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狗的輕武
-
2 # 李子句館
滑膛炮和線膛炮之間雖然看似線膛炮具有很高的優勢,但滑膛炮也並非一無是處。滑膛炮由於炮管內部沒有膛線使得生產工藝較為簡單,並且炮管使用壽命更長,雖然滑膛炮可以發射的炮彈種類有限,但當今時代下賦予坦克的任務就是同敵方裝甲力量進行交戰,能發射專門摧毀敵方裝甲車輛的炮彈就足夠了,同時滑膛炮可用於發射炮射導彈,可用對更遠處的目標展開攻擊,這些都是線膛炮所不具備的能力。
-
3 # 科沁雜談
現代坦克因為其主要的對手還是坦克,所以坦克炮的威力成為設計者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滑膛炮沒有膛線,炮管的加工簡單些,沒有線膛的磨損又增加了炮管的使用壽命,這些都是一些有利因素。
有膛線的炮彈,被髮射後,炮彈以旋轉的方式,保持既定方向,穩定、精準的擊中目標。滑膛炮沒有膛線,因為炮彈與炮膛的彌合問題,使得被擊發的炮彈推力減少,射程影響大,精度影響也大。滑膛炮最後以加裝尾翼的脫殼穿甲彈而解決所有不利因素。
採用滑膛炮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使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這種炮彈成了打擊坦克的最有力武器,使用膛線炮的話,穿甲彈在炮管中得高速旋轉,會降低它的結構強度,也會降低其打擊精度,旋轉所產生的切向動力會彈走炮彈。而在滑膛炮脫殼穿甲彈的尾部加裝尾翼,就解決了飛行的穩定性和精確度。並且滑膛炮還可以發射炮彈式的導彈,成本還比較低廉。
滑膛炮採用的是動能炮,炮口初速達致1800米/秒,線膛炮達不到這種動能。現代坦克採用的都是複合裝甲和反應裝甲,線膛炮發射的炮彈的動能不足以殺傷如此密度裝甲,滑膛炮的動能結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金屬射流,可以很精準的擊毀對方坦克。雖然線膛炮也可以發射尾翼穩定彈,但不是那麼有優勢。
所以現代坦克主要任務是要打擊坦克,要使用穿甲彈,需要足夠動能和精準度,從而採用滑膛炮而淘汰線膛炮,只是需要足夠大的威力,與炮管加工和使用壽命沒有決定性的關係。
-
4 # 紙上的宣仔
2019年,英國正式開始向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尋求幫助,計劃將現役挑戰者2上的L30A1 120mm線膛炮換裝成萊茵金屬的Rh-120 120mm滑膛炮。這意味著,將來還在用120mm線膛炮的就只剩下印度了。。。
死守了幾十年傳家寶的英國佬最近開始頂不住了,要換滑膛炮了
阿瓊MK2搭載了一門120mm線膛炮,技術來自英國
線膛炮的壽命和威力均不如滑膛炮為啥各國紛紛在坦克上放棄線膛炮?這和壽命及威力有著最直接的關係。英國的L30線膛炮,其EFC(Barrel Effective Full Charge,身管全裝藥)壽命在400~500發之間,相比之下德國萊茵金屬的Rh-120滑膛炮是1500發,是L30的整整三倍。光憑這一條,線膛炮就被秒了。
Rh-120 L44的壽命情況
再說說威力的問題。線膛炮先別難過,雖然你壽命短,但是你威力也小啊,這麼一看是不是心裡平衡點了?線膛炮由於膛線刻槽的問題,其摩擦阻力先天大於滑膛炮,這不光帶來壽命問題,而且還造成彈藥初速低的問題。線膛炮同等發射藥容積和彈種,打出來的初速都是不如滑膛炮的。比如萊茵金屬的Rh-120 L44已經可以達到1650m/s的初速,L55更是可以達到1750m/s,而英國的L30線膛炮,打相對較輕的L23 鎢合金穿甲彈也只能打1,534m/s。。。這在各國資料中差不多是墊底水平。也正因為如此後來英國人只能給L30用貧鈾穿甲彈,走低速重彈的路線。所以L30炮在鎢合金彈這條路線上就算是廢掉了,打貧鈾彈也肯定不如美國的M256 L44(即萊茵金屬的L44)。
當然你可以說,英國人線膛炮這麼差,還不是在海灣戰爭中血虐裝了滑膛炮的T-72嗎?這倒是事實,但是比較兩種技術路線,是要比較他們的效能上限和演進能力,田忌賽馬是要不得的。挑戰者2的L30線膛炮在當時雖然可以碾壓蘇系坦克的穿甲彈,但是就是不如同時期的Rh-120,到了今天也已經被中國、俄羅斯反超了,足以說明線膛炮的差勁。
線膛炮和兩種重要彈種不適配的問題三代坦克上最重要的彈種是長杆穿甲彈APFSDS,其次是破甲彈HEAT。然而這兩種炮彈線膛炮本身壓根就不適合發射。線膛炮最初的廣泛應用是因為可以膛線給炮彈提供一個自旋角動量使其保證飛行穩定,從而保證了精度;然而。。。對於破甲彈和長杆動能穿甲彈來說,完全用不到這個功能,自旋角動量反而降低這兩種彈的威力。首先破甲彈的原理時利用高速液態的金屬射流擊穿裝甲,但是如果炮彈帶自旋的話,就相當於形成了一個離心力。看過轉筒式洗衣機的都知道,洗衣機工作的時候水會被甩到一邊,對於高速金屬射流也是液體,受到離心力後相當於射流直接被甩散了,威力會大打折扣。
破甲彈的原理是利用錐形金屬藥罩,在爆炸時將藥罩融化形成液態的高速金屬射流
離心力可以把本來集中的流體甩散
至於長杆形狀的動能穿甲彈,其長徑比太高,如果給予其一個較大的自旋角動量,反而會造成其內應力變大,產生切向的彈性形變。如果是彈性模量不好的材料甚至可能飛行過程中就解體。所以不能再靠自旋來保持飛行穩定,必須上尾翼。因此APFSDS這種彈藥,不能自旋,或者說 不能高速自旋,帶一點微旋是可以的。
因此HEAT和APFSDS即使線上膛炮上發射,也必須上滑動彈帶來保持不旋轉。滑動彈帶就是套在炮彈或者彈託上的一個東西,它和炮彈的配合類似軸承配合的方式,也就是彈帶外圈的動能幾乎無法傳遞給內圈,同時又能保證配合。這樣就結局了線膛炮發射這兩種炮彈的難題。然而這玩意意義何在?由於HEAT和APFSDS依然不旋轉,線膛炮高精度的優勢可以說壓根沒有體現出來,你還要單獨設計一個彈帶。。。就跟達文西的手電筒一樣,這種發明意義何在?
在炮膛內,滑動彈帶旋轉,炮彈不轉(或微旋)
達文西的手電筒大家都知道吧?跟線膛式反坦克炮差不多
冤有頭債有主,英國人死抱著線膛炮不放,就是不捨得放棄碎甲彈而做出的折中妥協。碎甲彈(High Explosive Squash Head, HESH),其實是英國人最早發明的一種反坦克炮彈,這種炮彈是利用大容量裝藥,在擊中坦克裝甲式可以變形粘附在坦克上起爆,透過爆炸傳遞衝擊波讓坦克內壁裝甲崩落殺傷人員裝置。這種彈對付戰後一代、二代坦克很有效果,但是面對普遍裝備了複合裝甲和凱夫拉防崩落襯層的三代坦克威力十分有限,幾乎沒啥用。但因為裝藥量大,拿去客串一下支援型火炮當榴彈打倒也不錯。所謂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作為碎甲彈的發明國,英國哪能輕易放棄這種祖傳彈藥?由於碎甲彈不是次口徑穿甲彈,自旋是可以保證其精度的,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啥英國堅持用線膛炮了。而其軍事強國,對碎甲彈沒有這樣的執念,啥好用就用啥,自然也就早早淘汰了線膛炮。
碎甲彈的原理
碎甲彈一般是黃色的頭,也被WOT和WT玩家稱為小黃彈
-
5 # 戰爭之王
其中的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為了提升穿甲能力,畢竟二戰之後裝甲技術迅速提升,因此就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有的線膛炮無法滿足需要後,絕大多數的現代坦克就放棄線膛炮轉而使用了滑膛炮。 最原始的火炮都是滑膛炮,畢竟當時技術落後,這樣一來加工方便。後來為了追求更好的射擊精度等效能,便開始出現了線膛炮。炮彈發射後,火炮身管內部的膛線能夠讓炮彈自身旋轉,由於向心力的作用,其方向更加穩定進而精度更高。二戰中的絕大多數坦克炮都是線膛炮。 但是二戰之後,坦克的裝甲防禦水平迅速上升,而對於坦克炮而言,更加重要的是穿甲能力而不是其他效能。因此逐步出現了破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等新式彈藥。但是這兩種彈藥的殺傷機理決定了其並不需要線膛炮。破甲彈主要依靠金屬射流擊穿裝甲,如果有自旋的話會導致穿甲能力大大減弱。 而對於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更是如此,其在發射後會拋下彈託僅剩一根長長的穿杆,這樣的彈藥本身精度就比較好,不需要膛線的幫助。同時,這樣的彈藥更需要的是高初速,因此自然是滑膛炮最適合發揮這種彈藥的威力。
而滑膛炮還有許多額外的好處,比如不會像線膛炮那樣出現掛銅、膛線磨損等問題,而且加工起來還更加方便。所以如今各國主戰坦克主要裝備的都是滑膛炮。不過也有例外,比如英國挑戰者2坦克用的就是L30A1線膛炮,我軍的15式輕型坦克用的是94式線膛炮。
-
6 # 狼煙火燎
最初的坦克都是用線膛炮,以前可沒有輔助觀瞄系統,都是靠人來瞄準,對於坦克這種攻城拔寨更需要精確度,而線膛炮透過內壁的膛線,能讓炮彈在炮管內加速過程中高速旋轉,反射出去的炮彈也是高速旋轉的,這樣炮彈在飛行過程中受飛和氣流的影響較小,精度較高。但線膛炮同樣有很多缺點,第一工藝複雜造價高;第二膛線長期被炮彈磨損嚴重,炮管的壽命就短;第三線膛炮更容易炸膛,受極限膛壓就要小很多!
但是這些都不是坦克淘汰線膛炮的理由,坦克改用滑膛炮主要是因為新型的穿甲炮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這種穿甲彈被證實是最有效的擊穿坦克裝甲的炮彈,但卻並不適合線膛炮發射,!尾翼脫殼穿甲彈是一種動能彈,要得就是較大的初速度和質量更重,而旋轉會影響彈芯的初速以及脫殼,而在發射出去後脫殼只剩下一根小的鋼芯或者鎢芯等,受風荷載和氣流的面積本身就小,再加上尾部保證穩定飛行的尾翼,保證了飛行穩定性和精度問題!
現代主動坦克防護研發全部採用複合裝甲,而破甲彈採用金屬射流對付均質鋼板效果較好,但是對付複合裝甲效果大打折扣;而英國發明的碎甲彈則在裝甲外側爆炸,崩碎內側裝甲形成對坦克內部的殺傷,不過面對現在各國坦克都披掛爆炸反應裝甲,這種方式效果也不太好了!而反應裝甲對於屬於動能彈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作用沒那麼大,對於複合裝甲穿透效果也更好,因此成為最主要的彈種,也因此各國的三代坦克都用更合適發射這類炮彈的滑膛炮取代了線膛炮!
另外三代坦克為了增大坦克的射程而使用了炮射導彈,這種導彈的射程一般在4~6公里之間,算是坦克上的殺手鐧武器了,而這玩意也需要滑膛炮才能發射,選擇線膛炮就失去了炮射導彈的功能了,炮射導彈是在各國選擇滑膛炮後發展起來的,現在要各國拋棄到炮射導彈恐怕不太可能吧!
而且現代坦克都有了輔助觀瞄系統,能夠自動鎖定目標再有炮長進行開炮,有了這套系統後,坦克在2公里範圍內即使發射高爆彈等彈種精度也是非常高的,因此估計坦克上的線膛炮會一去不復返了!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英國的挑戰者2坦克在發展過程中,認為碎甲彈才是坦克的未來,於是繼續採用了線膛炮,這就是對未來武器發展的判斷失誤,而現在已經成型無法糾正了,但是印度的阿瓊坦克本來發展就晚,居然就盲目的跟著自己的老東家走,也採用線膛炮,這就感覺是完全不帶著腦子設計武器了!
-
7 # 九品侍衛
全世界各國主戰坦克除了英國之外,均為自家坦克裝備滑膛炮,然而目前英國也快要摒棄自家祖傳的滑膛炮而該用線膛炮了。可為什麼各家都要摒棄線膛炮而改用滑膛炮呢?其中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線膛炮使用的彈種單一,我們都很清楚目前坦克所能發射彈藥大致有幾種,穿甲彈、破甲彈、高爆彈等。由於時代的進步許多炮彈均已進化,就好像穿甲彈已經進化成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也變成了串聯裝藥破甲彈。這些外形奇怪的彈種在滑膛炮中發射時,效能要比線膛炮更出色。至於為什麼?還是膛線的問題。線膛炮其實就相當於放大版的手槍槍管,子彈想要射出去並保持旋轉就需要膛線切入單體表面劃出膛線,然後利用膛線的螺旋令彈體旋轉。可是這樣做發射威力在發射時就會被消耗掉一部分,對於需要穿甲的炮彈而言無異於是浪費。
2.壽命問題,膛線這種東西其實就是消耗品,每使用到一定次數膛線就會被磨平,磨平後的火炮會打包送回工廠復刻膛線,然而120mm的火炮復刻完膛線之後,火炮的口徑就會增大,就無法安裝回原來的坦克上了。如果在戰爭年代還可以安裝到其它火炮上面,但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這種被擴充的火炮恐怕就得回爐鍊鋼了。畢竟由於現在口徑的單一,超過120mm一點點的火炮,根本就沒有相匹配的彈種。相反滑膛炮就沒有這種苦惱,直到火炮整體打彎了才需要更換,價效比很高。
3.線膛炮即浪費原材料又增加工時,滑膛炮內部的膛線是機加工切削出來的,而加工時就會有原材料被浪費掉,製造火炮所使用的鋼材可是非常昂貴的,這種切削無異於是浪費。另外需要刻膛線所以相比於製造一門滑膛炮,線膛炮的製造工藝更復雜製造時間也更長,無論是戰時還是平時都是不划算的。
以上就是線膛炮與滑膛炮之間的區別,早期滑膛炮出現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炮彈還沒有進化到能夠自行旋轉,所以才需要膛線來輔助,隨著炮彈科技的提升,目前的炮彈已經能夠自行完成旋轉,甚至有的導彈都可以用火炮發射。一種武器之所以會消失並不是因為自身不夠好,而是有了更好的東西來取代它。
-
8 # 紅色手電筒
現代的第三代坦克使用滑膛炮主要是要提高穿甲彈的威力,至於滑膛炮的壽命要比線膛炮高一些並不是主要原因,只能算是意外的收穫,至於炮管加工,滑膛炮的確是不用拉膛線了,但是現在滑膛炮內壁的加工精度要求極高,並不比線膛炮容易多少,本身都是深孔加工,滑膛炮內壁的光潔度和公差都是要求十分嚴格。線膛炮由於要加工膛線,所以生產來說是麻煩一些。坦克主炮的滑膛炮內壁,加工這樣炮管,對於炮管內壁的精度光潔度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不加工膛線了,但是加工起來並不省事。
現在服役的第三代坦克普遍使用滑膛炮的原因還是要提高坦克的穿甲能力。穩定翼脫殼穿甲彈發射以後,實際飛過去給坦克開孔的就是中間那個細針,學名叫穿甲體。
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冷戰的雙方都開發出了複合裝甲,複合裝甲對於使用錐形藥罩的破甲彈具有非常良好的防護能力,像現在的複合裝甲對於破甲彈的防護能力都相當於1000毫米以上的均質鋼板,但是對於穿甲彈這種硬碰硬的武器,防護能力就差多了,現在的防護能力只有大約600-700毫米,這種情況下什麼炮能夠更方便給對方的坦克打洞,本方的坦克就用什麼炮。這種情況下炮彈初速更高的滑膛炮就成為了鐵幕兩邊的共同選擇。這個是穩定翼脫殼穿甲彈的結構,這種彈藥在飛行途中是靠尾翼穩定飛行姿態的,如果旋轉反而是不利於飛行的穩定。現在對付坦克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這種穩定翼脫殼穿甲彈,就算是英國人也是一樣,不過英國人的穿甲彈威力不如其他北約國家的。下邊的照片就是英國的挑戰者坦克正在裝填穿甲彈,英國人也是用分裝的炮彈。這個可就比俄國人用自動裝彈機要費勁多了。
穩定翼脫殼穿甲彈就像一個飛鏢,就像平時折的紙飛機一樣,如果是在飛行過程中旋轉起來,那很快就會掉到地上,所以穩定翼脫殼穿甲彈在飛行過程中是不希望旋轉的,而線膛炮的膛線就是要賦予炮彈一個沿炮彈中心旋轉的過程,這個和穿甲彈的要求正好相反了,雖然英國人是開發出來滑動彈帶,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種辦法並不是太成功。而滑膛炮就沒這個麻煩。
使用穩定翼脫殼穿甲彈是利用穿甲彈的動能來硬捅坦克的裝甲,這就要求在接觸坦克的時候穿甲彈的動能儘量大,根據動能公式,提高速度對於提高穿甲彈的動能更為有效,所以提高穿甲彈的速度就是提高穿甲彈威力的最佳選擇。而線膛炮由於有一個炮彈和膛線摩擦的過程,炮彈的動能還是有比較大的損失,英國人的線膛炮穿甲彈的速度費了半天勁也只有1600米/秒,而德國的穿甲彈的初速已經達到了1800米/秒,這樣已經是接近了固體發射藥的極限。線膛炮的用途更多一些,而滑膛炮的有點像給坦克開孔的專用工具,當然隨著彈藥品種的豐富,滑膛炮的多用途性也不錯了。不過,遠射能力還是線膛炮更高。
不過,由於近幾年戰爭形勢的變化,在設計第三代坦克時設想的坦克會戰除了1991年的海灣戰爭還有點模樣,之後的戰爭都沒有再出現過,所以現在的坦克以後會怎麼發展都是一個未知數,而下一代坦克是使用線膛炮還是滑膛炮也是一個未知數。
-
9 # 塹壕中的大遊民
如果並非事先了解,恐怕還會以為滑膛炮的精度低於線膛炮——畢竟滑膛槍就是被線膛槍淘汰的嘛!但是現代主戰坦克採用的滑膛炮,卻是對坦克炮精度、威力的全面提升。
早期坦克炮早期的坦克炮全都是線膛炮,而且口徑多為50mm以下的小口徑火炮(一戰時期)。自一戰結束以後,由於裝甲車輛裝甲厚度的變化,各國也開始逐漸地追求口徑稍大的坦克炮。二戰時期的坦克炮,基本可以分為三檔:一是50mm、57mm小口徑坦克炮;二是75mm、76.2mm、85mm、88mm中口徑坦克炮;三是105mm、122mm、128mm、152mm大口徑坦克炮。
一般來說,小口徑坦克炮的膛壓較大,對炮彈的初速影響也大——膛壓越大,初速越高。而對動能穿甲彈來說,最重要的是速度;以T-34/57為例,其裝備的Zis-4型57mm坦克炮在發射BR-271型穿甲彈時,炮口初速可以達到近1000米/秒,1000米處可以擊穿90mm的勻質鋼裝甲。
不過小口徑坦克炮發射的炮彈體積也小,在面對經過表面硬化加工處理的裝甲往往導致力不從心不說,連穿甲後效都比不上中口徑的坦克炮。而坦克炮的口徑越大,越有可能在裝甲背板造成崩塌效應——即便沒能擊穿,但遭到撞擊而崩碎的裝甲碎片同樣可以殺傷車內車組。
但因為種種限制,坦克炮的口徑不能越來越大,只能折中。因此在二戰結束前內,各國都傾向於為主力中型坦克配備中口徑坦克炮,為重型坦克配備大口徑坦克炮。
錐膛炮坦克炮的威力提升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因為技術限制而陷入瓶頸。比如說炮管工藝限制導致可承受膛壓無法提升,發射藥特性導致膛壓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等等,都是干擾坦克炮威力提升的因素。
二戰時期德國採用的“錐膛炮”,確實是一個增加火炮威力的辦法。錐膛炮的炮管前窄後寬,自炮膛開始逐漸變窄。彈丸的主體是一根碳化鎢彈芯,中部圍繞著軟質金屬製成、用於密封火藥燃氣的彈帶。發射時,炮彈會因為彈帶與膛線磨合而不斷旋轉,同時彈帶被膛線不斷接觸導致變形。
錐膛炮擁有比同口徑更高的初速,但因為錐膛炮只能發射穿甲彈且火炮的壽命不太理想,因而被打入冷宮。儘管這算是個可以提升火炮威力的東西,但只有幾個國家短暫地使用。
戰後的坦克炮戰後第一代坦克中,蘇系坦克採用的是D-10 100mm線膛坦克炮,英國開發出了L7 105mm線膛坦克炮。美國雖然繼續採用基於M1 90mm高射炮改進的M3 90mm坦克炮,但也有了不少改型。
不難看出,戰後第一代坦克採用的仍然是傳統的線膛炮,發射的彈種較二戰期間也沒什麼變化,仍以破甲彈、穿甲彈為主,碎甲彈、榴彈等為輔。不過轉機在此時出現:率先在坦克上應用滑膛坦克炮的蘇聯,研製出了T-12型 牽引式100mm滑膛反坦克炮,蘇軍高層要求在T-12型滑膛反坦克炮的基礎上研製新款坦克炮,並要求將口徑提高到115mm。同時,代號166工程的蘇聯下一代主戰坦克專案立即上馬。
T-12型滑膛反坦克炮於1955年服役。儘管它的口徑與D-10 100mm線膛坦克炮相同,但後者發射穿甲彈時初速僅有1000m/s。前者由於是滑膛炮,初速達到了1500m/s!
眾所周知,為了克服地球地轉偏向力對槍彈的影響,才設計出了線膛槍管。線膛槍管和線膛炮管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彈丸在管內被膛線引導旋轉、出膛後自行旋轉,從而獲得相對穩定的彈道。沒有了膛線、沒有其它穩定手段的彈丸,大多隻能相對平直地飛行,精度容易受到影響。
不過這時的人類對空氣動力學有了相對淵博的知識儲備,因而將尾翼安裝上炮彈——這也是當今世界上所有滑膛坦克炮的炮彈設計之一。滑膛炮的問題被解決了,因此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破甲彈等一系列現代坦克炮彈被研製出來。
由於少了膛線的影響,它們的初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中國外貿二期125mm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其搭配俄式125mm坦克炮時初速就達到了1700m/s,比以往的線膛坦克炮發射相應炮彈時初速更高。坦克炮的設計成功突破瓶頸,因此滑膛炮和各種尾翼穩定炮彈得以廣泛應用。滑膛炮相對線膛炮來說發射穿甲彈的威力要大得多。
滑膛炮的優勢簡單地說,由於少了加工膛線這一流程,滑膛炮的加工流程較簡單。但滑膛炮的加工工藝未必簡單。
如今的滑膛炮精度能高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子,99A主戰坦克上的125mm主炮,發射125mm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時可以在1500距離上命中一個20cm×20cm的目標,也就一個ipad大。顯然,這離不開驚精細的加工工藝。據說,陸軍裝甲兵學院甚至打出過“5彈一孔”的奇蹟出來。炮管的加工精度高,是火炮精度高的先天性條件。
就如今坦克炮的生產來說,製造高強度的炮鋼是少不了的。但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就需要用到只有為數不多幾個國家掌握的電渣重熔技術。而坦克炮的炮管加工需要一整塊鋼材,透過不斷地拉長生產出一根炮管。這還不算,還需要透過身管自緊工藝、內膛鍍鉻工藝。炮管內部需要極其光滑。就上述步驟來說,滑膛炮還真不一定比線膛炮便宜。
儘管沒有膛線,炮彈飛行的阻力小、對內膛的傷害小,加之對滑膛炮內膛有著較高的需求,所以滑膛炮相對線膛炮來說使用壽命也沒有太顯著的提升。
未來戰爭對於坦克炮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坦克炮加工要求自然也要越來越細。由於對威力的要求,坦克擯棄了線膛炮轉為選擇滑膛炮。沒準在未來,坦克還將擯棄傳統的化學能火炮,選擇電能、光能火炮。
-
10 # 冥王之愛
拿錘子可能砸不壞 防撞玻璃,但是用高檔手錶能夠讓玻璃碎裂。
就是這個道理,一個靠動能,一個靠彈頭。
-
11 # 魑魅涅磐
這個其實就要從現代坦克為什麼普遍全面性換裝沒有膛線的滑膛炮說起了,早期的火炮為了保持遠射程的同時增加射擊精度,在火炮炮管內壁蝕刻了多條膛線,這樣在炮彈離開炮管的過程中,膛線賦予了炮彈一定的旋轉動力,使得炮彈從進入炮管到擊中目標都是出於旋轉狀態的,這樣便可以實現遠射程的同時射擊精度依然保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但是對於坦克而言,首先因為其作戰距離基本保持在2千米範圍內,並沒有其他火炮動則三四十千米、甚至五六十千米的超遠射程需求,而且坦克裝備的高膛壓火炮就算是沒有膛線的輔助旋轉,其依然能夠在一千多米的距離內保持一定的射擊精度,所以對於坦克炮而言,其實有沒有膛線的的區別並不是很大。同時因為隨著各國主戰坦克的防護裝甲厚度越來越大後,對於坦克炮的穿甲深度有著更高的要求,但是傳統的炮彈再怎麼改進其穿甲深度也不會有超出常理的改進。但是對於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而言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因為相比傳統炮彈依靠更硬的材料製成硬是穿透敵方坦克防護裝甲而言,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則是藉助一根長細比較大的尖椎體來刺破敵方的防護裝甲,繼而實現摧毀敵方坦克的目的。這就好比傳統榴彈等坦克炮彈就相當於一枚直徑很大的炮彈依靠更硬的頭部和內部裝藥硬是炸破敵方防護裝甲不同,脫穿彈則是像一根細針一樣刺破敵方防護裝甲一樣,而且在刺穿敵方防護裝甲後折斷還能進一步增強坦克內部的殺傷範圍。但是對於不裝火藥純粹依靠動能摧毀敵方坦克防護裝備的脫穿彈而言,脫穿彈的穿甲深度除了和脫穿彈彈芯的硬度有關外,更直接和彈芯作用在敵方防護裝甲上時的動能大小有直接關係,但是彈芯的動能大小又直接和炮口初速有直接關係,而傳統炮彈離開炮管時,因為炮彈需要和炮管內壁的膛線磨合,所以受到膛線的阻礙會損失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說如果取消炮管內膛線的話,由於沒有膛線的阻礙,脫穿彈從炮管開始到擊中目標的整個過程中除了會受到一定的空氣阻力外幾乎不會再受到任何阻力影響,那麼其作用在敵方防護裝甲表面時的動能就增加了不少,而且因為脫穿彈彈芯長徑比較大,空氣阻力幾乎忽略不計,所以脫穿彈的穿甲深度也是所有炮彈中最深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現代坦克幾乎沒有使用線膛炮的原因所在,而且就連一直堅持線膛炮的英國挑戰者2主戰坦克都已經正在和德國萊茵金屬合作,換裝後者最新研製的大口徑滑膛炮開啟“第二春”。
-
12 # 皇家橡樹1972
現代次口徑穿甲彈發射後,線上膛坦克炮的炮管內就是這個狀態,其彈託上有彈帶與炮管的膛線咬合,旋轉出炮口。
早年間的坦克炮大多都是線膛炮,那時候的坦克是一種步兵支援武器,不但要打擊敵方的坦克,還要當“自行火炮”使用,要用坦克炮消滅距離較遠的重機槍掩體、碉堡之類的加固型工事,如果採用滑膛炮那麼射擊準確程度就會較低,因為那時間坦克炮的口徑都很小,只是在二戰尾聲時才出現105毫米的坦克炮,主流是75~88毫米坦克炮,這種口徑的坦克炮不但射程近、膛壓也低,炮口初速與現代坦克炮更是天壤之別,如果使用滑膛炮很難在1500米外精準的打擊到敵坦克或者2000米外的敵工事,而且那個年代的坦克除個別型號外,以現代標準衡量都是薄皮,不在較遠距離精準的擊毀對手有可能被敵反殺,所以早年間的坦克炮必須要使用線膛炮,炮彈在發射後受膛線的束服,被賦予的旋轉穩定性,處炮口之後彈道變得很平直,也就更容易命中較遠目標。
不知道什麼原因“炸管”的“酋長坦克”,可清晰的看到L11型120毫米線膛炮的膛線。
二戰結束之後,線膛炮仍然使用了很長時間,蘇聯T54A/55、德國“豹Ⅰ”、英國直到“挑戰者2”都在使用線膛炮、美國最早版本的M1都使用L7型105毫米線膛炮,但隨著坦克裝甲厚度的提高和複合型裝甲的技術完善,線膛炮擊穿第三代主戰坦克前裝甲已經開始力不從心了,去原因恰恰就是炮管膛線所導致,因為炮彈被膛線束服旋轉雖然增加了射擊的精確性,但是也降低炮口初速,使穿甲彈的穿甲能力最多降低了10%,這個數值當然是不能接受的。
現代坦克為了提高防護水平,裝甲也變得越來越厚,車體正面和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相當於600毫米以上的40Cr鋼板的厚度,再加上覆合陶瓷外掛裝甲或者爆炸式反應裝甲,相當量提高到了800毫米!坦克戰鬥全重幾乎接近到了70噸。
而要想擊穿這麼厚重的裝甲,第一:就是提高穿甲彈的材料,使用更新型化學成分的鎢合金或者鈾238合金穿甲彈,使其彈尖處穿甲能力更強。
我軍89式坦克殲擊車120毫米穿甲彈,鎢系和鈾系穿甲彈總體穿甲能力並不太大差別,只是各國根據自己的資源儲備量選擇哪一個品系。
第二:就是就是增加坦克炮發射藥室的容積,這樣發射藥包的體積和裝藥量就會大幅增加,比如:上面圖片裡的120毫米穿甲彈的彈殼大的驚人!發射藥增加後炮口初速就會大,彈道平直使穿甲彈更具穿透力,並且2000米的距離內抵消沒有滑膛炮沒有膛線所缺少的束服穩定性。
總之,現代主戰坦克的主炮的口徑都已經很大了還要往135~140毫米口徑發展,並且身管長度變得更長,彈丸可提高發射藥推力的利用率,而有膛線反而間降低了炮口初速,有些得不償失。
回覆列表
坦克主要的職責還是反對方的坦克,所以穿透力是個主要指標,而現代反坦克炮彈要不就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要不就是錐形裝藥的化學能破甲彈(HEAT),這兩都不適合用膛線。
APFSDS的侵徹體是一根長杆子,長徑比非常大,正常來說一個長徑比超過7的圓柱體如果告訴旋轉的話,陀螺效應非但起不到作用,還會導致彈道不穩定。所以要啥膛線?
HEAT是靠半融狀的高溫金屬射流破甲,你想旋轉的時候是不是會起到一個離心作用,把半融的射流甩到邊上,導致入射侵徹力下降?所以要啥膛線
甚至一些線膛坦克炮要發射這兩種彈還需要在炮身上裝帶滑動彈帶來避免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