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qsx651014
-
2 # 吳醫生說醫美
來醫院看病,醫生首先是要根據你的症狀來診斷所患何病,只有診斷清楚了才能對症治療,做到藥到病除。魯迅先生曾在《集外集拾遺·中 山先生逝世後一週年》說過,“不能診斷,如何用藥?”。所以,看病首要的是明確診斷。
在現代醫療過程中,為避免診斷失誤,造成錯診漏診,對臨床診斷都有一系列規範流程,對每一種疾病都有診斷標準,只有達到標準才能下相應診斷,只有診斷明確了才能安全用藥及治療。
一般診斷有以下幾個流程步驟:
1.問診:透過醫生與患者進行提問與回答瞭解疾病發生髮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又叫病史採集,透過病史採集可以獲得病人的症狀資訊,透過這些資訊可以初步判斷診斷疾病所屬系統,為下一步診斷指明方向。另外,問診還可以瞭解患者既往病史、過敏史、家族遺傳史等,為後面診斷治療提供參考資訊。
2.體格檢查:也叫物理檢查,是醫生用自己的感官或傳統的輔助器具,如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計等,對患者進行系統的觀察和檢查 ,從而揭示機體正常和異常徵象的臨床診斷方法。有視、觸、叩、聽四個步驟。物理檢查在以往的診斷過程中起首要作用,但現在隨著醫療技術發展,先進診斷輔助裝置的出現,物理檢查逐漸被淡化。另外,現代醫療環境發生變化,患者對醫療診斷準確性要求更高,不能容忍診斷誤差,迫使醫生採取先進的實驗室及輔助檢查。但是,物理檢查仍是診斷的基礎,對醫生來說是更必須掌握的基本功,萬不可丟掉。
3.實驗室檢查:透過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實驗室方法對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細胞取樣和組織標本等進行檢查,從而獲得病原學、病理形態學或器官功能狀態等資料,結合病史、臨床症狀和體徵進行全面分析的診斷方法。相對物理檢查而言,實驗室檢查更直觀,有科學依據,有公信力。
4.輔助檢查:如心電圖、B超、CT、MRI、胃鏡等。是現代醫學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晶,對用物理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診斷困難的,或疑難病例有確診的意義,往往很多輔助檢查是診斷某些疾病的金標準。
所以,去醫院看病,醫生開些檢查做是沒問題的,但不排除某些醫生開些不必要的檢查,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醫生是好的。我們既然找某個醫生看病,就要信任他,相信他能給你解除病痛,只有醫患相互信任,才能構建和諧的醫療環境,對醫生對患者而言都是益處。
-
3 # 末代徒醫
一般來說高明的、富有經驗的醫生是不需要開什麼好多的檢查來看病的,他們往往只要透過望、聞、觸、叩、聽等手段就能對你所患的疾病知道個大概,更有大師級的高手通常只要你一開口、一舉手、一投足等能知道你患了什麼病,而借用於各種輔助檢查只是為了確診或者鑑別於其他疾病。
看病就如同破案,一個水平好的醫生不但要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而且還要透過長期的豐富的知識積累和經驗,並憑藉自己超強的綜合分析能力來做出判斷,如果不具備這些的話,再多的檢查也是沒用。其實醫生最具價值的也是體現在這裡!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像一些先進的檢查裝置如自動化血生化分析儀,CT,核磁共振等的大量普及,好多地方有專門專業的檢測檢查機構如春筍一樣破土而出,而從事與這相關檢驗檢測的人員都不一定要學醫,這似乎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醫”“檢”是不是可以分家,患者根據醫生的建議和對健康知識的學習領會來做出抉擇:患者有權利選擇自己要不要做相關的檢查專案。因為很多的檢查浪費錢財還不說,不但對患者是無效的,而且還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和傷害!
-
4 # 龍大夫的肝病課堂
去醫院看病,可能會做各種的檢查,有時候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醫生做了一圈檢查後,仍然告訴你“目前還不知道你得的是什麼病”。也就是說,還不能確診。患者會覺得,我這些檢查是不是白做了,醫院是不是在坑錢?
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
比如說,有些醫院仍然還有開單提成,有些診所是以開檢查的多少來確定發多少補助給醫生。這些都是一個有良知的醫生所不齒的行為,理所當然地也會被患者所唾棄。
抱怨解決不了問題。龍醫生想從個人、患者和醫院的角度聊聊這個問題。
醫生的角度從醫生的角度上來看,除非是極度自私自利的人,大多數的大夫都是以患者為中心“量體裁衣”給患者做檢查的。
比如說,現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人們關心的重點是新冠病毒感染,有發熱的患者會由導醫引導如發熱門診就診。
一個普通的發熱,既可能是感染性的,也可能是非感染性的,醫生首先要排除的是感染性的因素。會給患者做涉及到感染相關的檢查,具體的辦法是先給患者做常規檢查,以確定疾病的大致方向。
好比修一臺電視機,是無法啟動,還是螢幕顯像出現問題,還是沒有聲音,醫生的大腦有一個“思維導圖”,引導醫生做相應的檢查,證實心中的推測。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發熱的年輕男性,外觀看上去很消瘦,主訴除發熱外,之前口腔潰瘍還有一段時間,身上有皮疹,伴有關節疼痛、頭痛、盜汗、肌肉疼痛。
從以上的表現來看,像是病毒感染,但是病毒有很多種,每種病毒感染都具有相似的一些表現,也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最普通的檢查是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從患者跟醫生交流的內容中,可以判斷患者有不潔性生活史,從而推測有沒有艾滋病的可能。
最終查出HIV抗體陽性。但就算是這樣,那些為了排除細菌感染而做的檢查,也會被認為“白做”了。
患者的角度從患者的角度上看,去醫院看病的立足點是要診斷出什麼病,然後用相應的藥物治療。如果把這兩個目的分開,不考慮診斷是什麼病,只是開藥的話,這個對於患者來說。有可能開的藥並不對症,這樣既耽誤提病情,也會浪費金錢和時間。
透過檢查和對症狀的判斷,來準確的診斷疾病,並不是一來就開藥,對於患者來說是價效比更高的做法。但是患者可能要求醫生準確選擇有價值的檢查,這個就有點難為醫生了。
醫生也會受客觀條件的限制,現有知識儲備也可能不夠,醫療裝置等條件也有侷限性,不可能把把都精準,以致於一查一個準,選擇的檢查都是有問題的。有一些檢查完全正常,看起來是沒有必要查的,其實是可以用做排除診斷的。
醫院的角度從醫院的角度來看,選擇檢查固然可能有經濟方面的考慮,但畢竟還是以服務於患者為宗旨。隨著醫患關係的不斷變化,有一點可能大家被忽略了,那就是很多檢查也許是規避糾紛的重要手段。
用人用一位患者的話說,就是檢查沒有問題不怪你,但是如果有問題你沒有檢查那就是醫生的問題了。
總之,並不是所有去醫院看病的人,一定都會做各種檢查。沒有一個醫生是為了檢查而檢查,他們的目的都其實是能夠更好地解決患者的問題。試想如果用簡單的方法能夠解決患者的問題,醫生何必費大費周折地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我是一位熱愛科普的臨床醫生,看病、諮詢,答疑、解惑,科普醫學知識,在匆忙的臨床工作中,體會溫暖文字的力量!
-
5 # 總結過去重視現在
做檢查都不怕,就怕還給你誤診。我女兒3歲那年秋天,有點吐,然後有點拉肚子。就去縣醫院看兒科。醫生直接開檢查單,做B超,做CT,診斷結果有輕微腦震盪的可能,建議住院觀察。我在外地出差,聽我老婆說後連夜趕回去。第二天凌晨到,直接出院去了三甲醫院,三甲醫院的醫生拿著聽診器聽一下心跳,聽一下肚子,翻了一下眼皮,診斷為腸胃感冒了!吃點藥就好了,我不放心,把CT圖給醫生看,他看了後表示一切正常。大家說說,我可以去找縣醫院退檢查費不?
-
6 # 瘋癲範er9
憑經驗判斷是對病人的不負責任,需要住院治療的病人情況都不會太好,所以需要透過大量的檢測來了解病人身體的全部資料,做的越全面越詳細醫生才能準確的制定治療方案,安全使用藥物。任何治療方法和藥物都會對人體有所傷害和副作用不徹底瞭解病人身體情況醫生如何安全用藥,畢竟人命關天容不得一絲失誤。
-
7 # 韻動節拍
不一定, 但現在必競醫療糾紛比較多,檢查少了或者是你漏檢查了萬一有問題,患者找你的麻煩。現在不是以前醫生可以為你的病做主一切以你的病為前提進行治療,而是檢查治療變成了商品,我花了錢,你就要給我把病治好,否則我就要找你的麻煩。導致醫生不敢看病,多做檢查來保護自己。醫療環境變了。
-
8 # 範紅雲醫生
醫生看病開檢查單,一般是根據病情需要,對診斷或鑑別診斷有價值才會開單。為什麼有時候會做各種檢查呢?有幾種情況:1⃣️有的患者主訴很多,頭痛、腹痛、睡眠不好,還有腰腿痛,哪哪都不舒服,這種患者,大部分其實都是功能性疾病,醫生說他沒病,還不高興,所以,要用證據說話,只好開各種檢查加以佐證;2⃣️還有一些患者,症狀比較寬泛,沒有特異性,憑簡單的望觸叩聽難以明確診斷,拿慢性腎衰竭做例子,有些患者,以消化道症狀起病,噁心、嘔吐,醫生透過查體大致辨清方向,但必須藉助輔助檢查才能做出鑑別;3⃣️另外,有些患者患有慢性病,有很多併發症,還用慢性腎衰竭來說,慢性腎衰竭會有腎性貧血、電解質紊亂、酸中毒、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高尿酸血癥、心衰等,隨著病情的進展,這些併發症逐漸加重,所以,必須要經常複查。當然,也不排除有個別醫生或醫院為了創收或自保而存在過度檢查的情況。
不做檢查就進行診斷和治療,也有其風險性。舉個例子,二十多年前,有個患者,在第一位醫生處就診,自訴有肝硬化病史多年,每年都用促肝細胞生長素,醫生沒有做任何檢查,也給患者使用了促肝細胞生長素。幾天後,患者找到第二位醫生,該醫生為患者進行了簡單的查體,觸診發現肝臟增大,有包塊,質地較硬,考慮肝硬化肝臟應該縮小,病情有新的進展,建議患者做B超,結果報告是肝癌,立即停用促肝細胞生長素,建議到腫瘤科治療。所以,應該做的檢查,一定要配合醫生,明確了診斷,才能合理地治療。事實上,絕大多數的醫生是遵守職業道德規範的,相信醫生,受益的是患者自己。
-
9 # 無奈i爹孃
是的,去醫院看病一定要做一些檢查專案的,即使你得的是最簡單的發燒感冒,也是要做幾個必要的檢查專案,如血項化驗,肺部X光片,看看你是否有炎症,或者炎症是否發生在肺部。醫生還會根據你的病情輕重,而增加一些檢查專案,這是醫生診斷病情必要的步驟。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是因為醫生根據患者的自述,先對病情有個初步的判斷,然後對判斷部位,要藉助儀器進行檢查,在診療過程中,醫生基本上都採用的是排除法來進行。
比如,患者胃部區域疼痛,但是這個疼痛,有可能是胃痛造成的,也可能是胸椎尾骨發炎引起的,還有可能是心臟出現問題後,反應在胃部區域疼,還有肝脾等器官出現問題時,也會反應在胃部疼痛。
所以,醫生要求做個胃鏡檢查,先看下胃裡是否有腫瘤或者潰瘍,或是淺表性胃炎引起的疼痛。
如果這些檢查都沒有問題,醫生會要求你做肝臟或心臟等器官的檢查,以查出疼痛是由什麼引起的,從而確定病症所在,然後對症治療。
所以做為患者,完全沒必要擔心醫生,會給我們做某種不必要的檢查,因為每個醫生都是想把患者的病早點治好。
-
10 # 醫者醫心
昨天還好好的老爺子,早上起來就一側手腳不利索了,趕緊扶到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就診,有經驗的全科醫生稍作問診、查體,就大致判斷是腦卒中,又沒有CT和磁共振,所有檢查專案給人家做完都是瞎耽誤功夫,趕緊去有條件醫院檢查、診治就得了。
已出院的手術病人到門診找醫生檢查一下傷口情況,這就毫無必要再去檢查什麼專案了。
老病號,比如高血壓病人,到門診複診和開藥,一般都不需要做什麼專案檢查。
那麼,哪些情況下看病需要做各種專案檢查呢?
急診就醫的,常常需要透過輔助檢查來幫助明確診斷。但是一些小傷小病的,比如手臂被野蜂蟄了一下,身上哪裡被燙了一點兒,手上不小心被割了一小口子等等之類的,可以直接在門診處理一下就行了,沒必要檢查什麼專案。因新發病症就診,為了確診,常常需要安排相關輔助檢查。此前檢查發現有化驗指標或影像異常但未確診,按醫囑去複診、複查。為了解病情發展情況或病情控制情況,需要複查相關專案,透過對比來判斷。我是熱衷於衛生健康知識宣傳普及的康醫生,謝謝朋友們關注!
-
11 # 乳腺科的小醫生
沒有說一定要做檢查,但是有些檢查又必須做,一方面是檢查疾病,為醫生用藥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也是醫生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
-
12 # 我無所謂1234567890
主要就是為了賺錢。醫療上所有的慢性病都是治不好的,這是醫療教科書上寫的,也是公認的事實,而且越治越嚴重,所以查不查都一樣。
-
13 # 小飛談骨事
作為一名從事臨床一線工作14年的醫生,我想說來醫院看病需要根據病人的病情,完善相關檢查,而不是一定做各種檢查!
比如入院一定要抽血檢查傳染病,第一是為了患者考慮,第二為了保護醫護人員,如果醫護人員感染了將會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其他患者。需要行心電圖等檢查,因為有許多病人有冠心病,可是自己不知道或無症狀,入院透過心電圖發現後可以早期治療!
這裡給大家講一個親身經歷的事:一次值班有一小腿骨折的患者來就診,當時他的小腿已經畸形了,我們都知道骨折了。當時讓他拍X線片,他就不樂意了,說“你們這不是亂檢查嗎?我已經骨折了,還拍片子幹啥?”其實醫生明知道你骨折了,但拍片子是為了明確骨折的型別,還有就是為了手術準備,選擇各種內固定!
所以來醫院檢查,需要根據病人的情況完善相關檢查。目前國家提倡精準醫療,精準治療,所以相關檢查是必不可少的!
-
14 # 普通人阿偉的人生
不想說。去看一下臺灣醫生,比國內的醫院看病效率高、效果好。一般小病就是3天藥。什麼吊水、霧化、驗血,統統都沒有。大家都知道,都明白。那又怎麼樣呢?不知道誰能改變,誰有能力改變。
-
15 # 小草1615287436778
真去醫院看病未必一定需要做各種檢查,要看臨床症狀需要確診及鑑別診斷做一些檢查專案~很多患者理解不用檢查就應該看出疾病,古代是因為沒有現代化檢查手段沒辦法只能對症治療,現在各種檢查儀器先進對精準診斷起來很大作用,為更好確診早期及時治療,必要的檢查是必須的~。住院病人按照上級衛生系統規定基本檢查是必須的~這個不是所選擇的~
-
16 # 沙漠林子
我的建議是不要等到去醫院在做,而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去做。正所謂防範於未然,對於疾病來說,防的作用遠大於治的作用。同樣是肺癌,早期做完手術能活,晚期就算有靶向藥物,也是能拖的更久一點。所以有計劃有目的的體檢是很重要的,你說CT很貴,每年掏上五六百塊錢做一個血常規,生化,X線胸片,腹部B超這不算貴吧,比你買個手機化妝品包包香多了吧。只要疾病發現的早,都好辦,只要發現的晚,都難治。所以不要等到了有病了一通亂七八糟的檢查做,而是應該對自己的健康人生有一個很好的規劃,比如什麼時候該檢查什麼,什要清清楚楚地,就不用等到醫院聽別人的去查了。
-
17 # 中醫乾貨
中域教育做出解答:
遵醫囑做各種檢查專案,是你到醫院看病必須要經歷的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醫學技術也在不斷向前推進。可是在現實生活當中,西醫對疾病的診斷主要依賴於各種檢查結果。如果到醫院看病不做檢查,醫生又怎麼可能知道你得了什麼病?
在醫院檢查各種指標,是醫生判定你身體狀況的重要標準。
我想這並不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問題,如同要確診糖尿病就必須血糖超標,身體上也同樣會出現一些這種疾病帶來的症狀。如果是心臟問題,你就必須做各種關於心臟的檢查,醫生才能根據各種檢查結果,做出詳細辨別,然後對症治療。
如果你不願意在醫院做各種檢查,那我想你去醫院看病根本就沒有意義,醫生給不了你詳細答案。
這是現代醫學對疾病辨別和診斷的最重要標準,失去了各種檢查指標來判斷,醫生純粹依靠個人經驗來治病,那隻能說一切都聽天由命。
去醫院看病,未必要做各種檢查專案,可是一定要遵醫囑。
人們對身體狀況越來越關注,身體稍有不適都喜歡到醫院看病,或許是花錢買心安,或許是真的擔心自己身體出現了問題。
可是你既然選擇了到醫院看病,那就一定要遵守醫生的囑託,醫生讓你檢查什麼專案就檢查什麼專案,否則你去醫院根本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當然,有一些很淺顯的疾病,醫生一眼就能看出來這種問題,應該沒有必要做太多檢查。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去醫院都是希望醫生能給詳細檢查的,當看過各種檢查報告之後,醫生嘴裡說出的沒事,比吃任何靈丹妙藥都管用。
你既然已經決定去醫院治病,那就踏踏實實配合醫生,做好各種檢查,才能給出確切判斷,才能真正起到治療效果
-
18 # 近視大醫生周躍華
你好,我是眼科醫生周躍華。
去醫院看病,做各種檢查是為什麼?其實非常簡單,為了更好的瞭解你的身體狀態!
就拿眼科為例子,很多人對眼科檢查還停留在測視力,測色盲等比較淺顯的一層,其實眼睛的檢查多達幾十種哦!
看圖~
您看,一個眼睛都要做這麼多檢查,那麼身體其他問題有必要做各種檢查嗎?必須有!
一、減少誤診的發生
二、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
三、確認病情的嚴重程度
四、病情複雜程度較高
我遇到一個患者,平時頭疼,眼眶疼,去查血壓查腦部ct,查了一圈,醫生說去眼科看看,他不樂意了,覺得自己頭疼和眼睛沒關係,不想做檢查,可結果呢,是青光眼。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不正規的醫院打著治病的幌子用過度的檢查專案來斂財。
對於患者來說,一定要擦亮雙眼,到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檢查,以免因小失大!
-
19 # 耳鼻喉科醫生劉都
這個不一定,有些疾病很容易診斷,透過臨床查體就能診斷明確,比如說內科的高血壓,測量兩次血壓高於正常值就可以診斷,比如外科的闌尾炎,透過查體及病史可以診斷,再如兒科的支氣管哮喘,耳鼻喉科的鼻竇炎,眼科的白內障等等,由於醫學的進步發展,光靠臨床診斷是不夠的,追根求源,鑑別診斷,才能更好的治療疾病。比如說高血壓,大家都覺得很簡單,常見疾病嘛,吃降壓藥就行了,但是如何選擇降壓藥,追尋高血壓發病原因也非常重要,所以吃降壓藥前我們能夠做一些臨床檢查可能更有利於選擇好的降壓藥,有的病人有腎臟疾病,可能選擇ACEI類藥物可以使患者收益,如何患者有心衰的情況,可能還需要選擇利尿藥,有高血脂的病人還需要選擇降血脂藥物,所以現在臨床中病人合併有其它疾病的太多了,完善一些相關檢查還是有必要的。
當然有些疾病非常容易診斷,可以直接定治療方案,過多的檢查確實不合適,比如說我們兒童鼻竇炎,臨床症狀有鼻塞,流膿鼻涕,鼻鏡檢查發現中鼻道有膿鼻涕,很明顯這是一個兒童鼻竇炎,可以選擇鼻竇炎專科治療。
但是有些疾病確實不好診斷,需要完善相關檢查,比如說闌尾炎,是一個腹痛診斷,但是臨床中誤診的非常多,闌尾炎臨床症狀是轉移性下腹痛,麥氏點處壓痛反跳痛,可以診斷闌尾炎,可是有的時候還真會誤診,手術開啟後真不是的,宮外孕及腸穿孔,輸尿管結石,暖巢囊腫蒂扭轉都需要鑑別診斷。
完善相關檢查是為了更好的診斷及治療疾病,盲目檢查也是不對的,需要根據醫保及患者經濟情況,分級就診,疾病前預防是關鍵。
-
20 # 心血管王醫生
很多人不解,去醫院看病,為什麼一定要做各種檢查,花那麼多錢才能給出診斷,甚至有時候花了好多錢,做好好多檢查,都給不出診斷?
這是醫院的貓膩嗎?為什麼古代沒有檢查,人家不照樣看病嗎?
作為醫生不敢和您抬槓!我希望透過我的解釋,您能更瞭解醫院做各種檢查的目的,更能理解做各種檢查的目的。
幾乎所有的人,都是不舒服,或者懷疑自己有什麼疾病的時候,才會去醫院看病。我們首先會告訴醫生,我們的不舒服,主要不舒服在醫學生稱之為主訴。這些不舒服只是患者本人的表現,一方面就算是同一種疾病,每個人的表現也不完全一樣,再者就算是同一種表現,同一種症狀,也可能有很多種原因。
所以,誰也不能根據單純的症狀,就給出一個非常準確的診斷,沒有診斷,就是說沒有找到疾病的原因,找不到原因,肯定無法治療。無法治療自然無法接觸您的病痛。在患者描述症狀後,醫生會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綜合判斷,有可能是什麼疾病。
然後,必須經過相關檢查,才能根據檢查結果,給出一個準確的診斷。
一、用胸痛舉例說明
比如說,一個人胸痛,到醫院了,胸痛本身分很多性質,比如刺痛、悶痛、脹痛、呼吸後疼痛、按壓疼痛等等。醫生會根據胸痛的性質、持續時間、緩解辦法、伴隨症狀等等給出一個初步判斷。比如懷疑是心血管狹窄,心絞痛引起的胸痛。那麼這時候必須做心電圖,根據心電圖可能能初步判斷是或不是心絞痛;如果心電圖證據不充分,還需要做心肌酶、肌鈣蛋白、冠脈CT或冠脈造影等等相關檢查,最後才能確診。
就算是一個人心絞痛非常典型,我們有八九不離十的把握,但我們也不能單純根據胸痛症狀就說患者是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為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治療方法不一樣。心絞痛吃藥為主,心肌梗死還需要溶栓或支架,都是耽誤不起的。所以相關檢查非常重要,沒有檢查就沒有準確診斷,沒有準確診斷,就無法準確治療。
我們還說胸痛,胸痛有十幾種疾病,並不是只是心絞痛或心肌梗死,還可能是主動脈夾層、肺栓塞、氣胸、肺癌、食管疾病、胸膜疾病、肺部疾病等等等等,我們沒有辦法簡單的根據胸痛,就給出一個準確的診斷。
所以,再高明的醫生,在大部分疾病面前,都需要相關檢查的配合,才能準確診斷,準確治療。
二、用感冒舉例
有人說了,大病肯定需要檢查,那為什麼感冒了去醫院還得抽血呢?
或許您感冒了,在家多喝水,注意休息,或者自己買點藥,大部分人都能好。可是到了醫院,作為醫生,要更加全面負責任的分析這些問題,感冒大部分是病毒引起的,可是不抽血化驗,也無法判斷一定就是病毒引起的。感冒一般無妨大礙,可是如果是流感呢?感冒如果是蒼蠅,流感就是老虎,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相關檢查,感冒有沒有進一步加重引起老人的肺炎、心衰、心肌炎等等問題,在結合患者症狀的前提下,都可能需要行相關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說不好聽點,不檢查沒事,皆大歡喜,可是如果因為一個人看病,醫生沒檢查,就是因為沒檢查結果出了大問題,那麼這個人肯定會問責醫生,為什麼當時沒有給他檢查,沒有檢查就沒有客觀證據,沒有客觀證據,單憑自己一張嘴誰說的清楚?
去醫院看病,各種相關檢查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儘快明確診斷,只有明確診斷,才能治療。在沒有明確診斷前,就說能治好的,全是忽悠!
最後,換一個角色,不作為醫生,作為普通百姓,抬槓一下:您不舒服,到醫院,找到一個醫生什麼檢查沒做,就給您開藥,或手術。您敢在這樣的醫院看病嗎?如果沒出問題,皆大歡喜,出了問題,您能不追究醫生責任嗎?
如果您實在不願檢查,非常信任不做檢查的醫生,您也可以去找那些醫生看病。當然這不是醫生該說的,但話槽理不糙。您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當然,話又說回來,該做的檢查咱們就做,嚴格把握適應症,不該做的檢查千萬別亂做!
回覆列表
去醫院看病不一定要做各種檢查,關鍵是患者所患的疾病,診治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醫德相關聯,如果病情複雜,可能檢查的專案稍多一些,如果醫生水平高,根據望,聞,問,叩,聽以及臨床表現,再做相應的檢查,如果醫德醫風差的醫生,開單有提成,病人進來吃的是套餐,該不該做的專案都做,浪費病人的錢,結果病人的病沒診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