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跨鬥

    臨摹書法應該有幾本字帖

    比如臨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不能光有一本字帖,應該有幾本。比如:

    一、原帖:

    以宋代李琪拓本為好。

    二、帶格的字帖:

    由於原帖是黑底白字,沒有格,針對初學者無法利用田米格對筆畫進行定位,所以,最好找到幾種帶格的字帖。

    三、單獨的基本筆畫字帖:

    我們學某名字的書法,不可以直接臨帖,應該找到比較權威專家的單獨的基本筆畫字帖,如果有帶運筆線路圖的更好了。

    四、幾本帖的綜合利用:

    我們有了這幾本帖,如果利用?建議如下:

    1、使用基本筆畫字帖訓練筆畫。

    2、帶格字帖用於臨寫時進行筆畫的定位。

    3、原帖,由於基本筆畫字帖、帶格字帖大多是現代人用電腦圖形處理過的,為了防止走錯路,必須經常與原帖對照學習。基本筆畫字帖、帶格字帖透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已經掌握了,就要一直以原帖為標準範本了。

    五、不用買書,直接從網上找,然後手機、平板電腦儲存相關字帖的圖片供學習之用,即可隨身攜帶,也可以放大、標註、拼圖、比對。

  • 2 # 蘇炎嗣

    歐字結體險峻,骨肉勻亭,登峰造極,其他皆望其項背。既然習歐,還是原帖入手,放大臨寫。當今歐字書家,要麼硬,要麼媚,要麼肉,無一通神。得一足亦。

  • 3 # 千千千里馬

    學習書法是一個不斷否定和選擇的過程,是由深到淺的過程。初學書法一下子學的深度太深,這個也不可不太可能,所以我們只有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的學習,書法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姚孟起臨摹的《九成宮》字帖完全可以學。

    歐陽詢《九成宮》原典首頁就有“六”、“年”、“皇”三個字漫漶不清,“貞”字泐損,對初學增加了難度

    初學歐陽詢《九成宮》確實有很多問題,看不清字帖就是其中之一。這對初學書法,確實有障礙,因為我們是初學,如果一個字有缺損,就無法判斷那個字的結構和筆畫,我們怎麼樣去補,或者我們怎麼樣去完善它,只有那些有經驗的書法家,他們才能夠得到八九不離十的程度,所以,如果我們要學習古人的字帖,原版上面有缺損的,最好我們不要學,如果要學我們就要參照了別人。找一個好的《九成宮》臨摹本,先熟悉歐陽詢的筆法結構,這是完全可以的。

    姚孟起臨摹的《九成宮》字帖

    姚孟起是清代書法家,他的生卒年代已經無可確考,根據他書法作品提款來看,大致生活在清代的同治、光緒年間。姚孟起是江蘇吳縣人。據說他是一位貢生,就是有資格參加進士的舉子,姚孟起雖然很有才氣,但是最終還是沒有科舉功名。

    姚孟起的書法從一個貢生的角度,或者說一個讀書人的角度來講,確實寫得非常不錯了,他臨摹的《九成宮》是經過了一番理解整理之後,一個比較清晰的版本。雖然看起來他的書法比較刻板,畢竟是一個可供我們初學書法的參考。

    我經常的有一個主張,就是書法就像詩歌一樣,也是要做一些“註釋”工作的。比如說,字帖上每一個字的筆畫是怎麼來的?是從哪個字帖中繼承的?有哪些藝術風格等等,這些是可以做註釋,可以做研究的,如果我們給每一個字有一定的註釋,那麼我們學這個字帖的時候,會學的更有趣味性,更有美學的感受。

    歐陽詢《九成宮》第二頁的“醴”字漫漶,一般臨摹不寫或者參考後面的“醴”字寫法

    比如我們在學顏真卿書法的時候,我們會講顏真卿的一個點,是不是從褚遂良的書法當中得來的等等。目前我們學書法還沒有這樣專門的學問,但是很多書法家還是多多少少在臨摹和欣賞字帖的時候,會說到這些問題的。

    其中要做的註釋之一,就是如果這個字帖的版本上面,個別筆畫個別字有缺損的,我們怎麼樣把這個缺損的部分透過書法家的臨摹把它補充出來,這個是有難度的,也是一個學術問題,這需要書法家對這個字帖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拿出一個有道理的做法。

    姚孟起臨摹的《九成宮》,給人感覺就像是一個新版的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一樣,即便你不想臨摹他的這個字帖,那麼我們在臨摹歐陽詢《九成宮》原版的時候,也可以作為一個參照和“註釋”,這就好比我們讀詩歌,我們一定要參照好幾個不同的註釋版本,才能增加我們對詩歌作品的理解。

    所以對初學者來說,那些經過整理再次臨摹的字帖,就好像是一個有註釋版本的詩歌作品,有了這些參考,我們閱讀這首詩就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發揮我們的想象和創造能力。

    我們應該看到,一個人初步的學習書法,對於古典原版的書法作品的理解,應該說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初學書法往往都是依葫蘆畫瓢式的臨摹。

    事實上,在初學字帖的時候,我們是一有樣依樣的在臨摹字帖,到底我們是不是有正確的方法,我們自己可能也不太確定。但是逐步深入以後,對筆法結構的分析就會越來越突出。所以,我們剛開始臨摹字帖,有一個對照的參考或者是完整版本的參考,對我們打下比較紮實的基礎有很大的幫助。

    有的人建議,後代人的臨摹版本千萬不要學,或者現代人的臨摹版本千萬不要學,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偏見的。

    初學書法,我認為什麼樣的版本都可以學,當然學到打下一定的基礎之後,我們就應該回到原典中去學,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學現代人字帖的階段。

    為什麼書法初學可以學現代人的或者是後人臨摹的《九成宮》,而我們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就必須要去原版呢?

    姚孟起臨摹的《九成宮》

    這是因為,後人在臨摹原本字帖的時候,儘管有他自己的註釋,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他自己的梳理和加工的功勞,但是畢竟跟原本有一定的距離,會損失掉原版字帖的一些資訊,而我們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回到原版中去,就會把原來的那些資訊找回來,從原來的版本當中發揮我們自己的想象,這是學習書法的必然的過程。

    姚孟起的楷書字帖寫的雖然好,但是他的《九成宮》這個字帖的字寫的有點瘦。

    《九成宮》原典的字帖跟歐陽詢其它的字帖不太一樣,《九成宮》寫的不肥又不瘦,正好合適,而歐陽詢的其它字帖如《虞恭公碑》、《化度寺碑》等等,這些字帖往往寫的都比較瘦。這是《九成宮》跟歐陽詢其他字帖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歐陽詢的《九成宮》這個字帖受到大家這麼高度的歡迎,而歐陽詢其它幾個的字帖都沒有《九成宮》字帖著名?原因就在於字要有恰到好處的適度性。既不太肥也不太瘦,這就是“適度”的把握。歐陽詢的《九成宮》就是恰到好處的把握住了“肥”和“瘦”的這樣一個重要的美學尺度。

    那麼,如果說你臨摹的《九成宮》臨摹的瘦了行不行呢?我認為這不是什麼問題。

    當代書法家田蘊章臨摹的《九成宮醴泉銘》

    最重要的是我們把歐陽詢的書法精神學到手,把它的筆法結構學到手,但是,所有這一切必須要從原典開始。

    我們只有在《九成宮》的原典當中才能提煉和加工,這是在你打下書法基礎之後才能做的事情。在你沒有書法美學基礎之前,你要把《九成宮》寫得太肥或者太瘦,應該說都是一個問題。

    但是初學《九成宮》,臨摹即使太肥或者太瘦,都沒有太大的關係。尤其是我們參照或者是學習姚孟起的臨摹一段時間,儘管有肥瘦之別,這個應該不是什麼問題。

    學習書法,在很長的時間裡邊不可能只學一個字帖,要學好幾個字帖,如果我們老是學一個字帖也是學不好的。

    所以我們就要學會轉換思想方法,經常保持活躍的求知慾望,這樣才能把書法學好,學習姚孟起臨摹的《九成宮》字帖,如果是一個起步,我們從一般的書法角度來說,你一直學下去也可以。

    但是肯定學不到歐陽詢的神韻,在書法方面的造詣要達到很高的程度或者比較好的程度,肯定最後還是要回到歐陽詢《九成宮》原典去,僅僅依靠姚孟起的這點啟蒙是完全不夠的。

    畢竟姚夢琪不是大書法家,他的書法也僅僅是一個臨摹。而且也不一定就是臨摹《九成宮》最成功最好的一個字帖。

  • 4 # 田宗連

    只能作參考,原帖破損的字可以學。如果長期臨姚孟起的楷書,容易寫僵。最好還是臨原帖,因為姚孟起的楷書較歐原帖有很大差距。

  • 5 # 翰墨書道

    不建議從姚孟起開始臨摹學習《九成宮》。姚孟起臨摹《九成宮》雖然非常厲害,但在字形或者說氣韻格調方面,沒有達到歐陽詢那樣造詣。學習書法要取法乎上,為什麼有條件直接向歐陽詢學習卻要以其徒弟為師呢?

    我們學習書法,即便是初學臨摹,也並不是說一件作品因為其中有漫漶不清的字形,就說這件作品不好,不適宜學習。

    臨摹學習書法,並不是一定對每一個字都要臨摹練習。對於我們學習書法技法來說,主要是選擇作品中技法和字形具有代表性的字(點畫、字形結構)即可。在掌握了這一家書法技法後完全可以按照其風格特點去補寫其中的一些缺憾。初學書法把一件作品中的所以字都要臨摹個遍,即不可能也不現實。

    姚孟起臨摹《九成宮》確實非常厲害,我們不妨在臨摹練習歐陽詢楷書的過程中作為參考,可以將姚孟起的《九成宮》和歐陽詢的原貼在比較中學習。可以更好的理解歐陽詢,如何透過我們的筆墨來理解認識和表達歐陽詢的書法造詣。實際上也可以透過歐陽詢的墨跡範本,如《季鷹帖》、《千字文》,甚至歐陽通的楷書窺得歐陽詢的筆法門徑,包括王羲之的《蘭亭序》。

  • 6 # 愛書的楊開

    不建議。嚴格說來楷書到唐代已經被寫死了,越往後,越沒有變化。

    如果是少兒學,這到沒有什麼。姚孟起,黃自元,還有田英章都是可以的,因為他們的字更規範化,更利於學習的進入。

    如果是成年人,還是要學原貼。當然原貼變化多,難度大,但同時也藝術性最強。克服了難度,最後會發現自己會給自己帶來大驚喜。

    歐陽詢的書體是難度比較大的,對於初學者本來還是不太適合推薦的。但好多書法愛好者看了他的字帖,都會由衷的喜愛,所以就開始拿起來臨摹了。對於這樣的情況,我是不太贊同的,因為這種方式學歐體,只能有其行而很難有其神。

    為什麼這樣稅呢,其實明代書家王鐸說的很對,學書法應該直接從魏晉入手。

    之所以說從魏晉入手,大致就是讓學習者能領略書法的發展沿革,這樣的就有了好處,大家會對書法有了個具象的認識 。

    歐陽詢的《九成宮》自成一體,險峻首削而又骨骼挺健,嚴格的來說學習起來非常困難。如果愛好者直接從字貼學習,對於裡面的結字技巧很難掌握,所以寫出來的字總是會出現重心不穩,感覺會歪向一邊。哪怕你每一個筆畫都寫得很像,一個完整的字寫下來就會出現我說的這個情況,不信的朋友可以自己去嘗試,看看我說的對不對。

    要寫好歐體,還是先不要急,我的建議還是從鍾繇二王的小楷著手學習,不要求要寫得很像很像,但是或多或少你要有個比較清晰的印象,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魏碑的學習,魏碑對唐代楷書的成型有著巨大的影響這個不用多說,關鍵是魏碑的力度是非常剛毅有力的,而且它的結字方式變化較多,不會讓你進入單一的死迴圈,有利於書法學習者認識多樣性的結字方式。

    透過這樣的步驟後回過來在學習歐陽詢,你會發現難度沒有直接從原貼開始的大。

    所謂欲速則不達,以筆畫嚴謹著稱的書寫藝術發展到唐楷,已經成了不容犯錯的規範單一了。所以要初學者就像這些自創風格的大師一樣能做得如此精緻,實在是很難的事。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開放到統一,從多變到嚴謹,有了這個認識過程,寫出來的字絕對不會太死板。

    我給初學者的建議就是學楷書最好採取這樣的方式,多體會一下魏晉的多樣化,這樣利於讓你掌握那些或圓或方的筆法和結體。不一定要學得非常專業,但至少要有個清晰的輪廓。有了這一步的前提,不單單是寫“歐體”,各個風格的楷書都比較能走得進去又走的出來,不然我們入了貼出貼就成了問題。

    還在從原貼入手陷入苦惱中的愛好者不妨先放下原來的執著,放下原貼去走走這樣的小過程,我不敢說會讓你突飛猛進,但肯定是比你之前更得心應手。

    與其從清人的更死板更沒有變化學起真不如這樣去走走老路。老路或許彎了點,但風景也很多。寫字的感覺有時候和我們走路差不多,當你經歷過了崎嶇不平的山路再踏上平坦的平直大路,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輕鬆愜意。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7 # 呆小石書法屋

    謝謝邀請,肯定是可以的。很多書友認為,奧,田英章田蘊章兩兄弟是歐楷大師他們的名氣確實是很大的,但是,歐楷大師姚孟起名氣不怎麼大。但是他神還原了歐楷的精髓。也是公認的,目前為止,能把歐楷寫到骨子裡面的書法家。臨帖時選用,姚孟起的九成宮,是非常明智的。

    第一。 習書者必臨歐凱。歐陽詢,歐楷自唐代以後出現了無歐不點元的風氣,也就是說,狀元絕對歐體楷書的一流高手。

    第二,流傳久遠字跡模糊。由於流傳至今已經過去,1300多年,但是現在歐體楷書的熱度依然不減。所以可以選擇比較清晰的姚孟起的,歐體楷書。這樣就可以學到,歐陽詢的精髓。

    第三,學有成效練原作。當學習了一段時間,感覺對歐楷有把握之後可以拿出歐陽詢的針,原帖,雖然模糊,但是,可以感受他當時創作時的一些精髓,這樣呢,才能更好地把,歐楷寫好。

    總之。姚孟起。雖然名聲不大,但他是清朝的一名貢生。它被稱為歐楷第一人,神還原了,歐陽詢楷書的精髓,習書者可以臨習,姚孟起的九成宮。

  • 8 # 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跡

    初學書者,懵懵懂懂,其實哪本字帖 哪位名家都是寶庫。依照個人審美取向,取之一二就好。如果擅論是非、左顧右盼,大抵已經是捨本逐末了!

  • 9 # 宋鳳洲書法

    初學《九成宮醴泉銘》,可以臨姚孟起的臨作。一方面姚孟起所臨之帖字口清晰,方便看準點畫與結構;另一方面,字比較齊全,沒有破損之字,可窺內容全貌。雖說,學姚不如學歐師法更高,但也可得歐之大半。因為姚孟起所臨歐體,結構較準,氣象中矩,態度認真。初學不僅不失特點,還不會因帖字不完整不清楚而灰心。如若能夠學三五年達此水準,也是個了不起的事情!

    不過,我想提醒的是,等入了帖,或說有了模樣後,最好要回到歐陽詢的帖上再臨一臨,讀一讀。其意義不可低估!讀原著更好!別人臨得再好,也有變味的地方,也有某方面的差距。要說歐體還得屬歐陽詢本人寫得味最純神最真!這樣一來,既眼有真標準,又手有學歐高徒做榜樣,何愁不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癌症患者的體重增加是好跡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