳至今。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相繼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心中的喜悅,

    就把“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月餅又是怎麼來的呢?又是誰給月餅取的名兒?

    漢朝之前,人們在中秋拜月神的時候就把月餅當作供品,不過那時的月餅還不叫月餅。

    到了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歸來之時,帶回了芝麻和胡桃,於是就有了用胡桃仁做餡的圓形餅,叫做“胡餅”。

    月餅的稱謂是到唐朝才有的。

    據說,有一年中秋的夜晚,唐太宗和楊貴妃在皎潔的月光下一起賞月吃胡餅。

    吃著吃著,唐太宗突然說:“這胡餅的名字怎麼這麼難聽呀?”

    在一旁的楊貴妃為了討皇上歡心,望了望天上的明月,隨口回答說:“那就把它叫作月餅吧!”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元末朱元璋打算聯合各路反抗勢力準備起義,為避人耳目便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起義成功後,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

    人們為什麼習慣於把月餅切塊分著吃?

    按照傳統習俗,吃月餅時,要將象徵圓月的月餅按人切塊,每人一份。

    沒有回家來的親人,家長要把屬於他的那一份月餅認真保管起來,待他們回來時品嚐,才算圓滿。

    中秋節假期是現代人才能享受的?

    早在唐代,朝廷就規定,中秋放假三天。

    南宋時,中秋有一天假。

    而在元明清三朝,包括中秋在內的大部分傳統節假日都被取消。

    到了現代,中國是從2008年起把中秋定為法定節假日。

    “中秋賞月險”,你投保了沒?

    “明月不予諸君便,保險公司來理賠”。

    2013年9月,某保險公司推出了一款“中秋賞月險”,

    該產品為被保險人提供針對中秋節不能賞月提供的心情損失補償。

    在保險公司指定的城市你如果因為天氣原因看不到月亮,

    就會按照你投保的不同的檔位獲得相應的保險理賠款。

    當年的你,投保了沒?

  • 16 # 文化苦侶w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家會在這一天吃月餅賞月,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吃月餅呢?

    相傳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 17 # 二成子921032354474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語之中秋節。中國古力法把處在秋季中秋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中秋之夜 ,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力團圓的象徵,因此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容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 18 # 吳鉤的鉤沉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這得從月餅的來歷與寓意說起。可文獻可證的中秋月餅,最早出現在明代,宋代也有叫做“月餅”的點心,但不確定是否與中秋節令有關。到明代時, 人們過中秋節,要用月餅贈送友人,用月餅拜月。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們先來看史料記載:

    1、張瀚《松窗夢語》:“中秋供月以餅,取團圓之象,遂呼月餅。”

    2、劉侗《帝京景物略》:“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

    3、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4、劉若愚《酌中志》:“八月宮中,十五日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即大肆飲啖,竟夜始散。如有剩月餅,收至歲暮用之,曰‘團圓餅’。”

    5、清代《燕京歲時記》:“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從這些記載的“團圓”二字可以知道,人們過中秋吃月餅,是為了表達家人團圓的美好願意。借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順祝各位中秋閤家幸福團圓。

  • 19 # 青山依舊在331

    中秋節的來歷,

    就說農民種粧糘。盼望豐收。秋季八月十五,粧糘都成熟了。農民為了慶豐收選個節日,就是八月十五剛好是中秋月亮也圓了。後來詩人定這一天是八月中秋節,農民慶豐收五穀豐登,為了慶祝這一天做月餅有五仁月餅。代表月圓,家人團圓。到後來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就流傳了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咸豐皇帝的墓誰盜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