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留青史

    變法第一人當屬商鞅.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只有買賣。

    2.獎勵頸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3.建立縣制,由國軍直接派官吏治理。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 2 # 靜夜思160519196

    商鞅,主要是秦在獻公的時候就著手培養新興地主勢力,到了孝公的時候,已經完全從奴隸制邁入封建制,王權也是得到加強。商鞅在此基礎上進行變法是事半功倍,在處死了幾千奴隸主以後,守舊勢力再也無法掀起波瀾。其他諸侯國搞改革也要遷都才能搞定,而孝公和商鞅無需多此一舉,這些都在獻公的時候就完成了。

  • 3 # 風情漸漸依舊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也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的思想改革時期。各大諸侯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稱霸一方的目的,各國紛紛實行變法得到了相當大的收益。

    諸侯國都在為擴充自己的國土面積而做出努力,魏國與其它諸侯國相比,國土面積都很微小。魏文侯意識到國家強大,才能不會被兼併。在魏文侯的示意下,李悝在魏國開始了變法運動。

    一、推行“盡地力之教”。

    鼓勵百姓大量開墾荒地,同時雜種各種糧食作物,並充分利用空閒土地,植樹種桑,多種瓜果蔬菜。目的在於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封建政權的田租收入。除此之外,李悝廢除了井田制,並且將土地買賣合法化。李悝還派人測量土地的量產,根據不同的量產標準,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這樣一來,鼓勵了百姓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

    二、在軍事上,實行考核法。

    對軍隊士兵進行各方面的考核,對於優秀者會給予獎勵,激發士兵的積極性,實行科學性的軍隊編排,根據士兵們擅長的領域對他們進行軍隊的劃分,這樣一來,每位士兵都能發揮他們作戰的優勢之處,大大地提高了軍隊作戰能力,並透過武卒制度的確立,魏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當時的戰國軍事界,“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說法。

    三、在政治上,除了世襲制度任用賢能,對官員不能依靠世襲。

    應該根據個人能了來選拔人才,這樣才能推動整個國家的發展。除此之外,將舊貴族的世襲俸祿取消了,他用這筆錢為魏國廣納賢才,向各國招納賢才,使魏文侯統治時期的魏國有了英才薈萃的局面。

    在法律上,李悝著有《法經》一書,將裡面的法律具體化,然後製成法律法令用於國家的各個方面,這一做法保障了國家治理的有法可依,推動了國家法治化程序。

    魏國成為戰國時期名副其實的中原霸主。

    作為戰國諸侯中第一個變法者,魏國的國勢,在魏文侯在位的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他在位的50年,讓魏國雄霸天下李悝變法使魏國在方方面面有了徹底的革新,它提高了魏國的地位和影響力,成為他國變法的典範,繼李悝變法以後,各國紛紛效仿,中原各諸侯國的實力全部上升了一大個檔次,從此也拉開了戰國的序幕。

  • 4 # 聞古鑑今

    商鞅:你是在說我嗎?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百花爭鳴的年代,那個年代,各種思想激流勇進,相互碰撞,那個年代是歷史上思想璀璨的時代,戰亂的年代各大諸侯國變法圖強,都想成為“千古一帝”,變法中的佼佼者當屬商鞅。

    舌戰群儒、立木為信,秦孝公的“高階人才引進計劃”戰略很成功。

    那些年,魏國經過“李悝變法”國力倍增,秦國因此丟失了河西之地,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眼看著大家都在變法,柔弱的秦國走到了歷史的轉折點。也就是那一年,秦孝公簽署了“高階人才引進計劃”,商鞅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召開第一次改革大會,商鞅舌戰群儒,舊貴族代表啞口無言,就這樣,商鞅走向了秦國的政治舞臺的中央,然而商鞅卻不知道,這一切卻只是報復前的忍讓。

    只管大刀闊斧的幹,兩次變法為秦開“帝業之基”。

    正如漢代王充的那句話:“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商鞅在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援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商鞅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人物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先後實行:井田制、縣制、二十等爵制度,那一年,當齊楚還在為了爭奪土地大打出手的時候,秦國上下悄然發生了翻天鉅變,誰也不曾想,這一變改變了每個人的命運!

    “慘遭車裂”,歷史的變法者終不能善終?

    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商鞅就這樣成了舊貴族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都說親官上任三把火,可是秦惠文王把火留給了商鞅,兵敗身死,慘遭車裂,也許這是命中註定的,歷史上變法的那些人,有多少能安然無恙的走到生命的盡頭!

    根據《史記》中記載,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或許是看到了未來的路,秦惠文王車裂商鞅後並沒有廢除變法,而是繼續施行,也就這樣,秦國終於走出了河西之地,走向了中原的政治舞臺,不知為何,“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不曾記起這位為他鋪平道路的人兒!

  • 5 # 赤子丹心16

    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走向文明巔峰的重要時期。不說諸子百家,中國在當時真可謂是人才輩出。商鞅變法是最為成功,很多人都認為商鞅是變法第一人,我認為他不是變法第一人。如果他是變法第一人,可能也不會產生後來的大秦帝國。因為商鞅在奔走列國時,曾經多次舉例諸國變法之弊端。如若沒有前人的變法失敗,商鞅又如何舉例說明。在秦孝公痛定思痛後,商鞅的《強秦九論》才能脫穎而出。在此之前申不害就主導過轟轟烈烈的變法。導致當時的南韓差點亡國滅種。

  • 6 # 黑白文史mcn

    特殊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和兼併弱國的需要,諸侯割據一方,混戰不斷。同時,隨著私田出現,地主和農民取代了奴隸主和奴隸成為兩大新的階級,租種方式也逐步形成。 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這個時代的最主要的特徵。

    這一次變法運動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是這一次社會變革的歷史條件。

    變法運動的興起,是新興地主階級為了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進行的大改革。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於促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歷史特徵。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由於以上原因,商鞅變法獲得了成功。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順應理歷史潮流的發展趨勢。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辦法。

    三.敢於同舊勢力鬥爭。

    四.取信於民,得到百姓信任 五.國君的支援。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秦國舊有勳貴勢力最弱。 在戰國七雄中,秦的立國時間最晚。 秦正式立國以前,秦的領地被稱為西戎之地,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秦立國以後秦國也一直是夷狄雜居的狀態。 在商鞅變法以前秦是最貧弱的國家。 因此,在秦國,舊有的勳貴勢力是最弱的,變法的阻力最小。

    君王支援力度大。 商鞅變法時得到了國君的全力支援,甚至可以說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 就連太子的面子都不給。

    變法施行時間。 商鞅自公元前356年開始變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車裂於彤,滅商君之族,商鞅變法一共已經實施了十八年。 十八年啊,就是現生個孩子也已經成年了,在古代更可能已經作父親了。 這麼長的時間已經足夠在新法中受益的新興利益階層走上朝堂並站穩腳跟,至少也能獲得與舊有利益階層對抗的實力以保證新法不被廢除。 而且隨著新法的繼續實施新興的利益階層會越來越強大,舊有利益階層則會日益衰弱,最終被新興利益階層取代。 當然,以上三點只是輔助原因。 個人以為,以下兩點才是商鞅變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政府公信力的確立。 對一個政府來說,最可怕的是什麼?不是政治危機,不是經濟危機,更加不是軍事危機。 能夠從根本上毀滅一個政府的是信任危機。

    商鞅城門立木的故事基本上大家都耳熟能詳。 正是透過這種方式,商鞅確立了自己所代表的變法派政府的公信力,使商君變法,說一不二的觀點深入人心。 而之後的太子犯錯,刑太子之師更是震懾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嚴格執行新法,才使得變法得以順利實施。

    一、商鞅之死使變法半途而廢有關商鞅變法的內容,史書記載有:(1)建立以什伍為單位的戶籍制度;(2)建立以戶籍為基礎的告奸、連坐制度;(3)獎勵人口發展;(4)建立郡縣制;(5)獎勵耕織,發展農業;(6)重新規定田畝制度;(7)建立以軍功為主的獎勵機制,抑制貴族特權;(8)抑制商業的發展。

    應該說,商鞅變法所涉及的內容還是很多的,可從深層次方面分析,這次變法所表現出來的缺陷與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 商鞅在秦國變法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秦國也比過去更有力量了,可變法者本人卻遭到了車裂的下場。

    對於商鞅的死,司馬遷認為是他天生刻薄和作法自斃的結果。 其實,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是這場變法觸及了貴族集團的利益這個深層次的問題,像他的同鄉吳起一樣,都是因既得利益集團的報復而導致悲慘的結果,殺害變法者本人,本身就說明這場變革是不徹底、不成功的;而且商鞅死後,史書上再也不見秦國有新的變法之舉的記載,說明這場改革隨著商鞅之死事實上停止了。 商鞅死後,他在變法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各項制度並沒有廢止,也就是說秦惠文王即使殺了商鞅本人,也沒有廢止商鞅原來所建立起來的各項措施。

    歷來的學者以此證明商鞅的變法是成功的,撥開歷史的迷霧,證明這種看法是不對的:秦國沒有因商鞅之死而中止商鞅制定的制度,不是因為這場改革的成功而是秦國有延續歷代制度的傳統,如秦穆公時,啟用外華人百里奚和蹇叔為卿相,以後這項制度就成了歷代秦君遵循不渝的既定國策。 據統計: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秦國任卿相的七十一人中,只有七人來自公室貴族,其餘全部從國外引進,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秦始皇。 其他國家卻沒有這種傳統,如魏文侯變法,趙武靈王變法,一旦這些變法的國君死去,變法就停止了,吳起在楚國變法,收效也很明顯,可楚國沒有這種傳統,所以吳起的變法因吳起之死在楚國沒有延續下去。 商鞅是在秦孝公的領導下實行變法的,而且效果也很顯著,秦國當然會延續這些措施,這與變法的成功與否沒有太大的關係。

    二、變法只在單一的領域內實施了結構上的損益商鞅變法的內容儘管很多,其實只限於一個領域,即農耕領域,在這個領域內實施的變法也不是實質性的改變,只是在結構上做些增減損益而已,變法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多產糧食,壯大軍隊。 為達此目的,商鞅透過制度性的措施把農民緊緊縛綁在土地上,為使農民聽話,多產糧食,努力殺敵,商鞅訂出了許多如連坐、告奸、戶籍管理、獎勵軍功等措施,包括實行郡縣制也是為了此目的服務的。 所以,商鞅變法說到底只是在農業這個單一的領域內實行的結構性的調整、損益而已,距談到徹底、成功的變法還差得很遠。

    梁啟超曾說過:中國曆代變法繁多,僅只限於農耕而已,可謂中的之論;馬克思也說:更重要的問題乃在於改造世界,馬克思說的改造不僅是單純領域內的技術性的修修補補,而是生產工具的發展所引起的生產關係的徹底變革,這才具有革命的意義。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幾千年前的商鞅有如此智慧,可在當時有農業、商業、手工業三大行業同時並存的情況下僅只關注農耕領域內的結構性的改造而忽視商業和手工業,不能不說是商鞅變法的嚴重缺陷與不足,至少可以說是商鞅本人的改革思維的重大失誤。

    三、重農抑商,貽患無窮商鞅變法的中心是重視農業,抑制和打擊商業。 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奴孥。 本業指的是多產糧食、多織布帛的農業,在此行業內作出成績的復其身,即免除徭役,末利指的是工商業,有從事此行業者則以為奴孥,即沒官為奴。 這種所謂的重本抑末的做法儘管收益於一時,可產生的負面影響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卻是很大的。

    綜上所述,商鞅變法在當時可以算比較成功的變法,但仍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總的來說變法是具有進步性的,對於當時的政府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因此他可以說是春秋爭霸,戰國七雄裡面成功變法的案例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黑白史

  • 7 # 公明淏

    河伯娶媳婦的事,沒有人敢再提了!但是,西門豹的功績遠遠不是把幾個巫婆、弟子,三老拋到河中那麼簡單!

    魏文侯常聽到一些官吏告發西門豹的意見,說鄴縣官倉無存糧,錢庫無金銀,部隊缺少裝備,西門豹把鄴縣治得一塌糊塗。魏文侯到鄴縣視察時,就一些官吏告發西門豹的問題責問西門豹,並說若西門豹回答不出理由,就要治他的罪。

    西門豹說:“王者使人民富裕,霸者使軍隊強盛,亡國之君使國庫充盈。鄴縣官倉無糧,因為糧食積儲在人民手中;金庫無銀,因為銀錢都在人民衣兜裡;!!

    武庫無兵器,因為鄴縣人人皆兵,武器都在人民手中。大王若不信,讓我上樓敲敲鼓,看看鄴縣錢糧兵器如何?”

    西門豹上樓,第一陣鼓聲之後,鄴縣百姓披盔帶甲,手執兵器,迅速集合到樓下;第二陣鼓聲之後,另一批百姓用車裝著糧草集合到樓下。

    魏文侯知道了西門豹的政績,龍顏大悅,請西門豹停止演習,西門豹不同意說:“民可信不可欺。好不容易與他們建立了信約,今天既然把他們集合起來了,如果隨意解散,老百姓就會有被受騙之辱。

    西門豹“誠信於民”的思想和行動在今天對我們仍有深刻的啟迪作用。俗話說:“一諾千金”、“人若無信,不知其可”。

    誠信守實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人民言而有信,就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援;對人民不講信用,言而無信,朝令夕改,就會使人民無所適從,人民就會產生被欺詐的反感和埋怨心理,我們就會喪失人民的支援,甚至遭到人民的反對。

  • 8 # 齊飛揚先生

    我認為是李裡!

    包括:廢除景甜制,改為授私田;取消封建制,改為集權制;取消官位世襲,改為委任;取消以戰車為核心的古典編制,改為步兵和車兵的分離;取消華人/野人之分,開始實行全民兵制。相關的改動在春秋末期非常多。《戰國史》上在李悝變法章節也明確表示,在魏文侯繼位以前,魏國(家)本身也是有明顯集權性質的邦國。本質上來講,我們看到的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等,都是一個時間節點,在這個時節節點上相關變法集中落實或執行。當然,實際情況是其實變法一直在進行,並非在一個時間完成後就不動了。現在回答你的問題,李悝變法是明確有時間節點的,所以說是第一次變法沒什麼問提前。至於管仲的改革,內容模糊,甚至是否真的出現也不太清楚(《管子》為戰國託名之作),所以並不能認定是真正意義上的變法。

  • 9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戰國時期變法第一人非李悝莫屬。

    首先,我們解析一下關於春秋戰國的時間劃分。春秋戰國的時間劃分紛繁複雜,說法不盡相同,但是最被大家所認可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是按照孔子所修訂的魯國編年體史書《春秋》上所記載的最晚時間為春秋戰國的時間結點,也就是公元前476年。另一種說法是以大事計,公元前453年,魏趙韓三國分晉為春秋戰國的分界線。

    春秋的主題是圍繞爭霸進行的,而戰國的主題則是圍繞變法圖強開展的。這是封建社會開始行城的環境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同時自春秋以來形成的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到了戰國時期變的更為激烈和務實,各思想學派開始紛紛登上權利的舞臺實現他們的政治思想主張。這其中,法家思想在戰國初期分外受到統治階級的青睞和重視。

    李悝就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家講究以法治國,主張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領域建立全方位的法治理念。這在戰國群雄並立,戰亂頻發的時代不失為最符合其時代背景的思想主張。

    公元430年前後,戰國時期的大格局已經基本成型。這時候李悝就已經開始實行他的變法主張了。當時,李悝在魏國上郡地區擔任郡守,在擔任郡守期間,他就利用法家的思想來治理地方,嚴明律法,恪守章程。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習射令的頒佈。因為上郡地區處於秦魏交界處,上郡地區的百姓經常會捲入到與秦軍的作戰中。習射令規定全民練習射箭之術,百姓之間的矛盾糾紛、爭執官司,都將由射箭的勝負來決定輸贏。這樣的法令一經頒佈,全民爭相練習箭術,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上郡地區的百姓人人都練得一手好箭術,後來在秦軍入侵魏地的時候,只靠上郡百姓為主力組成的軍隊就將秦軍輕鬆擊退。李悝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由於在上郡的卓越政績,李悝被擢升為相國,在當時國君魏文侯的支援下,李悝開始實行變法。 李悝的變法都是開創性的。在政治上他廢除了貴族的世襲制度,主張任用賢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他將重農思想提高到國家高度,實行盡地力、平糴法,使得魏國農業經濟得到跨越式的發展。在政治經濟上初步穩定後,他又整理修訂《法經》一書,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善系統的成文法典,為後世製法定律提供了借鑑。

    李悝作為戰國變法第一人,他的變法成果直接奠定了魏國的霸業,並使之延續了近百年,同時它為後期的列國變法提供了改革的典範。即使後來更為知名的商鞅變法也無法奪其光芒!

  • 10 # 欲雲談史論今

    在周代,周人奠定了中華文明三千年的根基;這一時期的很多人、很多事,都對後世中國影響巨大。從西周到春秋再到戰國,周人經歷了一場長達數百年的社會鉅變。為了能在長期動盪不安的社會中取得競爭優勢,變法也就成為了春秋戰國時代最響亮的口號。到了戰國時代,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然而,在眾多的變法者中,誰才是變法第一人呢?

    其實,戰國時代的變法,大多都是建立在前人基礎之上: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舉措,很多都在春秋時代就已有國家推動實施,有的變法甚至在西周時代就已出現。戰國時代的各項變法,絕大多數都能在春秋或西周找到其源頭。

    郡縣制是針對分封制弊端而特意建立的一項變法舉措;而郡縣制的雛型,顯然就是楚武王的縣制改革。在楚武王執政早期,楚國滅了權國後把權國改成權縣,標誌著楚國縣制的成型。此後,楚國曆代國君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不斷滅國為縣,讓楚國公室實力大大增強。春秋中晚期時,楚靈王曾自豪地炫耀:“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成陳、蔡、不羹,賦皆千乘……,諸侯其畏我乎?”楚人每滅一國,並沒有像其他諸侯國一樣分封出去,而是將其改為縣,因此這些被消滅的諸侯國都直接控制在公室手中,賦稅、兵源都由公室直接控制——長此以往,楚國公室實力當然與日俱增!所以說,郡縣制變法的第一人,應該是楚武王。

    “廢井田、開阡陌”的實質是廢除周人舊有的藉田制,將土地私有化。針對藉田制的改革,早在春秋時代已很普遍。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徵”、晉國呂詒甥的“作爰田”、鄭國子產的“作封洫”,都是針對藉田制的變法。但要說到針對藉田制變法的第一人,卻應該是西周的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後,推行“不藉於千畝”改革,徹底廢除了藉田制,將土地私有化。與戰國時代的改革不同,春秋以前雖然出現了針對藉田制的變法,但侷限當時於生產力水平,並沒能將土地私有化到個人。春秋以前,鐵器還未能得到廣泛應用,單個農戶家庭難以獨立承擔起繁重的農業生產活動。所以,春秋以前雖然推行土地私有化,但私有化物件卻是廣大的地主階層;國有土地私有化後,由地主階層來組織農業的集體生產活動,以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進入戰國以後,隨著鐵器的大量普及,單個農戶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才真正實現了土地私有化到個人。

    對鄉遂制度的變法,早在西周時期已經實施。《周禮》所記,周王畿內僅有六軍(師)。但從近現代發掘的西周青銅器銘文上看,周王室不但有“西六師”,還有“東八師(成周八師)”。由此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王室曾將不少原來的“遂”升級成了“鄉”,以擴充王室兵源。將“遂”改成“鄉”,就意味著對“鄉人”和“遂人”身份隔閡的打破,就是一次變法。但這種改革從哪位周王開始,已經不可考。因此,對鄉遂制度改革的第一人已不能確定。在春秋時期,晉國“作州兵”改革,就是一次對鄉遂制度的徹底改革。為了加強晉國軍事實力,呂詒甥借韓原之敗後晉人都心懷雪恥之恨的大勢下,推行“作州兵”改革,讓“遂人”也可參軍,大大擴充了晉國的兵源。如果說西周對鄉遂制度變法的第一人已無法找到,那麼呂詒甥就是春秋鄉遂制度變法的第一人。

    改革宗法制,任人唯賢也是戰國變法的一項重要內容。任人唯賢的理念很早就已出現,但在宗法制下,這一理念能得到真正廣泛應用的諸侯國並不多。晉獻公創立“無蓄公子”制度,堪稱是對宗法制變法的第一人。晉獻公先是與士蒍合作,將桓、莊之族一網打盡;其後,為了確保驪姬之子能坐穩太子之位,晉獻公又把其他兒子要麼逼死,要麼趕出晉國。這還不算,為了保證後世歷代晉國國君都能遵從此項鐵律,晉獻公還特意進行了盟詛——後世誰敢不執行此項制度,就必將受到詛咒!自晉獻公後,晉國就再也沒有公族成長的土壤。後世晉國的歷代國君,為此不得不依賴那些異族異姓人才。這也導致了晉華人才輩出,在短短數十年內就迅速走向了強大。

    “官山海”改革本質上就是國家壟斷經營,是經濟領域的變法。“官山海”政策,是因管仲而名聞天下。但是,“官山海”思想的源頭,卻是周厲王的“專利”改革:將土地山河資源國有化,由國家壟斷經營。因為“專利”改革,周王室短期內走向了強大。在周厲王執政前期,周王室西逐犬戎、東伐淮夷,一度出現了復興的態勢。但由於“專利”改革對華人剝削太盛,周厲王晚年時遭遇了“華人暴動”,讓王室復興的勢頭遭遇了重挫!但無論如何,周厲王才是壟斷經營改革的第一人。

    以法治國的第一人應該是晉文公。在晉國決定援助被楚人圍攻的宋國後,晉文公一系列的舉動充分驗證了他的法治思想。在晉軍攻下曹國後,顛頡、魏犨二人違命,燒了僖負羈的家,害死了僖負羈;為此,晉文公不惜殺了跟隨他流亡海外十多年的功臣顛頡來示眾。城濮之戰過程中,晉國中軍遇上了大風,結果颳走了中軍旗幟上的左飄帶;事後,晉文公派司馬殺死了掌旗的祁瞞。城濮之戰結束後,舟之僑不聽命提前回國,晉文公回國後又殺死了舟之僑!《左傳》為此評價:“晉文公能恰當地使用刑罰,懲處了三個罪人而讓百姓順服!”

    正是因為戰國之前的先輩們作出了變法的示範,戰國時代的後人才能在他們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綜合應用前人的變法成果來進行強國。

    歷史就是在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中獲得了前進力量;而這也是人們研究歷史的最大動力。

  • 11 # 燃燒我的眼淚

    春秋戰國,是一段歷史戰爭頻發的時期,為了爭霸,各國進行了一系列變法改革,其中重要的為以下幾個:

    魏國: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

    秦國: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

    楚國: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

    其餘的還有:

    趙國:趙武靈王改革(胡服騎射)

    燕國:燕昭王時期,任用樂毅等進行改革

    南韓:韓昭侯時期,任用申不害變法

    齊國:齊威王時期,任用鄒忌改革

  • 12 # 三價鐵離子

    商鞅,1、第一,廢除官爵俸祿世襲制,制立軍功爵制。新法規定,凡沒有軍功的舊宗室貴族,一律解除貴族籍,取消官爵世襲特權。

    2、第二,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所謂“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就是廢除井田制,授田於民,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按土地多少抽稅。在此基礎上獎勵耕織,重農抑商。鼓勵墾荒,對於從三晉來秦的無地勞動者,給他們土地和住宅,並免除其三世的勞役。

    3、第三,設立郡縣,實行編戶什伍連坐法。為了加強封建君主對全國的統治,取消分封制度,把小鄉、小邑和村落合併為三十一個縣,每縣設立縣令、縣丞,由國王直接任免。這樣,縣成為直屬於國君的地方組織,從而加強了國君對地方的統治。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4、第四,統一度量衡。新法規定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平鬥、桶、權、衡、丈、尺。如標準尺,一尺約合今0.23尺,標準量器,一升約合今0.2公升,現在儲存的“商鞅方升”,即是一件標準量器。

    5、第五,彰明法令。為建立和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商鞅根據李悝的《法經》,制定了《秦律》,並公佈於世,要全國遵守。商鞅變法是一場深刻的巨大的社會改革,對奴隸主貴族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 13 # 奕垣講歷史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為了圖強,都進行了變法,像李悝在魏國的變法,韓非在南韓的變法,以及魯國的“初稅畝”等等,都是各國為了富強而搞得方法不一但目的相同的變法。說起變法,李悝在魏國的變法相對影響很大,正是因為他的變法,才使魏國富強,才使吳起能夠訓練魏武卒的物質基礎。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對商鞅的影響很深,在李悝變法的時候,商鞅正在魏國擔任一個小官,他是親眼看見了魏國在變法前後的變化,所以商鞅在看到秦孝公的招賢令,準備西行入秦的時候,他的包袱裡,就有李悝所撰寫的著作-《法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什麼過人的哄孩子妙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