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楚膩子噴塗裝置公司
-
2 # 駭客觀科技
關於這個問題,下面我就給大家解答一下。
光纖應用這些領域,首先就是通訊,也就是我們用於上網這些,另外光纖還也可以應用醫學,比如利用光導纖維內窺鏡可匯入心臟,測量心臟中的血壓,血液中的癢的飽和度、體溫等。也可以用於藝術、感測器等領域。隨著光纖製造工藝水平的提高,光纖的成本日益下降,使光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少發達國家,開始把光纜鋪到公路旁、住宅前,為實現“光纖到辦公室”、“光纖進入家庭”做準備。到1990年,它的長途電話線路中,光纖已佔一半以上。以光纖通訊為依託,利用資料庫技術,現已能為使用者提供電視“按需點播”的服務。使用者可在任何時間,隨心所欲地點播想看的電視節目,甚至還可以自己安排節目的結局,自己製作電視節目供其他人觀看。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3 # 奔夢樂章
首先就是用於通訊,簡單的說也就是我們用於上網的這些,還可以應用醫學,也可以用於藝術、感測器等領域。
-
4 # 5G數字經濟產業圈
光纖傳輸是一種脈衝調製過程。光脈衝來自鐳射二極體,每秒可閃爍數百萬次。如果需要,還可用中繼器將訊號增強。光電檢測器接收到這一訊號,再在另一端把它恢復為原來的形式。
光纖傳送模擬訊號(例如話音)力不從心,但傳送由聲音、影象等轉換成的數字訊號卻遊刃有餘,因此光纖是建立進行聲音、文字、影象、資料傳輸的綜合通訊網——綜合業務數字網(ISPN)理想的、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
隨著光纖製造工藝水平的提高,光纖的成本日益下降,使光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少發達國家,開始把光纜鋪到公路旁、住宅前,為實現“光纖到辦公室”、“光纖進入家庭”做準備。到1990年,它的長途電話線路中,光纖已佔一半以上。以光纖通訊為依託,利用資料庫技術,現已能為使用者提供電視“按需點播”的服務。使用者可在任何時間,隨心所欲地點播想看的電視節目,甚至還可以自己安排節目的結局,自己製作電視節目供其他人觀看。
-
5 # ClipTech
我們平時所說的光纖就是光導纖維的簡稱,顧名思義就是透過光會反射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原理來傳送資訊,早在1870年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先發現了光具有反射並且一直傳遞的現象,但也就僅僅只是停留在現象這個字眼上,其實際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可以應用在生活中是不得而知的。
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資訊科技逐漸發展,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可以更快的傳遞電子資訊的技術。於是前香港大學校長高錕(出生於江蘇省金山縣)致力於研究用光來傳遞資料,但是其早年所提出的光纖理論卻被人批為“痴人說夢”,認為用光來傳遞電子的資訊怎麼可能呢?但是高錕卻並沒有放棄,其在2009年首先提出光纖可以用於通訊傳輸並隨之成為現實並運用到我們的實際的生活領域之中,高錕也因此而贏得了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並被人譽為光纖之父。
但在剛剛研發之初由於限於其技術還尚未成熟,其價格是一般家庭與公共領域方面所承擔不起的,所以在八十年代時,光纖這個速度飛速的“傳送帶”還未進入我們的生活之中,但當時間步入九十年代時由於其價格的快速下降,其迅速在世界範圍普及,光纖真正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中,其在“語音”的通訊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總所周知,又由於電腦的發展,光纖又得力於其資訊容量大,傳送速度快,抗外界干擾能力高,安全性強等特點便進入了通訊傳輸領域,使我們有了快速的網路傳送速度。
在近幾年來其又在如醫學內窺鏡、軍事通訊、雷達和微波系統、安防監控等各種重大領域中存在,可以說光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6 # 未來可期_487
光纖應用這些領域,首先就是通訊,也就是我們用於上網這些,另外光纖還也可以應用醫學,比如利用光導纖維內窺鏡可匯入心臟,測量心臟中的血壓,血液中的癢的飽和度、體溫等。也可以用於藝術、感測器等領域。
回覆列表
光纖在通訊傳輸領域的應用
自著名華人物理學家高錕先生提出“光傳輸理論”,實用化的光纖傳輸產品始於1976年,經歷了PDH→SDH→DWDM→ASON→MSTP的發展歷程。本世紀初期,ASON/OADM 技術已在通訊技術當中廣泛應用,逐漸發展成為以骨幹網路傳輸為介質的ROADM技術。
光通訊技術的特點
資訊容量大
資訊容量大
光纖通訊容量大,並且光纖的傳輸寬度比電纜線或者銅線的寬度大很多。從理論上講,一根僅有頭髮絲粗細的光纖可以同時傳輸1000 億個話路。
雖然未達到如此高的傳輸容量,但用一根光纖同時傳輸24萬個話路的試驗已經取得成功,它比傳統的明線、同軸電纜、微波等要高出幾十乃至上千倍以上。
一根光纖的傳輸容量如此巨大,而一根光纜中可以包括幾十根甚至上千根光纖,如果再加上波分複用技術把一根光纖當作幾根、幾十根光纖使用,其通訊容量之大就更加驚人了。
損耗低,可長距離傳送
損耗低,可長距離傳送
光纖通訊的損耗率比普通的通訊損耗率要低得多,由於光纖具有極低的衰耗係數(商用化石英光纖已達0.19dB/km 以下),若配以適當的光傳送與光接收裝置,可使其中繼距離達數百公里以上。
這是傳統的電纜(1.5km)、微波(50km)等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擬的。因此光纖通訊特別適用於長途一、二級幹線通訊。據報導,用一根光纖同時傳輸24 萬個話路、100 公里無中繼的試驗已經取得成功。
此外,已在進行的光孤子通訊試驗,已達到傳輸120 萬個話路、6000 公里無中繼的水平。光纖不僅損耗低,而且也可以進行長距離的通訊,目前最長的通訊距離可以達到萬米以上,因此光纖通訊更加實用於社會網路資訊量比較的地方。並且光纖通訊價效比比較高,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抗電磁干擾能力強
抗電磁干擾能力強
光纖主要是由石英作為原材料製造出的絕緣體材料,這種材料絕緣性好,而且不容易被腐蝕。光纖通訊最重要的特點是抗電磁干擾能力強,並且不受自然界的太陽黑子活動的干擾、電離層的變化以及雷電的干擾,也不會受到人為的電磁干擾。
並且光纖通訊還可以與電力導體進行復合形成復行型的光纜線或者與高壓電線平行架設,光纖通訊的這一特性對強電領域的通訊系統具有很大的作用。光強通訊因為可以不受電磁脈衝的效益的干擾,光纖通訊系統也可以運用到軍事中。
安全效能和保密性好
安全效能和保密性好
在以往電波的傳輸中,由於電磁波在傳輸的過程中有洩露的現象,因此會造成各種傳輸系統的干擾,並且保密性不好。
但是光纖通訊主要是利用光波進行傳輸訊號的,光訊號完全被限制在光波導的結構中,而其他的洩露的射線都會被光纖線外的包皮吸收,即使在條件不好的環中或者是拐角處也很少有光波洩露的現象。
並且在光纖通訊的過程中,可以使很多的光纖線放進一個光纜內,也不會出現干擾的情況。因此光纖通訊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和保密性,並且光纖通訊的安全效能也是非常高的。
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施工維護
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施工維護
其抗張強度好,質量小,而且比較小巧,所以光纜能最大限度的擴大配線管道的使用率,並且能夠儘可能的減小安裝問題。
透過以下的數字我們可以分析出光纖的優勢,1000根1km長的雙絞線重達8000kg,而容量更大的1km長的兩根光纖的重量只有100kg重,這就極大減少了必須維護的昂貴機械支撐系統的需要,所以光纖要勝過銅線。便於施工維護便於施工維護便於施工維護便於施工維護。光纖光纜的敷設方式方便靈活,既可以直埋、管道敷設,又可以水底和架空。
製造石英光纖的最基本原材料是二氧化矽即砂子,而砂子在大自然界中幾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其潛在價格是十分低廉的。
目前主要的光纖通訊技術
光纖到戶接入技術
光纖到戶接入技術
針對現代寬頻業務領域的研究逐漸深入,基於更好地適應使用者的通訊要求,所採用的通訊技術一要具備寬頻主幹傳輸網路,還要具備光纖到戶接入技術,後者是保證資訊傳送得以進入千家萬戶的重要保障之一,鑑於此,大部分業內人士均認為,資訊接入網是資訊高速公路發展的“臨門一腳”,在肯定了光纖到戶接入技術的重要性的同時,也指出了資訊通訊領域的瓶頸所在。
單纖雙向傳輸技術
單纖雙向傳輸技術
在應用雙纖傳輸技術之時,訊號處於分散傳輸的狀態,即是訊號在兩根光纖當中進行傳輸。而應用單纖傳輸技術,全部的訊號均在一根光纖當中完成傳輸。根據現代光纖傳輸理論可得知,光纖傳輸的容量是不存在上限的,但是在傳輸裝置的制約之下,導致光纖傳輸的容量一直無法達到理想的水平。
目前,我國的通訊領域採用的基本上都是雙纖傳輸技術,導致寶貴的光纖資源被嚴重浪費。現階段,單纖雙向傳輸技術的主要應用方向是光纖末端接入裝置方面,包括PON無源光網路、單纖光收發器等,應用程度有待深化。
光纖通訊傳輸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光纖通訊傳輸技術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集中體現在整合光器件、全光網路、光網路智慧化、多波長通道四個方面,具體如下:
整合光器件
整合光器件
為了全面提高光纖通訊傳輸技術的應用水平,必須要實現光器件的整合化目標,這也是其餘的發展趨勢得以實現的關鍵前提之一。
在網際網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現有的ADSL接入寬頻已經難以滿足實際的資訊傳輸需求了,實現光器件的整合化,可顯著改善光器件的工作效能,進而提高其傳輸資訊的速度,推動光纖通訊傳輸技術的發展進步。
實現光器件的整合化,主要的方向是採用相對成熟的新工藝,在矽襯底之上進行光學器件的製作,包括波導與光纖耦合器等重要的無源器件,在一塊矽晶片之上實現全部光學器件模組的整合處理。
全光網路
全光網路
廣義上的 “全光網路”指的是無論在網路傳輸還是網路交換的過程當中,網路訊號均是以光的形式存在的,其進行電光或者是光電轉換的步驟僅限於進/出網路之時。
目前,我國部分的光網路系統,雖然在各個節點之間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全光化的目的,但是在網路結點的位置,其所採用的依舊是電器件,而非光器件,對光纖通訊幹線的總容量造成了較大的限制。
鑑於此,未來的光纖通訊技術必須要實現全光網路,關鍵在於建立完善的光網路層,光網路層的核心技術為光轉換技術與WDM技術兩項,同時將電光瓶頸盡數消除。
在4G網路發展建設的推動之下,我國的光器件產業逐漸趨向完善,目前市面上無論是有源光器件,還是無源光器件均實現了批次生產與商業應用,如華為、中興、光迅等知名電子科技企業均代表著我國光器件生產的最高水平。
光網路智慧化
光網路智慧化
我國的光纖通訊素以傳輸為主線,伴隨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進步,其在網路通訊當中所起到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以及明顯,因此必須要實現光纖網路通訊技術的智慧化,提高網路通訊技術的實際應用高度。
針對現代光網路技術而言,實現光網路智慧化,其關鍵在於將自動連線控制技術以及自動發現技術應用到其中,輔以通訊網路系統的自我保護與恢復功能,以期全面實現光纖通訊傳輸技術的高度智慧化。
實現光網路智慧化,核心思路在於提高 固定柵格頻譜的利用率,在傳統的WDM網路的固定柵格之下,各種速率的光通道支撐為50GHz的頻譜間隔,針對100Gb/s的通道而言,這樣的頻譜間隔是合理的,但是對於80Gb/s以下的通道而言,則會造成固定柵格頻譜的浪費。此外還要建立完善的波長通道,實現光通道的動態調整,開放介面,實現資源雲化,打造靈活的彈性光路。
多波長通道
多波長通道
在光纖通訊傳輸技術當中,存在一種衍生技術“波分複用技術”,其核心作用在於對光波通訊的資訊容量實現有效的拓展,進而實現時分與分空間多重進接複用的目的。其中,空分複用需要依靠多根光纖進行訊號的傳輸,與單根光纖複用相比較,空分複用還需要藉助頻分或者是碼分複用來實現。
在現代商業當中,頻分複用的應用範圍比較廣,針對傳統的G.653光纖而言,採用色散調節技術確實可以提高其傳輸速度以及拓展其資訊容量,但是在正常的使用過程當中非常容易出現FWM(四波混合)的問題,這是光纖放大器不合理使用而直接導致的結果。
FWM的原理可細分為三點:一是後向參量放大和振盪、二是三個泵浦場的不規則作用情況、三是入射光中的某一個波長上的光改變了光纖的折射率。FWM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衍生出新的波長,進而導致串音干擾,削弱傳輸訊號,不利於波分複合技術的實際應用。
鑑於此,需要研發可抗禦FWM影響,並且集超大容量與超快速度等優點於一身的新型光纖,以提高波分複用技術在光纖通訊傳輸的應用水平。研究表明,採用G.652光纖可抗禦FWM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鑑於其存在色散的問題,因此需要加強色散補償,這是現階段業內抗禦FWM影響的主要技術方向。
光纖技術在醫學內窺鏡領域中的應用
內窺鏡技術已成為促進醫學科學發展的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用光纖製成的醫用內窺鏡,因光纖束柔軟,可以彎曲靈活地插入人的體腔,實現導光、傳像,在醫學上具有廣泛應用。
把光纖束經過合適的途徑插入人體體腔,一方面把外部光源發出的光透過光纖束匯入體內,照亮人體內需要檢查的部位;另一方面,再由光纖束把觀察到的體內器官的病變影象傳出體外,供醫生觀看或作照相、攝像記錄。
光纖傳像原理
光纖傳像原理
光纖傳像,是由光纖特性和結構所決定的。為了利用光纖束傳像,光纖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理想情況下,每根光纖都有良好的光學絕緣。即光纖束中的每一根光纖都能獨立傳光,不受周圍光纖的影響。
2、多根光纖兩端必須是相關排列,一一對應。即每根光纖在出射端和入射端的幾何位置的排列應完全一致。
3、光纖束的每根光纖的端面都可看作是一個取樣孔,各自攜帶著一個像元。入射影象可看作是由許多亮度不同的像元所組成,光纖束則可看作由若干個取樣孔規則排列的析像器,它按自己排列的規律性,把入射影象分成和取樣孔數目相等的像元。像元的大小等於取樣的孔徑,每根光纖都透過自己的取樣孔而獨立地傳遞一個像元。
4、在理想情況下,光線在光纖出射端的出射角與從光纖入射端的入射角的絕對值相等,其符號由全內反射次數的奇偶而定。奇數次符號為正,偶數次符號為負。這一性質對傳遞影象十分有用。
以上條件決定了光纖束把一幅影象從一端傳至另一端時,保持影象不變形。例如,入射端影象是由多個像元組成的“┻”形,經傳像束傳至出射端的影象仍是相同的“┻”形。
光纖內窺鏡的光學系統
光纖內窺鏡的光學系統
光纖內窺鏡,簡稱內鏡或纖鏡。其光學系統通常包括照明系統、觀察系統和照相記錄系統等部分組成。
1、照明系統主要有光源、導光束、凹透鏡等部分。外部光源發出的光經導光束傳至內窺鏡先端部的一個凹透鏡上,經凹透鏡發散,以獲得更寬廣的照明視場。
2、觀察系統主要有直角屋脊稜鏡、成像物鏡、傳像束、目鏡等部分。成像光線進入觀察系統,首先經直角屋脊稜鏡將光線作 90°轉向後射至成像物鏡,並由該物鏡成像在傳像束的一個端面上,再經光纖束傳到其另一端,從目鏡後即可看到清晰的物像。
目前已研製出各種用途的醫用光纖內窺鏡。除胃鏡外,還有膀胱鏡、直腸鏡、食道鏡、支氣管鏡、腹腔鏡、結腸鏡、小兒專用內窺鏡等。
檢查時,把光纖束經過合適的途徑插入體腔,外部高強度冷光源發出的光透過導光束傳至內窺鏡的先端部,經導光視窗射出,照亮體腔內部需要觀察的部位,,觀察到的影象透過觀察窗稜鏡改變方向後,,由物鏡成像在傳像束的端面上,再經傳像束傳至目鏡,供醫生觀看或作照相、攝像。
由於內窺鏡的光纖束具有細軟、彎曲靈活等優點,即使是插入人體體腔的複雜部位,操作起來也比較方便。
內窺鏡的應用範圍很廣,其附件也在不斷完善。例如,作胃鏡檢查時,如需取活檢,可使用活體取樣鉗,在直視下鉗取組織標本。有的還配有 ph 計,可直接測出食道或胃粘膜的 ph 值。內窺鏡上還可安裝放射線探測器,可對某些早期癌症做出診斷。另外,內鏡也可用於治療。對於在以往必須透過手術才能治療的病症,如用內窺鏡,則可減輕手術給病人造成的痛苦。在內窺鏡下對區域性止血,可避免手術下止血的複雜過程,這對減輕病人痛苦具有明顯效果。
配有大功率鐳射傳輸的內窺鏡,可進行內腔鐳射治療。如對腸腔組織增生的腸息肉,使用鐳射內窺鏡可以方便地將其切除。
光纖技術的在軍事領域的應用
光纖技術的軍事通訊應用
光纖技術的軍事通訊應用
光纖技術在陸上的軍事通訊應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戰略和戰術通訊的遠端系統;2)基地間通訊的區域網;3)衛星地球站、雷達等設施間的鏈路。
自從“資訊高速公路”概念的出現,美國就在軍用資訊高速公路的發展中走在了世界各國的前面。1992年6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下發了名為“武士 C4T”的關於美軍21世紀通訊和協同作戰總體規劃的框架檔案。
“武士C4T”計劃的目標是按軍用“資訊高速公路”的要求,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實時軍用通訊網,即稱為“資訊球”的全球通訊網。它將是一個連通士兵、指揮所和各種感測器的指揮網,是一個反應靈敏的C8系統。它的基礎網就是國防資訊系統網(DISN),由地面及衛星的軍用和民用通訊系統所構成。
C3I系統是光纖技術在美國空軍中應用的最大專案之一。美國GTE公司從美國空軍獲得了MX導彈發射場C3系統的合同,用光纜作為作戰控制中心、地區支援中心、導彈掩體和維護設施之間的互連線路,線路總長15000km,連線4800處有人和無人值守場所的5000多臺計算機。
美軍還提出了在主要的軍用門道配置軍用衛星和光纜雙重鏈路的設想,以便利用這兩種通訊方式工作特點和效能特點的互補性,保障危機情況下戰略和戰術綜合通訊的抗毀性。
光纖技術在雷達和微波系統的應用
由於光纖傳輸損耗低、頻頻寬等固有的優點,光纖在雷達系統的應用首先用於連線雷達天線和雷達控制中心,從而可使兩者的距離從原來用同軸電纜時的300m以內擴大到2~5km。用光纖作傳輸媒體,其頻帶可覆蓋X波段(8~12.4GHz)或Ku波段(12.4~18GHZ)。
光纖在微波訊號處理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光纖延遲線訊號處理。先進的高解析度雷達要求損耗低、時間頻寬積大的延遲器件進行訊號處理。傳統的同軸延遲線、聲表面波(SAW)延遲線、電荷耦合器件(CCD)等均已不能滿足要求。靜磁波器件和超導延遲線雖能滿足技術要求,但離實用化尚很遙遠。
光纖延遲線具有損耗低(在1~10GHz頻段內,單位延遲時間的損耗僅O.4~O.1dB/ps),時間頻寬積大(達104~106 ),頻寬寬(>10GHz)等優點,且動態範圍大,三次渡越訊號小,實現彼此跟蹤的延遲線相當容易,而且能封裝進一個小型的封裝盒。
光纖技術在相控陣雷達的應用還包括用光纖延遲線在光控相控陣雷達波束形成所需的相移。在電光相控陣發射機中採用整合光學進行波束形成,用光纖技術進行天線的靈活遙控。利用光纖色散稜鏡技術的寬頻光纖實時延遲相控陣接收機等。其中,除光纖延遲線外,光纖耦合器、波分複用/解複用器、整合光學、偏振保持光纖、高色散光纖、光纖放大器、光纖光柵等先進的光纖元器件技術得到了應用。
光纖制導導彈
光纖制導導彈
美國陸軍的光纖制導導彈專案主要用於反坦克和反武裝直升飛機。早期設計的射程僅10km。美國海軍的專案則主要用於空對空、空對地及艦對艦作戰。
光纖制導導彈不僅受到美國軍方的重視,德國也進行了開發研究,並得到了法國的合作,義大利也加入其中,三國共同制定了三邊光纖導彈計劃。
其中Polypheme 20型用於對付師級裝甲車、直升機,可裝在輕型或高機動車輛上,射程為15km;Polypheme60型用於殺傷縱深特定的固定或低機動性的目標,射程為60km;Polypheme SM型用於潛艇水下數百米深處發射,反直升機或飛機,射程為10km。
光纖繫繩武器
光纖繫繩武器
光纖遙控戰車是用一根光纜繫留到基地站拖車上的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可將各種偵察裝置、感測器及武器送到危險戰區,執行諸如偵察、探雷、排雷、清除障礙和彈藥補給等任務。
由美國海軍海洋系統中心和Sandia國立研究所聯合研製的遙控飛行器是一種用光纖繫留的涵道風扇式裝置,透過電視實施偵察任務,其活動範圍達4000m。
使用繫留光纜的氣球載雷達偵察系統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氣球升空高度600m~6000m,有效載荷100kg~2000kg,持續滯空時間15~3O天,可起到類似高空預警機的功能。
光纖遙控水下深潛器也稱水下機器人或無人潛艇,有拖曳式和繫留式兩種。透過裝備不同的裝置可進行地形測繪、調查打撈沉船和墜海飛機、營救潛艇、反潛監聽裝置佈設、探測和排除水雷、自主佈雷和水下誘餌等。
光纖水聽器系統
光纖水聽器系統
光纖水聽器是利用光纖技術探測水下聲波的器件,它與傳統的壓電水聽器相比,具有極高的靈敏度、足夠大的動態範圍、本質的抗電磁干擾能力、無阻抗匹配要求、系統“溼端”質量輕和結構的任意性等優勢,因此足以應付來自潛艇靜噪技術不斷提高的挑戰,適應了各發達國家反潛戰略的要求,被視為國防技術重點開發專案之一。
光控飛行
光控飛行
由於電磁干擾、電磁脈衝、高強度無線電頻率以及新的威協(如直接能量武器)會嚴重威脅配備電控飛行的飛行器的飛行安全,因此人們不得不採取適當的遮蔽措施,但這樣將造成重量的增加,而光控飛行可起到一箭雙鵰的作用。
對於戰術飛機來說,如用光控飛行替代電控飛行,重量約可節省90~317kg,而且,光纖系統不僅可進行飛行控制,還可用來控制和監測飛行器的子系統,機載光纖系統在“隱形”飛機中也很重要,因為機內長達數公里的電纜的噪聲輻射將成為輻射源而易被雷達所發現,採用光纖系統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光纖技術在安防監控領域的應用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數字訊號處理(DSP)技術和光纖感測技術的發展,一種全新的安防技術:光纖監控技術,在全球得到關注,並在歐美等國迅速得到推廣應用。這種技術和現有的各種基於傳統電磁效應,以點狀佈設為特點的監控技術不同,它採用了光纖作為侵入訊號感測監測和訊號傳輸合一的外部佈設器件,透過光纖打造全方位感測網路,實現多區域、多形態(線形、面形、空間區域形)的振動探測以及語音拾取。
該類監控技術具備的突出特點包括:
1、具有隱蔽性,易於佈設。光纖自身是線形的柔性介質,可以隱蔽地,且對建築非破壞性地佈設於多種環境與區域,佈設方式靈活自由,可以全面補充文博安防系統的周界報警、通道報警與空間報警三道複核防線。其隱蔽性也大大降低了入侵人員對安防裝置的警惕性。
2、具有突出的防破壞性。正是由於光纖採用了隱蔽佈設的方式,同時技術原理也具有保密性,不像攝像頭和紅外攔阻線等傳統技術為人熟知,易識別、迴避和破壞;同時,光纖探頭無電磁輻射,更抗電磁干擾,基於電磁和金屬效應進行探測的普通檢測裝置難以發現光纖探頭,因此,光纖監控技術被規避和損毀的可能性極低,防破壞性極強。
3、光纖具有無中繼傳輸距離長的優點,對能源依賴小,整個監控區域佈設的感測網路均無需要電力供應,因此大大降低了電子裝置可能會對木質或其它材料結構建築構成安全隱患的風險。而且現場不需電力供給的系統也不必擔心拉閘斷電對造成的安防系統癱瘓。
光纖感測系統不同於一般的線形或實物阻擋型探測系統易被避過的缺隙,光纖感測網路透過三維立體的協同感知功能,就像一張龐大的神經網路,從地上、地下以及空間進行語音拾取,能夠準確的感知整個佈設區域的異動以及聲響,全方位的進行環境異動的入侵探測,並透過智慧行為分析與模式識別,準確地進行分析判斷,將可能產生誤報的環境影響排除,保證系統作出高準確度的告知和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