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雅恩689

    攝影就是前期拍攝+後期處理,前提是拍攝成RAW格式,沒有後期處理的不能稱為攝影,只能稱為拍照!拍照就是JPEG直出,其實也就是靠相機內部的預設後期處理來完成,像佳能單反就有人像和風景照片風格,還可以自定義富士底片和藍天綠地風格等102種選3種,也就是預設的演算法不一樣,拍出來效果也不一樣,所以不存在JPEG直出色彩真實的說法。JPEG直出通常用在對色彩要求不高但時效性高的場合,比如新聞和體育。如果不會後期處理,只能稱為拍照者,連拍照師都配不上!

  • 2 # 梵定

    我認為會的。

    早期攝影需要紮實的理論和基本工,講究光與影的捕捉,構圖等等。為了一次天晴,一次朝霞或夕陽,攝影者必須堅守,直到那一刻的到來,然後運用快門,速度,光圈,膠捲來定格。再來就是沖洗,定影。那一張照片背後付出的是作者的理解與表達以及付出。

    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數碼攝影逐步取代了傳統的膠片,後期的PS的數碼技術讓更多的人進入了攝影愛好者的門檻。

    假如離開後期製作,相對於傳統攝影而言我覺得絕大部分會手足無措。

  • 3 # 大道攝影

    傳統攝影師拍照很嚴謹的,無論從用光,構圖,創意,都是提前準備好的,在有膠片成本問題,有了數碼,就沒呢成本問題了,可以隨便拍,曝光欠了,在加一當,無所謂,哪裡穿幫了,後期修,顏色不好,後期修,所以攝影師沒有後顧之憂,拍片就隨意起來,也不動腦了,爛片就多了。

  • 4 # 有間話坊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對於很多攝影師來說,後期比前期拍攝更重要,如果把一張作品比作玉石,那麼後期則是將這玉石雕琢成藝術品的工具,攝影作品需要綻放,基本離不開後期,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同樣有很多好作品,是不需要後期的,但如果離開後期,我相信也絕對會有很多攝影師無法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1、紀實攝影、新聞攝影及部分攝影大獎賽,都嚴格規定不許ps改變原貌,其實優秀的紀實作品出了用光效果,最主要的是內容,奪人眼球的就是內容,不管他是清晰還是模糊,拍得到才是最重要的。

    2、藝術攝影、糖水片等,你不ps後期,還真沒人待見!甚至你可以不用相機,直接ps一幅美圖,呵呵,很多人就這麼幹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漢字狂草871

    我覺得這麼想的人對攝影的理解基本上不及格的。

    所謂“原片”、“直出”、“所見即所得”似是而非的理論實際上都是謬論。

    很多人至今還在質疑在攝影創作中後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這是對攝影藝術本質上認知存在極大的誤解。

    攝影從來就不存在所謂“所得即所見”

    一些牴觸和拒絕後期的人至今還認為,真正的攝影應該是“所得即所見”,摁下快門不經過任何後期、直接從相機裡輸出的照片才是真正的攝影,並常常以“直出”、“原片”等似是而非的概念來自我標榜,並荒唐地認為這才是捍衛了攝影藝術的真諦。

    實際上,所謂絕對的“直出”或者“原片”是不存在的。作為一種光學機械,照相機對光影物件的物理反應和記錄與人眼的生物反應和記錄完全不同,無論是膠片機還是數碼相機、無論是在電腦螢幕還是形成紙質相片,與你眼睛“所見”不可能一致。你可以做個簡單的試驗,此刻,拿起你的手機或相機為你眼前的景物拍一張照片,然後把這張照片放在你面前,與實際景物做一個對比,你覺得它們在你的眼睛裡會是一樣嗎?

    說兩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1、黑白攝影出來的照片都只有黑白兩種色調,請問你見過只有黑白兩種顏色的現實場景嗎?這麼明顯的所得非所見,黑白攝影在你眼中就不能叫“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攝影”?

    2、使用不同的相機,在同樣的位置、同一個時刻、用完全相同的技術引數、拍攝相同的物件,所拍出的照片色彩、質感甚至傳遞出的主觀情緒資訊都存在極大的差別,那麼,究竟哪一臺相機的“所得”才是你的“所見”?

    可見,所謂的“所得即所見”在攝影中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原片”、“直出”作為攝影創作中對某一階段的作品的臨界形態的描述,無須過於較真,但如果將其作為攝影作品形成的最終形態,就有點貽笑大方了,至今筆者還未曾見過哪個權威的攝影媒體或者賽事用“原片”、“直出”作為作品要求。

    目前為止,幾乎還沒有任何一款相機能達到或者接近人眼對於光線強弱對比的寬容度,相反,相機的物理效能也有人眼的生理機能力所不及的本事,比如:高速快門可以將水滴飛濺的瞬間凝固變成水晶般的珍珠、慢門攝影能繪製美輪美奐的光繪和動人心魄的星軌,加大光圈能將不同景深之間的景物虛實相隔形成奇妙對比,縮小光圈能夠拍出迷人的星芒效果,這些只有相機才能“看見”的光學現象人眼都無能為力,這些都正好說明“所得”不一定“所見”、“所見”也不一定就是“所得”,這也恰恰是攝影藝術有別於其他藝術的獨特審美魅力。

    廣角鏡頭畸變效果下的視覺衝擊肉眼可“見”?(作者攝)

    後期不是必要也不是必須而是必然

    從攝影的技術原理來說,不管是以前的膠片時代還是現在的數碼時代,攝影創作的過程一直是由拍攝和後期兩個階段組成,由相機完成的第一階段只是光影資訊的採集,最終形成人眼可見的圖片還需要經過第二階段,我們姑且將其稱為呈現階段(在數碼時代用“讀取”或許更為準確)。

    現代攝影中這兩個階段實質上早已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過程。膠片時代,相機完成的僅僅是膠捲的曝光,隨後經沖洗轉換成底片,再放大印製到相紙上變成紙質照片或掃描到電子裝置中。這個過程中,沖洗膠捲和印製照片使用的顯影液與定影液的濃度及溫度、顯影與定影時間,放大(印像)過程中光源強弱、曝光時長以及相紙的規格,都會對照片的影調形成和視覺效果有著重要影響,你是想得到一張明快的高反差高調照片,還是想創作一幅低調深沉的低反差作品,上述諸多要素任何一個都需要精心構思和操作,這實際上已經是後期過程。

    而在膠片時代的攝影巨匠,也無一不是暗房技術技術大師,很多人對膠片攝影的誤解大約是由時代造成的,他們在那時形成了對攝影的理解是:按下快門,攝影過程便結束了,剩下的就是把拍完的膠捲送到門口的彩擴店,跟攝影和攝影者本身無關了。

    郎靜山大師作品——膠片時代的攝影大師一定都是“後期”大師

    陳復禮先生作品——船隻、人物的與天空和海面的對比需要在暗房中進行復雜調整

    也就是說,即使在相對傳統的膠片時代,你一定要執拗地強調“原片”或者“直出”,那隻能是連未經沖洗的、躺在暗盒裡的、你連負片效果都看不到的膠捲,摁一下快門從來就不是攝影的全部。

    相機給你強行後期,你拒絕得了嗎

    數碼技術看上去省去了膠捲的沖洗和紙質照片的印刷過程,可以直接從顯示器或電腦螢幕上看到拍攝的效果,貌似“直出”或“原片”變得順理成章了,但一個不容迴避的基本事實是,數碼相機本身就是一個智慧處理器,而有些相機上的運動模式、人像模式、風景模式、夜景模式等等設定,實際上就是將某些後期的程式化設定提前預置進了相機,而你眼中在電腦裡進行的、被你牴觸的“後期”只不過是把這個過程轉換成了事後調整。所以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承認不承認,你的攝影過程從一開始就已經被“後期”了,即使你使用了全手動“M”模式,仍然改變不了程式從你拿起相機那一刻起就對你自始至終的干預和幫助,直出不直,原片非原。

    更直截了當地說明這個問題的例子是:大多數相機能直接輸出可見圖片的JPG格式實際上就是一個圖片處理的程式,如果不經過這個處理,你摁下快門所得到檔案的並不是圖片,而是一串天書一般的程式碼。

    總結一下:數碼攝影后期的本質功能或者說基礎功能究竟是什麼?它只不過是在把資料轉換成圖片的過程中,透過某種特定的程式(比如PS)加入了人的干預因素,讓它最終的呈現更符合人的審美習慣he 和需求。與膠捲相機一樣,在最初的拍攝中,數碼相機只是記錄下了影像資料,而並沒有為你完成一張照片。一些普及型低端相機強行為你進行的篩選與最佳化程度比較大,採集的原始資料量相對較少,而越是高階的畫素越高的相機,為你記錄的資料就越豐富越完全,你想要的它會記錄下來,你不想要的他也會記錄下來,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低端的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比高階相機拍攝出來的照片顏色更鮮豔、更明亮。

    舉個例子,低端的卡片機給你的是它加工好的一盤菜,你沒有繼續加工的餘地,而高階相機給你的是足夠豐富的食材與配料,允許並且需要你繼續完成後續的創作,這就是攝影中“後期”的本質功能。

    手機自帶濾鏡讓你的所謂“所得即所見”幾無可能。(作者手機拍攝)

    後期的邊界取決於作品的功能

    至於片面地覺得攝影師之所以要後期,是因為前期拍攝不成功,全憑後期“補救”、“遮蓋”,這真是井底之見。對於前期拍攝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進行調整,這個功能在一個成功的攝影師來說已經微乎其微了,他們的後期技術絕大多數運用在對主題表達的提升、攝影語言運用的極致化上,把後期理解為遮醜的同學可以好好去拜讀一下那些大師的“原片”(這個時候原片是有意義的)。

    還有些人反感“過度”後期,可以理解。但是攝影藝術發展到今天,早已到了從概念到觀念都允許百花齊放的時代,新聞攝影、紀實攝影與藝術創作類攝影在風格與技術上的要求差別也將越發展越細緻,這是一個歷史的趨勢,現在很多攝影藝術家把很大的精力和時間都用於後期的創意和製作上,前期的拍攝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素材的採集與處理,這種現象也無可指摘,藝術本來就該如此。

    嚴格如荷賽這樣權威的攝影活動也無法完全禁止攝影者對作品最前的後期調整,只不過對後期調整的範圍與程度做了比較詳細的限制。

    《三月的一個傍晚》——三底合成(作者攝)

    這裡有兩個思考的維度,一、荷賽並不是攝影藝術的唯一標準和尺度,二、荷賽並不絕對拒絕參賽作品的後期調整(此話題此處不展開,已經有很多有識之士撰文良多)。

    在攝影中給後期一個“度”的準確定義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沒必要。因為攝影的子門類細分之後,不同型別的攝影要求越來越千差萬別,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紀實新聞類攝影作品對後期限制比較具體之外,藝術創作型攝影的後期空間更大。

    說句有些傷一些人自尊的話,有些人拒絕後期牴觸後期,並不完全是認識和理解上的問題,而是因為自己不願意學習後期,或者淺嘗輒止發現不太好學就知難而退,為了給自己找個臺階,找個藉口,順水推舟就加入了“原片”“直出”的大軍中去了。這一部分人就不用多費口舌了,畢竟對於很多人來說,攝影只是個自娛自樂的休閒消遣的手段,你高興就好,至少我不反感,因為玩相機玩攝影的愛好總比黃賭毒的愛好更有利於身心健康。

    有些後期程度很大的視覺作品你可以不把它叫做照片,但你不能不把它當做作品,更不能說它不是藝術。

  • 6 # 我也說說

    這個真不是危言聳聽:

    攝影經歷了“繪畫主義攝影”,“自然主義攝影”到了“創意攝影”的階段,裝置上,也已經進入到數碼時代,科學的發展必然帶來方式的革命,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攝影時代。

    攝影從繪畫中獨立出來,他的記錄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更及時,更真實,這是攝影的本源。我們強調後期,並不是讓攝影成無本之源,而是前後期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個系統工程。

    亞當斯說:前期是譜曲,後期是演奏。膠片時代的暗房後期,從來沒有減少過。區域曝光法,未前後期提供了可參照的體系。

    數碼時代,後期越來越重要:

    首先,高階的相機更注重提供原始的資料檔案,機內最佳化正在減少,RAW原始檔案越來越被大家接受,後期軟體平臺越加強大,速度和儲存。要知道,這時相機提供的是類似中間灰的資料包,難道你的暗部或者亮部不調嗎?

    同時,數碼產品提供的色域範圍和我們的肉眼也是有差距的,還有其他侷限性,如:訊號噪點,排除摩爾紋的損失,等等。

    必須指出的是,後期是前期的繼續,不可分離的過程。後期彌補前期不足,進一步完善前期的技術過程。

    攝影是情感表達的過程,攝影是藝術創作的過程。後期在這個過程中,舉足輕重。

    所以,堅持攝影的原,以時俱進,以嚴謹的態度學好你的後期吧。他已經不是你接不接受的問題了。

  • 7 # 婚marry

    應該這麼說,絕大部分不會!只要你是一個職業攝影師,技術上基本上是可以養家餬口的,所以請大家放心。

    首先,如果真的沒有後期製作,攝影師的技術就會迅速上升!有句話說的好:若非生活所迫,誰願意滿身才華

    其次,後期起到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有他更好,沒他也能過!

    再者,有後期製作,攝影師拍照會輕鬆些,但後期工作量會迅速加大,也不能就說攝影師竟瞎拍等著製作,只是客人的要求隨著科技的發展,光憑相機技術無法滿足客人的需要了!所以才產生了後期製作。

    總結:攝影師是一門手藝,那還是可以相信的,但後期製作也絕不能少!

    客人滿意就是我們攝影工作者最大的心願!

  • 8 # 蘑菇Miraitowa

    不會的。我師父從業20年的商業攝影師,他不會後期製作,他的照片可以現場發新聞稿。前期能做好的事情就不要等後期處理。後期製作應該起到潤色,讓作品達到更好的效果。而不是一味地依賴後期。對於新聞攝影從業者,是不是就該是現場前期拍攝,錯過了的畫面,後期於事無補的。紮實的基本功,良好的審美,才可以在攝影的道路上走的更好很久。在我師父的引導下,我和我的同事們,包括我的學生,我們都會努力做好前期拍攝準備。後期需要花費很久的時間,也許你就錯過了一個美好的天氣,和一張價值不菲的照片。所以,統籌能力真的太重要了,花大量的時間去發現和熱愛生活,拍攝有情感有溫度的照片。比你坐在電腦前,傷害頸椎腰椎,花費大量時間毫無頭緒的修一張圖容易太多了。

  • 9 # 圖夫後期

    這個問題有點果斷了!

    我認為攝影其實是離不開後期的,如果真的離開了後期,我覺得這將是攝影創作路上的一個停滯吧!回到問題本身,如果真是這樣的現象,那麼“飯碗不保”或許真的有可能,但也意味著,可能很多人會失去對攝影的熱愛吧!

    第一個看法:攝影是分很多種的,有創意的人文攝影,旅拍攝影,追求真實,不後期,完全直出的,也就是在紀實攝影裡面了!

    第二個看法:歷史資料表明,那些沒有後期的照片都是偏向於紀實類的。其他大多數是創意攝影,且有含義的。

    第三個看法,攝影是為了美,保留美,保留記憶,任何人都希望是真實好看的!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追求啊!前期的不足,後期都可以彌補,為什麼要單獨的脫離出來呢!

    所以,雖然這個問題有點不現實,但真實發生可能還是會“飯碗不保”,畢竟大多數人,愛攝影,也要因為攝影,才生存下去吧!

  • 10 # 工程遊俠

    每個人都無法脫離時代背景,攝影也一樣。

    時代已經進入到智慧時代,數字時代了!

    其實,手機也好,相機也罷,都含有演算法,嚴格地說,在拍攝之初,實際上或多或少都已經包含有後期製作了。

    痕跡太重的,估計誰都有異議,相對痕跡少點,自然一點,比較被接受。

    廢話少說,看我的兩幅作品,手機拍攝的,沒有純碎的後期製作的作品。

    第一幅,充滿勃勃生機,每個破土而出的種子,都飽含能量之露,像一座座發光的檯燈,相互輝映,所以叫《雨露均霑》。

    第二幅,小草與落葉,生命與逝去,跨越維度的對話。稚嫩的小草,與行將化為泥土的落葉,靈魂交流,所以叫《臨終關懷》。

    兩根手指划動放大畫面,細節更美,尤其是後面這張,兩滴水珠,像眼睛,落葉微微有一處凸起,像嘴唇!而且,兩滴水珠,都能看到倒映!

    不信的話,伸出手指划動畫面試試看?

    智慧時代,好作品,應該能夠把玩回味!這是我的看法!

    個人覺得,放在以前,這兩幅作品都有上封面的可能。不過現在嘛,也可以考慮的……(開個玩笑)。

  • 11 # 羨之撩天下

    我覺得不會有飯碗不保這種情況的,因為人類是高等智慧生物,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波浪式的前進,螺旋式的上升。我記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攝影是沒有後期製作的,攝影師也存在啊,只不過隨著智慧時代的到來,攝影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拍攝出來經過後期處理得到的效果更好而已。我想未來有可能實現同步處理技術,在拍攝過程中就加以完善和修正,也許就不存在後期製作了。人是適應性超強的生物,隨著科技發展而不斷精進。最後,給大家獻上幾張原片,其實也挺美

  • 12 # 綿羊愛爬山

    我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攝影本身無論是膠片時代還是數碼時代都是離不開後期的,膠片時代的暗室和數碼時代的PS均是為了讓拍攝這個動作用有效的方式表達出來,換言之,如果沒有後期(此處是指非過度誇張的後期大製作)就沒有攝影這件事兒,相輔相成,無法分開來談論。

  • 13 # 紅象4

    現在攝影不光只是進行記錄,而是一門藝術,藝術是要透過加工的。進入數碼時代,後期調整以變得輕而易舉,實現了膠片時代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其實在膠片時代透過暗訪技術也進行影像調整,如藥水的配比,區域性曝光時間的控制,遮擋等。數碼後期應該實現了膠片時代不敢想象的事情,實現了膠片時代攝影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其實後期軟體也是為市場需求而設計的,設計後期軟體也是為了滿足攝影市場的需求,說白了就是攝影師需要後期,需要通過後期去實現自己的情感表現。

  • 14 # 含章攝影

    攝影要不要後期製作,這是攝影初學者經常會糾結的一個話題,也是爭論比較多的一個話題。

    但是,大家在爭論過程中往往忽略的本質性問題,也就是對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釐清。就我個人粗淺的理解而言,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幾點論述:

    1.從廣義上說,攝影是一種工藝,任何工藝都需要“後期製作”的,銀版、銀鹽、數碼都是記錄光影資料的不同介質;記錄光線是攝影,後期對光線的再加工更是攝影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攝影本身離不開後期,或者說後期是攝影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

    2.一般初學者口中所謂的“後期製作”應該指向比較狹義的後期概念,也就是數碼攝影流行的當下,PS等技術的運用問題;或者更加狹義一點,指的應該是利用PS等技術大範圍改變原始素材的原貌,生產處完全不同觀感的照片。

    3.針對以上第2點,又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紀實攝影層面,根據國際規則,只允許進行亮度對比度的調整,不允許移動照片畫素;二是藝術攝影層面,則允許進行合理的修飾和加工,可意動照片畫素。

    4.至於離開後期製作會不會“飯碗不保”,問題可能又指向當下的影樓、寫真工作室等一些商業攝影範疇;商業攝影只需要能滿足特定客戶的需求就可以了,客戶認為不要過多後期,或者客戶覺得應該多一些後期,完全由客戶來決定,也不存在後期製作應該不應該的問題。

    綜上所述,當下攝影門類已經區分得非常細緻,作為攝影愛好者,應該更為全面地掌握攝影門類或者攝影發展史,有助於把握自身發展的方向。
  • 15 # 付坨坨

    某種意義上是的。

    數碼相機更新迭代,產品越來越複雜且智慧。有很多人接觸攝影的時候已經沒有膠片相機了,體會不到每按一次快門的“謹慎”。心理上會有一些依賴,“拍不好回去後期處理就好了”,現代映像技術的進步,確實可以把一張原片處理得天差地別。

    各行各業技術頂尖的人才永遠是少數,離開後期勢必有很多人失去優勢,露出原形。

  • 16 # 藍鯨並蒂蓮

    對攝影基本理論,瞭解不及格的說法,就是否定一切的說法,而且是避重就輕,離開了後期製作,許多攝影高手,也就沒辦法隨意新增,本來就沒有的東西,比如荷花,只有紅白二色,卻有人把花,搞成綠色的了,改變了原來的原味!

  • 17 # 馬歌影像

    攝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要麼耐人尋味,要麼賞心悅目。前期是記錄,後期是套路,新聞紀實攝影可以呈現真實有效的畫面,而後期處理也是進一步完善數碼攝影前期的不足,這叫二次創作。(圖一為前期,圖二是後期還原效果)

  • 18 # 南方之南

    攝影如果離開後期製作,會有許多人“飯碗不保”嗎?

    這個問題問反了,應該是:攝影如果不會後期製作,會有許多人“飯碗不保”嗎?

    這是肯定的,肯定的!

    就目前來講,有這麼幾類人,總以攝影人的身份,講著非常外行的話:像手機畫素都這麼高了,什麼時候取代單反?像手機都50倍數碼變焦了,要遠攝鏡頭有什麼用……再就是很多人總以鄙視的態度看待攝影后期,這其中也包括很多從事多年攝影的“專業人士”!

    攝影,從來後期就是其中一部分,就像電影需要後期剪輯一樣,就像小說需要後期潤色一樣,就像唐詩宋詞需要“推敲”一樣!

    把後期跟攝影分裂開來,把後期看成是造假的“奇淫異巧”,本身就是對攝影的不理解,把自己的攝影作品標榜為“直出”,可以說是對攝影的無知!

    攝影,從來就不是影印一個場景,它是攝影師心中的世界!

    眼前的場景,只不過是攝影師的道具,一個表現他想表現的、內心世界的道具,他的前期工作,只是把有利於思想表達的因素攝入畫面,更具美感、有機的納入進來。

    而攝影的後期,並不只是錦上添花,它是攝影師所要表達的世界或思想的進一步提煉和昇華。

    是有些人把後期給用濫了、用過了、用雜了,但還有很多人拿著D5不會照相呢。對了,就在前幾天,鍾南山院士還說:“不能因為一些江湖遊醫就懷疑中醫”!

    就像:不能因為我攝影水平低,就懷疑攝影一樣!

    對於局外人,我還是表示理解的,但對於長期從事攝影活動的學長們,如果也抱有這種態度,還望能與時俱進,想想自己相當年是怎麼進暗房的就明白了!

  • 19 # 幼兒園攝影師vv

    這個怎麼說呢!攝影如果離開後期製作,損失的不是“飯碗”,而是損失掉所有人的視覺享受。

    關於後期

    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那麼排斥後期,難道後期是攝影作假嗎?攝影就必須是眼見為真的嗎?可以這樣說,在你把相機裡的照片傳到電腦之前,就已經後期處理過一次了。你以為相機裡的白平衡,對比度,銳度等等是幹嘛用的,他們就是相機用來做後期的。

    後期是幹什麼用的

    如果你堅持認為,ps等軟體的處理才算是後期,請容我狡辯一下。

    科技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後期處理軟體是社會進步的產物,攝影是無法拍攝出不存在的事物的。這種不存在的事物,並不僅僅是指物體,還指光線,色彩等。在後期軟體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改變物體的顏色,做出我們想要的色彩,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甚至是無法改變任何一項東西的。如果你腦子裡有一個想法,但是你不能實現,請問,後期還重要嗎?

    我不是後期黨

    後期確實給了我們想象的條件,但是我還是堅持認為,後期是必要的輔助,不是必要而且主要。攝影的本質還是記錄,記錄美麗的事情,如果連美都發現不了的人,就不是一名攝影師。

    以上,如果都是合格的攝影師,如果離開後期製作,攝影師能控制的僅僅是曝光的問題,既然大家都在同一個標準上,那麼也不存在什麼“飯碗不保”的問題了。

  • 20 # 何平95205

    回答了!

    攝影如果離開後期製作,會有許多人飯碗不保嗎?對於這個提問,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才能給出答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攝影包括兩個大的方面

    1,是前期的拍攝紀錄,一但拍攝記錄下來,這將是無法更改的,稱為原圖。

    下面這張是原圖

    2,就是對拍攝完後的原圖照片進行後期的處理工作,也稱為後期製作。後期製作可以任意改變照片的形狀,增減,色彩等功能。後期一定不能過度,否則就將使原圖變形。

    下面這張是經過後期製作的(原圖)

    從以上兩張照片,可以看出後期製作非常重要,它能夠直接提升原圖的欣賞價值。

    在分清了原圖與後期的關係後,再說一說如果離開後期製作,有些人飯碗能保嗎?我認為,對於靠專業攝影為生的攝影師,沒有後期製作將會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不排除飯碗不保的境地。

    對於一般的攝影愛好者,攝影工作者沒有後期製作?只能是技術上欠缺的一塊,還不至於達到飯碗不飽的地步,比如象我不用後期製作,照樣能夠生活,只是拍出的照片不經過後期製作就難以達到完美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搞笑做什麼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