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聞古事

    在我看來,這不是統一步子太快的問題,其實,秦始皇主要是抓對了方向,速度能不快嗎?而權利土崩瓦解不僅有秦始皇自身原因,還有一些不可逆轉的歷史因素。

    題主的意思是秦始皇統一過快,所以根基沒有打好。其實相反,在統一這個過程,秦國的國力,士氣一直在穩步提升。

    相對於其他六國,秦始皇繼位後,就把一些不老實的人給除掉了,將權利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上,這就為之後攻打六國埋下了深厚的基礎。而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秦始皇在攻打六國的過程中所採取的對策。

    秦始皇先是對最弱小的南韓出手,只要拿下南韓,那秦始皇的的地理位置也就沒有這個障礙了。之後秦始皇又巧妙的藉助趙國的天災(大旱),楚國的內部爭權奪利,魏國的君王貪生怕死。再外有王翦,內有李斯,所以這幾個國家很快也就被拿下了。

    在這之後,秦國士氣高漲,土地多了,生產力提高,國富民強。面對剩下的燕、齊,也是可以很快的拿下。那像這樣一個正迴圈,也就不存在步子太快而基礎不實而使得國家走向衰弱了。

    那問題到底在哪裡呢?為什麼如此強大的國家,又擁有這麼多的人才,為什麼走不遠?關鍵還是後面呀!

    秦始皇稱帝,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還有蒙恬這位大將,誰敢來犯。

    難不成是因為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焚書坑儒被天下人唾棄,然後群而攻之,那都是後事了。

    秦王朝的毀滅我覺得還要說到這位皇帝死後,秦始皇在一次巡遊中死在了沙丘,因為他的巡遊是不會告訴別人的,所以除了當時在場的人朝廷是不知道的。

    這個時候,關鍵人物登場了,那就是趙高,他在始皇死後就慫恿胡亥一邊頒佈假的詔書由胡亥繼位,一邊繼續隱瞞直到回到朝廷。

    而回到之後,在趙高的煽動下,胡亥就做了這麼幾件蠢事,以不孝殺扶蘇(親兄弟呀),以不忠殺蒙恬。最後權利實際上是在趙高手上,他第一件事肯定是要把以前他不爽的人除掉,李斯等優先的忠臣先後遇害。

    沒有了這些人物,秦國已經是外強中乾了。而像秦始皇的那種行為肯定是天下人都唾棄的,所以看到秦國已經不行的人肯定起來奪權,一人起就有萬人起。

    所以這樣看來偌大的秦國的基幹就毀在趙高,胡亥這種人,而名聲就毀在秦始皇那無理的追求導致的後果上。秦國的滅亡這樣看來也就理所當然了。

  • 2 # 胖虎BigMao

    我們在傳統歷史書往往把秦朝滅亡的原因簡單的歸結為政治上君主橫徵暴斂,經濟上大興土木,文化上焚書坑儒,但是我們是不是應該懷疑這些原因過於簡單籠統了呢?

    談起暴君少不了剝皮萱草的朱元璋,也比不上苛稅猛如虎的嘉靖,文字獄更是比460多名書生坑埋殘忍的多,為什麼這些帝國沒像秦王朝這般土崩瓦解?歷史從來都是被人打扮的小姑娘,造成一個龐大帝國的瓦解,他的原因往往都是多方面的。

    我認為原因有如下幾點:

    ①六國殘餘力量

    秦始皇對儒和原六國遺留貴族的仁慈為六國的反撲埋下了種子。一般說來,大量的不甘心失敗的舊朝遺民往往成為新帝國的巨大隱患。這些舊朝遺民在王朝覆滅前是王朝的堅定擁護者和新生力量的鎮壓者;在王朝覆滅後則是時刻準備反擊的復辟者,只要時機成熟,他們就會採取行動復辟舊王朝。中國古代歷史上這樣的情形出現過很多次,商朝復辟、秦末六國復辟、劉備復辟漢朝、明朝復辟、清朝復辟等,只不過有的成功,有的失敗。

    權利交接的衝突

    秦始皇在東巡期間的意外身亡,造成了權利交接的空檔期形成,這也是內部政治力量極度不平穩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扶蘇和胡亥,他們造成了皇權內部的衝突;李斯和趙高造成朝局動盪;蒙恬等大將被殺使得軍隊人人自危,士氣低落,統帥缺失,戰鬥力也自然而然大打折扣。想想清朝的九子奪嫡吧,每一秒都是血雨腥風。

    秦國自孝公推商鞅變法以來就開始強大,後來數代君主的勵精圖治,可以說是法治成就了秦國。但是後來秦二世的濫殺破壞了法治,動搖了秦國統治的根基。

    仇恨未及化解

    秦統一的過程幾乎全是靠武力來完成的,因而在統一的過程中同六華人積下了血海深仇,如楚國、趙國、魏國等同秦都有幾百年也解不開的世代仇恨,一度稱之為“虎狼秦國”。融入新政權的統治,需要幾代的時間,此時六國盟軍出現,新政權群眾根基尚不穩定,對於百姓也自然是一呼百應。

    ⑤ 政策未及紮根

    新政權的建立必然會頒佈諸多法令,秦朝都做了些什麼呢:頒佈新的法律條規,度量衡,統一貨幣,設立郡縣等等。老百姓對於這些新建立的條規,自然是諸多的不適,六國習慣風俗皆各異,更何況頒佈條款的還是他們的老仇家。百姓對新政策怨聲載道,加上新帝國成立時間不足15年,群眾基礎極為的薄弱。

    ⑥ 復辟軍太過強大

    六國復辟軍團的實力太過強大,尤其是戰神項羽的存在,使得已經失去統帥和戰神的秦軍根本抵抗不住。

    以上6條聯合起來,才是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這6條中缺失了任何一條,秦朝都不會滅亡。但天意弄人,偏偏這六條全在同一時間實現了。

    秦末時期並沒有農民起義,有的只是六國復辟戰爭。帶頭起兵的全是原六國貴族,想想陳勝、項羽、張良等人的身份。

    秦朝焚書坑儒也不過數百人而已,長城、靈渠也是利在千秋的大工程,而阿房宮的巨大規模也是無從考證…

    秦始皇為什麼會成為暴君形象呢?大家可以想想秦之後就是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朝後代的尊孔尊儒,加上焚書坑儒結下的樑子,秦始皇也被他們描摹成了我們現在認識的樣子。

  • 3 #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千古鉅變,華夏第一

    秦始皇帶領大秦鐵騎橫掃戰場,席捲華夏,九州歸一,天下一統,是華夏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他的帝國只短短的存活了十幾年,卻被後人談論了千年。天下統一的程序不算太快,甚至可以說是天慢了,春秋時期大大小小有幾百個國家,到了戰國後期就只有七個強大國家,這幾百年的時間裡,國家們都在做一件事——統一,到了戰國時期統一的步驟加快,只有七個強大國家存活,前期每個國家幾乎都風光了一把,都有優於其他國家的實力,但是命運是公平的,他給了每個國家一次機會,只有秦國抓主了。

    秦國的虎狼之師有了席捲天下的實力,為了活命其他國家選擇抱團,但是仍然有內訌產生,可以想象就拿戰國來說,兩百多年的歷史,這些國家都在不斷打仗,每個國家都堅信自己能一統天下。

    格局已定

    統一的步伐太慢,戰國就打了兩百年,並且逐漸穩定,這幾個國家兩百多年的時間裡都在打仗,他們的文化,政治,經濟都和打仗有關。

    每個國家的人都認為其他國家的人是仇人,就拿長平之戰來說秦國坑殺40多萬趙軍,天下震驚。這也必然讓趙國的人多秦國的人恨之入骨,更何況天下打了兩百多年的仗,彼此都看對方不爽。

    秦帝國崩塌的原因,不主要因為暴政,也不是程序太快,而是太慢,每晚一天,對於秦國的提防就多一分,仇恨更多,百姓不會在意是誰統一的天下,只要不是他們自己的國家他們都會不服,很流行的一句話可以概括,雖然打不過你,但是我不服,不可以嗎?

  • 4 # 團團大課堂

    秦朝二世而亡,與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步子快並無關係。

    相反,這正是秦國超凡實力的象徵,也是秦始皇個人能力的體現,所以,反秦大業發生在胡亥即位之後,而非始皇帝在位之時。

    引用杜牧《過秦論》中的一句話,來講一講我的觀點。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秦國二世而亡,一是秦始皇埋下的禍根。

    秦始皇登基為帝后,為了鞏固統治,不但在國內施行嚴酷的法律,導致百姓怨聲載道;還耗費大量財力人力,修築萬里長城用來北拒匈奴,南征百越卻又深陷戰爭泥潭,死傷慘重;後來又將關中50萬秦人遷徙到嶺南,致使關中之地人丁稀少。

    原來的六國百姓剛剛成為亡國之人,卻又要接受秦國統治階級的多番盤剝,早已苦不堪言,為之後的反秦起義埋下了禍根。

    秦國二世而亡,二是胡亥昏庸趙高亂政。

    如果即位的皇帝是扶蘇,秦國就會是另一個樣子。

    但是,胡亥和趙高走得太近,矯造聖旨殺害兄長扶蘇,再而誅殺兄弟姐妹,逼迫文臣武將自殺,甚至連最初的合夥人丞相李斯也遭陷害而亡……

    秦始皇留下的班底接受了胡亥和趙高的大換血,隨著秦始皇打天下的能臣被一群趨炎附勢的小人所替代,這樣的國家機器只剩了一個空殼,已經是步履維艱。

    秦國二世而亡,三是六國貴族不甘就此沉淪。

    秦國一統,六國破滅,最難過的當屬六國貴族,本是王室宗親,搖身變成了階下囚,這種轉變沒有幾十年是適應不過來的。

    始皇帝在位時他們不敢造反,胡亥即位之後就是最佳的起義時機。

    綜上,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快慢與秦朝二世而亡並無關係,若是秦國待六國百姓如子民,那麼秦朝能傳幾世,就是個未知數了。

  • 5 # 史墨千秋

    史上第一個空前強大的大一統國家秦朝自公元前207年建立,到公元前207年便轟然倒塌。僅僅十幾年的時間,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龐大帝國便轟然倒塌,這便也使世人唏噓不已,其覆滅的原因更是引人深思。

    秦始皇執政後不久,便開始了吞併六國的霸業,他舉全國之力最終歷經十年便達成了目標。秦國曾歷經幾代人都沒能把趙國滅掉,而嬴政卻只用了十年便統一了天下,其速度不可謂不快。但是秦朝覆滅的原因卻恰恰不是因為統一過快的原因,相反的是來自統一之後的種種因素。

    秦始皇沒有意識到戰後天下百廢待興的總體趨勢,不說是發展民生反而暴政治國。

    自戰國時期開始,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便常年不斷,天下百姓早已飽受戰火洗禮而苦不堪言。當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征程逐步推進之後,更是給百姓帶來了長達十年的戰亂,使得原本就百廢待興的天下,現在更是千瘡百孔。

    在這一總體的趨勢之下,秦始皇本應該輕徭減賦、回覆民生,但是沒有認清這一現狀的他卻反其道而行之。

    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便開始大興土木,大量徵集天下勞役;在全國推行沉重的賦稅,百姓一年的微薄糧產有三分之二都將用於繳稅。這種種暴行,使得秦始皇民心皆失,也定格了大秦帝國“英年早逝”的結局。

    秦始皇逝後,秦二世胡亥推波助瀾,加速了亡秦的程序。

    秦朝的末世皇帝胡亥可謂是忠奸不分、昏庸無能,完全淪為了奸臣趙高獨攬大權的傀儡。

    【胡亥劇照】

    上位不久的胡亥聽信趙高的讒言,便開始殘殺手足、謀害忠臣,進而使得大秦內部奸佞當道、烏煙瘴氣,並逐步使秦朝走向沒落。

    不僅如此,胡亥這人還不思朝政、貪圖享樂,繼續沿用秦始皇的暴政治國。但是他尚不知其父親勤於理政,每天批奏的卷宗就有幾十公斤重,因此大秦才趨於穩定、尚能治理。

    最終因天下百姓苦秦久矣,由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隨後全國的反秦浪潮興起,曾經不可一世的龐大帝國便被永遠地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總結:

    對於秦朝覆滅的原因,無非有兩點

    第一個重要原因是秦朝不顧天下局面,大肆施行暴政治國,使得天下千瘡百孔,百姓苦不堪言,也是秦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第二個重要原因是昏庸無能、不思朝政的胡亥卻陰差陽錯的坐上了秦國皇帝的位置。繼位之後的胡亥,所做的舉措不止一次將秦朝推向風口浪尖,為秦朝的覆滅貢獻了不可忽視的力量。

    縱觀秦朝的暴政,實乃覆滅之本。後因秦二世的推波逐浪、火上澆油,此時秦朝覆滅的局面也早已板上釘釘、無法逆轉,秦朝二世而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 6 # 九月讀歷史

    秦朝僅僅十四年就“土崩瓦解”,並不是統一太快造成的,主要還是統一之後,秦始皇太過於急切,把需要幾代人做的事情在自己這一代做完,同時也和無能的二世即位有著很大的關係。

    嬴政13歲即位,當時的國家大權掌握在太后趙姬以及丞相呂不韋手中,可以說是內有後黨,外有權臣,嬴政的局勢不容樂觀。

    此時的嬴政還不懂事,自然沒有察覺到什麼威脅,等到他成年後開始親政,才發現自己的權利並不是太好用,嬴政面對這種局面自然要先把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他擊殺成趫,整死嫪毐,廢掉了呂不韋,從腥風血雨中一路走來,他得到了秦國的大權,但他並沒有滿足,而是把目光放向了六國。

    打打殺殺了幾百年,也該消停會了,而且經過前面幾位君主的積累,此時的秦國早已是第一大國,但嬴政要做全天下的主人,因此,開啟了六國之戰。

    前後歷經十多年,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進入了大秦王朝的時代

    秦國統一後,嬴政如願以償的得到了天下的權利,為什麼整天打打殺殺,還不是手中有兵器,把你們的兵器收了,就減少了戰爭的發生。因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儘管六國被滅,但嬴政並沒有對六國之人如何,六國貴族還是和之前一樣。

    同時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七國都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貨幣,非常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的交流,統一的文字更加適合文明的程序。

    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拓西南,修建長城,這些才是導致秦朝短命的根本原因,這些耗費了全國五分之一的人口。可以說,如果這些事分三代去完成,秦朝自然不會這麼快消亡,但嬴政太過急切,總想著什麼事都自己做。

    如果二世是個賢明的君主,選擇與民休養生息,就如同西漢的無為而治一樣,那麼秦朝傳承下去也不是沒有可能。但偏偏二世昏庸無能,大權全部由趙高掌管,這樣一來,沒有一個有能力的君主,當然鎮不住六國貴族。

    因此當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六國的舊貴族紛紛起兵,一時之間,烽火再起,天下又進入了十幾年前的紛爭,嬴政多年的心血毀之一旦,秦朝很快也就滅亡了。

    【結語】

    秦始皇統一六國但十四年就結束,並不是統一腳步太快,是秦始皇太能幹,做了幾代人才能做完的事,因此秦朝的壽命相應也就縮短。而剛好又碰上一個毫無作為,只懂玩樂的二世,秦朝的滅亡就成了順理成章。

  • 7 # 駭浪無波瀾

    秦朝的統一併非是中國歷史上的偶然事件,它是中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秦國幾代人發展的必然趨勢。就像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由王權走向霸權的過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歷程,不可逾越。

    秦始皇統一中國,方向是沒有錯誤的,但犯了過急的問題。

    大禹治水,以疏導為主,而非強堵,如果強堵只會使洪水暴漲,災情更加嚴重。秦始皇實施強壓政策,雖然加快了一統的步伐,但也激起了內部矛盾。

    戰國七雄剛剛一統,各國之間內部暗潮湧動,局勢未穩。此時更適合安撫百姓,使老百姓休養生息人心歸附。但秦始皇急於樹立中央王國形象,大修宮殿,造成百姓負擔過重,民不聊生。

    秦始皇急於收攏民心,卻又不想採取懷柔政策。擔心人心分裂竟採取斬殺一切反秦言論。這就好比在海上游泳,海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暗礁和暗流。經過秦始皇的強壓政策之後,民間疾苦,暗潮逐漸掀出大浪。

    相比較而言與秦始皇同時代的劉邦建立起來的漢朝風風火火屹立了300多年,這又是為何呢?

    與嬴政信奉法家學說不同,劉邦採取的是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換言之皇帝不作硬性安排,百姓主要依靠自律行事。這在中國剛剛統一的階段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在寬鬆的政策之下,原諸侯國百姓的反抗情緒不會強烈,適當安撫原貴族,增強各原諸侯國與中央政權之間的向心力。

    做到國家利益即為全體利益、整個國家的共同利益。而秦朝正好將自己推到了各原諸侯國的對立面,將自己孤立。

    如此情況,秦朝自然很快便會滅亡,也就不奇怪了。

  • 8 # 豪哥讀史

    秦朝的統一是大勢所趨,經過600多年的奮鬥,秦國必將成為天下之主,秦始皇只是一個歷史的幸運兒,他正好趕上了統一六國的時機。熟悉那段歷史的人就知道,秦國早在昭襄王時期就能夠開始滅國統一之路,長平之戰取勝後,如果他能夠聽從白起的建議乘勝追擊,趙國已經不復存在。因此,秦始皇用了10年時間統一六國,這個步子一點都不快,六國的衰敗註定他們無法和強秦抗衡,秦王朝之所以只存在14年,主要是因為以下4個原因。

    1.秦始皇不立太子和皇后

    嬴政早就可以選一個接班人,但是他始終沒有這樣做,結果在權力交接的時候就出現了問題。關於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主要原因就是他不想死,熟悉那段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嬴政是一個很怕死的人,他即位之後一直在尋找長生不老之術,直到臨死前最後一次出遊,他還給了徐福3000童男童女,指望這位方士能夠帶回長生不老藥。秦始皇不願面對現實,他認為自己能夠一直活下去,因此始終不立太子,在封建社會,立太子意味著承認自己會死,秦始皇始終在逃避這個問題。至於為什麼不立皇后,主要還是因為趙姬事件給嬴政帶來了比較大的傷害,他的母親和嫪毐保持著不正當關係,甚至威脅到了秦王的位置。從那以後,秦始皇就不相信任何女人,他對自己的妃子持有一種偏見,只把他們看成生育工具。

    2.實行苛法

    秦國能夠統一六國,主要依靠強大的動員能力,這種全民皆兵的動員能力建立在嚴苛的法律基礎上。商鞅在秦國推行的是一種最適合戰爭的制度,打仗的時候老百姓拿起武器就能上戰場,而且為了立軍功得爵位,每一名士兵都拼命殺敵,就指望帶回敵人的首級回家領賞。不打仗的時候,老百姓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種地交稅,這樣一來秦國的國庫很快就充盈起來,秦軍的戰鬥力也越來越強。但是秦始皇不明白一個道理,商鞅建立的各種法律、政治、經濟制度只適用於戰爭年代,治理天下不能再依靠嚴苛的法律。老百姓們好不容易盼著天下一統,能夠過上幾天好日子,秦始皇卻依然用嚴苛的法律統治人民,這就會激起人們的不滿,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矛盾。

    3.濫用民力

    秦始皇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皇帝,建立秦王朝之後,他為了抵禦匈奴,派出蒙恬修築長城,為了平定南越,派出趙佗外出征戰,兩人總共帶走了80萬人,這些士兵的日常補給都需要老百姓出力。與此同時,秦始皇瘋狂地修建大型工程,其中有一些像馳道、直道、長城這樣有利於民生的工程,但是絕大多數工程只是為了滿足秦始皇的私慾。秦王朝如此濫用民力,其實就是一種暴政的體現,這會讓老百姓心中的怨恨逐漸積累,等到無法忍受的時候,只需要一個導火索就會爆發。

    4.過於自信

    秦始皇太自信了,他的兒子胡亥也遺傳了這一點,他們認為消滅六國之後,關東不會再有人起來反抗。然而就在秦始皇去世後1年,陳勝吳廣就起兵反抗朝廷,這時的秦二世竟然不相信有人起兵,他在趙高的慫恿之下沒有采取任何應對措施。結果等秦二世回過神來的時候,天下已經出現了成千上萬支義軍隊伍,大廈將傾的情況下,換做是誰也沒有能力挽回敗局。

    秦始皇過於自信,加上自己很怕死,導致他不願立太子、立皇后,這就讓秦王朝的權力交接出現問題,動搖了國家的根本。他的暴政和苛法讓老百姓十分不滿,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人們害怕祖龍的威懾力,不敢起來反抗,等他去世之後,馬上有人起來反抗。因此,秦王朝只存在14年就滅亡,並不是因為秦始皇的統一步子太快了,而是因為治理國家的政策失誤。

  • 9 # 舊時茅店溪橋見

    秦朝如此短命令人唏噓。秦人五百年來腳踏實地,艱苦奮鬥,韜光養晦,卻換來如曇花一現般白駒過隙。

    秦始皇十三歲即位,少年得志。統一六國繼位皇帝也才三十多歲。隨後施行一系列影響中國歷史的政治制度,如三公九卿,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車同文,車同軌等。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千古一帝。

    此後東巡途中不明不白駕崩,被趙高,李斯胡亥合謀篡位。此後趙高弄權,胡亥昏庸,直接導致大面積農民起義。秦亡。

    表面上看,秦亡的直接原因是趙高奸臣弄權,秦二世胡作非為。如果當年仁德的扶蘇在手握重兵的蒙恬支援下能不輕信矯詔,發兵中原,奪取皇權,秦朝或許還能續命。

    但是歷史終究不能假設。

    題目所說的統一步伐速度太快是原因之一,其中表現在秦朝快速統一六國,而政策法令去沒有跟進,用現在話說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沒有兩手抓。

    後來新晉朝代開國之初,大部分實行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讓人民有時間從戰爭的災難中緩過勁。這樣不僅有利於統治者博得仁政的好名聲,而且可以實打實發展農業和經濟。

    但是秦朝沒有,秦朝依然沿用當年商鞅變法那一套。比如不近人情,近乎嚴酷的法律,陳勝吳廣延誤戍期就理應當斬。即使大雨延期也不是理由,不問情節,一律當斬。法家這一套嚴律適合打江山,不適合守江山。這是秦朝快速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的原因,比如徭役等,郡縣制巔峰六國貴族的利益。

    但無論如何,秦朝即使曇花一現,也為中華文化奠基了。或許這是秦人五百年的使命,使命必達,不在乎時間長短。

  • 10 # 黃小莊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兩次起用商鞅進行變法,這次變法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秦國也從此國力大盛,開始走上稱霸之路。秦孝公之後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全是英明神武之君,最終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囊括四海,併吞八荒,成為千古一帝。秦國先世可謂“曝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最終一統天下可謂在情理之中,但為什麼統一僅僅十四年就土崩瓦解了呢?

    過秦論

    賈誼像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對秦國興勃亡忽的分析,尤其是在秦之後建立的漢朝。漢代名士賈誼就曾經寫過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過秦論》,他的分析十分透徹。現在國史君(國史通論)簡要介紹一下賈誼的觀點。在《過秦論·上篇》中,賈誼就已經點題,說秦國滅亡的原因就在於“仁義不失而攻守之勢異也”。

    百廢望興

    秦朝疆域圖

    賈誼分析,秦國消滅六國,取代周王室之初曾經非常得人心,原因就在於天下群龍無首的情況已經持續太久了,從春秋爭霸之初周王室早就已經衰微,各個諸侯國沒有任何禁錮,隨意征伐,兵革不息,是所謂“春秋無義戰”,而秦始皇統一之後,結束了數百年的戰爭狀態,故“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始皇暴政

    秦始皇陵兵馬俑

    但是秦始皇稱帝之後的很多作為都大失民心,他自矜功伐,不信任大臣和子民,焚詩書以愚民,行酷法以立威。作為後世來說,我們確實不得不感謝當年秦始皇的一些作為,是他奠定了中國版圖,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等等,他做的這些大事的確功在千秋,但是罪在當代。

    二世無道

    秦二世墓前的虎符

    秦始皇統一六國十一年後去世,秦二世即位。當時“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期待秦二世是一位仁義的守成之君。當時的秦國百姓已經習慣了幾百年戰爭以及秦始皇殘暴統治時期的飢貧狀態,賈誼說這正是“新主之資”,如果秦二世稍施惠政,就會大得民心,然而他比乃父有過之而無不及。

    誰之過?

    陳勝吳廣起義

    儘管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四年的時間,但是陳勝、劉邦等人在起事之時都多次吶喊“天下苦秦久矣”,所以陳勝一個出身、威望、才能、財富都不值一提的人竟然振臂一呼就讓大秦帝國迅速瓦解。

    西漢地圖

    那麼秦國的迅速滅亡到底是誰的過錯呢?其實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也許更大的責任在於秦二世,因為比起漢朝的劉邦、唐朝的李世民,秦二世即位之初手上的牌實在太多了。百姓長期生活在被壓迫的社會中,其實是很容易滿足的,可惜他完全不是一個政治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動擋D擋上坡後溜車,用什麼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