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常棣tandy
-
2 # 有觀點讀歷史
看了已故學者鄧廣銘的《宋史十講》,來答一下。
一句話概括,這就是太宗逆取皇位,殺害哥哥,為了掩蓋事實而捏造的謊言。
歷史沒辦法公平公正公開的講事實,史官生當其時,牽涉其中,恩怨避忌在所難免。
為了掩蓋弟弟殺哥哥的事實,鄧老找到許多史料,可分為兩種:1、證明兄終弟及是出於他們的母親杜太后的意思;2、傳弟不傳子的主張出自太祖本人。
為了否定兄終弟及說,鄧老給出的證據有很多,他也同時否定了杜太后榻前遺命之說、宋太祖素欲傳弟之說、趙普錄遺命藏金匱之
(杜太后榻前遺命之說和金匱之說:大概意思就是皇太后臨死前,為了國有長說。君,免蹈後周柴氏的覆轍,令太宗傳位給弟弟。兄終弟及的詔書由趙普書寫,放在金匱裡讓趙普保管。)
講個鄧老的論證:哥哥死後,群龍無首,弟弟頒佈《即位大赦詔》,倉促之中的詔書寫的奇怪,
“猥以神器,付予沖人”
“負荷斯重,攀號莫任”
“予小子纘紹丕基,恭稟遺訓”
“庶俾沖人,不墜鴻業”
這些句子都是不符合宋太宗當時的身份。“小子”“沖人”都是用於以年幼的皇太子繼承皇位時的詔書內的語詞,宋太宗小於哥哥也就12歲,所藉口的是兄終弟及的繼承法,用這付詔書明眼人一看都能看出問題。但是事出緊急,殺了哥哥就趕緊平息朝廷紛爭,出個詔書大赦天下,最擔心的是保住皇位,哪管這些是弟弟還是兒子的問題?
此外,一份詔書在不同的史料裡,內容卻各不相同,鄧老翻閱好多書籍,才找到完整版的詔書
詔書在史料裡更改,是因為,宋太宗在政權穩固之後,把注意力轉移到書面記載和傳後的史冊上面,所以一再重修《太祖實錄》和這個語氣怪異的詔書,改後頒之史館,取代最初發布的那一篇。
補充:斧聲燭影的歷史記載
這又是神,又是妖,又是道士的,聽著都不像真實事件。“左右皆不得聞”,辭退左右,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下可真的誰也說不清了(手動 )
-
3 # 何處心安
斧聲燭影,其實就是史官們的揣測,到底宋太祖趙匡胤是不是被弟弟趙光義所殺害。個人觀點,斧子是太祖貼身之物,兩個之間有比較深的談話,也有很大的爭執,期間太祖生氣把斧子丟了出去,是生氣,而不是要殺弟弟,否則高喊一聲,“來人啦!”多省事。
其實,動動腦子也就不難推算出答案。趙匡胤乃行伍出身,一身本領,否則黃袍加身之前也不可能身居軍官要官都點檢。雖然趙匡胤生病了,但是趙光義武功不及太祖,單獨一人殺不了哥哥,他也不敢。只要趙匡胤喊一句話,“把此人拖出去砍了!”也就沒有後來的宋太宗了”。另外兩人的矛盾在於宋家權利的交接問題,太祖希望弟弟可以做個好丞相,弟弟的心中卻想,你自己的位置還不是咱們幫著搶來的,你那兩個兒子不咋滴,為啥你就不肯放權交給我來掌管,我趙光義或許比你強,日後我可以還你一個宋家王朝的太平盛世。
《宋史本紀》記載: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太祖)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從文字當中不難看出,趙匡胤最後一次召見弟弟,身體有病在身,但也不是那種臥榻不起,畢竟行伍出身,兩人撇開眾人,單獨談話許久。從外面侍從的描述可以看出,太祖對於弟弟想奪取自己帝位,諸多不滿,兩人會談哥哥肯定狠狠教訓了弟弟一番,“好為之!”可以解釋太祖心中一切的不滿。儘管如此,太祖還是覺得大勢已去,一方面太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加上對於親弟弟種種小動作,氣大傷身,自己的兒子年幼,還不足已獨當一面,心力憔悴,這些都加劇趙匡胤自身病情的惡化。也許身前,趙匡胤發現了很多弟弟不軌之舉,有殺弟之心,但是他下不了手,而且也不能殺這個位高權重的弟弟,否則沒有趙光義這顆大樹,宋家江山日後也有可能被他人替代的風險,畢竟宋朝時期北方皆是外族,虎視眈眈。
趙匡胤,很想弟弟能夠好好輔佐自己的兒子,當個好丞相。但是趙光義,對於帝位貪慕已久,或者在趙光義的心中,也有一些做帝王的包袱和憧憬,不肯放棄上位的野心。太祖死後,宋家王權和平交接,為後面北宋的和平統治打下基礎。
-
4 # 近來讀書
關於斧聲燭影,上大學時聽老師講過一個從醫學角度解讀的觀點,結論是趙匡胤是自然死亡。
文瑩《續湘山野錄》的相關記載,有一個細節,即趙匡胤入睡後“鼻息雷鳴”,打鼾很厲害。打鼾厲害,是心腦血管病的徵兆。趙匡胤生於927年,死於976年。在今天來看還是盛年,但在古代,也不算小了。死於疾病,是有可能的。
心腦血管病會遺傳,那個研究還考察了北宋宗室的情況,結果是死於盛年且有心腦血管病徵兆的比例偏高。這也是一個佐證。
當然,這個結論依據的基礎史料,是《續湘山野錄》。而文瑩肯定是道聽途說,這是這個結論最大的bug。所以,不能做為定論,只是姑妄言之罷了。
-
5 # 大獅
在中國歷史上,宋太宗趙光義的繼位一直是個迷,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死的不明不白,很多人認為是太宗趙光義用斧子殺害了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斧聲燭影”。那麼到底宋太祖是死於謀殺還是死於其他原因,我們接著往下看。
趙光義本名叫趙匡義,為了避趙匡胤的諱字“匡”,曾改名趙光義。在歷史上,這個宋太宗趙光義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得到的褒獎之聲很多。但就是這麼一個英明君主,在野史記載中卻有著很多見不得人的汙點,其中一個最大的汙點就是“弒兄篡位”。
到今天為止,史學界仍然有兩派,一派認為這不是傳說,是事實,趙匡胤就是被弟弟趙光義所殺。一派堅持認為趙匡胤是正常死亡,非趙光義所為。
最早記錄“斧聲燭影”的文獻為宋朝初年文瑩和尚著作的《湘山野錄》,其中就以幾處疑點肯定趙匡胤是死於趙光義之手。因為趙匡胤死前毫無徵兆,而且正值盛年,突然駕崩“萬歲殿”,按理說皇位應該傳給兩個兒子中的其中一個,但趙光義卻繼承了大統。所以文瑩和尚認為趙光義為了得到皇位,而不惜下毒手害死自己哥哥。
在《宋史.太祖本紀》中,也提到了種種疑點,但是卻沒有加以辯解。
到了南宋時期,文人徐大綽寫了一本《燼餘錄》,他說自己的祖上當時知道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其中宋太祖之死竟然是死於情殺。書中寫到,趙光義非常喜歡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費氏,也就是“花蕊夫人”。但是,在孟昶去世後,宋太祖趙匡胤霸佔了這個美麗的女人為妃,這令趙光義十分難過。就在趙匡胤臥病之時,趙光義在萬歲殿伴駕,卻在內室看到了燭光下的花蕊夫人,於是上前表達愛意,但遭到拒絕,趙光義於是惱羞成怒欲要強行非禮。太祖聽到喊聲,取出玉斧砍趙光義,趙光義躲過後,太祖摔倒在地,斧子砍中地板,趙光義趁機逃走。太子和皇后聞聲感到後,太祖已經氣絕身亡。宮內一時大亂,但不久後,趙光義帶著一班文武大臣和侍衛跑回來,強行登基大寶。如果按照徐大綽所說,確實出現了燭光和斧子,但趙匡胤卻不是直接被趙光義所殺,而且因怒火攻心而死。如果他說的是真實情況,那麼趙光義的皇帝位子依舊來路不正。
還有兩則更離奇的傳說,其中一則說的是太祖死後的五六年內,兩個兒子也不明不白的死了。這時,民間已經議論紛紛。甚至於後來還有人說“宋太祖冤魂不散,轉世為斡離不,要滅掉北宋,殺掉太宗的子孫。”
另一則傳說也頗有影響,說的是太祖被太宗所殺,太宗因此得到了報應,就在北宋末年,他的後代徽、欽二帝被金華人擄走。宋太祖借金太宗完顏晟之手,報了當夜刀斧之仇。這則傳說甚至於連宋太宗的子孫也相信,南宋高宗趙構,膝下無子,大臣們建議從太祖的後人之中挑選人選作為皇帝,趙構認為這是含沙射影,因此不予。但有一天他卻主動同意,並說自己做了一個夢,夢到了太祖皇帝來找他,並且將他帶回了自己死的那一夜,讓他親眼看到了趙光義用斧子劈死他的畫面。並告訴趙構“我死的很冤,會回來報仇,但如果你將皇位傳給我的後人,我就不再報仇了,並且國勢也會有一線轉機。”
這件事情也許是後人杜撰,也許是真存在過,但可以肯定的是,趙構確實將皇位傳給了宋高祖的七世孫趙慎,這時距離“斧聲燭影”已經過去187年。以至於很多人認為高宗趙構認識到自己先祖做下的罪孽,並透過自己的努力,向高祖還債。
雖然這些都是傳說,但很多時候,正是這些傳說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著歷史的真實一面! -
6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斧聲燭影的故事,應該也是宋代歷史一段公案了,在中國歷史上,這個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事件。據說是當時皇宮裡面的太監和宮女傳說,當時大殿內只有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光義,而大家在外面聽見裡面有打鬥的聲音,當時殿內的蠟燭有明顯有晃動的痕跡,看窗戶上的影子好像有人拿起了斧子。之後就傳出趙匡胤駕崩的訊息,而後皇位沒有傳給趙匡胤兩個已經成年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趙匡胤的弟弟,也就是趙光義,就是後面的宋太宗,因此當時就有傳說是趙光義殺死他的哥哥,奪取了皇位。之後沒過幾年,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就死了,而按照金匱之盟的傳說,趙光義應該最後把位子傳給他的弟弟也就是趙光美,但是趙光美也死了,最後,北宋皇朝的血脈就在趙光義的後代裡面傳承。因此後來就有了燭光斧影的傳說,主要也是說北宋皇朝的皇位來路不正。
這個事情不知道真假,但是應該是摻雜了很多儒家士大夫的想象與他們的意思形態,按照他們的思想,對這些資訊進行了加工整理,應該也摻雜了很多假的資訊,有些資訊還不是他們故意要造假,而是因為他們實在無法理解一些事情!
趙匡胤和趙光義都是沙陀人,當然不是沙陀的高層,而是沙陀的底層,雖然地位不高,但是也沾染了很多沙陀人的作風。沙陀人在當時應該是沾染了一些內亞地區突厥近衛軍的習氣,趙匡胤和趙光義之間的皇位傳承,應該就是類似於突厥近衛軍的禪讓,皇位或是財富是他們這個集團內部的共有財產,不是某一個人的私產,自然可以在兄弟之間傳承。但最後由於趙光義這個人,漢化程度比較深,導致了他和他哥哥之間的傳承沒有繼續下去,他沒有把皇位傳給他的弟弟,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孩子,這個迅速的導致了趙宋皇室的弱化和退化。
-
7 # 貓眼觀史
答題前先講個故事,開寶九年,天氣極其寒冷,宋太祖緊急召見弟弟趙光義,太祖讓所有人退下,只有兄弟兩把酒言歡,酒過三巡,太祖見弟弟趙光義總是躲在身後,極其害怕,自己心裡難免有些得意。又看見大殿前的雪有幾寸,就拿起斧子刺雪,嘴裡還說著太容易了,太容易了!當晚兩弟兄都在一起,第二天一大早就傳出了宋太祖趙匡胤去世的訊息。這個是司馬光《湘山野錄》裡記載的。
“斧聲燭影”作為一個歷史謎案,至今都沒有人能道出其中的真相,有人說是趙光義殺了自己的兄長,也有說是病死的,因為大部分人都說趙光義是殺兄篡位,斧聲燭影也並非空穴來風,據說宋太祖趙匡胤召見的是自己的兒子趙德芳,而趙光義早就想要篡位了,於是收買王繼恩作為心腹,宋太祖病重讓王繼恩宣四子趙德芳進來,結果王繼恩卻告知趙光義,皇后一直在宮殿等候,問王繼恩德芳來了沒有,王繼恩說,晉王來了,皇后一看是晉王來了,心裡自然明白了,於是乞求趙光義能放過她們。
而趙光義進去之後,外面的人透過影子,看見趙光義時不時的離開坐席,然後又聽見斧子戳地的聲音,後面就是說太祖駕崩了,趙光義繼位,稱太宗。
即使很多人都覺得是趙光義殺兄篡位,可是都沒有證據首先:有一個說法是宋皇后在太祖死後,想要立趙德芳為皇帝,結果來的人卻是趙光義,皇后知道事情已經改變不了,立刻稱晉王趙光義為“官家”,要知道官家是隻對皇帝的稱號,如果說宋皇后是按照太祖的意思,立趙德芳繼位,那她看見趙光義來的時候應該是吃驚,而不是立馬改口稱官家,所以這裡間接說明了太祖是有意讓弟弟執政的。
其次:就是趙德芳還是個18歲的少年,太祖應該不會把打下來的江山交給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小屁孩,還有就是趙光義在得到王繼恩的訊息後,還在猶豫要不要進宮,因為深夜無詔進宮是以謀反罪處理的,但是王繼恩、程德玄兩人一直稱述事情的真實性,趙光義這才趕過去,所以說太祖去世的事情趙光義根本就不知情。
但是歷史終究是勝利者書寫的,其中的事情真相恐怕是不會知道了,留下遐想的歷史才具有意義,不然誰會去在意?
-
8 # 桃花石雜談
“斧聲燭影”的真相是什麼?這個典故是影射宋太宗殺害宋太祖之後篡奪大宋皇位的,它的內容非常簡單,但它的真相如何卻很難說的清楚了。斧聲燭影的故事
“斧聲燭影”也被叫做“燭影斧聲”,它所講述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生前最後時刻的一些謎團。
比較完整的版本是這樣的。大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曾經問一個道士自己的陽壽還有幾何,而沒想到這個道士卻給了一個有些詭異的回答,他說當年的十月二十日夜如果是晴天,那麼太祖皇帝就能再活一巡,也就是再活12年。但如果當夜是陰天,那太祖的陽壽恐怕就所剩無幾了。
(“燭影斧聲”用現代說法就是“宋太祖之死是一起兄弟相殘事件嗎?”
結果在十月二十日這天夜裡,天氣不但是陰天,而且還下起了雪……結果太祖皇帝被嚇到了,急召皇弟光義進宮議事。光義來了之後,被太祖單獨召進寢室內,太監宮女們都被命令在門外等候。但不久之後,就有人從紙窗戶的影子上看見趙光義幾次離席而起,似乎在躲避什麼東西,還有人聽見太祖對光義說:“好做,好做!”還用皇室禮器柱斧戳地。
再過了沒一會,太祖就駕崩了,而且趙光義很快以皇弟的身份即位,成為了宋太宗。
“斧聲燭影”是這樣出現的按說上面這個“斧聲燭影”似乎很符合現代人喜歡看歷史揭密的心態,因此也很容易被人當作是宋太宗殺兄篡位的證明,因此現在在網際網路上也越傳越廣,知道的人越來越多。
(“斧聲燭影”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文瑩和尚的《續湘山野錄》)
但大家對“斧聲燭影”的細節越來越瞭解的同時,知道“斧聲燭影”這種說法是怎麼流行起來的人恐怕寥寥無幾。現在石頭君就給大家講一下這段經過。在現在能看到的歷史記錄裡,最早出現“斧聲燭影”這種說法的文獻是北宋中期一本民間著作,叫《續湘山野錄》,而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叫文瑩的和尚。此書創作的時間大概是公元1060年左右,距離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已經過去了80多年。而且這本書的作家是個和尚,但“斧聲燭影”這個故事卻是關於一個道士如何神通的玄幻傳說,其實本身就很可疑。
是真相還是政治宣傳?而這本書也只是個人筆記性質,問世之後其實影響力一直也不大。如果不是因為100年之後的一些變故,文瑩和尚講的這個玄幻故事恐怕會早早地就堙滅在歷史長河裡了,根本不會流傳到今天。
喜歡歷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在這100年裡,宋朝的政局發生了滄海桑田式的變故。首先是北宋變成了南宋,而之後南宋開國皇帝高宗卻因為沒有子嗣,把皇位禪讓給了從民間找到的一個太祖後裔趙昚(shèn),也就是後來的宋孝宗。也就是說在這時宋朝的皇位,又回到了宋太祖後裔手裡。
(宋朝皇室世系圖,南宋第二個皇帝開始,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後裔手裡)
而且高宗把皇位禪讓給太祖後裔的理由是自己無後,而且其它太宗的後裔都被擄往了金國,因此太宗後裔已經沒有了,所以要傳位給太祖的後裔。但其實仔細追究起來,這個理由似乎也站不住腳。因為高宗自己確實無後,但被擄往北國的北宋宗室,在這時其實還有一些人活著,而且高宗退位時宋金早已實現了和平,並且金國放回了很多北宋的朝臣和後宮人員,比如高宗的生母韋太后,就是在金國生活了十六年之後才應高宗的請求被放回的。
(當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才是“燭影斧聲”這一說法得以流行的關鍵人物)
但顯然高宗並不想讓金國放回一個北宋宗室回來繼位,反而是去民間“海選”了一個早已經成為了平民的太祖後裔來給自己做太子,並且還早早地把皇位禪讓給了這個民間太子,自己卻是在做了25年太上皇之後才離世。但從政治的角度其實這樣做也很好理解,早就是平民的太祖後裔其政治影響力肯定無法和任何一位本來就是皇族的太宗後裔相提並論,因此其實高宗在升任太上皇之後,還可以輕鬆掌握南宋政局,這對他來說確實是最有利的政治安排。
而恰恰是從這個太祖後裔孝宗皇帝登極的當年開始,南宋官員李燾開始編修一部叫《續資治通鑑長編》的史書,專門記述北宋整個167年的歷史。在這部史書裡,李燾把文瑩和尚在《續湘山野錄》裡講的那個“斧聲燭影”的玄幻故事一字不落地收錄其中。儘管在註解裡,李燾也說這個故事“未必然”,也就是說未必是真的,但客觀上卻讓這個故事從一本民間個人筆記一躍進入了半官方的權威史學著作之中。
(真正使“燭影斧聲”得到廣泛流傳的是《續資治通鑑長編》)
而這個說法,卻恰好配合了高宗禪位於太祖後裔的南宋政局變化,因此從孝宗即位當年開始,李燾就分四次將此書上進給孝宗皇帝,從後世此書廣為流傳來看,李燾的這個做法無疑是得到了孝宗皇帝和高宗太上皇的一致首肯。而“斧聲燭影”的說法得到廣為傳播,無疑也使高宗傳位給太祖後裔無形中平添了許多合法性。
所以瞭解了“斧聲燭影”的流傳過程,恐怕許多朋友也會感到,“斧聲燭影”其實並沒有剝開歷史的謎團,反而是讓宋初的這個疑案更加撲朔迷離了。即使知道了“斧聲燭影”的來龍去脈恐怕也無法使我們更加接近歷史的“真相”。 -
9 # 鐵馬冰河wu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官修的《宋史》裡均是語焉不詳,諱莫如深,原因恐怕是自宋太宗趙光(匡)義之後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這一脈承襲有關。這些人既不願亦不能說清歷史,又不好胡亂篡改歷史,最好的辦法就是翻篇繞過去。但一些非官方編纂的私家筆記(野史)中的記載或傳聞卻很豐富多彩。
北宋有個關心時事的老僧叫文瑩,他寫了一本書,名叫《湘山野錄》,其中記述了趙匡胤的死。話說趙匡胤聽了一位術士的預測,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近,便召胞弟趙匡(光)義入宮商議。
當時,趙匡胤抱病在身,他把內侍和宮女都趕出殿外,自己和弟弟趙光義在搖曳的燭光下對酌密談。宦官和宮娥們遠遠望去,只見忽明忽暗的燭光下,趙光義時不時離席而走,好像很激動難忍的樣子,又經常搖頭擺手作推辭不受狀,後來又見趙匡胤拿玉斧砍在雪地上,並大聲對光義說“好做,好做”。最後,趙匡胤入內就寢, 趙光義也留宿宮內。剛開始趙匡胤還鼾聲如雷,天還沒亮便無聲無息了。天亮後,裡面傳出訊息:太祖駕崩了!
還有傳聞說趙匡胤非常寵溺宋軍討平後蜀後擄來的蜀主孟昶的花蕊夫人費氏,在趙匡胤召光義入宮議事的那天晚上,光義見哥哥酒醉酣睡不醒,就乘機調戲花蕊夫人,趙匡胤被驚醒,就用那柄玉斧去追砍光義......等皇后和太子聞訊趕到時,趙匡胤已經奄奄一息了,天剛亮時就死去了。
還有一個“金匱之盟”的傳說:趙普是北宋的開國功臣,作為“陳橋兵變”的主謀之一,他深受宋太祖趙匡胤的信任和重用,是北宋建立初期的宰相,後來,他利用職權做了很多貪贓枉法之事,趙匡胤知道後,勃然大怒,就罷黜了他的相位。
到宋太宗趙光義即位時,趙普仍未獲起用,一直鬱郁不得志,於是他突然說出了一個神秘莫測、真假難辨的“金匱之盟”故事來,趙光義照他說的地方按圖索驥,果然找到了個金匣子,開啟匣子後得到一本誓書,內容是杜太后臨終遺命太祖薨後必須傳位於弟光義的誓言。
據趙普說,早在建隆二年時,皇太后杜氏病危,召趙匡胤和趙普入內,她提醒匡胤:你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為周世宗柴榮死後由孤兒(柴宗訓)寡母執政的緣故。假如後周立一位年長的君主執政,你能如此容易的將他的江山奪到手嗎?主少國疑,你百年之後應該傳位給匡(光)義,光義再傳給光美,光美再傳給德昭(太祖長子)。你如果能照此做,北宋就不會有小孩子做皇帝這等荒謬之事了,社稷穩固,也是萬民之福。
此事看似無懈可擊,然而當時的人們已不相信這個傳聞了,宋人認為這不過是趙普想靠編造的“金匱之盟”作“投名狀”,把子承父業變成兄終弟及,企圖為趙光義繼承皇位做“合理合法”的註解,用此功搏取趙光義的重用罷了。
不久,趙普果然鹹魚翻身,再次被宋太宗攫為宰相。“金匱之盟”到底是真是假?已經是個無解的歷史之謎,無論趙普動機如何,太宗趙光義能在輿論上佔據有利於自己的制高點,又能證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內心應該是十分高興的。從此,在詭譎莫測的“燭影斧聲”中,在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金匱之盟”內,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和宋太宗趙光義神秘的即位遂成千古之謎,抑或是萬古之謎了。
其實,隨便推敲一下,就知這是一個事先精心策劃的陰謀。首先,趙匡胤如果真的想傳位給弟弟,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當堂宣佈,這應是毫無障礙之事,何必弄得如此鬼鬼祟祟,神神叨叨的,又是燭影又是斧聲的,最後還弄出個來歷不明的金匣子, 毫無此必要。況且,趙匡胤死時,其長子德昭已年近30,而且軍政經驗豐富,由他繼位應該完全不存在“主少國疑 ”的情況......由此看來,趙光義奪了哥哥的皇位,即使不是蓄意將他害死,也是趁他患病虛弱之時伺機篡位,這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10 # 風動藤動銅鈴動
歷史上有很多的謎團,對此只能安慰自己: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發生的事情不能改變了,人只活在當下,只能帶著謎團繼續前行。
不管斧聲燈影真相如何,勢力的格局已然形成,趙光義登上了皇位。趙匡胤的兒子們繼承皇位的夢想成為泡影,但日子還是要過下去,他們當時要是執著於去探求所謂真相,只會帶來滅頂之災。
斧聲燈影之所以成為千古謎團是因為其他人沒有參與事件(即沒有利益不相關的目擊證人),只能根據事前事後發生的事情產生聯想,認為存在有很多不合乎通常的邏輯的疑點(即推定不合理)。事件真正的參與者只有趙氏兄弟兩人,而趙匡胤死了,趙光義事後卻成為最大的受益人和帝國最高統治者。不管事實真相是什麼樣的,他怎麼說,人們都不會完全相信他,一是因為他為了利益有作案動機,二是因為他當皇帝后有能力掩蓋所謂真相,三是因為事前事後也的確有一些反常的情況,所以懷疑是合理的,這是“有罪推定”。
由於已經過去了數百年,也沒有更多直接可靠的證據進行指控。所以我們只能依據現代法律的精神,進行“無罪推定”,對“斧聲燭影”案中的嫌疑人趙光義,認為不是他殺的趙匡胤。
-
11 # 老龔166916589
據傳,趙匡贏和趙光義是兄弟。因趙匡贏背上生了亇瘡,古稱(發背)那天晚上兄弟趙光義到大哥房中去望病。弟趙光義要哥趙匡贏的背心讓他燭火照看看,當然這是兄弟之間的常,可是趙光義,為了皇位,心很手辣,不涉手斷,將手中的燭扦很戳大哥背瘡。好在燭扦子短末及內臟,大哥奮起反抗,因趙匡贏有病在身,爭鬥的結果趙匡贏敗了,也就是說大哥被兄弟害死了,這個謀殺事件當時並未公開,趙光義接位後向眾文武大臣表白,先帝因毒瘡而死,這件迷案從北宋當代分析資料(兄病弟望和斧聲燭影,以及太監收屍時見背上有燭扦痕)和歷史分析資料,故歷史學家則定性為斧聲燭影,用一句話概括,不言而喻。究競怎麼回事誰多未見。(太監見扦痕也是事後傳言)
-
12 # 小熙為人人
“斧聲燭影”被列為中國歷史四大奇案之一。
分別是傳國玉璽和氏璧下落不明、武則天的無字碑、明建文帝的下落。
剩下一個,就是今天要講的“斧聲燭影”——宋太祖趙匡胤猝死之謎。
猝死就猝死唄,為什麼還起一個如此神秘的名字——斧聲燭影?
咱先看看字面的意思。
燭影:顧名思義是晚上發生的事。
斧聲:據廳外被屏退的侍從回憶,當天夜裡,從趙匡胤的房間裡,傳出柱斧敲擊地面的聲音。
就在當天夜裡,趙匡胤猝死。
那麼,當晚除了趙匡胤,他的房間裡還有沒有其他人?是誰用長斧敲擊的地面?趙匡胤又是為何在當晚猝死?他的猝死與斧聲又有什麼關聯呢?
據歷史記載,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裡,趙匡胤猝死。
在趙匡胤猝死前,他的弟弟趙光義曾去過他的房間。
並且,趙匡胤死後,皇位沒有傳給兒子,卻傳給了死前去過他房間的弟弟趙光義。
緊接著,趙匡胤的兒子們接連去世,有的自殺,有的病死……
據正史記載,趙光義繼位後,為了證明自己繼承皇位合法合理,證明哥哥的死與自己無關,他拿出了一個所謂的“金匱之盟”的說法。
按趙光義的說法,趙匡胤在母親杜太后去世前承諾,自己百年之後,由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
史稱“金匱之盟”。
我怎麼這麼不信呢?諸位:你們相信嗎?
若趙匡胤心甘情願把位置傳給弟弟,猝死當晚,據侍從在廳外透過微弱的燭光看到,趙匡胤一邊手持長斧敲擊地面,一邊怒斥趙光義。
這又是為什麼呢?
只有一種可能,趙光義為奪哥哥的權,在“斧聲燭影”的那晚,殺死了哥哥。自古皇族爭權位,父母同胞相互殘。不如俯身做布衣,逍遙自在度一生。
-
13 # 自信的petter
這個千古之謎我覺得之所以說是千古之謎,是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驗證任何一個推理,所以就變得好像很迷惑。
實際情況也可以說明其實就是這樣,趙匡胤一夜之間就傳出死訊,弟弟第二天就做了皇帝,斧聲燭影被人看到。你說還有更好的解釋嗎?
只是過程太過血腥,同代的人不敢這樣寫,後代的人總要遮點醜,就變成千古之謎了!
-
14 # 排水渠過驢
燭影——兩兄弟喝酒的時候,殿外的侍從看到燭影下趙光義有推辭的動作。
斧聲——趙匡胤送趙光義出門的時候,用柱斧戳雪,並對趙光義說了四個字“好做好做”。
其實宋朝正史當中關於趙匡胤死亡之謎僅僅記載了十幾個字: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第一個版本來自文瑩和尚的《續湘山野錄》,文瑩和尚在經常出入於達官貴族之家,聽了許多上流社會的傳聞。
《續湘山野錄》中說趙匡胤早年與一個叫做“混沌”的道士關係非常好,兩人經常一起喝酒,一次喝醉之後道士說趙匡胤有天子之相,後來趙匡胤果然做了皇帝,道士的預言實現了只是趙匡胤再也找不到他。開寶九年三月份,趙匡胤偶然之間又碰到這名道士,請到宮中開懷暢飲,酒酣耳熱之際,趙匡胤問了道士一個問題:
我久欲見汝決尅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在?
我早就想問你一件事,我還有多少壽命?
但今年十月廿口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屬措置。
道士說:“如果今年十月二十夜裡,天晴,就可以多活一紀(十二年或三十年),如若不晴,就得趕緊處置身後事。”
到了這一日,趙匡胤出殿一看,月明星稀,天高氣朗,還沒來得急高興,忽然天氣大變,暴雪驟至,趙匡胤趕緊命人傳晉王趙光義,兄弟倆喝酒的時候,宮女和太監都在殿外,隱隱約約看到晉王趙光義似乎是在推辭什麼,喝到三更天的時候,地上的雪已經很厚了,趙匡胤拿著柱斧(水晶製成)戳雪,口中說道:“好做好做。”
隨後趙匡胤在殿內就寢,鼾聲如雷,趙光義當晚住在皇宮裡並沒有回府,將近五更天的時候,身邊的人聽不到趙匡胤的聲音,走進一看已經死去,趙光義隨後在靈柩前繼位。
第二個版本來自於史學家司馬光的《涑水記聞》,這個版本直到趙匡胤用柱斧戳地之前都一樣,不同的是司馬光說晉王趙光義當夜並沒有睡在宮中,而是回到了晉王府。
趙匡胤身邊的人看到太祖死後立馬通知了宋皇后,宋皇后命令宦官王繼恩去召趙匡胤的第四子趙德芳,王繼恩出宮以後並沒有聽宋皇后的命令,直接去了晉王府,在晉王府門口遇到一名御醫—程德玄,他聲稱在夢中聽到趙光義傳他診病,但是到了晉王府沒敢進去,只好在門口徘徊。王繼恩就和程德玄說了太祖駕崩,兩人急忙敲門告訴趙光義這個訊息,趙光義聽到後的反應是:
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
趙光義十分震驚,猶豫著不敢輕易進攻,對二人說道:我要和家人商量商量。很久都沒有出來。
這時王繼恩說了一句話:
事久當為他人有。
事情拖得久了,皇位就是別人的了。
趙光義聽完以後和王繼恩以及程德玄一起進宮,宋皇后看到王繼恩回來了問道:“德芳來了嗎?”王繼恩說道:“晉王來了。”宋皇后聽完十分愕然,對著晉王趙光義說道:“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晉王說道:“共保富貴,無憂也。”
南宋史學家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將兩個上面兩個記載雜糅—趙匡胤說“好做好做”之後採用司馬光的《涑水記聞》。
以上就是斧聲燭影的經過,關於事情背後的真相,直到如今史學界還在爭論不休,我這裡只說支援人數比較多的一個觀點。趙光義急於搶班奪權,蓄意謀殺了宋太祖趙匡胤,原因有四:
第一,趙光義的犯罪動機:趙匡胤有遷都的想法,趙匡胤在去世那一年的三月曾經西巡洛陽,甚至提出了遷都的說法,但是趙光義反對,並說出了千古名言“在德不在險”。趙匡胤為什麼遷都呢?因為晉王趙光義作為開封府尹,他在開封府的勢力錯綜複雜,趙匡胤感覺到了壓力。而趙光義得知哥哥趙匡胤有遷都的想法,覺得自己繼承人的身份不太穩固,所以搶班奪權。
第二,趙光義的最大的嫌疑人:趙匡胤生前見到的最後一個人就是晉王趙光義。
第三,趙光義的犯罪過程:瞭解宋史的人都知道趙光義最善於用毒,趙匡胤身邊的王繼恩已經被趙光義收買利用,否則王繼恩不會違反皇后的意願為晉王通風報信;另外御醫程德玄為什麼半夜三更徘徊在晉王府門口,極大可能是在等在宮中的訊息,而且趙光義登基以後,立刻就提拔了程德玄,十分優待與他。
第四,趙光義是最大的受益人:皇位
-
15 # 文華武英行走
這樁疑案,被民間傳的繪聲繪色。現在,讓我們從史籍裡,來尋找一些疑案的蛛絲馬跡。
一、書中記議。
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九年冬十月癸丑,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歲。是月,宋太宗趙光義即皇帝位。
《宋史》記載:“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這句話是說,宋太祖趙匡胤剛死還沒有跨年,太宗趙光義就把太祖天寶年號改成自己的太平興國元年;太祖四弟涪陵公趙廷美被太宗貶官病死;太祖二兒子武功王趙德昭被太宗訓斥後自殺;太祖孝章宋皇后葬期已過,沒有得到及時下葬。這四件事怎不讓後人議論呢?
二、太祖兄弟。
宋太祖趙匡胤父親趙弘殷(宋宣祖),母親杜氏(昭憲杜太后)。太祖兄弟五人:老大趙光濟(早亡,追封邕王)、老二即是太祖本人、老三趙光義(即宋太宗)、老四趙廷美(即是涪陵公)、老五趙光贊(幼亡,追封岐王)。
宋太祖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長大後容貌雄偉,器度豁如。在位時,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天下太平。在位十七年。
宋太宗趙光義生於浚儀官舍。幼年與其他孩子不同。與他兒戲,皆畏服。長大後,隆準龍顏。即位後,沉謀英斷,勤以自勵,除天下之賦稅,以紓民力。在位二十二年。
三、太祖四子。
宋太祖趙匡胤四子:老大趙德秀(早亡),老二趙德昭(武功王),老三趙德林(早亡),老四趙德芳(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檢校太尉)。
四、議論緣起。
這四樁事情,引起人們品頭道足:
第一件事: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九年冬十月崩。是月,宋太宗趙光義即皇帝位。當年十二月就改天寶年號為太平興國元年。
第二件事:太祖四弟涪陵公趙廷美被太宗貶官後病死。太宗建元七年,有人告發趙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太宗不忍心暴露他這些事,遂罷其開封尹官職,改授西京留守。後來,趙廷美得罪宰相趙普,被誣圖謀不軌,降為涪陵縣公,安置於房州。雍熙元年病逝,追封涪王。
第三件事:宋太祖二兒子武功王趙德昭被太宗訓斥後自殺。趙德昭在太平興國四年,從徵幽州時,軍中夜裡驚亂,不知皇上所在。有人準備謀立趙德昭,太宗趙光義聽後非常不高興。等到班師回朝後,皇上以北征不利,好長時間不對趙德昭行賞。趙德昭有怨言,太宗怒道:“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趙德昭因受到太宗的訓斥,回去後並自殺身亡。太宗抱屍大哭道:“痴兒何至於此?”死後追封魏王。
第四件事:宋太祖孝章宋皇后葬期已過,沒有得到及時下葬。趙匡胤孝章宋皇后,於宋太宗至道元年四月崩,年四十四。暫殯於普濟佛寺。一直到至道三年正月,才祔葬永昌陵北。《王制》記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五、太后遺命。
《宋史.後傳》記載:宋太祖建隆二年,母親杜太后病危,召太祖和趙普入受遺命。杜太后對宋太祖趙匡胤說:“汝知所以得天下乎?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趙匡胤叩首說:“敢不如教。”杜太后對趙普說:“爾同記我言,不可違也。”命趙普於榻前把誓約記下來,並讓趙普也在誓約上簽字。
六、“斧聲燭影”說
民間傳說宋太祖趙匡胤死的不明不白。太祖駕崩當晚,有人見到燭影並聽到斧聲,認為趙光義與太祖趙匡胤之死脫離不了關係。
透過上述史實來看,此傳說,均為好事者為了迎合人們對四件焦點事件的議論而故意為之。傳說毫無依據,皆為野史之說,故不可信也。
-
16 # 綠肥紅瘦潑茶香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稱帝,正值壯年,身體很好,有天邀請他的弟弟趙光義喝酒,倆人在燭光中交盞,第二天開國皇帝陛下駕崩,正值壯年,身體很好,後事未佈置,突然去世,弟弟趙光義繼承大位。歷史學家對那晚發生的事一直心存疑慮,斧聲燭影,千古之迷,背後真相昭然若揭。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對於宋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光義之間的帝位傳承,我們熟知的有兩個成語: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下面我分別從史實的角度對這兩個事件分析一下:
一、斧聲燭影
1.基於史實質疑太宗繼位合法性
宋太祖趙匡胤共有五兄弟,他是老二。老大光濟和老五光贊早死。老三即趙光義,後來繼位為太宗,比他小十二歲。老四趙廷美比他小二十歲,與太祖、太宗都是同母兄弟。故事就在他們三兄弟之間展開。
陳橋兵變時,“市不易肆”,就是說王兵入城,秋毫無犯,這件事被理學家邵雍讚許為“唐虞而下所未有”。後來的史書說這是出自光義的叩馬而諫,才有太祖的約法立誓之舉,以此烘托其高大形象。據記載,今已亡軼的《太祖實錄》有新舊兩本,舊本《實錄》沒有這一情節,而在新本《實錄》中,光義不僅叩馬進諫,而且成為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動者,以表明其繼承太祖的皇位是名正言順的。
不過,邵雍的兒子邵伯溫在《聞見錄》裡引證王禹偁的《建隆遺事》,說趙光義壓根兒沒參預陳橋兵變,那時,他正留在開封城裡陪母親杜氏。這事雖難詳考,但說明現存關於宋太宗的官方記載,是做過手腳的。
自建隆二年(961年)起,光義擔任開封府尹,主持京師達十三年,其官署號稱南衙。他把一大批文武人才網羅進自己的幕府,有學者做過考證,其幕府擁有宋琪、石熙載、竇偁、柴禹錫、程德玄等幕僚六十六人。南衙儀仗每出行,燦若圖畫,京城人總讚歎道:“好一條軟繡天街”。
大抵說來,這十餘年,光義韜光養晦,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值得注意的是,趙普從乾德二年(964年)起也獨相十年,權位在光義之上。他識見過人,對光義的動向與用心,不會沒有察覺。因而自趙普獨相以後,原先關係尚稱密切的兩人,形成了旗鼓相當的兩大政治勢力,不時地明爭暗鬥。
兩人的政爭圍繞著光義繼統問題展開,雙方往往誰也不露面,只是採取打擊對方親信的手法進行。這裡僅舉一例。一次開封府判官姚恕進遏趙普,恰逢趙普宴客,管門的沒有通報,姚恕怫然而去。趙普知道後,立即派人道歉,他仍掉頭不顧。僅僅因是光義幕僚,對宰相致歉也不領情,其氣焰可見。
趙普也懷恨在心,藉機將他調任澶州通判,即便光義挽留也不買賬。數年後,黃河在澶州決口,姚恕被找到了碴,趙普以不及時報告水情為由,將他身穿朝服斬首棄市(暴屍街頭),再投屍黃河,既出了口惡氣,又打擊了光義的勢力。
不過,太祖晚年對趙普的獨斷專行也深為不滿,但趙普勳望卓著,對他處置尤須謹慎。這時,翰林學上盧多遜因與趙普不和,每見太祖就攻擊他。而趙普一方面因敢作敢為,樹敵過多;一方面貪財好貨,營邸店,奪民利,把柄不少。
開寶六年(973年),太祖一方面擴大參知政事薛居正和呂餘慶的參政權力,以分割其相權;一方面親命重選中書堂後官,削去其心腹。這年八月,趙普罷相。時隔一月,趙光義進封晉王,位居宰相之上。
五代時期,親王尹京隱然已有繼位人的地位,後周世宗繼位前就是晉王兼開封尹。這兩件事前後相接,表明光義久久不能確立為太祖繼承人的地位,與趙普是有關的。在此且來探尋其間的蛛絲馬跡。
其一,先從太宗的言行看。據官史記載,趙普死後,太宗曾對近臣公開宣告:“趙普一向與朕有不足,眾人所知。”據《玉壺清話》,太宗貶謫趙普政敵盧多遜後,對趙普說:“朕幾欲誅卿!”何事竟使太宗不能釋懷如此,幾欲開殺戒,不妨證諸野史。據《丁晉公談錄》,太宗繼位不久,突然漏出一句話:“倘若還是趙普在中書,朕也不得此位!原來趙普是太宗繼位的阻撓者,也難怪太宗耿耿於懷。
其二,再從趙普的言行看。他在罷相後的奏章裡說:“外人謂臣輕議皇弟開封尹,皇弟忠孝全德,豈有間然。”他想撇清曾在太祖面前議論過的事,是很正常的,因為罷相即意味著否定他的議論,意味著光義將正式確立準皇儲的地位,為將來身家性命計,他也必須撇清。但據《曲洧舊聞》說,世傳太祖作出這一決定時,只有趙普“密有所啟”,明確表示這是個錯誤的決定,這從太宗再用趙普詰問往事時他的答語也可推知:“先帝若聽臣言,則今日不睹聖明猶如今言”(就見不到您光輝形象啦”)。“”然先帝已錯,陛下不得再錯。”
凡此都透露出趙普和光義在繼位人問題上有著解不開的過節。光義雖說自己被視為皇位繼承人,但這時太祖的兒子德昭二十六歲,德芳也已十八歲,不聞失德,也完全可以做皇帝。而且,太祖晚年與光義也是頗有矛盾的,他一度考慮遷都洛陽,原因之一就是試圖擺脫光義在開封府,業已形成的盤根錯節的勢力範圍。何況在歷史上,皇帝臨終易儲,也不是沒有先例。因而,對光義說來,能否繼承皇位還存在著不小的變數。
太祖死於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三十日。十九日晚上,天氣陡變,雪霰驟降。太祖命召光義入大內,酌酒對飲,宦官、宮嬪都退下了。遠遠地只見燭影下,光義時或離席,有所謙讓退避的樣子。飲罷,漏鼓三更,殿外積雪數寸。忽見太祖手持柱斧擊地,大聲對光義說:“好做,好做!便解帶就寢,鼻息如雷。
次辰四更,太祖暴死。宋皇后命內侍都知王繼恩召趙德芳。王繼恩自以為太祖素來打算傳位給光義,竟敢不宣德芳,徑赴開封府召晉王光義。只見長於醫術的左押衙程德玄坐在府門口,便問其緣故。德玄說:“二更時分,有人叫門說晉王召,出門卻不見人影。如此情況,先後三次。我恐怕晉王真有病,所以趕來。
繼恩感到怪異,便告以宮中大事,共同入見光義。光義大驚,猶豫不行,聲稱要與家人商議,繼恩催促道:“時間一長,將為他人所有了。”三人便踏著大雪,步行入宮。繼恩欲讓光義在直廬等待,自己好去通報。德玄說:“直接進去,何待之有?”三人俱至寢殿。
宋皇后聽到繼恩的聲音,便問:“德芳來了嗎?”繼恩說:“晉王到了。”宋皇后見到光義,不禁愕然失色,馬上改口喊官家,說我們母子性命都交給官家了。”光義邊落淚邊回答:“共保富貴,別怕別怕。”第二天,光義就即了皇帝位,是為宋太宗。
2.斧聲燭影的真相分析
燭影斧聲下太祖的猝死和太宗的繼位,其內幕究竟如何,這是千古難解之謎。以上敘述,出自《續湘山野錄》和《涑水記聞》,後者出自北宋史家司馬光之手,他可不是一個熱衷小道的史家。
南宋史家李燾訂正了王繼恩(原作王繼隆)和程德玄(原作賈德玄)的姓名出入,把這兩條記載編入他考證嚴謹的北宋編年史《續資治通鑑長編》。越是難解之謎,越是引起人們的興趣。自元代以後直至上世紀末,史家對這一疑案始終眾說紛紜,莫衷是。
一派認為,太宗繼位並不存在篡弒之事;另一派以為,太宗懷有陰謀,做過手腳,至於其陰謀程度又有各種不同意見。那麼,事實究竟可能是怎樣呢?
其一,太祖顯然屬於非正常死亡。太祖在席上對光義連說“好做”,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為“好好做”,一為反語“你做的好事”,李燾改成“好為之”,只有前者之義,並不妥當。
倘是後者,光義當時做的是什麼“好事”,卻不得而知。倘據史料,為太祖開列一張開寶九年的活動日程表,就可發現他精力充沛,頻繁出巡,甚至遠至西京洛陽。而且遲至十月的十幾天裡, 史書也從未有太祖生病、大臣問疾的記載。
故太祖猝死,顯然不是因病。有人推測他是飲酒過度而一夜猝死,但太祖一向以為 “沉湎於酒,何以為人”,其飲酒是有節制的,故貪杯猝死的論據 有所不足。倘說因酒致死,這次是與光義共飲,太祖死於酒而光義無恙,只可能光義上下其手。太祖是否發現這點,才大呼“好做”的呢。
其二,太宗及其親信是預知太祖死日的。據《宋史·馬韶 傳》,馬韶私習星象天文之學,與光義的親信程德玄友善,十九日晚上來見德玄,聲稱“明日乃晉王利見之辰”,德玄連忙報告太宗。太宗命令將他看管起來,即位以後才將其放出。馬韶的訊息肯定是太宗親信走漏的(也許就是這個程德玄),為防止他在事成之前洩漏天機,只能把他關起來。
這也說明程德玄完全預知即將到來的政變。除光義本身,德玄應是這幕鬧劇裡最知情 的人,他在開封府門口徹夜長坐,是代光義靜候宮中好訊息。否 則,既然擔心光義有急病,卻不入府視疾,在風雪之夜傻坐在府門口,無論如何難圓其謊。
而王繼恩居然敢冒死違抗宋皇后的旨令,不召趙德芳,當光義故作姿態時又心照不宣地提醒他“時 間一長將為他人所有”,兩人也顯然有事先的默契。光義對宋皇后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共保富貴”,也表明他早知此事,有備而來。
其三,從宋皇后的言行可推見太宗繼位出自逆取。宋皇后得知太祖暴卒,不宣光義,而宣德芳,一方面表明太祖沒有關於傳位的遺詔,至死也沒有確定光義就是無可爭議的皇位繼承者;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太祖之死是非正常死亡,可能與昨夜的飲酒有關,故而不召光義。只有這樣,當召來的是光義時,她才可能大驚失色,竟顧慮自家母子性命不保了。否則,太祖正常死亡光義正常繼位,她就沒有必要多此一慮了。
總之,這一疑案稍加追究,就發現太宗問題多多,他是無論如何脫不了干係的。當然,其中細節也許永遠是謎。據《燼餘錄》,後蜀花蕊夫人在亡國以後被召入太祖後宮,光義垂涎其美色已久。這晚酒酣,光義見太祖已睡去,呼之不應,就乘機挑逗調戲花蕊夫人,太祖寐覺,即以玉斧斫地。倘真如此,太祖連呼“好做”,倒有了落實。但此說也只是可能有,而未必一定有。
有人誤解史書所說的“柱斧”,猜測光義是用斧頭劈死太祖的。這是不可置信的。柱斧一為武士所用,一為文房用具。文房用具的柱斧也稱玉斧,以水晶或銅鐵為材料,燭影斧聲中的柱斧顯然只能是文具,絕不可能成為殺人兇器。況且光義也不至於做得如此露骨。
最有可能的還是酒裡做手腳,且有史料說明太宗是精於此道的:《燼餘錄》說後蜀降王孟昶因其而暴卒,《默記》說南唐後主李煜被他在酒裡下牽機藥而毒死。
二、金匱之盟
宋太宗是十月二十一日即位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宣佈改元太平興國元年。一般說來,以子繼父,以弟承兄,出於對前任皇帝的尊重和承認,當年是不改元的。兩宋除高宗因在非常事態中即位而當年改元外,其他君主都是沿用舊號次年改元的。
1.消除皇位潛在威脅
太宗此舉主要出自逆取皇位的心虛理虧和迫不及待,倒並不是向世人表示割斷與太祖的承統關係,他還是要打太祖旗號的。在即位大赦詔書裡,他自稱是“小子”、“沖人”(都是年幼繼承者的意思),表示要“恭稟遺訓”“恭遵先旨”,以證明自己是太祖忠實的繼承者。
即位以後,太宗下令太祖和皇弟廷美的子女,與自己的子女一樣,都稱皇子皇女;讓弟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後改封秦王,表明自己沿用太祖時皇弟尹京的舊制;太祖之子德昭為水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與廷美都位在宰相之上。
然而這不過是穩定人心、鞏固地位的權宜之舉。等皇位穩固以後,他就礙難與太祖之子“共保富貴”了。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在攻滅北漢以後,太宗乘勝北征契丹,不料受到遼軍重創,他也中箭潰逃。宋軍夜驚,不知太宗所在,便有人準備推戴隨徵的德昭。旋即知道了太宗的下落,這才作罷。太宗由此感受到懷念太祖的潛勢力之可怕。回師以後,太宗因北征失利,對剪除北漢的功臣也久不行賞。
德昭提醒他,他衝著德昭大怒道:“等你做了皇帝,賞也不晚!”這顯然是扭住軍中擁立之事不放,德昭回去就自刎而死。史載:太宗聞訊,抱著屍體大哭道:“痴兒,何至此邪"既掩飾自己的威逼,又推卸自己的責任。
兩年以後,年僅二十三歲的趙德芳又不明不白而死,只有《宋史》說他是“寢疾薨”,與太祖一樣在睡夢中去世的。
太祖的兒子德昭和德芳一死,秦王廷美的準皇儲地位就成為太宗的一大心病。太平興國六年九月,太宗的早年幕僚柴禹錫告發廷美“將有陰謀”。“將有”云云,即“莫須有”,也表明太宗將對廷美下手。但時距德芳之死僅隔半年,倘再興大獄,太宗惟恐壓不住陣腳。
於是,他斷然召見了趙普,藉助於這位有舉足輕重影響的開國元勳。趙普自從在太祖晚年罷相出朝,以同平章事任河陽三城節度使,給他一個使相的名義。太宗即位,對他宿恨未消,派與他有隙的高保寅出任其所屬支郡懷州的知州,保寅一上任就說趙普抑制他,要求罷節鎮領其支郡。
趙普見自己提出的“削奪其權”的方針被用來對付自己,便在太平興國二年請求入京參加太祖入陵葬儀,太宗順勢罷其使相之職。其後,趙普雖以太子少保的榮銜留在了京師奉朝請,但形同高階寓公,備受太宗的冷落和宰相盧多遜的逼壓,不僅嘗夠了失去權勢以後的世態炎涼,再如此下去,恐怕連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趙普受到了太宗的召見,他當即表示“願備樞軸,以察奸變”。退朝以後,趙普立即上了份密奏,說明自己早年曾有奏札論及皇位繼承事,還受太祖、太宗之母杜太后的顧命,書寫過一份金匱之盟,兩者現都在宮中,希望太宗尋訪。
太宗果然都找到了,立即再召見趙普,當面致歉道:“人誰無過,朕不到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他還就今後皇位繼承試探趙普,趙普就回答了一句:“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太宗連連頷首。於是,趙普次日就重登相位,且位兼侍中,這是宋初德高望重的宰相的加銜。至此,太宗與趙普這對昔日的冤家捐棄前嫌。
2.金匱之盟的真實性分析
金匱之盟與陳橋兵變、燭影斧聲並稱宋初三大疑案,不妨先根據後來的追述來說說當年金匱之盟的立約情況和誓約內容。
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危之際,趙普曾向她上奏論皇位繼承事,便召趙普入宮,當時太祖在側。太后問太祖何以得天下,答以祖宗和太后積德,太后說:“不對!正因為周世宗讓幼兒主天下。倘若後周有長君,天下豈你所有?你百年後應傳位給你的兄弟。能立長君,社稷之福啊!”
見太祖叩頭應允,太后對趙普說:“你記下我的話,不可違背。”於是趙普在榻前親寫約誓,一式兩份,在兩份紙尾騎縫處簽上了自己的名銜。事後,一份隨葬入杜太后的墓棺,一份由太祖手封收藏。
由於誓約的原文從未見諸史書記錄,而轉述的記載卻頗有出入。大體說來,盟約關於皇位傳承的辦法有“獨傳約”和“三傳約”的區別。所謂獨傳約,即太祖傳位給太宗,這是杜太后的遺命。而所謂三傳約,即太祖傳之太宗,再由太宗傳之廷美,廷美再傳太祖之子德昭,這是杜太后和太祖的本意。
金匱之盟這歷史之迷的癥結有三:
首先,究竟有無此事?
金匱之盟的立足點是立長君。指其偽造者認為,杜太后死時,太祖三十五歲,德昭十一歲,她豈能預料太祖死時,德昭仍是幼主?倘經光義、廷美三傳至德昭,一般在 四十年左右,其時德昭已年過五十生死尚且難卜,長君從何談起?但有學者從五代諸帝在位時間最長者不過十年,平均在位時間不到四年,認為杜太后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因而太后臨死立長君的遺言,當時完全可能有。即便如此,卻未必書為誓約。
這可從兩方面得到印證:
其一,從太祖的作為看。正因為只是口頭遺言,而不是書面誓約,太祖始終沒有舉行定儲之舉。但到開寶六年,德昭已二十三歲,也到完全可以繼位的年齡,一向稟承母意的太祖才斷然拒絕趙普的建議,按前朝慣例將光義進封為晉王,確定其準皇儲的地位。
由於不是正式定儲,皇位傳承仍可能存在著變數。太祖的舉動正說明他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是受母意約束的,但又不必像履行書面誓約那麼循規蹈矩。
其二,從趙普的作為看。他作為盟約的監督署名者,如果說太祖時期不敢洩漏事尚在理,但到太宗即位六年間,自己分明失勢,為何不上書言明以邀主歡呢?這也反證當時並沒有成文的誓約。
其次,為何此時出籠?
金匱之盟是太平興國六年炮製出籠的,其誓約見諸史乘最早是真宗鹹平二年(999年)重修的《太祖實錄》(即《新錄》)。《新錄》還說約盟時太宗也在場,這是連編謊都編不圓。倘真如此,太宗對趙普的銜恨和致歉都無從解釋。 何況太宗即位時不宣佈,太平興國五年九月修成的《舊錄》也不載其事,既表明《新錄》所謂太宗在場純系妄說,也反證金匱之盟的出籠確在《舊錄》修成以後。
金匱之盟是密約,藏之宮中,秘無人知,三個當事者中只有趙普還健在,而他給太宗捅破此事的方式仍是密奏。也就是說 只有趙普與太宗兩人知道此事,他們聯手做手腳,別人誰都難以 否證。
對太宗說來,迫害廷美,傳位子嗣,都需要趙普這樣元老級的開國元勳的支援和謀劃;而以趙普的政治經驗,當然知道太宗肚裡淌的是什麼壞水,也知道這是改變自己“日夕憂不測”處 境的唯一機會。於是,他孤注一擲,偽造了金匱之盟,作為輸心效忠的入場券,為太宗不正常的繼位找一個合法的根據,以藉機東山再起,恢復失去的權勢。正是在這一節骨眼上,兩人一拍即合,金匱之盟應運而生。
第三,誓約內容如何?
若杜太后真有口頭遺囑,三傳約的可能最大。但太平興國六年,金匱之盟剛由趙普炮製出籠時,肯定不是三傳約,而只可能是獨傳約。倘是前者,無異在宣傳秦王廷美應是當然的皇位繼承人,簡直在為即將進行的迫害廷美的陰謀自設障礙,任誰也不可能如此愚蠢。
獨傳約突出太宗,一方面為逆取太祖之位逼死太祖之子的太宗,進一步確立合法的地位,打上了一針強心針;另一方面也樹立了趙普“顧命大臣”的高大形象。只有當廷美死後,傳約形同廢紙,才可能在士大夫之間流傳開來,因其時已是太宗一系獨傳的天下了。
趙普以金匱之盟重新換取了相位,其任相次日,秦王廷美就感到壓力,要求列班在趙普之下,而以其準皇儲的地位是可以位居首相之上的次年三月,有人“告發”廷美準備在太宗前往慶祝金明池的水心殿落成之際犯上作亂。太宗假意不忍心張揚其事,罷去廷美開封尹,將他調到洛陽任西京留守。
與此同時,與廷美往來密切的一批文武距僚都因“交通秦王”而貶官流放。不久,趙普向太宗報告,調查到盧多遜與秦王廷美勻結事,盧多遜立即被罷相下獄,盧多遜與相關人等都表示“伏罪”,
具體罪名是盧多遜派中書屬吏向廷美密告高階機密,還效忠道:“願宮車(指太宗)早晏駕(指死去),盡心事大王。”廷美也表示“願宮車早晏駕”。於是,盧多遜被削奪一切官爵,連同家屬流貶崖州(今海南崖縣),趙普終於出了口惡氣。
有關牽涉本案的屬吏和證人都被斬首在都門之外,來個死無對證。廷美則被勒令歸私第,他的兒女也不再稱為皇子皇女,他在朝中的勢力也被徹底掃盡。
五月,繼廷美出知開封府的李符迎合太宗旨意,上奏說廷美銜恨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太宗正中下懷,把廷美降為涪陵縣公,房州(今湖北房縣)安置。這是流放後周退位小皇帝的地方。
廷美憂悸成疾,兩年後死於當地,年僅三十八歲。這種明目張膽的迫害,連太宗的長子元佐也看不下去,為營救四叔出面向父親申辯。廷美死訊傳來,元佐頓時發瘋了。
太宗還對宰相李昉等說廷美是乳母耿氏所生,而《宋史杜太后傳》明載杜氏生五子,廷美位序第四。可見這是太宗為掩飾逼殺廷美之罪,不惜向自己父親潑髒水故意編派出來的謊言。
涪陵之獄,始終未見有絲毫的顯罪確情。《宋史趙廷美傳》把這一冤案歸罪於趙普。實際上,廷美不死,太宗就難以傳位於子,因而元兇是太宗,趙普不過幫兇而已。在皇位這一天下第一權力面前,即便在兄弟父子之間,人性的泯滅也太司空見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