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J一彎新月掛柳梢

    不會,徐庶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以安天下。臥龍諸葛亮辦事穩重,先謀而後動,這也是他比龐統活的久的原因。龐統個性古怪,雖謀略高超,但突失冒進,在一次戰鬥中被箭射死,年僅三十六歲。龐統未出仕前已與諸葛亮起齊名。後歸於劉備麾下任軍事中郎將和諸葛亮平起平坐,他為劉備攻取西川立下了汗馬功勞。諸葛亮七次北伐運籌帷幄了好多年,本來最有希望的一次反而病死在軍中,如果龐統在世,以蜀漢整體實力遠低於曹魏的情況下,突失冒進,也會失敗。

  • 2 # 聞古鑑今

    曹操、孫權:想得美!

    蜀漢最終的失敗並不是丟失了鳳雛,而是在爭霸途中人才斷了代,鳳雛不死落鳳坡也終有逝去的那一天,諸葛亮六出祁山、七星續命蜀漢最終不也是敗了嗎?

    人和?蜀漢人才凋零,將軍老了,打不動了。

    劉備自取得巴蜀之地,漂泊十幾年終於安定,初入蜀地的那幾年,劉備軍團混的風生水起,四處征戰,那幾年是蜀漢最強大的幾年,五虎上將個個建功,文人志士爭相來投,可是後來呢,將軍老了打不動了,關羽、張飛、黃忠等接連逝去,文人志士層層選拔只剩下一般人才,蜀漢缺少了人才的更新,這成了蜀漢最大的弱點。反觀曹魏和東吳,世家大族日漸旺盛,人才輩出,將才不斷,蜀漢如何相爭?

    地利?蜀道難,擋住了曹魏,也困住了蜀漢。

    自古巴蜀之地,頗為富庶,憑藉蜀道之難易守難攻,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取了這塊最保守的地方,蜀道難,擋住了曹魏的同時,也困住了蜀漢,諸葛亮六出祁山,馬謖失街亭,不都是因為糧草不及造成的失敗嗎?再看看曹魏的中原大地、東吳的江東之地,進可攻退可守,糧倉充足,運送方便,蜀漢如何相爭?

    天時?三分天下已定,卻不曾休養生息。

    諸葛亮帶著劉備三分天下,聯吳抗曹,赤壁之戰初定天下,無奈卻失荊州,雖平定南越,但卻不足以支撐龐大的蜀國,曹魏、東吳休養生息的那幾年,蜀漢諸葛亮卻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五丈原沒有再續七星燈,諸葛亮和蜀國一樣國力已盡,燈滅的那一刻,蜀國的命運儼然沒有了方向。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得天下”,可是即使有了諸葛亮、龐統,蜀漢依舊還是那樣的命運。時也!命也!

  • 3 # 鄧壇拜將

    就算擁有臥龍鳳雛二人,也是很難一統三國,要知道徐庶說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個話潛在意思是他們有安邦定國的能力,不是開疆拓土的能力。

    諸葛亮

    劉備前半身顛沛流離,猶如喪家之犬,多次寄人籬下。南下逃到荊州,劉表看在同是漢室宗親的份上,給他新野城棲身。

    一場充滿陰謀的宴請之後,總算因禍得福遇到了司馬徽,得知諸葛亮的住所。三顧茅廬後請得諸葛亮出山,開始了劉備恢弘的一生。

    諸葛亮在演義中是個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一個人。懂點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諸葛亮主要的能力還是在內政這一塊,不是說他軍事不行,而是各有所長。

    諸葛亮在劉備擁有荊州和益州的情況下,舉全國之力,北伐曹魏,最終失敗。劉備死後,他可謂蜀漢實際上的當家人的情況下,北伐曹魏,依然失敗。

    這寫失敗或多或少都有其他一些因素,但是諸葛亮都沒有想到這些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他的軍事能力並非演義中那麼傳神。

    龐統

    劉備佔據荊州後,龐統毛遂自薦,被任命為小小的縣令。演義中有張飛見龐統終日飲酒不問政事,十分惱火,欲將其治罪。

    在簡雍的勸說下,張飛眼看龐統把政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十分敬佩,於是親自向劉備舉薦了龐統,龐統才得以進入劉備眼簾。(劉備雖然知道臥龍、鳳雛,但是畢竟沒有親眼所見。)

    進入劉備核心權利圈的龐統,為了急於表現自己,在進攻益州的時候,居然因為小小的失利,被張任一箭射死在了落鳳坡。說實話,如果他是一個軍事才華卓越的人,就算再急於表現,也不至於死在那麼小的過失裡。

    龐統起初在東吳為官,但是混的並不好,諸葛亮作為他的好友,從未向劉備舉薦過他。自古文人相輕,這個可以理解,而且二人實際擅長的都是政務,成為競爭對手也是無可厚非。

    總結:劉備如果要一統三國,臥龍鳳雛確實是必不可少,但是最重要的是還要加一個法正。諸葛亮在益州主內,龐統在荊州主內,法正是局勢而定主外,這樣蜀國才會有一線生機。

  • 4 # 風陵流度

    先說觀點:不可能。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古今中外,歷來如此!更何況這種對於自己來說是統一戰爭,對別人來說是滅國戰爭的極其重大的戰爭遊戲。打起來這樣大規模戰爭,不管是戰爭的哪方,都要掏出全部家底拼死一搏,否則就是身死國滅的下場。

    國土面積與人口

    以公元262年的資料為準的話,

    1.當時魏國已經失去對西域長史府的控制權,但是魏國依然盤踞北方12州,合計87郡。國土面積大約291萬平方公里。這個國土面積放到現在都是大國。

    魏國戶口數約103萬戶,兵力約50萬。

    2.吳國在當時已經實際控制荊州交趾一帶,治下實際控制交州、荊州、揚州,合計三州32郡。國土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

    吳國戶口數約52萬戶,兵力約23萬。

    3.蜀國當時實際佔據益州、漢中一帶,控制22郡,國土面積大約107萬平方公里。

    蜀國戶口數約28萬戶,兵力約10萬人。

    經濟狀況

    1.曹魏情況最好。

    曹魏佔據著北方廣大的平原地帶,且曹魏力推屯田制度,墾荒面積廣大,糧食充裕,助推了曹魏人口和經濟的發展。

    2.孫吳情況位居第二

    漢末北方戰亂,導致北方人口南遷,這大量人口都南遷到了孫吳地盤上。隨著人口遷移,還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以及文化。這一度促進了孫吳地區經濟的發展。

    3.蜀漢屈居第三

    蜀漢地理位置偏僻,能夠大規模開墾種地的地方只有成都平原和漢中平原。其餘地方多為山地丘陵,並不適合農業的發展。糧食產量有限,就限制了人口的發展,人口發展不足,又進一步限制了經濟的發展。

    這導致蜀漢後期的財政收入極度依靠蜀錦的出口。

    地理地勢限制

    曹魏和孫吳的分界線大約以淮河為界。這一帶地勢平坦,利於騎兵作戰,同時也利於大規模兵團作戰,同時後方的後勤供給壓力不大。

    曹魏和蜀漢的國界大約以秦嶺為界,這裡地勢崎嶇,不利於大規模的軍事作戰,同時給後方後勤的壓力也是極其大的。

    孫吳和蜀漢國界線大約以湘西到貴州東部一帶為界,這裡地勢一樣崎嶇不平,兩國又同時扼守長江天險。不考慮人口因素,蜀漢不管是滅亡曹魏或者孫吳,都無法解決後勤保障的重大問題。

    所以,蜀漢不管有沒有龐統,有沒有諸葛亮,由於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壓力大、戰時無法保障後勤供給等原因,天然的條件已經限定了蜀漢政權只能偏居一隅,不能進行大規模的統一戰爭。

    事實上,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戰爭已經印證了這一點。勞師糜眾,大軍遠征,仗沒打完後勤供給已經跟不上了。後果,大家都知道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人沒錢沒保障,仗沒法打。

  • 5 # 我不是森林狼

    歷史的發展,往往瞬息萬變。三國統一的歸屬,除了司馬家族叛亂引起了最後歸屬的不同這個意外以外,其發展過程還是相對比較固定的。隨著時間發展,三國鼎力的態勢變弱,所有人員研究,都是一致的蜀國先滅,再是吳國這樣一個順序。這也就是說所有的人員,專家,歷史學家早就都把硬實力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的唯一標準,由此看來,如果龐統自帶復活甲,那麼劉備也是無法取勝的。

    說完硬實力,再來看看其他方面劉備集團是否有機可趁。三國其實是一個漫長的時間段,經歷的幾代人的拼搏和戰爭,最後才形成了三分歸晉的結果。說明想透過短暫的幾年是無法打破固有形式的,劉備集團擁有臥龍鳳雛確實在初期佔領益州的時候有了很大幫助,但益州本來就人心向背,劉備入川時甚至很多地方望風而降,連仗都不打,說明他能統一益州,多半是因為益州內部出現了問題,如果益州內部團結一致,文官不斂財,武官不惜命,劉備想統一益州難度會非常恐怖。而當時魏國和吳國團結程度比之益州那強太多了,龐統打益州尚且戰死,那以弱姿態來打強國,難度恐怕更甚,傷亡更重。所以也不是復活龐統就能改變什麼的。

    既然一代人完成不了這個逆天改麼變,那往後幾代就更無法改變了,蜀國立國後,就算諸葛亮守關羽荊州,劉備龐統守益州。隨著時間發展,蜀國第一代人才紛紛不再年輕,尤其關羽肯定是想再生前再幹點什麼,或是同諸葛亮一起攻打樊城,或是諸葛亮不同意他自己去打樊城。這兩個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樊城久攻不下,荊州被呂蒙一鍋端了,結果又會想歷史一樣。退一步講,諸葛亮勸阻關羽沒能在樊城挑起事來,荊州穩穩當當的在蜀國版圖之內,這種局勢是最穩定的鼎足之勢,任何一方想要打破常規,都將付出慘重代價,劉備集團想要率先打破,剛才已經分析了,不管劉備先打吳國,還是關羽先打魏國都行不通。這樣的話,長時間發展,第一代人或許會在這個固定的態勢下紛紛老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後面幾代人,大家都很熟悉了,劉禪退位是不可能的,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君主,不可能因為龐統的存在就讓他改變多少,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望風而降了,根本沒有抵抗。一方面說明益州這個地方的傳統就是善於投降,敵人打過來第一時間想的是投降。另一方面說明還是人心向背,老百姓和地方政府不認同你。魏國後期出了大量的軍事和政治人才,曹休,曹真,包括司馬懿,鄧艾,鍾會等一大批精英中的精英,東吳也不差,出了丁鳳,陸遜,陸抗等一大批歷史有名的人才,而蜀國除了姜維,其人才斷層成為他們率先滅亡的直接原因,國力弱小的本質成為他們滅亡的根本問題,有句話說得好,一切事自有天數,非人力可為也!

  • 6 # 隱者康司馬

    如果龐統不在*落鳳坡*被四川名將張任射死,劉備可以派趙雲鎮守荊州,讓龐統做軍師——趙雲是個武功高強行事謹慎聽話的上將軍,如果他鎮守荊州可以卡住東吳的咽喉,龐統可以排兵佈陣讓東吳的一切偷襲荊州的計劃都落空泡湯;劉備讓馬超鎮守漢中,可以使曹操不敢來犯,這樣劉備諸葛亮就可以了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和四川界內有不忠的家族勢力。

    這樣蜀國休養生息幾年,等兵精糧足之時,

    劉備和諸葛亮可率馬超、黃忠、魏延、馬岱等蜀國的主力大軍從漢中出擊;關羽、張飛、關興、張苞、周倉和軍師龐統率精銳大軍從荊州出擊,趙雲應然鎮守荊州,則大事可成——但是這一切都是假設,歷史是不容假設的,因為它是真實的。

  • 7 # 蘭臺講史

    先說觀點:可以

    前提是在《三國演義》中

    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分身乏術,就不會關羽一人守荊州,接連害死張飛,劉備就不會舉傾國之兵為關羽報仇,然後被陸遜火燒聯營七百里,精銳盡失,損兵七十萬,自己也氣死創業合夥人全掛

    想想吧!荊州+益州,八十萬大軍,還新佔據了漢中,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呂布和典韋早掛了,蜀漢簡直是三國名將夢之隊

    稍微往北打一打就是關中秦地三秦,劉備比劉邦的西蜀漢中還多了一個荊州,如此便輕鬆重複漢高祖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滅西魏收燕趙定三齊決戰彭城決勝垓下的故事

    羅貫中就是這樣想的。。。。不過出於難以更改的史實,弄了個鳳雛隕落三家歸晉,天意難違的結局,讓看小說的無盡感慨

  • 8 # 婷婷愛歷史

    婷婷認為龐統不死,劉備統一三國的可能佔八成,剩下兩成要看劉備的能力,婷婷在這裡給大家分析一下。

    劉備因被曹操打敗,投靠荊州的劉表,並在荊州認識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定下先取荊州,再取益州,三分天下得其一,再合適的時機取得天下。

    經過諸葛亮的謀劃,劉備順利得到荊州,並得到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在攻擊益州劉璋時被流箭射死。

    如果龐統沒有被流箭射死,劉備統一三國的可能性佔八成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龐德公語也。《襄陽記》

    諸葛亮的才華在三國時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而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相信龐統的才華也不低於諸葛亮,但是兩個人的才華又有一點不同,一個是在內政方面比較得心應手:諸葛亮,另一個則是在軍事上比較得心應手:龐統。

    一位主管進攻,一位主管後勤保障,只要劉備能把兩個人協調好,打下天下絕對指日可待。

    剩下兩層主要是看劉備,能不能把兩位奇才用好。

    一位號稱臥龍,一位號稱鳳雛,得其一就可安天下,劉備一下子得了兩個,只要劉備能協調好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統一三國絕對不是夢,但是兩個人都是頂級的謀士,肯定暗中也都飆著勁,想在劉備面前好好表現。

    可是劉備想要兩隻碗都端平,肯定是非常困難的,只要劉備能克服這個困難,江山絕對是垂手可得。

    只要龐統不死,劉備只要能協調好諸葛亮和龐統的關係,劉備想要統一三國,絕對是指日可待。

  • 9 # 九頭鳥漫談文史

    臥龍鳳雛在《三國演義》中的確都被寫成是超級大能,可再厲害的大能要想幫助主公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也需要條件,沒有實力和機遇,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是腦袋瓜子靈光就能通殺的,即使龐統不死,劉備在擁有荊州、益州的同時,諸葛亮、龐統都在,也沒可能 一統三國的。

    劉備崛起的時候,魏和吳都已經奠定了根基,以諸葛亮、龐統為首的荊州派是因為在其餘兩家找不到位置了,才選擇了名義上是皇族的劉備來輔佐,並不是真的擁有顛覆整個天下的本事,他們不願意去其餘兩家那從底層開始,只有劉備沒有崛起,缺乏人才,才能一投奔過去就能受到重用。

    劉備有諸葛亮、龐統,孫權那邊何嘗沒有周瑜、魯肅、諸葛瑾、呂蒙、陸遜、丁奉等源源不絕的人才湧現?北邊的曹操就更不用說了,整個潁川派系到後期的司馬氏,人才甚至超過劉備和孫權兩方加起來,簡單的說,就是人口基數決定了人才的湧現數量,誰地盤多,誰那邊出現的人才就多。

    至於其餘人才的選擇,從身份上講,劉備有皇叔的名分,可曹操還有漢相的頭銜,皇帝都在他手中,大多數人才都會去選擇曹操,而不是劉備。孫權所屬的江東世家也大多是不願意遠離地方的,這才全力輔佐孫權。

    諸葛亮和龐統再厲害,也不可能兩個人就能把所有的事都幹完了,必須得有大批的人才配合,而要想有大批的人才,就要有更多的地盤,劉備明顯落了後手,在人才的爭奪上,他是遠遠不如曹操和孫權的。

    有諸葛亮和龐統,也還需要綜合實力提升到足以統一天下的地步,不是單靠某個人,沒有一點實力就能統一天下的,諸葛亮那麼牛,多次北伐還不是徒勞無功,不就是因為綜合實力不如對手,連糧食都經常的缺乏,怎麼打仗?

    真實歷史上的戰爭不像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僅憑藉幾個計謀就能戰勝對手的,需要一點點的和對手硬拼硬抗,而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勝負是取決於整體實力的強弱,但靠個別天才是靠不住的。

    總得來說,劉備崛起太晚,好的資源已經被另外兩方佔完了,即使諸葛亮、龐統都在,也只能偏居一隅,錢糧、人才、人口、資源等差太遠了,不是二、三個人能改變的,不可能統一三國的。

  • 10 # 中庸3263618753384

    基本不可能。

    綜合國力決定戰爭勝負。漢末益州的人口比北方少得多,比江東也少。還有就是伏龍、鳳雛在小說裡能力被誇大了,其實謀士集團,劉備也比不過曹操和孫權。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利於招攬人才。絕大部分的人都是信奉現實主義的,不會為什麼“匡扶漢室”的理想不去投奔曹操而去投奔劉備的。

  • 11 #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有兩種可能。如果按照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描述,蜀漢是人才濟濟,鳳雛龐統在落鳳坡不被射死,諸葛亮守荊州不丟,按照“隆中對”計劃,是想還於舊都,興復漢室的。小說釆用“尊劉抑曹”觀念,描寫蜀漢一方是很積極向上的。

    正史是蜀漢在曹魏、東吳孫權三方當中勢力最弱,而且從歷史來看,在四川蜀地建立地方政權的沒有能統一全國的,劉備同時擁有臥龍鳳雛也很難統一全國,傑出人物在歷史程序中作用也是有限的。

  • 12 # 萍風竹雨123

    龐統不死,劉備同時擁有臥龍鳳雛,依舊不能統一三國。這不是說臥龍鳳雛能力不夠,而是劉備的用人格局不大。

    劉備是有大志向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劉備一直的追求,但是,他在用人方面卻是有缺憾的。比如,他雖然擁有不少名將如趙雲,馬超,黃鐘等,卻沒有人盡其用。在他心裡,只有關羽和張飛最重要,而對其它人都不太信任,趙雲沒少為劉備出力,長板坡七進七出,救出少主劉禪,但劉備並沒有因此而重用趙雲。劉備的許多決策也常常受到關羽張飛的影響。特別是關羽,人比較孤傲,還唯我獨尊,經常輕視其他人。比如關羽曾經在蜀國封了五虎上將後,對黃忠被封為五虎之內很是看不上。而劉備也不曾重用過馬超與黃忠。

    劉備用人的缺陷還表現在對龐統和諸葛亮的任用上。一開始,龐統投奔劉備,劉備對龐統並沒有表現出多大興趣,直接將龐統派到了一偏僻之地做縣令。後來,赤壁之戰之後,龐統漸漸被劉備重用,但諸葛亮又被劉備疏遠了。去進攻西川時,劉備帶領龐統前去,諸葛亮在後方涼涼。自此,劉備與諸葛亮的魚水之情被打破。

    後來,龐統落鳳坡中計,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張飛被兵卒梟首,劉備被火燒連營,直到劉備白帝城託孤,劉備與諸葛亮都心存芥蒂。就劉備的用人方法和心胸,即使龐統不死,與諸葛亮共同輔佐劉備,劉備也不能統一三國。

  • 13 # 雨夜構想

    一場戰役的勝利取決於領軍將領的才能,一場戰爭的勝利取決於綜合國力,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可以左右的。

    劉備的實力擺在那,他也是想統一三國。可實力不允許啊!

    在三國初期劉備得到了傳說中的臥龍鳳雛兩位極品人才,司馬徽曾經和他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劉備把他倆都弄到手了也沒得到天下,這是龐統早死有關係嗎?其實是沒關係的,具體原因還是因為蜀國的綜合實力太差了。那麼要是龐統一直活著劉備可以統一三國嗎?答案是,不能。

    劉備是有野心可他並不具備於曹操爭奪天下的資本,他的實力也就勉強能和孫權抗衡。要是龐統活著劉備能怎麼做呢!我們認為,龐統的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要是他活著的話,諸葛亮就有充裕的時間搞好後勤工作,蜀漢的實力也會有進一步的提升。但也只是提升而已,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龐統的軍事策略會和諸葛亮一致,他也會透過北伐來逐步蠶食曹魏領土,可是他也會遇到司馬懿這個諸葛亮的宿敵。對待司馬懿龐統依然是毫無辦法,只能是被司馬懿拖住,不得存進。儘管諸葛亮的後勤工作搞的很好,可也是無濟於事。曹魏的地盤如此廣大,兵源充足,政權內部也沒有動亂。龐統的北伐始終都是無功而返。

    即使是擁有了臥龍鳳雛兩位極品人才,也是改變不了蜀漢政權在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事實,終究還是要走上滅亡之路。就算是龐統再多活那麼幾年,不過是讓蜀漢政權在軍事方面能夠有所加強罷了,對整體實力是於事無補的。

  • 14 # 胡國付我

    未必。首先得讓他倆真心合作。龐統負責攻略,奇謀;諸葛負責內政,後勤,平定安撫南蠻,有荊南幾郡、成都、漢中等穩定後方。諸葛守住荊州不失,關羽不死。荊州、益州兩面夾擊,或許可以爭霸天下,一統三國。

  • 15 # 歷史指間沙

    一個國家能否打敗、吞併、統一另一個國家取決於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而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又是由諸多方面構成的。

    三國時期,決定當時國家綜合實力就包括當時領土、人口、兵力和人才。就算龐統不戰死,劉備依然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劉備的蜀國失敗不是單一的缺少了一個頂級謀臣,而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限制。就算龐統的個人謀略再強,也不能改變三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整體格局。

    1.領土。魏國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基本相當於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

    吳國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大體而言,吳國的勢力範圍地方雖然也不小,但還是比不過魏國,而且當時中國南方開發還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綜合國力,更是沒法比。

    蜀國只有一個州,益州,當然益州相當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統稱西南。對照一下地圖,我們可以輕易看出三國的實力之比:三國當中,魏國最大,蜀國最小,吳國與蜀國的領土相加才接近魏國。

    2、人口。根據相關文獻統計。當時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這一比,更加明瞭,魏國相當於兩個吳國,五個蜀國。

    與人口相關的資料,是士兵與官吏。蜀國94萬人中,士兵佔10.2萬,官吏佔4萬;吳國230萬人中,士兵佔23萬,官吏佔3.2萬;魏國計程車兵沒有明細的數目,根據推測有40萬以上。資料一列,強弱分明,已經沒有對比的必要。

    3、軍隊的性質。三國的形成,可視為軍閥之間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大軍閥吞併小軍閥,最後決出三個勝利者,就是三國的君主。不過這三大軍閥之間,依然有其區別。魏國堅持中央集權,把私人武裝改編為中央直屬,同時推行軍屯制,積極組建隸屬於國家的軍隊。

    吳國則相反,由於孫氏父子在江南地區屬於外來政權,不得不跟當地的豪族勢力尋求合作,讓渡一部分權利給他們,造成豪族勢力過於強大,尾大不掉,所以吳國的政治體制,從表面上看,屬於中央集權,實際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府。

    至於蜀國的軍隊,與前兩者毫無可比性。劉備不像曹操和孫權那樣出身豪族,說白了就是流浪漢,因劉備大半生流浪、轉戰各地,他的軍隊則是一個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裝集團,而且,在蜀國的本地人看來,劉備的軍隊更是標準的外地人軍隊,劉備的政權也屬於外地人政權,戰鬥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氣。

    4、人才。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賢令,為魏國培養了至少兩代人才,魏國的領土,中原和華北,本是當時文化中心,人才匯聚之地。謀臣如: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司馬懿、劉曄、鄧艾、楊修、陳群。名將多如:張遼、張頜、夏侯淵、夏侯惇、曹仁、曹洪、李典、于禁、樂進、徐晃、典韋、許諸、曹彰、曹真。

    吳國地處江南,文采風流,謀臣有魯肅、周瑜、張昭、諸葛瑾、呂蒙、陸遜等,都是三國一流謀士。而武將有太史慈、陳武、甘寧、周泰、朱桓、淩統、黃蓋、程普、韓當等,只是缺少太史慈之超一流武將。

    最慘的還是蜀國,蜀國謀臣除去臥龍鳳雛,就法正可以算一流謀士,蔣琬、糜竺、顧雍、李嚴、譙周都不能與曹魏、東吳之謀士名臣相提並論。武將方面;不說五虎將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單講一點,劉關張的年紀,比諸葛亮大了近一代人,等到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關羽、張飛都已經年過四十,雖然他們在這之後也都有過出色表現,但畢竟他們年齡擺在那呢,巔峰時期都已經所剩無幾了。五虎將之後也就魏延、姜維能稱為名將。其它關平、張苞、廖化、王平之流都不能稱之名將。

    綜上所述,即使龐統不死,劉備同時擁有臥龍鳳雛,也無法統一三國。

  • 16 # 廣哥鄉衛生院醫生

    不可以,三國演義只是小說,很多內容並無證據,統一天下還得靠實力說話,北方曹魏政權(後期司馬家),佔據了中原和北方大部分地方,實力強於吳蜀兩家之和,統一天下是早晚的事,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無功而返還弄得國家筋疲力竭,吳國後期自亂陣腳更是不堪一擊了,別說龐統不死,就是諸葛亮劉備都活著也不能成,還是靠實力說話。

  • 17 # 青天斷情劍

    沒有這個可能,臥龍、鳳雛確實是三國時期一等一的謀士不假,但是就好比一個人,光有頭而沒有手腳,這樣去和別人打架怎麼會打得贏呢?

    劉備能不能統一三國,其實和這兩個人都活不活著沒有太大的關係,劉備統一不了三國,主要是原因呢有兩點。

    第一點,經濟,魏國的經濟是最強的,佔據著中原地區,地大物博,其次是吳國,佔據著江東,也就是南方,南方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富饒的地方,而且依山傍水,而蜀國的經濟是最差的,在四川,也就是在山區裡,就那現在來說,山區都不富裕,可想而知,當時的山區又會是何等的狀況。

    第二點,人力,魏國的人力也是最強的,兵多將廣,能人者居多,而吳國,雖說不如魏國兵多將廣,但是也差不到哪裡去,有才的人也是非常多,再來看蜀國,到了後期基本上都沒有能夠帶兵打仗的人了,有句話說的好嘛,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也正是說明了蜀國無人可用的境地。

    所以說就算是同時擁有臥龍、鳳雛,劉備也是不可能統一三國的,要經濟沒經濟,要能人沒能人,怎麼會打得贏仗呢。

  • 18 # 魔都春雨

    杜佑在《通典·食貨·歷代盛衰戶口》記載,魏國的人口應為魏氏唯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王隱在《蜀記》中記載“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由此可見,人口基數相差甚遠,別說龐統死了,就是再給劉備兩個龐統,劉備也統一不了三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3-8孩子的英語啟蒙教育,你們認為是選擇線上好還是線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