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入懷618
-
2 # 互聯教育平臺
教育方式不對,那孩子比較有自己的想法的話聽取父母的機率都不大,家長要注意轉換一下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強硬地讓孩子服從自己
-
3 # 陳子曰157523077
這個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孩子的性格以及年齡階段,都會對你的教育效果產生影響。
首先,就孩子還小的情況之下。即使你的教育方式存在不妥。孩子迫於家長的威嚴,會選擇服從家長的意志,聽家長的話。因為孩子內心有一個評價體系。由於生活上對家長的依附,再加上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處於塑形階段。孩子的抗爭就顯得軟弱無力了。因此大部分的孩子會選擇服從。
其次,如果孩子已經長大,且具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如果說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對。孩子就會有選擇的進行對抗。因為孩子已經成長成為一個意志獨立的個體,對是非對錯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如果說家長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他顯然是不服管教的。所以說這個時間段的教育應該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
4 # 萌兔英語
方式都不對了,孩子還聽嗎?我覺得是不能的。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採取不同的方式溝通和教育。如果用對待幼兒園孩子的方式對待小學生,那麼孩子會認為家長很幼稚(;一_一),孩子覺得自己並沒有得到尊重,家長對自己不怎麼關心。
既然已經知道教育的方式不對,那我們家長就需要做一些調整了。
我們都希望和孩子之間是母慈子孝,不是雞飛狗跳。
-
5 # 縱哥的詩意生活
家長教育方式不對,孩子肯定不會聽。
即使表面上不再反抗——他知道反抗沒有用,暫時妥協了,但不會真的聽從你的安排。
私下裡,你得做工作,多溝通,解除疙瘩,排除異見,實現既定目標。
每個孩子都是有獨立思想的主體,你不能強制,不能機械般指揮,否則只會適得其反,甚至招致禍端。
其實,大人也同樣如此。誰不希望按照自己喜歡的意願去做事情,瀟灑地去生活呢。
不過,孩子的自制力普遍較差,所以要依靠他們的自覺自立,那還是有點太樂觀,必要的監督檢查促進還是必須的。
孩子畢竟是孩子,或許心智不全,我們家長在做工作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但完成任務,實現目標,這是前提。
參天大樹不是一朝長成的,花兒的綻放需要汗水的澆灌。
我們要對孩子給予充分的愛護,培養,哺育。
對孩子的縱容,放任自流,這是非常可怕的。所有不服約束,最終都導致不可逆轉的悲催結局。
好心辦好事,方法有學問,原則不能丟。
-
6 # 師者雲
我是一名青春期男孩子的媽媽,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確實在不同時期和孩子交流的方式不同!如果孩子在小於六歲的時候,父母的教育方法和說話方式可以稍微輕柔一些,千萬不要向孩子發脾氣!如果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和孩子講道理了,但是在說話過程中,儘量避免大聲吵嚷!我比較慘痛的經驗,就是有段時間大喊大叫,結果孩子在六年級的時候有點叛逆!到了青春期,家長的教育方法、說話方式更要發生變化,那就是儘量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這是我這麼多年的一些教育經驗,希望對你能有用!
-
7 # 李小波學習資料分享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無論家長的教育方式如何,孩子都會受到家長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年齡偏小的孩子,因為和父母的接觸時間,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都會對孩子的為人處世,接人待物以及性格養成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其一生的影響!
從題主的提問分析,應該是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而家長的一些觀點態度可能與孩子的觀點態度產生了差別,導致了孩子有了牴觸行為。就教育孩子而言,我從來都反對強硬的,教條式的說教,因為那樣做,對漸漸長大的孩子來說,會帶來極大的牴觸,所以正確的教育方式就是言傳身教,並有意識的引導孩子結交優秀的人,多讀優秀的書籍,從而漸漸的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如果家長已經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對,而孩子也有了明顯的牴觸情緒,那我們就要及時的修正自己,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當然,如果孩子的一些明顯錯誤的行為或者想法,家長還是要堅決的予以修正,如果孩子依然具有很強的牴觸情緒,建議家長從事例,書籍,或者發動對他有影響力的人來說服他來改變想法或者做法。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過程,需要家長,老師,社會,書籍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只有這樣,等孩子長大了,才能擁有出色的人生!
-
8 # 一笑之
中國式教育,有時候哪怕家長教育方式不對,孩子也會照聽不誤的!教育孩子,作為家長首先要明確自身的責任:要給孩子的是言傳身教,是為人處事的風格;是一生一世待人接物的榜樣;是衣食住行言行舉止的模範;是家庭家風家族光榮傳統的傳承及正能量的影響……這些是在學校無法學到的,也不是學校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所能觸到的脈搏。當然以德為首的人本教育體系正在形成,以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觀能落到實處,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能行之有效。謝謝!
-
9 # 二胡大叔
會,但不一定是心服口服,效果自然也會打折扣。就像開鎖,最合適的是用正確的鑰匙,但把鎖砸爛了也行。不過後遺症很嚴重。換鎖都是好的,再嚴重可能門都要換了。
-
10 # 鄭行說
家長教育方式不對,孩子肯定不會聽。
這裡給你一個方法,只需要注意三個點。
第一:溝通的內容
所謂的溝通內容,是指你的說詞,時候建立在與孩子人格平等的角度上的說教內容。
第二:雙方的情緒
首先是我們家長的情緒,如果我們家長的情緒不夠平穩,很容易說出“強迫式”的內容,這樣的內容孩子不會聽,即使聽也不會接受你家長的觀點,這種聽只是一種屈服。
第二就是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的情緒不夠平穩,無論你家長說什麼,孩子都會抗拒。如果溝透過程中,家長與孩子有任何一方情緒不好,都必須暫停交流,等雙方情緒緩和後,在做溝通。
第三:溝通的環境
我們作為家長最習慣的教育方式就是講給孩子聽,一堆大道理,但是這些大道理,孩子很難理解。最好的方式是把“講”改成“問”。啟發式的提問,比如“你認為這樣做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嗎?”“你認為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孩子被動管教的感覺。
-
11 # 走近易學
很高興能回答您這個問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吧!關於“家長教育方式不對,孩子會聽你的嗎?”其實嚴格意義上這是個偽命題,首先 ,能提這個問題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看並用了很多網上書上的家庭教育方法,效果不明顯,因為這些方法只是別人的經驗,教育孩子要清楚是因為什麼事要他聽話,如果要讓孩子什麼事都按照大人心目中的標準要求來做才叫聽會,恐怕會很讓家長失望,
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他不叛逆,可能嗎?有些事情孩子心理也懂得這樣做不對,但是就是要和家長對著幹,只要孩子大方向不出錯,好好的陪孩子度過每一個時期及時糾正錯誤就好,也不要動不動就找什麼教育方法往孩子身上套,搞得像給孩子開批鬥會一樣,
是個人都會反感牴觸,有的家長疑惑難道任其自生自滅胡作非為,當然不是!平時和孩子交往中可以細心留意,觀察孩子比較聽誰的話,在透過這個人把我們的意願換個人來說,效果就很好了!或者不放心平時要多和班主任溝通一起配合管控,對孩子的期望值家長要適當放低點,
平常心對待,也不要老是和別的孩子對比,犯了點小錯揪著不放喋喋不休,孩子肯定有自己的長處平時別不捨的誇獎,畢竟家長心目中隔壁家的孩子永遠是最優秀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心切無可厚非 ,孩子的成長是要有個過程的,不是說教育方法對了孩子就會聽你的,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
12 # 童心閃閃
教育方式不對肯定不適合孩子成長了。
應該盡能地讓家長同意用新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但要是說他們做得不對、不好,那就事與願違了,家長會因此而感覺到自己被冒犯了,從而拒絕與教育者配合工作。按照常理而言,每個孩子都不會毫無緣由地犯錯,發生了問題,就代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其實,家長也會覺得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會有所疏忽,不過,我們卻不能因此而讓他們覺得,我們的看法也是這樣的。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我們應儘量避免使自己的言語教條化,倘若需要提建議,也不能太過權威化,或是使用命令式的口氣,應該多用:也許、可能、大概這樣的字眼,還可以這麼說“或許可以試著這麼做”……此外,我們最好也不要直白地告訴家長,出在哪兒了,以及如何處理才對,不要讓家長因此而覺得我們是在強加於人。不過像這種巧妙處理問題的技巧,肯定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夠運用的,因為人們需要經過時間和經驗。
-
13 # 小馬老師
孩子總不聽話?家長該想想自己的教育方式對不對了
小馬老師認為教育方法不對,孩子心理就會變化,應該是不服從於家長的。
家長之於孩子的責任之一就是要引導孩子是非觀、價值觀的引導。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要給予批評和引導,讓孩子走對路。但是有的家長總是頭疼孩子總是不聽話,這個時候家長就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平時這樣教育孩子的家長要反思一下了:
1、嘮叨式
很多孩子說,一聽爸爸媽媽嘮叨就煩。請你們想一想,夫妻之間老嘮叨你還煩呢。作丈夫的嘮叨妻子煩,作妻子的嘮叨丈夫煩。嘮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數落式
嘮叨的同時就是數落。孩子在家裡總是不停地被數落:你怎麼不用功啊?你怎麼不做作業啊?你怎麼只知道玩啊?數落比嘮叨更惡性了一點,因為數落常常帶有譴責性質。將數落式徹底取消。就是這些錯誤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把孩子積極性的火苗撲滅了。
3、訓斥式
動不動就訓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對。
4、打罵式
打罵式的父母數量不多,但對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一定得取消。
5、達標式
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規定孩子考試的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名次要進入前幾名,上哪個重點中學,考哪所名牌大學。這叫達標式。
達標式也是傷害孩子五種積極性的家教方式。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會為自己制定目標的,父母將脫離孩子實際的高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負擔。
-
14 # 山盟海誓06
在這個問題上,我感觸很深,從父母對我們80後一代的教育,90後一代的教育來看。家長教育方式不對,孩子根本不會聽,還會有逆反心理。我們家就是被固執己見的父母給弄成了如今的局面。我們家三孩子。
1.我是老大,父母對第一個孩子都會更用心,那個時候只有一個孩子物質條件也更好,作為80後,我童年還是很幸福。除了爸爸永遠在外打工,見不著意外,其他都挺好。但是後來有了老二,我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由於奶奶反對又生女孩子,老二被送人了。農村人都要生個兒子的思想真是沒法面對。後面又有了老三。從此我就要上學,又幹家務,帶妹妹。家裡條件也直接下去了,孩子多嘛,沒辦法,老母親一個人在家帶孩子,做農活,很辛苦,對我們動不動就是打罵,我學習壓力也很大,高中時期還一度神經衰弱。差點就自殺了。
2.老二被送人後,又被領回來了。但是從此對家裡人就很排斥,換做是我,也會吧。童年的陰影啊。回來也是要天天讀書,幹家務,受老母親暴躁的脾氣罵,還有個老三,得處處忍讓。到了初中乾脆不讀書,直接離家出走。老二全是比較受傷害的孩子。後面婚姻不幸,又離婚了。還有個孩子,學歷不高,還要每個月付撫養費,自己都還過活都困難。
3.老三最小,也懂事,少言寡語的性格,不愛跟人玩。從小也更得父母愛護。但是父母暴躁固執己見的教育方式,讓她很反感。後來高考失敗,想復讀,老父親就是死活不肯,從此老三就一直有些抑鬱。後面經歷兩次失敗的感情。抑鬱症徹底爆發,現在一直吃著藥。父母如此偏袒她,房子車子什麼都給她買好了,結局卻是這樣。我實在不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帶給子女什麼了。
總結一下,為人父母還是要先自身學習成長,時代不同了,現在有條件,不能像老一輩那樣教育孩子,孩子能正常生活,健健康康的就很好了。
-
15 # 小嚴論
變說教為身教總怕孩子太小,不明事理,所以反覆給孩子灌輸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說教就變成教訓了。說教的態度是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話當真理,孩子必須聽。但實際上許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說教,比說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樣和示範作用。要身體力行,做給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說給孩子聽。比如家長天天玩電腦遊戲沒節制,卻要孩子控制玩遊戲的時間,孩子當然不服氣。孩子小的時候或許會怕你,但現在會反駁你:你都天天打遊戲,我怎麼就不能打?所以不要把溫馨的家庭變成天天說教的課堂,多說不如少說多做,做給孩子看。02變命令為商量家長小時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所以由於教育的傳承性,也同樣習慣對孩子用命令句:“你應該睡覺了,聽到沒有!去收拾你的房間!關掉電視,做作業去!”家長處於強勢,孩子處於弱勢,不能不聽。但青春期的時候,孩子不再懼於你的威懾,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或公開反抗。如果換成商量的方式,用溫和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就不一樣了。比如:你是不是該睡覺了,你看這麼晚了?你能不能把房間收拾一下呢,我看好亂呀?我們關掉電視,去做作業怎麼樣?如果家長擔心孩子不聽,則可以用選擇句,比如要求孩子八點半上床你可以說:“你是八點一刻睡呢還是八點半睡?”如果孩子貪玩,那一定會選擇後者。你可以說:“好的,我尊重你的選擇,不過,你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我相信你八點半一到就會立即去睡覺。”這比沒有商量和選擇餘地的命令更容易讓孩子接受。03變否定為肯定家長總是無意中用否定句來否定孩子,比如:你真夠笨的,連這麼簡單的題也不會做;又去打架了,老師都告到家裡來了;又撒謊,為什麼總騙我?以上都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不聰明,孩子不乖,孩子不誠實。這樣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會變成孩子自己對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乾脆破罐子破摔,我就不好給你看,看你怎麼辦!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也不可能沒有一點缺點,但孩子同樣有好的一面,我們何不放過孩子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給予肯定呢?孩子五次考試中只有一次考得好,那麼就放過那四次,肯定僅有的考得好的一次,增強他的信心,讓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會在家長不斷地肯定、表揚、欣賞中朝著好的一面發展。04變嘮叨為關愛恐怕沒有哪個家長不對孩子嘮叨的,有的是無意識地嘮叨,有的是明知嘮叨不好又控制不住要嘮叨,這種習慣性的嘮叨,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其實語言的效力是有限的,身體語言與愛的行為同樣重要。比如要交給孩子一個任務時,拍拍孩子的肩,點點頭,表示信任;孩子有了好的行為時,給他一個信任的微笑,投去自豪的眼神;孩子剛到家,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晚睡前給孩子額頭一個輕吻,表示一天的告別:“孩子,晚安!”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長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這種愛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說教給隔斷了。05變管制為放手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所以需要嚴厲管制,不管就會沒規矩,就把心玩野了。比如管孩子的學習,陪孩子做作業,處處嚴格要求。怕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所以管孩子的生活,替孩子做事。總之在家長眼裡,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殊不知這樣的管制,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責任感,把自己的成長交給了家長;同樣,這樣的管制使孩子的自制力無從培養。於是家長一旦不管,孩子便如脫了僵的Mustang。於是家長走進了這樣一個思想誤區:看,我一旦不管,孩子會變得更糟糕!而孩子卻在管制中感到了壓迫和不自由。為了掙脫束縛,尋求自我空間,孩子就會和家長對抗。所以,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教會孩子去為自己負責,該信任的時候要信任,給孩子鍛鍊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06變主角為配角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領著孩子走;孩子長大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身後,跟隨著孩子,看著孩子走,只需關鍵的時候扶一把。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於在臺前,“指揮”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大的時候,應該把自己移到幕後,讓孩子上臺主演生活。這個讓位很重要,是讓給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空間,給孩子自主的、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如果不這樣讓位,孩子要麼就長不大,要麼為了自身成長的需要,用叛逆、對立來表示抗議。 -
16 # 我是小甘
我認為不一定,因為就算家長教育方式對,其孩子如果心智不善,行為惡劣,他是不會聽家長、老師、別人教育的。如果其孩子思維敏捷、聰明聽話,善於理解善惡,他是可以根據父母的教育,而糾正錯誤,向好的方向發展,不會誤入歧途的。
-
17 # 閒雲野鶴東籬
這個問題要分時段來討論。非虛構:曾經有人各種不端,人家問他這樣怎麼教育兒子,他說他兒子就是聽他的!我說:將來你兒子若是成器,他會瞧不起你;若是不成器,他會對不起你。現在他兒子動不動把他拎出來甩到街上住鐵棚子。還有人靠打罵教育孩子,小時候有用,大一點逼得孩子邊跑邊叫: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不是笑話。
-
18 # 跋涉者wh
假如是幼兒或小學生,孩子目前只能聽之任之;相反若是初高中生,孩子已經有自己想法或正值青春叛逆期,事情就不會像想象那麼簡單了!
適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網上有個小故事,有個初中生在家上網課做作業,沒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家長盛怒之下給了一巴掌,結果人家孩子報警了?看來這位家長的教育方式,顯然簡單粗暴點,親兒子也未必聽您的。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法治社會的建立健全,打罵自己的孩子也是不允許地。每個公民都有自己的人身自主權,監護人也不得隨意虐待凌辱兒童。
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孩子能否成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家長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一生都有著深遠地影響。
新時代的父母就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學習
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才有可能找到適應孩子的教育方法。
針對孩子不同年齡,應該確定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目標。
第一,變嘮叨為關愛。
第二,變否定為肯定。
第三,變命令為商量。
第五,變管制為放手。
第六,變說教為身教。
身教勝於言傳,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沒有規律,不成方圓”。制定規則告訴他方法,讓孩子自覺自願,發揮主觀能動性。
做權威型理智型的家長,切實找到合適自己孩子的方法。早日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培養自覺自律,獨立自信,積極樂觀的優秀學生。
-
19 # 大帥小娟學習課堂
教育孩子離不開學校老師的知識傳授,其實也離不開父母的家教指導。所謂的家教是指家庭教育,是孩子在家庭接受的教育,家長對孩子言傳身教,是需要父母參與的一場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教育。教育孩子是一個人生歷程,孩子在成長,父母也在成長。教育好孩子不是靠粗暴的行為,打罵的方法會立竿見影,但等到孩子長大反饋給父母的不是感激,而是批判和仇恨。
孩子是父母帶來世界上的,但是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可以幫助他們走一段路程,可未來的路還是要他們自己走下去。在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路程上,要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來指引孩子走向未來,但父母教育孩子往往因為各種原因犯錯誤,伴隨著不知情導致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傷害,那我們今天進來一起學習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您看看你是這樣子的嗎?
總結歸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犯的三個錯誤:
一、過多溺愛:一部電視劇《虎貓貓爸》曾出現在很多家庭中,一個“孩子教育問題”話題傳開。其實現實家庭中也存在溺愛孩子現象,家長的理由非常很簡單:“現在就這一個孩子,我掙得都是他的,就隨他這樣子吧。”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物質續需求;父母不自覺地把孩子抬到了家庭的中心位置,使孩子成為“小皇帝”“小公主”,久而久之對孩子的溺愛變成了放縱,由放縱到管不了,最終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乃至更糟糕的事情發生。對孩子的過度關注、過度遷就、過度滿足、過度包辦會讓孩子出現問題,父母要避免對孩子溺愛,尤其是家裡老人,我們保持以科學的愛保護孩子成長。
二、壓制剝奪:隨著現階段的生活物質水平不斷提升,對孩子的剝奪形式不再是物質和教育上的不滿足,而表現在對孩子的心理需求剝奪、剝奪孩子處事權利和過分壓制、溺愛造成的孩子不動手不動腦。父母不要把孩子的風箏線拉的太緊,使孩子失去翱翔天空的自由機會。
三、不停催逼:過去時代的孩子自然生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帶來的人與人的競爭,孩子的成長環境都是壓力。孩子的升學競爭讓每位父母都很操心,父母開始催逼孩子完成自己定製的目標,未來的安排等,其實很多天才般的孩子失敗都是因為父母的不停地催逼造成的。
教育孩子錯誤的方式必定導致不良的行為,孩子成為問題兒童,父母需要“照鏡子”去找找真實的自己以及發現問題:
一、不尊重孩子,總是一味地打罵、批評、否定孩子: “我對你非常失望”聽上去很平常,但對孩子的打擊很大。在教育的時候,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不能一味地去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比如總是打罵、對孩子破壞性的批評、總是否認孩子等都會給孩子內心造成難以癒合的傷害。
二、處處管教干涉孩子,讓孩子服從自己:“難道你不聽媽媽的話了”也是經常在嘴邊,您是不是控制性的父母呢?孩子不需要活成父母心中的樣子,父母不能讓孩子處處都服從自己從而維護父母的權威。其實長期會拉大親子感情距離,也可以影響親子之間的溝通,看似孩子表現是服從父母的安排,但是內心是反抗不滿。
三、總是拿自己家孩子與其他家孩子進行比較:“你看看人家的晨晨多懂事,學習也好,也聽話。你再看看你......”比較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沒有用,嚴重打擊自信心。我認為可以進行比較,但是要把孩子自己和過去作為比較物件,而不是別人,這樣的孩子可以更清楚的瞭解到自己進步和不足,可以再次激勵孩子前進。
四、對孩子總是大聲吼叫,命令式與孩子溝通:“你作業寫完了嗎?把電視快點給我關掉,快去寫作業......”有的父母對於孩子犯錯誤立刻就大喊大叫,生怕別人不知道,其實大聲喊叫是沒有任何用的,還會埋下可怕的禍根子。如果父母期待用吼叫的方式震撼來教育孩子,這是可笑而可悲的,這絕對不是教育的正確開啟方式,父母和孩子進行和平溝通來解決問題是最好的途徑。
五、過分嘮叨、挑剔、挖苦孩子:《媽媽嘮叨之歌》您有沒有聽過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無休止地嘮叨,看孩子這也不順眼,那也不順眼,總是在不停的挑剔。從實際來看,嘮叨給孩子帶來的痛苦遠比暴力還要更深刻,父母有責任對孩子進行言語和思想教育,但是需要注意形式。父母多換位思考孩子的感受,可以和孩子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比如留字條、寫信、引導孩子主動表達等。
六、家庭教育孩子方式不統一問題:教育孩子的觀點不同時,會造成家庭不和諧,孩子夾在中間左右搖擺,這樣的教育的效果打折扣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問題出現觀點分歧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面的孩子的時候,必須有一方進行妥協選擇適合的教育觀點進行統一教育。
七、總是對孩子言而無信、說大話:“你別說了,都跟我說了多少次了,你一次都沒有做到過......父母有多少次失信於孩子的承諾呢?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會許下很多承諾,但是經常不實現,和孩子之間失去了信任,孩子還會聽你的話嗎?父母在給孩子講道理時也不能胡亂說,孩子也是不服氣的,所以以理服人才可以培養道德良好,心理健康的孩子。
八、礙於面子,忽視向孩子道歉:孩子犯錯誤,父母情緒失控進行教育孩子,當時說的語言會出現過激現象,會造成孩子內心受傷。事後父母可能也會後悔,這時父母如果放下面子,勇於向孩子承認自己錯誤進行道歉,孩子也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也會主動向父母道歉,這樣子可以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回覆列表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因此,人人都希望被賞識,沒有人不喜歡聽好話。而華人的傳統觀念往往擔心優點說多了孩子會翹尾巴。殊不知你當眾揭短,弄得孩子體無完膚,一點自信都沒有,人家還怎麼去克服缺點啊?所以我要說:“優點不說不得了,優點多了缺點跑。”自信心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垮了,人的發展進步無從談起。語言傷人比刀子還厲害,刀子只傷及肉身,語言則傷及心靈,肉體的傷口很快會癒合,而心靈的傷口卻很難治癒。多少親子矛盾、師生衝突都是因無視孩子優點、過於關注其缺點引發的,由此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劇!人們還不警醒,更待何時啊!所以,揚長遠比補短重要。沒有一無是處的孩子,只有自以為是的家長。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只有求全責備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