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玄庭雪巖HAI
-
2 # 哈士不是奇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
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
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大家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就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
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個人。而這《千字文》的編纂時期是南北朝時期,且是一篇韻文。
所謂的韻文就是押韻,對仗工整的文章。因此,戰國四大名將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押韻。
再來看看這四位名將的戰績。
白起
眾所周知,秦國施行的是軍功爵制,這個制度能夠令底層平民透過戰功獲得爵位,獲得高官厚祿。
但是,這只是理想中的情況,事實上,當士兵的爵位到達一定的境地以後,想要透過軍功升級自己的爵位,就變得十分困難了。
也唯有白起,能夠從一個底層平民一步一步升級爵位,最後爵至大良造,這幾乎是秦國能夠獲得的最高爵位了。
這足以說明白起的軍功有多麼的誇張。
王翦
王翦生活的年代,實際上已經是秦國一家獨大的年代。當時的秦國說沒有對手一點也不誇張。因此,總有人會認為王翦的戰功都是因為秦國太強大得來的,不能算他自己的本事。
然而,這是十分錯誤的。
秦國決定滅楚國之時,第一戰是李信帶隊的,但是李信帶兵攻打楚國以後,卻被楚國打得大敗。無奈之下,秦王政只好令王翦帶隊出征。而王翦帶兵出征楚國以後,先是對楚國採取防守的姿態,等到楚軍疲倦之時,王翦才主動出擊,一舉擊潰了楚軍,這可謂是以逸待勞的典型案例。
而秦國在滅六國的過程中,幾乎都有王翦的身影,這足以證明王翦的強大。
廉頗
廉頗所處的年代,是戰國時局最為複雜的年代,長平之戰,樂毅之戰,閼與之戰,幾乎都有廉頗的身影。而廉頗也幾乎是趙國最具戰功的武將之一了。
李牧
李牧生存的年代,是趙國衰弱,秦國強大的年代。當時,正處於秦王政滅六國的前夕。可就是這樣的狀況,李牧卻能率領趙軍數次擊敗秦軍,以至於秦王政都不得不採取反間計,先將李牧除去,才肯消滅趙國,這足以證明李牧的強大了。
為何樂毅、吳起等人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為了押韻
上文已經提到,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是來自於《千字文》,裡面所選的武將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押韻。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點,那就是這四位名將,在戰國時期哪怕不是最強大的幾位,也是當時最頂尖的幾位。
二、戰國四大名將挑選標準是圍繞著秦國展開的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一躍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以至於到了戰國中後期,山東六國的許多軍事行動都是圍繞著秦國展開的。
而秦國特有的軍功爵制,更是令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當時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齊技擊,魏武卒,秦銳士,都是當時各國最強悍的部隊,而秦銳士在這些頂尖部隊中都是最強大的。
基於這些原因,能夠擊敗秦國的部隊,已經是當時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事實也的確如此,廉頗和李牧,都是在正面戰場上擊敗過秦軍的將軍。
這也是他們兩個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的原因 。至於白起和王翦就更不用說了,秦國統一的程序中,離不開這兩位的幫助。
反觀樂毅,吳起等人,他們並沒有直面過強大的秦軍,因此也沒有入選。
-
3 # 使用者85040872428
你居然在這吹牛,常識:武廟十哲並不是10個人,而是幾十個,四大名將都在,白起進了又被踢了,後來又進了,因為殺伐太重,
-
4 # 分開旅行72779241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秦趙都元氣大傷!要不是他個二貨,不斷騷擾趙國,使趙國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歷史很難說!商鞅變法和胡服騎射最根本區別就是農業!這也是胡服騎射失敗原因之一
-
5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但大多數人都沒說到點子上。他們之所以並稱四大名將或許跟他們本人沒有多大關係,而與南朝一位皇帝有著莫大的關聯。
一、戰國四大名將的來歷現在我們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但是南北朝以前的人們可能並不這麼認為。
為什麼呢?因為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源自於一本啟蒙讀物-《千字文》。
《千字文》是南朝蕭梁時期,梁武帝命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撰的一篇啟蒙讀物。全文僅用四字句,條理清晰,平白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便於記憶。
更加有趣的是,全文剛剛好1000字,而且這1000字是相互不重複的1000個漢字,也就是說,會背這個,至少學了1000個漢字了。正是由於它的這些優點,《千字文》被廣泛傳頌,並翻譯成了多國文字。
因為《千字文》的廣泛傳頌,因此其中的一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也就逐漸演變為“戰國四大名將”的固定稱謂,而起翦頗牧也就上了榮譽榜單。
所以,上不上榜,周興嗣的說了算,說不定就是周興嗣在上廁所的時候翻看的史書,正好看到樂毅篇,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當然,這是說笑的。
介紹了《千字文》,有一個問題首先可以明確,那就是隻能是戰國四大名將或者八大名將,而不可能是其他數量,為什麼?因為前面提到,這篇文章是四字一句的。
那麼,關於為什麼樂毅沒有上榜,其他戰國名將們諸如吳起、田單、蒙恬、等人為什麼沒有上榜,其實就是一個問題。或者說,這個問題也可以換一個問法,那就是憑什麼起翦頗牧四個人能夠上榜四大名將?
這樣一來,就有這樣幾個方面值得我們探討了:
1、《千字文》的執筆人周興嗣的個人喜好,他是不是偏好這四位將軍?
2、除了這一句,《千字文》的上下文有沒有什麼線索?
3、梁武帝為什麼要寫這麼一篇《千字文》,他有沒有什麼目的?
二、為什麼是起翦頗牧,而沒有樂毅?首先,執筆者周興嗣的個人喜好原因。關於戰國時期的名將們最全的記載應該是《史記》,而周興嗣對他們的瞭解來源最有可能的也是來源於此。而在《史記》中,王翦和白起正好在住在同一篇列傳之中,而廉頗李牧也正好住在同一篇列傳之中,而樂毅單獨住的一篇,前文提到的田單、蒙恬等人也是住的單間。
當然,這說明樂毅田單蒙恬等人的事蹟比四大名將還要多,從常理來看,周興嗣更加喜歡這四人或者對他們的瞭解比對樂毅等人要多的可能性比較小。
而且,司馬遷將白起王翦並稱,是因為他們對秦國統一的貢獻,一起列為四大名將這還說的過去;但李牧卻是附在廉頗藺相如的列傳之中的,如果將李牧和廉頗並稱,這明顯不是司馬遷的本意,也不應該是周興嗣能夠從《史記》中讀得出來的。
所以,周興嗣偏好這四人的可能性比較小。
那麼,第二個方面,上下文有沒有什麼聯絡?
還真有,在《千字文》中,周興嗣非常簡要介紹了春秋戰國到秦統一的歷史,摘錄如下:
晉楚更霸,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踐土會盟。 何遵約法,韓弊煩刑。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九州禹跡,百郡秦並。
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突兀的一句,而是春秋戰國歷史的一部分。那麼,上下文有什麼玄妙呢?
上文是春秋時代的故事,應該沒有什麼聯絡。那麼,下文呢?
這一句的下面兩句是“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九州禹跡,百郡秦並。”我們嘗試摘錄出關鍵的兩句:宣威沙漠、百郡秦並。
好像有點意思了是不是?白起、王翦,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麼,廉頗、李牧是不是和“宣威沙漠”有什麼關聯呢?
廉頗李牧是戰國胡服騎射之後,最著名的將領之二。而他們二人最大的相同點是,他們都是起家自代郡。廉頗是趙武靈王征服林胡、樓煩等部落最主要的將領之一;而李牧正好是在匈奴崛起後,威震匈奴的華夏第一人。
而林胡樓煩匈奴,都來自於同一個地方-蒙古高原,在古代這裡還有一個更加廣為人知的稱謂-漠北。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之所以是起翦頗牧四人入選,而不是樂毅,抑或是其他人,是因為,白起王翦“百郡秦並”,而廉頗李牧“宣威沙漠”。
說到這裡,或許很多人覺得這個問題已經說清楚了,但實際上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戰國四大名將是要從百郡秦並、宣威沙漠之中來選擇,而不是其他戰役呢?戰國是一個流血的時代,各國之間發生的戰役很多啊。
這就要說道,第三個方面,這篇命題作文的下令者,梁武帝有著什麼樣的心思?
三、只能是起翦頗牧,不僅樂毅,其他人都上不了榜或許很多人認為這個問題牽涉不到梁武帝,但實際上,梁武帝應該才是起到最主導和關鍵地位的人,為什麼呢?
換一個問法,梁武帝作為一個皇帝,放著那麼多事情不做,為什麼專門要下令寫這樣一篇文章?是不是覺得有點意思了。
皇帝關心文字方面的事,無非兩個目的,其一,宣傳目的,粉飾太平;其二,宣揚國威,令萬國來朝;前者已經有了《文選》,而後者梁武帝也做不到。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或許還要從蕭梁的歷史說起。
蕭梁屬於南朝四朝之一,梁武帝蕭衍是蕭梁的開國之君。我們都知道,南北朝是兩漢魏晉之後一段著名的混亂史,南朝和北朝都想著成為華夏的正統,但誰都沒有能力一統華夏,蕭梁也一樣。
所以,雖然都是皇帝,但梁武帝難以想象秦始皇一統華夏的榮耀,更加難以想象漢武帝橫掃西域、威震漠北的豪情。
但是北邊的敵人是強大的北魏,歷史上第一個突破了“胡虜無百年國運的鮮卑封建國家,即使後來分裂成了東西魏,然而梁武帝仍然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滅亡他們。
這是蕭梁的遺憾,也是梁武帝的遺憾。隨著一統華夏希望更加渺茫的是,南朝華夏正統的地位正在屢屢受到北魏和東西魏的挑戰,不僅天下出現了3個皇帝,中原的中心長安洛陽更是屢屢淪為敵人的都城。
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梁武帝授命周興嗣寫就這這篇《千字文》作為兒童啟蒙讀物。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梁武帝的用意了:
雖然我大梁現在沒有一統華夏、宣威沙漠,但是早在戰國時期,我們就有戰國四大名將的白起、王翦幫助秦統一了華夏,更有廉頗、李牧將北邊的胡虜打的服服帖帖。
你們這些讀書人是我大梁未來的希望,我希望你們將來長大後,能立志幫助我一統華夏,揚我國威,乃至於宣威沙漠,威震胡虜。
即使你們不能做到,你們也要記住這段歷史,告訴後世的子子孫孫:華夏不只是黃河以南,更只是長江以南,而是幅員萬里、威震漠北的大帝國!
華夏後人,都要為了一統華夏、威震漠北這個華夏的巨大榮光而努力!
子彧說看到這裡,我認為才是充分了解了這個問題。子彧以為,這才是梁武帝為什麼要命周興嗣寫這樣一篇《千字文》的根本原因,這也才是為什麼入選戰國四大名將的是起翦頗牧四人,而不是樂毅,更是其他人。
更準確的說,起翦頗牧入選戰國四大名將是因為他們承載著華夏統一和強大的榮光,而樂毅等人打的不過是內戰,再內行也不能入選。如果要說有其他名單可供選擇,那也應該是那個卻胡千里的燕將秦開,而不是樂毅。
-
6 # 山石雜記
我看大多數回答都是在分析幾個人的戰功多少,有人支援樂毅,有人反對樂毅。
我來唱一個反調。
首先,這是一個偽命題。為什麼呢?因為戰國時期從未有過“四大名將”的說法,樂毅怎麼入選呢?
樂毅
有人會問了,你說當時沒有這個說法,後人評定的就不可以嗎?不更能客觀地體現他們的能力嗎?
很遺憾,不能。
最早在文字裡將這四人聯絡到一起的是《千字文》,“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周興嗣奉命作於南朝梁武帝時期。
《千字文》-宋徽宗趙佶
而那時已經距離“四大名將”的時期700多年了。
《千字文》是用王羲之的字集合而成的。
它什麼性質呢?與《百家姓》、《三字經》並稱三大啟蒙讀物,是給小孩子讀的。
所以,這一句“起翦頗牧”,可能只是單純為了押韻對仗而湊到一起的。
被後人讀得多了,也漸漸地將他們四人成團,出道,是為“戰國四大名將”。
成團出道~
在此之前,從未有過“戰國四大名將”之說。
至於為什麼選這四個人對仗呢?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看到這四句了嗎,“宣威沙漠”指的就是李牧,那李牧有了,與他並稱“頗牧”的廉頗也應該有吧?
戰國名將,十萬人屠武安君白起豈能錯過?
而王翦呢?這就要請出我們的太史公司馬遷了,他老人家在《史記》中作了一篇《白起王翦列傳》,所以二人就很容易被捆綁到一起了。
所以綜上,既對仗又押韻,而且還有典故,“起翦頗牧”就被組團了……
因此,根本無需為樂毅不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而鳴不平,說白了,這個組合像是一個“野雞組合”,根本沒有經過官方的承認。
那麼問題來了,有官方承認的排名嗎?你還別說,還真有。
我想有些人已經想到了,沒錯,就“武廟十哲”。
什麼是“武廟”呢?武廟與文廟相對,文廟祭祀孔子,武廟祭祀姜子牙。
武廟
唐肅宗上元元年所立,將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
以姜太公為主祭,張良為配享,選歷代名將十人分立左右。
說白了,這就是官方蓋棺定論的名將。
那麼,總共有哪十人呢?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唐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這就是“武廟十哲”。
看到樂毅所在的位置了嗎?
“武廟十哲”名單雖然在歷朝歷代有所變動,比如在宋太祖趙匡胤就以白起殺性太重而將其移除過……
比如下面這個版本。
宋朝武廟十哲
但是樂毅位置依舊。
我們看到,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曾身居“武廟十哲”的只有白起一人,那麼另外三人呢?
別忙,他們在武廟也有名號,不過這個名號沒“武廟十哲”那麼響亮了。
叫作“武廟七十二賢”,如下:
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
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飃、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並東向。
你說為什麼這裡有白起?因為宋太祖把他降級了……
而王翦、廉頗、李牧都位列其中。
這就是官方的排名。
所以,如果以宋朝的“武廟十哲七十二賢”來看,“戰國四大名將”統統屬於第三檔。
而樂毅屬於第二檔。
其實,我們能夠看出排名的依據。
第二檔通常都是運籌帷幄的統帥,而第三檔大多是率軍英勇獨當一面的將軍。
所以,這個問題如果拿來問宋朝人的話,他們或許會一臉鄙夷道:
何怨之有,竟辱在下至此?
就好像現在有人問你,
“鞏俐為什麼沒進入四小花旦?”
-
7 # 靜心匠道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推銷自己的廣告詞就是拿自己和管仲和樂毅做對比,並且這個廣告詞還十分的湊效,一度讓求財若渴的劉皇叔劉備,親自三次登門求坊,演繹出一段三顧茅廬的佳話。在《三國演義》中更因為諸葛亮神機妙算之下,讓前半生顛沛流離的蜀漢開國君主劉備,得以獲得了荊州和巴蜀之地。更是在後來的夷陵之戰後,讓損失慘重的蜀漢能夠繼續三國鼎立,並且教育出姜維這樣一位頂樑柱,可以說諸葛亮在後世人看來,已經是接近完美的賢人。
但是我們反觀諸葛亮的自我定位,他是一個非常清晰的謀臣,他和劉備手下的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不同,不是衝鋒陷陣的一類,在三國中他最大的對手也是最強的對手,在魏國是司馬懿,在東吳是周瑜。無論是周瑜還是司馬懿,都不是肌肉滿滿的大將,更接近於儒帥。
諸葛亮的定位也在此,其實他的抱負與管仲很接近,更希望是將一個國家治理好,而不是希望靠征戰獲得軍功,他的這個理想一直貫徹到了他最後在五丈原的逝去,如果當時不是漢朝進入了三國亂世,很有可能諸葛亮成為復興漢朝的名臣。
分析了諸葛亮那麼多,其實也是想引出樂毅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因為他根本不屬於名將一類,以他的理想和最後獲得的成績,他更接近於一個治國之能臣的角色,這樣的一個定位,反而很合乎他們在那個年代的定位,因為在春秋戰國時代,文武雖然有區分,但是能治國的謀臣作用和地位,顯然是比武將要高的多,也就是說戰國四大名將和樂毅大家追求不同,最後比較起來也很難。
千字文對戰國四大名將的傳播況且許多人忽視了一個歷史問題,就是四大名將說法的產生,是來自《千字文》,但是《千字文》的來源,並沒有是按歷史依據來的,其中許多是迫於無奈一種藝術整理的編排,這樣的結果,在後世千字文推廣之下,大家心裡約定成俗的認為,戰國四大名將和就是這幾位,畢竟古代能夠上學的孩子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和家庭條件的,許多人對於歷史的掌握都是來自評說或者故事,特別到後明清以後,歷史更是作為一種偏科存在,大家最重要的還是學習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的寫作。
可以說現自有許多人對於東周和春秋戰國,怎麼劃分到有什麼故事,都是一團亂麻,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認知的偏差,因此個別讀者就往往忽視了戰國四大名將起源,和《千字文》產生的往事。這還是有一段非常傳奇的歷史往事的。
《千字文》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千個不重複的文字,組合成一篇文章,所以千字文為何成為後世的啟蒙三大教程之一,因為裡面不但有最基礎的漢字,還結合了優美的韻律和歷史知識,可以說這是一篇非常了不起的文章,但是它的誕生,並不是為了教當時的小孩子,而是為了書法。
根據最靠譜的歷史定論:千字文是當時南朝一代明君梁武帝,這位在位四十多年的南朝天子,一生非常傳奇,據說在後半生一直不碰女色,導致非常長壽。他也是一位文學愛好者家和書法愛好者。因為統治時間長了,國富民強後,導致他有空閒去研究王羲之書法,當然無論是唐朝李世民,還是歷代還書法的天子。都喜歡臨摹書聖的遺作,他也不例外,但是他拿到的拓片都是一個個單字,不但難記,更是覺得分成混亂。梁武帝比李世民別出心裁的,將自己找來的書聖近千個字的拓片,每個字拓在一張紙上,然後交給他身邊才華出眾的才子周興嗣,讓周短時間內編成一段千字的韻文,要不就呵呵了!
周興嗣雖然是個才子,但是對於短時間要完成規定內千字的韻文,確實有很大難度,他看著這些字思考了許久,不過他只是用了一夜時間,梁武帝再找到他時。他已經將近千字的韻文編了出來,但是因為用腦過度,一夜之間頭髮全變成白色,這也是成語’一夜白頭“其中的一個真實的例子,還有另外一個是伍子胥。
樂毅真實的實力當我們知道這個故事以後,那麼也就懂得為何戰國四大名將,會抽這四人來排列,其實純粹是隻有這幾人適合,也還接近歷史,同時大家一看也懂得他們是誰,可是我們卻不要因此覺得周興嗣是瞎編應付梁武帝的。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才子,首先一部好的作品能過寫就和傳世,可以說是自己的光榮,同時他們學識積累足夠的豐富,所以在許多歷史掌故中,是經過自己仔細推敲的,因為如果亂來,最後結果很有可能是被其他才子發現,自古文人相輕,梁武帝能夠讓梁朝穩定數十年,可不是如宋太祖趙匡胤那樣的毫無學識的天子,其文學水平和作戰能力都是當時翹楚。
特別是梁武帝本來就是武將出身,在武將上有極高的話語權,而周興嗣的瞎掰,最後可能換來的就是自己被推出午門了,所以他肯定不會亂編,我們看到千字文的內容他還是分成尊重歷史的,而戰國四大名將的排名,他應該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為何不用樂毅,其中有兩個最大的可能。
第一:樂毅的樂和毅字,當時已經被其他段落用上樂,無法在重複使用。就算他覺得樂毅是比四大名將更好,都無法編寫進千字文。
第二:在他看來樂毅壓根不屬於名將,他更接近於治國的謀臣或者士大夫,不是一位專業領軍的將領。
這兩點一分析,我們就可以大約得出一個結論,千字文的作者因為各種的緣由,沒有把樂毅排進四大名將。其後在千字文的影響下,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就約定成俗了,其實戰國六國名將非常的多,戰績彪炳的不在少數,只是本文我們不再探討這個問題,留待後面有類似問題再討論。
那麼樂毅算不算名將呢?個人觀點他不算,因為無論是他的獻計還是籌劃,到最後攻下齊國眾多城池,他起到的是謀劃指揮統籌的作用,而他和白起,廉頗,李牧,王翦最大的區別,在於不是一個戰役或者多個戰役,殲滅對方的多少人馬,讓戰役全勝為目的。
他的目的一是讓自己功成名就,二是讓弱小的燕國富強起來,兼併強大的齊國。而這一點他和管仲和諸葛亮都非常的相似,其實歷史上古人已經對樂毅的做出很高評價,讓他進入武廟十哲,這才是公認的樂毅最忠實誠懇的評價。
-
8 # 葉秋6697
很簡單,和吳起類似,歷史上的樂毅並不僅僅只是以領兵打仗聞名於世的,這倆人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換句話說,他倆的政治才能更勝於軍事才能
-
9 # 雙子叮叮
首先四大名將是業餘愛好者的山寨之舉而且四大名將不一定就是戰國最厲害的四位將軍 其次戰國四大名將都是戰國後期的四位將軍 選他們可能有兩種原因
其一或許是大家對他們比較熟悉 畢竟前期有輝煌戰績的名將比比皆是比如孫臏樂羊吳起
第二戰國前期各國大多是以爭霸為主只為爭得霸權 所以他們往往只能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 而後期隨著慾望的轉變 戰爭規模越來越大 戰爭後果越來越嚴重 比如白起和王翦秦國的幾場決定性的戰爭他倆基本都在 也正是因為這個,四大名將都是出自秦趙兩國 到戰國後期 趙國成為抗秦的中堅力量 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勝敗 基本上決定著秦國統一的程序 所以影響力也就比前期的名將大的多
-
10 # 使用者92333019696
戰國四大名將有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千字文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千字文一般是不能重複,還必須押韻,才寫了他們四名大將。在整個戰國時代,樂毅當然算是非常出名的有能力的將領之一。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自稱和樂毅,管仲那麼有才能,所以說樂毅當然是非常厲害,幫助燕國這麼小的國家滅了齊國。
理論上,樂毅是可以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短時間內依靠燕國的力量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戰功是多麼的卓越,戰鬥力來講,是超越了白起的。
濟水之戰,樂毅帶領了燕,趙,楚,韓,魏幾個國家的軍力,都由他來指揮,因為這五個國家都被齊國侵犯過,五個國家一起合兵力對抗齊國,這次戰役的勝利,使得樂毅的名氣大起來,也說明了樂毅的確有軍事方面的才能。
也可能是樂毅在燕國,燕國比較弱小,樂毅後來被田單打敗,收復了失地,說明燕國的實力實在是弱小,樂毅即使有強大的軍事才能,卻沒有條件,也就是兵力供他去發揮。
濟水之戰,齊國內部的軍事管理出現混亂局面。五個國家本來就同仇敵愾,又因為齊國高層的愚昧無知造成了戰爭失敗的結果,所以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樂毅可能更多的是靠運氣,沒有很好的發揮其軍事才能。
-
11 # 約定9521
戰國四大名將都是戰國晚期的,秦國倆位,白起,王剪,趙國倆位廉頗,李牧。戰國時期是中國群雄爭霸的舞臺,你方唱吧!我登場大國滅小國。小國滅公爵,這個舞臺是不亦樂乎,都各位忙著自己的事,秦有商鞅變法,趙有胡服騎射這倆個國家都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猶其到戰國後期戰爭越打越慘酷,仗越打越對,出現了大兵團作戰的萌芽,猶其是秦的只有國獨創了什麼兵陣,不記得叫什麼了。是百戰百捷白起更是殺神附體,大肆殺害俘虜,在此時能和他抗衡的只有一節趙國的廉頗。同樣在白起之後能和王剪的只有李牧。統一天下的鐵臂是一節一節長起來的,只有時機成熟了才能一統天下,樂毅只所以排不上戰國名將的稱號是因為他生在戰國中期而且他是用計謀一夜連下七十城的若戰場上真刀真槍的打起來他不是大將不是敵人的對手他落選戰國四大名將情理之中。
-
12 # 偉大航路小書生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
是南朝梁武時期,周興嗣編纂的《千字文》中有有一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來形容戰國時期這四位戰功赫赫的名將。
白起白起,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伊闕之戰,白起率秦軍在伊闕殲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南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後又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白起伐楚,先後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後又攻破楚國都城郢,攻佔了楚國巫、黔中郡。最為知名的就是長平之戰,坑殺趙降卒40萬。是為戰神武安君。
王翦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又攻打趙國,攻陷趙都,虜趙王遷。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滅楚之戰,王翦疲敵制勝,大破楚軍,斬殺將軍項燕,攻破楚都壽春,俘楚王負芻,楚亡。荊軻刺秦失敗後,秦王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其子王賁進軍遼東,殲滅燕軍,俘虜燕王,燕國滅亡。最後,秦王命王賁領軍伐齊,齊王不戰而降,齊亡。
王翦父子功滅五國,為秦皇統一六國立下不世之功。
李牧李牧,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李牧是中國戰國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曾誘使匈奴進犯,以奇兵大破之,一戰殲滅十數萬匈奴軍,攜大勝之勢,滅襜襤、破東胡,收降林胡,迫使單于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長平之戰後,趙國僅剩殘兵弱卒,燕國趁此進犯,李牧率兵反擊,還攻下燕國的武遂、方城。宜城之戰,大破秦軍,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獲封武安君。之後又多次抵擋秦、韓、魏國的進攻。
廉頗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曾帶領趙軍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廉頗最為人熟知的還是負荊請罪的故事及與藺相如將相和的佳話。廉頗之後攻齊、伐魏、破秦皆有大功。長平之戰,廉頗為帥,堅守政策使得秦軍不得寸進,固壘堅守三年。後因反間計,被罷免。長平之戰後,燕國認為趙國以疲弱,興兵伐趙,廉頗領兵反擊,大敗燕軍,擊殺燕將慄腹,包圍了燕國都城三月,迫使其割讓五城求和。
樂毅樂毅,戰國時燕國著名軍事家樂毅曾佩戴燕、趙兩國相印,指揮趙、楚、韓、魏、燕五國聯軍,攻打齊國。樂毅率領聯軍一路攻城拔寨,連戰連克,於濟水之西,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湣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後又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樂毅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
戰國四大名將之說戰國四大名將是南朝梁武時期,周興嗣編纂的《千字文》中有一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來形容戰國時期這四位戰功赫赫的名將。因為千字文受文字不能重複及押韻的限制,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
戰國時代吳起、孫臏、樂毅、田單等人,其軍事思想、統兵能力、作戰方略等未必比以上四人差。王夫之曾說:“有良將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燕疑樂毅而僨。”將此二人相提說明廉頗,樂毅二人是相等的名將猛士之列。樂毅沒有入選四大名將之列,只是由於作者編文需要、押韻而已,並非是對戰國名將的排名。
以上所言,僅代表我本人觀點。
-
13 # 海天玄宇
樂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我們知道他與戰國四大名將處於同時代,廉頗、白起、李牧、王剪為當時最有名的四位名將。為什麼樂毅不能跟他們並稱呢?下面我們來具體討論。 一、功績不足,戰功不顯赫。濟西之戰,是以五國聯軍以眾擊寡。後攻取齊國七十多座城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齊國主力精銳喪失,剩下的軍隊質量不行。另個原因就是齊國主動收縮戰線,死守即墨和莒兩城。
二、攻伐五年,沒有完全佔領和降伏齊國,不能完功一件。
三、戰略眼光不足,過早解散和排遣了多國部隊,想獨吞果實,註定失敗。如果不遣散其他幾國軍隊,那麼齊國將沒有翻身機會。燕國必然能分得最大的利益。可是樂毅想吃獨食。看看魏、趙、齊三國怎麼分佔中山國的,再看看希特勒和斯大林怎麼瓜分波蘭的,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所以從遣散其他幾國部隊開始,就註定伐齊的失敗。不過是早晚的事。
四、為自己國家作戰的最光榮,樂毅由於歷史原因,屬魏、趙之國,卻最後為燕效力。自然沒有更多值得讚賞的,古往今來都如此。只有為自己祖國和民族戰鬥的人才能得到更大的榮譽。自己的祖國和民族對自己的子弟最慷慨。
五、眼光、境界不如四大名將。在趙期間,推薦趙括換廉頗導致長平兵敗。
六、白起、李牧都死忠,廉頗、王剪都從一而忠。而樂毅被猜忌並沒有回燕國解釋而是直接逃奔趙國,現實裡他是正確的,但人們更喜歡悲情的愚忠。認為這個行為有瑕疵。
還有許多原因,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他和子孫能獨享亂世自有高招。這是處世的精明之處。這點值得現在人借鑑。
-
14 # 如是史社
戰國四大名將:
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白起:羋姓,楚國名門之後。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王翦: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廉頗:率兵討伐齊國,大勝,奪取了陽晉。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李牧:前期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這四大名將,二人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巨大貢獻;二人是國家不被秦國滅亡的中流砥柱。而樂毅,曾率領五國聯軍打退齊國,連下70餘城,如此異常輝煌的戰績,為什麼不排他進“戰國五大名將”?
燕國伐齊由來:樂毅被燕昭王“禮賢下士”所動,效力於貧弱的燕國。燕國與齊國有仇,燕昭王時刻不忘。齊國當時當政的是齊湣王,強大到什麼地步呢?齊湣王曾和秦昭王爭“帝”號,各諸侯國都有背離秦國投靠齊國的齊國的意向。只是齊湣王這人人性不好,燕昭王於是讓樂毅主持聯合其他國家來攻打齊國。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跟齊國就幹起來了。
一戰成名:樂毅在“濟水之戰”,一戰成名。“齊王解而卻”。樂毅長驅直入齊都臨淄,盡取齊之寶藏器,湣王出亡。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這戰績,白起再世,也不過如此了。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五國聯軍的兵力:樂毅所帥五國之軍,燕國不用說了,跟齊國有大仇。楚國一直是老牌大國,根基善在,而且這次出兵,趁機收復之前被齊國佔領的土地,必定出死力。趙惠文王,把趙國相印都給了樂毅,必定是鼎力支援!何況,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軍力強大到能與秦國抗衡。魏軍武卒,曾威震天下。南韓最弱,但可以壯大聲勢。
齊軍致命的戰略戰術錯誤:反觀齊軍,在頭一年,剛被秦國狠揍,拔了九城,軍士疲敝。齊王一次戰敗就跑,國土也不守了,到處逃竄。實際上,多國聯軍,都是各有各的算盤,必不能久。只要堅持對峙上一段時間,聯軍自己就要從內部瓦解。
樂毅的戰略短視:樂毅五年時間,打下齊國七十城,燕國貌似從偏安一隅的小國,入了一流大國之列。但實際上,小小燕國要守住佔領的城邑,需要的兵力眾多。有點像當年小日本在我們國家,也是“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中”。齊國曾二度稱霸,民眾對齊國的歸屬感是很強的。樂毅最後把齊國唯一沒有打下的莒城、即墨二城,圍而不打,打算加以馴化,實現同化,就是因為樂毅自己非常明白,戰果看似輝煌,但也很容易被翻盤。可惜,樂毅的如意算盤打錯了。燕昭王死了,新繼任的燕惠王並不像父親那般相信樂毅,臨陣用騎劫換了樂毅。樂毅轉頭就投奔趙國。
燕國敗北:齊國田單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鬥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並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燕軍五年苦戰,一朝盡失。除了田單的有勇有謀,樂毅半路跑去投靠趙國,對燕軍打擊應該也很大。主帥說變節就變節。但他們忘了,樂毅本來就是作為魏國使臣來到燕國,投了燕王的。
所以,樂毅本人而言,打這場打勝仗,有“狼隊友、豬對手”的幸運,並不全是戰之功。而樂毅本人,並無太多“忠君愛國”思想,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因此,樂毅不能與其他四位名將並稱,並不冤枉他。
-
15 # 劉一千五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呤》,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這孔明也是的,那麼多能臣武將,偏以管仲,樂毅為榜樣,要幹番大業出來。
中國定個極喜數字的邦族。三皇五帝,四海八風,四大名將,四大美女,戰國七雄,五行八卦,三教九流……五虎大將,二十四史,四大名著……簡直數不過來,而家國之大何止車載斗量,汗牛充揀?
所以,戰國的四大名將,顯然存在以偏概全的毛病。一句" 起翦牧頗″,僅僅是戰國後期有名的人物而己。樂毅 一加進去,就是"戰國五虎大將"了。其實,這是一種叫法而己。樂毅差點滅齊,只差兩城了。這大績在"起翦牧頗"之列,依然顯赫。至於沒入這"四大名將"之列,也就無所謂了。
樂毅的《報燕王書》,四大名將沒一個有這樣的才華呀!孔明自擬,尊樂毅為師,作前後《出師表》,引多少人長嘯風雲,壯懷激烈?他不以"起翦頗牧"為師,就有他的道理了。
-
16 # 鑑史馬後炮
謝邀!樂毅成名於戰國齊湣王時期五國攻齊之戰,五國攻齊,人們對樂毅統帥的燕趙聯軍在濟西之戰大敗齊軍之後,連攻下齊國七十二城的戰績驚歎不已。因此有“樂毅助弱燕破強齊”之說廣為流傳。然樂毅破齊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卻鮮為人知,就是當時攻齊的還有另一支軍隊,就是秦將蒙驁所率的秦軍。
如果當時沒有秦軍在河東死死咬住頭號強國齊軍的主力,樂毅破齊無從談起。一直以來,在這場戰爭中,人們忽視秦軍的作用了。在當時齊國與秦國並強於世,沒有秦國的參與單憑燕趙這些二流的諸候國是根本不敢惹齊國這隻鐵老虎的。
秦將蒙驁率秦軍首先向齊國河東進改,奪齊國河東九城,齊軍主力在河東迎戰秦軍,被秦軍牢牢圍困在河東戰場上。
在齊軍主力被秦軍糾纏脫不開身的情形下,由樂毅統帥的另一支聯軍從趙國出發改向齊國的濟西之地。齊湣王在齊軍主力無法回援的情況下,急忙從民間徵兵組成一支抵抗樂毅聯軍的軍隊。由於這是一支臨時由平民組建起來的軍隊在與樂毅聯軍正面接觸時,統兵大將觸子首先逃跑,很快,因為沒人指揮,齊軍全軍潰敗,戰線徹底崩潰,樂毅聯軍在秦軍糾住齊軍正規軍於河東的情形下,橫掃齊國,連克齊國七十二城。
樂毅能率領燕趙聯軍攻克齊國七十餘城是在秦軍在河東咬住齊軍主力軍的前提下做到的。樂毅聯軍是五國攻齊聯軍中的一支奇兵,只是整個攻齊戰役中的一部分,如果將破齊功勞全歸於樂毅所率的燕趙聯軍,明顯不公允了。
要知道,齊湣王時期的戰國格局是秦、趙、齊三強並立於世,其它諸候國稱不上強國,“東齊西秦”更是兩大超強,當時只有秦國與齊國的國力相當,也只有秦國敢跟齊國硬碰硬,也可以說,秦軍與齊軍硬碰硬的情況下,樂毅所率的燕趙聯軍只是替強國秦國對付齊國打打下手而已。
五國攻齊之後,燕昭王一死,樂毅就遭新王猜忌離燕而去,再無其它能與戰國四將所能並肩的戰績。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併不足為奇。
-
17 # ww3721王建文
中國的四大這個,四大那個,都好事所為,不是官方所制。難免有差。有的靠譜,有的不靠譜。因古代資訊不發達。難免此厚薄彼。從戰略和作戰能力。講樂毅和白起廉頗王翦李牧比。強於四位。懂得得人心,才得天下。並未強勢滅國,比王翦廉頗李牧更強很多。但歷史是怪物,可能因為他太高明,屬於今天人講得超一流的人,而四大名將只是一流,而沒有放四人之內。
樂毅不姓樂。子姓。樂氏,名毅。魏將樂羊後裔。在當時與魏冉,白起同一軍事生活時期,在同時代比白起,廉頗早成名,比王翦李牧早50年。也許是,不能進入四大之中是因為太無敵吧。他統帥燕趙韓楚魏連下七十餘城,創造弱國,戰勝強國著名戰例和輝煌戰果。這是樂毅遠遠強於四大名將的根本所在,他們之間無法相比原因。
樂毅先祖樂羊是三公分晉時魏文候的手下將領,因功被封靈壽,葬於靈壽,樂氏都生活那裡,可趙國滅中山國後,樂毅自然也成趙華人。樂毅少年就聰明絕頂,喜好兵法,立有大志,聽到燕國內亂,被齊國乘機攻打大敗。燕昭王即位後非常怨恨齊,要報仇雪恨可燕國是弱小國,又偏遠中心。國力很難戰勝當時東方最強齊國。燕王禮賢下土,招攬天下賢才。樂毅從魏國以微使來使燕國。燕王也低身禮尊他。感動了他從而獻身留下,成為亞卿。幹了很長時間。
當時,齊國齊湣王當政。很強大。南邊在重丘勝了楚國,西方打敗魏和趙聯軍於觀津。還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幫助趙國滅中山國。自己滅了宋國。向西擴充套件了一干多里土地,是和有秦王拚搏雙雄之一。能夠號令各諸侯國,背秦歸齊。但非常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無比。連自已的百姓,也無法忍受他的暴政統治起來反抗。
燕王認為機會難得,向樂毅詢問能否打齊國。樂毅認真分析燕,齊兩國國力,軍力,物力認為齊國是霸國,基業雄厚,人口眾多,憑燕國之力。單獨很難輕易打敗它。燕王要想打敗它,就必須聯合趙楚魏一起攻打它。燕王於是派樂毅去使趙惠文王那裡,說服結盟立約,還派別人也去楚國魏國南韓說服諸侯一起攻齊。樂毅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參加。大家都認為齊王驕橫暴虐,對各國都是禍害。都紛紛以燕國意思是瞻,聯合起來共同討伐齊國。各國都來了,秦國要玩奸計保持中立。(只和燕軍會面就回去以和氏為由攻趙和南韓)樂毅聯合各國統一攻齊行動成功。燕王動員好全國的人力物力軍隊。任命樂毅成為大將軍。趙國也把相國印給樂毅。公元前284年樂毅統一指揮五國軍隊攻打齊國。(。秦國卻在後面向趙國和南韓楚國發動進攻)。齊王得知後,親率齊軍主力在濟水之西(濟南西北)決戰。樂毅率五國之兵發起猛攻,齊王軍隊大敗。主力軍被殲滅,率殘餘軍隊,逃向齊都城臨淄。樂毅遣散各國軍隊。擬好親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
謀士劇親,認為不能為,反對長驅直入。樂毅有把握說齊軍精銳主力完蛋,國內叛亂多處,燕弱齊強形勢根夲逆轉,堅持率軍乘勝追擊。果然追擊令齊國軍隊更加混亂。齊湣王不戰而逃,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王臨淄以孤城難守,又逃跑莒邑才據城固守。樂毅平定各地,一舉攻克臨淄。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宗廟祭的器物,全部奪得運到燕國。燕王大喜親自到濟水犒勞將土,把昌國侯封給樂毅。又帶著豐厚勝利品回去國內,叫樂毅繼續領帶兵進攻,繼續拿下齊國城邑。樂毅繼續在齊國作戰五年多,攻下堅守不肯投降城邑,有七十多座城邑都劃歸燕國郡縣,歸屬燕國所有 。只有莒和即墨沒有徵服,燕國立即空前強盛起來。
樂毅以為攻城不能服其民心。民心不服就是滅國無法鞏固。採取莒和即墨圍而不打的方針。對已佔領地減賦稅,廢苛政,尊風俗習慣。保護齊國原有文化,惠優名士,以仁政收服人心政策,欲從徹底征服齊國可惜功敗垂成。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兒子樂姿成惠王。從前就和樂毅有矛盾,又在齊國名將田單抓住矛盾造謠生事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兩城。沒有了攻下原因,是樂毅與新君有怨仇,樂毅故意拖延時間,是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來“。當新燕王本來就懷疑,又受反間計的挑撥。派騎劫替換樂毅,召回樂毅回國。樂毅思想燕王不懷好意,更怕回去被殺,便去了趙國。趙國把觀津給樂毅,封為望諸君。
燕國騎劫與齊國交戰,田單設計成騙局迷感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騎劫的軍隊被打得大敗。又乘勝追擊打擊燕軍 把燕軍趕回黃河以北,收復齊國全部城邑,再遷都莒邑,迎回齊王到都城臨淄。燕王把齊國的土地又全丟了,當然後悔慘敗,損兵折將,失去土地。更恨樂毅去了趙國。又還怕趙國用樂毅再打燕國。責備樂毅忘了先王恩情,拋棄燕國歸了趙國。對不住前燕王待他一片深情厚意。
樂毅慷慨急昂,寫下著名《報燕惠王書》鞭撻無理指責和虛偽粉飾,表明自己有赤膽忠心,也謝先王相遇,相知,相得。能使己才遇伯樂。抒發對功敗垂成的無比憤慨。其中以伍子胥的”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明言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是笨蛋,不會為昏主而愚忠。不會做冤魂屈鬼。才去趙國的抗爭精神。燕惠王也知錯,沒有迫害樂毅家屬,還把樂毅子樂間封為昌國君。燕趙兩國友好,樂毅都為貴賓,死於趙國。從總體相比看,樂毅是一個非常難得全面性卓越性人才,其智慧能力,遠見卓識,統軍打仗,管理能力,遠遠地超越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他們的單獨軍事才能。有理想,會統治比同時代英雄,明智豪傑很多。把他放到四大名將,是明顯屈他之才,貶低他之名,有差錯。
他把非常弱燕國短時間滅強國齊國成強燕。當時魏冉,白起都沒有法做到,象他那樣輝煌成度。又是那樣進退自如,不受屈辱,難得幹古第一,英雄無二,曹操說“孤每讀二人(樂毅,蒙恬)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而夏候玄更是大加讚美樂毅一切作為行動,諸葛亮也是要向他學習。樂毅是古代傑出名將最有才略,卓越貢獻,能完美善身軍事家。是比白起等四大軍事家卓越的很多的卓越軍事名家,不是單純會打仗,善於外交,有遠見更治國有方,可惜碰上無能的燕王,功敗垂成。沒有完成自己行動計劃滅齊得勝利,無法再創輝煌很可惜。
樂毅早於白起很多時候樂毅成名時出走趙後,白起才是率兵為秦國將領成了兵家巨匠,王翦更晚,是秦統一六國名家,廉頗李牧,只是抗擊捱打靶標。白起戰果輝煌,是有強國虎狼之師,吞群羊如卷席。王翦更歷史潮流勢不可擋,摧枯拉朽永往一前。把他們放在戰敗弱國的地位上,即不會外交談判。又不能行抓住戰機,立挽狂瀾,而樂毅以弱國之人卻統帥強國之兵,沒有絕對個人強大魅力,是很難以做到。五年時間,弱國孤軍深入齊國。滅強齊勢不投降城邑的七十多座。在中國歷史上,幾多何時有如此智慧超群,胸有成竹的大將。比白起,王翦要自信得多。這才是兵家最高境界。滅敵在膽破其中,廉頗李牧只是捱打成隱。沒有還手之力,更沒認破敵計,完善自身,更沒有智慧,去創造機會率多國軍隊去打勝仗。是成名在捱打多敗之上名家,說是可憐,有點都是多餘的人。
與樂毅有志有能有手段的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如果單純軍事角度分析,他們成名是四大名將,正好是矛盾的雙方,相互關連,成就廉頗李牧英明,就事而論二人真才實能,非常一般,打敗仗是常情,卻成有大輝煌。即沒有開拓國土,又沒有斬殺敵人,捱打,捱打,還是捱打。捱打都是成了名將。
樂毅同一時代,有名將穰候魏冉,是和樂毅有比人物。在秦國獨攬大權,以白起為將,向東攻城略地,擊破三晉佔據強楚,戰績卓著,威震諸候。但公元前284年樂毅合縱破齊,楚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時,他私派使者,假借秦園的武力,如果再來攻向齊國強向齊王在家鄉要下陶邑,為自己加封,擴大自己的勢力影響。這時白起率軍在楚國圍攻楚都攻破郢都,大敗楚軍。秦國丞相魏冉因為此事暴露,秦華人對他權勢赫赫,假公濟私,導致人心不附,對秦王政權也構成嚴重威脅,被秦王罷免丞相,用範睢代相。
白起沒有魏冉的智慧和謀略,李牧廉頗沒有直接魏冉的戰功赫赫,智慧超群,權傾朝野, 王翦沒有魏冉有能力,物色獨力擁立了秦昭王,平定季君公子壯及一些大臣們叛亂,鎮壓秦昭王那些兄弟中,有圖謀不軌的人,被全部誅殺,震動中原,更為領兵帥將是為優秀名將白起的老帥,他都沒有入選四大名將,可見四大名將 稀裡糊塗,沒有有幾分可信度,更不要說能一陣火牛陣,回覆七十多城的田單,也是英名了得,那個不比廉頗李牧強。李牧佈陣殲滅匈奴放牛羊人那算什麼本事。軍隊以弱戰勝強是英雄本色,攻城破國開拓彊野是奮鬥目的 ,克敵必戰是戰略思想。打敗仗當名將有意思開玩笑罷了。
有必要再相提論比一下,更重要的將領蒙怙的爺爺蒙驁 ,也是那個時代的著名將領,而且非常軍事能力強大人物。在五國破齊的前一年,公元前285年時,也是因為齊王橫暴率齊人叛亂,也攻佔齊國的九座城市,在秦昭王時和叔侄一起入秦的。他是秦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才擔任秦國將領,開始領兵進攻南韓得成皋和鞏給秦國為三川郡,次年攻下太原,榆次,新城,狼孟等37座城。在246年和信陵君率領燕趙韓楚魏五國軍隊作戰失利,被迫回國。是白起死後主要將領,秦始皇當政後蒙驁,王齕,王翦成為重要將領,平晉陽反叛。前244年軍攻韓攻克十三城。過二年又拿下賜,詭兩城,再攻魏國一鼓作氣攻下二十城。使其成為秦國東郡的大英雄,一生也是攻下七十多座城。其子蒙武,孫蒙恬,蒙毅都秦國名將也沒有入四大名將。可見四大名將有多麼錯誤。多少無趣只有白起王翦認可其它小仗還行大仗無能。
-
18 # 埃特603
謝謝邀請,要說本來樂毅連下齊國七十城這事,幾乎就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但是架不住它後來變成更加傳奇故事裡的背景啊,田單火牛陣大破燕軍!你上街問火牛陣,誰不知道?你再問樂毅試試?結果人田單都沒評上四大名將,你樂毅有啥不好意思的?!對吧。其實要說正史,五國攻齊,燕將樂毅就沒遇到過正經齊軍,戰國時期的所謂城,肯定還不如咱們現在去河南農村,看到有的農村留下來的土圍子呢,就這,最後還被田單拍回去,一口氣追回七十城,有夠窩囊的。我對歷史還算感興趣,看的是東周列國志,只是演義,然後對其中感興趣的部分會去關注一下正史,這一段就屬於沒興趣的,齊國就是小白齊恆公時還有點樣子,別的一點都沒勁,實際後來的齊國還被人篡了,根本就不是原來的齊國,這裡面還就有田單家的事,大家還都記得晏子使楚吧?晏子在這事裡也懶得幫齊王室,。
回覆列表
樂毅連下七十二城,對手沒有田單,田單復收七十二城,對手沒有樂毅,五國伐齊,以泰山壓頂之式,火牛復國,憑二城以反攻。樂毅和田單軍事水平誰高誰低不好說,但含金量卻是不一樣。所以樂毅要排四大名將還是有很多競爭對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