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使用者來自文獻名邦
兩宋時期,西夏被宋、遼、金所圍困,李元昊為了生存之道,儲存實行,實行與各國訂立和盟,友好相處,實際上他野心很大,也想侵犯宋朝,但屢被打敗,只能在宋、遼、金三國夾縫中求生存。
-
3 # 淺廢
正是因為夾縫,西夏才能存在。正是宋、遼、金給了西夏存在的機會,西夏原不過宋時一個藩鎮而已,北宋本來就可以將它滅掉,但西夏向遼求援,遼為了保證自己利益,不讓北宋做大北上,肯定幫西夏了。
另外,西夏雖小,但國主李氏家族在那裡經營的時間長久,勢力大,當時民風彪悍,軍事戰力還行,至少可以在一程度上自守,加之能找到外援,自然就獨立存在了。
後來遼衰落了,遼征服的女真獨立出金國,西夏夾在中間,就形成一個穩定的局面,它可以在宋、遼、金之間從容切換聯盟。關鍵是宋、遼、金實力在相當長時間內誰也吃不了誰,西夏投誰,誰就更強一些。
所以說夾縫有時也是好事情,多國並立反而能給小國生存機會。最怕一股獨大,那樣小國就玩完了。
-
4 # 微史春秋
各國自有各國的生存之道,西夏能存在如此長的國運,除了地理位置因素和党項人的善戰外,我認為還有兩點至關重要。
一、三國鼎立的均勢遼、宋、夏,和金、宋、夏分立對峙,其實也是一段三國鼎立的格局。
既然出現三國分立的局面,很多程度就是一種勢力均衡或相互相互制衡造成。
這在遼宋夏對立時體現的十分明顯。
北宋北伐契丹失敗,契丹南下也最終以和談收尾。西夏從北宋統治下獨立,北宋多次用兵也失敗,遼夏戰爭雙方也各有勝負。
從實力上來說,在一定的時期內,任何一國都無法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消滅另一國,這是實力均勢造成的。
而當三國分立局面徹底形成時,再想去打破就更難了,因為一國可能同時面對兩個敵人。
二、西夏靈活的外交政策這在西夏獨立之初體現的尤為明顯。
從李繼遷時代開始,党項人對北宋是時叛時附,打不過時就投降歸順,有點實力時就反叛提要求,北宋的優柔寡斷和“以夷制夷”政策,促使西夏一步步壯大。
到李元昊時也是如此,他實行依遼抗宋的政策,主動對遼稱臣,換取遼國的支援。而遼國也充分利用西夏,挾夏詐宋,這使得北宋時刻擔心裡面受敵。
在外交上,北宋被束縛了手腳,加之那些仁義倫理,使得北宋不敢撕毀訂立的和議,一面背上背信棄義的惡名。
但是西夏和遼國對立所謂的和議可沒有這些包袱,想毀約就毀約,想重訂新約就付諸行動。
如遼國曾挾夏詐宋,迫使北宋重訂澶淵之盟的條件,再次增加歲幣,史稱“慶曆增幣”。
李元昊更是反覆無常。
當西夏和遼國出現裂痕,第一次遼夏戰爭爆發時,李元昊立刻和北宋議和,擺脫裡面對敵的困境,而面對這樣一個大有可為的機會,北宋最終選擇兩不相幫的和稀泥政策,置身事外,坐山觀虎鬥。
在整個兩宋時期,宋代的外交都是一塌糊塗的,比之西夏差遠了。
北宋曾有河湟拓邊的行動,效法漢代斷匈奴右臂的行為,在西北動手,消滅西夏。這個戰略幾進成功,西夏被打的離滅國不遠,但是由於北宋聯金抗遼,滅遼後引來了金,打破了均衡,遼宋夏並立的局面很快又被金宋夏並立的局面取代。
-
5 # 穿插游擊隊
宋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十月,西夏李元昊稱帝建國,成為宋之心腹大患。党項人在夏州建立的“定難”政權,在北宋初年與宋的關係極為友好。982年,党項首領李繼捧降宋,宋太宗授以夏州刺史之職。後李繼捧族弟繼遷率部反宋,屢敗宋兵,傳子德明。1034年,德明子元昊建年號,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的領域,東起黃河,西到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南止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1044年,西夏與北宋達成和議,不久又在擊敗遼軍後與遼議和,從此形成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對於西夏有以下幾點
一,西夏是党項族的政權,亡國之後,党項族四分五裂,或者被屠殺,或者被同化,漸漸消失,現在已經沒有党項這個民族了;
二,與沙陀人一樣,西夏的執政者也姓李,甚至淵源也是一樣,唐朝爆發了黃巢起義,党項部落受邀平叛,論功行賞,被賜國姓,而他們原本的姓氏是拓跋,跟之前北魏王朝的建立者一樣。西夏的建國者,名叫李元昊,這個名字,有點韓國風,現在相當常見;
三,公元1038年,李元昊開國稱帝,改國號為大夏,我們都知道,夏這個字對中華文化來說是很神聖的,夏是中國第一個朝代的名字,所以北宋對夏這個國號不予認可,因為他們地處西北,所以把他們叫做西夏。這裡順便說一下,一些史料裡寫的“唐古特”、“唐兀惕”,就是指西夏,很明顯這是“党項”這個詞的別譯;
至於宋忍受著地理不利,軍事制度倒退,缺少戰馬等等劣勢,和周圍的遼,西夏,金,元等遊牧民族停停打打,堅持了三百年,本身已經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
-
6 # 陳永金
一碗飯不多,卻需要一口一口吃完,不可能一口將一碗飯吞下去,這樣會噎死的。需要各個擊破,弱肉強食,沒有實力滅國是遲早的事。
-
7 # 每天五分鐘讀歷史
党項族在北宋初年並不興旺.宋朝過去主要對外戰略擺在與遼國對峙的河北防線.在西北採取以夷制夷的方略,以吐蕃制衡党項的發展.党項在宋初三代帝王時期均向宋朝稱臣.
至宋仁宗時期,党項族領袖李元昊勵精圖治,一方面與遼國和親,一方面加強軍事建設反叛宋朝.在取得連續幾次戰役的勝利(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以及在遼國聲稱即將南下侵宋的情況下.宋朝不得不在腹背受敵的可能性下與西夏議和.
隨後李元昊先後與遼、吐蕃輪番開戰.於1038年定都興慶府(史稱“興慶立國”)
後來西夏與北宋屢次交戰,北宋逐步取得優勢與主動權.西夏喪師失地,被迫向北宋和遼國雙雙稱臣,但是由於西夏自身生產力低下,國內民眾與統治階級矛盾尖銳,西夏又不得不時常與北宋開戰,來轉移內部矛盾.北宋也由於與遼國自澶淵之盟後長期處於和平狀態,為了解決冗兵問題,也不希望西北存在一個常常上門挑釁的鄰居,於是自宋仁宗之後,宋英宗、神宗、哲
宗、徽宗五代皇帝都十分重視對西夏的戰略部署與軍事打擊.
到夏崇宗時期,北宋滅亡.南宋、遼國與西夏不再接壤.而金朝因為長期與南宋處於戰爭狀態.無暇顧及西夏.因此金夏基本上長期處於和平狀態,且由於中原戰亂,大量人口與優秀人才流入西夏.西夏此時國力與經濟開始好轉並在夏仁宗時代達到頂峰.但由於和平時期武備鬆弛,最終西夏為成吉思汗所滅.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雖然1038年由李元昊正式稱帝.但是實際上帝位長期不為他國承認.在外交上不被宋遼承認(宋遼則透過澶淵之盟相互承認了對方的合法地位),為了換取喘息之機西夏不得不對宋遼稱臣.而且歷史上西夏皇帝也基本沒有享受過他國的稱臣,在當時的東亞各國的國際地位僅比朝鮮略高.
-
8 # Xiao胖2
用簡單的詞語來表達就是,制衡與均衡。因為任何任何一個國家強大,都是對另外一個的威脅。如果宋強大,滅了遼。那麼下一個肯定是西夏,反之亦然。所以當自己不夠強大,只能聯合另外一個弱的對抗強的。做到勢均力敵。這就是西夏為何存在這麼久的原因。
-
9 # 十慄
西夏是党項人建立的政權,佔據甘肅陝西蒙古一帶,先後與北宋、遼及南宋、金鼎足而立,西夏在其中絕對是最弱小的,但是西夏卻能毅力不倒近200年,我覺得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強大的軍事力量
西夏除了少部分地區外,生存環境十分惡劣,養成了西夏人的尚武精神。並且是遊牧民族,實行全民皆兵的制度,“人人能鬥擊,無復兵、民之別,有事則舉國皆來。”這種風氣決定了西夏軍隊戰鬥力的強大。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西夏佔據有利的河套一帶,水草豐美,是養馬的好地方。眾所周知,騎兵在古代幾乎是無敵的代表,一支騎兵甚至可以改變一場戰爭的走向。
西夏軍隊最強的王牌就是重灌騎兵,俗稱鐵鷂子。《宋史•兵志四》記載:西夏“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
鐵鷂子也不負王牌之名,在宋朝定川寨之戰中,西夏充分發揮騎兵優勢,逐步將宋軍殲滅,大獲全勝。遼國賀蘭山決戰中,用計燒光牧草,讓遼軍戰馬無草可吃,趁其疲憊之際,突然發動攻擊,給予遼國重創,不得不與西夏和談。
西夏就這樣用拳頭打出了天下,與遼宋三足鼎立。
二、靈活的外交政策
西夏的對外政策,是根據實際利益,隨機應變的。
對待遼國,由於遼國強盛,在遼夏兩國發生戰爭後,西夏在給遼以重創後立即以勝求和,恢復兩國友好建交。
對待宋朝,在跟遼國結盟的底氣下,對宋朝發動猛烈攻擊。
一旦發現遼國出賣西夏利益,立即同宋和談,並向宋稱臣。不僅避免了宋遼合謀夏國的企圖,腹背受敵,還從宋朝得到了經濟利益,可謂是一舉兩得。
由於前期的正確的外交政策,使西夏國力並沒有因為常年戰爭而遭受困境,反而逐步的發展起來。在國力強盛的條件下,夏遼一戰獲勝,取得了與遼、宋同等地位,三足鼎立勢成。
-
10 # 昨天即歷史
兩宋時期,西夏為何能夠在遼、宋、金的夾縫中生存那麼長時間?我認為題目中“夾縫"這個詞就包含了問題的答案,西夏正因為在遼、宋、金幾大板塊的對撞中閃轉騰挪,靈活應對,採取了遇弱征服,遇強則臣服的策略很好地保全了自己,得以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具體分析如下。
一、與宋的關係。西夏是党項人建立的政權,北宋初,党項酋長李繼遷對宋時叛時降,征戰不斷。其子德明繼位後,由於對宋長期用兵,國力消耗較大,於是與宋議和稱臣,受封西平王,致力於內部發展。公元1032年,李元昊繼位,李元昊是党項族的傑出人物,西夏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勇敢善戰,西夏在他領導下改革內政,國力提升。於公元1038年稱帝,宋朝不承認其帝位,齷齪不斷,夏宋戰爭不可避免,此後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等四大戰役,大敗宋軍。西夏雖然取得軍事勝利,但戰爭耗費較大,人民厭惡戰爭,加之宋朝邊境封鎖貿易,種種壓力下,又同宋朝議和,李元昊取消帝號,宋朝冊封其為夏國主。在此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宋夏和平相處。戰爭與議和兩手準備,有利就打,形勢不利就議和臣服。
二、與遼的關係。也是結盟議和與攻伐交替,早在李繼遷時期,西夏與遼就結成掎角之勢,共同對付宋朝,李德明時期,仍向宋、遼稱臣,對內則獨立自主。李元昊時代,國力較強,曾在1044年的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擊敗宋與遼,西夏一時大盛。李元昊死後,宋神宗五路大軍攻夏,勝少敗多,遼興宗也再度攻打西夏,西夏向遼稱臣。對外就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
三、西夏能夠在夾縫中長期生存的原因還有一個,西夏國地處西北,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遼與宋,金與遼,金與宋之間的攻伐不斷,消耗嚴重,變相減輕了對西夏的軍事壓力。
總之,兩宋時期,西夏能夠在遼、宋、金的夾縫中長期生存,與其國家實力和對外策略密不可分,表面上對遼宋金都可稱臣,實則對內獨立稱帝,有利就打,遇強就臣服。正所謂,疾風過崗,惟草伏存。一直立國至1227年,才被元朝滅亡。
-
11 # 武哥說文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家庭內部的打打鬧鬧,是一種必然,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是中華民族融合和進步的一種方式,正是這種互相紛爭和借鑑,才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團結一心的可以傳承五千年的民族大家庭。
而大宋,就是這樣一個有苦痛有光芒有傳奇的民族融合大時期。
基礎知識:欲瞭解西夏在夾縫中長時間生存的原因,有必要先了解這幾個並立政權的基本情況。(北宋時期的形勢圖)
宋朝: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趙匡胤稱帝,都城開封;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
遼國: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統治區域主要在我國東北一帶。
西夏國: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党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統治區域在我國西北一帶。
金國: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東北女真族不堪忍受遼國統治,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在會寧稱帝,統治著在我國東北的部分部分。
(南宋時期形勢圖)
從北宋、南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分佈情況來看,西夏是比較尷尬的,處在宋、遼、金、回鶻、吐蕃等政權的包圍中,區域不大,腹背受敵。
原因分析:天時、地利、人和?西夏的“長壽”秘訣究竟是什麼?1.宋和遼拉鋸作戰,疲憊不堪,都想回家休息了。
公元979年,宋太宗決心圍攻北漢,遼軍來干涉,太宗堵截了它,滅了北漢政權。後來打到幽州,遼國又派大將干預,高梁河一戰,宋軍大敗,然後一直騷擾宋朝邊境。
公元980年,宋取得雁門關大捷,遼慘敗。
公元989年,宋遼大戰,宋敗,楊業戰死沙場。
。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南侵,11月,到河南澶州,宋真宗在寇準的強烈建議下,親自督戰。遼大將蕭達凜戰死,遼軍大敗,元氣大傷。同年,雙方簽訂《澶淵之盟》,形成了百年的和睦相處。
打到20年,敵人都相互認識了,宋、遼統治階級和人民都想好好休息了。
2.西夏於夾縫中強勢崛起,與北宋大戰,互有勝敗,最後,和議共處。
就在宋遼鬥得難分難解的時候,党項族西平王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雄心勃勃,多次打敗吐蕃和回鶻部落,他父親死後,於公元1038年,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元昊想強迫宋朝承認他的地位,仁宗皇帝不同意,於是,元昊決定攻打宋朝。
而此時的宋,自從公元1004年後,都30多年沒有經歷大規模戰爭,疏於訓練,常常被西夏打敗。
公元1041年,元昊親率大軍進犯渭州,用計謀在六盤山下取得大勝,宋軍死傷慘重。
之後,宋和西夏發生多次戰爭,互有勝敗,後來,仁宗皇帝再次啟用韓琦、范仲淹防守邊關,部隊戰鬥力大增,西夏才不敢進犯。
公元1044年,宋夏簽約議和,宋正式冊封元昊,元昊向宋稱臣,史稱“慶曆和議”,部分內容如下:
元昊對宋稱臣,宋冊封元昊為西夏王;重開沿邊榷場恢復商販往來;宋每年向西夏賜西夏銀72000兩、絹153000匹、茶30000斤,改”歲幣”為“歲賜”。
此後,北宋內憂不斷,民族之間還要“賜銀”,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社會弊病,財政入不敷出,任由遼和西夏的存在,軍事上根本不敢舉行大規模戰爭。
3.遼國內亂重重,政治腐朽,與西夏大戰,敗後和議。
遼國在遼興宗耶律宗真時期開始由盛到衰,特別是經歷蕭太后的爭權和皇太叔之亂後,遼國大勢已去,統治內部已經非常腐朽。
公元1044年,夏遼之間的長期摩擦升級,戰事一觸即發。五月,遼興宗屯兵十萬在西夏邊境,隨後進入西夏境內掠奪。西夏在東部邊境部署兵力隨時準備迎戰。
十月,遼興宗統兵十萬分三路進攻。夏軍大敗,退回賀蘭山,元昊借請罪之機採取緩兵之計,最後遼軍大敗潰逃,死傷無數,遼興宗逃脫,元昊大勝。
從此遼興宗已經無力消滅西夏,兩國便開始議和,戰爭結束。
到遼國最後一個皇帝天祚時,遼國已經搖搖欲墜。即位後的最初十幾年,他不理朝政,終日打獵釣魚,和金的戰爭也是屢戰屢敗,政治更加腐朽,全國上下離心離德,軍隊毫無鬥志。
4.西夏與宋、遼、金三方結盟,最後慘亡於蒙古鐵蹄。
在遼國的統治後期,東北的女真族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反擊遼國的統治。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在會寧稱帝,國號大金。即位不久,攻打遼國的黃龍府。
在這段時期,金有雄才大略。為免減小阻力,金國和西夏結盟,雙方一拍即合,互不進攻。
到公元1120年前後,宋金達成“海上之盟”,按照約定,宋收復燕京。公元1121年至1123年,北宋和金國聯合對遼國開展軍事行動。金國將兵非常勇猛,成功地將遼國擊敗趕到了中亞。而宋軍大將童貫以為遼已經不堪一擊了,不想一連吃兩個大敗仗,損兵折將,金軍背信棄義,趁機拿下燕京。
公元1125年,金滅遼,然後,發兵南下,把進攻矛頭轉向北宋王朝。
公元1127年,“靖康之恥”,東京告破,金滅北宋。
(靖康之恥圖)
金國顧及和西夏的盟友關係,沒有馬上對西夏下手,而崛起於漠北的大蒙古國,鐵木真親率大兵,帶六次入侵西夏,鐵木真最後戰死,秘而不宣。蒙古挑撥離間,各種辦法用盡,最後於公元1227年滅亡西夏。
總結:西夏國的長期存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不是偶然 。從公元1038年到公元1227年,西夏存國189年,歷經十位皇帝而亡。西夏的存在好像是其他幾方政權的姑息,其實不然。這個偶然裡面有必然。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林立,北宋實現不了統一,那麼,幾個政權並立互相牽制,形成鼎立局面,是最好的結果,也是那段歷史的必然選擇。
而且,西夏和宋、遼的結盟,都是透過戰爭,靠實力實現的,哪怕最後,強大的蒙古鐵騎進攻了六次,才滅亡西夏,都不算是取巧。
西夏在我國西北的土地上,創造了一段空前的傳奇,演繹了一段近200年絕處逢生的歷史風雲。
參考文獻:《二十四史》中的《宋史》《遼史》《金史》。
-
12 # 讀閒書的小角色
三足鼎立
遼朝刻意庇護,籌碼制衡,
宋朝武力較弱,有心無力,
吐蕃四分五裂,自顧不暇,
-
13 # 歷史飛揚
西夏是歷史上由党項人建立的一箇中國西北部的政權,歷經十帝。在立國的189年中,見證了遼、北宋的滅亡,建國初期,相對與遼、宋而言,西夏的國土面積是最小的,金滅遼之後,西夏依然堅強的存活了下來。我覺得,西夏能夠在遼、宋、金國的夾縫中生存那麼長時間,一方面除了與西夏本身的軍事力量有關以外,另一方面這與西夏的“結弱抗強,自強相抗”的外交政策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
其一,西夏以武立國,也以武立國相比起遼、宋,西夏的國土面積可以說是非常小的,在政治上也經常處於劣勢。宋與遼結盟是“兄弟之盟”,而宋夏結盟或者遼夏結盟卻是有著“君臣之分”,可以說西夏與這些政權關係的本質都逃不出附庸的主基調。西夏能夠在夾縫中求生存這麼多年,與其比較強大的軍備力量有著莫大的關係。西夏存在的189年間,戰爭的年代多於和平年代,全民皆兵成為常態,李元昊時期,全國可以上戰場的人數達到了50萬。同時,這些軍人驍勇善戰,擁有的兵種種類較多,例如:步跋子、弓弩兵、鐵鷂子等特殊兵種。並且,西夏的君主十分重視軍備建設,在對外戰爭中獲得的資金都投入到軍事之中,而不是投入到國家的自身建設需求上。
其戰鬥力在與遼、宋的戰爭中也具體的體現出來:在與宋朝的三川口之戰、定川之戰等戰役中多次取得勝利;遼興宗親自帶領10萬大軍討伐西夏也被打得大敗而歸;而後面與金爆發了大大小小的戰爭,也沒有讓金佔了便宜。這些都與西夏的軍備力量有著極大的關係。
其二,西夏的存在有利於平衡政治格局西夏建立初期,遼、宋在政治上更為接近。對於宋而言,遼、夏都是“夷狄”,但是由於西夏立國之前曾長期先後向五代諸朝稱臣,而在唐代管理夏州的節度使由於有功而賜李姓,曾作為中原政權的一部分,所以宋朝的學者大多認為西夏是一種非法政治實體,而不是割據一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從宋朝學者對於西夏的評價就足以看出:
夫元昊,國之仇賊,而北榮之姻親也。——劉敞我們上面分析到西夏的軍事力量十分強大,足以同宋、遼、金打戰,保衛國家的力量是有的。而此時的形勢下,又沒有出現一個政權能夠足以統一這些政權,打又不過,那就以西夏作為緩和點,來平衡這種政治局面。這就使得西夏的外交政策有了遊刃的餘地。
“中國大地上實際缺少一個足以號召各民族走向政治上大一統的核心力量。”——王天順《西夏與周邊各族地緣關係亂述》“結弱抗強,自強相抗”的外交政策由於西夏特殊的政治環境,國家雖然軍事上比較強,但是如果想要佔領中原想來也是心有餘力而不足的,所以它想要生存,只能採取攀附的外交政策,在戰爭中謀求紅利,以維持自身的物資需求,給自身發展奪取時間。
臣遼抗宋,金夏結盟抗衡蒙軍的“結弱抗強”外交政策。西夏建立之前,党項曾是唐朝夏州節度使,後唐滅割據一方;隨著北宋建立,與遼呈南北之勢,此時夏州李氏為了求生存,在權衡利弊之後,向遼稱臣,合力制宋,使得西下的農業、商業以及軍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之後又向宋朝“稱臣請封”建立西夏,穩固了政權。之後在蒙古大軍的鐵騎之下,金、夏結盟以求抗衡蒙,但是夏朝經歷了六次被蒙攻打的情況下,之前外交帶來的資本累計已被耗盡,最終被滅。在遼、宋、金不斷變化的力量格局中謀取戰爭紅利來強大自身。西夏建立初始,向宋稱臣“進表請封”以求獲得穩定的物資輸入,在戰爭中打敗遼、宋後獲得了外交主動權,特別是看到了宋朝軍事上的弱點以及積極求和的態度之後,常常毀掉合約向北宋發起進攻,以此獲得歲幣,來強大自身。金滅遼之後,金、夏結盟,在金入侵宋朝時乘機攻打陝北,用最小的損失獲得了最大的紅利。宋夏戰和交錯,最明顯的就是宋朝為求和平向夏上交大量的歲幣、物資,但是夏也沒有因為宋的求和而長期休戰,反而使得了夏在一次次的戰爭中收穫了物資來強大自身。可以說,西夏在這些政權中存留時間那麼久並逐漸強大與其外交政策所帶來的外交紅利有著莫大關係。小結自古以來皆“弱國無外交”,試想如果西夏一開始就沒有能夠與遼、宋抗衡的軍備力量,那是不是被吞併是很快的事情?之後,西夏統治者又巧妙的借用局勢之變獲取戰爭紅利來強大、壯大自身,使得西夏能夠在這麼多的政權中留有一席之地。但是在絕對的軍事力量打擊下,這些外交政策又顯得十分的蒼白與無力,最終在被動的聯盟中走向了滅亡。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蘇木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
14 # 雲中書翁講史
西夏,一個神秘的國度,在遼、宋、金這樣王朝的夾縫中存在了189年,為何這個存在於西北,疆土面積狹小的西夏能夠存在這麼長時間呢,我們回顧那段歷史,揭開西夏存在於世那麼長時間的真正原因。
1、西夏刀切豆腐兩面光,外交政策靈活多變,打的贏就大,打不贏就議和
北宋建立時,與遼形成南北對立之勢,夾在宋、遼之間的西夏,就是宋與遼爭取的物件。而西夏面對這樣的局勢,採取靈活多變的外交策略,宋強時與遼結盟抗宋,遼強時與宋友好,金朝崛起滅遼與北宋後,又向金稱臣,始終讓自己保持獨立的地位,擺脫被強國吞併的命運。
2、西夏向東無法開啟局面,就掉頭向西開疆拓土
西夏的東面是宋、遼這樣的大國,雖然爆發過戰爭,但始終無法在軍事上取得決定性的突破,而西面是回鶻、吐蕃這樣的弱小國家,西夏為了生存當然是柿子專挑軟的捏,向西開疆拓土,打敗吐蕃、回鶻的盤踞勢力,徹底控制河西走廊,西夏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3、西夏國雖小,但軍事實力不容小噓
雖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好戰必亡;但忘戰也必危。西夏採取全民皆兵的制度,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配合西夏地處沙漠的地形,戰術上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靈活戰術,並輔助鐵鷂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兵種來配合作戰。
回覆列表
兩宋時期,西夏李元昊既有一定軍事才華、政治謀略,又讓西夏整體實力大大提升,因此西夏才得以在宋、遼、金三國夾縫中生存立國了一百八十九年、歷經十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