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老師xixi

    我覺得相對來說,還是李煜可憐一點吧。

    李煜作為皇子的時候,因為不願爭奪皇位,因此避禍歸隱,結果陰差陽錯當的皇帝,所以他本來不應該當皇帝的,當皇帝后,原本想面對宋太祖退一步海貨天空呢,結果宋太祖志在天下,李煜開始備戰抵抗,結果打不過被俘虜了,最後城破糧絕,被迫投降,最後被在開封莫名其妙的死了。關鍵李煜文學成就突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其詩詞簡直是神了,更加為這位帝王感到可惜。

    再看劉禪,糊里糊塗的當了皇帝,一生碌碌無為,關鍵最後面對鄧艾的孤軍殘兵,居然不戰而降,不值得同情,關鍵劉禪心還大,一句“樂不思蜀”讓人無可奈何,不愧為“安樂公”,安樂的在洛陽度過了晚年。

  • 2 # 媚之夭夭

    說到亡國之君,不得不說到阿斗劉禪和南唐後主李煜。

    雖然南唐後主李煜的下場很慘,那是因為實力懸殊敗在宋太祖手中被俘所至!這說明南唐後主李煜還有些男人的血性氣。

    但是,阿斗劉禪雖然投降了司馬懿,還被封為安樂公,也得以善終,但是他才是最可憐的人!明明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就聞風而降,既是悲哀又可憐。可憐劉備一生豪傑,生出個可憐的軟蛋兒子!

    當然,說到同情,是南唐後主了!

    一,劉禪的可憐!

    相父諸葛亮為了不負劉備所託,也為了忠人之事,為了蜀國江山嘔心瀝血,真的是死而後已!

    就算是諸葛亮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為了蜀國安全邊防,也處心積慮考慮周全!

    可是,不勤於政事,也疏於諸葛亮臨終所囑,才有了鍾會的可乘之機!

    就算是鍾會帶兵過了防線,如果劉禪率領朝臣誓死抗鍾會,結果呢?當然不一樣!

    但是,得知鍾會過了防線,就在黃皓的提議下,劉禪率百官主動降了鍾會!

    明明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明明有機會可以反撲,甚至是鹿死誰手都不知道,可是,可憐的軟蛋主動投降。若是劉備九泉之下得知了,既為自己感到悲哀,又可憐自己:生了個如此軟弱的兒子!

    二,同情李煜!

    其實,亡國之君李煜並不是大家想象的無能!

    在李煜即位時,南唐已是風雨飄零了!國力潺弱了!

    李煜也擔心宋太祖的侵略,表面上俯首稱臣,暗中也在發憤圖強:重科舉,選撥人才,減租賦,重邊防……

    然而,實力差距太大!南唐後主李煜被俘,國亡!

    於是,寄人籬下的李煜寫下了千古名詞!

    但是,由於自己的小周皇后太美,被宋太祖霸佔了!南唐後主非常的憋屈!

    國亡,妻被人奪,南唐後主值得同情!

  • 3 # 識海泛舟

    蜀漢末代皇帝劉禪

    劉禪,字公嗣,在位40餘年,公元263年聽從光祿大夫譙周建議向鄧艾投降,姜維拒絕投降被殺後蜀漢政權徹底覆滅。

    說起劉禪大家應該都是十分熟悉的,也就是著名的“阿斗”,三國中關於阿斗的故事大家也是耳熟能詳,幼時有趙子龍七進七出長坂坡,晚年亦有名言“此間樂,不思蜀”。其實劉禪是一個悲劇而又有智慧的人,沒有大家想的那麼懦弱,早年受到相父諸葛亮的制約,諸葛亮病逝後獨掌朝政,無奈蜀國實力弱小又無能征善戰的將帥,最終難免被他國所滅,但是劉禪又是有大智慧的人在大勢已去無力迴天的情形下選擇了自保,蜀漢滅亡以後就移居洛陽並被封為安樂公,直到公元271年去世,安度了晚年。

    所以說作為亡國之君劉禪固然讓人同情,但是天下統一是大勢所趨且蜀漢本就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被滅亡也是大家意料之中的,劉禪本人也是安度了晚年,因此總的來說劉禪雖然是悲劇但是結局還算是能接受的了。

    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末代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

    對於李煜大家更為熟悉的可能是他的藝術方面的造詣,他精通書法繪畫音律,尤其是詞的成就最高,他的詞和溫庭筠、韋莊等人被稱為花間派,尤其是亡國後的詞作題材深遠,語言悽美在晚唐五代詞中別具一格。

    其實李煜也算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國君,政治上尊奉宋朝為正統,重視科舉選拔;經濟上減免稅收、免除徭役;軍事上李煜採用陳喬、張洎之策,堅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長途奔襲的宋軍為防禦策略。無奈李煜接手南唐時就已經是個“爛攤子”了,縱使李煜有能力有抱負,但終究敵不過大勢所趨,無力迴天。但即使在大廈將傾風雨飄搖之際,李煜仍然堅持維持了政權15年,而且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終時時不忘故國,心繫故土,從未心歸宋朝,終至客死他鄉。因此李煜確實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亡國之君。

    結語

    透過上面分析,總的來說我認為李煜更加值得同情一點。

    首先李煜作為一國之君在治理國家方面是要比劉禪做的好做的到位的。

    其次,蜀漢雖與南唐所處境遇相同,但是劉禪接手蜀國時相對還是有些基礎的,但李煜接手南唐時已經是風雨飄搖了。

    最後想說,王朝更替政權更迭是歷史規律,無論是蜀漢還是南唐都避免不了被滅亡的事實,作為後世者我們可以去同情他們的遭遇,但是也要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一切都如李煜詞中所寫“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4 # 忠哥說天下

    在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中,我覺得阿斗要比李後主可憐多了,具體原因有以下三點:

    1.扶不起的阿斗

    看我所寫的第一個原因,大家就心有所感了吧。這個三國時期劉備與其妾甘夫人所生的兒子大名叫劉禪,小名阿斗。也正因為他小名叫阿斗,所以才有了流傳至今的、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扶不起的阿斗。

    扶不起的阿斗,可見其該有多麼弱,根本扶持不起來。這倒也應和了他這個人物:庸碌無能、不思進取、貪圖享樂。

    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作為蜀國國君,先期有諸葛亮等賢臣良將輔佐,倒也沒什麼問題,可諸葛亮等賢臣良將去世後問題就來了,昏庸無能的劉禪偏聽偏信宦官黃皓,使蜀國整體實力江河日下,很快就被魏國滅了,令人慨嘆!可惜了諸葛亮的《出師表》和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禪——扶不起的阿斗!

    2.樂不思蜀

    魏國大將鄧艾率軍兵臨城下,劉禪投降,蜀國滅亡。大將軍司馬昭以魏元帝的名義封劉禪為安樂公,並將其接到洛陽。

    在一次宴席上,司馬昭特意安排了富有蜀國特色的舞蹈,劉禪身旁的舊屬們非常難過,而劉禪卻看得津津有味,歌舞、美酒讓他忘記了自己曾經是蜀國的國君,成語“樂不思蜀”就此誕生。

    這是一場當面的羞辱,可惜劉禪渾然不知,即使他知道了,我想他也沒有勇氣去面對和反駁,不然,當初他絕對

    不會投降,會以死明志。

    嗚呼哀哉!可憐!可悲!可嘆!

    3.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要說阿斗一無是處,倒也不是。在我眼裡,他可幫了他爹劉備一個大忙。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裡劉備長坂坡兵敗, 與糜夫人和阿斗失散。大將趙雲在曹軍中殺了個三進三出,將阿斗救回交給劉備。劉備接過阿斗後, 將他摔在地上說:“為汝這孺子, 幾損我一員大將。”這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劉備以摔孩子的手段籠絡人心,可以說是阿斗的巨大貢獻。只不過那時阿斗還小,尚不懂事,而長大了懂事了,卻又被他爹劉備當初摔他摔壞了腦子,只知享樂,樂不思蜀!

    南唐後主李煜和阿斗相比較,要比阿斗具有以下三方面優點:

    1.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詞均有一定的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2.李煜被俘後,雖人在宋朝,卻始終念念不忘故國,心繫故土,其心從未歸宋,縱是客死他鄉,也是讓人值得尊敬的。

    3.李煜敦厚善良,躬行仁義,有一顆厭戰之心。以弱小的南唐與強大的宋朝相抗衡,雖然亡國了,又有何愧?

    上述這些,都與阿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雖然都是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卻給後人留下了不一樣印象和評述。

    阿斗始終是貶義的,經常被人們拿來說一些不好的人和事,李煜則不然,所以我更同情南唐後主李煜。

    最後,請讓我以一首他的悽美之詞來紀念他在中國詞史上的藝術成就。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5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阿斗和李後主都是亡國之君,誰最值得可憐?

    以筆者的觀點,誰都不值得可憐,天下一統是歷史大趨勢,只不過阿斗和李後主沒有成為那個笑到最後的人而已,如果說他們可憐,這完全是談不上的。

    因為按照這種邏輯,那麼世界歷史上所有的亡國之君都值得同情,但這只是道德層面,就現實而言,阿斗和李後主實際上是並不值得同情的,否則就會形成一種“我弱我有理”的邏輯。

    為什麼說阿斗不值得同情?

    政治無能

    說“付不起的阿斗”這句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劉禪在政治上是一個無能的皇帝,這點可以參照魏國的曹丕、曹叡,而這兩位都是能力十分出色的皇帝。劉禪時代的政治格局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這是一種並不正常的政治格局,有的人可能會說劉禪還小,沒有從政經驗,但劉禪繼位的時候已經17歲,實際上這個年紀已經遠遠達到皇帝可以親政的年齡。康熙8歲登基,14歲就扳倒鰲拜親政,兩人高下立判,可見一斑了。

    諸葛亮時代我們就不說了,好歹有一個諸葛亮給劉禪撐起大局。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開始親政,平心而論,劉禪並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只能說他是一個平庸的皇帝。受到演義小說的影響,人們覺得劉禪好像是晉惠帝那樣的白痴皇帝。

    其實並不是這樣,劉禪其實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

    譬如蜀國的宦官黃皓專權,姜維上書請求劉禪處死黃皓,劉禪卻回答說: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意思黃皓只是一個小人,不必在意。劉禪能有這樣的清醒認知確實讓人值得驚訝,但更讓人值得驚訝的是,既然劉禪知道黃皓是一個小人,為什麼還要任用他呢?

    由此可見,劉禪只不過是一個頭腦多少有幾分清醒的平庸皇帝罷了。

    劉禪沒有什麼雄心壯志,他甚至連守成之君都算不上,他在位的時候姜維受到排擠,迫不得已只好跑到沓中屯田,連成都都不敢回。魏國伐蜀的時候,沒有什麼進取心的劉禪力排眾議,選擇了投降,當然真要和魏國打起來,恐怕蜀國最後也好不到哪裡去。

    但打不過歸打不過,態度卻要拿出來,那麼沒有什麼進取心的劉禪最後選擇了投降,導致他父親苦心建立起來的蜀國就此滅亡,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劉禪不過是一個坐吃祖產的富二代而已,那麼蜀國的滅亡又有什麼值得同情的呢?

    因為你作為一個統治者,你的肩上承擔著一種為天下蒼生謀福,帶領國家走向強大的天然責任,既然劉禪無法承擔起這種責任,那就不能怪魏國要滅亡你了。

    為什麼說李後主不值得同情?

    李後主是一個皇帝,也是一個優秀的詞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的作品: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又說他:

    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總之對他的評價很高,李後主在宋詞上的成就也確實大。

    但就政治上而言,李後主卻並不是一個出色的君王,相反他比劉禪還要更加懂得享受,由於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浪漫皇帝,因此在李後主身上難免有那種喜歡風花雪月的秉性。

    而且李後主一玩起來,就容易沉迷其中,荒廢政事,譬如他喜歡佛法:

    然酷好浮屠,崇塔廟,度僧尼不可勝算。罷朝輒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頗廢政事——《南唐書》

    面對北宋的強勢態度,李後主也無力反抗,也沒有能力振興國家,也只好每天吟詩悲歌,發洩心中苦悶了:

    煜嘗怏怏以國蹙為憂,日與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新五代史》

    喜好風花雪月的李後主出身在高牆宮闈之中,不知民間疾苦,不知天下形勢。實際上這幾乎是所有富二代,官二代的通病,喪失進取之心,沉迷在聲色之中。

    自然就難免要被剛剛才當上皇帝的官一代趙匡胤消滅了,因此說李後主的滅亡實際上並不值得同情,畢竟在那樣一個天下分裂,稍有倦怠就會粉身碎骨的時代,任何的懈怠都是對自己犯罪。

    李煜有辭藻,善筆札,頗亦有惠性,而尚奢侈。嘗於宮中以銷金紅羅冪其壁,以白銀釘玳瑁而押之——《五國故事》

    因此如果說劉禪,李後主值得同情,那麼像吳國、像南漢、像吳越這些割據政權難道不值得同情嗎?

    說到底,自己不努力,不爭氣導致的失敗,本質上是不值得同情的——

  • 6 # 邵陽睿哥

    我是劉芸芸,我來回答!

    時間在不斷的流逝,過去既成歷史。每個朝代都會有沒落的時候,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亡國之君阿斗和李後主。

    李煜,字重光,號鍾隱,是南唐末代國君,在位十五年整。被後世稱為李後主。在歷史上,身為皇帝的李煜更像是一個文學家,文學上的成就更加的突出。李煜精通書法、繪畫、音律,詩文等等,其中詞更是被後世所稱讚。

    但是李煜登基繼位之後不思朝政,夜夜笙歌,自削國號,還向趙匡胤年年進貢,為求苟安一時。面對忠臣之策卻置之不理。就這樣,李煜把李璟留下的強大國力,大好的江山送上了毀滅之路。這樣的李煜值得可憐、同情嗎?

    同是亡國之君的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在位四十年有餘。後世的評價多數是“扶不起的阿斗”。這是世人觀看三國演義得出的感官評價。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小說不是歷史,我們要遵循歷史,更應該參考史書《三國志》。

    在《三國志》中,曹魏一統是必然的歷史趨勢,劉備在趙雲、諸葛亮等一眾強將的輔助下多次耗費國力北伐曹魏,還是沒有成功。在殘酷的三國時代,曹魏形勢逼人的情況之下,接手羸弱蜀漢的劉禪還能有什麼大成就呢?只能說時也命也。

    劉禪上任期間說不上是大智若愚,但起碼能做到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皇室之間沒有權利的互相殘殺的鬥爭,君臣之間相互信任,共同治理蜀漢。相比其他國家的不斷征戰,這個也是劉禪的一大政績,起碼也是一個“守成之君”。為了長治久安,劉禪不得不裝瘋扮傻,在司馬昭面前稱“不思念蜀地”。這就是劉禪被評為“樂不思蜀”的原因。

    到最後曹魏鄧艾率領軍隊進攻蜀漢,攻破陰平,直達成都,劉禪自知無法抵抗,為了避免百姓遭受到戰火的波及,帶領眾臣子向曹魏投降。劉禪的不戰而敗是一直被後世說批判的。但是我個人認為曹魏的強大,蜀漢的弱小,不會因為劉禪而改變,這個是大勢所趨。劉禪投降是無奈之舉,也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更是為了減輕百姓的苦難。

    雖然都是亡國之君,李煜是文采過人卻治國無能,劉禪的樂不思蜀反而能政通人和,但是兩者相比無疑是努力治國安民的劉禪更可憐,更值得同情。

  • 7 # 北廠厝

    這個問題要分角度來看。從國家角度看,兩個人都算充分評估自身實力,順應歷史潮流,減少的戰爭傷亡,促進了歷史發展,是有貢獻的,是進步的;從個人看,區別卻很大。個人感受上,後主李煜從一朝君王淪為階下囚,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個人精神肉體都受到了極大摧殘,不得善終;而劉禪雖然也淪為階下囚,但是卻是在看似平庸中保持了壽終正寢,結局還不算太差。總的從結果看,李後主要差一些。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區別,原因有三。

    1.二者成長環境不同。李煜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含著金鑰匙,吃不愁、穿不愁,何不食肉糜,不知人間疾苦;與文學詞學,難得一份純真,難得的一種良好文學素養,歌舞昇平、輕裘肥馬,文章美人,生活安逸;後期亡國生活變動巨大,亡國之痛刺激神經,激發文思,文章詞句流傳千古。劉禪隨同其父劉備半生漂泊,生於三國亂世,今天大王旗,明天將軍戟,在父親的顛沛流離中容易接觸到人間冷熱寒溫,自然事態。雖說後來生活安定,但是其父的工作生活環境一直是征戰不停,對於生活變化有一種天然的免疫感,勝敗生死對他並不陌生。

    2. 治國之道略有不同。劉禪享國40年,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諸葛亮在世時候,他能夠用人不疑,全力支援北伐事業,對於他來說,以戰止戰是最好的策略,不打肯定死,打了不一定死;諸葛亮死後,他遇缺不補,迅速廢除丞相一職位,可謂手腕高超,蜀漢就再也沒有丞相,蔣琬、費禕等諸臣並立,互相牽制分權,君權穩定。遇到強敵,順應形勢,不是一味抗擊,玉碎瓦全,主動投降。而李煜更像一個有理想的文藝青年,也曾經激情燃燒,奮起而為。即位後國力羸弱,缺兵少糧,民生凋敝,李煜採取了尊奉北宋朝廷,民眾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恢復科舉制度,注重選拔人才;對內積極招募兵甲,堅壁清野,對外聯絡吳越國,曾經抗擊北宋一年之久,最後戰敗而降,沒有看透實力對比,沒有看透形勢,戰略上稍顯被動。同時期吳越末代國王錢弘俶“納土歸宋”,採取策略不同,獲得了善終。

    3.對待逆境處理方式迥異。所謂適者生存,李煜亡了國,動輒文詞千古,追溯往事,容易擾亂世事人心,誰會高興,誰會留他?劉禪亡國後,表現的痴痴傻傻,呆頭呆腦,恰恰就是這樣的表現,他更容易躲開司馬昭的咄咄逼人的眼神,嚯嚯的屠刀,保護了自己。

  • 8 # 歷史故事悟人生

    從兩個人的地位來講,都不值得同情,都是一國之君,都沒有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落得國破家亡,有什麼值得同情的呢?從過程和結局來說,當然李後主要被人同情多一點。

    李後主

    本名李煜,為南唐最後一位皇帝,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可惜對於皇帝來說,這些又是沒有用的,北宋成立後,南唐立即奉北宋為正統,自降帝位,稱南唐國主。可惜國力很小,軍事軟弱,宋太祖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投降,南唐滅亡。李煜被送到開封,宋太祖時期封為違命侯,太宗時期又封為隴西公。妻子受盡凌辱,整日借酒消愁,終於在一首絕唱詞後被賜死,這首詞就是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年僅四十二歲整,生於七夕,死於七夕。

    李煜詩詞造詣很高,留下很多經典詩詞,最有名的就是這首虞美人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徹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劉禪

    劉禪是三國時期蜀國後主,劉備死後,託孤於諸葛亮,所以在諸葛亮在世期間,軍政大權歸於諸葛亮,諸葛亮死後,魏國派鍾會和鄧艾兩路攻打蜀國,不防鄧艾偷渡陰平,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劉禪只得開門投降。後被封萬戶侯,賞賜金銀布匹無數,最後老死在洛陽,留下了樂不思蜀的故事,令人唏噓。

    從兩人的結局來看,李後主無疑是令人更為同情的那一個。

  • 9 # 信陵侃史

    毋庸置疑,當然是李煜更可憐,更值得同情。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第一次接觸李煜,估計我們大家都是透過詩詞的方式,說實話李煜算不得是個有為之君,但卻是一個好詞人,

    而劉禪我們瞭解他大多數是透過《三國演義》,“扶不起的阿斗”是大多數人對他的評價。

    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清楚,二人在亡國之後的對故土的態度截然相反,一個是樂不思蜀,一個是思念故土。樂不思蜀的劉禪遭到了大多數人的詬病,思念故土的李煜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同情。

    被俘後的李煜思念故土,滿臉哀愁,只能把對故國的思念寄託於詩詞之上。在大宋都城被囚禁了三年之久,後被趙光義賜毒酒殺害。

    更慘的是李煜的心愛之人小周後時常被宋太宗趙光義凌辱,這讓李煜更是痛不欲生。因而便寫下了《虞美人》這首絕命詞。

    反觀劉禪就要比李煜幸福得多,因為劉禪的樂不思蜀使得劉禪免遭迫害,更為難得是劉禪的安樂公國立世長達84年,這相比於李煜的下場簡直是不要太好。劉禪在歷代亡國之君中算得上是待遇比較好的。

    因而綜上看來,李煜更可憐更值得人同情。

  • 10 # 文青聊史

    同為最後一位國君,我認為李後主更加讓人同情和尊敬,而劉禪是罪有應得,以下是我的觀點:

    朝代的更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而一個朝代最終都會有一個亡國之君,這些人要麼荒淫無道如商紂王、要麼碌碌無為如宋欽宗,或者就是前朝積弊太深,即使兢兢業業也無力挽回如崇禎帝,但亡國之君中有兩個最讓人同情。

    這兩位君王分別是劉禪和李煜,一個是蜀國的亡國之君,一個是南唐的亡國之君,兩人在位之時國家實力已經極度衰弱,如果兩人沒有做君王的話一定會有一個更加幸福的一生,劉禪當一個地主家的傻兒子,吃喝不愁,李煜會成為一個浪跡天涯的詞人。

    這兩人中我更加同情李煜的遭遇,而劉禪最後的下場完全是自己所作所為導致的惡果。

    劉禪前期的勵精圖治

    在我們的印象中劉禪就如一個地主家的傻兒子,全憑自己的命好才登基上位,但其實這都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其實劉禪在早期執政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

    劉禪真正的執掌朝政是在諸葛亮死後,之前看似劉禪是君王但實則權力都在諸葛亮手中,等劉禪接過權力之後並沒有如秦二世一般胡作非為,而是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任命蔣琬為大將軍,同意姜維的北伐等,可見劉禪並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傻皇帝。

    任用宦臣禍亂朝綱

    在劉禪身邊有一個名叫黃皓的宦臣,在諸葛亮生前的時候還是非常的老實,但是隨著諸葛亮的去世,黃皓開始慢慢的攝政,姜維發現了這個問題請求劉禪處決黃皓,但是劉禪念及舊情並沒有執行,不過也讓黃皓給姜維道歉,因此一事,黃皓徹底記恨上了姜維,但是姜維此時勢大隻好忍下。

    但是姜維常年在外,導致黃皓在朝廷中呼風喚雨起來,而劉禪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終導致姜維在外不敢回成都,因為知道回去之後必定會遭到黃皓的報復,於是兩地之間的情報傳遞極為不順利,導致姜維還在守衛前線的時候,突然就被告知成都已經亡了,劉禪命他投降。

    李煜的被迫上位

    李煜本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論排行論資歷和功績,他都不如其他人,並且李煜從小的志向都不是做君王而是做一個詞人,因為李煜的詩詞可謂是歷代帝王中成就最高的一個。

    李煜天生重瞳,這是帝王之相,於是就受到了太子李弘冀的猜忌,而李煜為了證明自己無心朝政,甚至將自己封閉起來,朝廷中的事情一概不問,因此躲過一劫。

    但命運總是捉弄無辜的人,太子的不幸離世讓朝廷上下都為選誰做太子而吵得天昏地暗,有一大臣因為上奏說李煜無心朝政,應當立其弟李從善為太子,不久這個大臣就遭到流放,而此舉讓李璟更加的看好李煜,從而封李煜為太子,掌管東宮。

    南唐滅亡乃時運所致

    到了李煜登基為帝的時候,宋朝已經是非常強大了,並且對身邊的各個國家虎視眈眈,李煜為了保全自己的國家,選擇對宋朝俯首稱臣,雖然在當時這是非常懦弱的一種表現,但是現在看來,此舉確實讓南唐延存的一段時間。但是宋朝的野心並不僅限於每年的朝貢而是看上了南唐這塊土地,最終找準機會一舉南下攻下南唐,南唐就這樣毫無抵抗之力的滅亡了,可見南唐的國力和戰力確實不堪一擊。

    兩人的區別

    劉禪的亡國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雖然劉禪在真正接管蜀國朝政的時候蜀國已經勢弱,但此時蜀吳兩國還在聯盟,如果善於管理的話還是能堅持一段時間的,蜀中最適合發展,這也是諸葛亮當初建立劉備拿下蜀地的原因,但劉禪後期寵信宦臣就徹底絕了蜀國的後路,從而導致將臣不和國家滅亡。

    而李煜同劉禪最大的不同就是當時宋朝已經非常強大,並且各個國家都是擁兵自重並無聯盟這一說法,而李煜從未表示過自己想做一國之君,只因後繼無人才無奈登上皇位,從而被迫從詞人轉換為君王,並且此時的南唐已經註定滅亡,可見李煜更加值得同情。

    結語

    劉禪本可以發展勢力從而富國強兵,但因自己寵信宦臣從而導致蜀國滅亡,而李煜登基之後雖然南唐國力衰弱,但還是儘可能的保全帝國,即使最後滅亡,李煜也是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實在可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最反感男生的那些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