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狂人狂語
-
2 # 路遙lgy
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唯有宋朝是非常特殊的一個朝代。按照現在的說法可能應該說成比較“民主”吧。特別是北宋,是一個士大夫意識高度覺醒的年代。
事實上從漢唐時代,就已經從“貴族社會”轉變成“文官社會”了,很多計程車大夫“以天下為己任”,敢於與皇帝在朝堂上當面爭執。更有甚者,覺得一個人單挑皇帝力薄,就約一幫同事與皇帝展開圍攻舌戰。
而包拯在當時人才濟濟的北宋,不算是個中翹楚,最多能算是個難纏的人,或是“狗皮膏藥”一樣,粘上不好脫身。
包拯因為在端州做知縣三年,處理“端硯”事件非常出色,被調入京城汴梁做了個御史中丞。官職不高,卻是個專門挑刺的官,他的任務就是看哪位官員不遵紀守法,搞彈劾。
包拯主攻的方向就是人事問題。當時宋仁宗寵愛張貴妃,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像是坐“直升機”一路升官。除了擔任財政部長外,還擔任四個重要的職務,在宋朝外戚史上是不多見的。
大臣們為此吵鬧不休,集體要求撤張堯佐的職務。爭論到高潮激烈的時候,包拯站在宋仁宗的面前,滔滔不絕,聲情並茂,唾沫星亂飛,濺到了宋仁宗的臉上頭上。宋仁宗氣的說不出話,拂袖而去。
宋仁宗回到宮裡對張貴妃只發脾氣,“你只知道讓他(張堯佐)官升宣徽使,就不知道現在的御史中丞是包拯”。
包拯彈劾張堯佐的事,在宋仁宗的包庇下不是很順利,但是他始終像“牛皮糖”一樣,與仁宗展開了長期爭論。張堯佐的官也沒當安生,直到他死,這事才算是個了結。
宋朝重用文士的國策,以及內憂外患的形勢,強化了士大夫,自任以天下之重的人世精神,使其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前所未有的張揚。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時期士大夫們人生追求。所以,包拯與宋仁宗的爭辯,甚至唾沫星噴了皇帝一臉,宋仁宗也是司空見慣了的。如范仲淹,王安石等人也有之,都沒有治什麼欺君之最。
-
3 # 農村孫哥
宋朝延綿300多年,有英明的君主,但也有昏庸的皇帝,前者的代表是大書法家,將廋金體推向極致的宋徽宗趙佶,這哥們除了不會治國,懶於朝政,不顧民生之外,其它的各種業餘愛好都搞得風生水起。而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那樣,作為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禎在位四十二年,不但勤於政務,而且能禮賢下士,對大臣的納諫十分能接受,所以歷史學家將他所在位的這段時間稱為“仁宗盛治”,同時他也是宋朝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皇帝是個好皇帝,他對人寬厚和善,喜怒不表現於外表,城府也是不一般的深。雖然13歲就登基,一開始也沒有掌權,是由太后劉娥垂簾聽政,但當太后掛掉之後,他就親掌大權。他對大臣十分仁厚,積極鼓勵大家納諫,同時減免老百姓稅負,使宋朝達到一個發展的頂峰。關於他在位時,到底有多麼鼓勵大臣建言建議呢?從一個故事可以看出。當時有一個大明星在他手下當官,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紀委幹部,這個人就是包拯。包大人的性格大家從各種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多多少少有所知道,他剛直不阿、為人正直,黑白分明,對於看不慣的事情那時忍不住一定要說的,甚至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哪怕是皇帝,他也是仗義執言,也正是這種習慣,所以才獲得了包青天的外號。包拯經常提建議,甚至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也不弄他、罵他、打他,而只是嘿嘿用衣袖擦臉,然後還嘿嘿還接受他的建議。比如,有一個叫三司使張堯佐的人被包拯認為工作平庸,績效很差,不能勝任崗位,於是包拯就建議皇帝把這個人拿下。對於包拯來說,他根本不管對方是誰,有什麼關係,但是皇帝不一樣,他要顧全大局,因為張堯佐是仁宗寵妃的伯父,所以仁宗有點為難,這特麼怎麼辦呢?但是後來皇帝還是想到了辦法,他決定讓張堯佐去當節度使。哪知道這個事情被包拯知道了,他竟然組團帶領7名言官去與仁宗理論,要是放在任何時代,這簡直是欺君之罪,後果不敢想象。
-
4 # 方程讀史
在現代影視劇的廣泛傳播下,包拯的形象上可謂是深入人心。藝術源於生活,熒幕上的包拯當然也來自於真實的歷史。
歷史上的包拯是一位鐵面無私、敢於替百姓伸冤鳴不平的好官。在宋朝的都城汴京,百姓歌頌包拯的話非常多,靠關係擺不平的就是包閻羅,老百姓更是尊敬地稱呼包拯為“包青天”“包公”。
包拯仁宗朝堂爭辯故事南宋的朱弁寫了一本文言小說集《曲洧舊聞 》,裡面記載著一個包公與宋仁宗爭辯的故事。
宋仁宗時期,後宮中有一個妃子姓張,頗受仁宗寵愛。貴妃有一個伯父在朝堂上當官,貴妃想讓仁宗提拔他擔任宣徽使。宣徽使是一個級別很高,但是沒有多少實權的閒職,仁宗就答應了。結果在廷議的時候,提任宣徽使的事卻沒有透過,隨後就暫時擱置下來了。
過了一段時間,張貴妃又給仁宗吹枕邊風,這件人事任免工作又被重新提上日程。臨上朝時,張貴妃將仁宗送到殿門口,還特意提醒仁宗別忘了宣徽使的事,仁宗回頭笑著對貴妃說沒問題。
仁宗在上朝的時候就下了諭旨,任命貴妃的伯父為宣徽使,誰知半路殺出來個“程咬金”,這個人就是包拯,他不但不贊成還極力反對。據記載,包拯“反覆數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也就是說,包拯當時情緒激動,洋洋灑灑說了數百句,唾液都噴到了仁宗臉上。
最後,仁宗只能收回了任命聖旨。貴妃一直在後宮等訊息,等仁宗下朝後,貴妃趕緊來問仁宗結果。仁宗此時也是心裡不太舒服,隨口就對貴妃說“你只知道要宣徽使,難道你不知道包拯是御史中丞嗎?”
包拯故事的真真假假從實際情況猜測,當時的包拯就算是言情激憤,也不會將唾液噴到仁宗的臉上。因為在朝堂上,仁宗皇帝與大臣之間肯定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唾液是不可能噴那麼遠的。
既然唾液不能噴那麼遠,為什麼這個故事還是廣為流傳呢?因為故事的主人公包拯,一直以來都是為民請命、剛正不阿的清官形象。
另外,既然是宋代的文言小說,肯定存在一定的誇張成分,這點誇張剛好符合人們對包拯的期待和認同,所以人們就口口相傳,故事一直延續至今。
包拯為什麼沒有被治罪從故事的結局來看,宋仁宗為什麼沒有治包拯的欺君大不敬之罪,而是放棄了任命張堯佐為宣徽使。
原因之一:重視知識分子。
從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開始,宋朝就十分重視知識分子,有“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思維。宋朝重視知識分子國策,讓從小讀聖賢書立志報效國家,百官封爵的讀書人有了很強大的動力,也隨之產生了“士當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原因之二:遵從祖宗之法。
宋朝的皇帝是十分重視遵從祖宗之法的。宋朝每一位新皇帝等級,幾乎都要強調一遍對祖宗之法的忠誠。比如宋真宗登基後說“先朝庶政,盡有成規,務在遵行,不敢失墜”。再比如宋仁宗登基後說“謹當奉行,不敢失墜”。
重視知識分子的傳統一直在宋代延續傳承,宋仁宗就是非常尊崇祖宗之法的君主。
客觀來講,宋仁宗其實是一位資質平庸的皇帝,但是在他死後被塑造成垂範後世的仁聖君主,仁宗當政時的一些做法也被整理到祖宗之法中,被後世尊崇學習。
這個故事反映了作為士大夫的包拯敢於直言、剛正不阿,同時也是宋代歷代皇帝尊重知識分子,營造了一個“暢所欲言”的大環境。
-
5 # 醫國醫民醫世界
歷史上有很多事情都被誇大了,趙禎被稱為仁皇帝當然與其宅心仁厚有關,但是包拯也並不是像影視劇中那樣剛正不阿。
否則,他與范仲淹和歐陽修等聯合上書仁宗皇帝,那兩個官都比他大,也都被貶過,為啥唯獨他沒事?
因為那兩個認為皇帝仁厚,非要跟皇帝辯出子醜寅卯來,最終惹怒了皇帝,而包拯卻悄悄地把自己的奏摺給取回來了。
戲曲上的“打龍袍情節”不過是糊弄糊弄無知之人罷了。
-
6 # 御史大夫001
不會是欺君之罪,換成別的皇帝可以治一個大不敬之罪。大不敬是古代十惡罪之一。
十惡俗稱“十惡不赦”。中國古代十種為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一為謀反,二為謀大逆,三為謀叛,四為惡逆,五為不道,六為大不敬,七為不孝,八為不睦,九為不義,十為內亂。
這個大不敬罪其實分界線不是太明顯,只憑皇帝一句話就可以治這個大不敬罪。
打個比方,一個大臣上癜面見皇帝,一不小心放了一個響屁。
有的皇帝完全不理會,也不會治罪。有的也有可能治一個朕前失儀罪。
也有的皇帝就可能直接治一個大不敬之罪。
至於包拯把唾沫噴在仁宗臉上,這個完全可大可小。不過對於仁宗皇帝來說這都不叫事,仁宗皇帝的仁慈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如果噴在紂王,高洋這樣的帝王臉上那可就有好戲看了。
回覆列表
在當時的環境下,包拯噴宋仁宗口水應該是常規操作,根本不會被扣上欺君的大帽子。宋朝的國策就是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讀書人是朝廷的股東,做官順理成章理直氣壯,所以有對國家方向有疑問時相當於股東和董事長之間商量,罵起皇帝來毫無遮攔,皇帝最多隻能將此人貶官,大臣們還爭相為貶官送行,感覺非常光榮,皇帝也無可奈何,過幾年還得將人召回。當年宋仁宗無子,傳位給宋英宗,宋英宗對曹太后十分冷漠。曹太后對當時時任樞密使的富弼等大臣哭訴。富弼非常氣憤,跑去當面斥責宋英宗:你知道仁宗皇帝為什麼傳位於你嗎?因為你當時孝順啊。如今你對母后不孝,導致太后以淚洗臉,然後用笏板指著皇帝,你以後還不改,伊霍之事,臣能為之。宋英宗非常惶恐,連聲說不敢。所以這種環境之下。包拯噴仁宗一臉口水,也是司空見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