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學史

    劉邦起事前為秦朝沛縣泗水亭長,大約相當於今天的村治保主任。劉邦工資應該很低,又遊手好閒,又好結交朋友,經常請樊噲、盧綰等“狐朋狗友”來家吃飯。

    當時,劉邦沒有成家,和父兄住在一起,劉邦每每領朋友回來就要哥嫂招待。一次劉邦又領朋友來家吃飯,嫂子就用鍋鏟用力的刮鍋,吱吱作響的說:“沒有飯了”。弄的劉邦很沒面子。

    劉邦稱帝后大封劉氏子侄,因記恨嫂子當年之事而有意不封長兄劉伯之子劉信。這事劉邦的老爸看不過去了,提醒劉邦說:“你是不是把劉信給忘記了”。

    劉邦說:“沒有忘記劉信封的事,只是當年嫂子如何對他的事情還沒有釋懷“。稍後,劉邦還是封了劉信,只是封的封號是羹頡侯。

    “羹頡”就是刮鍋的意思,可見劉邦最終也沒有原諒當年嫂子的事情。想想,劉邦的嫂子也不容易,一個小叔子不務正業,還總帶人來家蹭飯,有些情緒也很正常。倒是劉邦身為帝王了,還如此的小肚雞腸,給侄子這樣一個封號,羞辱的可能不是嫂子,而是自己。

  • 2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世人皆有貪嗔喜怒,只不過有人不拘小節,有人睚眥必報,劉邦就是後者,這也是他被稱為混混的緣由。至於他封自己的侄兒為刮羹侯之事就要從劉邦未發跡的時候說起了。劉邦未成長為一代帝王之前,我們都知道他是有名的混混,經常東家蹭一點,西家吃一口的,他的好兄弟屠狗者樊噲就沒少被他“洗劫”,兄弟都被他打秋風,自然他的親人劉邦也不會不去叨擾。

    劉邦一共有兄弟四人,他的大哥劉伯早逝,留下妻子和年幼的兒子劉信,要說如此家庭,劉邦應該替自己兄長好生照看才對,可是劉邦並沒有,相反他經常拉著狐朋狗友去自己的嫂嫂家蹭吃蹭喝,時間久了,嫂嫂有些厭煩,一次在劉邦再帶人來蹭吃蹭喝之時,劉邦的嫂嫂、劉信的母親假裝吃完,然後故意用飯勺碰鍋邊發出聲響,以此來表明飯吃完了,劉邦的狐朋狗友一看如此便知趣的走了,過後劉邦特意去廚房看了一下,然後發現還有飯,之後劉邦便記恨上了自己的嫂嫂。

    從一般常人角度來說,劉邦做的是有些過分,你說你一個人來蹭吃蹭喝也就罷了,還沒事領自己的狐朋狗友來,劉信一家孤兒寡母的,又不是大富大貴之家,長久下去肯定會越來越貧窮,因此劉邦嫂子的做法無可厚非,只是做法可能有點不合時宜。

    之後秦末起義爆發,劉邦成王成帝,在建立漢朝之後,劉邦開始論功行賞,要說無功不受祿,劉信在征戰中也不是無寸功,他曾擊敗韓王信,也曾擔任中郎將,如此功勞加上和劉邦的親戚關係,封侯自然不在話下,要知道劉邦的其他兄弟,比如他的二哥劉喜被封為代王,四弟劉交被封為楚王,可是劉邦在把自己的親族封賞一邊後,獨獨忘了自己大哥的兒子劉信。

    這時劉邦的父親劉太公還在世,得知自己的孫子沒被封賞,於是就向劉邦求情,然後劉邦說了一句:“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意思是我不是忘記封賞了,我只是看不慣他的母親沒有長者的風範,也即劉邦還記恨當年不給他吃飯之事。劉邦睚眥必報的性格從中可體現。

    最後礙於父親的求情,劉邦還是封了劉信為侯,只不過是帶有侮辱性質的刮羹侯。

  • 3 # W一家之言

    劉邦為什麼封親侄兒為刮羹候,這個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是一點不扒瞎,絕對的至理名言。劉邦稱帝建立大漢江山,甭管是親兄弟還是堂兄弟,只要有點功勞的,哪怕只是在家種地孝敬父母的都得到了封賞。劉邦兄弟四人,老四劉交就不說了,那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封楚王。二哥劉仲一個只會種地的農民也得封代王。堂兄弟劉賈,劉澤跟隨劉邦一起打天下,都被封王。跟隨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哼不用說,也都得到了應有的封賞,不是王就是侯。即使劉邦最討厭的雍齒也得到個侯爵的封賞。可是偏偏自己的親侄子得了個刮羹候的封號,聽名字就知道,這是赤裸裸的羞辱。這名字叫出來,要是我都不好意思出門。參加個宴會啥的,門子唱名,大聲呼和:“刮羹候到”。有個地縫都恨不得鑽進去,太丟人了。為什麼劉邦如此的羞辱自己的侄子呢?聽我細細道來。

    話說劉邦年輕的時候,那是絕對的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事生產,每天跟著一幫狐朋狗友吃喝嫖賭。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司馬遷老爺子也說了,劉邦愛施捨,不愛生產作業,愛喝酒,喜歡女人。至於什麼仁而愛人,什麼大度都是給劉邦臉上貼金。你說劉邦不愛生產哪裡來的錢施捨,還不是拿家裡的錢去慷慨別人。至於什麼志向遠大,更是不靠譜,別說在那個純粹的農業社會,即使在現在,你不幹活還拿家裡錢四處慷慨也是個敗家子。老爹老媽可能就是嘮叨幾句,回頭該給還得給。可是家裡有別人看不下去了,誰啊?劉邦的大嫂。一次劉邦又領朋友來家吃飯,嫂子就用鍋鏟用力的刮鍋,吱吱作響的說:“沒有飯了”。劉邦的臉啊,當著朋友的面,那是被打的啪啪響啊。

    劉邦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要知道劉邦可是個小心眼。有多小心眼?我來說說。

    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看到了吧,只因為老爹以前總認為劉邦無賴,不如劉仲,當著群臣面責問自己的父親。俗話說子不言父之過,何況當著群臣的面呢。

    高祖復留止,張飲三日。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復,豐未復,唯陛下哀憐之。”高祖曰:“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沛父兄固請,乃並復豐,比沛。

    又因為雍齒一個人,小心眼的劉邦不願意免去家鄉的賦稅,在百姓的哀求下才同意。

    所以劉邦這個小心眼的皇帝怎麼可能忘記大嫂曾經的給他的羞辱呢?一定得報復回來,殺頭吧,不行。關進大牢吧,還是不行。那就選擇性的忘記吧。於是在家裡親兄弟,堂兄弟都得到封賞後,選擇性的忘記了還有個侄子。雖然後來在劉太公的懇求下封了自己的侄子為侯,卻是給了個極盡羞辱的刮羹候。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 4 # 信仰為青春導航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早年發跡之前雖說是泗水亭長,但其實就是個小混混,遊手好閒不務農活,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聚在一起,而他薪資微薄不可能天天下館子吃喝,他就到大哥家蹭吃蹭喝,一個人去也就算了,他還帶著這群狐朋狗友,那個時候大家都不富裕,劉邦的所做所為引起了大嫂的不滿。

    有一日,劉邦又帶著一群狐朋狗友到大嫂家白吃白喝,大嫂就拿勺子用力的刮鍋底,表示家裡沒有多餘米飯了。劉邦的狐朋狗友聽到刮鍋底的聲音便辛辛離去。可等劉邦來到廚房一看,見鍋裡還有滿滿的一鍋米飯,劉邦氣的拂袖而去,而這個心結也在劉邦的心裡埋下了!

    劉邦奪得天下以後除了對功臣的封賞以外,對自家的親戚也是毫不吝嗇,賜官的賜官,封爵得封爵!唯獨沒有封自己大哥的兒子劉信,劉太公知道自己的三兒子還在為當年的事情耿耿於懷於是就勸他不要跟那婦人一般見識,看在死去大哥的面子上,給大侄子一個侯噹噹吧,劉邦孝順呀,自己的老爹的話要聽,但是他心裡還是比較氣,於是就封侄子劉信為刮羹侯,以表示自己不會忘記當年的事情。

  • 5 # 九品翰林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人在青少年時期養成的個性品質一般很難改變。終其一生,劉邦行事風格中始終不乏遊俠的重情重義、桀驁不馴。

    劉邦在沛縣結交的眾多哥們大都成為了他的生死之交、忠心小弟,為漢帝國的建立拋頭顱、灑熱血,這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理念。

    如夏侯嬰之類的朋友,劉邦有很多,比如張耳、曹參、樊噲、任熬等等。試想如果劉邦沒有諸如信陵君那種超強的人格魅力,那麼多的血氣方剛、輕生重義的遊俠怎麼會對他俯首傾心?

    真心對我的,我就真心對你,這種天真率直的性格讓劉邦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大嫂曾經討厭劉邦整天帶著一幫朋友去家裡混飯吃,家裡明明有飯,去在劉邦等人去的時候弄出已經吃完正在刷鍋的動靜。劉邦後來當時皇帝之後對其他兄弟親戚都有封賞,唯獨對大哥家沒有。在劉太公的一再說情下才勉強封了一個刷鍋侯——羹頡侯。這就是真性情的流露。

  • 6 # 中孚鑑

    刮羹侯就是劉邦大哥之子劉信。猛聽之下,刮羹侯確實不好聽。劉邦大家比較熟悉,他是西漢的開國皇帝,當然他本是出身貧苦之家,後來他成了皇帝,自然要大封天下。

    劉邦經過反秦抗楚終成帝業,建立了西漢王朝,他一統天下後,曾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但這些異姓諸侯王,因為功高震主、手握重兵,就對漢朝廷後構成了威脅,所以劉邦就先後除了這些異姓諸侯王。

    劉邦為了穩固大漢天下,就大封劉氏宗親,他分封同姓諸侯王,作為漢朝的屏藩拱衛漢朝。劉邦分封的不僅有他自己的兒子們,而且還有他的侄子們,這些人封的名號不僅好聽,而且還早。但作為劉邦大哥之子的劉信不僅封的晚,而且封的也不好聽,叫刮羹侯,也就是羹頡侯。

    那劉邦為什麼要封他的侄子為刮羹侯呢?

    劉邦之所以封他的侄子劉信為刮羹侯,其實就是因為劉邦的大嫂在劉邦未髮際時做了一件讓劉邦記恨的事,這件事劉邦一直到他做皇帝后還記得,而且這件事還和刮羹有關。

    就是劉邦在未髮際時,他不事生產,經常和他的朋友一起遊手好閒,作為在一個農家之中,不事農業生產,哪裡有吃的,自然也不會讓人看不慣(當然劉邦有能力做了皇帝)。

    劉邦那時不僅遊手好閒,而且朋友還多,故而他經常帶著他的那些朋友來他家裡蹭飯吃,劉邦本來就不做農活,他一個人吃閒飯就讓人生氣了,何況他還帶他的朋友來,這更讓劉邦的家人不高興,特別是劉邦的大嫂。

    有一次,劉邦又帶著他朋友來家裡吃飯,他大嫂很厭煩,於是劉邦大嫂就故意用勺子刮果底,就是羹盡之意,意思就是告訴劉邦沒有飯吃了,也是在告訴劉邦好吃懶做沒的吃。

    劉邦大嫂也沒有想到劉邦後來會富有天下、貴為皇帝,也沒有想到因為這件事劉邦會一直記恨著。

    所以後來劉邦為帝大封劉氏諸侯王時,他的子侄們都封了,也曾追尊了他大哥,但就是不封他大哥的兒子劉信。

    劉邦的這個做法讓其父劉太公不解,劉信畢竟是他的孫子,他看到別的劉氏之人都封了,可就是劉信沒有封,更何況劉信的父親已經不在了。別人都封了,為什麼不封劉信呢!

    於是劉太公就去給劉信說話,讓劉邦封賞劉信,劉邦雖然還記恨他的大嫂,但劉太公畢竟是他的父親,既然劉太公給劉信說話,劉邦只得勉強封賞劉信。

    但劉邦就算要封賞劉信,還是不忘他大嫂曾經刮羹之事,於是就封他侄子劉信為刮羹侯。不過刮羹侯雖然不太好聽,但好歹是個侯,畢竟劉信是被封賞了。

  • 7 # 李小新吖

    話說劉邦當上了皇帝之後,開始大肆封賞,不僅封了幾個異姓王,自己家裡人也封了個遍。其中,劉邦大哥的兒子劉信就被封為了“刮羹侯”。刮羹的意思就是刮鍋底,所以,“刮羹侯”是一個戲謔性的封號。那麼,劉邦為什麼要給他的侄子封一個戲謔性的“刮羹侯”呢?

    這還得從劉邦還沒發跡前說起。我們知道,劉邦沒發跡前就是一個小混混,這個小混混不僅一事無成,還非常地懶,整天無所事事,就帶著一幫狗朋狐友到處混吃混喝。其中,劉邦的大嫂家就是劉邦的常客,他經常帶著一群人去大嫂家混吃混喝。剛開始還沒什麼,但是,時間一久,大嫂不樂意了,心想你一個大男人一天到晚遊手好閒,白吃白喝算什麼事兒。

    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時,嘗闢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史記》

    有一天,又到了飯點,劉邦又帶著一群人來到大嫂家。大嫂一看劉邦又帶著一大群人來白吃白喝,非常地不高興,於是就在廚房裡拿著勺子使勁地把鍋底颳得咣咣響。賓客們一聽,這不是說沒飯了麼?於是,劉邦只能不好意思地送走了朋友們。

    送走了朋友們之後,劉邦來到廚房一看,發現鍋裡還有很多飯。原來,大嫂是故意把鍋底颳得咣咣響,讓別人以為沒有飯吃了。

    這件事讓劉邦覺得很沒面子,覺得大嫂故意在朋友面前給他難堪。就這樣,劉邦對大嫂產生了怨恨。直到二十多年後他當上了皇帝,要分封天下的時候,其他幾個兄弟侄兒都封了王,就是不封大嫂的兒子。

    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史記》

    其實,大嫂故意這樣做,也是情有可原的。劉邦的大哥死得早,大嫂獨自一人拉扯個兒子,日子過得也不寬裕,哪經得起劉邦經常帶人來白吃白喝。再者,劉邦本人也是遊手好閒,整天無所事事,就知道瞎混,連他老爹劉太公都嫌棄過他。大嫂這麼辛苦的過活,還要供養這樣一個遊手好閒的小叔子,難免會有意見。

    但是劉邦卻不理解,一直怨恨了大嫂二十多年。當了皇帝之後,也不給大嫂的兒子封賞。大嫂一看,也不幹了,都是劉姓子孫,憑啥大家都封侯了,就不給自己的兒子封侯。

    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史記》

    於是大嫂就鬧到老爹劉太公那裡去。劉太公心想自己的大孫子怎麼能不封侯呢,於是找到劉邦說:“為啥你別的兄弟侄兒都得了封號,唯獨你的大侄子啥也沒有呢?”劉邦非常為難,一方面他不想封賞大嫂的兒子,一方面又不能拒絕老爹。最後,他靈機一動,心想當年你不是故意把鍋底颳得咣咣直響嗎,我就乾脆封你兒子為“刮羹侯”好了,於是就把劉信封為了“刮羹侯”。

  • 8 # 老衲侃春秋

    “外號”這個名詞是近代以來才有的。但是給人起外號的行為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只不過各個朝代叫法不同而已。

    唐代將外號叫“別號”,宋朝叫“諢號”,元朝則開始叫“綽號”了。

    外號簡單說來,大致可以劃分為兩種:

    1、一是善意的暱稱。

    指無侮辱性的對平常親人朋友等人使用的稱謂,更體現出親暱、親密的感情。

    2、 二是惡意的侮辱性外號。

    給別人起的外號帶有侮辱性。這種外號容易引起當事人的反感。

    給人起外號的這種習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個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

    但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起始於呂不韋。他在《呂氏春秋》中,給夏桀起了一個外號,叫“移大犧”。

    這個外號是什麼意思呢?傳說暴君夏桀從小就力大無比,力氣大的甚至可以拉動一斗牛。

    我們現在形容人力大如牛是否就是這個來歷呢?大家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去考證。

    呂不韋給他起的這個外號,應該是根據夏桀的行為特徵的,並不含有貶義。

    那麼皇帝裡頭首開先河的是誰呢?

    是漢高祖劉邦。

    劉邦滅掉項羽,做了皇帝之後,那自然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有老劉家的人肯定跟著沾光。

    劉邦也叫劉季,就是說他是家中的老三,他們一共哥四個。

    可惜老大劉伯死得早,劉邦做皇帝后,他已經不在人世了。就追封了一個武哀侯的稱號;給他的二哥劉仲,封為代王;他的弟弟劉交,則被封為楚王。

    從封號可以看出,就算是親戚之間,許多時候也是人走茶涼的。劉邦活著的哥哥弟弟都是王爺,卻只給他死去的大哥一個候,顯得有些厚此薄彼了。

    此時劉邦的大嫂帶著兒子劉信母子倆過生活。

    後來劉邦給其他親戚也都授予了各種封號,但倒侄子劉信這裡,他卻給“忘了”,所以劉信一直是平民身份。

    他大嫂一看,怎麼,把我家給忘了?於是氣呼呼的找到老公公劉太公劉煓,開始訴起苦來。

    劉太公一聽,也是。劉信是自己長孫,他的叔叔當了皇帝,怎麼能這麼對待自己的侄子呢?雖然你大嫂當年對你有些刻薄,可你大哥在世時候對你還是不錯的呀。

    於是豁出老臉來求自己過去眼中很不成器的皇帝兒子。

    劉邦知道緣由後,生氣地說道:“大嫂這個人寡情義。”

    劉太公勸解道:“你大嫂守寡多年,帶著孩子過日子,挺不容易的,看在你大哥的面上,不封王,也要封侯啊。”

    老爸在那裡苦苦求情,劉邦雖然記仇,也不好回絕。於是下旨朕封我賢侄劉信“羹頡侯”。

    劉太公是個白丁,他不明白什麼意思。一看劉邦封侯了,十分高興。心說,大孫子雖然沒有討上王爺的封號,能封侯也很不錯了。於是興沖沖的來到劉信這裡,給他們報喜訊。

    劉邦的大嫂在那裡翹首以待呢,一看老公公興沖沖的來了,知道事情辦成了。馬上喜上眉梢的給老公公倒茶讓座。

    等劉太公一說給劉信封了個“羹頡侯”,一愣,馬上痛哭起來。

    這一下把劉太公搞蒙了,人家封爵都是歡天喜地,我老劉家人得到爵位怎麼如喪考妣似的?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劉邦封的這個“羹頡侯”,羹頡,就是用勺子刮鍋底的意思,說白了就是“鍋裡沒飯了”。

    劉太公當時就傻眼了!

    為何劉邦份劉信這個稱呼呢?原來,這個外號是他大嫂當年掙來的。

    當年,劉邦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他不時地帶著一幫狐朋狗友來家裡蹭飯。大嫂對這個吃閒飯的小叔子滿眼看不起。

    一天,劉邦又領著幾個閒漢來了,大嫂一看他們要進門了,抬腳到灶間,故意用鐵勺把鍋底颳得嗤嗤響,同時狠狠地敲鍋嚷道:“沒了!沒了!”

    這些閒漢們雖然一天遊手好閒,但並不是笨人。一聽這動靜,猜著鍋已見底,沒飯可蹭,扭身拜拜了。

    朋友出門後,劉邦前去掀開鍋蓋一看,鍋裡剩有不少飯,自此記恨在心,從此再也不登大哥家的門。

    當上皇帝后,劉邦大封親戚功臣為王為侯,唯獨對大嫂生的侄子劉信不理不睬。

    事情的原委就是這樣,沒想到劉邦這麼記仇,事情過去多年了,他心裡還嫉恨著呢。

    劉太公這是也是無奈的嘆口氣。皇帝說話,那是金口玉言,是不能更改的。

    此時的劉太公只好安慰起兒媳婦來,別管什麼“侯”,有總比沒有強吧?好歹也是個爵位。

    那劉氏還能說什麼呢?只好接受了這個稱號,還得感謝聖恩呢。

    此時的劉信已經長大成人,目睹了這些,他發誓將來一定要做出一番成就,讓三叔看看,自己也不是窩囊廢。

    劉信領舒、龍舒兩縣的封地後,看到“龍舒水源出西山之峻嶺,勢若建瓴”,而崗區多幹旱。於是要好好治理這裡的乾旱問題。

    他帶領著百姓在舒城縣七門山下攔河築堰,共築3個堰霸,工程建成後,“七門三堰”的水利工程惠及十餘萬畝農田。

    劉信生前興修水利為老百姓做了好事,死後被百姓尊為“舒王”。

    劉邦不給他封王,百姓封。而且這個“王”的含金量十足。

    可見不管是什麼人,只要你為百姓做了好事,百姓是永遠記得你的,所謂的“公道自在人心”是也。

    參考資料:《史記》漢·司馬遷 《漢書》漢·班固

  • 9 # 煮茶道史

    羹頡侯劉信,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哥劉伯的兒子。

    這羹頡之意,就是刮鍋底的意思,但凡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在吃不飽飯的那些年代裡,都不可避免地有著類似的經歷,因此這個詞顯得非常接地氣。

    可將它用來封侯,未免就有些兒戲了。殊不知劉邦封劉信為羹頡侯,原本就有玩笑戲謔的成份在裡面。

    這和劉邦早年落魄時候遭遇的一段經歷有關。

    劉邦年輕的時候,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浪跡於江湖之上,最喜的是無賴勾當。不要說街坊鄰居見了惟恐避之不及,便是他的父母兄嫂對他也滿是嫌棄。

    也不知劉邦是後知後覺,還是他神經大條渾不在意,他根本無視別人的態度,經常跑到他大哥劉伯的家中蹭吃蹭喝,一副心安理得的樣子。更有甚者,隔三岔五他還帶些狐朋狗友回來,儼然擺出吃大戶的陣仗。

    且說這一天到了飯點,劉邦又帶了幾個朋友上門,剛剛坐下,便聽到廚房裡響起一陣刮鍋底的聲音。

    "得,兄弟們,今天來晚了一步,沒飯了!大夥兒扛一頓吧!"劉邦帶著朋友走了。

    到了第二天,他們比頭一天來得更早,還沒坐下,廚房裡又響起刮鍋底的聲音。

    劉邦心想:"你這飯吃得也忒早了點吧!不行,我得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他跑到廚房,正撞見他嫂子拿把大勺猛刮鍋底,再一看,那鍋灶上放著滿滿一盆香噴噴的米飯,還冒著熱氣呢!

    劉邦心裡頓時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情,二話不說,帶著朋友走了。從此之後,再也沒有踏入兄嫂家門一步。

    這件事對劉邦的刺激肯定不小,以致於當他奪得天下之後還是耿耿於懷。到了分封群臣的時侯,就只剩下他大哥的兒子劉信還是一介平民。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看在眼裡,心知肚明,便勸他看在他死去大哥的份上,別和他嫂子一般見識。劉邦一看自己老爹發話了,不能不聽呀!可又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乾脆就封劉信為羹頡侯,以示自己不忘當年刮鍋底之恥。

    其實平心而論,就劉邦的表現,他兄嫂如此待他己經是十分客氣了。蹭飯能蹭得如他這般理直氣壯且還心安理得的,普天之下也沒幾人,這臉皮之厚,也難怪他能一步登天,成為人上之人。

  • 10 # 劇透歷史

    劉邦當上皇帝后,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家那幫叔伯兄弟也揪著龍尾巴昇天,個個得到了封賞。

    大點的如劉邦二哥劉仲的兒子劉濞,因平定英布之亂時立有戰功,所以直接封了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吳王。

    沒本事的小點也封了侯爵,享受一個縣的稅賦收益,吃喝玩樂是不愁的。比如劉邦大哥劉伯的兒子劉信,就封了一個“羹頡侯”。

    “羹頡侯”拿大白話來說,就是拿勺子刮鍋沿上的鍋巴的候,所以也叫“刮羹侯”。這可不是一個好聽的封號!想想看,吃飯吃到最後,鍋底只剩一點點吃的了,用勺子拼命刮鍋底,整個一幅餓鬼窮酸樣。

    而劉邦之所以給大哥的兒子這樣奇葩的封號,完全是他打從心底裡對大嫂記仇,趁機羞辱、報復大嫂一下。劉邦與大嫂的過節,還得從他們在沛縣的草根生活說起。

    劉邦原本是個鄉間浪蕩子,整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連他的父親劉太公都看不過去這個好吃懶做的小兒子,經常罵他不如兄長會種地打糧食。

    不過劉邦對老爹的叫罵,倒也不在乎,依然和一幫同樣落魄的狐朋狗友東家遊西家竄,日子過得很瀟灑。

    只不過瀟灑歸瀟灑,也還是要吃飯的。長兄如父,也虧得劉邦大哥劉伯忠厚善良,對弟弟關照有加,於是劉邦就常帶著朋友們到他家蹭吃蹭喝。

    劉伯儘管生活不富裕,沒多少餘糧,但對弟弟的白吃白喝也沒說什麼。倒是他老婆心裡憋著股火,覺得這小叔子實在太討厭,光吃不幹就算了,還帶著一大幫子人上門來吃喝!

    說句良心話,誰站在她那樣的位置,都會有這種想法,人之常情。

    有一天,劉邦帶著朋友們又來了。這回,廚房傳來了大嫂把鍋底颳得呲啦呲啦響的聲音,看來飯已經吃完,那群朋友只好摸了摸餓著的肚子離開了。

    劉邦想找找還有什麼可吃得,到了廚房卻發現鍋中其實有飯,大嫂刮鍋底,就是不想給他的那幫朋友吃。這件事過後,劉邦覺得受到莫大的侮辱,從此恨上了大嫂。

    想想劉邦的這種恨根本沒道理,大家都是苦巴巴得過日子,劉邦大哥一家憑什麼要為他的大方買單?更何況,劉邦能在廚房找到飯,就說明大嫂還是願意給他飯吃的,也算是盡到了長嫂如母、照顧小叔子的義務。

    但劉邦就是解不開心頭的疙瘩,即便當了皇帝,也一直沒放下此事。於是在分封劉氏宗親時,所有的兄弟子侄都封了個遍,單單擱下了大嫂生的兒子劉信。

    劉太公問他為什麼獨獨不封劉信,是不是忘記了?劉邦說我沒忘記,只是因為他的母親不是忠厚大方的長者,所以我故意不封他。

    後來劉太公勸劉邦看在過世長兄的情分上,不要和長嫂計較。劉邦拗不過老爹的請求,於是就封了劉信為羹頡侯,領舒、龍舒兩縣。

    這種封號,有還不如沒有。

    頂著這樣的封號,劉信還敢出門嗎?所有知道內情的人都會用異樣的眼神看待他,也都知道當初他的母親虧待了小叔子劉邦,更表明劉邦對他們母子心懷不滿,這讓他們怎麼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

    不得不說,劉邦在這件事上的確很小心眼,這種小事他都能記一輩子,還把對嫂子的厭惡延伸到了無辜的侄子身上,完全不顧及兄長當年對自己有多好,這不是典型的記仇不記恩嘛!

    劉太公當然也知道“羹頡侯”不是什麼好話,但兒子畢竟是皇帝,他這個當老爹的,也不太好像當年在沛縣時那樣管兒子。好在封號雖然帶有嘲諷,但俸祿的利益卻是實實在在的,所以也就不去計較什麼了。

    有趣的是,不知道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劉邦在給侄子這麼一個不雅封號的同時,卻又把長嫂封為陰安侯,讓她成為歷史上少見的女侯。

    估計是劉邦回過神來一想,侄子這封號羞辱的不只是他們母子,也連帶著羞辱到他自己這個皇帝。

    可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想給侄子換封號又拉不下臉面,於是就把爵位給長嫂,她死後再讓侄子順理成章襲此爵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什麼、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