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倉庫
-
2 # 調皮小師妹
《都挺好》大結局,折射出這5個家庭教育真相……
01父母溺愛孩子世界會替你狠狠懲罰
《都挺好》裡面的蘇母,是溺愛孩子的典型。
造成的結果就是把二兒子蘇明成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巨嬰。
蘇明成動動嘴皮子,就可以逃過一切家務;
成績不行,蘇母花錢把他塞進了二本學校;
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蘇母給解決了;
連娶媳婦,也是爸媽給討來的;
去旅遊,蘇母還豪爽贊助2000塊……
凡事都靠家裡接濟,讓蘇明成養成了好吃懶做的性格,成了精神上未斷奶的巨嬰男。
所以,當蘇母去世後,他一下子就失去了精神支柱,生活頻頻遭受危機。
投資被騙,離婚,失業,成為了兄妹三人混的最慘的一個。
古人云:“慣子如殺子”。
這個世界很殘忍,你溺愛孩子,不捨得教育孩子,這個世界遲早會替你狠狠懲罰。
02.孩子間的矛盾都源於父母的偏心
在《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研究顯示,75%的母親承認自己和某一個孩子更親近。
在多子女家庭裡,“偏心”成了大多數家庭的縮影。而在電視劇《都挺好》中,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蘇母重男輕女很嚴重,在任何事上都偏愛明玉的兩個哥哥。
所以明玉在蘇家的日子並不好過,被要求分擔家務、給哥哥洗衣服;
不配擁有雞蛋和火腿、牛奶果汁,中考也不配擁有媽媽買的複習資料;
本可以憑實力上清華,卻被嫌學費太貴,只能放棄夢想,去了能拿補助的普通師範學校。
而蘇母為了給上斯坦福的大哥湊學費,甚至把她的房間賣了……
這種偏心,除了造成極深的母女隔閡,還影響了明玉兄妹的關係。
仗著母親的偏愛,二哥蘇明成在家經常欺負明玉。長大後還對已經事業有成的明玉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來。
而蘇明成也因此差點坐牢,明玉雖然事業有成,卻極其缺愛,沒有安全感。
偏心,不僅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底色”,成為成年後也抹不掉的傷痛,子女之間的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在多子女家庭中,即使不能做到完全公平,父母也要儘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03.父母的教育會是兒女一生的烙印
《都挺好》的小說原著裡有一個段落,讓人印象很深刻。
大哥為了弄清為什麼蘇家會發展如今這般局面,決定修著家史。
後來他從父親口述和歷史資料中瞭解到:母親年輕時有很多人追求,但後來選擇了無能但有戶口的蘇父。
而這一切都是外婆為了舅舅能遷入城市戶口。蘇母后來賺的錢也大多補貼給了舅舅。
所以,當明玉出生後,母親又延續了外婆的想法:
明玉,你是女孩,怎麼能跟你兩個哥哥比。
你將來是要嫁人的,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人了。我們只有義務養你到十八歲,同樣的,將來你也沒有義務為我們養老送終。
可以說,蘇明玉的母親也是重男輕女的受害者,但卻活成了自己母親的樣子。
而同樣地,蘇家的三個子女中,蘇明玉也活成了最像母親的那個人。
當她在警察局裡失控地罵著自己的父親蘇大強時,蘇大強因為想起了妻子趙美蘭而暈倒,那一刻明玉身上母親的烙印展現得淋漓盡致。
以至於當明玉想接父親到自己家裡養老時,父親卻強力拒絕。只因:明玉太像她媽,讓自己害怕。
明玉哭著說自己成了那個自己最討厭的人——趙美蘭(她的母親)。
可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的烙印如影隨形,基因的強大融入骨血,不論你如何抵抗,它總會以自己的方式野蠻生長。
04.媽媽越強勢對家庭的毀滅性越大
《都挺好》的蘇家,是典型女強男弱的模式。
蘇母在家裡可謂說一不二,家裡的大事基本都是媽媽拿主意和做決定。讓丈夫蘇大成成了徹頭徹尾的隱形人,窩囊得很。
在家裡,他沒有話語權,妻子一打女兒,他趕緊上廁所;想在飯桌上給女兒夾塊肉,躲躲閃閃最後也沒敢。
蘇母的話語裡,充滿了對父親的指責和瞧不起。
而被賣了房子委屈的女兒也曾聲嘶力竭對著父親控訴:“不是我瞧不起你,只是從小我媽一打我,你就往廁所跑,只要罵我,你就看報紙,你還像個父親嗎?”
當蘇母去世後,蘇大強把多年的壓抑一洗而空,在子女家各種作妖。
而3個孩子也培養的著實算不上好。大兒子愚孝,二兒子媽寶,女兒嚴重缺愛。
這都是因為蘇母太過強勢的結果。
喬治·赫伯特曾說:“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
媽媽越強勢,對家庭的毀滅性越大。
一個強勢的母親,容易造就一個不靠譜的父親,養出一個懦弱的兒子,和霸道的女兒。
這樣的家庭也會是一種扭曲的關係,父子不像父子,兄妹沒有兄妹該有的親情,整個家庭籠罩在隨時崩裂的氛圍下。
05. 原生家庭是一場與自己的和解
大結局之前,我們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蘇明玉對原生家庭的怨,和對父母兄弟的恨。
但自從蘇大強病了以後,明玉卻慢慢卸去了身上的刺,變得柔軟了起來。
她辭去總經理工作專心陪伴照顧患了阿爾茨海默症的蘇大強;
對待拿著皺巴巴懺悔書來找自己道歉的蘇明成,喊出了一聲“哥”;
在得知父親曾揹著妻子攢了很久私房錢給自己買複習資料時,感動得泣不成聲……
在除夕夜跟大哥、二哥影片時,終於也恢復到正常家庭的模樣。
以前吵吵鬧鬧的一家人,變得越來越融洽。
甚至電視劇的最後一幕,蘇明玉想起來小時候的自己受了委屈,被母親摟在懷裡的畫面。
在這一刻,蘇明玉徹底放下了對親人的怨恨,和自己的家人做了和解。也和那個執拗的自己做了和解。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很不幸,這個世界有很多可憐的蘇明玉們,她們可能沒有明玉那樣的好運,也沒有那麼有錢,她們可能在成年之後一蹶不振,深陷泥潭;
但也可以有第二條路,它不是離家出走,不是刻意逃避,而是超越原生家庭,與原生家庭和解。
正如電視劇裡所說的:“那些受到的傷害,你可以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原生家庭,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和解。
你不能選擇你的原生家庭,但可以重塑你的再生家庭。
就像結局裡的蘇明玉,最終與石天冬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把一手爛牌,打的很漂亮。
最後仍希望,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每一個孩子都備受寵愛,快樂長大。
-
3 # 飯飯剪記
《都挺好》終於迎來了大結局,正如標題所言,家人和解,都挺好。
而這部火熱電視劇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啟示,則比劇情好看10000倍,引人深思。
父母溺愛孩子
世界會替你狠狠懲罰
《都挺好》裡面的蘇母,是溺愛孩子的典型。
造成的結果就是把二兒子蘇明成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巨嬰。
凡事都靠家裡接濟,讓蘇明成養成了好吃懶做的性格,成了精神上未斷奶的巨嬰男。
所以,當蘇母去世後,他一下子就失去了精神支柱,生活頻頻遭受危機。
投資被騙,離婚,失業,成為了兄妹三人混的最慘的一個。
古人云:“慣子如殺子”。
這個世界很殘忍,你溺愛孩子,不捨得教育孩子,這個世界遲早會替你狠狠懲罰。
孩子間的矛盾
都源於父母的偏心
在《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研究顯示,75%的母親承認自己和某一個孩子更親近。
在多子女家庭裡,“偏心”成了大多數家庭的縮影。而在電視劇《都挺好》中,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蘇母重男輕女很嚴重,在任何事上都偏愛明玉的兩個哥哥。
所以明玉在蘇家的日子並不好過,被要求分擔家務、給哥哥洗衣服;
不配擁有雞蛋和火腿、牛奶果汁,中考也不配擁有媽媽買的複習資料;
本可以憑實力上清華,卻被嫌學費太貴,只能放棄夢想,去了能拿補助的普通師範學校。
而蘇母為了給上斯坦福的大哥湊學費,甚至把她的房間賣了……
這種偏心,除了造成極深的母女隔閡,還影響了明玉兄妹的關係。
仗著母親的偏愛,二哥蘇明成在家經常欺負明玉。長大後還對已經事業有成的明玉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來。
而蘇明成也因此差點坐牢,明玉雖然事業有成,卻極其缺愛,沒有安全感。
偏心,不僅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底色”,成為成年後也抹不掉的傷痛,子女之間的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在多子女家庭中,即使不能做到完全公平,父母也要儘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父母的教育
會是兒女一生的烙印
《都挺好》的小說原著裡有一個段落,讓人印象很深刻。
大哥為了弄清為什麼蘇家會發展如今這般局面,決定修著家史。
後來他從父親口述和歷史資料中瞭解到:母親年輕時有很多人追求,但後來選擇了無能但有戶口的蘇父。
而這一切都是外婆為了舅舅能遷入城市戶口。蘇母后來賺的錢也大多補貼給了舅舅。
所以,當明玉出生後,母親又延續了外婆的想法:
可以說,蘇明玉的母親也是重男輕女的受害者,但卻活成了自己母親的樣子。
而同樣地,蘇家的三個子女中,蘇明玉也活成了最像母親的那個人。
當她在警察局裡失控地罵著自己的父親蘇大強時,蘇大強因為想起了妻子趙美蘭而暈倒,那一刻明玉身上母親的烙印展現得淋漓盡致。
以至於當明玉想接父親到自己家裡養老時,父親卻強力拒絕。只因:明玉太像她媽,讓自己害怕。
明玉哭著說自己成了那個自己最討厭的人——趙美蘭(她的母親)。
可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的烙印如影隨形,基因的強大融入骨血,不論你如何抵抗,它總會以自己的方式野蠻生長。
媽媽越強勢
對家庭的毀滅性越大
《都挺好》的蘇家,是典型女強男弱的模式。
蘇母在家裡可謂說一不二,家裡的大事基本都是媽媽拿主意和做決定。讓丈夫蘇大成成了徹頭徹尾的隱形人,窩囊得很。
在家裡,他沒有話語權,妻子一打女兒,他趕緊上廁所;想在飯桌上給女兒夾塊肉,躲躲閃閃最後也沒敢。
蘇母的話語裡,充滿了對父親的指責和瞧不起。
而被賣了房子委屈的女兒也曾聲嘶力竭對著父親控訴:“不是我瞧不起你,只是從小我媽一打我,你就往廁所跑,只要罵我,你就看報紙,你還像個父親嗎?”
當蘇母去世後,蘇大成把多年的壓抑一洗而空,在子女家各種作妖。
而3個孩子也培養的著實算不上好。大兒子愚孝,二兒子媽寶,女兒嚴重缺愛。
這都是因為蘇母太過強勢的結果。
喬治·赫伯特曾說:“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
媽媽越強勢,對家庭的毀滅性越大。
一個強勢的母親,容易造就一個不靠譜的父親,養出一個懦弱的兒子,和霸道的女兒。
這樣的家庭也會是一種扭曲的關係,父子不像父子,兄妹沒有兄妹該有的親情,整個家庭籠罩在隨時崩裂的氛圍下。
原生家庭
是一場與自己的和解
大結局之前,我們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蘇明玉對原生家庭的怨,和對父母兄弟的恨。
但自從蘇大強病了以後,明玉卻慢慢卸去了身上的刺,變得柔軟了起來。
她辭去總經理工作專心陪伴照顧患了阿爾茨海默症的蘇大強;
對待拿著皺巴巴懺悔書來找自己道歉的蘇明成,喊出了一聲“哥”;
在得知父親曾揹著妻子攢了很久私房錢給自己買複習資料時,感動得泣不成聲……
在除夕夜跟大哥、二哥影片時,終於也恢復到正常家庭的模樣。
以前吵吵鬧鬧的一家人,變得越來越融洽。
甚至電視劇的最後一幕,蘇明玉想起來小時候的自己受了委屈,被母親摟在懷裡的畫面。
在這一刻,蘇明玉徹底放下了對親人的怨恨,和自己的家人做了和解。也和那個執拗的自己做了和解。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很不幸,這個世界有很多可憐的蘇明玉們,她們可能沒有明玉那樣的好運,也沒有那麼有錢,她們可能在成年之後一蹶不振,深陷泥潭;
但也可以有第二條路,它不是離家出走,不是刻意逃避,而是超越原生家庭,與原生家庭和解。
正如電視劇裡所說的:“那些受到的傷害,你可以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原生家庭,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和解。
你不能選擇你的原生家庭,但可以重塑你的再生家庭。
就像結局裡的蘇明玉,最終與石天冬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把一手爛牌,打的很漂亮。
最後仍希望,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每一個孩子都備受寵愛,快樂長大。
-
4 # 天心看電影
《都挺好》大結局中,折射出哪些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中最關鍵的地方,一個人的秉性如何,成就如何都與家庭教育分不開
劇中,蘇明玉被輕視,得不到父愛,更得不到母愛。
雖然結局是好的,一家人和好如初,但是我們卻不能忘記如果這樣的家庭導致明玉的性格扭曲,孤僻,她對社會、對自己的傷害或許也會不言而喻了。
只不過,在面對無法選擇更好的家庭的時候,明玉選擇了成為更好地自己,還是那句話,願每一個人都被善待。
最後祝大家:
心想事成!天天開心!事業有成!
-
5 # lucky的豬豬
這部劇每一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我們現實中的影子,無論是重男輕女也好,媽寶男也罷,甚至在一個家庭中父母雙方強弱懸殊,這都塑造了一個家庭的模型。
下面談談我的觀點:
一、父母不相愛的家庭,才是一切不幸的源泉夫妻若不能相互成全,便是相互禍害,劇中蘇母太過強勢,與蘇大強的懦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都挺好》的蘇家,是典型女強男弱的模式。
蘇母在家裡可謂說一不二,家裡的大事基本都是媽媽拿主意和做決定。讓丈夫蘇大成成了徹頭徹尾的隱形人,窩囊得很。在家裡,他沒有話語權,妻子一打女兒,他趕緊上廁所;想在飯桌上給女兒夾塊肉,躲躲閃閃最後也沒敢。
蘇母的話語裡,充滿了對父親的指責和瞧不起。而被賣了房子委屈的女兒也曾聲嘶力竭對著父親控訴:“不是我瞧不起你,只是從小我媽一打我,你就往廁所跑,只要罵我,你就看報紙,你還像個父親嗎?”當蘇母去世後,蘇大強把多年的壓抑一洗而空,在子女家各種作妖。
而3個孩子也培養的著實算不上好。大兒子愚孝,二兒子媽寶,女兒嚴重缺愛。這都是因為蘇母太過強勢的結果。喬治·赫伯特曾說:“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媽媽越強勢,對家庭的毀滅性越大。一個強勢的母親,容易造就一個不靠譜的父親,養出一個懦弱的兒子,和霸道的女兒。這樣的家庭也會是一種扭曲的關係,都是源於夫妻關係不好,家庭中缺愛。
二、每個偏愛,都有代價,多孩家庭的紛爭根源,不是兄弟姐妹的分愛,而是父母的不公正 。我認為《都挺好》,這部電視劇中給人最真實,最深刻的一個知識,就是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偏心,要把自己的疼愛平均的分給每一個孩子。
蘇母重男輕女很嚴重,在任何事上都偏愛明玉的兩個哥哥。所以明玉在蘇家的日子並不好過,被要求分擔家務、給哥哥洗衣服;不配擁有雞蛋和火腿、牛奶果汁,中考也不配擁有媽媽買的複習資料;本可以憑實力上清華,卻被嫌學費太貴,只能放棄夢想,去了能拿補助的普通師範學校。而蘇母為了給上斯坦福的大哥湊學費,甚至把她的房間賣了……這種偏心,除了造成極深的母女隔閡,還影響了明玉兄妹的關係。
其實很多的家庭都會有重男輕女的那種思想,就像這部電視劇裡的一樣,我認為所有當父母的一定要記住這一點,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都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對待兒子和對待女兒都要一樣的心思。
有的家長可能會特別不注意,覺得女兒應該讓著兒子,不管發生了什麼錯,都會為兒子逃脫錯誤。這會給一個女孩子造成心理上特別大的陰影,並且這種陰影永遠無法治癒,只能一直跟隨著她。當一個孩子的父母是不需要任何考核的,父母不能保證給孩子多大的經濟能力,但是一定要在情感上盡力滿足孩子。
三、家往往是最傷人的地方最能輕易把人擊敗打垮的,往往不是社會、不是職場、不是別人,而是我們所謂避風港的家。《都挺好》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家都是家,不是所有的親人都是親人。以最殘酷方式傷你,讓你最無力反抗的,往往就是你最親的人。
四、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網路上有一個熱詞“喪偶式育兒”,指女性操持著家中的大事小事,既要工作又要帶孩子,好像撫養孩子的主要是妻子,而丈夫卻不管不問。 比如在劇中所看到的蘇明玉在大學中和母親吵架,曾多次向身旁的父親求助“爸,您說句話啊”。可是父親總是一言不發,藉機離開母女倆的戰場。在現實生活中像蘇父這樣不管不問的父親很少,但是因為工作忙、沒時間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席的父母很多很多。父親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他不僅是孩子的供養者、引領者和榜樣,也必須承擔對孩子的陪伴、支援、鼓勵和迴應的責任。
-
6 # 想太多的貓
這部劇,之所以能在一向不被看好的家庭倫理劇中脫穎而出,我覺得跟其反映的社會現實有莫大的關係。
這部劇每一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我們現實中的影子,無論是重男輕女也好,媽寶男也罷,甚至在一個家庭中父母雙方強弱懸殊,這都塑造了一個家庭的模型。
下面談談我的觀點:
一、夫妻關係永遠要高於親子關係劇中蘇母太過強勢,與蘇大強的懦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孩子們也有樣學樣,對這個沒有存在感的父親,幾乎沒有尊重。父親角色在這個家庭若有若無,隱形的喪偶式育兒,給孩子們帶來很深的影響。
蘇明哲好面子,因為他一直以來是這個家的期望,榮譽擔當,他有很重的偶像包袱;蘇明成有暴力傾向,蘇母的事事順從,讓蘇明成一直順風順水,成長沒有挫折,他的抗挫能力非常差,一有問題,心理不能承受,只會靠暴力解決;蘇明玉性格偏激,沒有被家庭善待過的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要用自己冷漠的外表來包裹自己脆弱的內心,儘管職場上她所向披靡,但在生活中她處理事情就不是很柔軟。
這都跟父母的教育脫不了干係。
二、兄弟姐妹和睦,是父母留下最寶貴的財產比起房產,金錢,兄弟姐妹是父母留下最珍貴的財產,但是這對父母把孩子們搞得四分五裂。父母教育天平的傾斜,讓孩子的內心也得不到平衡,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一個家庭的和睦,最大的粘合劑來自父母。在劇中,明成明玉兄妹打架,蘇母總是呵斥明玉,她犯了大忌,孩子們之間的事情,他們有自己的處理方式,父母要麼不要管,要麼就要各打五十大板,這樣才是公平。
像蘇母一樣,顯而易見的偏心,讓明玉的內心備受刺激,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那一個,他們兩兄妹不和睦也就不足為奇了。
看到大結局的時候,蘇大強告訴他們要相互扶持,相互關愛,家庭的氛圍一下子就溫馨起來,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不會有這麼明顯的效果,這只是電視劇給我們留下了一點溫暖的念想。
但是,很明顯,一個家庭兄弟姐妹是未來的主力,他們能夠和諧相處,這個家就不會散。
二、不麻煩子女,是父母最後一滴愛這一點,蘇大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他把麻煩子女,發揮的淋漓盡致,簡直作到無法無天的地步。
明成哭訴的那一段,深感無奈,子女覺得自己已經掏心掏肺,但是供需永遠達不到統一。我們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父母,都不願意給子女添麻煩,當然,我不是提倡這樣,父母有權利過他們想過的生活,他們在晚年的時候,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這是好事。
但是如果父母的強勢介入,把兒女的小家庭搞得雞犬不寧,我覺得這是做父母的失職。就像劇中,因為蘇大強,明成離婚,明玉分手,明哲的小家也面臨危機。
父母可以把需求提出來,但是不應該挑撥離間兄妹感情,為了爭取自己的一點利益,不顧子女的生活。生命是一場輪迴,你中什麼因,得什麼果。
我們始終提倡孝道,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兒女,我們都應該尊重和孝敬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作為父母,也應該保持長輩的風範,起到表率作用,家和萬事興。
以上,感謝閱讀。
-
7 # 微笑有磁場
《都挺好》是最近最火,最反應現實的一部電視劇,電視中的每個角色在社會中都有照影,很有觀看和思考的好劇。
就你這個問題,在電視劇大結局的最後一個鏡頭,姚晨看到小時候,看到了自己的哭泣,看到了媽媽過來的陪伴,這就是家,沒有仇,沒有恨,充滿著愛的家。
-
8 # 湘西張飛
折射了很多問題啊,重男輕女,家庭教育缺失,養老問題,還有中國的傳統思想,電視劇演的有些太極端,現在很多家庭也是很和睦的。
回覆列表
母親去世。
兒女們放下手頭的事兒奔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總得讓老人家安安心心的走吧?
偏偏這家子的兄妹,十幾年沒見面,在這麼重要的日子裡,居然都能吵起來,女兒更是對父母沒有一絲的敬畏之心,你說氣不氣?
一家人,什麼仇什麼怨?
別問,問就是——
《都挺好》
這是中國家庭中非常典型的一種代表,“家醜不可外揚”的思想早已深深的根植於每個華人的大腦,隨著血液與基因,穩穩的紮根於心底。
但《都挺好》這部劇,偏偏要把一個五口之家中每個成員心底深藏的傷口擰出來,用放大鏡展示給觀眾看。
老大蘇明哲,乖孩子尖子生,是兄妹的榜樣,家族的榮耀。清華畢業之後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也是對父母是最有孝心的一個,得知母親去世,冒著被公司辭退的風險緊急回國。
老二蘇明成,是對著母親遺像哭的最兇的一個,尤其人越多,哭得便越兇,扭頭便像個沒事人,家庭條件表面看起來不錯。
老三蘇明心,以冷酷無情的姿態出場,去接大哥的時候,無視大哥的悲傷;在二哥哭的最悲傷的時候像個沒事人一樣玩手機,對誰都是冷冰冰的態度。
這樣看來,老三似乎是最討觀眾嫌的那個,怎麼會有這樣的女兒?
但不到半集,彈幕風向突變,觀眾將老大老二和他們的父親母親輪番罵了一遍,轉頭去心疼可憐的老三。
原因很簡單:重男輕女。
平時當我們談到這一話題,總是用一句輕飄飄的話來結束這個沉重的話題:舊思想留下的惡果,以後都會好的。
但對於那些真正經歷過這樣家庭的人來說,那種苦悶與絕望,是別人永遠都不能想象的。
回到家,迎接你是母親嫌棄的表情,有再多的功課也要先幫弟弟洗衣服,弟弟玩遊戲吵你?不好意思,申訴無效,要是連哥哥也被吵到了呢?那不行,母親肯定是要在這個時候出馬的。
老大考上了斯坦福大學,錢不夠怎麼辦?把女兒的房子賣了吧!
老二沒考上大學怎麼辦?砸鍋賣鐵也要上!
還是不要砸鍋賣鐵了,女兒,你就別想著清華了,去讀個免費師範吧!
這就是老三蘇明心從小到大的生存環境,媽媽重男輕女的觀念令人髮指,爸爸又是個對媽媽言聽計從的軟弱男。
她有多可憐呢?
一家五口在桌上吃飯,媽媽給兩個哥哥都夾了雞腿,唯獨連看都不願意看她一眼。爸爸看不過去也想給她加一塊,被倔強的她拒絕後立馬縮回了手,生怕再多勸一次就會迎來媳婦兒的罵聲。
無力、絕望,清華的夢想對她來說,實在太遙遠,原因不在成績,而在家庭。
但極為諷刺的是,媽媽去世後的墓地、喪事從費用到人工,全都是她一手操辦,就連媽媽去世的細節,也是她最為了解。
這還不算,她仍舊是曾經在家裡被欺負的那個女孩兒,大哥責怪她媽媽去世時不在身邊,二哥罵她是個白眼狼。
有意思的是,他們姐弟的名字:
蘇明哲,或許是個巧合,本身便有明哲保身之意,在去往國外後,便遠離家裡這淌渾水,雖說嘴上說的最多,但實際做的最少。另外,難道他不知道自己上大學的錢是怎麼來的?
他只是不說。
蘇明成,嬌兒等於毀兒,雖名明成,卻始終一事無成,是個典型的啃老族,就連他爸身上那點可憐的養老錢也不想放過。不論明心為父母做了多少揹負多少委屈,始終認為她是個白眼狼。
他心都沒成。
蘇明心,委屈可以忍,夢想可以拼命實現。但她的心,卻始終茫然。對於一個成長在那種家庭的人來說,從小便沒有學會愛與被愛。一方面,她想與這個冷漠的家庭徹底一刀兩斷,另一方面,血濃於水的親情羈絆卻始終拽著她。
很多人會想到《歡樂頌》種的樊勝美,同樣的家庭,同樣的不公,同樣被逼著撫養父母與家中男孩。
但實際上,明心相對樊勝美,還要可憐的多。
樊勝美,有著一顆明確的心支撐著自己,不管父母待我如何,都要善待他們,你可以說是傻,也可以說是善良。
而明心,她是一個矛盾體,在打算與家庭徹底決裂的時候,卻總是割捨不下那份真正存在的親情,看到父親可憐巴巴的樣子總會心軟。
想原諒,做不到。想放棄,捨不得。
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母親的葬禮上,她與二哥鬧翻,扭頭離去之後,在車座上大哭。
看到自己手臂上戴著的黑色臂章,她發瘋似的用力去扯,扯下之後卻又怔怔的看著它。
正像那困擾自己幾十年的親情,扯斷難,扔掉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