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青農村記錄

    家長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學校,是什麼心理?

    無非是三種可能。

    第一種是從小培養有獨立性。

    我女兒就是從小學二年級上的寄宿學校半個月回來一趟。現在我的女兒已經上四年級了,我的女兒在學校養成獨立性,什麼事都不用我操心。比如洗內衣內褲,洗頭洗澡。在學校上二年級的時候,老師還幫著洗,到上了三年級的時候,生活老師就培養他們自己慢慢學著洗。到了四年級的時候就生活老師只幫他們洗大件的衣服。我女兒每次放假回來都是乾乾淨淨的。帶回來的衣服都是疊的整整齊齊的。回到家以後,早上起床以後把被子疊的跟豆腐塊兒似的,我問她為什麼把被子疊的這麼整齊呀?他告訴我在學校疊的都是這樣整整齊齊的。她還得過幾次流動小紅旗呢!

    第二種就是沒有時間管。

    有的家庭沒辦法顧及到孩子,也沒有這個時間。比如沒有時間帶孩子。也沒有人幫助他們帶孩子。他們只能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他們才有時間去工作,掙錢養活孩子。這種父母最無奈,他們也想時時刻刻陪著孩子,可是為了生活為了養孩子,他們忍受著分離之苦了。

    第三種就是懶得管了。

    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孩子任意妄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聽家長的話。想管管不住不管吧,又不放心,只能放進學校讓老師教育了。自己也落個清靜

    幸好我家孩子是第一種超級獨立[呲牙][呲牙]

  • 2 # 安安媽媽鄭老師

    其實我是很不贊成小學階段的孩子去讀寄宿學校的!總覺得太早分離有點殘忍!家長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學校是什麼心理呢?

    1⃣️培養獨立性?

    如果你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在家裡你也照樣可以培養獨立的能力!哪能在父母身邊就不獨立了呀[捂臉]

    那麼小小的一個小不點兒要住在學校要自己去打水洗滌自己想著辦法生活!想想就不忍直視!我始終覺得孩子還小的時候需要我們父母的時候我們是一定要陪同的,比如早上睜開眼睛開啟房門孩子就希望見到父母,這樣就比較有安全感!就拿我們大人來說工作辛苦一天回到家還是希望家裡有個老人

  • 3 # 檸檬遇上姜娃娃

    很多家長喜歡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其實主要有兩種心理:

    1.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是很多父母的普遍心理,以為把孩子送去了寄宿學校,孩子不在家裡了,沒有父母的幫忙了,孩子就能獨立了,可以自己做一些事,自己面對一些問題和解決一些問題。

    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也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但關鍵在於,如果孩子年紀太小就送去,對孩子而言,反而不利於他的成長。

    孩子小的時候,對父母的渴求往往會很大,很多時候都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給予自己肯定和鼓勵,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需要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心理營養,如果缺失,對孩子而言,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長大了,容易出現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

    2.父母圖省心,圖清靜。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在身邊,自己累不說,還特別煩。把孩子送去了寄宿學校,自己就省心省事了。

    孩子不在身邊了,確實省了很多事,但要要說省心,還真是未必。

    孩子不在身邊,很多情況我們也就沒有那麼瞭解了,對孩子的變化或一些問題,我們沒能及時知道及時引導,等有一天出現問題時,往往很難彌補過失。

    就像一些離家工作的父母一樣,孩子常年不在身邊,孩子怎麼長大都不知道,等有一天,莫名發現,自己居然跟孩子沒法溝通交流了,各種矛盾隨之而來,這些都是問題。

    不管父母送孩子去寄宿學校,初心是為了孩子本身還是自己,都需要慎重考慮。建議不要把年幼的孩子送走,因為年幼的孩子對父母的需求很大,太早送走,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

    最好等孩子小學畢業或初中畢業再送去,這樣孩子大點了,即使出現問題也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各方面影響也不會那麼大。

  • 4 # 洞察內心

    還不是想讓自己省點心,孩子在家每天得起早貪黑,晚上還得輔導作業,自己還有工作,哪有那麼多精力管理,乾脆省心點送的私立學校就行了,我個人感覺就算累點也捨不得送,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在孩子需要家庭關愛,滋養的時候被送的私立,私立學校統一管理,倒是獨立,但是獨立的同時缺少了家庭生活的氛圍,以後長大了對家庭觀念意識不強,包括和父母的粘性也不夠,安全感降低,所以做啥也是有倆面性,所以我是不贊成孩子太小送私立

  • 5 # 夏夜聽蟬鳴

    家長把年幼的孩子送進寄宿學校,對於這種情況,雖然有家長寄予同情並深表理解,但道德譴責者大有人在,輿論攻擊者接踵而至。

    而這樣的家長揹負著不少罵名活在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的白眼中,忍氣吞聲,強咽淚水。任憑指指點點而默默無言。

    是什麼心理讓家長如此冷血無情,如此鐵石心腸,如此成為可恨之人?

    是生活所迫,是情勢所通,是無奈之選。

    為生活所迫。孩子年幼上學,父母陪在身邊,如此甚好。然而父母整天在家圍饒孩子轉,靠什麼供應孩子上學,提高生活質董,種地入不敷出,門口就業僧多粥少,兩手空空,面對生活,無還手之力,所從,只好忍痛割愛,撇下孩子而外出務工。

    為情勢所逼。一走了之,孩子留給誰照管?隔代撫養,每天接接送送,給老人加重負擔,於心不忍,又怕孩子因溺愛而疏於管教

    越來越讓自己擔心,給老人添麻煩,也不孝順,還惹親戚們埋怨議論。所以,不給親人添堵,讓老人健康幸福,孩子只能另尋別處。

    是無奈之選。寄宿學校,恰好解決了家長的後顧之憂和眠前之急,家長求之不得,儘管孩子尚小,但捨不得孩子就得忍受生活的拮据,就得債臺高築,而這些誰也不願意逆來順受。

    至於美其名曰的培養孩子獨立意識,自理能力,那只是一個漂亮的藉口,留守兒童的背後,更多的是家長無奈溧泊,不甘貧困的現實。

    試問,哪一個孩子不是家長身上掉下的肉?哪一個孩子的父母真的就願意把年幼的孩子丟下不管?真象背後,更多的是讓人五味雜陳。

  • 6 # 心理服務工作者張元楊

    儘管可以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然而這樣的做法卻未必有效,更有可能適得其反。有研究表明,一個人接受教育有85%來自家庭教育的影響,10%來自學校教育,5%來自社會。一個人尤其是幼年的成長環境對人一生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尤其是0-12歲,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發育都是最關鍵的時期,如果年幼的孩子就被送到寄宿制學校,孩子本應該透過父母家庭形成的安全感、自我意識等方面就會受到影響(這也是很多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幼年沒有培養髮展起來,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心理發展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就會影響以後的人際交往、待人接物等。

    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父親們,活下來,活下去,在孩子的童年裡,不死亡,不退場,熬過生活的艱辛,熬過妻子從對你到對孩子的情感轉移,熬過孩子對你的親近和依戀,熬過他們的理想化,熬過他們的憤怒,熬過他們的失望,熬過他們一會把你一會兒視為神,一會兒視為蟲的戲劇性起伏,最終在他們心中成為一個普通的但卻深愛著他們的老男人,你還站在那裡,你還堅韌的存在著,因為你是父親。”呼籲大家,儘可能的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的角色請儘可能不要缺位。不論如何,請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真實的活在孩子的世界裡。

  • 7 # 公正永生

    謝邀。家長把年幼孩子送到寄宿學校是什麼心理,這個問題很複雜。哪個父母願意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大題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想叫孩子快快成才出人頭地;這第二種情況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省心,父母不擔心可出去幹一切事情。我認為這兩種情況都是錯誤,自私對孩子不負責任。沒想到孩子離開媽媽失去母愛的痛苦,幼童失去母愛會變傻、呆,最殘酷……

  • 8 # 輝輝不會飛

    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把孩子送寄舍學校。有多種情況吧。家裡環境好的,是把孩子送好的國際學校,好的國際雙語學校是含寄宿的。父母是一樣孩子從小得到更高的教育,能走得更遠,眼界更開闊。

    有的年幼的孩子被父母送到寄宿學校,是希望孩子能有獨立的能力。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

    有點家庭,孩子被送去寄宿學校,是迫於無奈,為了生計,必須得和孩子離開…

  • 9 # 毗精

    七八歲討狗嫌,上了十歲更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距離產生美,為了孩子不再成為家暴的受害者,最後我把女兒送去了寄宿。

  • 10 # 王華老師例項講教育

    王華老師來答疑,以例項講教育,王華老師觀點:年幼的孩子不建議過早送入寄宿學校,無論是什麼心理,有什麼理由。

    家長在孩子幼年就送入寄宿學校,一般都是這樣幾個心理,或者說是理由:

    1.孩子在家沒有合適的家長照顧,在學校住宿,等於給孩子找了老師、保姆、保安、夥伴,一舉多得。

    2.希望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學校沒有爸媽和老人的包辦,只能自己照顧自己,各種生活技能都要自己搞定。

    3.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宿舍是個小的社交圈,朝夕相處的舍友是需要基本的社交才能和平相處。

    4.一些所謂精英學校有很多噱頭宣傳,家長被誘導,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

    那麼,真的可以透過寄宿實現家長的這些願望嗎?

    有位爸爸前來諮詢,是因為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叛逆”了,學習是倒數第一,頂嘴是每次有他,家長批評說教,他變本加厲,和爸爸說:“你生我幹嘛?”

    經過了解知道,兒子是在放開二胎政策以前生的,為了逃避罰款,孩子從小放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每年也就見面幾次。到了孩子要上小學,爸媽出於彌補心理,讓孩子上了最貴的寄宿學校。同期,姐姐從小生活在爸媽身邊,到高中才開始寄宿。

    孩子從出生到青春期初期,基本等於沒有爸媽陪伴。這個孩子很獨立,生活上照顧自己很好,和同學相處也是熱情的,又享受著最好的資源,但是,這個孩子反問爸媽:“為什麼姐姐能和你們在一起,我不能?我是不是多餘的?”

    還有一個初中男生,媽媽堅持要他住宿,為此孩子和家長多次交涉無效。上學以後,很快孩子出現各種問題,家長以孩子就是不願意住校為由,各種批評不上進,孩子衝撞爸媽,“你就是把我扔了!丟給學校,恨不能永遠我不回家!”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孩子開啟車門就要跳車!這是媽媽拉住了,否則非死即傷。

    因此,孩子在小學有一切可能,都不建議孩子住校,到了初中,還要看孩子的情況,再決定是否住宿。有個順序希望家長朋友們明白:獨立性,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不是住宿以後學會的,那是“逼”會的。這些都是在住宿以前,家長培養出來,孩子才能順利進入住宿環境,適應住宿生活。先會,才能用。

    要不要讓孩子寄宿,先看看孩子有沒有這些能力,更要想想,孩子是否和家長能做好斷舍離。

  • 11 # 冰糖煮黃連怡生

    這跟家長有著直接的關係。大體上有這麼幾種情況:一是孩子的父母是高學歷的或是企業家,他們經濟上相對比較富裕。比如高學歷的家長,普遍具有攀比心理。他們朋友圈裡博士多或者還有博士群,聊天聊孩子,這家孩子送到國外去就學,那家孩子讀的是美國的名牌中的名牌學校,互相在比較,生怕自已掉隊,不如人家。優秀的基因要延續傳承,更要光耀門楣。因為他們自已往往成就感優越,心中不時泛起得意的漣渏,雖然是不經意的,但你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窺見。再者企業家的家長,腰包鼓鼓I的,出手大方,大多風度翩翩,舉止儒雅。他們看重孩子的教育,有的企業家就是從低學歷奮鬥出來的,他嘗過沒文化的苦頭,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何況今非昔比。他想讓孩子享受好一點的教育無可挑剔。

    二是孩子的父母婚姻有情況。有的情感出現了危機,孩子便成了包袱,在夫妻之間甩來甩去,甩的不可開交。無奈之下,只好送去寄宿學校。再有,孩子的父母離異後再婚,孩子多了起來,照顧不周,不得不送去,他們的心裡帶有愧疚、慰籍的心理。

    三是孩子的父母健康出狀況。家庭家景本不厚實,“屋漏偏逢連夜雨”

    ,命運不濟,自己也生病了。實在沒有能力照顧孩子。心中愧疚湊錢借貸送孩子就學。“可憐天下父母心。

    四是孩子的家長外出打工。家景不富裕,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只有生存才能活下去。家中空巢老人也無法、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無奈地將孩子送去寄宿學校,心中不時感到愧疚,可又無力迴天,還是節衣縮食地過吧。

    還有孩子的家長或是懶得管或是不想管或是管不了,莫衷一是。

    我真想跟這些家長聊聊,有多少力量辦多少事,量力而行。人性教育、情感教育比智力教育、高學歷教育更重要。親子關係是在母親、孩子、父親之間走圓圈,迴圈著來的,外因只是輔助。孩子是家庭家風撫育、父母教育、養育帶出來的。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尊重孩子的選擇。正如,心理學家李玫瑾所言,“智力是天生的,不是教出來的。性格是後天可為的,是後天無形的社會行為方式。一個人可以沒有很高的學歷,但他很善良,既救別人,也是他自己的一個福分。傻人有很多朋友,而很精的人,最後身邊沒有什麼朋友。廚師與科研工作者,本質上沒有差別,都可以養活自已,都可以活得很有尊嚴。差別在哪裡,是這個人可愛不可愛,能不能幫助別人,對別人是否有愛心,而不是說他所到之處大家很痛苦”。李教授的話,振聾發聵,語重心長,不乏參考價值,使人聰慧。

  • 12 # 劉志武

    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把孩子送寄舍學校。有多種情況吧。家裡環境好的,是把孩子送好的國際學校,好的國際雙語學校是含寄宿的。父母是一樣孩子從小得到更高的教育,能走得更遠,眼界更開闊。

    有的年幼的孩子被父母送到寄宿學校,是希望孩子能有獨立的能力。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

    有點家庭,孩子被送去寄宿學校,是迫於無奈,為了生計,必須得和孩子離開…

  • 13 # 等待燦爛春天

    家長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有許多家長都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一種情況是農村並校;一種情況是孩子的父母都要上班,打工,家裡沒有其他人手可以幫忙照看小孩的。不過,也有一種是想讓孩子贏在所謂的“起跑線”上,花重金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去的。

    現在農村孩子少,有的一個村就那麼三、五個學齡孩子,為了節約師資,提高教學質量,政府會把幾個村的學生併到一個村,辦成一個寄宿制學校,外村偏遠的孩子安排寄宿在學校裡,有老師專門看管。

    還有就是孩子的父母倆都在城裡打拼,家裡的爺爺奶奶等年紀太大或其他原因不能照看小孩,或者是孩子的父母不想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那麼就只有選擇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上學。

    這兩種情況都是孩子父母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孩子雙休日、節假日回到家裡了,父母一定要好好地陪陪孩子,讓孩子得到愛和溫暖。

    另外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貴族學校、讀經學校”等,一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才會送到這類寄宿學校讀書。他們認為這些學校條件好,教育質量高,希望孩子能贏在所謂的“起跑線”上。

  • 14 # 孫想想的樂活活

    首先在中國來說這種情況是很少的,無非就是兩種原因

    第一 家裡由於父母工作和或者身體原因沒有辦法能夠親自照顧小孩而在寄宿學校上學,不得已而為之。

    第二 就是想鍛鍊小朋友的從小自理自立的能力,因為寄宿學校生活方面基本上都要小朋友自己動手,想法是好的,但是小朋友在幼兒的時期家人的關愛是最重要的,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成人以後心理會有很大情感的確實和問題的。

    我個人感覺中學之前最後念不要寄宿學校哦,最好父母親自照顧。

  • 15 # 秀嶺虹雲

    1.現在隨著城鎮化的程序,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原來的村辦學校幾乎沒有了學生。

    我們這裡有很多鄉村學校都已經停辦或者合辦,留守的都是年齡大快退休的老師。師資力量,辦學條件都較差。

    所以很多家長不得已把孩子送到離家較遠的鎮上,或縣城讀書。

    因為孩子年齡太小,離家太遠。只能選擇寄宿制學校。

    2.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加。一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年輕夫婦,沒有時間接送和照顧小孩上學。

    寄宿制的私立學校也成了他們不二的選擇。一週一次的接送大大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3.現在城市裡有很多私立貴族學校。這些學校硬體設施好,教學質量高,當然收費很高。這就迎合了那部分家庭條件比較多好的家庭。

    這部分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綜上,對於家長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都有各自的原因。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大多數家長的心聲。

  • 16 # 一葉草73

    我倒奇怪題主這麼問是什麼心理[呲牙]。

    把年幼的孩子送寄宿學校無非是兩種情況。

    一是家裡沒人帶孩子,父母有事要忙(比如出差的日子多等),老人又力不從心,幫不上忙。送寄宿學校是最好的,也是無奈之舉。

    二是為了鍛鍊孩子從小的生活自理能力,學會獨立。我是沒有這個經濟能力,有的話我也會把孩子送去。

    記得以前從一本雜誌上看到,宋家三姐妹也是從小被父母送去美國留學的。最小的宋美齡還只有幾歲。漂洋過海的去那麼遠,比寄宿學校就更難見到了。

    還有小時候看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一休不也是很小被媽媽送去寺廟學本事的嗎?

    有時候,父母狠心一點,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是好事。

  • 17 # 使用者洇渡人

    一種是“虎”型,把孩子從孩兒抓起,培養獨立性。一種是“杜鵑”型,工作很忙,只好找個代養父母。一種“青蛙”型,孩子長期放在學校,讓蝌蚪找媽媽。

  • 18 # 以喵之名

    能有什麼心理 還不是為了孩子好 我們這邊都是好的學校寄宿的 如果去普通的早上去晚上回來孩子作業要家長輔導 但是去這種學校老師都教了 老師資質也好一點 學校學的也多,聽說有外教 普通公立小學初中哪裡有外教

  • 19 # 使用者尋找快樂

    有錢燒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特別需要父母陪伴的,尤其是對母親孩子才有安全感。把孩子送寄宿是最最不負責任的行為。

  • 20 # chaoqian2019

    現在的人都淫心太重,孩子在身邊礙眼礙事,所以都不願和老人孩子住一起,老人用分開過好打發,孩子沒成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送學校,這樣親情淡薄了,久了就沒有感情了,所以就出現了不養老,不孝的苗頭,以後發展會更嚴重,這就是報應,天做孽不可活,人做孽真該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培養3歲寶寶讀書習慣,我家寶5分鐘開小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