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最強五對輪之翼
特種兵,在兵種上指執行特殊任務的兵種,是擔負破襲敵方重要目標和執行其他特殊任務的特殊兵種。單兵作戰能力極強,適合在各種惡劣條件下,完成作戰任務。往往是戰爭中決定戰局的重要因素。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僅從中國古代就可以找出十大特種兵!
1.秦國鐵鷹銳士——劍術馬戰步戰陣戰皆精
“銳士”是戰國時秦國經過選拔訓練有素的步兵。秦國銳士可以以一敵十魏武卒,《荀子》中曾對秦國軍事實力有過高度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當時,步兵以魏國武卒最為精銳,天下呼之為“魏武卒”。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和齊國的“技擊騎士”並稱精銳。
商鞅變法後,秦國新軍在收復河西的大戰中橫空出世,被天下驚呼為“銳士”。鐵鷹銳士是秦國最精銳的部隊,由上將軍司馬錯創立。鐵鷹銳士不僅劍術超凡,而且要馬戰步戰樣樣精通。據說,“十萬秦卒出三千銳士”,秦國新軍二十萬,其中的“鐵鷹銳士”只有一千六百人。
2.東漢:“陷陣營”攻無不破
陷陣營是東漢末年的一支精銳部隊,“將眾整齊,每戰必克”。其統帥為呂布帳下的中郎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陷陣營“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故名 “陷陣營”。
據《三國志》記載,呂布復為袁術使高順攻劉備,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備為順所敗。(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少言辭,將眾整齊,每戰必克。布性決易,所為無常。順每諫曰:“將軍舉動,不肯詳思,忽有失得,動輒言誤。誤事豈可數乎?”然而,“布知其忠而不能從。建安三年,布遂復從袁術,遣順攻劉備於沛,破之。曹操遣夏侯惇救備,為順所敗……”南朝宋時裴松之為《三國志》註釋時,曾專門引用《漢末英雄記》的內容,對陷陣營評價頗高。
3.東晉北府兵——驍勇善戰攻無不克戰無不捷
東晉大門閥謝家,把北方流民、流氓、以及原駐軍的精銳整合,組建了一支拱衛京師、足以對抗北方騎兵、間接聽命於大門閥的軍隊——北府兵。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謝玄派遣劉牢之率5000北府軍精銳奔襲洛澗,大破前秦軍5萬,殺敵15000,北府兵初戰告捷。淝水決戰,謝玄的8000北府騎兵趁符堅軍隊後撤,過淝水猛攻前秦軍陣,前秦軍頃刻崩潰,淝水一戰,8000北府兵大破秦軍主力,歷史記載:殺散、殲滅前秦軍 70萬人!符堅的王朝也因此崩潰。後來,北府兵收拾桓玄,直到2000北府精兵跟隨劉裕殺到建康稱帝,北府兵影響了中國幾十年。
4.乞活軍——無敵哀兵
這支活躍在中國古戰場上的“特種部隊”,輾轉存活了百餘年,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成為五胡亂華時期流民武裝的一個特例。為了糧食,為了生活,為了自保,不得不捲入到戰爭的行列,也體現出流民的困苦與無奈。 它是由官方組織起來的集體流民,是流民中團結力最強、活動範圍最廣、歷時最長久的隊伍。 一個“乞”字,一個“活”字,我們從中能讀出那個時代所有流民的悽慘和不幸。乞活軍的出現和存在,充分見證了那個歷史大動盪時期的悲壯與淒涼。 試想,一支不求富貴但求生存的軍隊的戰鬥力會多麼強大啊!正所謂哀兵必勝!
5.隋代燕雲十八騎——快如風烈如火以一敵百
相傳燕雲十八騎是由羅成父親靖邊侯羅藝率領的精銳騎兵,總共由18個人組成,他們腰佩彎刀,臉戴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身披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眾人揹負大弓,每人負箭18支,同時都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
靠山王楊林曾經對燕雲十八騎這樣的評價:快如風,烈如火,所到之處,寸草不留。強弓彎刀,善騎善射,以一敵百,未嘗一敗。 當年察哈合進攻大隋朝,羅藝率燕雲十八騎,伏擊察哈合,一夜便殺三千餘人,燕雲十八騎窮追不捨,結果兩萬餘人全部覆沒,從此以後,遼部遠走戈壁,再也沒有跨進邊界半步。
6.唐代:“玄甲軍”所向披靡
玄為黑色,甲即盔甲,玄甲軍是唐朝初年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士兵身著黑鐵盔甲縱橫馳騁,所向披靡。《資治通鑑》一書對於玄甲軍有這樣的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臺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餘人,世充遁歸。”
7.南宋背嵬軍——五百精兵破金軍十萬
背嵬軍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統領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掛帥的是其子岳雲。岳家軍鼎盛時期約有10萬人,其中最精銳的背嵬軍騎兵8000人,步兵亦有數千。在紹興l0年,與金軍在潁昌、郾城的一系列戰鬥中,背嵬軍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朱仙鎮,500背嵬精兵更是大破十餘萬金軍。 難怪金人發出“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感慨。 當時宋軍的戰鬥力已經大幅度提升,與金軍作戰並不吃虧,而岳飛的背嵬軍更是開創“步兵在平原擊潰金人精銳騎兵”的經典戰例。 “辮子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被背嵬軍不只一次的打破,或許應該把這句話換換主語:“背嵬軍不滿萬,不滿萬亦不敵”! 袁甫的《蒙齋集》贊背嵬軍道:背嵬軍馬戰無儔,壓盡當年幾列候,先輩有聞多散佚,後生誰識發潛幽。
8.怯薛軍——元朝的奠基和基石
怯薛軍,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組建的的一支軍隊。怯薛軍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他們的統帥是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同時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甚至高於千戶官(其實不歸他管,是成吉思汗直屬)。
這支怯薛軍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
9.神機營——中國熱兵器部隊的開端
明代永樂年間,朱棣建立了戰略機動部隊——神機營,它與五軍營、三千營一起隨皇帝出征。 神機營以火炮,即銅火銃為主要裝備,它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炮兵部隊,使炮兵成為一個獨立兵種,完成特定的軍事任務。神機營建立後,多次跟隨明朝皇帝出征,用手中的厲器——銅火銃作戰。神機營的銅火銃作戰時,列於陣線前列,各炮隊之間有一定間隔,便於裝填炮彈,可以輪番齊射,用炮火摧毀敵人陣地。 1410年,明軍在大漠受到蒙古韃靼軍隊阻擊,神機營立即用炮火突擊阻敵,敵軍的防守陣地被神機營的炮火所摧毀,大部分守軍在炮火中喪生。明軍的騎兵部隊發起攻擊,大獲全勝。
10.戚家軍——殺倭寇驅蒙騎
戚家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東陽的農民和礦工。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在日久承平的萬曆中興時期是很恐怖的戰績。
-
3 # 墨古奇談
戰國時期先後湧現過四支精銳步軍:最早是吳起嚴酷訓練出來的“魏武卒”,其次便是田忌孫臏時期的齊國“技擊之士”,再次便是商鞅時期練成的秦國新軍“銳士”,最後是樂毅練成的燕軍“遼東堅兵”。當魏齊燕三大精銳步軍全部衰落時,秦軍“銳士”之旅依然雄健並保持著強盛的戰鬥力。趙國胡服騎射的軍法大變革,先後練成的三十餘萬鐵騎自然可傲視天下;步軍雖然也是二十餘萬之眾,但與秦軍“銳士”相比,便顯然有兩大缺陷:一是單兵戰力與整體結陣戰力不如秦軍,二便是重型防守器械不如秦軍完備。說起來,趙國也是多山多險之邦,理當有一支長於守禦山地隘口的精銳之師,如何當年武靈王便忽視了呢?長平之戰趙精銳之師為秦全滅,如此看來天下整體最精銳便是秦軍了。銳士是戰國時期秦國經過選拔訓練有素的步兵。荀子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後泛指精銳計程車兵。
戰國中後期秦軍鐵騎與趙軍不相上下,步軍以銳士為主力強於六國之師,舟師水軍在佔領巴蜀長江上游後大大的發展已經超過楚軍。秦國的各種攻守大型器械非常完備,糧草兵源的補給也相當充足,因此秦滅六國螻蟻之師毫無懸念如秋風掃落葉一般簡單,小抵抗的勝利無法扭轉六國被滅的命運。
鐵鷹銳士
戰國時秦國經過選拔訓練有素的步兵。秦孝公時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軍力大盛,士兵的戰鬥力很強。
老秦軍時期,鐵鷹劍士名聞天下,全軍也只有堪堪百餘人。司馬錯做上將軍後,在保留鐵鷹劍士簡拔制的同時,創立了鐵鷹銳士制。這鐵鷹銳士不單劍術超凡,且要馬戰步戰一樣精通,任何兵器到手也都是一樣嫻熟。當世的步戰士兵以魏國武卒最為精銳,天下呼之為“魏武卒”。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與齊國的“技擊騎士”並稱精銳。秦國變法後的新軍在收復河西的大戰中橫空出世,被天下驚呼為“銳士”。司馬錯便借這個名號創立了鐵鷹銳士:下馬步戰以超越魏武卒為準,上馬騎戰以超越趙齊騎士與匈奴胡騎為準。鐵鷹銳士的簡拔方法極為苛刻:首先是體魄關。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手執一支長矛、身背二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同時攜帶三日糧,總重約五十餘斤,連續疾行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者,方為武卒。司馬錯則在此之外又增添了全副甲冑、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與一面牛皮盾牌,總重約在八十餘斤;此關透過,方能進入各種較武;步戰較武要在秦國新軍的步軍中名列一流,騎戰較武要在秦軍新軍的騎兵中名列一流;個人簡拔過關後,還要過以各種陣式結陣而戰的陣戰關,過各種兵器的較武關。如此一一下來,凡能成為鐵鷹銳士者,便幾乎個個都是無敵勇士!秦國新軍二十萬,鐵鷹銳士卻堪堪只有一千六百人。而其中一半都在白起的千人隊,豈非異數?當然,這也是司馬錯的刻意部署。(秦十萬卒出五百銳士。)
魏武卒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士兵披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持戈配劍,操12石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講兵篇)。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吳起率領魏武卒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根據\"吳子.礪士\"裡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足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滿員大概五萬人左右。魏武卒是當世的步戰士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與齊國的“技擊騎士”並稱精銳。
胡刀騎士
漢族的人打仗,原來都是用車。將官們乘車,每輛車後跟幾十名步兵。車是計算兵力和國力的單位,如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一乘就是一輛兵車。當時的胡人(匈奴)打仗是用騎兵。比較起來,胡人的騎兵比漢人的兵車機動、輕便得多。趙武靈王鑑於這種情況,在趙國也練騎兵,叫趙國人都學騎射,這在鞏固國防上有重大的改革意義。可是要學胡人騎馬,必須改穿胡人便於騎馬的衣服。武靈王叫當時的貴族大臣都改穿胡人的衣服,這就叫“易胡服”而其中精銳則稱為胡刀騎士。
技擊騎士
戰國軍陣的複雜化也要求軍事訓練的經常化。戰國時的軍陣已相當複雜,有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之陣、雁行之陣、鈎行之陣、玄襄之陣、火陣、水陣等各種形式。並且每一處軍陣又有“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等多種變化。士卒只有熟練掌握軍陣陣法,才能執戈上陣,從事戰鬥。如果士卒缺乏訓練,不掌握軍陣作戰的技能,是註定會吃敗仗的。而齊國最重訓練。其中又以技擊騎士為最,分能力敵合則佈陣,技擊騎士個個弓馬嫻熟,能征善戰。然荀子說:“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錙金。”“技擊”即武藝,齊國計程車卒個人技藝很高。但齊國的技擊之士,不如魏的“武卒”。魏國的武卒,能“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而魏國的武卒還抵不住秦國的“銳士”。“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也。”秦國勇猛頑強、天下無敵的銳士,是經過更加“酷烈”的方式訓練出來的。
霸王楚軍
諸葛八旗兵
曹操虎豹騎/虎衛兵
張飛十八騎燕將
(三國時代另外還有“飛熊軍”、“陷陣營”、“白馬義從”、“大戟士”、“連弩兵”等一批神秘的古代特種部隊。 )
東晉門閥的僱傭兵——北府兵
東晉門閥的僱傭兵 ——北府兵《晉書·劉牢之傳》:“太元初,謝玄北鎖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猛應選。玄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資治通鑑》:“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東晉大門閥謝家,把北方流民、流氓、以及原駐軍的精銳整合,組建了一支拱衛京師、足以對抗北方騎兵、間接聽命於大門閥的軍隊——北府兵。謝家對於北府兵的整合,對自己的家族、東晉政治、乃至中國政局都產生很大影響。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符堅宣稱:“以我百萬大軍,即使將馬鞭投到長江中,也足以讓長江斷流。”謝玄派遣劉牢之率5000北府軍精銳奔襲洛澗,大破前秦軍5萬,殺敵15000,北府兵初戰告捷。淝水決戰,謝玄的8000北府騎兵趁符堅軍隊後撤,過淝水猛攻前秦軍陣,前秦軍頃刻崩潰,符堅的弟弟苻融戰死,符堅本人中箭,落荒逃走。淝水一戰,8000北府兵大破秦軍主力,歷史記載:殺散、殲滅前秦軍 70萬人!符堅的王朝也因此崩潰。後來,北府兵收拾桓玄,直到2000北府精兵跟隨劉裕殺到建康稱帝,北府兵影響了中國幾十年。雖然嚴格意義上講“北府兵”有幾個時期,但總的來說,從謝家整合開始,北府兵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精銳部隊,這支部隊的著名將領如劉牢之、劉裕等人也成了舉足輕重的人物,哪個門閥能控制北府兵,他就控制了江南漢人政權。北府兵從謝玄整合開始,就成了大門閥的僱傭兵,東晉政府對它的指揮都不靈。北府兵的入選是因為他同時具備強大戰鬥力和對政局的強大影響力。
燕雲十八騎
相傳,燕雲十八騎是由羅成父親靖邊侯羅藝領導的騎兵部隊,是羅藝的殺手王牌。燕雲十八騎總共由十八個人組成,他們身著寒衣,腰佩彎刀,臉帶面罩,頭蒙黑巾,隱見雙眼,外身還披著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眾人背負大弓,每人負箭十八隻,同時都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燕雲十八騎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動,很少會進入中原內。燕雲十八騎神出鬼沒,並且個個都帶著面罩,從來沒有人看到過他們的真面目。
燕雲十八騎是一隻非常恐怖的殺手部隊。每次燕雲十八騎出現時,都將給異族帶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殺戮。相傳有外族侵入時,燕雲十八騎一次就殺掉外族侵略者幾千人,令得外族侵略者長年不敢再犯一步。燕雲十八騎以號角為令,只聽命於其主人,呼曰:“主公”。靖邊侯羅藝死後,由羅成將其解散。 靠山王楊林曾經對燕雲十八騎這樣的評價:快如風,烈如火,所到之處,寸草不留。強弓彎刀,善騎善射,以一敵百,未嘗一敗。他們的戰術就是一個字:死。他們不是人,是一群殺人不見血的屠夫,是來自地獄的魔鬼。當年遼部察哈合臺帶領遼軍一萬多人進攻大隋朝,入侵燕門關搶掠。羅藝率燕雲十八騎,伏擊察哈合臺,一夜便殺三千餘人。察哈合臺帶領殘部逃回大漠,燕雲十八騎窮追不捨,沿途再殺兩千餘人。一直追至察哈合臺的家鄉,一到那裡見人就殺,連女人小孩都沒有放過。兩萬餘人一夜之間全族誅滅。每騎皆縛三十六顆人頭,首皆蒙面。從此以後,所有遼人部落都遠走戈壁,再也沒有越國界半步。而十八騎本身,無一傷亡。
李世民的利劍——玄甲軍
《資治通鑒》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李世民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顛峰,他開國的一大利劍就是“玄甲軍”。唐夏虎牢之戰,李世民率領數千唐軍與十幾萬夏軍對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軍。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斬俘6000餘人。在決定天下歸屬的虎牢關之戰中,竇建德率領精銳主力十餘萬人前來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僅用3500名玄甲精兵為前鋒增援虎牢關,結果大破竇建德十餘萬眾,竇建德僅率數百騎逃遁。隨後,洛陽的王世充也被消滅。天下的局勢完全轉向了對唐軍有利的一面。有唐一代,武功強盛一時。“天可汗”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李世民依靠他天才的軍事能力開創了一個時代,而玄甲軍則是他手中最鋒利的一把利劍!白居易贊道:“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它的入選是因為唐朝是當時世界最強的,而玄甲軍唐朝最強的軍隊。
不敗神話——岳家背嵬軍。
《雲麓漫鈔》記載:“韓、嶽兵尤精,常時于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南宋中興四將,岳飛的岳家軍是最為強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軍”則是精銳中的精銳。
“背嵬軍”名稱的理解頗多:一說嵬本指酒瓶,將帥的酒瓶必親信拿,故喻為親信。一說是皮牌。還有一說是大將帳前的驍勇人。又說這是番語,岳飛只是借用了這個詞。另外,說書《岳飛傳》,將岳飛精挑細選出的八百人,稱為八百雁翎隊。
《鄂國金佗編》卷二十二《淮西辨》雲:“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又說“穎昌、朱仙,皆以是軍取勝”。岳飛的岳家軍鼎盛時期約有十萬人,可分為: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遊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和背嵬軍等十二軍。其中背嵬軍騎兵8000,步兵亦有數千。在紹十年與金軍在潁昌、郾城的一系列戰鬥中,背嵬軍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郾城一戰,岳飛的背嵬軍先以步兵大破金軍精銳“柺子馬”,再以極少的精銳騎兵猛衝敵陣,終於大敗兀朮的精騎15000人,兀朮嘆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岳飛的奏摺稱:“殺死賊兵滿野”。兀朮不甘心失敗,集結三萬騎兵再攻穎昌,岳雲以背嵬軍騎兵八百挺前決戰,再次大破兀朮的金軍精騎,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部隊隨後跟進,“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在朱仙鎮,五百背嵬精兵更是大破十餘萬金軍。難怪金人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當時宋軍的戰鬥力已經大幅度提升,與金軍作戰並不吃虧,而岳飛的背嵬軍更是開創“步兵在平原擊潰金人精銳騎兵”的經典戰例。“辮子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被背嵬軍不只一次的打破,或許應該把這句話換換主語:“背嵬軍不滿萬,不滿萬亦不敵”!
袁甫的《蒙齊集》贊背嵬軍道:背嵬軍馬戰無儔,壓盡當年幾列候,先輩有聞多散佚,後生誰識發潛幽。
一代天驕的近衛軍——怯薛軍
《元史·兵志二》:宿衛者,天子之禁兵也。方太祖時,以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為四怯薛,領怯薛兵朝夕分番宿衛。......時號掇裡班曲律,猶言四傑也,太祖命其世子領怯薛之長。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泰合四年,成吉思汗組建怯薛軍,挑選精銳,人數不多。後來又將怯薛軍擴充到萬餘人,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它的統帥更是非同小可,有四個人,他們就是元初“四傑”:木華黎 、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 ,又被封為“四怯薛”。歷史評價:這支怯薛軍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怯薛軍 作為成吉思汗的掌上明珠,自然不會隨意使用,它的作用主要是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但由於蒙古人,尤其是成吉思汗的武功實在太耀眼、太震古爍今、太令人欽敬,所以精銳部隊少了蒙古精兵實在說不過去,而怯薛軍 毫無疑問是最具代表性的。
明末真正的精銳——夷丁突騎
《明季北略》記載:(吳三桂)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 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手中主力為袁崇煥調教出來的“關寧軍”,這個集團軍是明朝軍隊的精華所在,也是左右中國政局的主要力量。李自成親率大順軍主力十萬進軍山海關。在大順軍隊猛烈的攻勢下,吳三桂的防禦體系逐漸崩潰,北翼城是李自成選擇的突破口,眼看就要被攻破,幸虧吳三桂親率“夷丁突騎”支援,才擋住了大順軍的攻勢。即使到了最危機的時刻,吳三桂還是依靠自己的這支精兵數百人殺出重圍向清軍求救。
在改變中國歷史程序的這場大戰中,吳三桂手下這支“夷丁突騎”數次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這支部隊“置籤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簽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衝突無不利”。要知道明朝的遼東兵是集天下精銳於大成的部隊,而“夷丁突騎”在早期是吳三桂的親軍,後期他做了一方大員,這支部隊也壯大了很多,關寧軍的精華就在這裡。所以說:關寧軍是集天下精銳的大成,夷丁突騎是集關寧軍精銳的大成。它的入選是因為袁崇渙一手組建的,足以對抗滿清八旗兵。
-
4 # 國家人文歷史
在中國軍事歷史上,特種兵其實一直都有存在,只不過隨著朝代的更迭,在稱呼、建制、裝備上都不斷變化著。一般這樣的特種部隊兵不在多而在於精,且時常配備先進的武器或者是教授先進的或有特殊用途的戰術。以下就舉一個明朝的例子,即明朝的神機營。
朱棣即位後將明帝國的首都遷往北京,之後就在洪武時期建立的衛所旗軍編制的基礎上,對軍隊進行整改,最具突破性的一項措施便是建立了不同於衛所編制的三大營。這裡的三大營指京師京營,即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全都歸朝廷直接指揮調派,且三大營只能以及技術各有不同。其中五軍營與三千營都是以冷兵器為主,只有神機營是獨立的火器部隊。
神機營下轄五軍,分別為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中軍,官兵裝備了大量神槍、單眼銃、手把銃、盞口銃、碗口炮、將軍炮、單飛神火箭、神機火箭等火器,部隊中還增設了監槍官,是專業性極強的特種部隊。永樂年間神機營創立,中國歷史上才算是誕生了第一支獨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隊,這也是明初火器史上的第二次突破性創舉。
三大營是“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戰略性機動部隊,皇帝親征時,三大營環狀守衛於皇帝大營,一般是神機營居外,騎兵居中,步兵居內。當年明成祖朱棣親征漠北的戰役中,面對大量機動性十分強的蒙古騎兵,明軍的三大營在戰爭中互相協調配合,冷、熱兵器並用,屢屢得勝,其中最主要的還是要歸功於火器在部隊中的靈活運用。
-
5 # 搞笑翻車現場
特種兵,不論在現代戰爭還是古代戰爭當中,都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秦國的鐵鷹衛士,項羽的鉅鹿烈等等。這回我們要來看看魏國的一隻軍隊,也是我比較佩服的一隻軍隊——魏武卒。
這是一隻由戰國時期魏國改革家吳起親手建立的部隊,作為秦國出關東征的第一道屏障,給秦國的軍事行動造成了相當大的阻礙,以至於秦國後來的商鞅變法都以魏國的這次軍事改革為藍本。所以,魏武卒在這段歷史當中,真真正正的成為了陸軍中步兵的兵組。
首先我們來看看魏武卒計程車兵挑選條件。根據史料記載,入選者必須能手執一支長矛、身上揹著五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12石之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總重約五十餘斤,連續急行軍(半日內)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計程車兵,才可以成為武卒。說到底就是需要挑選能衝善射,同時能夠適應長時間野外作戰要求的人入伍,這也是現代特種部隊的基本要求。
第二,我們來看看魏武卒的建制。在古代,步兵屬於材官,相當於現在計程車官,跟普通士兵不一樣,那可不是隨便一抓就一大把的。根據史料的記載: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所以魏武卒的一個成熟的建制,應該在一千人左右。
第三,我們來看看魏武卒的光榮戰史。根據史料的記載,魏武卒在吳起同志的率領下,曾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戰平八場”的豐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魏武卒是當世的步戰士兵最為精銳和彪捍的。
任何一隻軍隊的成長都是離不開主將的身影,就像李雲龍的獨立團,在團長的影響下,全團戰士都成了嗷嗷叫的野狼,戰鬥力飆漲。所以,軍隊戰鬥力是靠打出來的,只動嘴皮子靠宣傳是沒有用的。
-
6 # 上將噯福斯
什麼是特種部隊,特種部隊就是經過特別挑選、經過特殊訓練、配備特殊裝備、執行特殊任務的部隊。一般來說,特種部隊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曆朝歷代都有自己的特種部隊,虎豹騎、陌刀隊、背嵬軍、神機營、戚家軍,都是特種部隊。
1、虎豹騎。根據《三國志.魏書》裴松之註記載:“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百人將是指,統領數百人的武將軍官,大概相當於現在的營長吧。大家想一下,一個營長在虎豹騎裡當小兵。這才是百裡挑一,戰鬥力之強可以想象。
曹操對這支部隊十分珍愛,不到關鍵時刻絕不出戰。一旦出擊,所向無敵。
建安九年,虎豹騎誅滅袁譚。“督虎豹騎從圍南皮”,“急攻之,譚敗。純麾下騎斬譚首”。
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虎豹騎"斬下烏桓單于蹋頓的首級。
建安十三年時,虎豹騎長途奔襲打敗劉備。
建安十六年,虎豹騎打敗馬超,“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
2、陌刀隊如牆而進,人馬俱碎。歷史沒留下陌刀的痕跡,江湖只有關於陌刀的傳說。
史書記載: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15斤,又名砍刀,長7尺,刃長3尺,柄長4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
皆為齏粉!皆為齏粉!皆為齏粉!
3、背嵬軍。岳家軍中,背嵬軍是岳飛的親軍,代表了"岳家軍"的精華所在。
《雲麓漫鈔》記載:“韓、嶽兵尤精,常時于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郾城一戰,背嵬軍大破金軍精銳鐵浮圖。岳飛捷報:“殺死賊兵滿野”!
潁昌一戰,岳雲領背嵬軍騎兵八百挺前決戰,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部隊隨後跟進,“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
朱仙鎮一戰,背嵬鐵騎五百,大破金兵十萬!
4、神機營。大明神機營,是明代京城禁衛軍中三大營之一,是明朝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是世界上第一支專業化火器部隊。由明成祖朱棣創立。
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5、戚家軍特殊而先進的武器裝備——狼筅、虎蹲炮、鳥銃、佛朗機。
嚴密靈活的軍陣——鴛鴦陣、車營、馬營。
嚴酷的軍紀條例、嚴格計程車兵選拔制度、百戰百勝的輝煌戰績。使戚家軍成為當之無愧的超級特種部隊。
-
7 # 談古科技
吳起,戰國初期的著名軍事家,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
吳起一直信奉“用兵在精而不在多”的理念,在魏國期間,他為了打造出一支精銳部隊,挑選武士的標準嚴苛到極致。
要想入選吳起的部隊,必須在身穿全副甲冑的情況下,拉開十二石的弩,在古代,一石的拉力大約是30至60公斤。拉開弩,說明臂力足夠,然後還要考驗體力,還是穿著那身甲冑,再背上裝五十支箭矢的器具,肩上扛著長戈,腰裡彆著長劍,帶著三天的乾糧,在半天之內完成一百里的急行軍……
估算一下,大約是在負重50-100斤的情況下,完成一次50公里的越野,而馬拉松不過42公里,而且還不負重。放在今天,我們是很難想象這種運動強度的。
不過相應的,魏國對於入選“特種部隊”的武士,給出的待遇也是極其豐厚的:免除武士全家的徭役和宅田稅。
不用服徭役(徭役:為統治者無償勞動),不用交宅田稅,這對於一個普通百姓家庭來說,幾乎算是免除了所有生活負擔。
這種做法,不但直接激勵士兵苦練技藝,也免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增加了戰場上的戰鬥積極性。可謂一箭雙鵰。
短短几年時間,這支由吳起精心打造的部隊,成為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中最強悍的軍隊。
在戰國那個混亂的時代,手中的精兵就是擴張的資本,在魏國期間,“常勝將軍”吳起率兵與其他國家大戰76次,全勝64次。更可怕的是,在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潰近50萬人的秦軍,秦國因此喪失了將近一半的領土。
之後吳起總結了自己的軍事實戰經驗,寫成了與《孫子兵法》齊名卻鮮為人知的《吳子兵法》。
一個國家要稱霸,僅僅依賴發達的經濟和開明的政治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發展軍事力量,建立一支戰無不勝的強大軍隊。
“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是毋庸置疑的,武王伐紂之時,紂王的十三萬烏合之眾不堪一擊,軍隊紀律、軍事素養、先進的武器裝備才是戰爭制勝的關鍵。
反觀今日,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軍隊先後進行了11次裁軍,從550萬縮減到了200萬。
這非但不是軍事力量衰退的表現,反而體現了領導者對於“兵不在多而在精”的認可。
-
8 # 小院之觀
當然有,每個朝代都會有,比如明朝的特種部隊“夜不收”。
在明朝歷史上,邊關上活躍著一支哨探隊伍,其職責和功能類似於如今的偵察兵,擔負的是特種作戰任務,他的名稱叫做”夜不收“。
明代的邊防,是按照牆-關-堡的佈局來佈防的,堡即是堡臺,相當於如今的邊防哨所,而“夜不收”就是駐守在堡臺內的偵查哨兵,此名稱是專指,指的是“能深入虜營哨探得實”者,也就是相當於如今的特種部隊,他們專門被訓練成能深入敵境或敵營打探虛實的精銳偵察兵,專事特種作戰。
遊戲中的明軍夜不收形象
夜不收最初的作戰物件是針對蒙古諸部,由於元朝蒙古分裂為瓦剌、韃靼、兀良哈三部,實力往往此消彼長,不過共同點是不管誰當老大,都會屢屢犯邊,從幾十幾百騎的騷擾,到成千上萬軍隊的大規模入侵乃至瓦剌也先入寇這種傾國級別的戰爭,所以掌握第一手情報是非常重要的,可見夜不收的職責之重要。
當然,由於經常身處與敵人最先發生衝突的環境,風險也是極大,若事不諧,往往是第一批被捉和被殺的物件。所以朝廷和邊關將領給夜不收的待遇相當優厚,如若被殺或受傷,撫卹豐厚,這也與其從事的高風險作業是成正比的。
《明實錄·英宗正統實錄九》:“沿邊夜不收及守墩軍士,無分寒暑,晝夜瞭望,比之守備,勤勞特甚。其險苦艱難,比之別軍懸殊,若非加厚優給,何以責其用命?”在土木堡之變後,也先挾持英宗來到大同城下,要求守將郭登開門迎接,郭登一邊虛與委蛇,一邊暗中組織營救方案,所考慮使用的正是夜不收力量。英宗來到城下當晚,”夜不收“就成功滲透進了瓦剌營地的核心,並聯絡上了代英宗傳達資訊的袁彬,欲當夜就將英宗帶回城中,但是英宗怕死,不敢跟著走,只能作罷。
夜不收楊總旗密告袁彬:今夜有五個夜不收來,密請爺爺石佛寺去,待他尋不見時,便乘間入城去。可見夜不收的計劃是比較周密的,先把英宗帶到城外不遠的石佛寺,等到瓦剌尋英宗不見造成混亂時,趁亂帶英宗入城。英宗的回答是:此危事,使不得。先在土木時不曾死,我命在天,若萬一不虞,如何好?(《北征事蹟》卷18)
在敵營千軍萬馬之中,準確找到並救出皇帝,此非尋常之事,不是隨便說說就能辦到的,萬一事敗連累到英宗,郭登難免不受牽連。到底夜不收部隊有多強大的能力,讓郭登有如此信心?
史書中多有記載,選取兩段內容來看,如“夜選乖覺有膽之人,各藏牛角短弓、豬杆小箭,待虜熟睡,將馬拴住,攢簇以藥淬箭,臨到跟前,或十步,或五步,暗行刺射,戰馬一中,無不死者,亦古人夜解賊鞍馬之類也”,這是破壞敵人的戰略資源馬匹,削弱其機動能力。
或是“遣夜不收乘夜斫其營,殺七人,賊逐亂,獲其馬匹、器械”等,這相當於斬首行動並乘亂進行破壞工作。可見,類似的襲擾破壞工作,對於夜不收並不陌生,活脫脫就是如今的特種部隊,而夜不收能潛入敵營與袁彬接上頭,本身就是一種成功,所以郭登才能有如此自信。
《明實錄》中還記載了一件夜不收的英勇事蹟,講的是遵化衛的夜不收百戶張大川,與另一人在出外巡查時,與蒙古四騎突然照面,兩人與之交戰,敵人被張大川射傷後棄馬逃走,邊關守將上報張大川功績後,明宣宗還特地將他召到京師詢問細節,並給予了他嘉獎。
起初的夜不收部隊主要是針對蒙古諸部落,到了努爾哈赤崛起,女真的威脅逐漸超過了蒙古,夜不收的偵察重心也開始逐漸向女真傾斜,加大了女真地區“夜不收”的派出數量。
在隨後的滿文件案中,也能查到不少哨探夜不收部隊深入後金進行偵察的記載。
不過夜不收並不是明軍唯一的情報系統,還有急步、健步、尖哨、緝事、通事等也都負責和參與對敵的偵察刺探工作,這些部門既有合作也有衝突,要從中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情報,需要清醒的判斷,在明朝後期各系統協調困難,政令不統一的情況下,邊防情報體系就很難達到初期的水平了。
回覆列表
對於看過《神探狄仁傑》的人來說,千牛衛一定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詞。這支部隊裝備精良,服裝拉風,好像作為朝廷的“特種部隊”,始終擔負著保護狄閣老的重任。那麼這支名字奇怪的軍隊究竟是什麼呢?歷史上真的有千牛衛嗎?事實上,唐朝的千牛衛可是比劇中還要厲害!左、右千牛衛可是皇帝陛下的親身禁衛軍。 唐朝前期採用府兵制,中央軍在歸十六衛,也就是十六支部隊管轄,而左、右千牛衛就是十六衛中的兩個衛,合稱千牛衛。不過千牛衛非常特殊——他們人數極少,專門負責皇帝的貼身侍衛,以及管理皇帝的兵器儀仗,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禁衛軍。上朝和大典的時候,守候在皇帝御座兩側的就是千牛衛,可以說是威風至極。 這麼厲害的部隊,也不是一般人想當就能當的吧?那是當然,千牛衛和其他衛不一樣,不統領府兵——也就是普通士兵,而是全部由官二代組成,而且不是你家有地位就能入圍了,還必須是“年少姿容美麗者”,長得不帥,想都別想入圍,入選標準可以說是極為苛刻。所以千牛衛計程車兵——備身還有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作為高官子弟獲取任官資格以進入仕途的途徑。 千牛衛的老大是千牛衛大將軍,正三品,位高權重,元芳就擔任的這麼一個職位。其他屬官還有千牛衛將軍、中郎將、長史、錄事等,雖然千牛衛規模很小,機構設定也非常完整。所以說,《神探狄仁傑》裡狄公出去辦案,動不動派幾百名千牛衛雲集護衛,是不符合歷史的。因為即使狄閣老貴為宰相,也壓根沒資格調動千牛衛護衛他,人家可是專門護衛皇帝的高幹子弟天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