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鴨梨山大

    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之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感人肺腑的話: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三國志

    大概意思是說:漢室的統治瀕臨奔潰,即將倒塌,奸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被逼迫承受風塵,我劉備不自量力,想要興復漢室,但是我才疏學淺,因此讓曹操猖狂至今,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匡扶漢室的志向,你說我該怎麼辦呢?

    但是劉備的實際行為,真的和說的一樣麼?他請出諸葛亮,真的是為了匡扶漢室麼?曹操真的如同劉備說的是奸賊麼?按照尊劉貶曹的《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的確是立志匡扶漢室的漢臣,曹操的確是竊取漢室的漢賊,但是,歷史真的如此麼?筆者根據《三國志》,對比劉備和曹操的行動,得出了一個和《三國演義》截然相反的結論:劉備是野心勃勃的亂臣賊子,曹操才是漢室最後的守護者。

    群雄討董——曹操與劉備的行為差異

    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三國志

    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兄弟在討董聯盟中的表現是很精彩的:關羽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但是在正史中,劉備根本沒有參與過討伐董卓之戰。此時劉備依附於北平太守公孫瓚,公孫瓚並沒有去討董前線,而且公孫瓚不僅沒有討伐董卓,而且以討伐董卓的名義進入冀州,真實目的卻是為了襲取冀州。韓馥既是東漢朝廷任命的朝廷命官,討董聯盟成員之一。在這個時候,公孫瓚沒有想到匡扶漢室,反而趁火打劫,這是忠心漢室的表現麼?有人說,這是公孫瓚的野心,和劉備有什麼關係?但是劉備與公孫瓚以朋友相稱,劉備又跟隨公孫瓚作戰,他如果有心匡扶漢室,不知道勸諫公孫瓚大局為重,不要進攻討伐董卓的韓馥?不知道脫離公孫瓚自己去討伐董卓?為何明知道公孫瓚進攻朝廷命官而一言不發?為何明知道公孫瓚無意討伐董卓不脫離公孫瓚去討伐董卓?

    曹操此時在幹嘛?討董聯盟各懷鬼胎名存實亡之際,曹操居然獨自一人孤軍深入進攻董卓,因為寡不敵眾,在滎陽被董卓大將徐榮打敗,險些身死。失敗以後,曹操又試圖說服屯兵酸棗的諸侯聯軍分兵西入武關,圍困董卓。當然,各懷鬼胎的諸侯聯軍根本沒有聽進去曹操的建議,就這樣一鬨而散。

    封禪泰山——曹操為漢相而劉備稱帝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讓縣自鳴本志令

    劉備義子的名字叫劉封,而後主名字叫劉禪,封禪一結合起來,就是封禪泰山!與其說這只是巧合,不如說劉備早有帝王之志,而曹操曾經感嘆:“假如天下沒有我,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王呢?”,這樣說其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李傕、郭汜禍亂長安,如果不是曹操及時迎接漢獻帝,遷都許都,恐怕他們下一步就是稱帝了。曾意圖立傀儡皇帝劉虞為帝從而控制漢室的袁紹,是被曹操打敗的,稱帝的袁術,也是被曹操打敗的。

    曹操到死都是大漢的丞相,反觀劉備,在漢獻帝禪讓地位給曹丕以後,劉備就迫不及待的稱帝了,而且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性,居然給還活著的漢獻帝上諡號。

    由此可見,曹操是漢相,劉備反而是漢賊

  • 2 # 簡史奇觀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心裡還是有一杆秤的,曹操名為漢臣,實為漢賊,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想法,但實際上,這個“漢賊”即使不是曹操來當,也會有其他人後來居上。而且在曹操之前,董卓也是挾天子令諸侯,為什麼沒人說董卓是漢賊呢?實際上,“漢賊”這個稱謂,很多人是受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影響,但是在我眼中,曹操不是漢臣,也不是漢賊,原因有三! 第一:漢室在哪?董卓被殺之後,袁紹成為傭兵最多的一路諸侯,但袁紹和曹操兩人志向不同,想法也不同,最終曹操剿滅了袁紹,十八路諸侯死的死傷的傷,都是自立為王,誰也不聽誰的,更沒人聽漢獻帝的,所以說,當時的漢室在哪裡?已經沒人聽皇上的話了,還有漢室嗎?哪個人不是想成稱王稱霸?所以說,此時的曹操,不是漢室,更不是漢賊,只是獨立的一個想當王的人。 第二:誰不是漢賊?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之後,各自傭兵,各自為王,每天想著就是誰能吞下這天下的版圖,那為什麼沒人說孫權和劉備時漢賊呢?因為劉備和孫權一直口口聲聲說的是為漢獻帝打天下,只有曹操說了實話,是想要得到天下,所以這三人的性質完全一樣,誰都不是漢賊,誰也不是漢臣。 第三:並未稱王。曹操到死也沒能看到有誰打下魏國,到死也沒有稱帝,所以從嚴格意義來說,曹操並沒有多了漢獻帝的天下,而是做了一輩子漢獻帝手下的宰相,既然是宰相,那麼就是漢臣。反觀劉備和孫權,都是自封為皇帝的人,要這麼說,孫權和劉備才是漢賊,因為他們當了皇帝了。 所以說,曹操是漢臣還是漢賊,是沒有嚴格定義的,歷史上也並沒有給曹操這麼一頂帽子戴。

  • 3 # 瘋子藍顏

    三國中最後帝王象的莫過於這位先生,從史書和演義其實都能感覺出來,曹操是有野心的,但是並不能說曹操進入官場的那一刻就要竊取漢朝天下,甚至可以說曹操是有救國救民之心,出於什麼動機不好揣測,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他想改變社會現狀,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加,環境的變化,發展的潮流,乃至他自己目標的不斷變化,他走到了一個很尷尬的位置,怎麼說呢,我自己覺得曹操是漢臣,因為他始終沒有稱帝,劉備也沒一樣 大同小異

  • 4 # 歷史秀才

    漢朝國柞422年,劉備和曹操到底誰是漢賊,先說曹老闆吧,;

    曹老闆至死都沒有稱帝的咯,不管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封魏王,在曹操時期,這個時代還是以漢朝人自居,與其說曹老闆是漢賊還不如說漢朝國柞已經到了臨界點,各大諸侯也是順應潮流而已,而曹老闆有遠見手上掌握了一張好牌而已,我認為在當時的掌權者來說,無一不想統一天下,休養生息,而當時的百姓是想不想打仗了,不管是誰當皇帝,都無所謂,比較這不是戰國時期的百姓了,那時候的人還是很有風骨的,所以我認為曹老闆是一個歷史推動者,而不是漢賊,曹賊這稱號還是其他諸侯征討曹老闆的藉口而已,再怎麼說曹老闆沒有廢帝自立,就不是漢賊,說董卓還差不多。

    再者劉總;

    我壓根就不信他是漢室宗親,本來就是一個織蓆販履之輩,但是此人真的是太厲害,太會借勢了,如果到了現代也是頂尖高手,至於是否是漢賊,這個說法我認為不成立,因為和他的利益相沖,他是以漢室宗親的旗幟招攬各路人馬,他明面上必須是扛上漢朝的大旗,再者他如果得到了天下,我認為他還是以漢朝自居,因為這個招牌已經給他帶來太多的利益了。

    誰是漢賊,歷史都是勝利者寫的,在司馬家族來看,曹劉孫都是漢賊,因為我贏了。

  • 5 # 愛尚文史

    我眼裡的曹操和劉備,是漢人,是為了大一統夢想而努力奮鬥的漢人,同時也可以稱之為英雄。他們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奸即是忠,忠即是奸,忠奸是非,後世是很難搞得清楚的。

    在魯迅先生的《學界三魂》中,有一段文字,使我深受啟發“社會諸色人等,愛看《雙官誥》,也愛看《四傑村》,望偏安巴蜀的劉玄德成功,也願意打家劫舍的宋公明得法;至少,是受了官的恩惠時候則豔羨官僚,受了官的剝削時候便同情匪類,這也是人情之常”

    東漢亂世,諸侯群雄四起,漢庭早就名存實亡了。他們都打著“扶漢除賊”的口號,為的都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時也為是自己的“大一統”夢想。沒有哪路諸侯是真心扶漢的。

    本沒有忠奸正義之分。真正把他們分為正派與反派,國賊與忠臣的,是元末明初受元人壓迫的羅貫中老先生。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在元人當家做主,漢人飽受欺凌的時代,渴望本民族的強盛與復興,是每一個漢族人的願望。作為知識分子的羅老先生,內心的這種復興感與憂患意識更為強烈。在創作《三國演義》之前,羅老先生跟他的師友施耐庵先生一樣,選擇了加入“反元起義軍”張士誠的隊伍,想要為漢族人民復興漢室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當師友二人滿懷壯志雄心的加入反元起義軍,準備為漢族的復興大業奉獻出自己的平生所學的時候,卻不想壯志難酬,二人並不被張士誠所看重。眼看自己的計謀被一條條的拒絕,二人心如死灰,相繼離開起義隊伍。

    但是!二人的內心,依然保持著復興漢室的強烈願望。在不得重用的情況下,只好選擇在小說中注入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以此來尋求心靈上的安慰與寄託,藉此來喚醒那些碌碌無為,甘為奴隸的漢人的反抗思想。

    羅貫中、施耐庵的這種做法,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愛看《雙官誥》,也望偏安巴蜀的劉玄德成功;愛看《四傑村》,同時也希望打家劫舍的宋公明得法。劉玄德、宋公明的忠與奸,完全建立在看他的人,他的主觀意志是如何抉擇的。或許你受到官的恩惠的時候,你認為他們是奸賊,受到官家剝削之後,你又會認為他們是忠臣,你又會迫切的希望他們成功。

    所以!至少在我看來,劉備、曹操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都是在為中國的大一統事業出力的英雄人物。

  • 6 # 參見赫本大人

    首先,曹操為漢臣。

    曹操這個人大家還是比較瞭解的,曹操,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小名叫阿滿。

    三國志上面說,曹操是漢初明相曹參的後代。這個倒是有待商榷。

    嶄露頭角

    曹操雖然出身豪門,但是在當時社會地位並不怎麼高,所以曹操很努力的在學習各種知識。曹操的青年時期,一直在朝廷做官,可以說,如果曹操身在和平年代,那麼他一定是一個治世之能臣!曹操在他的官任上,剛正不阿,秉公執法,以至於得罪了許多人,只不過礙於曹嵩的關係,曹操並沒有被得到報復。曹操在朝廷的時候,多次上書朝廷,希望朝廷親賢臣,遠小人,但是收效甚微,曹操知道,這樣的東漢王朝無法挽回了。

    公元184年,曹操和皇埔嵩一起帶兵,大敗當時的黃巾軍,於是乎,曹操升官了,做了濟南相,在任上,曹操又是秉公執法,大力整頓,嚇得當時的貪官汙吏各個逃之而後快!

    起兵陳留

    公元189年,董卓進京,立當時的陳留王為漢獻帝,曹操就在陳留起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然後曹操同呂布,張繡,陶謙,袁術,等人作戰,先後打敗了這些人,為自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夠和袁紹有的一拼。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曹操有十勝,而袁紹有十敗。官渡之戰以袁紹的大敗而告終,而袁紹的幾個兒子,在袁紹死後,並沒有團結一致,共同來抵抗曹操,而是在搶著怎麼分割袁紹的遺產,怎麼才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曹操並沒有出兵打他們,這幾個兒子窩裡鬥,最終,所有的所有,都歸了曹操所有。

    接下來的赤壁之戰和遠征烏桓,大家都是比較瞭解的,至於赤壁之戰,只不過是曹操意圖南下的一次戰略嘗試而已。

    赤壁戰敗後,曹操重整旗鼓,有一次出發,進軍西涼。在這一次,曹操一掃赤壁之戰的失敗景象,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曹操打敗了馬超,韓遂,滅了宋建,基本掃平了涼州地區。

    公元216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位在諸侯王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位極人臣。

    接下來才是重點

    壯士暮年

    曹操在晚年接受孫權的朝拜之後,孫權上書曹操,想讓曹操做皇帝,但是,這個時候的曹操還很清楚,曹操說:

    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

    這個時候,曹操的臣子也趁機想曹操建議,但是曹操並不想當皇帝,而是說,如果老天選擇了我,那我就做個周文王吧。

    可以看出,曹操在自己的青年時期,為東漢王朝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想憑著自己的年輕能幹,做一個治世之能臣,但是現實不允許他這麼做,於是曹操帶兵,統一天下,救天下於水火之中,

    所以,曹操不能為漢賊。

    劉備

    至於說劉備嗎,這個別的不說。

    劉備信不信劉都還沒有準確的證據,再說了,劉備稱帝了。

    所以,各位認為劉備是啥呢!

  • 7 # 有譯

    嗯,在我看來兩個都不是好東西,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一個臣子能幹的事情,

    劉備後來稱帝了,這也叫漢臣,

    劉備當過皇帝,曹操雖然沒稱帝、但乾的那些事比劉備還不堪。

    歷史上,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篡帝位,然後追封曹操為魏武帝。

    相反,劉備曾經自立為漢中王(這也是漢高祖劉邦封王時的王號),後來在曹丕篡位後,蜀中有謠言稱漢獻帝被曹丕殺害,於是劉備自立為帝,年號章武,諡號昭烈。

    即,曹操在世時,從來沒有當過皇帝;

    相反

    劉備在世時,因漢統被篡而自立為帝,雖情有可原但還稱的上漢臣嗎?

  • 8 # 西門不帶刀

    在曹操眼裡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列土分疆,劉備是漢賊;在劉備眼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將皇帝當成傀儡,自己一手遮天,曹操是漢奸。時間過去了1800多年,在有的現代人眼裡,曹操劉備都是忠心於漢朝的漢臣,在有的現代人眼裡,曹操與劉備也都是篡權奪位的漢賊。如果我們把漢稱呼為大漢國,當成一個國家來講。

    劉備與曹操都是漢賊。不同的是曹操把持的是中央政府,架空的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而劉備則是地方武裝割據,又弄出了自己的小國家,小朝廷。

    如果我們把漢稱呼為大漢朝,當成一個朝代來講。

    曹操與劉備都是漢臣。不同的是曹操想透過中央的軍事力量,朝代延續和領土完整;而劉備則是想透過地方包圍城市,最終實現朝代延續和領土完整。

    二者所走的路不同,但條條大路通羅馬,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朝代延續和領土完整。

    曹操和劉備二者放在一起不好比較,但如果加上孫權,那就好比較了。孫權才是真正的漢賊,因為孫權一心想的是獨立。

    無論從國家還是朝代來講,劉備的兒子劉禪,曹操的兒子曹丕,加上孫權以及孫權的兒子,這些人才是真正的漢賊。

    一家之言,筆力有限,拋磚引玉。

  • 9 # 執筆灬寫史

    三國時期的歷史,我想各位讀者朋友們都不陌生,談到三國,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能聯想到那些勇猛無雙的猛將、算無遺策的謀士以及知人善用的君主,譬如呂布、諸葛亮、孫權等。或許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更喜歡劉備集團而對曹魏集團感到反感,因為羅貫中在書中表現出很強烈的擁劉反曹的感情這也間接導致了曹操幾乎就是漢賊的代名詞,而劉備則有著擁護漢室的漢臣光輝形象。但是在我看來,這一切遠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深入分析

    先來說說曹操。很多人理所應當地把曹操看成漢賊就是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般做法,但是事實上這句話的原話並非如此,而是毛玠和郭嘉所說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本意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大漢,卻被有心人利用拼命詆譭,為何會如此呢?因為曹操這麼做將實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些平日裡作威作福計程車族階層一時間失去了權力,自然會對曹操的做法感到反感,再加上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退位讓賢,這也成為後世之人對曹操進行詬病的把柄,久而久之曹操就成為百姓心目中陰險狡詐的漢賊,飽受後世之人唾棄。

    同一時期的許劭曾這樣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我認為形容的十分恰當,想當初董卓攻入曹操造反之時,曹操對於抗董表現得十分積極,甚至不顧生命危險截擊董卓,也許但是他的內心裡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解救獻帝,匡扶漢室。”在接到漢獻帝之後,曹操更是將他照顧的十分到位,可以公允地說,那時候的曹操還沒有不臣的野心,他還只是治世之能臣。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操的內心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當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曹操憑藉著自己的雄才大略奪得了不少地盤,甚至還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基本統一了北方,當時曹操已經成為全天下最大的諸侯,實力之強無人能擋。反觀東漢王朝,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早已經沒有那個能力中興,如此一對比曹操憑什麼還要忠於漢朝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基業拱手相讓?都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曹操有著雄才大略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

    曹操不臣之心最直白的展露應該從他被提議加封為魏公開始。要知道,在東漢公爵所代表的意義可不一般,公爵不但有封地,還可以獨立建國以及建立自己的宗廟和社稷,這已經遠遠超出一個臣子所應該受賞的範疇,很顯然曹操已經想要自立為王。

    對於“名義上”獻帝的封爵,曹操將自己的演技發揮的淋漓盡致,先是遵循傳統的禮儀三辭三讓,最後再勉為其難地接受魏公的爵位,同時接受了天子加九錫的禮儀並且建立了自己宗廟和社稷,到了此時,曹操已經不再是那個忠於漢室的治世能臣了,而是化身為亂世中的奸雄。

    再來看看那個在後人中口碑甚好的劉備。《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提到劉備在三顧茅廬問計諸葛亮之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劉備的志向是在於拯救漢室,忠於漢天子劉協,他和天子是君與臣的關係,但是劉備真的是所做的嗎?在初期,劉備實力尚且弱小之際,他喊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我們難以辨認出真假,可是當他已經建立蜀漢政權之後,聽聞曹丕代漢自立,第一反應不是興兵討伐曹丕,而是稱帝!這難道就是他忠於漢室的表現嗎?古有君辱臣死的說法,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的漢天子被曹丕如此羞辱,一名合格的漢臣無論如何也不會人才無動於衷的,由此可見劉備只不過是在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壯大自己的實力罷了。

    不僅如此,從劉備給自己兩個兒子取名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野心。算上義子劉備先後有四個兒子,他們分別是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取其名字後者連起來則為“封禪永理”,封禪是祭拜天地的意思,古代只有帝王才能夠進行封禪的活動,劉備的野心可見一斑。而永理是永遠治理的意思,劉備希望稱帝之後,自己的後代能夠永遠治理這個國家,如此看來,我們還能說劉備對漢室忠心耿耿嗎?或許劉備想要匡扶漢室,但是我想這樣的漢室必然是以他為首作為前提的。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曹操並非是從一開始就有不臣之心的,而是當自己實力達到一定程度內心慾望膨脹所做出的選擇;劉備也並非一直對漢朝忠心耿耿,他的野心早已顯露端疑。對於一個人的評價,我們不能被某一件事情所影響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應該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全面辯證的分析,如此一來也許你會發現,原來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

  • 10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在我眼裡他們不是漢賊,或者說,漢室的“賊”正是漢室自己!

    把曹操和劉備,還有孫權放到劉邦的時代,或者大唐初期,他們還敢“東漢末年分三國”嗎?不敢的!只要有個苗頭就會被打死!只能說,漢室給了他們機會,而歷史選擇了他們!

    東漢末年是個什麼情形?

    一、地方:土地兼併產生各地豪強,中央集權制名存實亡。

    很多封建王朝到了後期都有土地兼併的問題,東漢尤其嚴重。

    土地兼併的危害在哪裡呢?通俗一點來說,比如某個州有個大佬,他透過各種正當或不正當的方式,把這個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自己私有的,那麼在這個州皇帝的命令還有他的命令有效嗎?沒有。端誰的碗,服誰的管。

    大佬多了,皇帝的話就不管用了。朝廷的政令也就得不到確實的執行,等於是把朝廷架空了。

    而且在兼併的過程中,必然損害到老百姓的利益,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數。百姓們沒田地了又該怎麼辦?有的成為奴隸,有的成為流民,有的成為盜匪。

    可以說土地兼併是東漢末期社會不安定的極大因素。皇帝和大臣們並非認識不到這一點,那為什麼還會放任?這就涉及到下一條了。

    二、朝廷:政治黑暗,皇權無力。外戚、宦官把持朝政。

    朝廷不是不想管土地兼併這事兒,是沒能力去管了。

    “十常侍”大家聽過嗎?這是漢靈帝時掌權的十個大太監,為首的是張讓和趙忠,傳聞靈帝曾說過“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此話不知真假,但從中可以看出靈帝對他們的寵信。

    皇帝信任太監是很正常的事,畢竟這是離自己最近的人,人和人相處久了,就會產生感情。而且,信任大臣還怕他們篡奪皇位,信任太監可沒有這種顧慮。

    不是我看不起太監,像三保太監那樣的人畢竟太少。這十常侍有自己沒後代的,只管享樂,哪管後世如何。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不說,一家子親戚都要上天了,橫行鄉里,禍害百姓,把個大漢弄得烏煙瘴氣的,逼得老百姓不得不造反。

    靈帝想找幾個幫自己管理國家的人沒錯,畢竟當時各地已經現了亂象,但他找錯了人。這些大太監宮鬥是把好手,沒那能力處理朝政,只會把局勢弄得越來越差。

    最後誅殺他們的是曹操和袁紹。

    對了,靈帝老婆何氏的孃家何家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同樣把持朝政,強橫跋扈。

    眼前這一攤子事兒靈帝都搞不定了,遠方的土地兼併更是無力去管。

    三、民間:天災人禍,民不聊生。

    地方豪強和來自官府的壓迫已經讓百姓們飢不果腹衣不蔽體了,何況老天還降下瘟疫!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瘟疫就發生在東漢末年,史書記載“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這是每家每戶都死人了啊!

    曹操當時有感而發,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蒿里行》:“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到處是死人,千里無人煙!存活的比率是百分之一,令人讀之傷感。

    天災人禍之下,人們活不下去了,只能自找出路。農民起義黃巾軍因此而起,很快就發展了數百萬的追隨者,席捲全國!

    而為了鎮壓黃巾軍,中央給了地方更大的權力,給出去容易,收回來可就難了。

    就這樣,東漢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分裂、滅亡。曹操、劉備只不過是順應天時民心,做了那時候能做的事。

    無論他們有沒有野心,初衷一定是整頓亂世,給老百姓一個太平日子!稱之為“漢賊”可就太不公平啦!

    如果喜歡一粒沙,那就點一下關注吧!

  • 11 # 海浮人

    我眼中的曹操和劉備,一個漢賊,一個漢臣。

    從兩人血統上面講。

    劉備乃是漢室宗親,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而曹操不過漢室之臣,世代吃的都是劉漢王朝的俸祿。他們恰逢遇到了這樣一個亂世,天下群雄割據。而後又因為各自能力,在群雄逐鹿中漸漸脫穎而出。

    於劉備而言,劉漢王朝大廈將傾,他作為劉氏子孫,後期裂土建國,既是無奈之舉,也在情理之中。往小來說,這是劉氏皇族的家事,宗室既然沒有能力力挽狂瀾,他們這些支脈有能力者自當挺身而出,匡扶漢室江山。

    往大來說,此時正逢亂世,漢室王朝名存實亡。天子都被人挾持,而他又是皇帝倚重的宗親,這在大義上是可行的。

    而曹操呢?他在初期確實一心為國,甚至在董卓把持朝政、禍亂宮廷之時,他能孤身行刺,足以見其膽識與忠誠。可在後期,他漸漸迷失在自己的豐功偉績之中。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期望自己名正言順。

    可事實上,他對皇室並沒有太多尊重。長期把持朝政,絲毫不顧及皇帝的感受。在發現獻帝預謀誅殺他之時,更是馬上翻臉,立馬誅殺了有孕在身的董貴人,甚至幽靜伏皇后於掖庭暴室,毒殺兩位皇子。其所作所為簡直無法無天,完全藐視皇權。雖說他在生前不曾稱帝,一直以漢臣自居。但觀其所作所為,實在不能稱之為漢臣, 實為漢賊矣!

    從兩人的謀劃來說

    隨著數十年的征戰,最終剩餘三大割據勢力。一統北方的曹操,佔據西南的劉備以及偏居東南的孫權。

    於劉備而言,它的存在是大漢王族最後的掙扎。是紛亂的三國時期,代表劉氏發出的聲音。他之所以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在我看來是劉備蹉跎半生,終究還是無力迴天。他眼看著扶漢無望,最終只能預設三足鼎立的局面。

    他想要效仿祖先劉秀,重新建立大一統的漢室王朝。可終其一生,也只完成了1/3。他知道,曹操,孫權皆是野心勃勃之輩,日後必定裂土建國,到時候大漢江山分崩離析。他所做的這一切, 既有私心,更多的是為了大漢王朝。

    於曹操而言,他之所以不稱帝。在我看來,更多的是為了他的兒子曹丕做準備。他知道自己兒子的性格和能力,即使自己不稱帝,日後他曹丕也必然會建國。因此既然這些都將屬於他們曹氏,已經位極人臣的他,自然不願意在揹負篡漢的罪名。他所有的謀劃都是為了自己,因此他可以稱為亂臣賊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膀子是不是不文明行為?或者說光膀子是不是評價一個人文明與否的一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