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李紅愛運動

    劉備,曹操,孫權所屬國家分別為:蜀漢、魏公國、孫吳。劉備,曹操,孫權介紹:1、劉備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透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也多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2、曹操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奠定了曹魏政權。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來抒發自己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贊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3、孫權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擴充套件資料:劉備,曹操,孫權所處時代“三國時期”介紹: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備 (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操 (三國魏政權奠基人)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權 (三國時代孫吳開國皇帝)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國 (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歷史時期)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vss射手步槍

    要說能力的話,他們幾個應該是曹最高,劉次之,孫最後。

    要說英明,三人半斤八兩,每個人都有缺點,最後也都沒有完成統一

    曹操起步最早,三人中勢力最大,而且文學成就很高,不是其餘二人可比,軍事成就也比其餘二人更高。

    如果非要選一人的話,我選曹丞相。

  • 3 # 網落葉

    當然曹操 詩人 政治家等

    曹操也很狡詐先是董卓擅權,後是曹操當國,他只是一個傀儡,見到董卓也好,見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戰慄不安的。但話說回來,他若無董卓,當不上皇帝,若無曹操,說不定他被那幾個兵匪頭子李傕、郭汜之流,結果了性命,也有可能的。可是,江山坐穩了,大權旁落,便不甘心做一個符號式的統治者,成為曹操手下的一個高階俘虜了。於是,便要搞復辟了。

    這也是歷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虛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嘗試的一種危險遊戲。

    有趣的是,之前做三公的人,像王允、楊彪,基本皆死於非命,就好像遇整十年(1900、1920、1940、1960)就任的美國都是被刺殺死的,成了一個被詛咒的位子。到了曹操之後,做三公的人照樣享得天年。書歸正傳,曹操做了丞相、當了三公,又想位列王侯,獻帝只好依他封其為魏王。

    但終究曹操還是沒當上皇帝,到死也就是個“魏王”,而不是“魏武帝”。是他不想當、不敢當、甚至對皇帝不屑一顧?

    三國演義中將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並不公平。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陰謀推翻漢靈帝另立新主,拉攏當時任議郎的曹操時被其拒絕。聯軍討伐董卓時,與其他人觀望顧慮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奮力進取。初平二年韓馥、袁紹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再次為曹操所拒絕,並明確提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李傕等人禍亂長安,獻帝一行狼狽從他們手下逃命時,漠然無視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主動迎接獻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魏吳合作擊殺關羽後孫權上表勸進稱臣,曹操也不聽:“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這一系列的言行中雖然有曹操的慎重權謀,但客觀上不能否認是對朝廷的尊重。

    這樣來分析曹操,就讓人感到矛盾了,那麼該如何評價曹操呢?這還得從曹操得兩面性來看,起初的時候,曹操也是漢朝的一個臣子,從刺殺董卓可以看出來,曹操當時是有救國之心的。

    但隨著時間和形勢的轉變,曹操轉變了自己對待漢室的態度,正是對漢室失去信心,曹操才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及“時勢造英雄”的想法,曹操也完全是按照這樣的方針去做的,這樣性格的轉變,也讓曹操成為了歷史上遭質疑最多的人物之一。

    冒然稱帝,不僅沒有進一步勝利的功勳支援,也沒有“漢朝天命確實衰竭”的形勢佐證,更可能會失去剛剛與曹操媾和的孫權支援。畢竟孫權此時與曹操媾和,好歹也可以說是歸順漢朝中央,一旦曹操稱帝,孫權若是繼續效忠曾經被自己罵做漢賊且已經徹底做足了漢賊的“魏朝”,就等於對天下人宣告自己的厚顏無恥。

    曹操犯不著為了一時的名位,丟掉剛剛前來跪舔的孫權支援,重新陷入孫劉聯合抗曹的窘境,失去孫劉因益州利益分贓不均而產生矛盾的一統機會。

    至死不稱帝,曹操堪稱東漢末年最大的忠臣。試想,如果天子在劉備或孫權的手裡,恐怕早就改朝換代了

  • 4 # 中行偃1

    答:劉備和孫權論英明是沒有辦法和曹操比的!

    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孫權、劉備之所以也有一席之地,不過是偶然,憑得不是實力和智慧。無數次的征戰都能說明,孫權、劉備不是曹操的對手!即使是聯合起來也打不過曹操。

    孫權數度稱臣於曹操,劉備、諸葛窮兵黷武自取其禍!他們的格局是無法與曹操相提並論得。

  • 5 # 渝人說電影

    劉備,此人比較攻於心計,裝的猜不透,其實心裡早有打算。而且劉備會收攏人心。個人認為劉備還是個明主。三國沒有好壞,也沒有奸與不奸,只有成敗!至於曹操和孫權,曹操也會裝,但是卻被手底下的人一眼識破,只是不敢說罷了。雖說他愛才,但同時也嫉妒人才,這樣的主子太自私了。孫權善於聽從手底下的人分析,其實和曹操,劉備一樣早有大志,只是嘴上不說罷了。孫權同時也多聽取他人意見,所以真正的英明當然是孫權。個人見解

  • 6 # baggioamelie

    人和人區別不大,特別是這三個都是人中之龍,都是在自己現有條件下做出當時最好抉擇,才能成就如此成就,當然運氣也是極好的。

  • 7 # 筆架山下客

    如果論曹操、劉備、孫權哪個更英明,個人認為英明值排序,曹操大於劉備、劉備大於孫權。論點如下:一、曹操和劉備是白手起家,團結起一幫人,自己打下的天下。孫權是承襲父兄打下的基業。二是、曹操佔據全國一半的領土和人口,劉備僅佔了益州之地,孫權偏安江東。三是曹操選擇曹丕為繼承人,很好的完成了曹氏家業的傳承,劉備選擇劉禪,保持了政局的穩定,孫權後期及繼承人造成東吳政權極為混亂。四是、曹操文武雙全,極具個人魅力,周圍也是人才濟濟。劉備皇叔傍身,周圍團結了很多人才,孫權的人才多是父兄所留,自己培養的人才又多是死的不明不白。綜上,我認為曹操在三國君主中是最為英明神武的。

  • 8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誇讚之詞千千萬,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位領袖人物,那都是非常出色的亂世梟雄。

    他們身上的優點不言而喻,可是誰也沒有奪取天下,所以說他們身上不僅僅有優點,而且還有缺點,這些缺點,才是導致他們無法一統天下的真正原因。

    01曹操晚年志向銳減,見好就收。

    曹操年輕的時候,也是個不怕死的角色。當年手裡就十幾萬兵馬,就敢跟坐擁青州、幽州、幷州和冀州四大州的大土豪袁紹相抗衡。

    可見曹操是有鯨吞天下的野心的,最終曹操打贏了這一仗,獲得了北方的統治權。從而他開始驕傲了起來,認為孫策死後,南方那些諸侯都是渣渣。

    於是號稱統兵83萬,直奔江東而來。意思很明確,他這是奔著一統天下而來的。可這個時候,新的情況出現了,赤壁之戰的戰敗,讓曹操徹底龜縮回到了北方。

    十一月,魯自巴中將其餘眾降。封魯及五子皆為列侯。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十二月,公自南鄭還,留夏侯淵屯漢中。---《三國志》

    這個時候開始,我們會發現,曹操再也沒有了南下一統天下的打算。他開始收拾北方的殘餘力量,比如佔領西涼逼走馬超,比如收復漢中勸降張魯,始終都沒有再次提起南下的打算。

    那麼這個時候曹操到底是怎麼想的呢?其實他的想法很簡單,只要能守住北方的領土,那就謝天謝地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退縮了。

    當初他親征打下張魯的漢中時,曾經感嘆過,早知道漢中地勢這麼險要,他是絕對不會花這麼大代價進來的。也就是說他已經開始厭煩這種征伐的生活了,這是一個不好的訊號。

    當年劉秀拿下漢中以後,得隴望蜀,最終才得以一統天下。可曹操得隴以後,卻再也不提征服蜀地的事情,這也是他手下人非常失望的一件事。

    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徵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三國志》

    甚至張松主動前來,要把蜀地獻給曹操,曹操居然表示拒絕,這也是千古奇聞了。如果換作年輕時候的曹操,早就已經拿下益州了。

    曹操是嫌麻煩,認為漢中如此貧瘠,益州鐵定了也好不到哪兒去,所以就沒有把益州放在心上,誰知道益州水土肥美,是天府之國,成就了劉備的霸業。

    02劉備事業成長太快,逐漸獨斷專行。

    劉備28歲的時候起家,一直到48歲,都沒有成就什麼大業。唯一佔領的地盤徐州,也被曹操給奪走了。48歲的時候,劉備終於得到了一個飛黃騰達的機會,那就是遇到了諸葛亮。

    在諸葛亮的規劃之下,劉備終於看到了前途的曙光。所以劉備事業的上升期終於來了。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劉備的事業上升太快了。

    從48歲到他去世63歲,只有15年時間,這15年的時間裡,劉備不僅逐漸拿下了荊州、益州、漢中、上三郡的土地,而且還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漢帝國。

    這是很多人花費一輩子的時間,都無法完成的事情,劉備在這短短15年內全部做到了。所以說劉備事業上升期的速度實在是太快。

    太快的一個結果就是匆忙,忙中出錯的機率就很大。比如說鎮守荊州這件事,光靠關羽一個人鐵定是不行的,可問題是劉備集團成立沒多久,人才根本不夠,所以只能讓關羽鎮守。

    奪取漢中的戰役中,劉備雖然拿下了漢中,卻因此損失了荊州的東三郡。所以說劉備的所有計劃都太匆忙,這不是一件好事。

    更大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事業上升太快,導致劉備這個人開始膨脹了。他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所以執意要攻打東吳,奪回荊州。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三國志》

    手下不少臣子都表示反對,但是結果沒什麼用,在劉備一意孤行之下,蜀漢大軍一敗塗地,幾乎遭遇了亡國的厄運。

    03孫權防守能力有餘,進攻水平不足。只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在孫權的一生中,曾經主導過三場激烈的防禦戰,全部以戰勝告終。第一場就是曹操南下奪取江東的戰爭,第二場是劉備東進奪取荊州的戰爭,第三場則是曹丕40萬大軍南下的戰爭。

    可以說孫權在防禦戰方面,從來沒有出現過什麼紕漏,基本上可以封他一個防守之王的稱號了。

    可是在進攻戰中,孫權卻留下了孫十萬的稱號。這是什麼意思呢?當年孫權帶著10萬人馬進攻合肥,結果被張遼帶領的800人打得崩潰,孫權本人還差點被捉了。

    後來一聽到張遼的大名,孫權都覺得膽戰心驚。每次孫權帶兵出征,基本都是以失敗而告終,所以他也就認命了,自己不是主動進攻的料子。

    五年春正月,立子和為太子,大赦,改禾興為嘉興。百官奏立皇后及四王,詔曰“今天下未定,民物勞瘁,且有功者或未錄,饑寒者尚未恤,猥割土壤以豐子弟,崇爵位以寵妃妾,孤甚不取。其釋此議”三月,海鹽縣言黃龍見。夏四月,禁進獻御,減太官膳。秋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是歲大疫,有司又奏立後及諸王。八月,立子霸為魯王。---《三國志》

    江東地區大多數都是水軍,所以陸地戰上自然是不佔光,孫權沒有北伐的機會,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惜關鍵是孫權也沒有北伐的心思,他只想著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就已經足夠了。

    曹操和劉備相繼死去,孫權的才能遠在曹丕之上,可是孫權卻想著自己稱帝建立東吳帝國,在江南水鄉做個安樂之主,卻沒有想過北伐的事情。

    這件事成為了孫權一生的詬病,因為孫權拿到了荊州,拿下了南郡。這裡是北伐最好的位置,可是孫權沒有銳意進取的心思,最終亡國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總結:曹操、劉備和孫權側重點不一樣。

    其實每個人的個性特點都不一樣,這三個人不僅年齡有一定差距,而且所涉獵的方面也不同,所以很難說明誰強誰弱,只能從某些方面去做一個簡單的比較。

    曹操是一個更加全面的君主,他不僅善於打仗,而且善於管理國內事務,而且還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所以他所涉獵的方面更加健全。

    劉備屬於在軍事上有極高造詣之人,在得到諸葛亮的輔助以後,劉備的軍隊更是擴充飛速,戰鬥力也是三國時期最強的。

    至於孫權他更加喜歡政治鬥爭,因為不擅長軍事指揮,所以孫權喜歡躲在家裡搞鬥爭。比如在稱帝以後,讓自己的兒子之間互相鬥爭,以此提高自己皇權的高度,並且可以瓦解一部分江東豪族的勢力。

    所以非要給這三位大爺排個名的話,應該是曹操獲得冠軍,劉備拿個亞軍,至於孫權,只能屈居第三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 9 # 傳說52050210

    當然是劉備更英明瞭一、劉備正因為他的大仁大義才能吸引諸葛亮和眾謀士武將的追隨以及百姓的愛戴,例1.諸葛亮剛出山時幫助劉備火燒新野大敗曹軍移駐在樊城,曹操為了報仇親率大軍兵分八路殺向樊城,劉備不忍扔下百姓,帶領全城百姓撤退深得民心。例2曹操攻打徐州時當時徐州太守陶謙求助劉備並且三次要把徐州太守職位讓給劉備,劉備堅決不要。例3荊州劉表要把荊州關鍵的軍事要地讓給劉備劉備堅決不要。另外還有徐庶告訴劉備的盧馬妨主,說讓劉備送給別人等把那個人坊死後便無事了,劉備堅決要自己騎坐。雖然表面上看也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但是無形中就會給劉備帶來好運(正如有句話:好像無形中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幫助自己,其實都是自己修行來的福分),因為不知不覺中就給自己樹立了高大上的形象。二、曹操自以為自己聰明,其實都是被自己的小聰明所害,例如“夢中好殺人”其實別人都看的一清二楚;曹操要挾天子號令群臣,也正是因為人品如此不堪,雖然赤兔,美女,黃金,高官贈送關羽,關羽依然要棄他而去追隨劉備;為了得到徐庶不惜把徐庶騙回,但徐庶不為他獻一計,還有龐統也是看曹操奸詐不去追隨他。三、孫權勉強可以算的上個富二代了,父親孫堅死後,孫權的哥哥孫策在江東給打下六郡八十一州的江山,畢竟養尊處優相對經歷的不如前面兩位多。所以說說起英明來還得劉備排第一。

  • 10 # 閒將西話

    我查了一下,“英明”的意思是卓越而有見識,再說的具體點,就是遇到事情的時候,能理性的思考,做出最合理化的處理。

    一、曹操作為時代英雄,識天命,順時而行,有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用兵以奇謀算,擊敗呂布,火燒袁紹,玩弄關西馬超諸軍於股掌之間。即使被張繡、劉表前後夾擊,亦能脫身而出戰而勝之。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並非他不具有取天下的心胸。而是在赤壁他打不過周瑜,沒有周瑜的擋路,曹操統一天下是毋庸置疑的。曹操在軍事上不是周瑜的對手。

    曹操一生最英明的智舉是晚年不稱帝。在曹操襄樊擊敗關羽時,孫權向曹操稱臣,稱說天命。曹操敏銳的看出:“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要是貿然稱帝,確實會給自己的政敵和擁漢派一個形勢上的藉口,自己的第一謀士荀彧就是個例子,使自己在政治上陷於被動。

    縱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曹操是個最講實際的人,繼續打著漢獻帝的這塊招牌,不登基,是全面權衡得失之後策略上的決定,是一種周密明智的謀慮。

    面對群臣,曹操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夫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而”的周文王,不肯王位再生一級。

    二、劉備在漢末亂世仁義的名聲,隨著他一次一次兵敗而不斷提升。仁厚,恰是他的英明所在。重視人心向背。

    劉備在困境中求生存,耐心等待時機,該出手就出手就出手,巧借荊州,豪取益州。劉備是個苦難中的英雄,堅韌不拔,敗而不亡,羈旅四虛,終在晚年崛起於三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漢中之戰劉備取得了勝利,改善了劉備的軍事形象,以事實證明了劉備可以與雄據北方的曹操相抗衡。劉備的勢力達到了鼎盛。

    但比起曹操的雄才大略,劉備確實甘拜下風。劉備最不明智的,是發動了兩次戰爭。

    一次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七月,即劉備奪取漢中後僅兩個月,關羽乘汛期率水軍進攻襄樊。儘管關羽取得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威震華夏的聲勢。但劉備對此沒有派出一兵一卒進行助攻,導致了關羽戰敗,以身殉國的悲劇。劉備的失誤,充分說明了劉備的謀遲和不作為。劉備的特殊經歷,決定了他捕捉戰機不及時的侷限。

    還有一次就是有名的夷陵之戰。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秋七月,劉備率大軍出益州進攻東吳。一開始也是所向披靡,深入吳國縱深七百多里,但很快遭到東吳毀滅性的打擊。劉備鬥不過孫權。劉備徹底丟掉了荊州,只能偏安蜀中狹小地帶。

    但劉備最大的英明是,在籠絡人才方面可以媲美高祖劉邦。他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延續了蜀漢國祚。可以說比劉邦更勝一籌。這也是他的智慧所在。

    三、孫權繼承父兄的江東事業,一開始就表現出了獨特的領袖英明魅力。那就是能夠忽悠住曹操,讓其聽任自己兼併異己勢力。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透過濡須口一戰,五十九歲的曹操終於明白,孫權是比劉備更厲害的對手。曹操面對江東舟船整肅,水軍威嚴,不由得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因而失去了跨過長江一統天下的信心。

    孫權是英雄,是比劉備更厲害的英雄。可以說,劉備和曹操都看扁了這個年未弱冠,初出茅廬的孫權。

    孫權最大的英明,就是靈活的處理了與劉備和曹操的外交關係,善於審時度勢。無論是聯劉抗曹,還是降魏攻就,都是從維護吳國的利益出發,沒有絲毫個人感情在裡面。孫權屈身忍辱,有勾踐之奇。

    公元229年,吳王孫權稱帝。孫權自十九歲從其兄孫策手中接過領導權起,到公元252年夏四月,崩於建業,共統治東南達五十三年之久。在歷史上堪稱在任比較多的帝王。在整個三國亂世,只有吳國是比較太平的,這真是難得啊。

    孫權晚年,犯了很大的錯誤。他聽信讒言,昏聵驕狂,疑心太重。而手握大權不放,還不聽勸諫。實在是大大的不英明。孫權也逃脫不了長壽帝王所不能避免的悲劇。

    總結一下:就所得的地盤而言,可以說,以人和為主的劉備不如地利為主的孫權,以地利為主的孫權不如天時為主的曹操。

  • 11 # 小屋253315373

    首先談談劉備。我認為劉備最適合的評價是矇騙。三個人當中,只有劉備是唯一的布衣出身,以一己之力打拼出一隅領地。他先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呂布,袁紹,曹操,劉表,孫權,又以打擊張魯名義依附劉暲,進而入川,說劉備一個騙字,是因為劉備先後騙取曹操和劉琦的部隊,自己的血緣身份也完全無法核實,因此說劉備是靠矇騙得川蜀,我覺得多少是有一點依據的。

    二是孫權。我對他的評價就是投機。孫權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不講信義最不要臉面的諸侯。赤壁之戰時,他把周瑜推在前面,讓周瑜領著自己的部曲打,自己兩手則準備,周瑜勝則稱王,周瑜敗則投降。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正在打的有聲有色時,孫權又犯了嫉妒,遙想到自己在長沙的挫折,索性來了個背盟弒羽,可以說他的眼裡只有利益沒有信譽。在內政方面也是如此,陸遜周瑜等等土族大戶都受到過他的排擠打擊。孫權早早就對曹操和曹丕俯首稱臣了。嚴格意義上講,孫權已經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勢力。

    現在回來談曹操,從歷史功績的角度講,也只有曹操適合英明的評價。功勞在於初步統一了亂世,維護了漢朝國祚,儘管有一個挾字,對獻帝不敬,但是畢竟是穩定了社會,發展了生產,說曹操英明還是有依據的。

  • 12 # 伊南一夫

    小說中得到的知識,真假難辨。歷史人物離我們幾千年了,管他誰愚誰聰。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只有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才是值得傳承。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真正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者,人民永遠記著他。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 13 # 手機使用者65509760638

    其實個人感覺,假如他們三人是現代的老闆:曹操是實力派,只要有能力,跟他打工不會吃多少虧,但曹老闆也是厚黑專家,如果員工跟他唱反調,他會抹去你的肉體和精神。劉備是道義派,只要是講道義的人跟著他,劉老闆都會跟員工稱兄道弟的,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是他的真實寫照,有點像現在的黑幫一樣,也像有點江湖道義一樣。孫權是權謀派,孫老闆本人沒什麼大本事,但他有一點特別本事,就是擅長把優秀的員工安排在合適的重要崗位上,也就是說孫老闆識人用人的本事特別強。簡單來說,曹老闆是創一代,採用高薪留人,劉老闆也是創一代,採用義氣留人,孫老闆是富二代,採用權謀用人。如果評論他們三人誰最英明,還真不好評價,如果以公司規模來說,當然是曹老闆最強。

  • 14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一般認為三國是從184年黃巾之亂開始,到280年結束,曹魏政權奠定了西晉建立的基礎,曹操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舉措是西晉立國的根本,孫權、劉備對三國曆史的影響就相對遜色,充其量也就是亂世滋生的割據者,政治上沒有遠見卓識,苟且有餘,稱霸無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天下餘氏家譜文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