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隱者康司馬
-
2 # 倚樓飲雨
用馬謖算是用錯了人,但是當時也沒有更好的選擇。為了迷惑和牽制曹魏東部的援軍,諸葛亮派遣趙雲率領一支偏師從斜谷、箕谷北上。而趙雲的表現非常出色,將曹真的援軍牽制在斜谷北口直到北伐結束。三郡投降後,蜀漢軍主力在短時間內狂飆突進了數百里,包圍了尚未投降的隴西郡治所上邽以及隴西屬縣,蜀漢只有魏延能如此指揮。除了趙雲和魏延,其他人根本沒有能力去阻擋張郃,更不要說司馬懿。當時馬謖也算是小有名氣,在七擒孟獲過程中,想出過很多好計謀!而且荊州馬氏五常,早有名氣,只是缺少獨自帶兵的經驗,劉備臨死前,告訴諸葛亮馬謖不堪大用,但是蜀漢有能力的年輕人,基本都死在夷陵,只能用馬謖!
至於跟錯人,根本沒有任何邏輯!魏蜀吳三國,魏華人才最多,荀彧,程昱,郭嘉,劉曄,賈詡,荀攸...根本沒有諸葛亮施展才能的機會!而且諸葛家世居徐州琅琊,曹操屠徐州時,跟哥哥諸葛瑾逃難到荊州,根本不可能投靠曹操!至於東吳,更沒有諸葛亮的容身之處,東吳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氏族掌握朝堂,孫策時還可以,到孫權掌權,基本就是孫氏和東吳四大家族抗衡!陸家的陸遜,陸抗,朱家的朱恆,朱治,顧家的顧雍,張家的張昭張溫,基本控制著朝堂,但是也一直在保護著東吳!而且東吳的人很排外,諸葛亮很難插手。只有劉備適合,劉備是漢氏宗親,本身佔有大意,其次當時徐庶剛離開,劉備手下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助他,諸葛亮這時候去投奔,有充足的空間發揮自己才能,在拿下益州漢中後,劉備已然不太聽諸葛亮的話了,包括漢中之戰也是法證指揮的,但是後來這些人都死了,諸葛亮才又把蜀漢的權利都掌握!而且託孤大臣不止諸葛亮一人,還有李嚴,只是後來李嚴離開了。
-
3 # 打工人董
劉備是諸葛亮的伯樂,跟劉備沒錯,幫助劉備分裂國土和給老百姓造成的損失與傷害是大錯,也阻礙了整體經濟的發展;
諸葛亮用馬稷,把他的權位放的高了,作為別人的副手可以;
-
4 # 笑談古今中外天下事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傳聞,舉世皆知,正因為諸葛亮輕信了馬謖,所以導致街亭失守,也就是因為街亭的失守,所以間接性的導致了蜀國的滅亡,讓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活活被累死,吐血而亡。諸葛亮就因為相信了馬謖的軍事理論知識,卻忘記了馬謖其實並沒有實戰的經驗,全都是紙上談兵,所以諸葛亮是非常後悔的。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爭得天下。諸葛亮也盡心盡力的輔佐劉備,成就了蜀國大業。但是諸葛亮在跟隨劉備的時候,也發現劉備有很多弊病,比如說劉備的心地太過善良,太過軟弱,關羽華容道放走了曹操,他念及兄弟情不論罪處分,所以有很多人就因為這樣無視軍令,違背軍令;再比如說劉備的目光太過於短淺,漢水之戰開始的時候,他只是想抓走夏侯淳而已,並沒想到會留下後患;再比如說劉備識人不清,就比如像趙雲這樣的優秀人才,只是給予他一個護衛將軍的職位。因為這一系列的弊病,就能看出來,諸葛亮後悔跟錯了這個人,因為跟錯了人,哪怕再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也改變不了蜀國最終會滅亡的形勢。
-
5 # 富元製作
首先馬謖是個軍事天才,是個參謀型,善於軍事奇謀,也許略差於法正,卻給諸葛亮出的建議策劃還是不錯的。
曹操是個軍事天才,但是手下卻有個參謀團,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劉曄賈詡等組成,為曹操在決策上做出了巨大貢獻,曹操卻從不讓參謀團成員獨立領軍。曾經留守兗州都是荀彧和夏侯惇共同治理防禦呂布,畢竟參謀團統軍還是很大欠缺的。
但是看看諸葛亮集團,好像除了楊儀姜維等極少數親信外,根本沒有所謂參謀團,突然讓馬謖獨立統軍,這很明顯諸葛亮不善於用人,最起碼讓馬謖和魏延或趙雲共同協作。這些只能說明諸葛亮個人能力有餘,人才管理和運用上確實很大的不足。
選擇劉備沒有跟錯人,劉備確是明主,但是實力太差,拼盡了幾十年才打下三分之一的初級基礎,與強大的雄厚曹魏相比,差距不是一星半點,諸葛亮應該按照兩代至三代人的時間設計一統天下的規劃,起碼劉備打下兩川,馬上就是要十年的修生養息,穩定兩川,治理鞏固荊州,發展人才,以待時機,這些說明諸葛亮過於急功近利,注重個人成就名聲了,
-
6 # 朕驚歷史
諸葛亮讓馬謖去守街亭,也是出於蜀漢人才少的無奈之舉。街亭失守導致的北伐失敗,想到劉備馬謖不可大用的話,諸葛亮懊悔不已。
諸葛亮當時能用的人並不多,趙雲魏延都有其他任務,其他能隨行出征,獨當一面的將領也不多,諸葛亮就想到常跟隨在自己身邊幫忙出謀劃策馬謖,也是他精心培育的接班人,想他軍事理論說的頭頭是道,且大多符合自己的想法,獨當重任應該也可以,於是就讓他歷練歷練。只不過第一個任務就太重,結果馬謖失敗了。這確實是諸葛亮用人的失算。
諸葛亮跟隨劉備,是劉備三請才出山的,這也可見劉備陣營人才的匱乏,劉備對人才的重視與尊重。諸葛亮大概認為去劉備處能大展宏圖,劉備事業處於困難時期,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此時劉備來請必能得到重用
。
如果諸葛亮去曹操處,大概會像徐庶那樣在曹操眾多謀士中成為平凡一員。曹操手下猛將如雲,很多像張遼這的大將又有謀略,像徐庶這種在劉備處時展現了才能被程昱說比他勝十倍的人,都在曹魏處被埋沒,諸葛亮辛辛苦苦北伐時人家在曹魏那裡卻能退休在家了,可見去曹魏那裡不會有太多作為。
當初赤壁大戰前,在孫吳處,諸葛亮倍受周瑜排擠妒忌,而孫吳大多文武官員也不太瞧的起他,而引發了舌戰群儒。孫吳當時已立三世,也不會像劉備這樣急需人才去建立新事業,重要的任務是坐穩江東,鞏固家業。所以在孫吳處劉備也不會像在劉備處擁有更多機會去建立功業,成為開國功臣,更成為丞相掌握大權去主持北伐事業。
-
7 # 又是一年春風
街亭之戰是諸葛亮北伐的一個轉折點,街亭之戰諸葛亮慘敗,北伐也因此走到了盡頭。要說起街亭之戰的失利,主要是因為諸葛亮錯用了馬謖。那時候諸葛亮身邊並不缺乏良將,趙雲、魏廷和吳懿等人都有能力勝任街亭之戰,並且能夠比馬謖做的好。劉備識人善用,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將諸葛亮收到麾下。在《三國志》中曾有記載,劉備在駕崩前曾告誡諸葛要慎用馬謖,馬謖的能力被誇大,不能受到重用。當時魏廷的能力要比馬謖強很多,而且魏廷也在諸葛亮的手下供他差遣,那諸葛亮為何不派魏延鎮守街亭,而要用紙上談兵的馬謖?諸葛亮之所以重用馬謖,是有很大的一個淵源的。建興三年時,諸葛亮要率領軍隊去南中討伐在劉備死後背叛的雍闓。
馬謖在十里送軍途中,受諸葛亮所託為他制定計劃。馬謖根據南中和此時蜀國的形勢,讓諸葛亮採用心理戰的打法,勸南中的叛臣迴歸。諸葛亮採用了馬謖的建議,用很短的時間就讓南中統一,民心迴歸了蜀國。而且,因為諸葛亮的威懾力,南中不敢再造反。馬謖這一妙計,將南中收拾的服服貼貼,給諸葛亮省掉了很多麻煩。馬謖這個計策具有長遠的利益,它不僅穩定了南中的人心,最重要的是這為諸葛亮的北伐做好了鋪墊,給北伐打下了一個非常良好的政治基礎。馬謖也因為這個計策,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陡然提升,他常常為諸葛亮出謀劃策,成為了諸葛亮身邊的一個紅人。諸葛亮同馬良的關係十分密切,馬良與諸葛亮是拜把子兄弟,因為諸葛亮年長,馬良尊稱諸葛亮為兄長。
而這個馬良,又是馬謖的兄長,這層關係在這,難免會留個後門,所以說諸葛亮也是在提攜馬謖。而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讓馬謖主戰,又何嘗不是對他的一種偏袒,想讓馬謖立功呢?而馬謖一敗,同時也表現了劉備的識人之能。而諸葛亮放置魏廷不用,不僅僅是因為諸葛亮和魏廷在軍事思想和戰略上有很大的差異,而是因為諸葛亮只是看重魏廷的作戰能力和威名,並不想讓他功勞太盛。筆者認為,諸葛亮雖然有過人的才華,他能夠在政治上攪弄風雲,但是他並不是一個會打仗的人。在《三國志》中曾對諸葛亮有著明確的點評,諸葛亮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但是他卻不是一個優秀的將領。
如果諸葛亮懂得打仗,他就不會因為對武將的偏見而對魏廷置之不理。就因為馬謖的一個計策,就重用馬謖,將其他的能臣將帥拋在腦後,這也是諸葛亮的一大敗筆。馬謖確實很有才華,但是也是基於謀臣的基礎上,真的叫馬謖去打仗,對他而言還是很有難度的。可是諸葛亮不明白這個道理,倘若他沒有偏見,能夠一視同仁,選擇任用魏廷鎮守街亭,北伐也不會在此滿盤皆輸,蜀國的氣數也不會那麼早的衰敗下去。
-
8 # 明貞
諸葛是逆命式人物,命即道也!逆命而行的人不太會有好結果!如屈原諸葛稽康岳飛等!司馬懿見道之人!評諸葛字字見血到位: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劃中,破不久矣!私性物慾即道即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馬謖廣讀兵書聰明好學,但紙上談兵謀深而虛,故得諸葛喜愛,是價值觀相融!劉備重情仁義,也符合諸葛亮之良知正義追求!他不太可能去認同曹操孫權之務實自私,這是諸葛個人品性的必然!勿以成敗論品德,勿以真假定是非,真也不過強者意志之規定,並非自性之流露!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如以見於真,一切皆非真,求真不是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
9 # 良人執戟2
【快速瀏覽】 諸葛亮用馬謖為前鋒,屬於戰術上的失誤,諸葛亮有“用人不察”的責任。跟隨劉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如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 火就燥,雲從龍 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
1.]關於使用馬謖
諸葛亮對待北伐的開局初戰,十分謹慎,首先表現在用了四年的時間平定南中之亂,一是保證戰略後方的穩定,二是利用了南中大量的資源如金、銀、戰馬用於北伐。
諸葛亮謹慎的具體表現在首戰主攻方向的選擇上即從祁山進攻。
建興六年(228)春正月,諸葛亮派趙雲,鄧芝兩員大將在東邊的褒斜道(讀爺)虛張聲勢,造成對方以為主攻方向是這裡。而自
己則指揮大部隊突然進攻曹魏西邊的祁山,這種用於武術門派的“指東打西”招數果然有效,一時西線戰事升溫,曹魏在此處遠離關中後方,而且這裡曾經是蜀大將馬超的舊地,曹魏緊張、焦慮,所以諸葛亮的初戰方針是正確的。
然而,世事無常,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擔任先鋒大將的馬謖,因為實戰經驗的缺乏,跑到山上去建立營寨,連穩健的王平都勸不住意氣風發的主將,只好自己分兵一千多人駐紮山下,以防萬一。
屯兵山上,當然是易守難攻,但是水源問題可以一招致守軍於死地,而這個慘痛的教訓,在1718年後,一個高階將領又重複再犯,致使全軍覆滅。這就是什麼叫“世界”的定義。
紙上談兵的馬謖被曹魏名將張郃擊敗,一副好牌打的稀爛,戰局逆轉。諸葛亮望著己是初春時節的祁山風光,改用鵝毛扇遙指回川之路,沮喪心情可想而知!
馬謖當斬,諸葛亮有很大的責任。
2]諸葛亮終身輔佐劉備父子兩代,這是命運使然,不存在對與錯。
當劉備四處奔走,寄人籬下的時間達七年之久,而遠在襄陽,諸葛亮也在此生活了十二年,從16歲的追風少年到二十七歲的壯志青年。
什麼原因使他能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在此一呆就是十多年呢?難道這裡真的是桃花朵朵開的隆中桃源?
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這裡有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秩序,叧一個原因昰這裡有一個很優秀的文化圈子。這裡的荊州學派領軍人物司馬徽、龐德公、徐庶都和諸葛亮關係密切。
諸葛亮不是在這裡賦閒,他在學習、讀書,他的志向就是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空閒時間就抱膝而坐,對著丘陵河谷高聲歌唱巜梁父吟》,這種充滿山東特色的歌曲,是他“欲乘風歸去”的豪情壯志。
被 司馬徽和龐德公稱為“臥龍”的諸葛亮為什麼二十七歲以前都一直在臥龍躬耕呢?
他在忍耐中等待,等待那個《乾卦》九五爻所言的“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隆中東面二十里的襄陽,就是荊州王劉表,但是,他不願去。
襄陽向北就是曹操地盤,曹操正缺少謀士,思賢若渴,但是,他不願去。
因為他們都不是諸葛亮心目中的“大人”。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絕非“池中物”,他要等待一位“雄才大略的英傑”,此人不但“胸有大志,”而且氣度開闊,懂得賞識和重用人才;另外,這個“大人”身邊人才緊缺,無人可與自己一較高下。
這些條件具備了,才能給諸葛亮提供充分施展自己文韜武略、呼風喚雨才華的空間。
顯然劉表和曹操都不是理想人選。
這個問題有點象現在的大齡青年,本身就是“高、富、白”,所以“寧缺毋濫”。
建安六年(201),劉備身揣衣帶詔,遭到曹操的天涯追殺,從中原逃到荊州襄陽,投靠宗親劉表。
暫時的安定,使早過“四十而不惑”的劉備痛定思痛,認真的反思後,他認為自己缺少一位思想策略家,這是他最大的失策,也是當務之急。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餘不多說,為什麼三顧,竊以為諸葛亮在思考,在觀察,當然,更大的原因是被劉備的誠意打動。
於是,漢未群雄逐鹿中的一個小山村,卻是“風雲際會”,諸葛亮的巜出師表》向戰雲密佈的群雄宣佈一一我來了!
-
10 # 會跳高的豬
不請也來,隨便侃侃。
諸葛亮用馬謖、跟劉備,算不算用錯人和跟錯人?我認為,當然不算,甚至馬謖、劉備都是優中之優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分別來看。
一、馬謖
馬謖是馬良之弟,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本土派。此人自從跟隨劉備入蜀後,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綿竹,入蜀要地;成都,蜀漢的中心。能當上這兩個地方的太守,足以見得馬謖具有相當的政治才能。這就好比如今的北京、上海,能夠做到這兩個市市長級別的官員,其能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方面,馬謖表現出來的才器也足以令人環顧。比如在諸葛亮率軍討伐南中雍闓時,馬謖就積極出謀劃策,認為南中的地形險要、路途遙遠,易守難攻,即使一時之間依靠武力將其擊潰,他們也會很快再次反叛。並提出依據兵法,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才促使了後面諸葛亮七擒孟獲,使得南中心悅誠服的佳話。
當然,馬謖最為被人詬病的便是街亭之敗。現在的大多數觀點都是指責馬謖死讀兵書,用兵經驗欠缺,紙上談兵,最終引得大敗。然而,我認為,仔細考究之下,馬謖之死貌似有點冤枉。
眾做周知,街亭是通往安定,北上伐魏的咽喉要道,同時也是魏軍進入南安與天水的通道。魏蜀雙方都知道他的重要性,馬謖不會不知道。況且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問題其實並不是佔領多少地,俘虜了所少兵,而是沒錢,沒軍糧。派兵佈陣固然重要,但是軍隊的後勤保障更重要。因此,只要魏國大軍來襲,街亭換誰都守不住。
我猜想,大概馬謖是知道街亭是守不住的,便想棋行險招,依山據險,自高而下,來一場以少勝多的大捷,來為丞相的後勤工作爭取時間。
可惜,終究是失敗的。可悲,可嘆,俱往矣,一切都沒人知道了。
二、劉備
說道劉備,作為漢末群雄中最為突出的人物之一,其實是很有特點和優勢的。三顧茅廬,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我想大概有兩個。
1.皇族後裔,名正言順。
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覺得劉備和劉秀比較像?這二人都是皇族後裔,又都是沒落家庭,更是遭逢亂世。在亂世之時,有一個皇族的身份是很有優勢的。華人歷來都講究師出有名,以劉備興復大漢為旗幟,一是可以號召仍然忠於漢室朝廷的大小將領,二是可以名正言順地攻伐其他割據軍閥,這也是劉備方一直在強調的“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道理。諸位不妨去翻翻三國演義,這句話自始至終都掛在劉備的嘴邊。
因此,諸葛亮要選擇,必然要選“真正正義”的一方,這也符合傳統中國士族的忠誠信仰。
2.士少兵微,大有可圖。
上面說諸葛亮要選擇皇族後裔,那為什麼不選擇劉表,劉璋呢?因為劉備人少啊!仔細想想,假如你是某領域的技術高手,是去一家只有你會該技術的公司,還是去一家人人都會的公司?劉表、劉璋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或許更本不起眼。然而,跟著劉備,諸葛亮是當之無愧的軍師。況且,其蟄伏隆中之時,常自比管仲、樂毅,此二人都是春秋戰國時扶持弱小以成就強國的典型代表。跟了劉備,諸葛亮更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更有發揮的空間。
因此,關於諸葛亮選擇馬謖,選擇劉備,我相信以他的智慧,絕對是經過縝密的考慮,說其用錯人、跟錯人其實太籠統化了。
因為,一個人的智慧再高,也猜不透歷史的程序。
這就是歷史的玄妙之處。
-
11 # 理想變現實
諸葛亮慧眼識人,用馬謖沒有錯,馬謖也是名門之後也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可惜沒有打仗的實戰經驗又過於紙上談兵最後失守街亭錯失戰機,由於馬謖已經立了軍令狀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揮淚斬馬謖已定軍心;劉備乃漢室宗親劉邦後世,為人善良、謙虛、重感情,更是三顧茅廬請諸葛;英雄相惜諸葛亮被感動立志效力於劉備,劉備也重用諸葛亮把一切軍權都交與其指揮可見多麼信任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跟錯人;無奈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又好色把大好江山斷送!
-
12 # Xiayeqiang
諸葛亮先不說用人和跟對人這方面的問題。先說他的整個戰略規劃就有問。他要復興漢室這在當時,整個社會都拋棄漢朝政府,他一人能有多大能力拯救漢朝?再說他在實際戰略構想上,是荊州作為戰略支點,以孫劉聯盟為軸線,再謀奪益州。最後殲滅曹操和孫乾。這本身就是不可能實現。劉備集團只要攻取益州,就會暴露整個戰略計劃。曹操集團和孫乾集團必然要對劉備集團發起攻擊。劉備集團只能得到不太穩固戰略基地。把劉備集團困死在益州。三分天下的局面出現,他們誰也沒有能力戰勝誰!
-
13 # 瑪雅古堡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爭議就是是否跟對人,然後就是北伐,而北伐中最大的遺恨便是錯用馬謖導致首次北伐失利,首戰失利歷來為兵家大忌,這為諸葛亮北伐失敗增添了悲劇色彩。
首次北伐失利,確實是諸葛亮用人不善首先我們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言過其實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就有提醒,馬謖其人並不是一無是處,當年出使吳國不卑不亢,孫權都誇他有口才有膽識,諸葛亮常說馬謖之才不遜於陸遜,諸葛亮能給這麼高評價說明馬謖其人絕不是空有其表的花架子,只是諸葛亮跟馬謖相處二十多年,大多在帳內討論兵法,理論很紮實只是缺少實戰磨鍊,這種人肚子裡有墨水說起來一定是頭頭是道,所以做個文臣使節絕對是萬里挑一,這就是為什麼當年出使吳國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讓孫權當眾烹煮了魏國使臣,有力的鞏固了孫劉聯盟。
剛才我們說了馬謖跟了諸葛亮二十年一直是參軍,就是幫諸葛亮作陪練,參謀軍事戰略,卻從未親自帶過兵,第一次帶兵打仗就被委以重任讓馬謖自滿情緒空前高漲,雖然諸葛亮安排了王平做副將但是依然沒壓住馬謖的狂妄自大,最終造成街亭失守,全軍被牽連,終釀大禍,這本來是最可能力挽狂瀾的一戰,也是北伐成功率最高的機會,就這麼失之交臂。然後就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悲劇一幕。
從上面這段分析可以看出,諸葛亮安排馬謖守街亭確實是用人不善,可能是諸葛亮求才心切想盡快為蜀國輸入生力軍,但最終天不遂人願,終因馬謖實踐欠缺造成歷史悲劇,也就是馬謖被殺造成蜀漢人才斷層,試想若馬謖逃過一死,有了痛失街亭的教訓,或許能促使他成為將帥之才,魏延也不會被害,歷史也可能被重寫。
諸葛亮用馬謖是用人不善,那麼跟劉備也跟錯了嗎?大家都知道三顧茅廬已然成了佳話,劉備先後三次登門拜訪才請得諸葛亮出山,對劉備而言諸葛亮是大才,自己真的是打心眼裡喜歡,自從諸葛亮當了軍師,劉備如虎添翼,開始轉敗為贏,像開掛一般,劉備對諸葛亮也是信任有加,萬事順從。
士為知己者死,對諸葛亮而言劉備給了他一展拳腳的機會,成就了千古一相,同時諸葛亮也成就了劉備最輝煌的人生,若諸葛亮跟了曹操恐會像徐庶一樣毫無用武之地,最終被埋沒,我想諸葛亮未曾後悔過,他也沒有跟錯人。
-
14 # 步武堂
我個人的觀點,諸葛亮在守街亭的任務上用錯了馬謖,但是輔佐劉備卻是諸葛亮正確的選擇。
諸葛亮用錯馬謖 ,並非是馬謖自己的過錯,諸葛亮在“用錯馬謖”這個問題上反映出的是諸葛亮“識人不明,用人無當”。確切的講,與其說諸葛亮“用錯馬謖”不如說是“錯用馬謖”。
馬謖此人並非“庸才”,這個人真的是“熟讀兵書”並且是“胸有韜略”,能夠得到諸葛亮的賞識,絕非等閒之輩。但是,馬謖之才並非“能征善戰”而是“參贊謀略”,簡單的講,馬謖是一個“參謀長”的好材料,但並不是“帶兵打仗”的好將領,讓他當領兵大將的確是“用錯了地方”。
馬謖本人一直在諸葛亮身邊當著一個非常稱職的“高階參謀”和“知心幕僚”的角色,這個角色馬謖得心應手,但是這位“熟讀兵書”的“幕僚之才”卻為了證明自己的本領絕非“紙上談兵”,在“守街亭”這樣一個事關全域性的重大軍事行動上主動請纓,其實就是“逞一時之能”。
諸葛亮在馬謖的再三請求之下,居然也會“冒險”,答應了馬謖的請求,這就是諸葛亮的“致命錯誤”,這樣的錯誤,諸葛亮犯了不止一次。馬謖之前無論是用關羽守荊州還是固執的不用魏延,都是“識人不明”的具體表現。當然,關羽守荊州是諸葛亮按照劉備的意思辦的。
諸葛亮答應了馬謖,其實也就徹底的害了馬謖,馬謖沒有“自知之明”,諸葛亮更沒有“識人之明”。好在諸葛亮還是有冷靜的一面,比如派王平協助馬謖,讓馬謖依山紮寨,並要求馬謖第一時間彙報紮寨的情況。但是,這些其實是於事無補。
馬謖當了“主帥”,把真刀真槍的廝殺當做了實踐“兵法”的遊戲,他還真的就是“紙上談兵”,馬謖的紙上談兵作為參謀或幕僚算有一用,但真刀真槍的打仗,就是個“銀樣蠟槍頭”。丟了街亭的馬謖,也給諸葛亮帶來了幾乎是“滅頂之災”。“空城計”儘管很精彩,但是其實質是諸葛亮自吞苦果的無奈之舉。若不是司馬懿心裡裝著“養寇自重”的心思,他在城頭撫琴未必就能“嚇跑司馬懿”。
以司馬懿的城府和韜略,未必看不出諸葛亮坦然撫琴背後的“汗流浹背”。
而諸葛亮輔佐劉備卻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這個“正確選擇”是從結果來看的,諸葛亮輔佐劉備,最終還是幫著劉備成為了蜀漢的皇帝。可以說,劉備的“大業”沒有諸葛亮的全力輔佐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輔佐劉備是諸葛亮“唯一的選擇”,諸葛亮之所以“躬耕南陽”其實就是在觀察和等待。觀察的是當時的各路諸侯紛爭的形勢,等待的是他可以輔佐的“主公”。諸葛亮之所以沒有投奔曹操,也沒有孫權派人前來邀請加盟,說到底是諸葛亮的“謀略”曹操“用不上”,孫權“看不上”。
從地理位置來看,江東的孫權離諸葛亮的躬耕之地(襄陽)最近,諸葛亮也在不時地借朋友之口給自己“做廣告”——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
但是孫權似乎並不買賬。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就在孫權的手下當謀士,假如孫權對諸葛亮真的動心,似乎更有地利之便。孫權並未這麼做。說到底是諸葛亮的“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的戰略眼光未必可以打動孫權——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理論當中孫權已經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
而對於曹操而言,諸葛亮的能力在他那裡算是“用不上”。曹操的“宏圖大志”並非“三分天下”而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統天下才是真正的理想。在曹操的麾下,可以說是“謀士如雲”,郭嘉,荀彧為代表的真正的“國士”,其見識和境界未必不如諸葛亮。曹操也許聽說過諸葛亮之名,但事實證明,曹操對諸葛亮之才未必是能看上眼。
從諸葛亮後來的“成就”來看,他只適合於輔佐劉備這樣的“胸有大志”而實力嚴重不足的“主公”,這樣的主公可以讓諸葛亮有充足的廣闊的發揮空間——劉備幾乎是沒有什麼可以顧及的“資本”可以失去。換句話來說,對於劉備來講其實就是“再壞也不會壞到哪去”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劉備覺得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形勢判斷和讓劉備“有其一”的戰略構想是十分的誘人。
但是,諸葛亮的“兩步走”戰略其實僅僅就是給自己和給劉備一個安慰——先完成三分天下有其一,再實現“恢復漢室”的偉大構想,也就是讓劉備“一統天下”這個“兩步走”,大概劉備本人也不大相信,就是諸葛亮本人也是心虛的,所以在“一統天下”的前面加上了“待天下有變”的前提條件。
其實,劉備也不會天真到相信自己可以“一統天下”,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太誘人而已。於是劉備和諸葛亮一拍即合。
諸葛亮知道自己“不得其時”,所以他選擇了“得其主”。劉備這個“平臺”真的適合諸葛亮“一展宏圖”。
-
15 # 夏雨風
諸葛亮一生唯謹慎。劉備三顧茅廬,看重的是忠義而又有才華。但畢竟諸葛是半路出山,沒有大風大浪的考驗,理論豐富,實戰欠缺。用人是其短板,明知關羽傲慢,剛愎自用,留守荊州,卻沒有相應組成合適領導班子,監督關羽聯吳拒魏丶攻守兼顧的作戰方針。最後州破人亡。
同樣重用馬氏兄弟,忽略魏延等戰將。劉備生前曾囑咐: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言下之意就是善待魏延,可求統一。
可偏重馬而忽視魏。馬紙上談兵丶實戰大敗,大好局面毀於一旦。而後又不重魏延之計,乘魏國君臣之亂時,千里奔襲,出奇制勝。諸葛可能失去了唯一的反敗為勝的良機。蜀漢能統一,就無八司馬之亂丶五胡亂華,中華民族險遭滅頂之災。
諸葛亮跟對人,但錯用人。謹慎小心有餘,大絕殺魄力不足。守成有餘,統一遺撼無緣!
-
16 # 水壺說歷史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他可能用錯了馬謖,但他不會跟錯了劉備,為什麼這麼說,當年諸葛亮隱居隆中,雖有臥龍之名,但無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這點感動了諸葛亮,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在後面也漸漸的由君臣變為知己,而且劉備雖然當時在眾多軍閥中是最不起眼的一個,但他忠於漢室,心繫天下,賢德仁慈,有王者風範,諸葛亮在他身上看到了無限的潛力,所以他在隆中提出三分天下,跟隨劉備下山,輔佐他從什麼都沒有到坐擁兩州之地,之後建國稱帝,而劉備也對諸葛亮十分信任,將內政大權交於諸葛亮,甚至在臨終前託孤於他,足以見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至於為什麼說他用錯了馬謖,馬謖是他最得意的學生,跟隨諸葛亮多年,諸葛亮以為他已經學到了很多,也想提拔馬謖,成為蜀國政權的中堅力量但他沒有想到馬謖雖然跟隨他多年,但他從來沒有給過馬謖歷練的機會,第一次機會就讓他去守街亭,這麼重要的任務應該派遣征戰多年的老將去幹,這是諸葛亮的一個失誤,他的愛才之心可以理解,如果馬謖能成功的完成這個任務,那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重用他,但他失算了,馬謖是一個趙括式的人才,雖然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實戰跟理論有很大的區別,像馬謖這樣只懂書上理論的人,是不能重用的。而諸葛亮也因為這次失誤,白白失去了一次可能會北伐成功的機會。
所以說諸葛亮跟對了劉備,用錯了馬謖。
-
17 # 葉飄刀
用錯人,跟對人
諸葛亮用馬謖,這個確實是屬於用錯人。
但跟劉備有沒有跟錯,這個關鍵就在於諸葛亮的目標是什麼。
諸葛亮的目標如果是天下一統,那麼輔佐三人沒有什麼差別,相對曹操更強,更容易實現目標。但諸葛亮的目標不在此。
諸葛亮的目標在於光復漢室,那麼當時選誰最適合,曹操?荀彧也是這麼想的,結果下場如何?孫權,這個傢伙,要是真忠心漢室,自己後來就不會稱帝了。至於其他漢室宗親,連劉備都不如。
所以實現光復漢室的目標,劉備是唯一的選擇。
-
18 # 嘉陵安漢客
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肯定是不對的。馬謖沒有實際指揮的經驗,本身就難當重任。應該用魏延這樣的宿將,才有可能隨機應變,有效的阻擊敵人。諸葛亮為什麼會用馬謖守街亭?是因為他對這股魏國的援軍到達的時間產生了嚴重的誤判。古代軍隊一般每日行軍40到60裡。張郃率領的這股援軍,每日強行軍110裡以上,十五天就從洛陽到達街亭。比諸葛亮估計的時間快了幾天到十天。當時隴右還有郭淮的軍隊與蜀軍對峙,另外還有一些城池沒有攻下來。諸葛亮的做法是,將強力的將軍和軍隊,用於攻擊郭淮和攻城,企圖儘快將之解決。然後就可以集中兵力,全力對付魏國的援軍。至於街亭,反正敵軍也沒那麼快到,放一支軍隊去警戒就可以了,所以就有了馬謖失街亭。而且這支軍隊的人數實際上也只有幾千人。
諸葛亮為什麼會跟劉備?這個選擇肯定是正確的,這是古代大家族慣用的手法。為了防止家族的血脈斷絕,會使用開枝散葉的方法。把家族的血脈分散到不同的方向去,這樣就可以分散風險。避免一損俱損。而某一支如果發展的好,卻可以一榮俱榮。諸葛亮原籍山東。家族中實際上有三支。諸葛瑾的家族,投靠東吳。諸葛誕的家族,留在曹魏。這兩支發展的都不錯。諸葛亮的家族本來選擇的不是劉備,而是劉表。諸葛亮的家族先是遷移到荊州,諸葛亮的一個姑姑嫁給了劉表。諸葛亮也因此見過劉表,但是據說當時年紀太小,只有19歲,也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因此劉表對他並不重視。後來劉表染病死亡。諸葛亮的家族肯定要找一個新的依附物件。這時候劉備出現了,劉備的某些特質肯定打動了諸葛亮的家族。因此他們選擇了劉備。政治投資,本身就有風險。劉備也並非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如果成功,諸葛亮的家族必然興旺發達。劉備手下當時缺乏文臣,投靠他必然受重視。如果是選擇投靠曹魏,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諸葛亮恐怕也難受重視。所以說從分散風險和考慮受重視程度的方面看。選擇劉備完全是正確的選擇。至於說劉備及其後代,沒能統一天下,那是機率和運氣的問題,是無法預料的。諸葛亮投奔劉備,留下一段傳奇。我個人認為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
19 # 正能量的胖子
馬謖博覽群書,熟知兵法,屬於知識性人才,在此之前一直任參謀,可以說思慮慎密,出謀良多,表現良好,否者諸葛亮也不會把糧路要道交給他,可惜他親臨一線經驗無,更沒有獨自統兵經驗,在戰場只會紙上談兵,可以說諸葛亮將他用錯了地方,若讓他為副或是為幕僚、軍師更佳,算是用錯人吧。
至於跟劉備不算跟錯了人,他自比管仲、樂毅,這兩人都是忠君愛國、力挽狂瀾的英雄式名臣,甚至是接近權臣了,可以說諸葛亮有這種忠君的英雄式情節,從他後期執政就可以看的出來,一個事無鉅細的絕頂聰明人,不會相信其他人的事能做的比他好,這樣為了實現自己的執政理想,肯定要大權在握才行,而當時東吳不說諸葛瑾已經站穩腳跟,就是有張昭、周瑜在,本地有顧雍、陸遜在,都是感情和能力俱全的頂尖人物,過去想掌權難,更不用說曹操自己能力就很強,疑心病又重,連荀彧、郭嘉這種都沒法掌權,他去又能如何,他的英雄式千古名臣在劉備這種既有漢室宗親大義名分,又能三顧茅廬有容人之量的君主是最合適他的,關鍵是劉備還沒有能力強的文臣,確有超強的統兵大將,可以說只要給劉備地盤,諸葛亮就能按照自己想法去執行政令,這不是他最好選擇嘛!
-
20 # 王炳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在神話手筆和歷史手筆下都不能一統而言。首先說諸葛亮和劉備,他不是跟劉備,而是自己求到了劉備了,在農村教農民吟詩作對唱歌,給自己做宣傳,還有很多層面都能看出他的野心,所以說跟劉備,是他們二人的共同努力和追求的結果。至於馬謖,先帝有言亮輕言,誰都有失誤,而且馬謖是太自負了,怪不得諸葛亮,那個時代人們的追求和學習能力很強,東吳有吳下阿蒙的典故,指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所以怪不得諸葛亮,只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任。誰知馬謖自己沒有認知能力!可悲可嘆啊!
回覆列表
主要是諸葛亮的責任,是不識人!讓馬謖滔滔不絕的講軍事理論給迷惑了。劉備生前曾告戒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諸葛亮沒往心裡去,倒至後來的街亭失守。諸葛亮精心準備幾年第一次北伐,是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