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色森林9

    三種隱士境界。

    小隱:隱世外桃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中隱:居嘈雜鬧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大隱:處廟堂之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2 # 百味寫春秋

    這句話自古到今流傳很廣,各朝代流傳的版本也不一樣,說的基本上是一個意思:小者隱於鄉野,獨善其身;中者隱於市井,全家保族;大者隱於當朝,全身全家全社會。

    所謂的“隱者”是隱士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於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昇華所在。

    隱居不是形式,而是內心的嚮往,如果真心向隱,在人群中也是真隱士。

    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賴周圍的環境忘卻世事,沉湎於桃源世外,這是指小隱。

    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於市井之中,那裡才是臥虎藏龍之地,這是指中隱。

    只有頂尖的人才會隱身於朝野之中,他們雖處於喧囂的時政之中,卻能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大隱者。

    漢武帝時的東方朔提出了朝隱。朝隱即隱身“金馬門”中,把獨立自由的人格巧妙地融入宦遊之中,既能做官,又不同流合汙,甚至還能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利國利民的好事。

    唐朝白居易的詩作《中隱》最先把它通俗易懂地歸納了出來: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真正的桃花源,不在別處,而在自己的心裡。

    如果你的心不靜,即使躲到天涯海角,也依然心浮氣躁。與其千辛萬苦求諸於外,不如回過頭來反觀自已的心靈。只有和自已和諧相處,凡事順其自然,遇事泰然處之,心無所繫,隨遇而安,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安靜。

  • 3 # 百姓哲學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這句話,是中國古曲文化中具有很深處世哲理的表述,被華人奉為“為人之道”之經典,下面就從小隱說起。

    一、”小隱隱於野“,是一種人無力與世事相爭,採取的一種消極遁世的生活方式。社會上總有些人,在人世間,遇到艱難困苦時,懼怕競爭,採取逃避的方式。

    一般有兩種,一種,乾脆遠離人世,過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如終南深山裡的所謂隱士。

    還有一種,雖然沒有遠離社會群體,但採取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對任何事物都抱著一種無所謂的處世原則。每天只經營自己的小生活圏子,與人交流很少。為人處世誰對誰非從不發表看法。這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小隱於野,這種小隱是有目的營造人們對他看法的麻木狀態,在人們不經意間佔點小便宜,如果他人沒有感覺,那就是小隱的最佳狀態。如果他人有感覺,他人就會把這些人評價為耍小聰明的人,漏了餡,就不算小隱了。

    二、“中隱隱於市”,是那些有奮鬥目標,能主動為人生目標拼搏的人。他們為避免招搖,減少自己奮鬥路上的人為阻力,而採取的一種處世方式。

    這些人在工作單位或生活圈子,與普通人看起來沒有區別,他們與人競爭的方式,是在看似無爭中拿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平時人們所說的大智若愚就是指的這類人,中國的成語“一鳴驚人”就是形容這類人的。

    我們在與他人共事時,經常會有個別的人,突然顯示出超出常人的能力和技能水平,就是這些中隱於市的人的人生哲學成果。

    三、“大隱於朝”的大隱們,如果成功了就是千古留芳,光宗耀祖。如古時的呂不韋、三國司馬懿等都是成功的大隱。而古代的王莽、當代林彪、高崗都是失敗的大隱,都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這就是我對“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一點粗淺的理解。

    對與不對,請網友評說

  • 4 # 信陽人評

    原文好像是“大隱隱於朝,小隱隱於藪″。語出《飯牛歌》,是春秋齊桓公時的一位人物,《左傳》《離騷》《淮南子》有載。

    後來又演繹出大隱中隱小隱。

    自古隱士嚮往山林,竹休七賢與榮啟期為人稱道。

    隱於朝市,不過是一種藉口。老子最終西出函谷,姜子牙垂釣渭濱,屈原流落三湘,陶潛歸於田園。

  • 5 # 三方天地

    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沒有中隱的說法。既然進了朝堂,為官一方了,還有什麼隱啊。真正的隱者已經心無外物,是精神隱士,可以在市井生存而無商賈之氣,與俗人交往而不失本心。那些靠把自己放逐林泉,隔絕人世的隱者,顯然對外在誘惑的定力還差些,只能算小隱。

  • 6 # 風雨無懼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這句話,自古流傳很廣,也有多種版本。說的就是人們生活到一定程度後,追求與世無爭寧靜致遠的生活。"隱居",在古代成為有為者的一種追求,從而逐漸形成"隱逸文化"。

    隱逸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的隱逸文化最早可從傳說中堯舜時代的“洗耳翁” 許由算起。

    相傳,上古時代的堯,想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

    據民間傳說, 漢武帝時期, 東方朔就曾自擬自己是"大隱隱於朝"的隱士,但缺乏準確 文獻記錄。

    按照唐朝詩人白居易在《中隱》詩中的概括,中國古代的隱逸形式大致有大隱、中隱、小隱三種。

    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獻記載則是晉代王康琚之《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大隱隱 朝市。伯夷竄 首陽, 老聃伏 柱史。"

    古代"隱士"的三種境界

    有能力的人、看破人生的人,希望解甲歸田,忘卻世事,與世無爭,沉湎於桃源世外,藉助周圍的環境,過隱居的生活,這是"小隱"。

    真正有能力的人,隱居於喧鬧的市井之中,視他人與 嘈雜於不聞不見,從而求得心境的寧靜,這是"中隱"。

    那些頂尖的人,隱身於朝廷之中,面對塵世的 汙濁、 傾軋、勾心鬥角,卻大智若愚、淡然處之,保持清淨幽遠的心境,不與世爭,不與世濁, 悠然自得的生活,這才是歸隱的最高境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隱士,所以謂之“大隱”。

    中國古代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只是形式上的“ 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隱居於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昇華所在。

    現代社會,無論生活在什麼層次,不在於是否"隱",而是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任何時候不計名利得失,以事業為重,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

    然而,退了休的人無所謂"發揮餘熱"之類,繼續修煉,安度晚年為要。現在就業是大事,多少年輕人愁就業,退休人員何必自作多情呢?討人嫌!

  • 7 # 明貞

    隱於朝是觀察潛移默化於世俗命運的主宰執行者,隱於市即在名利場中周旋陶冶自性,而隱於野即背離人情世故圖清靜!這一句話的本意在於隱,隱於那裡區別在於難度!隱於朝最難,在至高點主宰名利是非的地方取捨影響力大;而在市井世俗中無非名利,相對簡單點,而隱於野沒什麼外在難度,只是面對自己!人生在世,終歸要做事圓滿自己,不能太外俗!如稽康太乾淨了,所以遭忌而終致被人害!

    自性無明相互作用才有人類並眾生乃至世界永珍,出入自在方顯自性本色,孤傲自清頂級不過自了漢,意義膚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漢語到今天是怎麼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