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理是什麼時候命名的?發展軌跡是怎樣的呢?
10
回覆列表
  • 1 # 完美理財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絡、對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援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 2 # LuuuuuuuYoYo

    #了不起的城市#

    【簡介】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亦是該州的首府。大理市地處雲貴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作為古代雲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時間長達五百餘年。1982年,大理被中國政府列為第一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為中國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

    【由來】

    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以“減爾稅糧米,寬爾徭役三載”的諾言,聯合滇東三十七部,滅了楊子貞的“大義寧國”,佔領了大理地區,建立了號稱“大理國”的新政權。段思平建立政權後,“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實行新政,改革舊制,推行禮治,取國號為“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面的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理”與“治”同義,“大理”即“大治”的意思。從此,“大理”一詞便被沿襲成為以洱海為中心的白族地區的專有地名。自此,“大理”開始以國名在史籍中出現。據有關大理的史籍記載,“大理”一詞源於南詔國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國號“大禮”。“禮”與“理”諧音,為“大治大理,富國興邦”的意思。

    【發展】

    先秦屬西南夷。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葉榆縣,隸屬益州郡。東漢時屬益州永昌郡葉榆縣。三國蜀漢屬益州雲南郡葉榆縣。西晉時屬寧州雲南郡葉榆縣。東晉屬寧州河陽郡。南朝屬東河陽郡。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

    唐初屬劍南道姚州轄河東州。開元二十四年(738年),南詔統一洱海地區,建立南詔國,定都太和城。大曆十四年(779年)建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市)。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建都羊苴咩城。

    元憲宗七年(1257年)置大理上、下二千戶,屬大理萬戶;置趙睒千戶,屬大理下萬戶。至元十一年(1274年)趙睒千戶改置趙州;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大理上、下二千戶合併改置太和縣。太和縣、趙州均屬大理路軍民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趙州更名趙喜州,尋復更名趙州。太和縣、趙州均屬大理府。清初沿明制,太和縣、趙州均屬大理府。

    民國二年(1913年)4月,太和縣改為大理縣,趙州改為趙縣。

    1950年,設立下關區,以鳳儀縣下關鎮和大理縣的鄰近下關鎮的地區為其行政區域。下關區及大理縣、風儀縣由大理專區領導。1950年6月,將原屬賓川令山分割槽的普和、洞壁、大湖西劃歸鳳儀縣。1951年3月14日,撤銷下關區,設立下關市,屬大理專區。1955年1月3日,下關市改為省轄市,由大理專署領導監督(注:實際下關市改為省轄市未執行,仍為大理專區領導)。

    1956年11月16日撤銷大理專區,設定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市、大理、鳳儀縣屬大理州。1960年9月13日設立大理市,大理市屬大理州。1962年3月27日撤銷大理市。恢復大理縣,以合併於大理市的原大理縣、鳳儀縣、漾濞縣行政區域為大理縣的行政區域。1962年10月27日設立漾濞縣。1983年9月9日撤銷下關市、大理縣,設立大理市(縣級),大理市屬大理州。

  • 3 # 詩者的詩

     #了不起的城市##邵陽師範學校#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佈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定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援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覆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曆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援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 4 # 大大大學生DTU

    #了不起的城市#

    大理有《文獻名邦》之稱。歷史記載最早是《白子國》。

    白子國是座落在祖國西南邊陲,美麗神奇的地方,居住著許多民族部落,各部落一齊推舉了一位酋長號稱《白王》,名叫:仁果,在今的雲南大理彌渡縣鍾柱廟建立了一個《白子國》。一直傳至十三代王孫:龍佑那。正值三國時代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仍封龍佑那於故里,號建寧國。龍佑那又傳至十五張進樂,唐高祖時期張進樂求受封為首領大將軍,白國張進樂年老後將讓位給女婿細奴邏。自從白王讓位之後,細奴邏在現今的巍山建立了蒙舍詔,這時大理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較大的部落,稱:六詔.

    細奴邏子孫三代詔王都受唐朝封贈,在公元七百三十七年第三代詔王:"皮邏閣"藉助唐朝的勢力最後統一了大理地區諸部落,兼併其它五詔以後便於公元七百三九年正式從巍山遷居大理太和城,以太和城為南詔王都。

    南詔出現於中國唐代,南詔王室蒙氏家族是“烏蠻”,也就是今天的彝族先民。南詔的文官武將絕大多數是“白蠻”也就是今天的大理白族。從7世紀中葉蒙氏家族的細奴邏當上南詔首領起直至902年南詔覆亡,前後約250年。大理國出現於中國宋代,公元937年,白蠻貴族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從937年至1253年大理國存在316年。

    在"南詔"和"大理"之間雖然只相隔短短35年,卻出現大理國,大天國,大義國三個政權。 大理國是1253年蒙古騎兵從北方草原出發,跨過雪山,“乘草囊及筏“渡過天險金沙江,一舉平了大理國。

  • 5 # 捕娛日記

    #了不起的城市#

    理,治也,“大理”意思即是大治理。在從公元902年到公元937年南詔滅亡後的30多年間,洱海地區出現了三個短命王朝。大理國的開國國君段思平建立政權後,實行新政,改革舊治,推行禮治,便取國號為“大理”,意思是大大調理各方面的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絡、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漢朝大理地區屬永昌郡。唐朝在洱海地區,從南詔國到大義寧國,王朝更替頻繁。

  • 6 # 進擊的Charles

    #了不起的城市#

    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作為南詔國、大理國的都城達500多年之久,蒼山洱海風光秀麗,名勝古蹟遍佈,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地區繁衍生息,漢代設縣後同中原交往溝通,成為中央王朝與緬甸、印度交通的中轉站。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區域的"河蠻",開阡陌,種稻麥,用牛耕,有較高的農業水平。在洱海西面和南面築有太和、羊苴咩、大釐、石和、石橋等城邑。其中太和城遺址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歷史上的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絡、對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援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大理國(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語:Dablit guaif)是中國歷史上由白族在中國西南邊陲一帶建立的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翌年薨逝歸政段正淳,史稱“後理”。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蒙古帝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漢地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漢字寫白語,讀白音。今昆明古幢公園內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的僅存碩果。此外,壁畫和木刻藝術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透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多位國王都曾先後禪位為僧。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 7 # 密娛語

    #了不起的城市#

    大理國前期的行政區劃與南詔基本上相同,即仿唐制,建置府、郡、州、縣,以及節度和都督等3後期廢除了節度和都督的軍事管制區,對其他建制略作了調整。據《元史·地理志》載:"元世祖徵大理,凡收府八、郡四、部三十七。"《元史·幾良合臺傳》則有"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洎烏白等蠻三十七部"之說,與《地理志》記載大致相同,即除首府(洱海周圍)之外,設八府、四郡、四鎮,而部、賧(甸)等則隸屬府、郡、鎮。方國瑜先生說:"大理前期與後期之疆域政區,上承南詔,下開元代雲南行省,經歷三百餘年,其社會歷史有很大的發展變化,隨之政治設施也在發展變化。"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一直到現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都喜歡哪支cba球隊?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