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人小屁孩

    2019電影《小丑》觀後感範文

      在電影的結尾,哥潭市民帶上小丑面具上街暴動,整個城市火光沖天,戾氣逼人,完全就是一場民粹主義狂歡。

      我看現實世界也好不到哪裡去,只不過美國民眾暫時還沒有上街殺人,只是選出了一個特朗普總統而已。

      世界為何變成這樣?小丑在富蘭克林的節目上說的很清楚。因為富人從不站在窮人的角度上看問題,他們一點也不想知道一個像小丑這樣的失敗者生活如何、心情如何、腦子裡在想什麼。韋恩只把小丑當作兇手、失敗者、精神病、變態;他說所有無所建樹的失敗者都是小丑、都是笑話;至於他自己,從蝙蝠俠系列裡我們知道他是個大慈善家,他(還有他兒子,也就是蝙蝠俠)一定覺得自己光輝偉大,無懈可擊。

      可韋恩們都不懂《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那句話:“每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

      小丑也想活得不那麼像個笑話,如果不能是正劇的英雄,至少做個悲劇的角色。可他沒有那個資本,他做不到。

      美國鐵鏽地帶的失業藍領工人恐怕也有和小丑類似的心路歷程。因為技術創新和全球貿易,他們沒有了工作,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一路下滑。可是精英階級只會說:你們失去工作是因為你們學歷低,能力差,為什麼不去多受教育、轉型再就業?我猜那些失業的工人一開始也和小丑一樣,每天揹負著“是我的錯,對不起給他家添麻煩了”的標籤。可是,如果等不來幫他們脫困的幫助,他們不可能永遠無休無止地對不起下去。

      小丑看到生活中的希望一個個破滅:丟掉工作,成為最不好笑的脫口秀藝人,他不是富翁的私生子,鄰居女子並不如他所想。然後他看到韋恩們是多麼冷酷無情,毫不關心他的死活:社會救助專案被砍掉,費盡心機見到韋恩只得到一記老拳,然後韋恩卻在電視上一直宣傳他的慈善晚宴和競選計劃。失業工人看到的也是希望的破滅:製造業的工作越來越少,整個本地社群越來越衰敗。有人建議他們重回學校提高教育程度,但是對於一個高中畢業、離開校園幾十年的人,那是難於登天的事情;何況學費很貴,他們根本負擔不起。然後他們看到造成金融危機的大銀行拿到政府的大筆救助,他們看到華爾街的人誰也沒進監獄,他們看到高管們短短几年以後繼續拿天文數字的薪酬。天長日久,他們開始想:真的是“我們”的錯,不是“你們”的錯嗎?

      小丑說:對錯是“你們”定的,好不好笑也是“你們”定的,憑什麼”我們”要活在”你們”制定的標準裡?“你們”憑什麼以為“我們”會永遠像個乖孩子一樣,安靜地任憑“你們”擺佈?

      也許沒有人能永遠忍受屈辱和踐踏,即使那些侮辱“事出有因”(小丑確實是個殺人犯,藍領工人也確實缺乏今天的市場需要的生產技能);也許沒有人能永遠忍受不公,即使那只是他們以為的不公。

      韋恩們認為哥潭的世界是很公平的,他自己做了那麼多慈善,小丑們卻只知道索取和破壞。現實世界裡的,美國新崛起的精英階級甚至不是韋恩那樣的富二代,他們是矽谷的那批人,很多人只是中產出生,高學歷高技能、工作勤奮努力、憑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他們自然覺得自己富裕天經地義,而什麼也不會、一味索取的窮人毫不佔理。

  • 2 # 阿土198

    這片子就是在侮辱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偏偏有被壓迫階級認為它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概括地說,片中的小丑就是因童年虐待致腦損傷的精神病患者,某種程度上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的暴力完全不能等同於反抗壓迫。唯一的亮點在於男主角的演技確實把這個精神病患者詮得很到位。

    小丑的角色形象是可悲的,荒唐的,他的悲劇來源於他的病也好,他的身世也好(母親的妄想症),都過於荒誕,以至於難以獲得身邊人的同情和理解,所以他說自己的人生不是tragedy,而是comedy。誰是tragedy?蝙蝠俠。父母雙亡才是世人認可的“悲劇”,他才是“超級英雄”,這是一組明顯的對照。

    如果對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剖析就等於為他的罪行找理由,那麼所有同類電影都是三觀不正。看來小丑這個人物的悲劇確實難以獲得理解,不管在電影裡還是外。至少原po把這一點給體現出來了。

    小丑只能是無法衝破大環境的前提下的資本主義黑暗面,亞瑟這個小人物的卑微人格徹底被抹殺了。總結起來,小丑不過是一個社會的現象人格,遠沒有上升到政治高度。或者說,脫口秀上的亞瑟已經自殺成功了,留下了一具純粹的“惡”的肉體化身。

  • 3 # 橘生很奈斯

    這片子就是在侮辱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偏偏有被壓迫階級認為它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概括地說,片中的小丑就是因童年虐待致腦損傷的精神病患者,某種程度上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的暴力完全不能等同於反抗壓迫。唯一的亮點在於男主角的演技確實把這個精神病患者詮得很到位,小丑的角色形象是可悲的,荒唐的,他的悲劇來源於他的病也好,他的身世也好(母親的妄想症),都過於荒誕,以至於難以獲得身邊人的同情和理解,所以他說自己的人生不是tragedy,而是comedy。誰是tragedy?蝙蝠俠。父母雙亡才是世人認可的“悲劇”,他才是“超級英雄”,這是一組明顯的對照,如果對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剖析就等於為他的罪行找理由,那麼所有同類電影都是三觀不正。看來小丑這個人物的悲劇確實難以獲得理解,不管在電影裡還是外。至少原po把這一點給體現出來了,小丑只能是無法衝破大環境的前提下的資本主義黑暗面,亞瑟這個小人物的卑微人格徹底被抹殺了。總結起來,小丑不過是一個社會的現象人格,遠沒有上升到政治高度。或者說,脫口秀上的亞瑟已經自殺成功了,留下了一具純粹的“惡”的肉體化身。

  • 4 # 美食店小二

    拋開對一個故事邏輯常理性來說。小丑內心中所向往成為的脫口秀演員,以及設定的現實社會的殘酷對比,這種對比或許是這部電影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吧!他將主持人莫瑞·法蘭克林當成自己的偶像,並幻象自己又一天能夠得到他的認可,所以他更加努力,並堅持寫自己的筆記本。

  • 5 # 累猴冰狗

    電影中有句臺詞:“我原本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劇,但其實它是一出喜劇”。這句話無形對應了《摩登時代》故事核心是一出悲劇,卻被這群上流之人看成了喜劇。

    真正的現實,比《小丑》複雜得多,真正的社會正面和負面的能量,不是一部電影能承載和解釋的。

    雖然影片有不少充滿極端暴力和血腥的畫面,但正如昆汀的暴力美學邏輯一樣,當我們直面暴力的時候,才能避免暴力,影片暴力的背後,是讓人們看到真正的殘忍和反感。

    人性這東西,是人在神和魔之間簽下的契約,也是《小丑》對於我們的警示。

    亞瑟獨白:“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現在我發現,其實是一出喜劇。”意味著,小丑的時代正式開啟。

    《小丑》要表達給我們的是,任何人經歷過巨大打擊,都會變成瘋子,所有人都一樣。

  • 6 # 呃呃呃呃呃呃呃呃1

    雖然《小丑》沒能在內地上映,不過對這個片子感興趣的人應該已經透過各種途徑看過了。 講真,第一次看這部火爆世界的電影,還真有點不喜歡,因為實在太壓抑,也太喪,傻傻分不清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現實。在這些雜亂的資訊中穿梭了將近兩小時,留下印象最深的,除了幾場暴力場面,就只剩下傑昆·菲尼克斯近乎瘋魔的表演。尤其是他幾乎要撐破面板而出的骨頭,看的時候實在是驚心動魄。

    可看第二遍的時候,觀感有些微妙的變化,因為看第一遍是帶著超高期望看的,第二遍是帶著問題看的。帶的“問題”再平常不過:“小丑”究竟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那個地步的?就像香港一些年輕人一夕之間從“好人”變為“惡魔”,人們最大的困惑也是:他們究竟是怎麼會變成這樣的?

    不用說,原因肯定是綜合的,複雜的,多面向的,比如政府的無所作為,整個社會的冷漠對立,而且在這諸多原因中,必定會有一個原因是壓倒“小丑”的最後一根稻草,比如他母親的欺騙。著名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提到過一個論點:“你和你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亞瑟和母親的關係表面上是相依為命,實質上是欺瞞與傷害,當現象被戳破本質坦露出來,可想而知這樣的“關係”會導向亞瑟怎樣的世界觀。

    其實在看第二遍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也嘗試從電影跳回到現實中來。今天我們也常常看到一些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官員不作為等等,就連我自己也是一樣,經常會不解,為什麼要管這麼多,為什麼就不能自信一點,讓人說話,天又不會塌下來。一些情緒疏導開了,也就開了,抱怨幾句之後還是該幹嘛幹嘛;可總有人走到了死衚衕,走上了極端,認為自己的不如意都是政府的錯,都是他人的錯,並透過製造慘劇來洩憤,比如砍殺手無寸鐵的幼兒園小孩,使用汽油點燃公交車,這樣的事情過去幾年發生過太多次了。

    《小丑》將這種“小人物的掙扎與抉擇”演繹到了極致,因為亞瑟受到的“不公”是極致的,於是他最終的“選擇”也註定是決絕的、癲狂的。但亞瑟最終走上不歸路,究竟是政府的錯,社會的錯,還是他自己的錯?或者說,主要矛盾是哪個?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可以有很多個假設:如果亞瑟沒有被同事出賣,如果亞瑟沒有被boss開除,如果他與鄰居蘇菲的戀愛是真實的,如果他從小沒有被虐待,如果他母親沒有欺騙他,如果主持人沒有嘲弄他,如果周遭人稍微給他點善意……

    當所有的這些“如果”都集中在亞瑟一人身上時,源頭就顯得尤為重要。亞瑟的“源頭”是什麼?就是從小被母親和母親情人虐待的事實。他之所以會狂笑不止,之所以會將自己人設為給世界帶來歡樂的“喜劇演員”,其實都是童年的陰影在作祟。

    就像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個體心理創傷中指出的:“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亞瑟治癒童年的方式,就是不帶有任何負罪感的永無止境的屠戮與復仇。

    第三遍看《小丑》,是在香港飛北京的航班上,這一次沒有帶期望,也沒有帶問題,純粹是為了透過亞瑟與“小丑”的搏鬥,來感受傑昆·菲尼克斯驚為天人的演技。

    從開始到弒母前,亞瑟與“小丑”的搏鬥都是佔上風的,至少他還保留著一絲人性,筆記本上的那句“我唯一的願望就是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值得”,以及幾次的自殺練習,都說明亞瑟原本是想著自殺而非將槍口對準他人,可當得知了自己被領養被虐待被“母親”欺騙的真相後,住在他心裡的那個邪惡“小丑”大獲全勝,開始主宰他的一切。

    所以亞瑟在弒母前才會說出那句話——我原本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劇,但其實它是一出喜劇。因為如果一個人loser到只能將槍口對準自己,那肯定是“悲劇”,可如果將槍口對準他人,不僅能體驗嗜血和屠戮的快感,還能受萬人追捧敬仰,不就是“喜劇”麼?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或大或小的“小丑”,每個人的一生中也始終有兩種力量、兩個聲音在撕扯、交錯。一種力量和聲音告訴我們,要積極向上,熱愛生活,成為稱職的父親、母親、妻子、丈夫、女兒、兒子,另一種力量和聲音卻在時時將我們推向邪惡的邊緣,於是在掙脫了熟人圈之後,我們開始變得不寬容,變得氣急敗壞和憤怒,有時候想想都會後怕,自己怎麼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以上,是我看過三遍之後的粗淺想法,也因此明白為什麼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了。因為它至少警示我們,人性這個東西,好比是人在神和魔鬼之間簽下的契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真的經不起考驗。

  • 7 # 100分紀錄片

    電影講了兩個關於小丑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講訴亞瑟如何從一名可憐底層小人物變成一個小丑,從被歧視、被欺凌到反抗,再到復仇,最後獲得新生,這個故事佔據了全片95%以上的內容。(由於大家都看過電影了,我就把詳細劇透刪了),這個故事極具批判性,不僅抨擊了韋恩集團所代表的資本主義,也譴責了人們的冷漠,缺乏同理心。

    第二個故事則非常簡短,發生在電影的最後5分鐘,它推翻了第一個故事的所有內容。在第二個故事裡,小丑一直待在精神病院裡,從未離開過:

    電影最後幾分鐘才是真實的世界,此時的小丑被關在阿卡姆精神病院,他從未越獄。小丑在人才輩出的阿卡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或許是不滿,或許是無聊,或許是想開個玩笑,在11:11分時,他用頭猛撞房門,在腦海裡妄想出亞瑟這一虛擬人物,把真正發生過的事情(比如托馬斯夫婦之死)和妄想的事情(比如自己間接造成了托馬斯夫婦死亡)拼接在一起,自導自演了一個無辜可憐蟲被社會壓迫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

  • 8 # 蛋哥說東講西

    很明顯就是在展現小丑從一個與人為善,處處小心社會底層的人,受各種歧視壓迫,心態慢慢轉變最後終於爆發變成魔。

    環境改變人

  • 9 # Super電影

    小丑這部片子裡無論是拍攝角度,色彩搭配,背景,配樂,都非常冷,因為這一切都恰恰在符合(小丑)這個角色。

    這一切都像是在簡單化嘲諷當今社會,正如小丑的那句臺詞:好的 壞的 好笑或者不好笑,不都是由你們來定義的嗎?

    這部片子從頭到尾都很壓抑,尺度很大,我總能看著看著就在不知覺間長舒一口氣,從電影開場,影院前前後後就不停傳來嘆息聲,即使它不忘製造笑點,也沒有人笑得出來。(心理承受力不好的人非常不推薦看這部電影!!!)

    他在公交車上想要逗笑一個小男孩,小男孩笑了 而小男孩的媽媽只是冷眼相待 十分無情的對他講了一句:不要騷擾我的孩子。

    他因為顛笑症接受心理治療 醫生說他腦袋受過重創 他要吃很多很多藥 走路時都像被兩顆沉重的鉛球拉扯著,他細心照顧著有著痴呆症並相依為命的母親,在他癲笑症發作時,沒有人心疼他,因為根本無人在意,人們隔離他 唾棄他,他一心只想給人們帶去歡樂,他每次扮演小丑化妝時都會用雙手撕開自己的嘴,對著鏡子告訴自己 要笑,他曾努力想要融入這個社會。

    直到在他得知自己被領養被養母繼夫虐待 欺騙 造成腦部重傷,被勢力的老闆開除,被無情的路人嘲笑,被自己唯一的朋友背叛時,內心裡的小丑早已一點一滴的慢慢吞噬他,但非這個社會曾經對他有一點點的溫暖 一點點誠實 他就不會被吞噬的體無完膚。

    在經歷一系列糟糕的事情以後 坐在地鐵裡顛笑症發作被三個金融男虐戲毆打…他再也抑制不住了…從槍殺三個金融男開始,他殺了樓道里暗戀的女人,弒母,殺了自己唯一的朋友,放走了那個跟他一樣被這個社會欺凌的侏儒症小丑同事,然後被警察追擊,在直播節目上殺了那個他曾經視為偶像 視為生活裡唯一希望卻當著全國觀眾面前嘲笑他表演的人 最後他殺了那名根本不在意他病情的心理醫生。

    還有什麼是他不敢的呢?

    沒有。

    他在日記本用右手寫下:患有精神病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人們希望你裝作沒病。

    他殺人時,用的永遠都是左手。

    他有了自己的信徒 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他釋放了 不用再抑制自己的笑了 在他的身影上再也看不見那兩顆彷彿託在他雙腳上的沉重鉛球了 他站起來 在車上舞蹈 微笑

    你可以看見他的心

    他是小丑

  • 10 # 我是妞妞呀

    整部電影表達出了小丑的悲慘經歷和抵抗過程,最後樓梯的跳舞和電視臺殺了莫瑞之後的自己才是小丑靈魂的釋放,輕鬆又自由。希斯萊傑是一個反面角色完全蓋過正面角色的一部電影,但反面角色並不如主角那麼有帶入感。

    所以從感覺上來說小丑2019更加有代入感。

    當我們看電影時,總是以自己是主角的方式去看的,

    但希斯萊傑完全演繹出了小丑的瘋狂和邪惡,給人感覺小丑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有一句話是: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

  • 11 # 泥九鑽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小丑》上映後,觀眾和影評人給了非常多的好評,並且有超過30多萬人評分之後,在豆瓣還能達到8的高分 。

    它講述了一個小人物的悲劇。

    他雖然有怪病,從小母親就暱稱他“快樂”。

    他也立志自己能為世界帶來歡樂,所以夢想自己成為一名帶來歡笑的脫口秀喜劇演員。

    但是,這個城市,沒有他的容身之地。像他這種卑微的人物,只能成為眾人的笑柄。

    不僅如此,母親一直默許前男友在亞瑟小的時候虐待他。

    就是母親前男友把亞瑟綁到了暖氣機上,才造成了亞瑟腦部嚴重受損,從而導致亞瑟的病理性顛笑。

    如果說亞瑟可以承受世間所有對他的冷漠和不公,對他的謊言和排斥。

    那麼壓死亞瑟最後一根稻草的,則是亞瑟母親的謊言,原來亞瑟一生都活在母親編織的謊言中。

    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個體心理創傷中指出:“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亞瑟的不幸童年,他同樣試著用一生去治癒,但亞瑟最後選擇的治癒,是徹底瘋癲和復仇。

    他想要去報復,報復一切傷害過他的人,而第一個就是自己的母親...

    因為脫口秀事業毫無希望,亞瑟要靠扮小丑賺錢。

    他在音像店門口跳舞攬客,卻被街頭小混混搶走廣告牌,一頓暴打。

    那種社會陰暗底層的掙扎與無助,吃力與討好,折射出我們每一個人。

    後來,亞瑟遇到對門的一位有孩子的女人,那位黑人女人成熟知性,性感美麗,亞瑟動心了。

    亞瑟內心極度渴望被愛和被正常人認同。

    於是他開始幻想,幻想眼前這位女人與他相愛的樣子,與她一起漫步在街頭,傍晚去吃飯,陪在他左右。

    很快幻想消失,眼前的泡沫情人突然出現告訴他:“我從來不認識你,請你出去。”

    他又一次崩潰了,無法控制了。

    他一直很努力地活著,很努力地去微笑,很努力地想要過得更好。

    但是其他人給他的只有厭棄、嘲笑、欺騙、傷害、甚至背叛。

    一個生活中的loser,人們眼中的笑話,永遠被忽略,永遠沒有存在感。

    他從來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過。

    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人間的溫暖,更看不到出路。

    他已經不再對世界報以任何的幻想和希望。

    他唯一的願望就是他的死比他的人生更值得。

    於是他做出了一個選擇,他不想再當被人歧視和忽視的亞瑟,他不想要那份虛假的快樂做面具。

    他接受了內心是小丑的身份,以瘋狂的形式向這個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世界註定充滿惡意,那麼我也是。

    他選擇將槍開向莫瑞,開向那些諷刺、嘲笑,踐踏他善意的人們:

    這一生,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過。但是現在,人們開始注意到我。

    “我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劇,最後卻是一出喜劇”。

    悲的是無法決定出身,但遭遇卻像喜劇一樣滑稽可笑。

    永遠也掙脫不了的社會階級、貧富差距,以及所有人冷漠的忽視,使他走入黑暗。

    在被千萬人踐踏的過程中,亞瑟一步步走向瘋狂,變成點燃群體暴力狂歡的Joker。

    在他離職的時候,把樓道標語上寫的Don"t forget to smile 劃成Don"t smile。

    這是一種無聲的宣言:是你們逼我把善意和笑容收斂起來,我能回報你們的唯有刀與槍。

    他拿起了槍,進入演播廳,發表了宣言,射殺了主持人。

    小丑一手掀起了殘暴的歡愉。

    小丑獲得了他在暴動中得到的附贈品:矚目、被在乎和光環。

    無數個面具後的“小丑”,把他奉為領袖。

    在這座如深淵一樣的城市裡,人人都可能是下一個亞瑟。

    這部電影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能從中反省這個日漸冷漠的社會。

    亞瑟,經受的排擠與打擊,每時每刻也都發生在現實生活裡的每一個人身上。

    只需要一個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為瘋子。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我們或許不是小丑,但我們絕對有可能成為壓垮“他人”成為小丑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我們往往只看見自己而已。

  • 12 # 希樂圈兒

    1月6日,第77屆金球獎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舉行。由託德·菲利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拿下了最佳影片金獅獎,傑昆·菲尼克斯獲得了劇情類電影最佳男主角。

    《小丑》是第一部斬獲歐洲三大電影節大獎的漫畫改編電影,在2019年10月4日在美國上映,第一週票房便登頂週末排行榜,收割12億美金的《小丑》成為史上最賺錢的漫改電影。

    《小丑》是由傑昆·菲尼克斯、莎姬·貝茲、羅伯特·德尼羅、弗蘭西絲·康羅伊、布萊特·卡倫等聯袂出演的犯罪劇情片,在影片首頁,每位演員的評分都在5星以上。

    小丑(The Joker)是美國DC漫畫旗下的超級反派,首次登場於《蝙蝠俠》,是蝙蝠俠(Batman)的頭號對手,他的真實姓名和身世至今仍是一個謎,初期被設定成一個綠色頭髮,白色面板,咧著嘴塗著紅色口紅,穿著紫色衣服的怪人。而小丑那張“大王”的撲克牌名片,則是傑瑞·羅賓遜獨家的創意。

    而電影《小丑》是部犯罪劇情片,講述了小丑的起源故事。

    亞瑟·弗蘭克是一名以小丑職業為生的普通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他和母親一同住在哥譚市的一座公寓裡,懷揣著夢想,努力的生活著,但是現實卻骨感不堪,某天的地鐵上,亞瑟為了自保殺害了幾名嘲笑他的人,亞瑟逐漸癲狂,成為了超級大反派。

    影片中的亞瑟反應了現實的社會氣息,每個人都曾對生活充滿期待,對夢想滿懷希望,慢慢的又因為重壓,因為逼迫,因為周圍人的排斥與隔離,一點點的崩潰,不堪。

    又網友說:不需要看演技,不需要聽臺詞,光看錶情,我便能感受到他的悲傷。

    也有網友說:這有是一部《霸王別姬》。

  • 13 # 小白頻道

    首先:這片子就是在侮辱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偏偏有被壓迫階級認為它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概括地說,片中的小丑就是因童年虐待致腦損傷的精神病患者,某種程度上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的暴力完全不能等同於反抗壓迫。唯一的亮點在於男主角的演技確實把這個精神病患者詮得很到位。

    其次:小丑的角色形象是可悲的,荒唐的,他的悲劇來源於他的病也好,他的身世也好(母親的妄想症),都過於荒誕,以至於難以獲得身邊人的同情和理解,所以他說自己的人生不是tragedy,而是comedy。誰是tragedy?蝙蝠俠。父母雙亡才是世人認可的“悲劇”,他才是“超級英雄”,這是一組明顯的對照。

    最後:如果對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剖析就等於為他的罪行找理由,那麼所有同類電影都是三觀不正。看來小丑這個人物的悲劇確實難以獲得理解,不管在電影裡還是外。至少原po把這一點給體現出來了。

  • 14 # 廣東軍少

    我始終覺得,用劃時代,神作,年度最佳這種俗詞去形容《小丑》都覺得不足夠。

    這部片是應該被放進電影史裡供奉起來的。

    於我個人,這就是無可挑剔。

    《小丑》

    毫無疑問,《小丑》就是一部zz語調下的電影。

    和DC原著,超級英雄這些商業元素早就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

    哪怕我們知道,電影最後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示威者槍殺的小韋恩,在十年後會成為那個被叫做蝙蝠俠的男人。

    哪怕我們被預設好了正邪,對錯這樣的概念,但《小丑》都依舊有足夠的魅力將你所有預設一一推翻。

    它的可解讀性也決定了一篇三四千字的文根本不足以將它道出一二。

    從表演到劇本,再到導演的視聽語言,各方面幾乎都具有稱神般的發揮,每一點也都可以單獨成文。

    如果大家想看我們可以後面幾天再試著寫寫。

    今晚我們就只是單純從“舞蹈”和“樓梯”這兩個意象,從意象,符號,象徵意義角度去簡單地聊一聊:

    《小丑》到底想給我們看些什麼?(有劇透)

    舞蹈

    如果你把小丑和亞瑟當做兩個人格來理解,你就能更容易理解編劇為什麼要在電影中加入那麼多段舞蹈。

    亞瑟代表被邊緣化的普通人,而小丑代表他內心暴戾的陰暗面。

    一體兩面,互相對話,也互相對抗。

    舞蹈則被處理成了一個面向“亞瑟”這個個體的象徵符號。

    它更接近於一個進度條的作用,透過每一次亞瑟的起舞來暗示“小丑”這個人格侵入亞瑟的程度。

    電影除了結局,一共出現了三次完整的舞蹈,對應亞瑟黑化成小丑的三個階段。

    第一次起舞,0%

    電影一開始,亞瑟的登場是穿著小丑服,畫著油彩妝,舉著廣告牌在商店門口用跳舞招攬顧客。

    因為這段在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了,導致很多人可能忽略都忽略了這一段舞蹈。

    但是對於電影的對比手法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對照組”。

    這是電影的第一次起舞,也是唯一一次相對輕快的小丑舞步。

    那個時候亞瑟還是對生活報以希望的。小丑對於他來說僅僅還只是一種工具,是他熱愛的謀生工具。

    他依舊信仰著母親賦予他的使命感:

    “你生來就是為了給別人帶來歡笑的。”

    他會在公交車上逗小孩開心,雖然換來的是孩子媽媽的厭棄和驅趕。

    會按時吃精神類鎮定藥物,雖然政府正在逐漸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會繼續努力想成為一名帶給大家歡笑的脫口秀演員,雖然在大部分人眼裡,亞瑟自己就是個笑話。

    會微笑著聽母親講述那些精英政治家的善良和偉大,會幻想被精英主義擁抱,會幻想在電梯裡遇到喜歡的女孩。

    他意識不到生活正在把他逐漸拋棄,依舊相信精英主義可以治療好這個千瘡百孔的哥譚市。

    而那一聲地鐵的槍響,直接撕碎了他所有的幻想

    第二次起舞,50%

    三個代表精英階層的華爾街子弟,在地鐵上想羞辱剛剛被公司的辭退的亞瑟來取樂,亞瑟拔槍自衛,一場地鐵屠殺,亞瑟沒有放過任何一個。

    隨後,編劇讓逃跑的亞瑟遁入了城市最骯髒的公共廁所,沉默之後,亞瑟突然對著鏡子第二次起舞。

    這裡表現出了導演高超的鏡頭語言。

    為了能夠具象化小丑逐漸佔據亞瑟的過程,他先聚焦起舞的亞瑟,遮蓋虛化對面的鏡子,而後慢慢地切換景別,聚焦到鏡子裡的小丑,虛化亞瑟本體,最後的定格更是讓亞瑟直接出畫,暗示小丑已經在亞瑟體內佔據了上風。

    鏡子裡,亞瑟的彩妝早已被弄花,但不重要了,亞瑟的惡念已經被開啟,小丑降臨。

    在那一幕之後,小丑(亞瑟的惡念)開始頻繁地被外部環境逼著現身。

    第一次是看到那個自己曾經相信的政治家,在電視節目中評價地鐵槍擊案是“在我們這些功成名就的人眼裡,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永遠都是跳樑小醜。”

    這裡甚至都不需要油彩,只是亞瑟的兩聲乾笑,一次後仰,不停抖動的雙腿,你就知道,小丑已經快和亞瑟劃為等號了,這一幕也預示著亞瑟對精英主義(執政者)的幻想徹底破滅。

    第二次出現是他幻想裡的那個女孩對他說:哥譚市少了三個混蛋,還剩一百多萬個。

    他和那個女孩的故事都是亞瑟的幻想,這句話代表的只是他快蠢蠢欲動的邪惡,也就是內心的小丑在和他對話。

    他在對自己說:“你沒有殺錯,要不停地殺下去。”

    第三次是他發現唯一能讓自己感受到愛的母親,其實一直在欺騙自己,自己的精神疾病都是來自母親曾經間接家暴和虐待。

    這種破滅感讓亞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歇斯底里。

    什麼都沒了。

    在弒母的那一刻,小丑和亞瑟徹底合二為一,第三段舞蹈出現,黑化的進度條也進入爆表。

    第三段舞蹈,100%

    當小丑一邊起舞,一邊從那個樓梯拾級而下,計程車司機,喜劇之王,V字仇殺者在那三分鐘裡靈魂附體。

    世界的棄嬰,入海的泥牛。

    當小丑們的路被炸燬,彩妝被血蓋住,他們還有什麼選擇。

    小丑的整一個角色語態都是極端被動式的,這是整部電影的壓抑之源,你會下意識地被捲入進去,然後全程和亞瑟一樣被推著向前。

    你以善待人,別人以惡報你。

    這種推並不是一種動作,而是一個普通人在生活中本該有的選擇和權利被逐一關閉剝奪後,被逼入一種走投無路的困境。

    但沒有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

    當小丑拿起手槍,這就是它最後的唯一選擇。

    沒有人永遠會被欺負,只能以暴制暴,只能不停地以暴制暴。

    “我已不在意深陷骯髒,因為這世界本就不滿汙穢。”

    最後,電影陷入一種極端的癲狂之中。

    配樂大提琴聲轟擊每一處聲色犬馬,一切泥沙俱下,世界在以每個人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沉,人們在街頭高舉民粹主義狂歡。對錯黑白全部被重新洗牌。

    “是我想太多,還是這個世界太瘋狂?”

    何其微妙,何曾相識。

    樓梯

    如果說“舞蹈”指向的還是電影中個體內部變化的符號。

    那麼樓梯,就是在代表《小丑》裡那些外部社會因素的重壓。

    電影一共出現了4次樓梯,2次向上走,2次向下走。

    每一段樓梯都非常陡峭,寓意也很明顯,就是階級的高低落差。

    第一個樓梯出現是在亞瑟第一次舞蹈之後的階段,亞瑟一共步行向上了兩次,也是整部電影唯二的兩次向上。

    那是亞瑟唯一的一個想要努力打破階級鴻溝的希望階段。

    但很妙的是,導演兩次都給了我們亞瑟背後的視角,我們能看到亞瑟這唯一一次“向上爬”有多麼的疲憊和吃力。

    第二個樓梯出現在第二個階段,是被公司開除後從公司離開的樓梯。

    這是他第一次向下走,導演給了我們極端狹窄的視角,那個時候小丑已經快佔領了他的身體,那是小丑的視角。

    “如果世界在下沉,那我就順著那個樓梯一起向下。”

    最明顯的暗示就是,在往下的時候,亞瑟塗掉了自己以前信仰的“別忘了微笑”,改成了陰暗化的“別微笑”。

    最後一次也就是全片最高光的第三次舞蹈。

    亞瑟一邊跳舞一邊向下,那是全片他最從容的三分鐘。

    他不想要往上了, 他嘗試過往上,但那沒有用處,沒有任何人告訴過他光明在哪,“樓梯”上面到處都是互相毫不尊重,自相殘殺的動物市民。

    他嘗試過生活,嘗試過去說一個脫口秀,嘗試每天按時吃藥,嘗試把自己的幻想帶給每一個身邊的人,嘗試用他媽的最正能量的方式在這個不斷崩壞的城市裡面生活。

    後來他就想活在自己的幻想裡,可是他們連這個也不允許了。

    當他想努力給你們帶來歡笑的時候,你們沒有人把我當一回事。

    當他嚴肅地想給你們說一些話的時候,你們又都只知道笑他。

    他說他殺了那三個華爾街的人渣,你們說你們在等他抖下一個笑料呢

    小丑只是想要有些人明白。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是否真的健康,看得不是有多好的經濟和多少的富人,而是他們如何對待那一群少數窮困的邊緣人。

    《小丑》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煽動?

    不是。

    電影想給我們看的不是一個個體的瘋魔。

    而是透過這個個體去表現出,當架構這個社會的人瘋了,才會導致組成這個社會的人陷入一種集體性,無意識的瘋狂。

    它只是想給我們看,一個個體遭遇是如何凝結成社會運動,整個過程其實可以完全是無意的,被動的。

    它想給我們看,壓迫和反壓迫,最後都會被推向了暴力的惡念深淵。

    那麼《小丑》又只是單面的在抨擊精英主義嗎?

    又不是。

    它根本就沒有立場,再仔細看看,開頭暴打亞瑟的青年人,和結尾擁他為反抗的精神符號的人,難道不是同一群嗎?

    到底誰在毀掉這個城市?

    注意,矇住小丑眼睛的,是兩隻不屬於同一個人的手。

  • 15 # 莉姐剪輯

    《小丑》警示我們,人性這個東西,好比是人在神和魔鬼之間簽下的契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真的經不起考驗。

    《小丑》將這種“小人物的掙扎與抉擇”演繹到了極致,因為亞瑟受到的“不公”是極致的,於是他最終的“選擇”也註定是決絕的、癲狂的。但亞瑟最終走上不歸路,究竟是政府的錯,社會的錯,還是他自己的錯?或者說,主要矛盾是哪個?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可以有很多個假設:如果亞瑟沒有被同事出賣,如果亞瑟沒有被boss開除,如果他與鄰居蘇菲的戀愛是真實的,如果他從小沒有被虐待,如果他母親沒有欺騙他,如果主持人沒有嘲弄他,如果周遭人稍微給他點善意……

    當所有的這些“如果”都集中在亞瑟一人身上時,源頭就顯得尤為重要。亞瑟的“源頭”是什麼?就是從小被母親和母親情人虐待的事實。他之所以會狂笑不止,之所以會將自己人設為給世界帶來歡樂的“喜劇演員”,其實都是童年的陰影在作祟。

    就像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個體心理創傷中指出的:“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亞瑟治癒童年的方式,就是不帶有任何負罪感的永無止境的屠戮與復仇。

    《小丑》主要講的是亞瑟·弗萊克是一個和母親住在老舊公寓裡,需要靠社會福利組織幫助,不斷服用精神疾病藥物的小丑。他想成為一個脫口秀演員,但並不成功。人們只是嘲笑他。他在地鐵上爆發式地犯下了謀殺案。他的世界,就此一點一滴地開始崩塌了。

  • 16 # 小的雷影視

    看完DC的獨立電影《小丑》,說真的,這部電影真的令我整個人都非常不好,感到很壓抑,版本里小丑的誕生說起來並不複雜,就是一個被悲劇人生、腐敗社會不斷煎熬和折磨,最終被逼走向瘋狂和扭曲的“普通人”而已。

    他的形象和電影劇情的確是反映了現實社會的不少問題,「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句話很貼切形容了這個版本的小丑。這電影的小丑是個值得令你同情和共嗚的人物,但不是一個值得仿效和崇拜的角色,其實我在看這部電影,中間是哭了好幾次

  • 17 # Zha查兒

    1.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不能不平等的對待一個有疾病的人,雖然他的舉止行為可能真的讓人不舒服,可人們是否想過本人內心更加的無奈與無助,自己控制不了,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讓人不舒服,討厭這樣的自己,可自己本身毫無辦法。我們應該試著體諒他,與人為善。

    2.生活,工作,愛情,以及被人利用等等,可以說所有不好的事情都發生在小丑身上,可能現實中很少有人像這樣全都不幸,但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方面的壓力,提示我們即時適當解壓,不要一味地急著展現自己,走出來即時思考,緩解壓力,才不會使內心積怨越來越深。

    3.工種、身份歧視問題。最後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原以為他是一個只看中能力,不看中身份的人,可沒想到他在節目錄制下侮辱小丑,利用小丑的信任,敬仰,真的令人噁心。事實地鐵上的那些男子也同樣是歧視小丑,想戲謔小丑。警示人們放低姿態,待人接物。

  • 18 # wz7465

    小丑這部影片其實非常深刻,如果說蝙蝠俠是種正義,那麼小丑是另一種正義。單從電影表面上看是講述了一個殺人惡魔是怎樣練成的,如果你只是這樣認為那麼你是get不了這部影片的精髓的。小丑的人生是不幸的,施加在他童年的虐待,身體的摧殘,病痛的折磨,貧苦的生活並沒有擊垮小丑,相反,在與母親相依為命中,小丑還憧憬未來,用勞動換取收入,給人帶來歡樂。但社會的黑暗徹底擊垮了他,從開始的一群小屁孩戲弄劇情開始,到老闆不講是非的處罰,"大哥"的虛偽,地鐵幾個衣冠禽獸的歐打,曾帶給他一絲溫情的女友的離開,他一直視為精神導師帶給他精神動力的導師那張偽裝面容下對他真實的鄙視和嘲諷,然而最致命的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偉恩為了所謂的身份地位,不惜拋棄他們母子,還精心佈局篡改證明撇清關係,當小丑重新燃起的生活希望又被澆滅,認為他一生的不幸都是他母親造成的,小丑憤怒中殺了他相依為命唯一深愛他的母親,當短暫的殺母快感過後,情緒得到宣瀉的他冷靜下來才幡然悔悟中了圈套,小丑的精神世界徹底崩潰,面對這樣非人的世界,殘酷的世界,小丑選擇拿起武器向世界宣戰,小丑其實是個悲劇式的英雄人物,他還有一絲善良留存,也有明確的是非觀,在弒母的巨大悲痛他還保持冷靜的剋制,放過了那個真心對他好的小矮人,他真心要對抗的只是這個世界的黑暗

  • 19 # 尼古拉斯喬喬

    概括的來說,這是一部描述一個有精神病史的人在不斷遭受來自事業、家庭、愛情等的多方面打擊下,終於徹底變回真正的精神病的故事。套用一句話就是:自從得了精神病,整個人精神多了。

    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亞瑟本身是個患有嚴重精神和心理疾病的人,這一點特別重要,病情會影響他對周圍事物的看法,會把那些來自社會的惡意誇大化。

    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從生下來到現在,或多或少總會承受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惡意,幾乎沒有哪個人是完全順風順水的。所幸的是,我們當中有些人承受能力強,挺過來了;另外有一些人,一路跌跌撞撞也算挺了過來,雖然不太如意,但至少過得下去。

    可嘆的是,一些承受能力差、意志力差、生存環境又差的人,這種人幾乎要啥啥沒有,一無是處,集各種不利因素於一體的倒黴蛋,,就像《HELLO,樹先生》裡的王寶強,這類人在現實裡比比皆是。他們在生活裡碰到一些挫折和惡意,該怎麼辦,我們有權力去要求他們一定要堅強嗎?

    當然,他們肯定是想堅強的,沒人願意當倒黴鬼,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做不到,就這麼簡單。他們當中可能有極少數人堅強了起來,改變了命運,但做不到的永遠佔大多數,他們永遠需要讓自己努力變成那極少數,這是充滿矛盾但符合現實的。

    而亞瑟是個特例中的特例,除了符合這類人的特質,他還有特別嚴重的一條,那就是患有精神病和多種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亞瑟在影片中的表現符合抑鬱症的症狀),重度妄想症,偏執型人格等。底層身份會讓他承受更多來自各方面的惡意,而病情會把這種惡意扭曲化、擴大化、常規化,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壞把壞戳了個窟窿,壞透了。他會把自己的遭遇上升到社會層面,也會抱著“你有一點對我不好,你就是個壞人”的絕對邏輯。

    影片中的托馬斯·韋恩,在多次亮相中,表現的並不像個冷酷醜惡的資本家,至少沒有直接的證據。對於小丑殺人這個事件,他主要針對的是這種底層暴力,而不是所有的底層平民。電視上的言論按理應該是出於正義的憤慨之舉,卻被解讀成“資本家高高在上,不關心底層民眾“,同樣也是把惡意氾濫化的結果。就算托馬斯·韋恩可能有厭惡底層的情緒,但並不能代表他就是一個醜惡資本家。而亞瑟由於第一次和他見面的不愉快經歷,使得他對他的潛意識裡沒有好感,值得注意的是,兩個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亞瑟是興奮而激動的,畢竟攀上這麼一個爹是好事,但現實無情的扇了他一巴掌。而站在托馬斯·韋恩的角度,面對這麼一個看上去不太正常、又騷擾過(包括他母親)自己家庭的人,他的冷淡反應也是情理之中。就這麼一個其實不算複雜的情況,碰上亞瑟這種思想不正常的人,很容易會理解成”大資本家惹風流債,對親生兒子不管不問“的冷酷印象。即使後來他透過檢視母親的病歷表證明了托馬斯·韋恩並沒有騙他,潛意識裡他仍然接受不了這殘酷的現實,只能繼續自我欺騙,繼而上升到社會層面。

    這裡影片處理的非常的巧妙,我們找不到直接線索來判斷托馬斯·韋恩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可能是個充滿正義感的社會精英,也可能是個滿口謊話、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亞瑟的母親的確患有妄想症,這種說法站得住腳,畢竟有大量檔案照片為證據。但如果真如他母親所說,這一切都是托馬斯維恩精心設計出來的,為了甩掉他母親,憑藉他的財力,和哥譚那種混亂,做到這一點也不是很難,這就形成了一個”薛定諤的托馬斯韋恩“式的偽開放劇情。

    而這個角色在大部分時間裡,只有在和亞瑟的互動中才能展現出其秉性特徵,換句話說,我們看到影片裡的托馬斯·韋恩,也只是亞瑟一人眼裡的托馬斯·韋恩。同樣的,我們也無法明確的判斷同事給亞瑟槍,是出於好意,還是出於歹心,但亞瑟最後因為自己的判斷而殺了他是事實(這裡更正一下,同事後來的確撒謊說小丑是找他買槍的,的確是沒安好心,這裡保留原答案作參考,多謝評論下的有心人指正!),就像這篇文字開始講的那個黑鏡裡的故事:在一個具有偏執型人格、心態不正常的人的眼裡,可能有些事物是經過潛意識的扭曲化、誇大化的。

    影片還要不可避免的講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亞瑟變成小丑,究竟是誰的錯?先宣告一點:這裡純屬個人觀點,非專業影評,不代表絕對正確。個人更傾向於認為:小丑是亞瑟心理疾病的產物,代表人類原始放縱、混亂無序的本我,而病變導致這個本我的徹底甦醒,完全佔據了亞瑟的思想,病變的催化劑——就是哥譚這個集墮落和罪惡於一體的城市。

    這幾個條件夠苛刻的,缺一不可。正常人也不是誰遭受了巨大的挫折痛苦都能變成小丑的,那樣的話,這世界上的小丑何止上千萬了!所以說,影片絕不單單是在批判哥譚社會的墮落和冷漠,這是非常簡單粗暴的看法。個人看來,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偏執狂如何深陷在自己的偏執裡苦苦掙扎,最終被其所支配、徹底擊垮的故事。總體來說整部影片意味深長,在下才疏學淺,三言兩語講不清楚。這影片確實不適合某些辨別能力底下的華人看,開頭講過原因了,求源的請免開尊口多謝理解。

    ps:個人認為電影有一個細節堪稱神來之筆。亞瑟殺掉胖子後,對在一邊瑟瑟發抖的侏儒說:你可以走,當侏儒經過他身邊時,壞壞的亞瑟突然惡作劇似得撲過去,嚇了侏儒一機靈,侏儒掙扎著要開門,卻由於身高夠不著門栓,亞瑟在一邊看著他,最後非常鄭重的對他說:你是唯一對我好的人,我不會殺你的,然後開門讓侏儒走了。這個場景戲劇衝突極佳,氣氛緊張到極點,讓我想起黃秋生在《人r叉燒包》裡非常溫柔客氣的讓女店員走,卻在最後一刻突然發狠的片段。實際上,參考多部電影裡小丑無底線,六親不認的作風,亞瑟只是暫時忍住了殺人的初始階段所帶來的快感,侏儒的命實際上是撿回來的,實際上,此時的小丑已經完全激活了,“誰對我好,我就不殺誰”已經不是一個正常人所該持有的原則了,他在這裡邁出了異於常規的、小丑混沌理論的第一步。

  • 20 # 極盜者小影片

    影片小丑這個人物雖然出自DC漫畫,但這部影片中的小丑屬於一個獨立的故事,但對於DC迷來說,它又跟DC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本片主要講述的是由鳳凰飾演的男主角從普通人亞瑟進化到邪惡小丑的一個過程。

    男主鳳凰為了他飾演的角色小丑減重47斤左右,這一點我們在影片中也能清晰可見,鳳凰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影片中,鳳凰飾演的男主有三個標誌性的動作——控制不住的狂笑症,壓迫式拉扯自己的嘴巴露出笑容,宣告式的舞步。跟著這三個標誌性的動作,足夠讓我們理清本片的脈絡。

    化妝室裡,亞瑟用雙手壓迫式的拉扯著自己的嘴巴,強行露出無情且略帶恐懼的笑容,依稀可見的還有他眼角的那一點淚,這也從側面表現出了亞瑟的內心世界,一種無奈被壓抑的情緒。

    家中瘋癲的老母親、街頭的嘲笑與捱打,公交車上善意的舉動卻換來孩子母親鄙視的眼光,這些都讓亞瑟的內心充滿了壓抑、負面的情緒。(這裡有必要提一句的是,亞瑟起初拉扯嘴巴露出笑臉,真的只是為了取悅他的觀眾,這個時候的小丑只是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為了取悅他人。)亞瑟記得媽媽對他說過的一句話:“你的使命是讓世界充滿歡笑。”

    但這些負面、消極的情緒已經讓亞瑟身體深處的那個小丑正在甦醒,也就是所謂的雙重人格,亞瑟的第二重人格,那個邪惡的小丑。

    亞瑟的狂笑症是貫穿全片的一根引線,從小丑人格開始甦醒到最後徹底蠶食了亞瑟的精神和肉體的整個過程都是由狂笑症去引導展開的。

    狂笑症發作的時間軸大致就是:公車上→心理諮詢時→地鐵裡→正面托馬斯韋恩時→精神醫院門口

    上文中提到的被孩子母親投來鄙視的眼光,正是因為亞瑟在取悅孩子的同時,狂笑症控制不住的發作。

    亞瑟不但是在心理上逐漸的承受慢慢甦醒的小丑的折磨,在生理上也同樣飽受小丑人格的摧殘,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亞瑟那皮包骨頭的身軀以及疲憊不堪的步伐,這些都暗示著亞瑟人格即將承受不住體內那個小丑人格的重壓了。

    這時的亞瑟心中唯一的憧憬,或者說是信仰便是著名脫口秀大師莫瑞了。亞瑟只有在收看莫瑞節目的時候心中能略過一絲絲的喜悅,他甚至開始不停的幻想自己可以和莫瑞同臺競技。莫瑞是亞瑟愉快心情的來源,亞瑟視莫瑞為燈塔,為信仰,希望有朝一日能像莫瑞一樣給無數的人們帶去快樂。但很可惜的是,這只是亞瑟單方面的幻想,僅此而已,我們也能看出,這時候的亞瑟其實精神已經開始慢慢的失常了。

    影片中亞瑟在一條髒亂的街邊瘋狂的發洩,肆意的踢著街邊的垃圾桶。這源於一次工作上的不幸,被老闆扣了工資,這次遭遇讓亞瑟的憤怒達到了沸點,從而也引出了全片中亞瑟的第一次爆發,是那麼的歇斯底里。這也預示著,亞瑟體內代表小丑的那一重人格,陰暗、狂躁、暴力的一面,正式的被催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經典遊戲讓你覺得無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