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jK東北Ren
-
2 # 夠愛001
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爭霸,齊國的實力排第一,當時和楚國一起被叫春秋戰國的雙霸主。但是最後一統天下的卻是秦國。為什麼實力最強的齊國反而沒有做到呢?國家雖然大,如果好戰肯定會滅亡,天下平安,但是不居安思危肯定危險。這大概能道出其中的一二理由。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齊國強大的實力體現。齊桓公,這是春秋首霸,是齊國當時的在位君主。《孫子兵法》這本有名的軍事論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就誕生在齊國。齊國還創辦了當時世界最大的高等學府叫稷下學宮。這些都是政治、軍事和文化軟實力的體現。
雖然齊國有齊桓公,但是這位霸君也只是四十位君主之一。剩下的除了齊太公、齊威王之外,絕大部分君主都是昏庸無能,治理齊國如同兒戲。在這些無能之輩的帶領下,齊國怎麼會好呢?只能漸漸沒落,失去一統天下的實力。
我們研究一下戰國時期的地圖,就會發現,齊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在最東方,而且東部靠海,北部臨近實力很弱的燕國和楚國。和其他六國比較起來,是一個佔據優勢相對安全的地方。 居安思危,否則就會自取滅亡。可惜齊國只是在這安逸的環境中鬆懈下去了。
安逸的環境讓齊國放鬆了警惕,失去了野心。終於在霸權漸漸衰落之後,迅速走上了滅國的道路。
-
3 # 戰略時空
借用百度百科上的兩名將領之生平事蹟,內容較為全面,供您參考~
關於吳起,其起起落落主要分以下幾個階段:
棄儒學兵
吳起出生在一個“家累萬金”的富有家庭。為了在政治上求得發展,曾到處奔走尋找門路,花了不少錢,弄得傾家蕩產,也沒得到一官半職,遭到鄉人的譏笑、誹謗。吳起為此氣憤不過,殺了誹謗他的三十多個人。在臨逃走時,他對母親發誓說:“不當卿相,決不回衛。”吳起先去孔門弟子曾參之子曾申門下學習儒術。母親去世後,吳起沒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條回家奔喪守孝。曾申認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門徒,跟吳起斷絕了師生關係。此後,吳起棄儒學兵。
侍奉魯君
前412年,齊宣公發兵攻打魯國。魯穆公想任用吳起,但吳起妻子是齊華人,穆公疑。吳起渴望功成名就,於是殺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後來魯穆公對吳起產生了懷疑,免去了吳起的官職。而吳起的主公季孫氏也因懈怠賓客被殺,經人勸說,吳起離開魯國投奔魏國。
大破秦軍
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元裡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加以防守。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佔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為抵禦秦國的進攻,修築了吳城(今山西省孝義市西南)。
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五萬人,外加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大敗秦軍。
吳起變法
吳起投奔楚國後,楚悼王任命吳起為宛城太守,一年後升任令尹。擔任令尹後的吳起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具體措施有:
制定法律並將其公佈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
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
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
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經過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國力強大,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充套件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公元前381年,楚國出兵援助趙國,與魏軍大戰於州西(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以西)。楚軍穿越梁門(位於大梁西北的關塞),駐軍林中(位於梁門以北),飲馬於黃河,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的聯絡。趙國藉助楚國的攻勢,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縣南),攻克黃城(今山東省冠縣南),楚、趙兩國大敗魏軍。諸侯都畏懼楚國的強大,但吳起的變法招致了楚國貴族的怨恨,也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慘遭殺害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打吳起。貴族們用箭射傷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屍的地方,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國王的屍體屬於重罪,將被誅滅三族。楚肅王繼位後,命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吳起的屍身也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吳起死後,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
關於白起,其人生之起起落落大致如下:
展露頭角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強將成了秦國最急需的人才。秦昭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後繼續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南韓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秦國的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上任後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南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此戰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受封武安
秦楚丹陽、藍田之戰後,楚國國勢走向衰微。伊闕之戰,秦軍大勝,秦國意圖展開南面攻勢,繼續削弱楚國。秦昭襄王寫信給楚頃襄王,要率領諸侯與楚“爭一旦之命”。楚頃襄王只得同秦講和,並娶秦女為婦。以後的秦昭襄王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楚頃襄王都與秦昭襄王政治會盟,表示服從於秦。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2年),楚國出現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頃襄王聽說後覺得稀奇,就召來詢問。此人卻是一位主張合縱的縱橫家,他用楚國過去的光榮歷史和今天的恥辱激勵楚王。楚頃襄王也有向秦報仇之志,於是派使臣前往各諸侯國,進行合縱伐秦的活動,秦國聽聞後決定予以楚國更大的打擊。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漢北上庸之軍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後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今河南淮陽),楚頃襄王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同年,秦又攻佔了楚國巫、黔中郡。
楚頃襄王遷都到陳後,聚集楚東地的武裝,僅得10餘萬人,向西雖奪回了被秦佔去的江旁15個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後,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後被秦滅亡。
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上黨之爭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4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南韓的趙、魏聯軍,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擄獲韓、趙、魏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魏將芒卯敗逃。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5年),白起攻打南韓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4年),白起攻打南韓南陽太行道,斷絕南韓的太行道。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3年),白起攻佔南韓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南韓國君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南韓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南韓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國憤怒必攻趙國。趙國受敵一定親近南韓。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國國君趙孝成王與平陽君趙豹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
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平原君回答說:“別人難與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
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
史載,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佈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里,星羅棋佈,互相連線。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混戰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佔趙軍前線重鎮光狼城。
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
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長平之戰的第一個階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戰。《戰國策·齊策二》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戰略相持趙國無法繼續支撐下去,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戰爭相持三年,二十萬大軍的鉅額消耗使得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加之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倖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並不是不能戰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其實“紙上談兵”的趙括只是執行了趙王的旨意,換將是趙王主動和無奈的選擇,是趙王冒險尋求戰略大決戰的想法的體現。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
百里石長城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亙於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後方。趙軍由於一味進攻,重兵集結前線,導致後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將其奪佔,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後方斷絕,這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秦軍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趙軍背後,襲佔百裡石長城防線,反應出白起一貫的戰術風格,深藏不露,避實擊虛。
在秦軍奇襲百里石長城的同時,長平的正面戰場秦軍卻一副節節敗退的樣子。八月,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口袋型的秦軍預設陣地,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趙軍背後,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趙軍陷入包圍。
趙括連殺八名都尉以穩定軍心,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下達全國動員令,徵調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他親赴河內督戰,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
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計程車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將相失和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南韓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賜死杜郵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建祠祭祀。
-
4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吳起與白起作為春秋戰國的名將,一生身經百戰,盡心盡力,為國為民!在那諸侯割據的風雲時代,譜寫了一幕幕蕩氣迴腸,英勇奮戰的戰爭畫面。而名將的誕生,也是成千上萬計程車兵堆積而成的,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這個理。兩人有共同點,也有很大的不同地方。
共同的地方:軍紀嚴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之。體恤兵士,對待下級親如兄弟,不因地位高而侮辱士卒;不因爵位高而疏遠下屬。都能做到與士兵同甘共苦,以身作則。在團結凝聚部隊上,兩位將軍是讓人心服口服的。正因情與法的完美結合,讓二人在軍中都享有祟高的聲望。也正是如此,士兵上了戰場,往往是勇猛異常,捨命相拼。只可惜的是,二人都沒做到全身而退。身為將軍,沒戰死在疆場,卻死在自己人的刀下,不免讓人惋惜淚目。
不同的地方:
1.用兵上的不同。吳起用兵,常常出人意料,不拘一格,亳無定式。不按常理運籌,講究出奇制勝。屬於善常奇謀將才。
而白起用兵,注重戰略戰術,全盤謀劃。知己知彼,著重求穩。謹小慎微。屬於不打則己,一打必勝。
2.在後世影響力及名望上不同。從唐朝開始建立的武廟中,最早的十哲當中,就有白起和樂毅,而沒吳起。吳起只是在後期才被加入其中。不單單如此,在文學作品的塑造,白起的形象也遠遠在上。
3.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徵。前者屬於有野心不甘平庸。為求目地不擇手段。吳起曾為了當上大將軍,連自己的老婆也殺掉。為了實現心中抱負,母親死了,也不回去守孝。可以說,吳起的一切功名利祿都是自己爭取來的。
而白起不然,心態平和,隨遇而安。武安君的封號是靠自己一點一滴積攢而來的。不刻意求功名,也有自己的原則和操守的人。在人格魅力上,白起是遠勝吳起的。
4.君王對待二人上的不同。吳起先後在魯,魏,楚三國任職。不論哪國君王,都不太放心吳起,並且與朝臣關係不合。雖重用,但總是有一層隔閡,不能全心的坦誠相待。這估計是他自身的原因吧。
相反,白起不論與太后,或是穰侯,還是君王及大臣。都能和瞌相處。與王上兩人更是坦誠處之,相互信任。雖說後來被賜死。但在這之前,二人關係確實是融洽的很。
人都有一死,但做為都是大將軍的他們。除了軍事能力上不分伯仲,在人品,德行,操守等面,白起是完勝的。這也就說的通,為何最早的武廟十哲中,並沒吳起這人。
本篇結束!
-
5 # 農民看笑話
雙起一個是吳起,一個是白起,二人命運差不多,一個拉了楚王陪葬,一個被賜死!
共同點是,雙起的戰鬥力爆表,吳起前期事從魏王,與秦國打仗次數多,歷經七十餘場,無敗績,勝多,平少,後事楚王,為與亂政者對抗,死也拉了楚王墊背,沒辦法,我盡心盡力讓你的兒子殺死,也得讓我抱著你,讓箭穿透你我胸膛,真正的愛情是陪你死去;而白起,作為秦國大將,一生征戰,無敗績,無平績,攻城掠地,為秦的地盤擴大了一倍之多,最牛三次,第一次與六國對抗,贏,
第二次,攻打楚國,把楚國打的遷都,
第三次,長平之戰,坑殺趙軍二十萬(或許沒這麼多),為保自己的一生輝煌功名,抗命不尊,被賜死!
雙起的不同之處就是,吳起是政治老手,也是兵家老手,治國老手;白起只是兵家能手,而不是政治和治國的能手,比起同時代的魏冉,也是差的很多,畢竟治國和政治來說,魏冉兩方面都佔著,兵事雖然不如白起,但也不次於其他國家的將領!也可以說,魏冉死後,白起的後臺就徹底打了折扣,對於主子昭襄王來說,可以有也可以沒有的一根雞肋,尤其是長平之戰以後!
-
6 # 明太宗
戰國雙起一個是吳起,一個是白起。吳起是變法家兼軍事家,白起是戰國最出色的軍事家。兩人的命運都是十分的坎坷,悲慘。
吳起,從一介平民,憑藉自身的能力,成為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白起在魯國時打過一場勝仗,之後由於魯國君主的猜忌逃到魏國。逃到魏國的吳起,受到了魏文侯的重用。吳起在任期間整頓軍紀,吃穿和士兵相同,對士兵非常和睦,威望甚高,建立了戰國時期的第一支特種軍魏武卒,曾以5萬兵馬大破50萬秦軍,攻佔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讓秦國顏面盡失。之後由於魏國君主封相時,不封功高的吳起為相,而是封功績薄弱的田文為相,引起吳起不滿,之後逃出魏國來到楚國。
來到楚國的吳起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直接封吳起為令尹(相邦)。吳起在任期間,對貴族大動干戈,凡是對國家無用的貴族都斷絕俸祿,為國家節省了許多開支。而且還把一些無用的貴族遷往蠻荒之地,開墾良田,使國家糧庫充足。吳起除了變法之外,還帶領楚軍南平百越,吞併陳、蔡兩國,迫使三晉服軟,威壓秦國不敢動彈。楚悼王去世之後,吳起由於觸碰到了全部貴族的利益,被貴族射殺在楚悼王的葬禮上。
白起原本只是秦軍中的一個秦兵,後來受到穰侯魏冉的提拔,成為左更。第一戰伊闕之戰,直接成名,之後歷經70餘戰,戰戰皆勝。長平之戰,更是白起軍事生涯中最為出色的一戰,以和趙軍差不多的兵馬包圍趙軍,坑殺趙軍40萬。
戎馬一生的白起,由於秦昭襄王,不下令趁著長平之戰滅亡趙國,一直不滿。等到秦昭襄王回過頭來想滅亡趙國時,白起認為時機不對,一直不願意領兵出戰。而前線的秦軍屢屢戰敗,秦昭襄王心急如焚,而白起不動於衷。引起秦昭襄王不滿。連續降白起官職,一直降為士兵,遷往陰密。在遷往陰密的途中,秦昭襄王受到應侯範睢的挑撥,下令命白起自盡。堂堂一代戰神,最後死在主子手裡,可惜!可惜!
-
7 # 益儒歷史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用兵上的不同。吳起用兵,常常出人意料,不拘一格,亳無定式。不按常理運籌,講究出奇制勝。屬於善常奇謀將才。
而白起用兵,注重戰略戰術,全盤謀劃。知己知彼,著重求穩。謹小慎微。屬於不打則己,一打必勝。
2.在後世影響力及名望上不同。從唐朝開始建立的武廟中,最早的十哲當中,就有白起和樂毅,而沒吳起。吳起只是在後期才被加入其中。不單單如此,在文學作品的塑造,白起的形象也遠遠在上。
3.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徵。前者屬於有野心不甘平庸。為求目地不擇手段。吳起曾為了當上大將軍,連自己的老婆也殺掉。為了實現心中抱負,母親死了,也不回去守孝。可以說,吳起的一切功名利祿都是自己爭取來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胡國付我
指的是吳起和白起吧?都是狠角色。具體事蹟不詳細說了。在我印象裡吳起殺妻求將,白起坑殺趙軍40萬。正應了那句話:“ 一將功成萬骨枯。”在一些類似鬼吹燈的小說了,白起是閻王都惹不起的存在。
回覆列表
首先,二者均是兵家翹楚,但是命運悲慘!
吳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變法得罪守舊貴族,慘遭殺害。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