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狼文史工作室
-
2 # 一個人的歷史
漢景帝劉啟,繼承漢文帝無為休養生息政治,削平吳楚七國之亂,倉廩豐實,史稱文景之治。漢景帝是孝文帝劉恆排位居中的兒子,他的母親是竇太后,孝文帝在代國時,先前的王后有三個男孩,等到竇太后得到寵幸,先前王后死了,所生的三個兒子也相繼死去,故而孝景帝得以繼位。這個時候對於匈奴,漢朝還是採取守勢,因而匈奴侵入代郡,朝廷選擇了與匈奴締結盟約和親的方式避其鋒芒。對內漢景帝劉啟聽取了老師晁錯的建議,決定削藩。不過由於操之過急,導致“七王之亂”提前爆發,在殺死晁錯後七王仍不罷兵,於是漢景帝劉啟派大將軍竇嬰和太尉周亞夫率兵征討。在平定“七王之亂”的過程中,太尉周亞夫立有大功。但不可忽視的是漢景帝劉啟的親弟弟梁王劉武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他在梁地拖住了七國的主力,周亞夫才有機會一舉擊潰叛軍。我想到了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道理。漢景帝劉啟對這些劉姓的諸侯王採取了不斷變更其封地,縮小其地盤,以削弱其實力的辦法,逐步削弱諸侯對中央的威脅。同時冊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來取代以前的劉氏諸侯,以穩固自己的統治。大家記住了主父偃為漢武帝所獻上的“推恩令”的妙計,即透過逐步縮小封地、降低爵位,以最終達到削弱諸侯的目的。而實際上在漢景帝劉啟時,就已經採取了這種策略,比如他將梁國分為五個小國,並分封了五個王,讓他們雖有王之名卻無王之實,根本沒有實力和兵力對抗自己。同時將諸侯國的一些官爵撤銷,如下令廢除諸侯王國中御史中丞這一職務,讓其組織不能自成體系。同時為了為自己的兒子劉徹物色合適的服務做支撐,先後撤換了周亞夫和劉舍,最後選擇了御史大幅衛綰為丞相,封為建陵侯。並且重用有蒼鷹之稱的酷吏郅都,對匈奴採取了反擊的策略,為漢武帝時的大敗匈奴,做了有益的嘗試。因此《史記》中對漢景帝劉啟儘管記載不多,但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到作為“文景之治”中的景帝也是有為之君。儘管其作為並不像漢武帝那樣光耀史冊,也不像漢文帝那樣低調隱忍,甚至在年輕時流露出了一些公子習氣和玩世不恭的行徑。但漢景帝劉啟的存在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前接文帝無為之治,後啟武帝漢武之風。
-
3 # 堂邑父
怎麼說呢,漢景帝論文治比不過父親漢文帝,論武功更是遠遜色於兒子漢武帝,但勝在中庸,是一個合格的守成君主。
漢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在民心還未徹底歸順的情況下,正好是需要這樣的君主來治理的,畢竟劉啟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了很豐盛的遺產。
雖說漢景帝個人私德有虧,少年時錯殺打死吳國太子,完全展現了一個少年年輕氣盛,不可一世的模樣,長大後又在七國之亂對晁錯的做法過於絕情,但這恰好說明劉啟是一個合格的帝皇,果斷和絕情。
至於你說的本紀內容很少,我特意去瞄了一下,這也很正常,漢景帝沒有他父親驚險登基的故事,也沒有兒子開疆拓土的功績,實在是沒什麼可寫的,無非就是天降異象,冊封皇子,詔令法規等等。
更何況他在位時間也不算長。
-
4 # 峰哥聊歷史
不是什麼厚道人!下棋起爭執用棋盤子打死劉賢;七王之亂初期居然出賣恩師誅殺晁錯,居然還是腰斬,居然還是滿門抄斬;逼殺周亞夫更是不可理喻(周亞夫絕食而死),不反地上反地下,這不是扯淡嗎。另外,文景之治和劉啟關係未必有多大,文景崇尚黃老,無為而治,七王之亂平定後天下又很安定,不大治才怪呢。
-
5 # 長頸鹿和小乖乖
說到漢景帝劉啟,不免聯想到另一個皇帝——雍正。漢有文景之治,清有康乾盛世。而這兩個皇帝在歷史上都是偏於默默無聞,沒老爹名氣,也沒兒子名氣大。都是作為帝國興盛,承上啟下的主。
那麼正式回答題主問題,
如何評價漢景帝的為人?他是一個怎樣的皇帝?
劉啟為人是比較差的,像極了劉邦,都是腹黑流君王,狡兔死走狗亨。年輕時失手用棋盤打死兄弟,算是飛揚跋扈,拽到爆炸。七王之亂,腰斬恩師晁錯,餓死周亞夫,你說他身為帝王,只會聽信妖言就錯殺他們嗎?絕對不是,可以看出劉啟內心之冰冷。再看他晚年又逼死自己親兒子劉榮,可以說是為了帝國自私冷漠到了極致。
但,正是因為這樣,他卻是一位合格的皇帝,起碼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所有皇帝比起在中上水平。
1.黃老之學管理國家——重農抑商,發展經濟:輕徭薄賦,輕刑慎罰;發展教育,打擊豪強,
2.加強中央集權——平定七國之亂,實行推恩令的雛形。
3.知人善用,御人有術——殺晁錯周亞夫、騙弟弟梁王死時留給兒子竇嬰、衛綰、李廣等一套完整的班子。
劉啟做皇帝,揣著明白裝糊塗。
-
6 # 轉身便是一生
漢景帝在位期間,削諸侯封地,平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繼續逢迎文帝推行的“與民休息”政策。和文帝一起開創“文景之治”。也有好色,剛愎自用多一面。
-
7 # 草堂有春色
漢唐能成為盛世,因為在初期都推崇黃老之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無為而治。漢朝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第一個要感謝的是他的祖父漢文帝, 第二個當然是他的父親漢景帝,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的第五子 ,母孝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 ,西漢第六位皇帝。
劉啟這個人給我的感覺是狠,對有功之臣對兒子,說殺就殺,為了目的,沒得商量。先是餓死漢文帝的男寵鄧通,心胸狹窄。誅殺晁錯,讓晁錯做替罪羊,還是施以腰斬。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將周亞夫,可謂翻臉無情,心狠手辣。年少時僅僅因為下棋爭執,竟然以棋盤砸死吳王兒子,暴戾殘忍的性格很早就體現了出來。劉榮是漢景帝長子,曾經被立為太子,因為劉嫖的私心,常在景帝面前說劉榮生母慄姬的壞話,慄姬失寵後太子被廢改任臨江王。劉榮因為侵佔陵地,被酷吏郅都審問,最後自殺身亡,同樣是陵地問題,晁錯在得寵時為了上朝方便,擅自鑿開廟牆,丞相申屠嘉報請景帝處死晁錯,因為景帝偏袒,最後申屠嘉謝罪而退,鬱鬱而終。
但是劉啟對己對民方面,跟漢文帝一樣,節省不鋪張,極少興建宮殿樓閣。在經濟上大力 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擴大馬苑,興盛養馬業,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剝奪和削弱諸侯國的權力,收回王國的官吏任免權。在法律上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強呼叫法謹慎,增強司法過程中的公平性。在文化上,景帝在提倡黃老的同時也讓包括儒家學說的其他各派存在、發展。外交方面,景帝繼續採取和匈奴和親的政策,對匈奴進行安撫。對於匈奴小股騷擾,以大局為重,注重的是積極的防禦,為以後漢武帝霸業打下堅實基礎。漢景帝在用人方面,也是有一套,在國家大政方針上,聽從晁錯的建議,促進國家經濟發展,鞏固中央集權,重用 周亞夫平七國之亂,任用李廣、程不識和郅都等一批將領抵禦匈奴。
曹植說:“景帝明德,繼文之則,肅清王室,克滅七國,省役薄賦,百姓殷昌,風移俗易,齊美成康。”
作為一個皇帝,景帝是合格的,才能在歷史上被稱為明君。
-
8 # 祥子談歷史
如果用普通人的好惡標準來衡量,漢景帝劉啟便不是個好人,善權術、寡恩刻薄、過河拆橋等。但是用帝王的標準來衡量,他卻不失為一個好皇帝、一代明君,掃平七國之亂、鞏固集權,勤儉治國、與民休養,發展生產、減輕賦稅、百姓安居富足,與漢文帝劉恆一同開創了“文景之治”,併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打下厚實基礎。
文帝對景帝的執政影響漢景帝劉啟,漢惠帝劉盈七年(公元前188年)出生於代地中都(原父親劉恆的代王封地,現山西平遙縣);公元前180年4月,被漢文帝劉恆立為太子;公元前157年至公元前141年在位。
可以說,從劉啟8歲被立為太子,到31歲即位,在長達23年的太子生涯過程中,他都在父親的一言一行中,感悟君王之道、學習治國之術。
所以,在景帝執政的16年中,無論是與民休養,還是平定七國之亂、鞏固朝廷集權,或是勤儉治國,或是福祉民生等執政理念,大都含有父親的執政思想在內。也因此,他在執政期間並無太多的創新與建樹,但是在與民休養、積蓄國力、平穩過渡等方面,所做出的功績卻是是值得世人稱讚的。
最大功績,平定七王之亂
想要平定七王之亂,可不是件容易之事,這畢竟是從父輩那裡遺留下來的一大頑疾,而且匈奴一直虎視眈眈。但是,景帝卻想將這樣的頑疾一舉剷除,為兒子留下一個穩固、殷實的江山。
①七王之亂的起源
早在文帝上位之時,因其並無深厚的政治背景,原本沒有任何的即位機會,卻被一批老臣擁立登上皇位,因此多數宗室認為他是個幸運的“摘桃派”。
當時,他為了鞏固朝局,穩定社會,實行了無為而治的執政策略,從而令諸侯王的勢力不斷坐大。至此,皇權與諸侯王權的矛盾日益激化。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發動武裝叛亂,文帝調遣大軍前往鎮壓。不久,劉興居被俘自殺,叛亂遂平。
文帝六年(公元前171年),淮南王劉長又打算起兵叛亂。由於朝廷提早發覺,劉長當即被罷免封號,發配蜀地,卻於路途絕食而死。
對此,賈誼曾獻《陳政事疏》(即《治安策》),建議:“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其實,這一策略也是主父偃獻給漢武帝“削藩策”的主要內容,大有盜用賈誼之策的嫌疑。結果,文帝還沒有來得及進行實行,便因病駕崩,也從而導致了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②七王之亂的導火索
文帝時,吳王太子劉賢入宮朝見皇上,他本著和皇太子劉啟處好關係的目的,相陪一同飲酒玩樂、棋藝爭鋒。然而,由於少年人的血氣方剛,劉賢一時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結,或是認為自己是諸侯王太子,身份高貴,因此就做出了一些對太子極為不敬的舉動來。從而引發太子大怒,隨拿起木製棋盤,當頭砸下。當時,好巧不巧,棋盤一角正好砸在劉賢的太陽穴,劉賢當即一命嗚呼。
對此,文帝也深感有愧,先將太子劉啟嚴厲叱責一番,後遣人將劉賢的屍體送回吳王都城廣陵(今江蘇揚州北部),欲出資厚葬。然而,吳王劉濞憤恨不已,對著長安護送靈柩的人大聲道:“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長安就該埋在長安,何必將屍體給送回來。”因此,他打發護靈人員將靈柩原封不動地又運回去,文帝只好將劉賢安葬在長安城外。
此後,劉濞再也不遵從諸侯對於天子的禮節,常常稱病,不再入朝述職。
到了景帝時期,劉濞依舊稱病不朝。為此,景帝派人前去看望,卻發現其身體健康,並無病痛。因此,景帝將劉濞派來朝中代其述職的官員抵押。
劉濞聞知後,心下惶恐,遂上書景帝,言自己裝病是不對的,請皇上給自己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景帝看在同宗同脈的份上,沒有再行追究,至此後劉濞卻愈加驕橫跋扈。
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眼看朝廷皇權與諸侯王權已發展到難以調和的地步,御史大夫晁錯向景帝上疏《削藩策》,陳述諸侯罪過,建議削減各諸侯國封地,收回旁郡。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冬,楚王劉戊進朝面聖,卻被人舉報在薄太后服喪期間偷偷淫亂。因此,被景帝削去東海郡,以示懲戒。接著,景帝又和群臣商討,打算削去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
劉濞聽到訊息後,當即謀殺了朝廷設在吳國境內的二千石以下官吏,接著串通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共七國諸侯,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各徵召轄地14歲以上,60歲以下男子全部入軍,聚眾30萬餘人,公開武裝反叛。
景帝啟用周亞夫、竇嬰、欒布、麗寄等人進行平叛,結果用時三個月,叛亂便被朝廷平定,進而為漢武帝“削藩令”的推行掃清了障礙。
次要功績,傳位劉徹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選擇一個對的接班人,可能比作對十件、百件對的政績還要管用。因為,如果接班人沒有選好,之前的所有付出,可能都會“腹水東流”。
劉徹從小天資聰慧、機智過人,景帝可是非常的喜歡。但是,當時景帝已立太子劉榮,就算想換也並非簡單之事。
當時,景帝已有薄皇后,而薄皇后又是文帝母親薄姬的族人,身份可謂非常顯貴,只是沒有孩子。因此,慄姬的兒子劉榮成了景帝的長子,這才被立為太子。
正所謂:母以子貴。館陶長公主劉嫖便想要巴結慄姬,並欲將女兒阿嬌配其子為妻,但是慄姬卻根本看不上她的女兒,所以很不客氣地拒絕了。這下可把長公主氣得不輕,遂找到劉徹的母親王夫人,雙方瞬間結成攻守聯盟。
對於這一切,景帝豈能不知,相當於變相默許了王夫人與長公主共同對付慄姬和太子劉榮。因此,當長公主向景帝進言,貶低慄姬母子時,他也就順水推舟地相信了。同時,慄姬又急著想當上皇后,便唆使親信大臣給景帝上書進言。這下,惹的景帝大怒,遂將劉榮太子廢除,改立為臨江王。接著,景帝便順理成章地將劉徹立為太子,不久廢掉薄皇后,立劉徹母親王娡為皇后。
所以說,真正廢掉太子劉榮的幕後推動才是漢景帝劉啟。
最大汙點,挾私報復一日,文帝背上毒瘡發作,紅腫流膿,皮肉潰爛,疼痛鑽心。雖然,吃了御醫親煎的湯藥,但是依舊不見好轉,很快便疼暈了過去。見此,寵臣鄧通卻撲在了文帝背上,一口一口將膿血汙穢吸出。很快,文帝的疼痛便明顯減弱了許多,人也悠悠醒了過來。他一看是鄧通,大為感動,兩人便閒聊起來。文帝問鄧通:“你說,天下誰最愛我?”鄧通道:“自然是太子了。”
正說間,太子劉啟前來問安,文帝便叫太子來給自己吮瘡。太子皺眉跪在榻前,望著文帝背上的爛瘡,剛將嘴巴湊上去,便深感噁心,當即嘔吐出來。文帝見之,心下不悅,將其訓斥一通後,令其退下。但是,當他得知鄧通曾為文帝吸瘡,又愧又恨。因此,當景帝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罷免鄧通官職,追奪銅山經營權,抄沒家產,最終致其餓死街頭。
因為這一切應為個人私怨引起,所以當為其人生最大的汙點。
至於逼死周亞夫,或為汙點,但其所作可能和後世朱元璋的目的一樣,想為兒子掃清一切執政障礙和風險,勉強可以接受。至於腰斬晁錯,以一人之死,讓天下看清“七王之亂”的真實意圖,便於平叛,從而保證了國家和百姓儘快進入修養生息之中。雖然頗顯冷酷無情,但死一人,而還天下太平,豈不很值。話又說回來,自古帝王,又有幾個能算是好人、善人了。
所以說,雖然漢景帝並非一個好人,但他卻是一個知人善用、御人有術,從諫如流,愛護百姓、鼓勵農桑、輕徭薄賦、百姓安居、生活富足……的好皇帝。
參考資料:《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史記·卷十一·孝景本紀第十一》、《漢書·文帝紀》、《史記索隱·孝文字紀述贊》、《漢書·武帝紀》等。
-
9 # 美麗青春您真痘
人都是兩面性,既然漢景帝劉啟身為皇帝,所以我們評價一下皇帝劉啟。
劉啟祖母薄姬本是其父與魏國宗室之女魏媼私通所生,後因劉邦見色起意,偶爾臨幸,生下其父劉恆。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7歲的劉盈即位,呂后為獨霸朝綱,剪除異己,薄姬母子孤言居寡,因禍得福,遠到劉恆封地代國,得以平安無虞。
公元前180年,暴戾呂后死亡,又因薄姬出身卑微,無根無靠,外戚無法專權,命運再次垂青劉恆,成為漢文帝。
劉啟生母竇姬本是呂后侍女,後呂后為拉攏各諸侯王,決定將一批侍女賞賜給各諸侯,竇姬也在其中。竇姬本意到離家鄉近的趙國,但陰差陽錯與4人被分發至代國,而到達代國之後,代王劉恆唯獨寵幸竇姬。不久竇姬為劉恆生下一女兒劉嫖、公元前188的生下兒子劉啟。在此期間劉恆的王后亦先後生下四子,然而代王王后和四位王子早逝。公元前157年,文帝駕崩,劉啟得以繼位,為漢景帝。
這劇情太狗血了!真是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漢景帝在其父的基礎上,為治期間掃平七國之亂、鞏固集權,勤儉治國、休養生息,鼓勵農桑、輕徭薄賦、百姓安居富足,與其父漢文帝劉恆一同開創了“文景之治”, 當時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為後世漢武帝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夯下堅實基礎。
文帝因草根出身,根基不牢,為鞏固朝局,穩定社會,實行了無為而治的執政策略,導致諸侯王的勢力不斷坐大,皇權與諸侯王權的矛盾日益激化,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先後發動武裝叛亂,被文帝鎮壓。
劉啟身為太子時,與吳王劉濞太子劉賢因棋相爭,一言不和,舉木製棋盤,當頭砸下,劉賢當即一命嗚呼,帝王的霸氣頓顯無疑,當然這日後也成為七王之亂的導火索。公元前155年,朝廷皇權與諸侯王權已發展到水火難容,御史大夫晁錯向景帝上疏《削藩策》,建議削減各諸侯國封地,收回旁郡。
慷慨赴死易,自覺吃虧難,各諸侯國吃到嘴的肉,哪肯輕易吐出。劉濞聞訊後,當即謀殺了在吳國境內的中央命官,與劉戊、劉遂、劉昂、劉闢光、劉賢、劉雄渠,共七國諸侯,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聚眾30萬餘人,公開武裝反叛。被景帝歷時三個月,平定叛亂,《削藩策》得以實施,加強了中央集權。
自周朝以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已成為制度,劉啟已立劉榮為太子,但為了改立天資聰慧、機智過人的劉徹,景帝借大姐劉嫖之刀,廢了慄姬和劉榮,才有千古一帝劉徹,如後來的宣帝劉詢有如此果敢,廢掉元帝劉奭,也不致於盛世大漢走向衰敗。
作為帝王,自然應該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厚黑學運用到爐火純青,這點景帝與老祖宗劉邦能有一比,為了達到政治目的無所不用其極,七王之亂,腰斬恩師晁錯,餓死周亞夫,餓死鄧通,晚年又逼死自己親兒子劉榮,可以說是為了帝國自私冷漠到了極致,這也是作為帝王必有的品質。
曹植說:“景帝明德,繼文之則,肅清王室,克滅七國,省役薄賦,百姓殷昌,風移俗易,齊美成康。”
作為皇帝,景帝是合格的。 -
10 # 跪射俑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多達數百人,因此出現了很多有關皇帝的分類方法。其中有一種方法是根據皇帝的性格和行事作風,將皇帝分為“仁義之君”與“猜忌之君”。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漢景帝劉啟是位“仁義之君”,而他的兒子漢武帝劉徹則是“猜忌之君”。
但如果我們仔細檢視史書關於漢景帝的記載,就會發現漢景帝其實也是一位“猜忌之君”,而且比兒子漢武帝有過之而無不及,漢武帝的“猜忌之心”恐怕很大程度上也是從父親那裡遺傳來的。
漢文帝時,吳王劉濞的太子到長安朝賀,與年僅十幾歲的太子劉啟下棋。結果兩個年輕人因為下棋發生爭吵,劉啟竟然當場用棋盤把吳太子給打死了。從此事可知,劉啟絕不是什麼仁義君子,起碼漢武帝在十幾歲的時候沒幹過類似的事。
而漢景帝另一件著名的寡情之事就是在七國之亂的時候冤殺了名臣晁錯,唐太宗後來就評價漢景帝殺晁錯的行為是背叛君臣大義的無恥行為。可沒想到就在平定七國之亂幾年後,平亂的第一功臣、名將周亞夫又死於漢景帝的猜忌之心。
漢景帝不僅因為猜忌害死了自己麾下的第一名將與第一名將,最後連自己的兒子都沒有放過。中元二年(前148年),漢景帝逼死了自己的大兒子、前太子、臨江王劉榮,這倒與後來漢武帝逼死自己的太子劉據頗為相似。
而且漢武帝逼死劉據確實存在小人挑撥離間的因素,漢武帝后來也非常後悔,主動為兒子平反。可是漢景帝逼死劉榮沒有挑撥離間的因素,而且漢景帝后來也沒有為兒子平反。可以說在逼死兒子的問題上,漢景帝要比漢武帝更加冷血。
綜合來講,論為人處世的胸襟與人格魅力,後世認為的“仁義之君”漢景帝劉啟比不上他那個“猜忌之君”漢武帝。只不過由於各種原因,漢景帝的猜忌與寡情被掩蓋了
-
11 # 水一白聊歷史
我們上學的時候,接受到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說的“文景之治”,文帝、景帝並提之,然而,文景兩位皇帝的差距還是挺大的,西漢歷史上一共有四位皇帝最後是有廟號的,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和漢宣帝劉詢,而漢景帝劉啟並不在列,也能說明很多問題。
漢景帝位列漢文帝與漢武帝兩位歷史上有名的君主之間,可以說也是沾了不少的光,不過相對於他那位仁義孝順、城府極深的老爹劉恆相比,漢景帝劉啟可就顯得小肚雞腸了很多,而且還差點“玩”脫了,好在運氣不錯,有貴人相助,轉危為安,還贏得了不少美名。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劉啟身上的一些事例。
1還在劉啟當太子的時候,有一回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進京來朝見,跟劉啟兄弟倆一見面,便下棋為樂。不過劉賢這個人本來就有北方人的大大咧咧的性格,再加上從小也是驕生慣養的,下棋的時候就因為棋路相爭,對劉啟就不那麼恭敬了。按理說,身為太子的劉啟可以採用更為溫和的方式或者假人之手處理此事,結果劉啟操起棋盤就朝劉賢打去,一時失手竟然還把劉賢給打死了,這也為劉濞後來的謀反埋下了伏筆。
2後來,劉啟當了皇帝,最受寵的莫過於他的老師晁錯了。晁錯為劉啟獻上了一條“毒計”,也就是“削藩”。晁錯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晁錯的意思很明顯,削藩勢在必行,削也是反,不削也是反,可問題在於,晁錯明知道會反,也親口告訴了漢景帝,為什麼後來“七國之亂”的時候,會那樣手足無措呢?
受到“削藩”直接影響或被恐嚇的七個王,即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聯合起來謀反,七王加一起的軍隊有五十萬之多,而政府中央軍的守軍只有十萬而已。是說晁錯的“削藩”太理想化?還是劉啟太天真呢?
3更可憐的是晁錯,當“七國之亂”的時候,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來的時候,漢景帝竟然很容易就相信了大臣們的建議,相信了七國“清君側,誅晁錯”的鬼話,將晁錯腰斬於長安東市之上,晁錯為他的“毒計”埋單了,可悲啊。
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相信“誅了晁錯”七國就會退兵,還有人認為晁錯只是漢景帝的一個棋子,然而漢景帝真的那麼自信他的十萬中央軍可以戰勝七國的五十萬聯軍?水一白認為這極有可能是劉啟“玩脫了”,但是他運氣好,他還有周亞夫,這位漢文帝臨死前託孤告訴他關鍵時刻可有大用的名將,救了漢景帝的江山。
僅僅三個月,周亞夫便平定了“七國之亂”,立下大功一件。
4然而,立下大功的周亞夫依然難逃一死。
先是周亞夫反對漢景帝廢立太子,後又反對封劉徹的母親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匈奴五將來降的時候,漢景帝打算封他們為侯的想法又遭到了周亞夫的拒絕,周亞夫被徹底的邊緣化了。
後來,為試探周亞夫,漢景帝竟然請周亞夫吃飯,而不給他筷子,氣得周亞夫拂袖而去,最後周亞夫因為他兒子的過錯而受牽連,餓死在了監獄之中。
一代名將死得也是相當的窩囊。
總的來說,漢景帝在政治上還是有一定的建樹的,除了倉促上馬的“削藩策”差點讓西漢的江山易主外,並沒有做什麼添亂的事,使得西漢的經濟一直在向上發展,也為他兒子漢武帝對匈奴作戰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不過,他的肚量卻也是非常的狹窄的,並不善於接受不同的意見,這一點是遠不如其父漢文帝的。
回覆列表
首先,漢景帝是一個傳統意義的好皇帝,為治期間休養生息與民無爭輕斌薄徭,崇尚節儉,知人善任,他統治的十六年,大漢國力得到快速的恢復,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盛世之一,史稱文景之治。也為後來的武帝時代大一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年輕時用今天的話多,就是個混混,和人家吳王劉濞的兒子下盤棋,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一棋盤砸死了劉濞的兒子,大有我爹是李剛我怕誰的架式。
但在位期間,沉穩和極強的控制力,是這位皇帝的標籤,當然,這樣的形容詞講俗,就是這位偉大的皇帝是位喜怒不露於言表的心機婊。
他的政治生涯難言安穩,上臺後要面對母親對兄弟的偏愛,要面對同姓分封王坐大的政治格局。但這些都被他一一化解。
在帝王心術上,他得到了祖父劉邦的真傳,為了達到政治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翻臉不認人的本領不比劉邦差,無論是自己的帝師晁錯,還是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周亞夫,漢景帝手起刀落的時候一點猶豫都沒有。
甚至當他決定為自己未來的接班人掃平妨礙的時候,自己身邊的女人,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是毫不猶豫的痛下恨手。
這點他甚至比自己的繼任看起來更霸道的漢武帝更為果斷更為狠毒。
但他又是一個心滿柔情心繫天下的男人,一生為打造一個盛世而委屈犧牲自己,也是一個好兒子(對竇太后來說),好父親(對接班人劉徹來說)
劉啟這個皇帝總的來說雖然不夠高大上,但總體這位劉啟,還算個不太冷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