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讀書看到——
9
回覆列表
  • 1 # 速讀速記

    內容指構成事物的一切內在要素的總和;形式指事物內在要素的結構或表現方式.通俗的講,“內容”就是事物內在的本質,人們不容易看到.而形式是外在的表現出來的,人們可以看到、聽到或者感覺到的,能夠從中總結出經驗的東...

  • 2 # 培訓師老李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

    如果單看問題,不看圖片的話。

    一、“內容決定形式”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解讀。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學開汽車都有這樣幾個階段,先學習理論、再實際駕駛,最後成功上路。

    每部分學習的內容不同,比如“學習理論”階段,只是老師站在講臺上進行講解,就可以把他要傳遞的“內容”告訴我們。

    到了“實際駕駛”階段的“內容”,如果還是照本宣科,不實際操作,我相信所有人都學不會。

    再比如表現悲傷憂愁的內容,用二胡《二泉映月》,表現英雄氣概的內容,用重鼓《將軍令》,互相不能替代。

    形式有著對內容的適用性,這就是“內容決定形式”。

    二、“內容一定能決定形式”嗎?

    還是用剛才的例子,《二泉映月》除了用二胡,用小提琴,能不能表現出來?用其它樂器呢?只要不像剛才那樣換成“大鼓”極端的例子,還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比如我的這些話,一字不變的情況下,是不是可以用“音訊”、“影片”來和讀者完成交流?甚至效果更好的呢?

    形式是過程,內容傳遞是結果。

    所以,相同的內容,還是可以換成不同的表達形式的。

    三、“內容決定形式”如何理解?

    題主的問題第一張圖是“魯迅描寫祥林嫂”,那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在文學作品中,描寫一個人,寫的生動鮮明、活靈活現,不可能總是總一個角度來描述。

    比如一個人說“自己很節儉”這只是說他的主觀感受,是不是事實呢?我們又能從這句話中得到什麼資訊呢?

    這時候,就可以加一個形式,比如從他人口中講述,從客觀描述,這個人“身上的衣服好幾年都沒換過一件新的,補丁打補丁的,自己有塊鼻屎都捨不得扔……”

    這就是文學中的多種表現形式,是根據作品中的需要而確定描述形式。

    題主第二張圖,剛好相反,不管什麼內容,都企圖用相同的格律來解決,這顯然是走不通的。

    如果家裡起火,不趕緊去撥打119,反而坐下來寫首詩,再透過郵局寄給消防隊。

    恐怕消防隊來的時候,墳頭草都找不到了。

    所以,“內容決定形式”,並不是絕對的。

    但是恰當的形式,可以更好的表現內容。

    這才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

  • 3 # 炭盡餘煙

    一塊有稜有角的石頭在水流中從發源地被衝到了入海口,變成一枚圓潤漂亮的卵石,這裡面內容與形式的因果關係又是什麼呢?

    一顆千年萬年的古樹被鳥啄獸啃的,有了一個巨大無匹的樹洞,這棵樹是寧願冒著變枯枝敗葉的風險形成奇觀,還是沒病沒災的好好活著呢?

    祥林嫂或是魯迅筆下的人物,都是那個時代下萬千求活的百姓的一個縮影,究竟是他們內心的不堪才使得他們活成了不堪的樣子,還是環境的迫力讓他們活不出心底的萬丈豪情呢?

    個人認為,形式與內容的關係無法確定為誰決定誰,內外交銼外有爐火千錘內有硬核百鍊才是最終呈現的結果的形成過程。

    個人愚見,不喜輕噴

  • 4 # timelord511

    今天從菜市場買的什麼食材,影響你怎麼烹飪。是炒還是蒸或者燉。反過來,烹飪形式是服務於食材這個內容的,就是為了更好的體現食材的美味。

  • 5 # 小櫻皮皮

    “形式決定內容”我並不贊同這句話。形式永遠只是一種手段,而內容才是真正的核心。有時候發表一種觀點或弄個什麼活動,是需要一定的形式的,而且這個形式還需要十分的有創意,才能博得別人的喝彩,才能吸引別人的眼球。而形式需要迎合內容,就如喪事不可以穿紅色一樣。

    “方式決定結果”這句話也很片面。

    為什麼要用“決定”呢?這兩句話本身就是偏激的,“決定”是不可以隨便用的,對吧

    剛剛看到了關於“形式”和“內容”的一些言論,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內容和形式是承接關係。有了內容實在,才有形式的必要將內容表達出來。沒有內容的形式的空洞無意義的,沒有形式的內容的沒有包裝的,無法很好的“推銷”出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長生生物造假案舉報人,你認為應該獎勵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