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還記得你聽過的沿街叫賣聲有哪些呢?
21
回覆列表
  • 1 # 思念的念兒

    記憶中的叫賣聲是以前上高中的時候,借住在姨姨家,那每天都會有吆喝聲,尤其飯點的時候,賣豆腐,磨剪刀,打醋,中午睡覺的時候也能聽到,那時候覺得吵死了,現在回想起來,也是一種回憶,現在都很少聽見了,幾乎沒了,街道也都準備拆遷了,感覺一下子物是人非了,以前熱鬧的街道現在一下變的冷清了。

  • 2 # 看看雲南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湧動,因為經濟及現行的政策壓力,一些靠著叫賣吆喝的職業越來越少,好像僅存在課本里了,特別是現在出生的00後,能聽到的叫賣聲越來越少了。

    1、“叮叮糖”

    記憶中的叫賣聲,最熟悉的還是“叮叮糖”,因為賣的人常敲擊鐵器叫賣發出"叮叮"的聲音故而得名,其實就是大家吃的麥芽糖,現在偶爾還能聽到沿街叫賣的聲音,但相比以前減少了很多。

    2、“扎zhèn子嘞!磨菜刀~”

    小時候還聽過“扎zhèn子嘞!磨菜刀~”意思就是賣家會用竹編為買的人編一個煮飯的容器,相當於現在的竹編版電飯煲,但這個容器需要用鍋蒸煮,會煮出米湯來,用過朋友就知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後面那句話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賣家會給有需要磨刀子的人家專業磨刀。

    3、“收廢銅爛鐵”

    這個也是比較常見的,會有人蹬著小三輪,挨家挨戶的叫賣收廢銅爛鐵,記得小時候每家都會攢一堆紙箱子、廢書還有廢鐵等著叫賣人上門回收。

    4、“賣豆粉、卷粉”

    小吃也是叫賣聲之一。

    希望這種文化能夠以歷史遺產的方式儲存下來,讓下一代人也能感受或者聽到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文化。

  • 3 # 愛嘻哈的三味書巫

    首先要感謝問題的提問者,因為你這個問題一下子喚起了自己很多兒時美好的回憶。那些令人懷念的沿街叫賣聲此刻正在耳畔響起……

    1、麥收季節賣冰糕的聲音。

    驕陽似火,一家人都在忙著打場曬糧。牛拉的石滾一圈圈走過,大家忙著把壓過的麥秸翻過來,忙得汗流浹背,熱火朝天。就在這時一個聲音傳來:“賣冰糕冰棒兒嘍”。

    於是我拿著大人給的錢,拿著搪瓷缸子去買來。孩子們先迫不及待吃起來,大人們忙著幹活,他們的冰棒兒慢慢開始在搪瓷缸子裡融化了……

    2、磨剪子、鏘菜刀

    尤其每到過年的時候,那個熟悉的老大爺就會在全村每條小路上走過,挨家挨戶地吆喝著“磨剪子來鏘菜刀……”

    聽到這個聲音,有些家裡就把自己需要磨的剪子、需要鏘的菜刀等拿出來。老大爺把小馬紮往地上一放,開始忙活起來。

    3、賣冰糖葫蘆

    大年初一這一天,賣冰糖葫蘆的吆喝聲比平常更多。還記得小時候,看到很多小夥伴兒在寒風中買冰糖葫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遠遠地眼睜睜看著。因為爸爸一向是嚴肅的,不提倡我們吃零食的,並且在這樣的情況下通常說:“這麼冷的天,吃它幹啥。”

    4、照相

    同樣也是大年初一這一天,有個鎮上照相的叔叔總會騎腳踏車到村裡來,沿街吆喝著:“照相嘍,照全家福嘍……”

    至今,老家的相框裡儲存的不少照片,都還是小時候大年初一拍的。

    5、打爆米花

    這是小時候最熟悉的聲音了。一聽到這個聲音,我就會在媽媽的囑咐下,到糧食缸裡拿些玉米粒,然後噔噔跑去追尋那個聲音。

    馬上要爆好的時候,我們這群孩子都自覺捂住了耳朵,一會就聽到了那震耳欲聾的“嘭”的一聲……

    6、賣頭髮辮子

    小時候,似乎一條長辮子可以賣不少錢。那時村裡的姑娘,不僅長髮及腰者很多,長髮及腰以下者也不少。

    聽到收頭髮辮子的吆喝聲,大家趕緊把小心儲存好的頭髮辮子拿出來,經過一陣或清風細雨,或暴風驟雨的討價還價之後,終於成交。收頭髮辮子的繼續走街串巷,賣頭髮辮子的拿著鈔票,似乎還對心愛的頭髮辮子念念不忘。

    7、賣盤子賣碗

    臨近過年時,走街串巷賣盤子賣碗的小販開始多起來。家裡需要置辦新盤子新碗的,就會把這一年積攢的破爛、不用的書報等其他破銅爛鐵拿出來,置換一些中意的碗或盤子。

    至今,那些新碗上面精美的古代人物,還分毫不差地展現在我的眼前……

    如今,這些難忘的沿街叫賣聲已經漸漸稀少。可是不管歲月如何變遷,那些最美好的記憶總是讓人忘不了……

  • 4 # 廣東詠兒

    有,小時候時在姑姑家住,經常聽到叫: 芋頭糕,缽仔糕,馬拉糕,馬蹄糕,五毛一碗,現在都漲到了兩元一碗,而且感覺怎麼樣也吃不回小時候的味道了!

  • 5 # 耳朵裡的萬花筒

    賣糖葫蘆嘍~芝麻換香油嘍~換豆腐嘍~收破鍋爛鐵~收頭髮~di麥子玉米~鮮奶鮮奶誰要鮮奶,熱騰騰的鮮奶嘍~

  • 6 # 衛茳

    我生活在國營農場,距離縣城很遠,當時也就是誰家結婚才搭車進城購物吧,所以還有幸見過一些貨郎,最早是徒步一個彎彎的扁擔,從碗筷到玩具,針頭線腦的什麼都有,叫賣大多是我聽不懂的戲曲段子,現在想想可能是自編的某一段戲曲,有點像花木蘭從軍。

    一進村裡的老土路,就開始大聲唱。還有一段秦腔唸白:不見老子不見娘,前怕老虎後怕狼……,鍋碗瓢盆十三香……,大爺大嬸捧個場……。我們一群土猴崽子就惦記各種糖。後來,我知道前四句唸白出自秦腔《三滴血》。

    聽到有人唱曲,大人們都會圍著貨擔敲敲,我記得姐姐買過一個小小的鏡子,有時候會用這個偷偷的照,一直藏在書包裡。

    後來,就是腳踏車,車上掛著好多花花綠綠的包包,填得鼓鼓的,車頭上用鐵絲掛一高音喇叭,有時候貨主自己對著喇叭“菜刀,盤子,拖鞋,盆子……”。然後是一段歌曲,好像是軍港之夜。

    再以後,就是摩托車,掛個錄音機,聲音又大又響,車還沒到村頭,大部分人就知道了,伴隨著車的轟叫夾雜著舞曲的狂躁。應該是disco歌曲,以印度電影裡的多,有個歌叫I am disco dancer。當時特流行,因為露天舞廳裡買了錄音機,也在入夜播放他們,現在想來,磁帶不多吧。

  • 7 # 河南小芳

    記得小時候經常在村裡聽到~撥浪鼓。賣東西的人,他會挑著一個擔子,上面有兩個箱子,然後用撥浪鼓邊喊邊敲

    喊賣頭花~髮卡。還賣針頭線腦

    ~等等

    有的賣麻油的,我們在農村稱為香油,他們會騎著腳踏車敲著梆梆。

    還有就是磨剪子,戧菜刀。

    現在年輕人都在外打工,在外面一年回家一次,到春節回家的時候,也就是見上一兩次。

    還有一個經常聽到的就是賣小雞。小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賣小雞~感覺毛茸茸的很好玩,我們就會湊上去。

    現在過春節最常見的就是炸爆米花,換大米。補鞋子。

  • 8 # 汪蓓

    這個問題又勾引了兒時的記憶,印象中出現得最多的是"雞鴨鵝毛拿來賣"簡單的一根竹杆兩頭繫上大口袋往肩上一擔走街串巷吆喝著,最喜歡叫賣敲麥芽糖的,一副擔子一個鑼,動靜很大能把巷子裡所有小孩都吸引出來,即使沒錢買也要呆萌地看上半天,咽咽口水。還有挑著兩個圓鼓的矮木桶,裡面整整齊齊地排放著比火柴盒小一點的豆腐乳,一層一層的泡在醬紅色的腐乳汁裡,桶一開啟還能聞到淡淡的酒香,每到這時,外婆都會拿出一個小碗買上幾塊,就著晚上的稀飯很開胃,這種叫賣大多數會在夏天

  • 9 # 張小曦

    其實叫賣什麼物品,都是為了叫別人注意自己的產品。用在每一個產品上也不為過,試想當你的產品成為客戶時常可觸控、可耳聞、可眼見的產品常客時,時間一長,客戶也就對你的產品有了印象、評價,甚至感情。隨著對產品的不斷了解,客戶愛上你產品的 機率就會大大提高。所以,想要讓客戶愛上你的產品,不妨讓其與你的產品近距離接觸,讓客戶參與到產品相關事件當中,使其成為享用產品、評價產品的人。

  • 10 # 重生之我是散修

    記憶中的沿街叫賣聲

    記憶這兩個字,真的是勾起了很多回憶,

    好像很久沒有這種聲音了,

    我家是傳說中的地方,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縣柴河林業局八婦聯……

    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現在也是,

    作為一個標準的北方人

    小的時候,哪有什麼超市啊,

    賣貨的叔叔阿姨們全靠一個叫,

    誰叫的響亮,誰叫的有特點,誰賣的貨就多

    最常聽見的,也最讓我感興趣或者說流口水的

    就是江西(牡丹江的西面)奶油大冰磚

    瞧,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江西奶油大冰磚,5毛一根兒,好吃不貴,渾身好滋味兒”

    賣貨的是位叔叔,推著一輛大28腳踏車,車的後坐放著一個泡沫保溫箱,箱子的周圍和裡面都用棉被蓋著

    每次聽到他來了,我都特別興奮,嘴裡的口水肯定是下意識的流出來,在當年沒有什麼特別的零食裡面,這個奶油大冰磚,絕對算得上美味。每次吃完剩下的冰棒兒杆兒,我都會多用嘴嗦螺幾口,恨不得把冰棒兒杆兒都給吃沒。

    還有這個“磨剪子嘞(這個嘞字會喊到差不多背過氣那麼久)然後戧(戧這個字會略長一些,大概有3秒)菜刀(菜刀兩個字喊的比較快)”聲音洪亮,大氣!

    這個雖說對兒時的我沒什麼誘惑,但是那種叫賣聲很特別,一下子就能讓人記住,然後去模仿,勝過任何廣告。有時候調皮的我們還會跟著一起喊,感覺很有意思。

    還有一個可能是比方特有的叫賣聲,

    是這樣這樣喊的

    “肥腸、血腸、血豆腐,豬肺字嘞”

    “面鹼,蘇打、抹布嘞”

    還有好多好多比較經典的

    “彈(聲音響亮,出口速度快)棉花(相對花字會停留裡面)啊(迅速收聲)”

    “崩包米花、大米花呦”

    個人鍾愛大米花,每次都端著一小盆去

    我是覺得比現在電影院裡面的好吃許多。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故事

    每個年齡,也都有每個年齡的經歷

    珍惜人生的每一個過往,沒有重複的風景!

  • 11 # 徽小英

    我記憶中的沿街叫賣聲有、磨剪子哦鏘菜刀……賣湯圓哦……賣酒麴哦……收長髮哦……收購冰箱彩電洗衣機……一聲聲叫賣聲都變成兒時溫馨的回憶。

  • 12 # 祁東老鄒

    小時候村裡沒有小賣店,外出交通也不方便。記憶幽深的就是那種挑著擔收廢品的(我們這裡土話喊收光貨)。

    他的擔子裡有一邊全是小零食,一邊是收來的廢品,每次他來我們就會在家裡到處亂翻那些牙膏皮、還有雞胗裡面那層黃色的皮、爛涼鞋、啤酒瓶、鴨毛、易拉罐瓶子之類。有時候實在找不到還會把去年的課本也賣了。就是換一點小零食解饞。記得那時候的鴨毛能賣兩塊錢一個呢,換了點零食吃還能剩下零花錢。我小的時候父母是不可能主動給你零花錢的,你可知道那時候手裡能有兩塊錢是多麼嘚瑟。現在雖然也有那些收廢品的人在沿街叫賣但是見不到小孩那種興奮勁。他們也不帶零食去收廢品了。

  • 13 # 深海書社

    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賣麥芽糖”的手藝人的沿街叫賣。他們不是用吼聲來的,而是敲詐清脆的鐵塊,發出一陣陣悠揚的“哐當”聲~也許,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這些叫賣聲,而是當年那段再也回不去的時光~

    今天在回家路上,又聽到了熟悉的“哐當”聲,是兩塊清脆的金屬敲擊聲。一位中年婦人挑著一擔子,竹簍裡露出了乳白色的、質地堅硬的一大塊麥芽糖。在人來車往的大街上,她顯得格格不入,似乎從上個世紀一路走來,風塵僕僕。我常常以為這樣的技藝隨著時代變遷而失傳了,卻沒想到今年見過了兩次,遊走的手藝人們依然到處灑下他們的足跡,給孩子們帶來甜蜜和歡樂。

    小鎮的時光緩緩流淌,薄霧未散的時候,一聲聲清脆的聲響便驚擾了孩子們的美夢。小時候我住在鎮上,最期盼的就是聽到這個敲擊的聲音,它意味著我們又能有糖吃了。街心裡總是會圍著一堆小孩,拿著各種“零件”來換糖。我們都沒有零花錢,賣糖的爺爺就願意讓我們拿著各種“廢品”來換,有家裡的舊鞋、生鏽的鐵片,不一而足。爺爺都欣然地笑納了,給我們敲下相應部分的糖塊。這種糖非常甜膩,還很粘牙,那時候我們卻非常喜歡粘牙的感覺。等糖塊軟化了,嚼下去,滿嘴都是濃濃的麥香味兒,舒服極了。那時候一點兒也不擔心會長蛀牙,做夢都想著吃糖。

    為了換糖,我們一群小夥伴開始當起了“拾荒者”。家裡給的零用錢,都用來買文具和參考資料了,孩子們都得跟父母報“預算”,而以吃糖為理由,幾乎都只會換來一聲責罵。我們通常都是去撿廢鐵,那兒有一片極好的場地,到處蘊含著“礦藏”,這是因為這裡之前是一家摩托車修理廠。零零碎碎的鐵塊、螺絲釘、螺帽,在地下幾釐米深的地方躲藏著。我們像一支礦工隊,拿著自制的“探測儀”和“鐵鍬”,一遍遍地在“礦場”巡視著。有的小夥伴還提著一隻紅色的塑膠袋,開採到的鐵礦在袋子裡越積越多,引得不少羨慕的目光。而我們相對寒酸了,都用手拿著。那時候我們一點兒也不害羞,大家都在這裡的時候,找到得越多還顯得特別有成就感。可是沒賣糖的時候,從來也沒有孩子單獨過來撿了。甚至有些有零用錢的孩子,也加入了我們的採礦大軍,使得這更像是一種奇怪的儀式,而非僅僅為了那幾塊糖了。

    我想,那是我們當時極其渴望獨立的意志在產生作用吧。那時候的我們,就不想再用父母的錢,來滿足自己的“私慾”了。

    我還清楚得記得一件事,那時候我的斬獲最少,根本換不到多少糖。有一天,在家裡一個不常用的、看起來像是廢棄的抽屜裡,我偶然看見了一張綠色的、皺巴巴的兩元紙幣!我不知道當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的,我趁著四周無人的時候,偷偷地把兩元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後面很久一段時間裡,我都把自己的這個行為定性為“偷竊”,我居然成了一個小偷!我很久都沒有原諒自己,雖然最終父母也沒有發現,也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想來也是好笑,那兩塊錢本來就是我家的抽屜裡,也沒有很大的數額,而當時我那個緊張、顫慄的心情現在還令我印象深刻,而這個畫面時時地在提醒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盜竊是極為不可行的。當我受到某種蠱惑之時,八歲的我,用那顫動著的小手告訴我,不能這麼做。當然,一直伴隨著這份提醒的,還有麥芽糖的滋味。

    如今我們不需要再去“拾荒”了,卻再也沒有了吃糖的那種慾望了,也自然體會不到那種快樂。那種快樂並不是單純的甜,而是能和小夥伴們在一起自食其力,收穫果實的那種喜悅。賣糖的人也隨著悠悠的歲月,挑著扁擔,如同我們的童年時光,一去不復返了。

  • 14 # 涿小咪

    小時候記憶最深的,也是最近我經常想起來的吆喝聲,就是賣小雞的,在村裡有串村賣小雞,小鴨,每回母親都會買上十幾只的

  • 15 # 圖兔圖兔啊

    作為一個90後,還是很高興我的童年不是手機,記憶中的叫賣聲可能就是:“賣糖葫蘆~”,每次聽到這個叫賣聲,不管是在家裡看電視還是個小夥伴玩,都會兩眼發光的看著我的老媽,然後拿著錢去買糖葫蘆,一根糖葫蘆家裡一人吃幾顆,還是很幸福的,可以現在是聽不到了。還有就是大清早賣豆芽,豆腐的,正好在家裡做飯的時候買,就會趕緊跑出去買最新鮮的~

  • 16 # 趙忠誠

    買書鎖記

    【一】

    讀書經歷

    我記憶中的叫賣是買書賣書。

    舊時書坊我沒看見過,也沒經歷過買書和收藏書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現代書坊我只去過西安“關東大書房”,我在西安書坊裡見到了《走向光明》的作者楊穎,還有李星老師,還有一大批文藝青年愛好者大家在一起靜靜的坐在圓形方形桌上看書。我經歷過那種讀書的氛圍,雜然沒有這幾年的咖啡書吧這麼自由自在閱讀。買書排隊,新書更是供不應求,在看絕大部分讀書人都是社會各階層人員。

    不知道朋友的你去過西安的大唐芙蓉園和曲江公館嗎?我在哪裡看到了人傑地靈的文人氣息,我久久的望步不止,真想就這樣的棲息詩意的生活在這裡。

    在赤峰我有幸得到一位八十二歲老作家的指導,我去過老人的家裡,老兩口待人都很好,我去老師家也沒帶什麼禮物。我選了1955----1975年的散文大家寫的書,原因是老人家和我說過“文革”後期,買書和收藏書的主人都會歷經劫難,老師家裡自然是沒留下一本原來的老書,我也是挑了一年多了,十餘本書和一箱牛奶送予老師。老師二話沒說,在書桌旁拿了兩瓶果汁飲品給我喝。邊喝邊談,說起了過去讀書寫書過程,老人家和藹可親,一見到我有說不完的話,甚至說的過癮的時候,忘記了旁邊還有人。老作家在《人民文學》上發表過自己的作品,而且自己是教了一輩子的語文老師。更是和我說起他的學生的故事,有出國留學的。老人家喜歡寫小品散文,我知道秦牧,梁實秋,寫的小品散文可謂是散文精華中的絕品。

    老人突然和我說要看朱自清寫的《荷塘月色》一文,說是把自己這幾年積攢的讀者和意林拿到收書的地方賣掉,我自然願意和老人一同前往。

    【二】

    識書和辨書

    我自然挑了週日早上和老人約好一同前去古玩城附近收書的地方。我騎腳踏車帶著書先去,老人坐公交隨後就到。

    我自然是先把書放到經常買書的那家關係非常不錯的買書人書攤上,自然的說一會有一位老作家要和你談談。買書人自然樂意。等來了老人家,首先要賣書,問這問哪都不要,說是不是15年16年的都是過期的書不值錢,文人一般不會把自己的書當破爛一樣的賣掉,寧可還書也覺得高尚。結果找到了一位中年收書者,硬說五元錢。老人看看我,我的意思是十元吧,自己在加上幾元買上一本新書,哪位收書人自然不願意,說了幾分鐘,最終十元給了他。

    我在書攤旁看到了一本朱自清的全集,整好十元,老人家很滿意,說我會識書。會辨別書的好壞。

    這事過去不到一個星期,我有想起看國外名著了。給老陳打了電話,問他啥時候去賣書。約好當天下午一點半,天氣很冷,老陳說我很誠信。我很實在,老陳把挑選好的書拿給我,我在老陳手裡可沒少買了書,最起碼不下100本書。我去過各個書攤看過所有的書,自然而然所有的書經過我的腦子裡全過了一遍,那一次去哪家買書都知道他家今天有新添了什麼書,結果,老陳欺騙了我,把別人家幾元錢的書按10一本給我,我雖不說,但是我絕對不會一錯再錯下去。

    老陳說我會識書也會辨書的能力,什麼書好,什麼書不好。和我說他的書是擺在書櫃中的精品,我識書,我知道他是語文老師,自然是賣書行家。我在老陳手裡買到了最古的書,還有許多大家的文集。有幾次老陳還算是不錯的以每本5元賣給我,我挺感動的。

    後來好長時間不買老陳的書了,老陳說我把他當成了仇人,我啥也沒說,又去選了一本書,話說開了,他還是原來的老陳。我看到的是他賣書的價錢比別人高,書比別人舊,書裡的內容是絕對的有含金量,別人的書賣的快,因為幾元一本,他的書賣的慢,一天也就那麼幾本。可返回來找老陳的多,我想這就是賣書的誠信者,有德。

    這一年我歷經了幾個階段,讀書看書寫作成了一體,我想我應該入境了。幾年了,我從來都沒放棄過的夢想,我不求實現,我只求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可以讓更多的人學會寫作。我免費交學生寫作,不收分文。

    國學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魂。我建議大家耐心的讀讀一本書。哪怕我們知道有那些典故講給我們的下一代那都是受益匪淺的。我想我們要知道一點,而且我們都是受過高等教育文化教育的人。

    提倡閱讀無範圍,鼓勵閱讀有含金量的書,倡導閱讀名家名作。

    【三】

    閱讀與寫作

    我想我看了這麼多書之後心態完全不一樣了。

    原來寫的作品陳舊頹廢,

    現在與時俱進步步穩進。

    我閱讀梁實秋,閱讀徐志摩,閱讀冰心,閱讀朱自清,閱讀大仲馬,閱讀魯迅,閱讀馬原,閱讀路遙,閱讀史鐵生,閱讀陳忠實,閱讀賈平凹,閱讀秦牧,閱讀四大名著,閱讀春秋,閱讀三言二拍,閱讀創業書籍,閱讀醫學書籍,閱讀成功學,閱讀社會百科,這些著作這些作家是建造人類精神家園的工程師,我們悲傷我們快樂我們所經歷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書裡,賺錢的方法都在書裡。

    細說讀者和意林在一線城市銷售的最快的供不應求。

    細說國家一級文化期刊在文化界是搶手貨。

    細說網上炒作和不知名的作家作品經過宣傳也會一炮而紅。

    細說莫非影視作品就是最好的,影視劇作者寫的著作和本人的人品不成正比,也許只看作品的質量。莫要模仿生活,真正的生活是有靈魂的。

    細說郭敬明旗下的文化工作室,最小說每年幾個億的收入,大部分來自於城市中學男生女生的最愛。《小時代》電影存留的記憶是片刻的,《小時代》工作室文藝創作整整影響了80後90後以及現在的讀者。原《小時代》脫離商業,重返文字方塊,續寫每一個青年文學夢想,堅持到最後。

    細說更是一大部分人沉醉於別人說啥書好看就好看,自己沒有辨別書的能力,也不知道什麼書適合自己,你只要說有賺錢的書籍,眼睛比誰瞪的都大,就是掙不到錢。

    就像看電視劇一樣,全中國有一大部分中老年家庭主婦,還有老年人,只要有新劇就看,不看幹啥去,生活就是平淡中度過的,你說她們就那麼點愛好,不看電視幹啥去。你說庸俗,我說沒趣,可是她就那點愛好,那也是他的精神依靠。

    每一個時代,所有大部分人喜歡的作品,一直延續下去數百年以後,還存在的作品都是好的作品。庸俗的作品,高雅的作品都是讀者選擇的,流傳千百世的作品是永垂不朽的傑作。

  • 17 # 那山那嶺那七分田1

    記憶最深的是沿街叫賣的梨膏,現在叫冰糖胡蘆。小時侯,也就是60年代吧,每當冬季來臨,山野披上冰霜,寒冷籠䈇著村落的季節,忙碌了一年的農民,開始享受一年唯有的休閒。有生意意識的農民家庭,就開始利用春節前這段時間,在家裡製作梨膏,走鄉串戶,沿街叫賣。

    梨膏有多種,在我們老家大體分四種,一種是用山楂製作,別一種是山藥蛋製作,再有蘋果和梨製作,蘋果和梨那時價格比較貴,所以用這兩種製作的梨膏較少,普遍的還是用山楂和山藥蛋制的,山楂每枝三分錢,山藥蛋製作的一分錢二枝。雖然價格不高,但因為農民收入比較低,能"葛實″買的人並不多。

    當時,我家七口人,除我年齡小,其他都是整勞力,收入在全村是數得著的,但即是這樣的家庭,一個冬季能吃上三、五支那都不錯了。

    梨膏應該是紅糖熬製,但那時紅糖需要憑票購買,所以有人說那時的梨膏是地瓜熬製的,具體是紅糖和地瓜熬製的,我現在也沒弄明白。

  • 18 # 遠山視點

    在經濟大發展的今天,聽見沿街叫賣聲習以為常了,根本不願意聽那噪音一般的叫賣。北方人的叫賣聲,賣什麼喊什麼,多餘的話很少,也簡單。最多也就是加個“賤賣了”完事,當然沒人信這個,叫賣而己。

    最有名的叫賣當屬老北京的叫賣聲。這叫賣聲也叫吆喝,有句話叫“賠本賺吆喝”,就從這來的。都知道賣什麼吆喝什麼,比如北京人賣臭豆腐:“臭豆腐咧一一醬豆腐,臭豆腐饒香油咧一一醬豆腐蘸窩頭兒”。叫賣時,一手捂著耳朵。聲音悠長,轉著彎抖著音,傳去老這。現在大柵欄食品街上也有這麼喊的,不過不太正規,很少能聽見他們喊的是什麼,多是打工者學調而已。還有的圖省事,念混不清胡叨咕,塞責老闆。老北京叫賣合撤抑韻,聲音悠長,抑揚頓挫,兒化語音,那聲音裡決無含混之音,充滿熱情和希望,這聲音裡有叫賣者的一家生計在裡面。“咧一一仨大(一種大錢,銅的)一條咧一一兩大一條咧,你別當我是賣黃瓜的,我們賣大金魚咧。”手裡還有鑼鼓一夾的來助聲音。大街小巷每天都有這樣的聲音傳出,叫賣聲不絕。

    和北方不太一樣的是南方的叫賣聲。有首歌叫《酒幹倘賣無》,意意是灑瓶子賣了嗎?這首歌淒涼中透著希望,低訴中傳著激昂。這首風靡一時的經典老歌,在八九十年讓聽眾如醉如痴。其實這也是源於叫賣聲,不過不是老北京而是南方人的叫賣聲。一位叫徐海燕的作者寫過這樣一段回憶:

    一踏上江南的土地,從狹窄的弄堂中傳來一聲:“阿要白蘭花”的悠悠叫聲,頓使你有浸潤心田那種柔腸粉情。它無不撩人心扉,讓人感覺江南的神韻和水鄉的款款風情。你會從綿綿的煙柳中,翹角的飛簷上及披滿青藤的石拱橋下幡然領悟到了水鄉這塊土地的靈氣,連賣花女子的叫賣聲也像糯米粉那枰嫵媚銷魂。

    不難看出,南方人的叫賣清悠婉轉,與北方人的吆喝大不相同。

    叫賣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參加工作後,在一個北方小城學習的時候聽到的一個叫賣聲。當時正在賓館休息,叫賣從遠處慢慢傳來:“青山雪糕一一,青山雪糕嘞!”聲音悠然,彷彿從遙遠的地方幽幽而至。聲音淒涼而無奈,一個女性的叫賣聲。這是九十年代初吧,那時的雪糕決沒有現在的雪糕種類多樣,紅的、紫的、白的、黃的,奶的、巧克力的、豆莎的隨便挑,就是加點糖精的冰棒或冰棒加點澱粉而成雪糕,別的什麼都沒有。冰棒好象五分錢一個,雪糕一角。

    我下樓去買了二根雪糕,和同室的一人一個。賣雪糕的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白大褂,推著一個白的雪糕箱,上面蓋著一個棉簾。當我買了雪糕上樓後,叫賣聲慢慢的遠去“雪糕一一,青山雪糕嘞。”我記得時間是晚上十點左右。空曠的聲音格外悽楚,從中聽到了無奈,或許也有希望在內。

    這是我聽到的最難忘懷的叫賣聲音,當時還有記日記的習慣,把這種感受完完全全的記錄下來。

  • 19 # 洞見識心

    有沒有爛銅爛鐵賣?(現在還有。改成收舊電視機,電腦,手機有沒得賣)

    冰棒,冰糕賣?

    麻糖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人居住的室內適合養蜜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