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猷c
-
2 # 朕驚歷史
《史記》記載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後人,“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從司馬遷的記載推斷,堯舜禹他們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也就是說如果是禪讓傳位的話,也是他們親戚間的互讓。
堯把帝位讓與有德的舜,舜又把帝位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開創禪讓制他們間的和平禪讓是後世史書中記載的主流觀點,也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文人、統治階級也大力宣揚他們的美德。不過,他們是否是真的禪讓傳位,漸漸引起人們的懷疑。
三王以來父子、兄弟因王權的爭奪而互相廝殺的諸多例子似乎動搖了和平禪讓的可能性,況且雖然堯舜禹之間是親戚關係,但都隔著好幾輩人,所謂遠親不如近鄰,更何況骨肉手足間都會反目成仇。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為了爭奪王位殺了自己的哥哥;素有千古一帝明君之稱的唐太宗,也親手射殺他的哥哥。像子弒父,兄弟相殺的例子還有很多,這就很難讓人不懷疑難道同樣是人堯舜禹他們就有一點私心嗎?
《竹書紀年》的出土記載了與傳統觀點相反的另一種真相,那就是堯舜禹之間並沒有禪讓,而是他們透過暴力爭奪的方式取得帝位。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史官所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西晉時因一起盜墓案件而被發現。因書中的記載與傳統史書記載有很多出入,很多的思想不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而被雪藏,所以不被大多數人所知。其中,就有關於堯舜禹繼位的記載。
《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韓非子·說疑》記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書中記載堯因為後來才德衰敗,舜發動政變囚禁堯,堯的兒子丹朱也見不到他。後來,大禹又逼迫舜,做了夏朝的國君。
《竹書紀年》的說法似乎更符合人之常情,人都是有私心的,普通人大多抵擋不住權力的誘惑。不過,究竟是哪種說法是歷史事實,還有待考證。現在的人的支援哪種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3 # 花開水不流
堯舜禪讓帝位只是傳言,那麼這個傳言是如何而來的呢?原來,孔子閱遍天下之書,發現上古只有堯舜禹三人不是世襲帝位,於是便稱‘天下德者居之”,以堯舜禹為天下君主的榜樣。經儒家世代宣揚,便有了堯舜禹禪讓的故事。
戰國時期就有人提出了懷疑,《荀子·正論》:“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出土於西晉時期的《竹書紀年》一書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書中記載:“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唐代的劉知幾在他所著的《史通》中說:“舜放堯於平陽”,又說舜是給禹趕到蒼梧而死的。
看來古人已經懷疑堯舜禹禪讓制度。
-
4 # 鋒在起時
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民間故事,這是我們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的積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五帝本經的故事。“堯舜禹什麼關?”如果一問,大家怕是要笑了。上古之君,相繼禪讓的關係。堯為舜之岳父,禹曾為舜之臣。這話沒有什麼錯,至少在傳說中是這樣的
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堯舜禹的“禪讓”享受著極高的美譽,不僅是歷代託古改制的最佳藉口,還是諸侯篡位的遮羞布,更被譽為古代的“民主”先聲。其實,任何一個人的上位,都是利益集團內部鬥爭和妥協的結果,從堯舜禹三人的關係,我們也可窺見現今“民主”的一角。
自黃帝打敗炎帝和蚩尤,取代神農氏登頂帝位之後,天子位一直在其家族內部傳承。黃帝傳位給他孫子高陽,也就是帝顓頊。高陽死後,帝位被他的“族子”也就是皇帝的曾孫高辛所得,這就是帝嚳。帝嚳死了之後,他那個叫“摯”的兒子繼位,因管理不善,被大臣們罷免,他弟弟放勳上位,也就是堯。這麼看來,堯其實更像是宮廷政變的最終受益者。
書上說,堯因為兒子丹朱頑兇,而從民間挑選接班人,他找的這個人叫姚重華,然後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這個人就是後來的舜。舜呢,也因為兒子商均不肖,而重新挑選大能做繼承人,這次選的人我們都知道,是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大禹的名字叫姒文命。
暫且在這兒打住,我們來看看舜和大禹的身份。按血統(黃帝-玄囂-蟜極-帝嚳-摯/堯),堯是黃帝玄孫;舜是黃帝的七世孫(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虞舜),禹是黃帝的玄孫(黃帝-昌意-顓頊-鯀-禹)。由此可見,堯和禹是遠房兄弟,而舜則是他們的玄孫,他們之間不管是誰當天子,都是家族內天子位的傳承,不存在什麼傳給“家外人”的“禪讓”。有人以這種排位關係,認為舜不可能讓位給大禹,他們忽略了一個簡單的事實:白鬍子的孫子,學步的爺爺,年齡和輩分是不搭界的。
再進一步來說,堯是真心想把帝位傳給舜的麼,不見得。堯自己的帝位就是搶了哥哥的,傳給舜,一則是丹朱確實爛泥扶不上牆,二則舜所在的部落有著強大的實力,獲得了各個利益集團的認可。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雖讓位給堯子,但手中仍有權威,諸侯仍聽命於他。所以,舜叫了一聲“這都是天意”,便又重新主動地把帝位從丹朱那裡奪了過來。
所以司馬遷說:“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大禹繼承帝位也同樣如此,舜死後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因為,“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和舜一樣,禹也因為諸侯聽他的話,而取舜子商均而代之。
自啟以後,除了王朝更替或個別生育原因外,帝位基本上是“兄終弟及,或父終子及”形式的近親傳承。再回到大家人所共知的故事,堯帝禪位與玄孫舜,舜帝禪位與高祖禹,私有穿越之嫌。同時,舜娶堯女,而堯女為舜曾祖輩,私有亂倫之嫌。
如果五帝本紀是個故事,這個故事還有待完善。如果是史實,那麼肯定有遺漏的地方,比如堯和禹的世系可能就有缺失。對於《史記》上古的記載,我們在沒有力證之前,既不要隨意肯定,也不要妄加否定,暫當做傳說來閱讀好了。
-
5 # 醉觀滄海
堯舜禹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遙遠,要想知道當時的真實情況也並無過多真實史料,只能靠零星記載和民間傳聞。暫且就我說知道了解的,堯舜禹三代權利的傳承,來說說之間的關係。
一、堯傳位於舜相傳皇帝之後,在中原大地上,逐漸崛起了諸多部落,他們不管是人口、面積,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這些部落的首領,掌管著各自部落內的一切資源,並代表部落外出與其他部落進行談判。到了後來,這些部落覺得,單獨存在的話各部落之間會經常發生爭鬥,還不如組成一個部落聯盟,從而避免爭鬥。於是,在經過一番上商議和討論後,起初,推舉了年紀比較大的“堯”做了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
後來,堯的年紀隨著一天天增大,便產生了推選下一個部落聯盟首領的想法。他的手下知道後,及開始推薦堯的兒子丹開,讓他做新的部落聯盟首領。可是,堯聽了後,搖了搖頭沒有同意,他認為自己的兒子太過於武斷,還喜歡欺負別人,並不適合當首領。
這時候,又有人推薦了一個叫做舜的青年人,說他品性很好,很熱心腸,適合當首領。於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對他考察了一段時間,最後發現舜確實是個能幹且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把部落首領位置傳給了舜。
二、舜傳位於禹禹的父親,在舜的時代就掌管水利事宜,不過為人沒什麼才能,導致中原地帶洪水氾濫,百姓遭殃。後來,舜看不下去了,就把他的官職給撤了,經過別人舉薦將禹提拔到了他父親的位置,主管治理洪水的事宜。
禹是個能幹事的人,在結婚後四天,就匆匆踏上了治理洪水的地方。他帶領人們,走遍千山萬水,檢視險情,搬運石頭,建立防洪堤壩。河道擁堵的地方,就親自下水疏通。就這樣,憑著他的聰明以及身先士卒,那些以前洶湧無比的河水,成為了緩緩的水流,不僅不再威脅百姓生活,還給農田帶來了灌溉。
這一切,舜都看在眼裡,認為禹是一個值得託付的人,於是在臨終前將部落聯盟的首領位置傳給了禹。
三、禹的傳位禹雖然治理水患及國家方法有佳,但是他在掌握了所有的權利之後,逐步開始有了私心,不再想學先輩那樣選賢者而傳位,他想將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啟。
在他老年時,人們紛紛推薦和他一起治水的功臣伯益,他擔心自己兒子的位置不保。所以,禹先下手為強,給了伯益一個虛職,自己的兒子獲得了實權。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啟,立刻繼承了權利,最後和伯益發生了戰鬥。結果是,啟戰勝了伯益,坐穩了首領。後來,啟建立了一個奴隸制王朝,就是我們說的夏朝。
四、小結:所以,堯傳位與舜,舜傳位與禹,這兩代都是禪讓,賢者居之。而到了禹,他有了私心,就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把禪讓制變成了繼承製。
-
6 # 蒙B歷史課堂
堯舜禹三代的禪讓制,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一個美麗的話題。 所謂的公天下似乎與後來的民主社會相吻合。
《竹書紀年》的出土,記載的卻截然相反,人們對那個時期感到懷疑,甚至毀了他們的觀點。
原始部落在過去,人類仍然處在原始社會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概念。 相反,人們分為部落。 這種形狀有點類似於動物。 介紹最強大的人作為部落領袖。 區別在於動物僅具有動物特性。 人類除了強大而有力之外,還必須具有美德來服務人群。
當時的堯舜禹是部落社會,但是這三人都高於部落領袖。 他們是整個部落聯盟的領導人。
禪讓傳說年輕人很孝順。如果一個人可以對父母好一點,那 優點並沒有什麼區別,於是堯開始對舜進行了數十年的測試,最後舜證明了自己的舉動,他們看上去一樣,值得當領袖。在中國人心中,他們始終謹慎地為道德上服務,根據傳說,堯是一個非常高尚的道德人,當選為領導人,在他的領導下,部落團結從未有過的團結。堯死後,果然就把首領位置讓給了舜,這就叫禪讓制,公天下。後來,舜讓位給禹也是差不多的故事。一方面,大禹的個性非常好。 此外,他還有控制水的權力,全世界的每個人都同意他的意見,並繼承了指揮地位。
舜囚堯,舜野死《竹書紀年》本書所記錄的內容與傳統認知有很大不同。 首先,堯的美德並沒有永遠持續下去。 在他的晚年,他的美德下降,變得昏迷不醒,他想放棄他的領袖給兒子丹楚。 舜一看這不行啊。 你是個老頭,領導職位只能由我擔任。
舜野死通常是說,舜老了之後禪位給禹,最終死在了野外。
但是,還有其他一些故事,由禹因為治水功勞太大,舜、禹開始公開戰鬥,但舜在此時的聲譽無法與禹相比。同時,禹還拉了個幫手皋陶為自己背書。
除了《竹書紀年》的記載,李白在詩裡寫道:“堯幽囚,舜野死”,是禪讓制的真實史詩。
曹丕篡漢自立,他在禪讓儀式上說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因此,所謂的禪讓是後世時代的美化,僅代表一種人們的觀念。 實際上,它在歷史上不存在。 堯舜禹禪讓是假的,其實是逼宮的結果。各個朝代也有過禪讓的事情,比如說王莽得位、曹丕得位、司馬炎得位、趙匡胤得位等。打的旗號雖然是禪讓,其實是暴力。
-
7 # 朝陽白露
我們知道,在太古社會時期,,出了三個有名的帝王“堯、舜、禹。”他們的天子之位都是由前任禪讓而來的。堯和舜都沒有把天子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禹成為天子後,就成立了夏朝。本來他也是把天子之位傳給伯益的(顓項和少典氏後裔)。但是他的兒子啟透過一些武力手段最終當上了夏朝的最高領袖。這也是禪讓制過度到世襲制的標誌。中國古代也正式開始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世襲制度。
堯、舜和禹他們自己都是有兒子的,為什麼不直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呢?原來在最開始的時候,天子的繼承人都要由各部落組成的聯合會選舉產生,原天子有提名權(不能提名自己的兒子)。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確立好了接班人了。
那麼,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王權的不斷加深,社會私有制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作為三個帝王(堯舜禹)的後代們,可能也想過透過軍事政變使自己最終坐上“龍椅。”我認為都會有這種想法的。啟不是最終成功了嗎?
當然,在那個時代,禪讓制還是社會主流的時候,繼承大位的條件還是看誰的功勞最大大。不然,縱使你是皇帝的親兒子也不行。
三代禪讓,千古佳話要問堯、舜、禹三代帝王是不是禪讓而來的天子之位,我想說,那一定是的。
當然,他們選定的繼承人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大家也都很支援。但是作為選定的繼承人,也會考慮到前任有兒子之類的。雖然自己是法定繼承人,但是也要稍微推辭一下,看看各諸侯是支援前任的兒子還是支援自己。如果不支援自己,自己當的也沒意思,如果都支援自己,那自然更好了。於是 ,在堯或者舜死了之後,就有了下面兩件有趣之事。
第一件,堯因為賞識舜的才敢,所以就叫他協助自己處理政事。後來舜乾的的卻不錯,堯就宣告他為自己的繼承人。後來,堯死了,三年喪事過後,舜就避開他的兒子丹朱到南河之南去了。而那些諸侯不去朝拜丹朱,而是去朝拜舜,歌頌的也是舜。於是,舜在所有人的支援下就即天子位了。
第二件,後來,舜也是和他的前任君主一樣。把天子位穿給了德才兼備的禹(大禹)。在舜死後,禹也是如法炮製,躲避舜的兒子商均。而那些諸侯亦是不去朝拜商均,反而去覲見禹。於是,大禹在眾諸侯的支援下也順利即天子位了。
我認為堯舜禹三代是禪讓的天子之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著王權的逐步加深,原有的勢力平衡被打破,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就成為了必然。就像禹傳位於伯益一樣,禹的兒子因為夏朝王權的更為深厚,所以他藉此培植了自己強大的勢力。而伯益雖然有才,但是勢力不足。禹傳位於他之後,他也免不了被啟(禹的兒子)把位子給奪了。所以,堯舜禹三代能夠順利禪讓是有他的基本條件的。如果選的繼承人勢力比天子的兒子輩強,那麼,禪讓就能繼續下去;而如果選的繼承人勢力比天子的兒子輩弱,那麼,就算他再怎麼德才兼備,位子也遲早被奪,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就是必然要發生的事了。 -
8 # 潔白雨語
這個問題好回答,又不好回答。
若說禪讓制,符合歷史記載
若說是政變,又符合歷史規律。
堯舜禹,離我們時代太遠了,我們只能猜測而不能胡言亂語。
因為不論是禪讓制,還是政變,堯舜禹都是中國最偉大的帝王,他們的功績,是歷代君王不可替代的。
我們只能告訴後人,在我們最早的先祖中,有很多象堯舜禹這樣的偉大人物,才是我們中華民族沿襲至今,永不敗落…
-
9 # 北方的鐵拳
堯舜禹禪讓王位,是權利交接的和平演變 ,是一場家族內部的權利爭奪。
據《史記》記載,在我國古代中原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是由大家共同選舉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來擔任,這種不以血緣關係傳承的制度,是相對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家天下的公天下。這種傳承製度倍受儒家推崇,最著名的就是堯舜禹禪讓帝位的事蹟,那麼他們真的沒有血緣關係嗎,這種傳承真的就是公天下嗎?
首先,堯傳位給舜,舜不是堯的兒孫,舜又傳位給禹,禹也不是舜的兒孫,這是真的。但是要說他們沒有血緣關係那就不是真的了。因為他們都是黃帝的後代,同源不同枝。據說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有14個兒子,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包括自己的土地、人口和軍隊。堯舜禹就分別是這些人的後代,堯是第五代,舜是第六代,禹是第七代,原來所謂的禪讓制都是一家人,這種選舉應該叫選擇或者爭奪。
其次,這種傳承也並不都是自願的,有時更是無奈。堯首先是把舜招為自己的女婿,然後安排他輔佐自己處理部落聯盟的事物,可是舜逐步掌握了聯盟裡的實際權利,連堯也拿他沒有辦法。堯去世後,也並沒有直接安排舜繼承自己的位置。在堯的兒子丹朱守孝期滿三年後,舜流放了堯的兒子丹朱,這才繼承了帝位。我們也可以理解舜是從丹朱的手裡篡奪了帝位。
舜把治理洪水的任務交給了禹,大禹經過十三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功治理了水患。這時禹的名望和實力都達到了頂峰,甚至超過了舜。而舜的兒子能力平庸,根本沒有辦法和禹抗衡,舜傳位給禹只能說是無奈之下的明智選擇。
因此,古時候的禪讓制並不是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公天下,其實只是黃帝的子孫在利用權勢輪流爭奪帝位而已。
-
10 # 凹凸花開
禪讓其實是一個謊言
禪讓在儒家經典和正史中都被美化為正統德政的象徵。其實,禪讓真的如同天鵝絨那麼純潔美好嗎?不然!歷史真相就是那麼殘酷----禪讓其實是一個謊言。禪讓在儒家字典裡代表著上古聖賢政治,在孔子門徒一廂情願的夢想中,禪讓讓儒家道統戰勝政統的標誌。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執掌政權的領袖同時也應該是道德的完人,這就是所謂的聖人治國。按照這個邏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聖人治國的標誌性人物,只是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以後,這種政道合一的政治模式才被破壞。
揭開謊言的面紗
最早對堯舜禪讓提出質疑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接受漢獻帝禪讓後脫口而出一句:“舜禹受禪 我今方知”。曹丕以自己的現狀去體會出當時舜禹的情況,一下子就用輕身經歷的事實擊碎了堯舜禪讓的美麗政治神話。
一本有別於正統的異類史書《竹書記年》也說過:“昔堯德衰 為舜所囚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也就是說:舜發動政變,囚禁了帝堯和太子丹朱,奪取了帝位。舜一上臺就進行政治肅清,快速剷除忠於堯的政治勢力。可以我們都知道,舜起自田間,躬耕歷山,一個鄉下的窮孩子,在和平年代又是如何能有如此大的造化呢?從一個普通村名,數十年的時間先娶了帝堯二女,成為朝廷重臣,再為攝政王,最後搶天子之位,這不能不說是個異數,也不能說舜沒有過人之處和獨得之秘。
-
11 # 富元製作
上古三代我們都知道,就是堯舜禹那時候,那時候還是原始部落,而所謂的堯舜禹不過是當時各部落的領袖,堯帝 統一 部落,舜帝因孝而聞名,堯帝禪位給舜帝,後來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又禪位給了大禹,就是後來的夏禹。這是正常的歷史,那歷史的真相是怎樣的呢?真的禪讓嗎?那可不見得
凡是上過學的小夥伴都聽說過,堯舜禹時代實行的是禪讓制,也就是所謂的“讓賢不讓子”,天子晚年就會根據民間推舉,舉賢任能然後傳自己的王位,挺起來好像很民主很大公無私,但其實這根本就是虛假訊息,編造炮製的假歷史。
在千年前的西晉,有過這樣的一本史書,名字叫《竹書紀年》,這本書並非西晉所著作,而是在當時出土的關於春秋戰國的史書,在這本書裡,對於所謂的“禪讓制”也有著相關的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意思就是堯帝因為無德,然後被後居者舜所囚禁,自己當了新老大。原來堯是想把自己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但舜勢大,發動政變把堯給囚禁在一邊,還流放了堯的兒子丹朱,自己搶奪了帝位。
透過搶奪上位的舜晚年也是不好過的,這和動物其實是一個道理,一個獅群總會有新獅王和老獅王,而此時的舜就是那個老獅王,大禹就成了新獅王,大禹治水有功,威望很高,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政治力量,後來也同樣是發動了政變,將舜流放到了南方,自己取得了帝位。
-
12 # 崔海新
首先非常感謝你的提問。
堯舜禹時代是上古非常久遠的原始社會。我們能夠得到那個歷史年代的資訊,都是透過考古,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年代,很多事都是靠後人的猜測。即便有文字記錄的年代也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真實的歷史。所以今天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只能是透過我們得到的資訊加以判斷和評述。只是茶餘飯後的討論。並非是真實的依據。
以下都是個人的一些看法。
在原始社會想要世襲或沿襲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是需要得到大多數人的同意才可以。我們把原始社會的人類的生活形態與動物世界進行對比。就會有很明確的參考。
我們以獅子為例。一個獅群只能有一個雄獅。而這個事情的所有的實物分配都是由獅王來決定的。而這個獅群一旦有了雄性小獅子的誕生。獅王一定會在他成年之後把他趕出獅群。除非落敗。這就是殘酷的自然法則。而被驅逐出家族的小雄獅。也只有靠自己的能力去搶奪其他是群的首領職位。或者自己獨立生存。直至自己的老死。
而我們原始社會與動物世界應該是有一致性的。雖然我們用了很多想象的美好畫面去描述這種禪讓制。但我個人還是認同的是能力。堯舜禹時代,也一定是以能力作為評判一個人是否能成為首領的首要條件。而當他們老去之後,繼承人也一定是。以能力作為首要標準。禪讓換句話說就是公平競爭能力強孝優先。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大禹的兒子啟能夠沿襲的主要原因。他有了絕對的實力,他就能夠去沿襲這件事兒。由此開啟了世襲制。
也許把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做對比是很不恰當的。但人類學家已經告知我們,人類的產生就是由動物演變而來的。那這樣去作為參考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
13 # 付貴寶1
黃帝以後,華夏部落聯盟吸收了夷人中的一些部落,發展到黃河中游的大平原地區,部落聯盟制度也更加完善。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首領日久,在部落聯盟議事會上提出繼任人選的問題。四嶽(四方部落首領)推薦舜為繼承人。堯對舜先進行了三年考核,使他辦理各種事情。認為可委以重任,然後命舜攝位行政。堯死後,便由舜繼任為首領。舜即位後,也用同樣方式,薦舉經過治水考驗的禹為繼承人。禹繼位以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復以伯益為繼承人。以上堯舜禹透過民主方式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在我國曆史上稱作“禪讓。”
由於遠古時代生產力極為落後,人類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們需要選舉出賢能、公正的人當首領。以帶領大家抵禦外來的侵襲,進行生產勞動的平均分配食物。
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於《尚書》之中,但其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1993年郭店一號墓出土的<唐虞之道>與2002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收錄的<子羔>、<容成氏>三篇都記載了上古的禪讓。《唐虞之道》推崇禪讓,指出“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所以禪讓制是真實存在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對禪讓持懷疑態度。比如《山海經海內西經》、荀子的《正論》、韓非子的《說疑》、《竹書紀年》等著作對禪讓提出懷疑。認為堯舜禹是透過逼迫、囚禁等方式取得的帝位。主流觀點還是禪讓的提法。
回覆列表
在千年前的西晉,有過這樣的一本史書,名字叫《竹書紀年》,這本書並非西晉所著作,而是在當時出土的關於春秋戰國的史書,在這本書裡,對於所謂的“禪讓制”也有著相關的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意思就是堯帝因為無德,然後被後居者舜所囚禁,自己當了新老大。原來堯是想把自己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但舜勢大,發動政變把堯給囚禁在一邊,還流放了堯的兒子丹朱,自己搶奪了帝位。
透過搶奪上位的舜晚年也是不好過的,這和動物其實是一個道理,一個獅群總會有新獅王和老獅王,而此時的舜就是那個老獅王,大禹就成了新獅王,大禹治水有功,威望很高,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政治力量,後來也同樣是發動了政變,將舜流放到了南方,自己取得了帝位。
除了《竹書紀年》的記載,李白更是在詩裡寫道:“堯幽囚,舜野死”,也是禪讓制的真實寫照,因此,所謂的禪讓制可能只是後世對那個時代的一個美好的願望,表達人們的一種思想,歷史上其實並不存在,知道真實的歷史是不是覺得其實有時候挺悲哀的。
到後世三國魏晉時期,有這樣一位才子對於禪讓制有著顯白的說法,這個人就是曹丕,曹丕的父親曹操一生沒有篡漢自立,而曹操剛死,曹丕就篡漢自立了,他在禪讓儀式上就說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漢獻帝禪讓給曹丕的歷史,其中的貓膩我想各位都知道吧,那是禪讓嗎?顯然不說,曹丕的這句話也是直接把禪讓制的窗戶紙給捅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