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果山下者行孫

    心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釋義。

    一指性格,二指中國古代哲學範疇裡的“心”,和“性”。可將其理解為群體具有的共同觀點。

    因為性格所包括人群過窄,大多都將個人作為觀察性格的起始點。而後者範圍較大,放在今天來說就是美國人所具有的美國夢,中國人提出的中國夢,這些觀點普遍被社會大眾所接受。所以可以說這是大眾普遍具有的心性。

    但回顧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近代史與國人的自我評價,可以發現,我們變現得多為在西方文化下的自卑,隨著五四運動的興起,全盤否認中國傳統文化蔚然成風。原因就在於以儒家文明為底,提倡君子文化、群體文化的中國在以歐美自由主義、英雄主義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打倒“孔家店”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民族自信心的恢復主要在抗日戰爭後,中國建國後一段時間,加入WTO後這三個時間節點上較為明顯。

    而人類的身體變化往往趕不上時代變化,我們在狩獵社會度過了上萬年,而農業社會不過五千多年。在自然法則下,人體的身體的微小變化至少也是需要千年時間的。故而人類的發展可以通篇視為人類知識的進步,進而在改造自然等物質方面出現飛躍。

    馬克思也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謂的文化、思想、法規等等不過是覆蓋在不同的經濟基礎上的產物。看一看我國國民對自我、對國家、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從鴉片戰爭以來直到今天的大相徑庭就可得知,心性的變化究其本身便是經濟發展的變化。人以物質作為存在基礎,而不是精神。

  • 2 # 一直dou在

    古代人和現代人的心性不同,主要原因是古代人到現代人的發展過程,時代不同心性肯定不同。古代到現代是一個螺旋向上的一個過程,所處節點不同接觸環境與事物不同,意識就不同,心性也就截然不同!現代人再過一個世紀心性也就不同了。這個東西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 3 # 鴞鸚鵡

    我們常說到心性,說這個人“心性”好,那個人“心性”不好。心性其實就是綜合因素的一種表現,包括自身所攜帶的“德”,如果單純的說古人和現代人在心性有哪些不同,我感覺古人在心性上應該更淳樸一些,而現代人在心性上可能更物質一些,如果心性有一本發展史的話,我想它的名字可能會叫“心性進化論”我們學過政治經濟學就會知道經濟的發展規律:復甦——繁榮——危機——蕭條。這四個階段是迴圈的,為什麼會提到這個規律,那是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離不開這個迴圈的,心性亦是。我們拿佛教來說:佛法共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簡單的說就是正法時代,沒有讚歎,也沒有人誹謗。就好比一個太平盛世,人人都有吃有喝,互相之間都差不多,所以就誰也不說誰。在像法時代,只有讚歎,沒有誹謗。這個時代就比作是一個不好不壞的年代吧,有些人透過自己的能力獲得了比別人多的物質,但是都是透過勞動所得,所以別人也就說不出什麼。可是到了末法時期,只有誹謗,沒有讚歎。這個時代怎麼比喻呢?有人說現在就是末法時期,反正就是到了這個時期,貧富差距已經非常大了,大家缺少讚美,相互之間只有攻擊,等末法時期結束了,就又會回到正法時期,人們的心性就是這樣隨著社會時代的背景不停變化。

  • 4 # 隴右行思見聞錄

    遠古之時,人心純樸,對物慾要求不高。人是群居動物,人性本善。互幫互助,只有公平分配勞動果實,人才能生存。產生了公的概念,食為天,天下公。

    高古之時,社會進步。物慾比較多了,人的能力不同,而多吃多佔現象出現,人性自私突出。但從天命。

    中古之時,先賢諸子悟道,明心性。孔子有教無類,人人可為堯舜。但有小人,君子之爭。人性善惡之分。道德之論,人性善惡,公平正義糾纏。

    社會進一步發展,人性善惡糾纏,天命輪迴。佛教西來,儒學光大。但人之物慾不斷膨脹。每一次科技進步,伴隨人性墜落。

    有唐一代,佛教中國化,人人皆有佛性。

    至宋,商品經濟發展,物質文明進步,理學出現,存天理,命人慾以求善。

    有明清,理學出現,求良知,天道酬勤,天人合一。

    民國百年來,西風東進,小康大同,自由民主。

    家國天下事,統一穩定。

    科技高度發展,物質文明空前發展。唯人性人心,乃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明心見性,重思先賢。

    不忘初心,方識本性。

  • 5 # 上官恨水

    智者!轉物為法不執著!

    愚者!被物所轉以為道!

    道可道來非,常道!

    相由心生為死道!

    智者!萬物名相皆代號!

    愚者!依名依相成虛妄!

    名可名來非,常名!

    境由心轉攀假名!

    窮則未必能思變!

    富則未必不自檢!

    如同寶石埋髒土!

    烏雲遮日光不現!

    都說人隨環境走!

    真金不怕火來煉!

    眾業所成不見性!

    賢聖無為無私念!

    萬念心起不知覺!

    不疼不癢不呼喚!

    俗人不曉無動尊!

    洗身何時洗心念!

    人非動物能自控!

    看懂即是如來現!

  • 6 # 美好手記

    物質第一性,意思第二性。物質社會的發展終究影響到意識形態,儘管意識形態的發展或快或慢滯後於物質社會的發展。

  • 7 # 李小白81

    心性就是心理特徵!一個人心性的發展最大成度取決於他所處的環境……!欲話說環境可以改變一切就是這個道理……!什麼亂七八糟的長偏大論的就別整了…!沒有用!!一個人心性的提高需要的因素很多!!需要悟!!

  • 8 # 歷史看官說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一直覺得今人和古人心性差別太大。

    一、家族觀念,家庭教育。這個才是重中之重,無論什麼時候這都是直接影響著人的心性。

    二、社會風氣。像以前崇尚儒學,人人懂得尊師重道,什麼樣的風氣就能帶動什麼樣的人。

    三、自身的悟性。

  • 9 # 古今中外奇人異事

    這個話題頗有意思,古人,今人,心性之變?

    幾乎從有文字記載開始,我們看到各個歷史時期的大咖們,都會感嘆世風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從號稱上古之作的《黃帝內經》中的《上古天真論》,到孔子夢周公克已復禮,一直到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人物九斤老太”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字裡行間,無處不在。

    直到當今,為公交車上老少讓座與搶座,還在爭論“人心變壞?還是壞人變老?”

    事實如何?

    我們不是古人,無法穿越去做市場民調,更無法建立大資料去比對古今人心,即便可以,人心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變化不定,不可琢磨,立場不同,角度不一樣,如何認知比較?

    但為何都會有今不如昔的感慨呢?

    在我們的認知中,似乎越是遠古,人們心性質樸天真,無奢華浮誇、鑽營自私之風氣,我們來看看黃帝內經所說: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在那個時代,就對古今之人進行了比較,並有強烈感慨,“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多麼美好的畫面呀!

    春秋戰國時代的聖人老子,孔子,同樣如此認知,三皇五帝時代多麼美好,人心多麼純樸!即便到不了那種聖人之治,孔子也渴望周公之禮拯救人心。

    而一代代人就這樣感嘆下去,感嘆關羽,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的忠義剛烈,但事實上,

    千年之前,就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不為已,天誅地滅之類的感嘆。

    有人說,明清之後,盡是世俗文化當道,這點從《金瓶梅》、《紅樓夢》之類偉大的作品就可看到。

    金庸先生的韋小寶形象的塑造,就是這種反思,油嘴滑舌,左右逢源,不擇手段,貪財好色,就成了主流,僅存下點講義氣,當遮羞布了。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爭論由來以久,事實上,人性本無善惡,人心也無所謂變好變壞,趨利避害是天性,英雄情緒也是每個人的夢想。

  • 10 # 古典文化交流

    《西遊記》一開篇就說了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由此可見,人的心性是需要修的,這樣才能悟出大道。雖然說,這在一點道家的思想學說在裡面,但從古到今,這種心性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

    古人的心理行為比較簡單,一般從善與惡兩方面去看問題。現在的人心理複雜得多,心理也會出現多種多樣的變化。人的意識形態往哪一個方面去行動?當今,雖然經濟發展了,世風日下,無不與人的心性判斷有關。《中庸》有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講的就是一切事情都需要用心去明辨。

    古代人對於心性方面的研究主要在於修和悟。現在的人對心性的研究可謂五花八門。現在的人競爭日趨激烈,世事變化無常,人們深受重壓,心生恐懼,和古人相比,更需要理性與智慧,更需要提高心靈的悟性。

    我們是否需要向古人學習呢?各位朋友應該都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在此多多交流。

  • 11 # 閒聊亂鍋燉

    主觀唯心主義承認“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人的意識決定物質。”。主觀唯心主義認定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是由人的主觀臆斷的意識主觀唯心地、主動地隨意改造出來,並主觀唯心地推動或拉動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

    主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世界被動地接受“人的主觀臆斷的意識”的作用發展變化。從根本上否認人和人類具有認知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科學正確地改造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能力,認為人類對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是不可以認知的,不追求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不能預知未來,主觀唯心地認為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是遵循著人的意識所規定賦予的規律和定律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定律都不是客觀存在的。

    主觀唯心主義對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論的感受結果是“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主觀唯心地認為“人的意識和精神決定物質,人的意識和精神是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本原,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是人的意識和精神的產物,意識和精神不是物質運動的結果。”主觀唯心地認為“宇宙統一於人的意識和精神”,堅決主張“以我為中心”改變物質世界、發展人類社會。

    主觀唯心主義者停留在“以我為中心”的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的“有我”思想境界中,依據自己的主觀願望和主觀想象說話做事。主觀唯心主義的“以我為中心”,實際上是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中心,因為是個人的主觀想象決定一切;所以也就成了口頭上的“以我為中心”改變物質世界、發展人類社會了。

    主觀唯心主義無論是在言論中,還是在實際行動中都背離了人類社會的公平正義。

    主觀唯心主義是主觀機械唯心主義、主觀辯證唯心主義和主觀四維唯心主義的思想基礎。主觀唯心主義在實踐中則又是主觀機械唯心主義、主觀辯證唯心主義和主觀四維唯心主義無序的綜合表現。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所運用的方法論。

    主觀唯心主義者也承認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是運動變化的,但認為人們對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物質構成體”的運動變化是沒有客觀規律和定律可尋的,人們可以對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根據人的需要隨意進行改造和創造,不承認有客觀規律和定律的制約,只承認存在著人規定的規律和定律。

    主觀唯心主義從根本上否認人類具有認知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改造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能力。主觀唯心主義者迷信於“個人主觀臆斷的意識”,反對“有神論”和“上帝永存”,反對“神”或“上帝”或“真主”創造和改造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不追求和實現“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否認存在著“客觀規律和定律”,堅持“不可知隨意作為論”,不求知,反對科學。主觀唯心主義者主動地順從“自我”的意志,不是主動地探索發現真理和運用真理,而是隨心所欲,隨意而動,得過且過,不思有益於人類社會之進取。

    主觀唯心主義者停留在“以我為中心”的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的“有我”思想境界中不能自拔,自私自利,不關心他(她)人、不關心社會,不關心過去,不關心現實,不關心未來,為自己而危害社會、危害(她)人、最終就是危害自己。

    主觀唯心主義者不記憶過去,無視現實,主觀臆斷地決定未來。因此,作為統治者的主觀唯心主義者就會誤導人和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甚至更為嚴重地危害人和人類社會健康地生存發展。

    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的始基不是可以感覺的具體物,而是抽象的數;數才是萬物的始基,數支配著世界,數包含著萬物的“實質”;認識世界的結構及其規律,就意味著認識支配世界的數。畢達哥拉斯學派把數的概念絕對化、神秘化,把數看作是先於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神秘存在。他看到:一切物事無不具有量的屬性,都可以進行計算。它企圖在數中尋找到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原因和意義。畢達哥拉斯學派認定:“萬物的本原是一,一產生出二,從一和二產生出無窮的數”;“從數產生出點,從點產生出線,從線產生出面,從面產生出體,從體產生出感覺所及的一切形體,產生出四種‘元素’:水、火、土、氣。這四種‘元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互相轉化,於是創造出有生命的、有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了“宇宙和諧論”。他們發現數字中存在著有比例的“和諧”關係,並且世界上的萬物都以數為“範例”。他們因此提出:宇宙天體也是按照某種“和諧”的數的關係進行運動、發出音調,組成一個“和諧”的大世界。畢達哥拉斯學派又把這種“和諧”的理論用於人類社會,認為社會秩序也和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邊長關係一樣,存在著一種永恆的“和諧秩序”。但他們認定:只有貴族統治才符合這種“和諧”秩序,平民的要求和民主制都是破壞“和諧”、違反“秩序”的。他們承認“靈魂”是永恆的“客觀存在”,“靈魂”可以進入肉體,給人以生命;“靈魂”也可以離開肉體,使人死去。如此這般,就存在著人的“輪迴轉世”,而延續著人類的生生不息。

    畢達哥拉斯學派中還有人提出了十對對立面的對立關係,它們是:有限和無限、奇和偶、一和多、左和右、陽和陰、靜和動、直和曲、明和暗、善和惡、正方和長方。從這十對不是十分準確的對應關係可以看出:他們也具備了主觀辯證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或主觀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辯證法的萌芽。這就基本形成了畢達哥拉斯學派“數決定存在物”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他們的“宇宙和諧論”和“靈魂不死說”只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主觀臆斷和不切實際的幻想。

    貝克萊在其著作《人類知識原理》一書中比較詳細地論述了自己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的命題是“存在就是被感知”。貝克萊把人類的知識物件分解為:由感官印入的觀念(他這裡的“觀念”亦即感覺),由人心的情感和作用所產生的觀念,藉助於記憶和想象所形成的觀念(亦即分解和結合上述方法所取得的原始觀念)。其中:第一種途徑所取得的觀念是最基本的觀念。人們藉助各種感官獲得色、味、硬、軟等等的感覺觀念。他說:由於心靈發現一些觀念經常在一起出現,人們就用一個名稱來標記它們,並把它們認作一個東西。他舉例說:“例如某種顏色、滋味、氣味、形象和硬度,如果常在一塊兒出現,我們便會把這些觀念當作一個單獨的事物來看待,並會用蘋果的名稱來表示它;另外一些觀念的集合,則構成一塊石頭、一棵樹、一本書和其它類似的可以感覺的東西。”、“物件和感覺是同一個東西,”,都是不能夠彼此相互分離的。貝克萊因此就認定:物是“感覺的組合”或者說是“觀念的集合”。貝克萊說:我們周圍的事物不是別的,都是“可感覺的性質”或“觀念的集合”,“當我們盡力設想外物的存在時,我們仍然只不過是在設想我們自己的觀念而已。”。如此這般:事物、性質、感覺(觀念)在貝克萊的哲學思想中就具有同一的意義,並可以當作一個詞來使用。他公開說:“物件和感覺原本是一個東西,因此是不能夠互相抽象而彼此分離的。”。“物是觀念的集合”是貝克萊主觀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基本命題。貝克萊從這個基本命題出發論述了“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認為:觀念就是感官所感覺的物件,它本身不能夠獨立存在,還必須有“某種東西”知道或感知它們,並對它們進行各種活動(記憶、意志、想象等)。他把這個感知者稱之為“心靈、精神、靈魂或自我”。它們與觀念絕然不同,它們是“不能思想的物件,都同樣是完全被動的,並且它們的存在只在於被感知;至於靈魂和精神則是一個能動體,它的存在不在於被感知,而在於感知觀念和思想。”。他認定:觀念只存在於感知者之中,或者說是被這個感知者所感知。他由此又提出另一個主觀唯心主義的命題“觀念的存在,就在於被感知。”、“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陳設,總之,構成大宇宙的一切形體,在心靈以外都沒有任何存在;它們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是被知道。”。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從“物是觀念的集合”到“存在就是被感知”,都是透過自己主觀想象的“物件和感覺都是一種東西”進行主觀唯心地論證的。

    “地心說”認為:地球居於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太陽和月球及其它行星、恆星都圍繞著地球轉動。這一學說最初是由歐多克斯和亞里士多德提出,於公元二世紀由托勒密進一步發展。托勒密著有《大綜合論》一書,書中主要論述了宇宙的地心體系。托勒密認為: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日、月和其它的行星、恆星都環繞地球執行,太陽和其它每個星球都在一個被稱為“本輪”的小圓形軌道上圍繞地球勻速轉動,“本輪”中心在被稱為“均輪”的大圓軌道上圍繞地球勻速轉動,而各個恆星都位於被稱為“恆星天”的固體殼層上。“地心說”直到十六世紀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創立和被公認之前,一直佔居著統治地位,長期為基督教教會所利用。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地心說”就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

    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泰勒斯認為:“靈魂”是某種具有引起運動的能力的“東西”,他肯定“靈魂”不死,萬物都有“靈魂”,磁石之所以能夠吸引鐵,則是因為磁石具有“靈魂”。人的“意識”由“靈魂”催生,並由“靈魂”控制。這些都是典型的“無中生有”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19世紀中後期,以叔本華和尼采為代表的意志主義哲學思想就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他們的意志主義哲學思想把自我的意志和感情定位於非理性狀態,並認定為宇宙的本原和萬物萬事的本質。叔本華接受了康德的“自我意志有絕對自由”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接受了費希特的“‘自我’創造客觀世界”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叔本華在他撰寫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寫下的第一句話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華認定:客觀世界僅僅是我的表象,別無它物的獨立存在;對於“物是我的表象”這個哲學命題不需要論證,是人們隨時隨地所能感覺到的。他指出:我們看到的圓圓的紅太陽就是我們的表象,就是“我”的感覺的複合;我們觸控到硬的、冷的大地,它也是我們的表象,也是“我”的感覺的複合;天地之間的萬物萬事都是我們的表象,都是“我”的感覺的複合;這些都是毫無疑問的。叔本華在他撰寫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寫道:我們知道的“並不是太陽、地球,而永遠只是看見太陽的眼睛,摸索到地球的手;他周圍的世界只是作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說,只是存在於對另一種東西的關係中,這種東西就是表象者,也就是他自己。”,“一切存在物,即整個世界,只是觀察者的觀察物,簡言之就是表象,——沒有比這更無疑問,更不依賴於一切其他東西,更不需要證明的真理了。”。叔本華的結論就是:依據“世界是我的表象”這個真實的命題就可以匯出“‘自我’是存在的”這個“真理”;因為表象就是主體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我”的表象,沒有“我”就沒有表象;又因為“自我”的本質就是“意志”。叔本華在他撰寫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把“意志”界定為:“意志是世界的物自體,是世界的內在內容,是世界的本質和生命。”他接著說:“可見的世界、現象只不過是意志的鏡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隨著意志,有如影之隨形,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叔本華就此主觀唯心地認定:宇宙中的萬物萬事都是“我”的表象,都是“自我的意志”的表現形式。尼采完全認可“世界是我的表象”,堅信它是正確的、毫無疑問的。尼采由此推匯出來的結論就是:“自我是存在的”。尼采由叔本華的“生存意志”主觀唯心地推演為“權力意志”,並把他的“權力意志”劃分為四個方面: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財富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僕的意志。尼采主觀唯心地斷言:世界上萬物萬事的千變萬化都是“權力意志”的創造和表現;表象世界與“權力意志”的關係就是本質與假象的關係。

    在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子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孔子對物質世界的發展變化幾乎沒有些許的認知和掌握,更不能說孔子能夠認知和掌握“客觀規律和定律”了。儘管有關的書籍中記載著孔子向老子學“道”,也沒有孔子如何探索發現“道”和運用“道”的記載。孔子對他自己主張的“仁”、“義”、“禮”等等概念都沒有作出一個完整的界定,只是在別人問什麼是“仁”、什麼是“義”、什麼是“禮”的時候,孔子用某某具體的人怎樣做是“仁”、怎樣做是“義”、怎樣做是“禮”或怎樣做不是“仁”、怎樣做不是“義”、怎樣做不是“禮”等等作出具體的又很主觀唯心的回答,就是讓他的弟子們也無法清楚地理解。

  • 12 # 媤念成癮

    古人和今人,生理形態一樣心性同樣一樣。

    不信大家可以看一下,古代的農民和現在的農民都很樸素和藹,沒有那麼多的歪心思去算計這算計那的,想的都是把糧食怎麼種收成更多,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有困難了都會自覺的上前幫忙。

    那大家看一看那些富人和當官的,他們和人相處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利益”他們只存在利益關係,從古到今莫過於此,就拿和珅來說吧,他權傾天下,富可敵國,手下門生遍佈全國,可那又如何,他倒臺之後呢,牆倒眾人推的感覺馬上就出現了,我們現在的社會不也是這樣嗎,退休之後誰會像以前那樣,對不對各位。

    所以從古到今除了科技越來越發達之外,心性啥改變沒有,還是該怎樣就怎樣。

  • 13 # 柒道友

    題目其實包括了三個部分即身、心、性。

    且按照題主的意思粗略的說,古人今人變化不大的是身。

    而性,按照釋迦文佛的說法,人人都有佛性,古人今人男人女人國人外人,同一佛性,無二無別。

    最有意思的是心,自古及今,心變化萬端,與時俱變,生生不息!

    心和文明的相關性成正比關係,文明越複雜,心就越複雜。

    心在身體的功能範圍之內直接駕馭身體,如同駕駛員操縱汽車,如同軟體操控硬體。心透過身體與其他心產生協同和制衡,實施戰略戰術,縱橫捭闔,無所不用其極。

    心首先發明瞭語言用於呼應,其次發明了概念用於識別,然後發明了文字用於傳承,最後發明了文明用於發展。

    於是心隨著文明開始了人類獨立於自然而發展之旅。文明傾向於愈來愈複雜,要求不斷提高維度或層級。文明不侷限於生存需要的直接生理滿足,更要求儀式感,追求禮儀程式文化審美的高貴優雅,以區別於生理滿足的簡單粗魯。於是心飽暖思奢欲,心與心之間作出種種攀比,其實一切時尚流行都是炫耀羽毛的升級版。

    心的發展終於會走到心智陷阱裡,即心為過多的選項所迷惑,成為老子所說的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馳騁畋獵使人心發狂,這正是佛陀所說的煩惱虛妄。

    於是人們又回頭尋找智慧來破除心的煩惱虛妄。與文明傾向於複雜不同,智慧傾向於簡單。即文明是把簡單的事辦複雜,智慧是把複雜的事辦簡單。

    智慧何來?曰大道至簡,曰空空如也。道曰心死神活,佛曰見性成佛!

    心之歸宿正是自性。

    說的科學一點,心包括本能、情緒和智慧,本能屬於動物性,情緒屬於人性,智慧屬於神性。神性並非來自滿天神佛的恩賜,神性是對本能和情緒的超越,是對過去現在未來體系的最優解,是真正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把握命運、自作自享!

    放下心的執著,心並未消失,而是更自在了,如同學會了騎腳踏車的孩子,自如的通行在安全的天地之內。

    放下吧,我的心!明天會更好!

  • 14 # 真知是什麼

    人的心力,結合宇宙中的 暗能力。讓人越來越 從古變成現在這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時捷女司機會因為她的所作所為而寢食難安嗎?她的腸子是不是都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