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秩和律師147753
-
2 # 讀書耕田人王七
線條的骨力與書法中的結字不同,並不是水到渠成或者寫得多了就自然線條有力了,我們需要努力的思考,骨力的來源,一儘可能多的去中鋒用筆,特別是楷字,側鋒僅用於部分橫畫,也僅起到變化的作用,實際操作中,橫畫的中鋒運筆是最難的,因為需要起筆的方圓變化,又需要調整到中鋒,收筆時又要回鋒收筆,再回到側鋒的狀態,而當你寫橫時考慮這麼多技術性動作時,運筆過程會變得不連貫,也就大大削弱了橫畫線條的骨力,其它佝筆畫相對容易些,不再一一贅述。
骨力好的有誰?趙佶瘦筋書,橫畫加了一些繞筆的動作,一是增加了中鋒運筆的長度,二是掩蓋了起收的側鋒狀態,黃山谷的是勢而非骨力,王羲之的信札和柳公權的楷書好一些。
不成熟的看法,見諒!
-
3 # 魏清晨
初學書法,當先求骨力。世有顏筋柳骨之說,其實“筋骨”二字指的就是筆劃的力度,筆力產生於正確的執筆和運腕、又產生於正確的運筆方法,運筆時能提按、頓挫,要經常保持中鋒用筆,就是古人說的“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在提按頓挫間能時時提的起筆,不能使其偃臥則骨力自然強健,還要在行筆中任何時候能留得住筆,反之則浮滑無力,只有這樣才能使筆畫沉靜入骨、精氣凝聚,筆力自然可觀!古人云:錐畫沙、印印泥,力透紙背,就是這種感覺。
-
4 # 遠鴻歸來
書法是一門實踐的藝術,正確的用筆方法須認真學習,根據不同書帖的特點認真讀帖和臨摹,多總結,多琢磨,多感悟。日積月累,集腋成裘,筆力一定會突破,骨力自然而然就增加了。
-
5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從本質上講,書法就是線條造型的藝術。線條是情感的載體,也是氣韻流淌的渠道。因此,線條質量的高低決定書法的成敗。那麼,線條的質量又是什麼呢?我認為,一是線條的骨力,二是線條的彈性,三是線條的伸展度。其中線條的骨力即力度是關鍵的要素,因為沒有骨力的線條綿軟無力,也無所謂彈性和伸展度了。
檢驗線條有沒有骨力以及骨力強弱的標準有兩個,一是線條筆力的深度:入木三分。二是線條筆力的高度:立體感。
那麼如何寫出既有深度有高度的線條呢?訣竅只有一個,就是要加強基本功的訓練,特別是要十分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好筆法和墨法,做到到心手合一。具體說就是:
一,中鋒用筆,使筆鋒始終控制線上條的中線上。
二,篆、楷、隸要逆鋒入筆,澀行,回鋒、駐鋒(隸書的捺畫頓後出鋒)。行草書書的線條要有放有收。
三,下筆要堅定,行筆要有快有慢。透過線條力度的變化以表達書者的真性情。
四,篆書要用濃墨,楷、隸、行用墨要適中,草書尤其狂草用墨要根據紙的生熟度而定。篆、隸、楷無飛白,用筆不要過快。草書特別是狂草要飽墨入紙,一次醮墨,連寫數字,墨竭為止。枯墨更顯骨力深厚。注意,一定要飽墨入紙,不然有剛無柔,有骨無肉。
-
6 # 手帳王羲之
個人理解,注意中鋒線、發力點和穩定性三個方面問題,可以有效提高書寫線條的骨力。
有不少人認為,筆握得緊、下筆重,就是有骨力。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談談中鋒線的問題。
毛筆垂直紙面,寫出鋪毫時筆尖在筆畫中間、筆尖與書寫方向相反的中鋒線條,就比較有力量感。如果側著筆,毛筆右側與紙面形成銳角,這樣的線條,可能缺乏骨力。
其實硬筆也存線上質方面的問題。特別是有不少的在校小學生,字寫得歪歪扭扭的。筆畫起筆常常出現“彎頭",或者撇、捺畫軟弱無力,也可以說線質不好,很大可能是執筆角度有問題。
毛筆和硬筆,書寫時都需要與桌面(紙面)呈一個傾斜角度。毛筆大體要與桌面垂直,硬筆最好與桌面傾斜成45度到65度之間的樣子。這樣角度寫出的線條,可能是比較有骨力的線條。
當然,這裡所說的“中鋒線條”說的是毛筆書寫範疇。
第二談談發力點的問題。
從毛筆的書寫看,一般從小楷到大楷,如果是坐姿書寫,那麼發力點應該在右手手腕。如果大一點的字或者榜書,需要站著書寫,那麼發力點常常在肩部。但也不絕對,因為書寫的時候,基本是手指、手腕、手臂相互配合的聯合動作,只不過有主次之分。
硬筆書寫和毛筆小楷書寫,一般要找準一個發力的支點,那是手掌突出的一個骨關節。
同時,我們聽過一個王羲之在王獻之書寫時背後拔筆管的故事。這意味著王獻之在書寫的時候,需要握緊筆管,才能不被父親用力拔出來。而事實上,把筆握得過緊,不論是軟筆還是硬筆,對線條質量是有影響的,並不是把筆握得越緊,就越有骨力。甚至握得太緊,還有害於骨力的呈現,常常顯得侷促僵硬。因此可以說,這可能是一個以訛傳訛的故事。
因此,握筆最好是握得輕重有度,不宜過緊。
第三是穩定性的問題。
我們見過剷車,鏟抓物品的時候,它的力臂是相對恆定的,寫毛筆字的時候也應該是這樣。坐姿書寫時,兩隻手的肘關節,都應該相對固定在桌沿的位置。這樣既能保持相對正確的書寫姿勢,又能比較穩定地配合發力。
書法家牛子的書寫線質
當然,這裡講的穩定性,不是僵硬的動作,應該是靈活自然的,是相對固定的作業姿勢。書寫姿勢自然,呼吸均勻,保持平穩的心態,都能提高書寫的穩定性。
注意書寫中鋒線,發力點和穩定性,對於提高線條的質量和力量,都十分有好處。
書寫成有線質有骨力的方法還很多,比如書寫前用研墨,避免使用墨汁;如果要使用墨汁,也要調製得比較濃潤,切忌使用淡墨(淡墨寫出來的字缺乏神采,也就意味著看不出骨力)等等。
-
7 # 不二齋
所謂骨力其實就是說的書法的筆力,由毛筆的運筆而產生的一種視覺上的力量感。那麼這種力量感來自於什麼地方呢?我覺得來自三個方面,中鋒用筆、起收筆和書寫的速度。
1、要想書法的骨力強勁,中鋒用筆是必須的,中鋒用筆寫出來的線條幹淨整潔,線條的邊緣線非常的平滑流暢,這樣就能夠給人以力量感,如果側鋒或者寫出來的筆畫無規律的彎彎曲曲,則無法給人力量感。中鋒用筆書寫熟練以後,就會寫出筆勢,有筆勢則骨力生。
啟功先生寫的柳體
2、另外筆畫的起收筆也非常重要,比較方的起筆更容易給人以力量感,圓起筆給人的感覺則比較柔和,比如柳公權的楷書、魏碑書法看起來骨力更加的強。
3、骨力和書寫的速度也有一定的關係,書寫的速度快一點,則給人的力量感更強一點,但是這個要掌握一定的度,過快或者過慢有可能適得其反。
總之,要想書法的骨力強勁,則需要加強中鋒用筆的訓練,加上稍微方的起筆和適當的書寫速度。
-
8 # 筆墨詩書
中鋒用筆:要想中蜂靈活流暢,就必須有正確的執筆方法,使筆在靜態時垂直而立,在不斷變化運動時,以立直為中心、左右上下運動靈活機動。運筆速度:不能畫,不能描,只能寫。寫時快慢結合,該停時停,該走時走,該跑時跑。有了速度,就加強線條的骨力。
人們常說顏筋柳骨,柳體的骨、在他筆劃和結構中的表現比較明顯。在書寫過程中,每划起收都要乾淨利索,這樣也能增強骨力。總之,就楷書而言,加強線條的骨力,要中鋒用筆和快而有節奏的速度,筆畫乾淨利落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一句話,功到自然成。
-
9 # 千年蘭亭
線條是書法的外在表現之一,其核心還是筆法,線條是毛筆以什麼樣的運動狀態產生的結果。
有書法家把線條分為兩種。
一種是利用毛筆的天然斂合力,使提按鋪毫產生的內凝力,讓墨在流注過程中產生的線條。
如寫小篆時線條流暢,富有彈性,線條珠圓玉潤。這個過程中,線條有內堆的感覺。
由於沒有絞裹,毛筆的摩擦力相對小,靠毛筆與紙面逆順的角度來調節筆在紙上的摩擦力。
行筆時推著筆走,就是要讓線條既流暢又厚重,核心是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力量感非常重要。
第一種是樸厚、向外具有張力的、厚重的線,這種線,由毛筆的絞裹絞轉產生。
在運動過程中,由於絞裹絞轉的參與,毛筆除了內凝力以外,還有一個螺旋的、外拓的張力,更有一個與之相反的力在起作用,這種自然的力,就是我們寫碑的線,是樸厚、雄強摩擦力的反映。
所以,毛筆以這種運動產生的不同力感的線,才是關注的核I心,直接關注並反映線質的狀態。
回覆列表
東晉衛夫人是王羲之老師,書聖之師,可見其書法水平之一斑。據說《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為王羲之撰寫。其中有一段記述,“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如果這段記述屬實,那麼《筆陣圖》顯然是真實的,不像孫過庭所言,其系託名偽著。
根據《筆陣圖》記述,“善鑑者不寫,善寫者不覽。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可見,所謂筋力骨力系後人杜撰,骨肉系筆畫形態,並非力量。如果非要言之為力,那也僅是力量感,力度感。這麼說,書法是不是還有肉力?豬力?
據《獨醒雜誌》卷三中記載,蘇東坡與黃庭堅之間,有一段非常風趣的對話。東坡曰:“魯直近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輕論,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
後人常常把這兩句,說成枯樹掛死蛇,卵石壓蛤蟆。我們想一想,枯樹掛死蛇,什麼丟失了?卵石壓蛤蟆,什麼丟失了。
枯樹樹杈,沒了彈性,死蛇只能耷拉,直挺挺。這些都說明,失去肉的彈性。而卵石當然沒有稜角,蛤蟆被壓住,必然運轉蛤蟆功,導致身體氣漲滾圓。失去了,保持形狀的骨頭。
另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很顯然說的是筆力。後人不明其然,憑空杜撰,弄出什麼骨力,什麼筋力,純屬扯淡。估計肉力和豬力太俗,否則,就會有人大談豬力,甚至什麼蛤蟆力之類的。
筋骨血肉,仍然是以物寓意。因此,理解這四個術語,先需要溯本求源。筋骨血肉我估計,就是小孩子不知道它們。
但是,一個正常的人,你看見他筋骨血肉中的什麼?什麼也見不著!也就是說,不見而知其在。
假如一畫,像一個活著的人。那麼,也就是說,在一畫中,你見到的只是一畫。知道其內部,存在筋骨血肉。你不能把它們分離,一旦分離,人必死,畫必僵。假如一字像一個人,也是如此。
所謂“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估計著者本人,也沒有明白,多骨多了什麼,多肉多了什麼。因此,其是否理解筆力,也是兩可之間。因此說,孫過庭說筆勢論系偽作,我是贊成的。
縱觀古人論書,筆力一詞,屢見不鮮。至於,什麼是筆力,卻從沒有人定義。王僧虔《筆意贊》曰:“漿深色濃,萬毫齊力。先臨《告誓》,次寫《黃庭》。骨豐肉潤,入妙通靈。”這裡沒說筆力,而說萬豪齊力。這裡說骨豐肉潤,沒有說多骨多肉之類。
萬豪齊力,大家明白吧!筆力一詞的內涵,似呼之欲出了。毛筆筆頭的毛,稱之為豪。筆豪主要分兩部分,鋒豪和副毫組成。所謂筆鋒,就是鋒豪,是指筆頭中心一簇長而尖的毛。所謂副毫,是指包裹在 筆鋒四周的一些較短較軟的毛。很顯然,筆力是你調動筆豪的能力。
一根毛筆,不沾墨水,筆豪各自為政,力量一盤散沙,筆力無從可談。
但是,一旦沾上水墨,鋒豪聚攏,這樣就有了傳導力量的能力。但它本身不發力。因此,筆力是指筆豪傳匯出你發出的力。因此說,你透過筆豪,傳導至紙的力量大,你就筆力深厚。
使用硬豪,當然筆力就打。使用軟豪筆,筆力自然輕。但是,書法家基本喜歡軟膏,軟膏發出深厚筆力,那才是功夫。
本人不是書法家,不是體制內書協人員,也不是著名書家,但本人喜歡軟筆。原因是本人自信,筆力深厚,當然,不敢稱天下第一。
筆鋒是筆毫的中堅力量,最富有彈性,決定著筆畫的力度。
聽說過沒,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沒說筆畫,但筆畫也有骨感,也有豐滿對不對。故王僧虔說骨豐肉潤,沒有說骨力筋力肌力。可見,是行家,不是不負責任亂說一氣。
假如說骨力,是指支撐筆畫形態的內部的看不見的力量,我就不明白筆畫裡頭還有力量。假如說骨力是使筆畫挺拔的狀態,那麼您說什麼骨力,你說狀態姿態不就行了,何必故弄玄虛。所以說,筆畫內部沒有筆力,更別說骨力,筆畫只有骨感。
如果非要說骨力,那就是筆鋒發向紙的力量。人們常說,"筆鋒主筋骨"。那麼,請問筋力是啥?
所以說,骨不是力,而是筆畫有力量的感覺,筋也是如此。筆畫的骨感,是給人它的健壯感,能支撐重物的支力感。直不一定有支力感,彎也不一定沒有。我們用筆跟,寫一筆,直不直,有骨感嗎?筋是筆畫的張力感。簡單的說,骨是你壓,我不怕,所以我有骨。筋是指你拉,我不變,因為我有筋。
人們常說,筆畫光有筋骨是不美的,還需要血肉。副毫與紙面的接觸越多,筆畫越顯的豐滿,故又有"副毫豐血肉"之說。
如果筆畫有骨力,有筋力,那麼依此邏輯,是不是也該有血力,有肉力呀?估計太滑稽了,沒人敢提。用付豪用力,是不是得稱血肉之力?反推回去,筆鋒用力,稱為骨力,也是欠妥的。
另外,付豪寫出肉感,怎麼寫血?如何用力,他就是血?如何用力,他就是肉?我真不明白,哪位方家,出來說說。
明確的說,你要不胡說,你一定說不清。所以說,肉用力來,對付過去了。血那是絕對沒力,那是墨水的問題。
至於,如何用筆,寫出挺拔健壯、張力十足,豐腴並且滋潤的筆畫,那就不是本文探討的問題了。
我們這裡,只是確定骨力之說,本身就是偽命題。因此,更談不上應用,用之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