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山閒人xjianbxrenb
-
2 # 吹殘日月
第一,當時拉丁字母並沒有像現在這樣風靡全世界,所以當時的北韓人並不知道拉丁字母。
第二,當時北韓人的審美還是喜歡方塊字,所以就發明了以漢字筆畫形式的拼音文字,也沒有采用蒙古文字母那種彎彎繞繞的寫法。
-
3 # 金牌劍客
因為北韓字是人為刻意創造的文字,其優點是識字快(腦子好的一個月就能學會)。缺點也明顯,需要記住很多詞彙(類似英語)。
-
4 # 光能收集者
羅馬帝國九百年前就徹底滅亡了,拉丁文是死了的文字。拼音文字有一個最大的缺點的就是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不同族群的讀音是不一樣的。所以羅馬帝國滅亡以後,就沒有人知道拉丁文正確的讀音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國五六百年前才開始建立,他們的文字雖然源於拉丁語,但是已經不是拉丁文了。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國際音標是20世紀的產物。現在有人可以看懂拉丁文寫的文章的意思,但是沒有人知道拉丁文當時的讀音了。就像我們現在看宋詞、樂府等,可以看懂文字內容,卻丟了樂譜,不知道怎麼演唱了。
南韓的諺文是北韓王朝第四個君主在1443年組織人搞出來的。估計那位世宗大王根本就不三百年前在遙遠的西方有人使用一種叫拉丁語的拼音文字。就算知道,他們也無法考證出拉丁文的標準讀音了。他們可以借鑑的最重要方法就是倭國的片假名文字。
其實當年的世宗大王創制諺文的目的和倭國創制片假名的目的是差不多的,都是為了“掃盲”。
1970年朴正熙開始推廣諺文,取消漢字。現在的諺文和1443年的諺文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注
倭國在武曌當政時期請求使用新國名,武曌給他們取的新名字叫日本。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建立北韓王朝。為爭取明朝的支援,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北韓”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遣使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號。朱元璋認為“北韓”是古名,而且“朝日鮮明”出處文雅,因此裁定北韓為新國名。
再注
中國戰國至秦漢時期文獻《山海經》、《尚書大傳》、《管子》等書中,陸續出現了“北韓”的記載。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過那時的北韓是不是現在的北韓你自己看著辦。
-
5 # 一老沈一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
第一,諺文發明的時候,拉丁文字還沒有東漸。那個時候的“北韓人”,很可能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種叫“拉丁文字”的東東。
第二,漢字對古北韓的影響太大,諺文發明出來以後,並沒在北韓受到廣泛認可,20世紀初才被那裡的人們從“箱子底兒”翻出來。這個時候再靠拉丁文字“另起爐灶”,已經“不趕趟”了。
一“諺文”,是在北韓李朝世宗李裪主持下,由鄭麟趾等北韓學者“研發”的。
具體時間上有兩種說法——1444年和1446年。
這種文字的正式叫法,是“訓民正音”,簡稱“正音”或“諺文”。
李裪,為李氏北韓的第四王,北韓王國的第二位國王。他在位32年,正是北韓王朝的鼎盛時期。
而此時,正值大眀正統年間,朱祁鎮剛剛即位,宦官王振擅權,西部南部邊界的麻煩也不少。
大約,李裪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決心建立北韓自己文字的。
1440年代,歐洲尚處於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雖然進行了一段時間,但各國的實力還較薄弱。
這個時期,葡萄牙殖民非洲剛剛開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還要再等50年;荷蘭偷襲澎湖更在150年之後。
總之,當時歐洲對東亞的瞭解,幾乎完全依靠《馬可.波羅遊記》。反過來說,他們對東亞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
二中國與北韓的“密切接觸”,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前後。
商末周初,殷紂王的叔叔箕子,去到北韓建立了政權,史稱“箕子北韓”。
關於箕子“王”朝,《史記.宋微子世家》說:“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箕子作《洪範》,詳解“統治大法”。“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北韓而不臣也。”
《漢書.地理志》則說,箕子是在商末因不滿殷紂荒淫,自行去北韓的。
不管怎樣,箕子北韓,按照《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北韓古籍的說法,是他們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箕子,帶去了中國文化,也包括漢字。
日本最早接觸到漢字,是透過北韓間接見到的。
三一直到7世紀,也就是中國的唐朝時期,北韓有了自己文字的“雛形”。
這個“雛形”叫“吏讀”,相傳由新羅神文王(681-692年在位)時的北韓鴻儒薛聰所創。
之所以說是“雛形”,因為“吏讀”,採取借用漢字的音和義標記北韓語的一種特殊的文字形式。亦稱“吏札”、“吏吐”、“吏道”。
在薛聰之前,已有不少早期吏讀碑文。他的貢獻,是對歷代“吏讀”文獻進行整理,使之更加系統和定型。
到李朝時期,“吏讀”仍在使用,主要用於公私文書。
“吏讀”在使用時,實詞基本用漢語詞,只是這些詞進入句子時,一般都按北韓語的語序,新增用漢字標記的表示語法意義的附加成分。這些附加成分,北韓語稱為“吐”。
到現在,仍有“吏讀”碑文文獻儲存下來。另外,《大明律直解》以及一些文書契約,保留有“吏讀”文字。
四1444年或1446年,被稱為“訓民正音”或簡稱“正音”和“諺文”的北韓拼音文字誕生。
發展到後來,就是現在的“北韓文”或“韓文”。
這種文字,最初有28個字母,包括子音字母17個,母音字母11個。
1527年,北韓高官兼大學者崔世珍作《訓蒙字會》,對“諺文”作了改進——減少一個子音字母,調整了字母順序,規定了字母的名稱。
不過,在1440年代和1520年代兩個階段之後,長時間裡,漢字仍然是北韓的主要文字,特別是官方使用文字。
同時,“吏讀”和“諺文”也在使用。這種“三文”並用的局面,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
“諺文”,在20世紀初被普遍接受。
但是,由於北韓和南韓的分立,使北韓語的書寫成為了兩個系統——1954年開始的北韓純粹“北韓文”字母文字;南韓的“混合”字母文字——“韓文”加漢字,“漢語藉詞”仍是原來寫法,但是按韓語讀音。
另,南韓標準教材《漢文教育用基礎漢字》,收漢字1800個。
2014年,南韓大法院稽核公佈《人名用漢字表》,將收錄漢字擴充到8142個,2015年1月施行。
-
6 # 知識和力量
主要有以下原因:1韓文在拉丁文字傳入之前已經創造出來了,2,南韓人是民族自尊心很強的民族,之所以要放棄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他們是不會去用拉丁文的
-
7 # 大衛1969
首先,韓文不是拼音文字,它是表音文字。
一個科學的文字要具備“易學、易寫、易記、易認”的特徵。漢字是方塊字,是圖形化的文字。它易認的特徵是拼音文字不能比擬的,它比拼音文字少了一個拼讀的過程。南韓人正是注意到了漢字的這個特徵,所以他們把彥文寫成了類漢字的形式。同樣,日本人也注意到漢字的這個特徵,他們的文字(假名)也是類漢字的形式。
中國的文字改革,不應走拼音文字的方向,而應該走表音文字的方向。漢字的特徵——方塊字、一字一音、音有聲調的特徵必須保留。而且由於漢語帶聲調,比起南韓、日本使用表音文字,更有天然的優勢!
漢音,就是漢語的表音文字。
-
8 # 有財有財啦
記得沒錯的話是北韓的世宗大王推行的諺文,彼時北韓人並不知道拉丁字母。這是主要原因。
其實這例子很多,日本人把漢字拆開了當拼音也能用。如今的臺灣省在用的注音符號也是另一種拼音系統。只是我們大陸地區才用了拉丁字母作為拼音系統。
這種例子今天也有,哈薩克也在推行用拉丁字母取代西裡爾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
拼音嘛,自己願意自己造一套,但用拉丁字母還有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鍵盤輸入方便,而且不需要搞一套新的字符集。
用過日本水貨電腦的應該對日本鍵盤上印的假名有印象吧。但美國造的鍵盤拿到中國大陸就能直接用,什麼特殊的符號也不用印刷上去,因為我們的拼音是拉丁字母的。
-
9 # 南山毅
南韓人不用拉丁字母,而重新發明諺文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發明諺文的時候,古代北韓人還沒見過拉丁字母。二是即使他們見過拉丁字母,也會把它看成蠻夷文字,排斥不用。
諺文又叫訓民正音,就是現今南韓所使用的南韓語字母。這套字母在功能上和西方的表音文字一樣,一個字母表示一個發音,幾個字母組合在一起,就能拼出一個字了。
古代北韓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當時的中華文明非常強大,北韓人受中華文化影響,用漢字來書寫北韓語。
但是北韓語和漢語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言,用漢字來書寫北韓語有很多不便,一些北韓語特有詞彙和語法都無法表示。特別是漢字字形複雜,學起來很困難,只有達官貴人才有時間精力學習,普通老百姓很少能學會漢字,因此也無法書寫。
為了讓老百姓能夠書寫,1443年,北韓王朝國王世宗大王組織學者創造一種新文字。經過幾年研究,1446年,新的字母正式釋出,並被命名為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在創造過程中,北韓學者多次到中國明朝學習當時的最新音韻學成就,並在文字外形上對其他文字有所借鑑。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訓民正音字母在排列上不是像西方文字一樣從前往後線性排列,反而是一個音節內的字母堆砌成方塊,這顯然是受漢字影響。訓民正音借鑑的其他文字可能有蒙古八思巴文,西夏文,日文等,但是不可能有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在1443年這段時間還沒有完全成熟,當時大航海時代尚未開啟,拉丁字母的使用範圍僅限於西歐北歐等地。
利瑪竇是最早來到中國的傳教士之一,他寫了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標音的書《西字奇蹟》。利瑪竇來到中國是在1582年,當時他在澳門登陸。此時訓民正音已經發明一百多年了。
所以訓民正音發明時,北韓人不可能接觸到拉丁字母,也就無從借鑑了。其次,就算北韓人當時見識過拉丁字母,也不可能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本民族文字。當時的拉丁字母,在北韓人看來,和野蠻人文字無異。
1446年訓民正音正式釋出後,遭到了當時北韓士大夫階層的強烈抵制。北韓一直受中華文化影響,學者們認為只有中華文明才是最正統的,只有用漢字才是最文明的,其它文字都是異端邪說。
當時的北韓王朝集賢殿副提學著名學者崔萬里就曾經上疏說:
“自古九州島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傳曰:用夏變夷,未聞變於夷者也。歷代中國皆以中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大累哉”。
這段話大意是說,自古以來,九州之內,雖然風土人情不一樣,但是沒有人因為方言不一樣就創造新文字。只有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藩之類有自己的文字,這都是蠻夷才幹的事,根本不值得拿出來說。左傳中說:用華夏改變蠻夷,沒聽說過用蠻夷改變華夏。歷代中國都認為中國有箕子遺風,文化禮儀和中國類似。今天製作諺文,捨棄中國,把自己等同於蠻夷,簡直就是捨棄蘇合之香,取螗螂之丸,這不是文明的拖累嘛。
這段話反映出當時北韓士大夫階層對諺文的排斥,以及對漢字的推崇。同時,裡面提到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藩,蒙古當時用的是八思巴文,西藩指西藏,可見當時北韓人對這些地方的文字是有認識的,同時北韓人對這些異族文字一概持貶低的態度。
所以為什麼北韓人沒有直接採用拉丁文字,而是重新創造訓民正音,一來是因為他們不可能見過拉丁文,二來即使見過,也因為是蠻夷文字,不可能直接採用。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韓文,又稱韓字、北韓字、諺文等等,是北韓半島和中國的北韓族目前通用的文字。但是,因為政治原因,南北北韓雖然使用著相同的文字,但各自的稱呼卻略有不同,這個眾所周知。在本文中,我們姑且皆以諺文稱之,就不去區分北韓、南韓還是中國的北韓族了。
諺文從何而來從商紂王帝辛的叔叔箕子帶著家人、部眾前往今北韓半島開始,北韓半島北部和中部進入後世史家所謂的“箕子北韓”時代。這裡有必要說一說,所謂“箕子北韓”只是後世史家為斷代而人為製造出來的名詞,彼時並沒有“北韓”這個名稱,“北韓”二字第一次出現已經是明洪武二十五年的事情了。
洪武二十五年,剛剛篡奪王氏高麗王位的李成桂(李氏北韓的太祖大王)嚮明王朝請封。在李成桂擬定的幾個國號之中,明太祖朱元璋選擇了“北韓”二字並正式下旨賜名。洪武二十六年,李成桂正式建立北韓王朝,史稱“李氏北韓”。換言之,在此之前,今北韓半島並不叫北韓!至於所謂“南韓”,那是清末的事情了。日本佔領李氏北韓之後,為撇清李氏北韓與清王朝的關係,在日本的授意下、李氏北韓高宗李熙稱帝,建立了所謂“大韓帝國”,“南韓”二字第一次出現。二戰之後,南北韓沿用了“大韓”這個稱呼,建立了大韓民國;而北北韓則沿用了“北韓”這個稱呼,建立了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歷史上的“箕子北韓”“衛滿北韓”雖然地處今北韓半島,但基本就是中國諸侯國一般的存在。“箕子北韓”是周天子正式冊封的諸侯,“衛滿北韓”雖然沒有受到漢王朝的正式冊封,但衛滿本人來自燕華人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自“箕子北韓”開始,華夏文明便在今北韓半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此後的三千年裡,漢字一直都是今北韓半島的官方文字。直到日本佔領李氏北韓之前,漢字依然是李氏北韓的官方文字。
那麼,諺文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說白了,那其實就是古代北韓人的“掃盲課本”。古代的北韓語言文字系統非常“彆扭”,雖然使用著漢字,但說的卻是與漢語不同的語言,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北韓語或韓語。再說簡單點兒,古代北韓的語言和文字是分離的。這就好比是讓我們現在說著漢語的華人日常用英文來書寫,無形中等於是要求每個“有文化”的人都必須掌握一門外語!而這,也使得歷史上的北韓半島文盲率長期居高不下,只有接受過教育計程車子、士大夫階層才能熟練使用漢字,絕大多數平民百姓只會說北韓語、卻不會寫字……
後來李氏北韓的統治階層顯然也看到了這個嚴重的問題,李氏北韓的世宗大王李裪和文宗大王李珦組織許多彼時的高階知識分子、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即前面提到的諺文,用來拼寫北韓語並以《訓民正音》的書面形式予以確定,這就是今北韓語、韓語最早的雛形。然而,漢字在李氏北韓上流社會早已根深蒂固,新創制的諺文從面世伊始便遭到了上流社會的嫌棄,逐步淪為了“掃盲課本”一般的存在、成了“下等人”使用的文字。所以,直到李氏北韓被日本吞併,諺文也沒能真正得到推廣,李氏北韓的上流社會依然使用著漢字……
日本吞併李氏北韓之後,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在北韓半島強制推廣日文,不僅漢字被禁止官方使用,連北韓人自己創制的諺文也被停止了推廣。二戰之後,北韓半島民族主義盛行,在廢除日語、日文的同時,也逐步廢止漢字的使用。可問題來了,日文、漢字都不準用了,北韓人用什麼文字?於是,被上流社會拋棄的諺文又重新被刨了出來,成了北韓和南韓的官方文字並沿用至今。
諺文為何不使用拉丁字母諺文,說白了其實就是“北韓語拼音”,跟我們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表音文字。那麼,為什麼中國可以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諺文卻沒有使用拉丁字母呢?這還要從兩個方面來說。
首先,諺文創制於李氏北韓初期,李氏北韓世宗大王在位期間對應著中國的明宣宗宣德和明英宗正統年間,比利瑪竇來到中國還要早一百多年!雖然元王朝時就已經有歐洲人在中國經商甚至為官了,但拉丁字母並不是一個為時人所熟知的東西。換句話說,彼時的李氏北韓人或許都不知道拉丁字母的存在,即便有少數人知道,態度也基本和華人一樣、視之為蠻夷文字而不屑一顧!所以,北韓人創制諺文時沒有使用拉丁字母也就不足為奇了。從諺文的外形來看,依然還是沒有跳出漢字的圈子,雖是拼音,卻還是以“方塊”形式出現。
再就是民族主義的需要。中國最初創制的漢語拼音其實也不是拉丁字母,而是注音符號。時至今日,中國的臺灣省依然還在使用這種注音符號。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與民國相區別、同時也是為了試水“漢字拼音化”,原來的注音符號被改為了拉丁字母。雖然“漢字拼音化”最終被老人家否決了,但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卻被保留了下來。
二戰結束之後,北韓、南韓分別建國,北韓半島民族主義盛行。在廢除日文和逐步廢止漢字使用之後,北韓和南韓繼續一種能夠彰顯本民族特色的文字,諺文自然是第一選擇。試問,如果使用拉丁字母,與使用日文、漢字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彼時的北韓和南韓都選擇了最具民族特色的諺文作為官方文字,而沒有選擇拉丁字母。
綜上所述,韓文作為拼音文字為何沒有使用拉丁字母,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歷史原因,《訓民正音》頒佈於中國的明朝時期,彼時拉丁字母對於華人和北韓人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即便少數人知道,也基本都將其視為蠻夷文字,李氏北韓世宗李裪又怎麼可能將拉丁字母作為“北韓語拼音”?再就是民族主義原因,二戰結束之後,剛剛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北韓和南韓急需樹立本民族的民族自信,廢除了日文和漢字之後又選用拉丁字母作為本國文字,顯然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唯有北韓本民族自創的諺文才能符合相關要求。所以,無論是北韓還是南韓,都將諺文定為了本國的官方文字。
至於中國的北韓族,在清朝和民國時,中國並沒有北韓族這個概念。只有歸化北韓人和北韓僑民,這些人多是說北韓語、寫漢字,部分人甚至完全融入了中國,說漢語、寫漢字。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次民族大普查時,沒有選擇迴歸北韓的北韓僑民和歸化北韓人被全部納入了中國的北韓族。後來,中國引入了彼時北韓官方制定的標準北韓語作為中國北韓族的標準語言文字。換句話說,中國北韓族的語言文字是以北韓為藍本的、不是南韓。後來的韓語元素都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逐步引入並融合到中國北韓族語言文字中去的。
回覆列表
訓民正音成書於明朝前期,那時拉丁字母沒有現在的影響力。而且當時的北韓世宗大王,是想用自己發明的文字,逐漸取代漢字的影響力。所以,就算知道拉丁字母也不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