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戒你如煙1918

    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馬上就要到了,春節在各地的習俗有所不同,但是都會提前準備很多東西,春節必須熱熱鬧鬧的。像我們當地就有,殺年豬,打餈粑,釀甜酒,做豬血丸子,包餃子,貼春聯,掛燈籠,除夕夜守歲等等很多很多。

  • 2 # 靜心品茗

    2020年新年很快就要到來了,首先提前祝願朋友們新春快樂,萬事如意!80後的我想到了新年,就想到了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快樂,由於孩子在天津上學,也只有春節還能回老家,但老家的一些春節習俗現在還在繼續 ,如打掃房間貼窗花,包餃子,放鞭炮等等,下面的時間,咱們一起來聊一下。

    【打掃房屋 快樂童年】用以前在老家農村還是那種大院子的生活方式房屋比較多。記憶最深的就是各家各戶,雖然那時的生活條件不是特別好,但是每年到春節就開始大掃除,裡裡外外房屋都收拾乾淨,這個習俗我好像從記憶當中就開始有,記憶中還總是想幫著大人去幹活,那個時候幫忙 嚴格來說就有搗亂的性質,但是那個時候就是開心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

    【貼門對子 窗花】打掃好屋子之後,到陰曆30或者29如日就開始貼窗花,門對子 。畫面有張飛 趙龍等等歷史人物,預示著新的一年平平安安的意思。

    【趕大集 辦年貨】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放寒假之後和大人一起去趕大集,賣了各種各樣的食品以及春節用品新衣服等等應有盡有,感覺能人挺多的,人山人海,擠擠扛扛的,那時候感覺是一種童趣。80後的小時候。沒有網路也沒有手機,更不會說網上購物,基本上都是去實體店買東西,那些年的實體店生意是比較好的很火爆的。而現在卻完全不同了,所以每年過年也是回味童年的一種最好的一種方式。

    【包餃子 炸丸子,做饅頭】

    以前的生活水平不好,每年春節包餃子是改善生活的一種方式,這個習俗好像到現在也是春節家家戶戶都包各式各樣的餃子,然後做個各種各樣的丸子 在做好多饅頭等等

    【春節放鞭炮】那時候天是藍的,水是清的。環境沒有汙染,放鞭炮是一種不很家常的事情,所以說從臘月23開始陸陸續續每家就開始放鞭炮,小時候撿鞭炮雖然很危險,但也是一個童趣。現在禁止燃放鞭炮炮竹,所以現在的孩子已經沒有這個慾望。

  • 3 # 似水流年wyw

    新年有兩個,一是陽曆新年,二是陰曆(農曆)新年。以往的農村過新年是很熱鬧的。陽曆新年農村不重視,倒是對農曆新年(春節)非常鍾愛的。春節前夕要做好很多準備工作。比如說:幫小孩家人添置新衣、新鞋,購買年貨,宰年豬,打麻滋,除塵灰,貼春聯,包壓歲錢紅包,掛燈籠,放鞭炮,舞龍、獅燈,看社戲等等(這項活動一般在正月裡進行)。

    現如今,為環保、為“創衛”,以往的那種熱熱鬧鬧過大年的氣氛已經成為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剩下的只有貼對聯,掛燈籠,舞獅子燈的份兒了。

  • 4 # 忘己渡生

    距離過年還有48天,先提前祝各位新年快樂!

    至於傳統的習俗,每個地方每個家庭都是不一樣的! 按照我家的習俗來說:大年初一的餃子吃素。 早些年醋還有蒜也不讓蘸,就是單純的吃素。 白菜,粉條,花生米,木耳,油條等。 不是什麼白菜餃子,木耳餃子哈,是活在一起調的餡,吃一天。

    往往初一的餃子就感覺不太好吃,等初二的時候再吃初一的餃子就好吃,也不知道為啥!

    大年初一,天還沒亮就要起來去走街串巷給親戚磕頭拜年,但是,有資格磕頭拜年的就只有結了婚的去,單身漢還是在家繼續睡!

    我們當地習俗就是大年三十傍晚趁天還未黑的時候去祖墳燒紙鳴鞭炮! 每年場景都特別壯觀,鞭炮聲音能持續很久很久,我們把那天傍晚叫做(燎星)。

  • 5 # 詩酒年華邢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現在很多過年習俗是走一路、丟一路,基本被丟掉了。

    當然,有些陳規陋習,丟掉並不可惜,但一些良好的傳統,還是應該保留的,丟掉就不會再有了,很可惜。

    現在進入過年程式的第一個標誌,就是過小年,也就是送灶王爺上天述職的風俗。因為是過大年的第一個節日,形式是比較隆重的。有燒香、燒紙、擺供、磕頭等風俗,祈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除夕那天的傍晚,需要“迎年”或者“接年”。帶上香、紙、鞭炮等到祖墳前,恭敬迎接列祖列宗回家過年。臨回家前還要喊一聲“列祖列宗回家過年嘍!”回到家,就把書寫了列祖列宗名字的家譜開啟,懸掛在家中正北位置,然後朝家譜扣首,表示列祖列宗已經回來過年了。從現在開始,家人一定要說吉祥話,辦利索事,平時的不愉快,都要放在一邊。就是為了不讓列祖列宗不滿意。

    下一步就是做年夜飯,做好的飯,先要供奉在家譜面前,意思是先請列祖列宗享用,等供奉完了,依輩分和年齡大小朝上叩首三次,然後就可以全家吃團圓飯了。

    說到這裡,有人會說,這是不是封建迷信?“文革”期間曾瘋狂批判這種祭奠行為。我認為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種儀式,是對先人的懷念。在今年的“國慶70週年閱兵儀式”上,也有一輛牌照為“1949—2019”的載有革命先烈英靈的車子,跟在閱兵車的後面,意思很明確,讓革命先烈看一看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以撫慰他們的在天之靈。祭奠列祖列宗不是封建迷信,由此就可以證明。

    吃完年夜飯,就是守夜。守夜是什麼意思呢?現在有一種說法,說有一種怪獸叫做“年”,每過365天,就會出來吃人,人們在這一天就特別害怕,晚上不敢睡覺,怕被“年”這個怪獸吃掉。因為怪獸很害怕響聲,人們就點燃爆竹,嚇跑怪獸。第二天,怪獸嚇跑了,人們就穿上新衣服,紛紛出來慶賀。

    這個說法,我一點都不認同,完全是“磚家叫獸”們炮製出來的胡說八道。過大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重要、最隆重、最傳統、最吉祥的一個盛大節日,怎麼會有這麼多不吉祥、不快樂,令人害怕的怪物呢!

    守夜傳統的真正來歷是:列祖列宗在這一天回家,就要陪著他們過年,所以不能睡覺。據老人們說,以前,這幾天老人們只要沒事了,就搬條板凳,坐在正房的正北,在宗譜面前正襟危坐,陪著列祖列宗,甚至還要小聲嘮叨著,向列祖列宗彙報一年的收成,孩子的成長。就是在列祖列宗面前盡孝,讓列祖列宗滿意。等大年初二(也有初三的,風俗不一樣)送走了年,也就是送走了列祖列宗,也就不用在宗譜前陪著了。

    過完除夕夜,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一個很重要的儀式就是拜年。這個儀式在城市也還保留著。天不亮就得起床,穿好嶄新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出去拜年。我小時候,這是一年裡最高興的時刻,不但能穿新衣服,還不用幹活,即使你做錯事,父母也不會打罵你,因為有列祖列宗在家呀,最多也就是用眼睛瞪你幾眼。

    拜年就是按照長幼齒序,挨家挨戶給長輩磕頭拜年,並送上誠摯的祝福。具體程式就是,進門先問長輩“過年好”,然後朝宗譜叩首,然後向長輩說:大叔(大娘),給你磕個頭,然後朝正北族譜方向叩首,老人們就會喊著晚輩的乳名客氣:不用了,不用了,坐一坐吧!這一套程式過去,就到下一家長輩面前重複這個程式。這一天是家裡的老人長輩最體面的一天,會得到晚輩最大的尊重。我必須強調的是:這個拜年方式雖然有不好的一面(跪拜),但也有好的一面,就是說不管你們平時有多大的仇恨,到了這一天,都必須放下仇恨,微笑著給予祝福。我看到有很多平時有矛盾的人們,藉助這個儀式,開始相互交流,甚至重歸於好。

    大年初二(各地風俗不一樣),就是送年了,送列祖列宗回到他們的住處。一般在這天地傍晚,擺好祭品,燃放鞭炮。

    從大年初三開始走親訪友,傳統的習慣一般是,先姑姑,後舅舅,丈人丈母落最後。先姑姑,是因為姑姑是自己家嫁出去的人,在父權社會,父系親人是關係最近的,當然要最先看望,舅舅和姨母是母系親戚,當然要排在第二位探望,岳父岳母是妻系親戚,就排在最後。當然了,現在是新社會,新風向,人們先看丈母孃。也沒什麼不好的。

    一年的元宵,也就是正月十五,是過大年的正式結束。過了正月十五,也就沒有客人來了,一般這時候,老年的兄弟姐妹,在孩子們的幫助下,喜歡走動走動,看望一下。

    這時候,年已經結束了,春天也回來了。人們脫下新衣服,收拾好農具,準備農耕了。

  • 6 # 勇敢的星1977

    我老家是揚州。

    揚州有著“月亮城”的美譽,揚州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揚州的民俗文化也很豐富,特別是春節的習俗。“爬門頭”、“走大局”、要糖、隔年陳等風俗習慣傳至今日,十分有過年的氣息,下面就來具體瞭解下。

    爬門頭

    大年三十晚上,吃過晚飯後,老揚州要點上香爐蠟燭守歲,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長輩們開始給晚輩發壓歲錢。這時候大人會關上大門,讓家中個子小的孩子抓著門後的門閂往上爬,因為老式的大門是木製的,門後面從上到下有幾根橫木,中間還有門閂開關,這一風俗就是爬門頭。老年人說小個子三十晚上爬門頭能長個頭,爬得快長得快,爬得高長得高。小孩多的人家孩子們還互相展開比賽,既鍛鍊了身體,又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走大局

    三十晚上,長輩們都要把雲片糕、蘋果、橘子等擺在每個人的床頭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雲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蘋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這些風俗全國許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卻有著揚州獨特的寓意。因為在揚州話裡,運氣叫做“局氣”,走運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氣的“局”諧音,所以贈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運氣帶給他人的美好寓意,揚州人新年請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對方走大運,諸事順利。

    要糖

    大年初一早上,揚州民間有大人小孩出門到周圍鄰居家裡給長輩拜年的風俗,這時候最忙的是小孩,他們成群結隊挨家挨戶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戶去給長輩拜年。長輩們看著滿臉稚氣的孩子,聽著孩子們七嘴八舌喊著“大媽”“大大”“爹爹”“奶奶”,在一片“恭喜發財”“恭喜身體健康、精神力壯”祝福聲中,他們捧出事先準備好的果盒給前來拜年的小孩散發各色糖果、雲片糕、橘子、蘋果等,也順祝孩子們“上大學”“發財興旺”“早點娶馬馬”等。要糖這一風俗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隔年陳

    大年初一早上吃圓子和麵條,圓子寓意團圓,麵條寓意長久,大年初一中午也不新做飯菜,而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飯剩菜端出來熱一熱再吃,這叫做“隔年陳”,按老年人說法,大年初一到初五這五天年當中都不能新做飯菜,寓意年年糧食有餘。

    掃地聚財

    大年初一民間不作興掃地,正月初二才可以掃地,這一天掃地也有講究:掃帚要從大門口往屋裡掃,而不是像往常一樣把灰塵垃圾朝門外掃,初二這樣掃地就是要把大年初一聚集起來的財氣往家裡掃,先堆在一處然後才清掃出去。

    挑財神水

    正月初五這一天,民間傳說是財神菩薩生日,這一天天沒亮,揚州民間有一個風俗:一家的男主人要起大早去附近的河邊或井裡去挑水,這個水叫做“財神水”,傳說誰搶到第一名誰就能在新年發大財。筆者曾問過熟知這一風俗的母親:“誰能證明究竟是哪一個去得最早?深更半夜也沒一個人在河邊見證啊!”母親說:“財神菩薩知道。”

    七錐子八夾子九錐子十挖子

    揚州民間認為正月初七是火星菩薩的生日,這一天民間不作興動針,怕針戳到菩薩的眼睛。正月初八不能動剪子,初九不能動錐子,初十不能動鍬,否則下田栽秧勞動時蛇蟲等就會來夾人、咬人、蜇人。揚州民間也有初十是“人初”的說法,也就是初十這一天人人都過生日。

  • 7 # 全職寶媽小包

    新年是兒時最期盼的節日,那時候的春節有濃濃的節日氛圍。

    最先進入過年氣氛的是大掃除,一般大掃除是在送灶神上天后才開始的。每年這個時候灶神都要到天上去開會,跟玉帝彙報這一年這家人的情況。每當送灶神的時候家裡長輩都會給灶神準備好新衣服,然後跟灶神說到天上說家裡的好事好話就行了,不好的就不要說了。完成這個送灶神後就可以大掃除了,大掃除要趕在大寒時節前搞完。

    這個春節氛圍從年二十幾就開始了。每家每戶都趕著為過年做準備。包各式各樣的年餈粑。有甜的、鹹的,還有米餅,發糕。

    除了這些餈粑,年夜飯桌上必備的菜餚扣肉也會提前一兩天炸好。

    到了年三十那天早早就起來做飯、殺雞、殺鴨,準備各種美食。

    殺好雞後第一件事就是請灶神回來,灶神掌管一個家庭的事物,有他在這個家庭才能平安。

    請完灶神後就是供老祖宗了,供老祖宗、土地公、地方神,通通不管大神、小神在這一天中都會供完。

    供完這些後,還要再把所有的菜煮好再端去供老祖宗,這個儀式要等完全村人來完才能完成。

    等全村人都擺上自家飯菜供老祖宗後,才能放鞭炮,這個放鞭炮可不是一兩個就完了,是放很多很多的鞭炮,當是放炮都有半個小時以上了。放好以後就可以收東西回家再熱一次飯菜吃飯了。

    春節最開心的就是孩子了,除夕夜當天孩子的事情就是洗澡穿新衣,一般家裡會早早燒好熱水,給給孩子準備好新衣服。還有一件樂事就是點鞭炮。

    貼春聯,吃完飯後,每家每戶都會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還有門神之類的吉祥物。

    迎新年很多地方都是0點,我們那裡不是的,是要看好時辰才能的。這個儀式是把祖宗堂上的香壇重新換香灰,由家族裡的長者來換,換好後由長者帶領大家上新年的第一柱香,然後就是放鞭炮迎新年了。

    到了大年初一,新年的頭一天。這天是不能殺生的。這一天還是要各種供奉,這些供品都是除夕夜當天殺好的。

    吃完飯就是發紅包了,每家每戶大人見到孩子都會給一個紅包。

    大年初一我們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去“採青”,吃完飯我外婆就會帶著我們到菜地裡摘青菜,還要採一些野花回去掛在家裡。

    初一大家都不會再忙活了,這時候村裡是最熱鬧的就是舞獅子了。每家每戶獅子都會到。

    年初二是走親戚的,一般都是外嫁女回孃家。

    年初三是迎財神的日子。早早家裡長輩就起床掃這幾天的鞭炮紙,掃乾淨了迎接財神進家門。這一天是禁止親戚走動的。

    年初七我們有個開年的儀式,就是把過年做的餈耙煎了去供奉,還要燒上一壺好茶,這樣年就算過完了。

  • 8 # 自由龍26

    2019年即將過去,新的2020年即將到來,而一年之中最濃重的節日就是春節,春節即是新年的開春之節,是氣氛最濃重,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泛的中國傳統佳節。

    我家鄉因為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民族習俗也特別多,有些還比較特珠,甚至是獨有。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是我的家鄉,素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稱”,苗族佔比高達98%。

    在開年開春裡,家鄉的各個苗族村寨的在外面拼搏的村民都儘可能的趕回老家。這個全國都是一樣的。

    不只是過春節,有的是趁新年春節的隆重氣氛,趕緊結婚,大多數選在春節前幾天或過大年三十之後兩天至元宵節之間。新郎和新娘家及相關親戚家忙得暈頭轉向而又不亦樂乎。新郎家會提前幾天通知兄弟姐妹親戚並商議相關事宜,準備財物。但主要是選擇取親伴郎,這個很講究,需要在最親的兄弟之中選擇,最少5個兄弟伴郎,7個更好,但最好的是11個或15個。親兄弟不夠人數,則可向同村關係較好的外兄弟“借人”,甚至“借用”外村親戚兄弟或好朋友。但新郎加伴郎一起必須是奇數人數,5個、7個、11個、15個、17個,不得用偶數人數,也不能用9個。這是個非常嚴肅的習俗禮儀,絕不能錯,不懂的就多問懂的,絕對不能馬虎。為什麼要用奇數人數呢?這是因為男方奇數加上新娘就正好是吉祥的偶數(新娘家伴娘的多少不算,有多少是多少,越多越好,不限人數),5+1=6,7+1=8,11+1=12,15+1=16,17+1=18,都是吉祥的偶數對數。那為什麼不用9個、13個和19個呢?這三個數加上一是個不祥的數字,數字封建迷信習俗,大家懂的!

    遷新居。我家鄉人也習慣在新年春節前喜遷新居,這段時間兄弟姐妹團聚、人多,節日氣氛隆厚。和結婚一樣,趁人多熱鬧,大喜事也需要人手多,春節期間最好滿足需要。新年伊始喜遷新居辭舊迎新,來年吉祥,八方接福!

    殺過年豬。這個也是必須的很隆重的習俗,只在春節這個大節日才殺,其他節日可殺可不殺。我家鄉殺豬時間一般在舊年底農曆12月25一一29日的一整天。各個家族的兄弟互幫互助,接照哪家燒好燙豬毛水就殺哪家的豬的原則一家一家的殺。每家養的豬大小不同,適合宰殺的豬體重從80斤的小豬到300斤的巨無霸豬,殺大豬很累,需要人手多而且勇敢老練才能順利進行。殺好第一家的豬,留下三四個人處理豬的分解清洗及扛進屋並稱重,其餘弟兄則前往第二家幫殺,又留下幾個人處理,其餘人又前往第三家幫殺。因為殺豬也較累,以我村來說,我們可以商量一天殺幾頭豬,一般為一天殺三四頭,不然太累,一會兒煮熟新菜都因累困而沒胃口。到吃飯的時候也是按殺豬的順序一家一家的順著吃吃喝喝一天。一連這樣好幾天,才把整個家族的豬殺好。因為農家傳統養豬太累,週期長,無法營收,近年來,養豬人家太少,一個村就幾家養。雖然傳統養法很搶手,但因效率低下,無法滿足供應。青壯年都出外打工了,沒人養了。家庭戶散養正加速消失而以規模專業戶取代。

    打餈粑。打餈粑是苗家過大年新年的一大傳統習俗,在苗家極為普遍。打餈粑時間在農曆新年之前幾天的上年底12月26——29日進行,與殺豬日期重合。餈粑由糯米蒸熟後倒入專打餈粑的整木頭餈粑槽中,用專用餈粑木錘不斷擊打,直至糯米飯粉碎粘結柔軟猶如橡皮泥,再用洗乾淨並擦有防粘手蛋黃的雙手把錘好的糯米掐出一個一個的圓形扁平形狀,放在乾淨平鋪的布單上或塑膠薄膜上即成為餈粑。

    一家團圓過好大年三十及新年初一後,初二起,各地各村接連不斷的舉行各種苗族民間文化習俗活動,此起彼伏,目不俠接。苗歌比賽、服飾展演、遊行、蘆笙舞、木鼓舞、銅鼓舞、鬥牛鬥雞鬥狗等等,到處熱鬧非凡!

    敲鑼鼓。從初一起便開始鑼鼓,增加節日氣氛!敲鑼有幾種普遍敲法,大同小異,想敲哪種就敲哪種,但需要熟悉各種敲法,只要有一個人不熟悉配合不來,便錯亂了節奏而無法繼續敲打。

    編龍燈拜年。我們這裡的習俗是從初五初六開始編龍燈,初七即可出龍,祭拜龍菩薩後就可以出發到別個村拜年了。扛龍拜年及舞龍噓花活動是我家鄉春節活動的重點專案,是撐起整個春節期間的高潮文化活動之一!

    燃放煙花爆竹。整個春節期間幾乎放個不停,震耳欲聾,是新年春節的熱鬧節慶氣氛最強增強劑之一!

  • 9 # 碼123321

    中國地域遼闊,各個民族眾多,過春節時,也就是說過新年時,不說各個兄弟民族,只說漢民族一個族,各個地域的傳統習俗,便大不相同。可謂是南北迥異,東西相左。我只能說說我所生活的巴渝大地過年時的傳統習俗。

    我們巴渝地區,甚至整個川渝雲貴等西南官話區域,過新年時都是圍繞著“祈福禳災,歡慶娛樂”這兩大內容而進行的,由此衍生出以下新年傳統習俗。

    1,辦(準備)年貨。年貨主要是吃的食物和穿的衣帽鞋。吃的食物就多了,除了主食的米麵並由米麵做成的各式糕點之外,就是醃製烘燻獸禽肉類食品,及喝的醪糟酒(米酒)。冬種結束後,家家戶戶就開始先後不一,請裁縫來家縫製衣褲。鞋子則由家裡的成年女性自做。過年就是穿新衣,吃美食。

    2,除塵。到了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開始除塵(陳)迎新,過新年了,人人沐浴。室內掃除蛛網灰塵,拆洗被褥蚊帳。室外清除院壩裡的垃圾,疏浚陽溝。除塵就是做到清潔衛生。

    3,貼紅。除夕天的下午,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掛燈籠,這就被稱作為貼紅。貼紅的目的,主要是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和祈求來年的好運。春聯的內容都都是吉利的祈福語言。

    4,拜神祭祖。過新年的最主要的內容就是祈福攘災。拜神當然是拜各路神仙,求他們關照自己家裡,不使自己家裡出災難。祭祀祖先,過年了,當然要給祖先請安,叩頭,供奉,送錢 使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裡也享有新衣美食。同時,也求自己的祖先,如地下有靈 ,保佑自己。最主要體現在臘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和除夕的上午到祖先墓地,給祖先燒化紙錢,供奉拜年。

    5,守歲及壓歲錢。最就是除夕的晚上吃罷夜飯後,不去休息,反而聚在一起熬夜不眠。因為傳說“年“是一種很兇猛的怪物,一年中只在除夕晚上的子時,才出來侵害人間。人們為了防範它,除了門神把門外,便於子時前不睡,提高警惕防範它。可是夜長且冷,便燒著火爐,一家人一邊烤著火爐,一邊擺龍門陣熬更。到了子時,燃放火炮,將年嚇跑後,才去休棲。此為守歲。大人這樣沒有什麼問題 ,小孩覺多,吃罷夜飯在火爐旁坐一會兒,便會犯瞌睡。大人為了控制小孩兒去早早上床。便許諾給小孩零錢過年,稱為壓歲錢。小孩為了得到這點零錢,便也苦苦熬著,等著大人給錢,而大人往往是要過了子時之後才會給錢。

    6,拜年。新年過後,初一這一天是要在家裡面玩耍的,不能出去晃悠,到了初二就可以拜親訪友了。出嫁的女兒,會回孃家看望父母。小孩也會到外婆家去看望外婆。這就稱為拜年。當然拜年會帶上禮物的,而走的時候,主人會給客人壓歲錢的,我們當地稱為掛掛錢,現在叫紅包。

    7,歡慶娛樂。過年,其實就是一年辛苦到頭,加之過年時又無農事,人們也就想休息休息。所以逢著過年,這樣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人們自然是要搞出很多娛樂歡慶的節目來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是舞龍燈,耍起獅子,玩車燈,劃旱船,踩高蹺,金錢棍,抬亭子,雜耍,趕廟會等。

    8,燃放焰火花炮。為增添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人們不僅有些文娛活動,體育競賽,甚至賭博等,還要燃放鞭炮燃放煙火。

    9,鬧元宵。正月十四鬧元宵,因正月十五了,也就是說是大年時間了,按照傳統習俗過了正月十五這個年就結束了,人們為了抓住年的尾巴,所以在正月十四的晚上大鬧而特鬧,像現在的人要抓住青春的尾巴一樣,瘋狂的談情說愛。十四鬧元宵的主要內容是三項,一是燈會猜燈謎,二是舞龍燒火龍,打鐵水,放煙火,放鞭炮,三是偷青。偷青的習俗比較獨特,全國不多見,就是說正月十四的晚上,人人可以任意的到任何一家菜地,任意地摘人家的菜,走時放火炮告知主人。

  • 10 # 愛之心541

    我海南海口的,一般年前一兩個月甚至更早就買雞來堆肥,大多都是閹雞,隨著春節日益臨近,人們開始趁著天空放晴陽光明媚之際洗曬被子床單,接著買過年穿的新衣服新褲子新鞋。農曆十二月廿四之後開始大掃除,採屋(海南方言說法)就是把房子裡角角落落包括天花板上的蜘蛛網灰塵弄乾淨,抹窗戶、洗灶臺,鍋碗瓢盆裡裡外外全部搞乾淨。之後準備採購年貨,年貨有瓜子開心果京果等堅果炒貨類,還有糖果餅乾薯片等零食和日用品,粉絲、冬菇、木耳、腐竹等乾菜,春聯還有祭祀祖先用的香燭紙錢煙花爆竹。

    大年廿九搞薏粑,將老椰子肉刨成絲(末),炒一下,與赤砂糖攪拌均勻和成餡,糯米粉加水揉和成團,手上抹點花生油,避免粘手,然後把和好的糯米糰揪成劑子,然後把劑子壓扁,將餡料放進去,從邊緣捏起來逐漸裹住餡料,放進用椰子葉剪成的粑殼裡,依照順序製作完成,放在籠屜裡蒸。

    除夕早上家家戶戶開始宰殺雞鴨鵝,上午十點鐘之前貼好春聯,午飯將就著吃點東西,午後開始陸陸續續用自家煮熟的閹雞及蒸熟的薏粑祭拜祖先和廟裡的神像(有的地方是米飯及三牲,即一隻雞,一刀肉,一對魚),祈禱來年事業順利,學業有成,全家人健康平安,此時的爆竹聲此起彼伏,祭祀祖先後各家各戶開始吃團圓飯。吃完團圓飯此時天色暗下來,璀璨奪目的煙花競相開放,洗完澡換上新衣服後打麻將的打麻將,喝茶的喝茶,看春晚的看春晚。

    初一凌晨零點人們陸續去放鞭炮,這裡說一下,我們這放鞭炮有兩個高峰時段,第一個高峰時段是凌晨零點到一點,這個點放完鞭炮就去睡覺了,第二個高峰時段是初一早上六點到八點,早上放完鞭炮後洗漱,洗漱完了吃了早餐之後各自穿著新衣服到村委會參加活動了,村裡組織的活動有拔河比賽、排球賽、籃球賽,還有套鴨子等趣味活動。初一我們這和多數地方一樣不殺生,肉類是除夕吃剩下的或者除夕準備好的,海口的個別地方有吃齋菜的風俗,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腐竹、冬菇、木耳、水芹、豆芽菜、粉絲、紫茄子等。

    初二一大早殺雞煮熟了給村裡公廟的神靈和自家祖先拜年,之後就準備菜餚接待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們和出嫁的女兒女婿們,有的帶著老公孩子回孃家拜年。

    初三是赤口日,我們這的風俗是早上起來燃放一掛鞭炮,放完鞭炮後就可以出門辦各自的事,比如走親戚、祈福等。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誕辰。

    拜年走親戚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這一般稱為過小年,海口瓊山區府城地區下午有裝馬匹民俗巡遊活動,演員們裝扮八仙、七仙女等神仙,海瑞、邱浚、蘇軾等歷史人物,沿著忠介路、朱雲路、北勝街、建國橫路、新城路一路遊行,瓊山區政府大院還有《雄獅鬧春》舞獅活動,晚上8點還有海南戲演出。晚上還有換花節活動,人們紛紛走上街頭,青年單身男女們,遇到心儀的女生(男生),便將手中的鮮花與對方互換,如果看對眼的,還要互相留下聯絡方式,直到深夜人們才漸漸散去。

    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年算過完了。

  • 11 # 豔芷的留守生活

    我老家農村的,我們那裡大多到了臘月就開始準備年貨了,買肉,炸肉,炸丸子,炒乾果,蒸包子,各種餡的都有

    春節前幾天,我們要去上墳的,給過世的人燒紙錢

    除夕那天,一大早就起床貼春聯,準備晚上吃的菜,我們那裡是晚上過除夕的,到了晚上就準備一大桌菜,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飯,吃飯前還要放鞭炮的,放完鞭炮才能吃飯,吃完年夜飯,家裡的長輩會給晚輩壓歲錢

    大年初一不能睡懶覺的,說是睡懶覺了會一年都會落在人家後面,初一後就是買禮品給親戚拜年了

  • 12 # 隴塬山丹紅

    寫春聯: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神聯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

    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接神(3)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 13 # 布十二

    2020年後春節來臨,中國南方北方春節習俗差距有那些?

    南方

    一、吃年糕

    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二、吃火鍋和魚

    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三、吃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

    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北方

    一、供佛

    一些北方地區地地道道的當地人家,幾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觀音、關聖、財神等。不過佛堂的規模相差懸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層小樓,或一間正廳,而貧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個小佛龕。

    不論佛堂規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數量,自然是隨著佛堂的規模而異的。供品最豐富者為“九堂”,即9類供品,綜合起來有:豬頭、雄雞、羊肉、饅頭、蜜供、套餅、面鮮、水果、百果、花糕、年飯、素餃、素菜等。

    此外供桌前還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隻香爐、一對燭臺、一對花瓶(筒)。燭臺上插素蠟,香爐內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擺齊,正午開燃蠟點香,俗稱“起香”。從此時起香火不可中斷,直到“破五”。

    二、祭祖

    祭祖也是北方一些地區除夕夜的內容之一。北方的一些地區拜年是男人們的事,各家婦女不到“破五”不許出門送賀,即便很近的鄰里,只能在院中說話,也不許進屋,即所謂“忌門”之陋俗。每當除夕夜,院內鋪上芝麻秸時起,即等於宣佈“忌門”開始,正月初六,婦女才開始互相道賀。

    如一旦打碎器皿,要說“歲(碎)歲平安”。除夕夜不掃地,不倒泔水、垃圾,怕把財神掃出或倒出;不動刀剪,動則主兇殺或口角;還有不準吃藥的習俗,否則會一年生病。(其實需吃藥者,已經生病了,耽誤病情,豈不更重!)至於大年初一須吃素,現在可能很少見了,誰家不是大魚大肉。

    三、吃年糕餃子

    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

    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江湖兒女》上映首日豆瓣8.0分,這部電影的看點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