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孔
-
2 # 植物貼畫
老家應該是我們永遠的牽掛。你的老家的房子沒了 ,可也許那裡是你的衣胞之地,是祖祖輩輩的長眠之地,可能留有你童年的記憶,曾經養育過你的出生地就是根之所在。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國家因此專門放假。所以清明節我覺得還是要祭祖的,除非特別遠,把它當做一次踏青也是好的。當然今年的情況特殊,我們需要遵守相關法令。網上遙寄哀思就好。
-
3 # 李品腔
家是一個人的根,它養育了我們,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那裡永遠是我們靈魂的棲息地。即使老家已經沒人,但祖先還長眠在此,祭祖使人永遠不能忘記祖先的恩德,使家風得以繼承流傳。所以每年的清明節祭祖是不可或缺的,如果遠在異國他鄉不能親自回老家上香獻祭的話,有個小方法可以代替,效果是一樣的,在清明節這天或者過後的某個晚上子時,找一個僻靜的十字路口,畫個大圓圈,裡面可以焚燒一些紙錢和冥幣,心裡默唸先輩稱呼,禱告祈願,我們每個人和先祖都是有連結的,相信他們會收到你的孝心和追念,在我們老家,這樣方法婦孺皆知,很靈驗的。
-
4 # 青凝說歷史
是否祭祖不在形式而是在心裡,現在的回家祭祖真的沒有什麼意義,珍惜身邊的父母,他們身強力壯的時候多多照顧,常回家探望,或者贍養在自己身邊,這樣就足夠了。死後祭祖純屬於做給別人看的,一點兒必要都沒有。人去世了,什麼都沒了,難道他真的可以活在另外的世界?現在的祭祖就是創造給家人團聚的機會,如果你至親的人在你身邊,你應該感到高興。
-
5 # Zkk小希
老家沒有了,身在外地定居,回不去。清明時分,只能遙祭。說起來簡單,操作也不麻煩。但是,對先人的追思,又豈是說說,隨便拜拜?重要的節日,還是要有儀式感。
約束好平時飛隨意,收拾下忙碌的身心。在清明時節,趕到老家,帶點紙錢,在先人墓地前說一些平時說不出的話,聊聊家常,墳頭上加點新土,都是儀式感,都會讓人身心得到洗禮。面對平日的忙碌世俗,會有不一樣的感觸。
-
6 # 醉眠芳草
思鄉是遊子亙古不變的主題。對於離家在外打拼或定居的人來說,老家有著豐富的內涵。那麼思鄉是思念什麼嗎?是一個地名嗎?還是一棟房子?都不是。思鄉思念的是故鄉的親人,是故鄉的風土人情,是故鄉的美好回憶。
所以,對於老家已經沒有的人來說,心中的故鄉已經不完整,這是一種很大的遺憾。在這個變化迅速的年代中,也是很多人不可避免的遺憾。但是有一句話說的好,此心安處是吾鄉。如果家人都在身邊,那麼此處便是家鄉,如果心中還有對故鄉的回憶,那麼故鄉就仍在你心裡。
清明祭祖也一樣。如果不能回到家鄉,那麼在遠方遙祭,只要自己的心意到了,就是對逝者最大的告慰。在家裡舉行悼念會,或者在網路上祭祀祖先,撰寫祭文緬懷先祖,植樹寄託哀思,這些都是一些有意義的悼念方式。
凡事在心不在形。只要此心真純,一切形式都是表面。
-
7 # 長風歌
關於老家已沒,在外定居的年輕人清明節如何祭祖這個問題,想必是當下很多人都面臨的問題。在我的老家,每逢清明節,在外的人員一般都會回家祭祖。
對於我而言,記得最後一次清明節在家祭祖,是08、09年的事情,距今已經十多年了。在這些年裡,一方面離家遙遠,長圖勞頓多有不便;另一方面,工作之後事情也多,有時候有過想回去的念頭,但無奈瑣事太多抽不開身。
但我心裡始終清楚,不管如何能回家祭祖是最好的。祭祖過程中,給已故的祖輩修繕墳墓、焚燒香紙,磕上幾個響頭,無疑是寄託哀思之情最好的方式。同時,可以在生養自己的土地上,感悟那份屬於自己的鄉音鄉情鄉土,慰藉濃濃的思鄉之情。假若不能回去,則只能把那份哀思掛在心中。
-
8 # 李文通872
立身常念報祖國
每逢佳節倍思親
老家是一首永遠唱不完的歌!
然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有八九!
老家的存去也是如此!在外定居家和業興
感念祖恩
-
9 # 金釵銀環
所謂老家,是指父母還在,家裡的老房子還在,那個生你養你的地方才叫老家。老家就是不管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逢年過節,你還想回去的那個地方,才是老家。回到老家,你就是村裡的那個娃。沒了父母,沒了老房子,甚至已沒了當地戶口,你只能是老家的客人。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祭祖,也是中華民族的風俗和美德。清明節,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是回到父母墳前燒幾張紙,畢竟那裡,埋葬著你一生中最重要最牽掛的人。燒幾張黃表紙,和父母說說心裡話,像感覺他們就在身邊一樣。
還有的人,是委託墓地管理員或者專業代為祭奠的機構和人員,替自己去親人墓前祭拜,這種代掃墓業務,現在網上已有很多人在開展。
還有更簡單地一種方式,夜深人靜的時候,找個安靜一點的僻靜地方,用白色粉筆在地上畫一個圈,往家的方向跪下燒紙,燒完喊你要祭奠的人,告訴他們什麼原因不能去墓前,求得親人諒解,並告訴他們在這裡給他們送去了紙錢,願他們在天之靈能有所感應。在我們襄陽這邊,清明節前或陰曆十月一後,路邊常常能見到粉筆畫出的圈和紙錢燃燒後留下的灰燼。
其實,不管用哪一種祭拜方式,只要把逝去的親人掛在心間就好。當然,更好的方式,是趁他們在世時,多盡一些孝道。莫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才是人間最追悔莫及的事,且永遠無法彌補。
-
10 # 老鹽河的記憶
清明節又稱三月節,是我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兒時的記憶裡,無論這天有多忙,大人都會抽出時間祭祖,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孃家,兄弟姐妹間也會因此相聚,緬懷祖先。老家雖已沒,但是隻要祖墳還在,有時間都要回家祭祖,掃一掃墓地。如果實在沒有時間,會在清明節前幾天,準備好紙條,紙條上寫好祖先的名字,祖先生前居住地點,在馬路邊燒紙祭奠。
-
11 # 李新榮
老家沒了,我認為:在外定居的年輕人應該要回老家親自上墳祭祖。老家這個地方,
雖然老家的房屋沒了,人與人之間,血脈相連,彼此熟識,氣息相通,守望相助,
自己的根永遠都在老家,
老家是我們永遠的牽掛,
是我們衣錦還鄉之地,
祖先也在老家安葬,是祖祖輩輩的祖先長眠之地,
香火祠堂也在老家,祖先在這片土地上養育了我們,即使老家已經沒房沒人了,即使個別心懷鬼胎、缺少家教的同族者和不懂禮節的小人,已經把你當作是外人了。這裡是曾經養育過我們的出生地,是我們的根,留有我們童年的回憶,哥哥妹妹你可以大膽的回來,況且清明節也是我囯重要的傳統節日,祭祖時節,國家專門放假,
祭祖可使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祖先的恩德,可使我們的家風得以繼承流傳。如果你因老家沒了,向祖先遙祭。等於牆上畫餅,祖先是不喜這虛套的,沒有作用的,清明節期間是人與祖先追思節日,對先人的追思,又豈能隨便遙祭拜拜?
我認為:祭拜祖先還是要有一個儀式才行,趕回老家,沒有房屋可以租住酒店,帶上紙錢、香燭、鮮花、水果、肉類等等,剷剷墓地上的雜草,給墳頭上加點新土,掛上白紙,在先人墓地前默唸先輩稱呼,禱告祈願,說一些平時說不出的保祐話,聊聊家常,面對世俗儀式,會讓人身心得到洗禮。從心而安,會有不一樣的感觸。透過對祖先的近距離氣場連結,相信祖先他們會收到你的孝心和追念,好人有好報的!
記著:上墳掃墓祭祖,一定要進入墓地墳堂內禮拜,入堂如到家,祖先才會認你的!如果你不入到墓地墳堂內,否則,祖先當你是外人也。
-
12 # 梅酒飄香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逢佳節倍思親,只是如今又到清明。
故鄉安置不了肉身,遠方容納不了靈魂。漂泊在外的遊子,在清明節就像是無根的浮萍。
清明節祭祖本來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寄託了人們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對。只不過近年來清明節無法祭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成了我們在外遊子心中的痛。
60後,70後,很大可能是體會不到孤身在外不能祭祖的哀愁的。那時代的人,遠離故土的很少,家中兄弟姊妹眾多,清明的時候兄弟姐妹都可以去祭祖,少一個兩個也不打緊。
可從80後開始,家中都是獨生子女,背井離鄉在外打拼的多了。再加上城市化浪潮的推進,越來越多的80後走進了城市生活,農村的家族,宗族關係土崩瓦解,清明節不能祭祖成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
近年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鄉村衰敗的加快,大量無人墳頭無人管理,可能幾年過去,有些人都找不到自家祖墳在哪了。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遷,清明祭祖其實也可以以更多的方式出現。我能想到的是以下幾種。
一是網上祭祖,反正都是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網路能更多的記錄逝者生前的故事,影音影象更方便,但是要有一個權威的公司或部門儲存相關的資料庫。
第二種是在每個城市設立集中的祭拜場所,但必須是公益性的,既環保又方便管理,還能集中展示傳統文化。
第三是以種樹等方式替代傳統燒紙的祭祖方式,並可以給樹木命名,斯人已逝,但以他名字命名的樹木一直在,也是一種寄託。
最後就是可以在清明節放個小長假,既滿足了人們回鄉祭祖的願望,有能刺激消費,增加社會收入。
說到底,祭祖是中國人的一種信仰,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但是敬天法地,熱愛家鄉。祭祖就是中國人在外和家鄉聯絡的一跟無形的紐帶。落葉歸根是每個中國人最終的夙願。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就是這樣一代一代透過祭祖等方式延續文明,傳承文化。
-
13 # 老吳趣談
“清明”節將至,春暖花開,是踏草的大好時節,又稱之為“踏青,三月節,和祭祀節"等。
“清明”是中華傳統古老的祭祀節日,為什麼叫"祭祀”節日呢?它的由來源於周朝時代,距現在也有大約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小的時侯,有我父親常常講關於“清明”節的故事。到現在雖然忘了不少,但也記憶攸新,雖然講不全面。下面別嫌我囉嗦,大致的來歷分享給大家聽。
據說在春秋戰國年間,有一位王子叫晉王。當時朝內大亂,各王爭位。晉王為了防備被迫害,打算逃往國外躲避。由介子推陪從前往,在路上荒山野嶺,荒無人煙的地方。王子飢餓無力,癱在地上走不動了。這就急壞了介子推,荒無人煙的地方,到哪裡找吃的呢?在實在找不到吃的東西的時候,介子推為了孝敬主子,故不了一切,從自己的小腿肚上割下一塊肉,燒熟獻給主人,晉王發現感動的流下了熱淚。
十幾年後,晉王當上了國王。封官加職,賞賜有功的文武大臣,唯有把介子推忘了。介子推也沒有願言,自己和老母親遠離家鄉,去了綿山隱居。
後來,晉王突然想起這件事來,有辜負了介子推,也是有功之臣,理應加封。再去他家鄉去請,卻找不到他娘倆。經打聽,去了綿山隱居了。綿山之大,荒草野坡,上那裡去找那。於是,有一位大臣出主意說:“皇聖”咱不如放把火,把草燒了,介子推見火一定會往無火之處跑,那不就輕而易舉地找到了嗎”?晉王一聽也是,於是就放火燒山。大火燒盡,並未發現介子推逃出來。於是,命官兵再找,結果在一棵大柳樹下,發現了他娘倆的屍體。晉王看罷後悔莫及,放聲大哭。於是預備了棺材,打算厚葬他娘倆。裝殮之時,從樹洞裡發現了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這位忠臣,晉王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這就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清明節”的來歷。
在我們這裡的風俗在“清明節”頭天晚上,家家門前插柳紀念此人。
在我們這裡,“清明"前三天就開始上墳,祭祀。一些親戚,前來上墳。一般都頭午,不懂的下午和清明當天也可以,心到神知吧!
在外的定居和打工,嫁出之女,能回來更好,不能回來,也可以在當地祭奠也行。我在天津打工時,發現外地人不能回家,買了很多的紙香,在朝往家鄉和十字路邊焚燒。不管在那裡,都是儘儘孝心,別忘了父母老人的養育之恩就行了。
特別提醒:
上墳,祭祀特別防火,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嚴格守法。
-
14 # 南山易人易學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祭祀、祭祖和掃墓。是紀念先祖,追記源根,傳承後人。是中國傳統文化道德一部分。親人去世,入土為安。然後帶領後代子孫上墳,講述先輩光輝事蹟,一代代傳承下去。把美德發揚光大。
既如戰爭年代,很多先烈屍骨無存,只有一個名字刻在石碑上,有的先烈連名字都沒有,同樣可以昭示後人。此外歷史上還有衣冠冢。比如三國關雲長死於荊州,劉備在成都修建衣冠冢,就是現在成都市裡一環路上的衣冠廟。
還有因為路途遙遠驚聞噩耗,寫一面靈牌供於臺前,也足以表達思念,緬懷過去。
對於生活中,本來有祖墓,可以隨時節祭祀,當然是完備。倘若身居他鄉不能迴歸故里,難道就不能祭祀了?當然不會,遙祭故祖前輩,照樣可以。只要面對故土方向用心為之,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可以了。
祭祖之時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一定要面向故土為是。
南山曾經見到過清明節燒紙遙祭祭祖,旁晚時分在路邊小樹林有一家三口在祭祖,兩個人面對面在燒紙,小朋友在一邊學做。這就是明顯的不用心,老婆對著老公燒、老公對著老婆說,不知道的還以為兩個人在野炊呢。哪裡還有什麼恭敬心呢?
所以,一定是面對故土,就如同在祖墳前面一樣。
(文中圖片源於網路)
-
15 # 楊柳依依春來到
在國家城市化迅速推進的程序中,此類問題越發顯現,只能順應潮流並積極應對。比如現在流行的網上祭祖就是非常積極的方式。仙人已逝,雖已無法墳前祭拜,唯銘記心中以寄託哀思。
-
16 # 關山聽風
看到題主的問題,確實讓人傷感和無奈,不能上祖先的墳頭祭祖掃墓,心裡不免遺憾。老家是根,祖先是根,樹高千丈忘不了根,人之常情。只是,題主的問題古人早就有辦法解決了。
(掛青實景圖片)
中國古代,不泛外出謀生,然後定居他鄉之人。也不泛在戰亂時期,為避戰禍,顛沛流離,逃難遷徙而定居他鄉之人。如,南北朝時期和北宋末南宋初,就有大批中原人為躲避戰亂,遷徙到了南方,並定居在南方各地。在清末和民國初年,一批又一批的人“走西口”、“闖關東”,後來就有很多人留在了大西北和東北。這些人當年也失去了老家,失去了祖墳,但他們身在異鄉,心想老家,每到清明,也要去祭祖“掛青”,其虔誠之心,比在家更甚。沒有祖先的墳墓,祭祖還可以,但古人如何在外地給先人“掛青”呢?
掛青是很多地方清明期間祭祖掃墓的標誌。俗話說“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又有“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一座墳頭清明期間是否有人前來掛青,成了這座墳頭所葬之人是否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父慈子孝的標誌。墳頭上“掛青”越多,說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我國很多地方用白紙,或黃紙,或彩色紙剪成的紙串,掛在柴棍掛的頂端,或插於墳前,或插於墳頂,或插於墳的圍周,地方習俗不同,所插的地方的講究有別,這就稱之為掛青,也有的地方稱為掛紙。有的地方把“掛青”一詞解釋得非常有思念之情,稱之為“掛念去世的宗親(青)”。
(掛青祭拜祖墳)
因各種原因移居外地,回家不便,也一樣要“掛青”。過去的交通條件不像現在,現在交通方便,交通工具多種多樣,回老家來回近的一天打來回,遠的也不過是一個星期的時間。過去的人們,大多靠步行,少數有錢人靠車馬船,路途迢遙,回老家一趟少則一兩個月,多則一年半載。那些不能回老家掛青的人們又怎麼辦呢?古代人就發明了一種實用的祭祖“掛青”方法,叫“掛飛青”,以了祭掃心願。
現在有的人給“掛飛青”起了一個文縐縐的一個詞,叫“遙祭”,基本上是這個意思,但還是有些區別的。“遙祭”主要是“祭祀”,而“掛飛青”,既有祭祀,也體現了清明掛紙的特色。每當清明來來臨之時,身居異鄉的人們,就來到河岸(最佳地點是河岸),沒有河的地方就來到一塊空曠的草地上,面對老家的方向“掛飛青”。其程式與在墳前的祭祖掃墓是一樣的,上供品,點香燈,燒冥紙(有的地方為包袱)等,用柴棍將剪好的紙串掛起來,插成一排,或很有層次地插在一起,其方位也是朝老家的方向。心裡估計老家有多少座祖墳,就插多少根掛紙串的柴棍。
其實,這就是身在外地的人們,模擬祖墳的場景進行祭掃。為什麼要到河邊呢?這與民間的說法有關,人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從水路是來得最快的,是一個快速通道,而寄出的包袱也能快速到達。民間的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良好心願,體現了對老家墳墓裡先人的思念之情,也是對老家的一種思念之情。“掛青”就是“掛親”,是對祖先的掛念。
過去,人們對失蹤之墳,因各種原因消失掉的墳,已經無法到墳頭上去祭掃的人家,清明時節大多采取這種“掛飛青”的方式祭掃。
我改一下題主後面說明的話:老家沒了,也就意味著——根還在,只要心還有對祖先的牽掛,走在城市的街頭,這裡有可能就是你後代的老家。你認為對嗎?
-
17 # 遙遠的波
老家已經沒有人了,長期在外定居的話,清明節回到老家給逝去的親人祭拜祖先也是應該的,但是如果條件不方便的話,比如離老家很遠,交通又不便,或因為工作原因沒有時間,就沒有必要清明節必須回老家祭祖。在心中默默地拜祭就可以了,作為自己逝去的親人,逝去的祖先他們也會理解的。
-
18 # 唐虞之治紅
清明
[ 宋 ]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隨著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程序的不斷加快,很多以前的農村人也透過考學、就業、務工、拆遷等方式進城安家定居,寄託著我們所有童年記憶的那個老家老屋也已找不到蹤跡,只有家族先輩世代長眠的墳冢佇立田頭。老家老宅老屋已無,在外定居的年輕人清明又該如何祭祖那,建議根據以下情況決定。
一,如果現定居地離老家不遠,一二天能夠往返,應該回去,而且還要帶上自己的後輩,給後輩講自己的童年故事,回憶與父輩的生活,讓他們尋根問祖,這即是傳統文化的傳遞,也是對自己已逝先祖的慰籍。
二,如果現定居地離老家較遠,一二天都不能夠往返,就不一定回老家祭祖,自己可以在清明節期間,在合適得地點燃香進紙,已寄託哀思。但是也要委託家中能夠回去的親屬在祖墳前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這也是清明期間我們經常在城市偏僻路邊,樹林看到有焚香進寶的原因,不是大家不想回,而是有客觀原因暫時不能回。
三,如果時間充足. 不在乎往返路程的,建議回去,清明期間,也是踏青折柳的好時節,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又能祭祖,祭祖過又能找一找老家,找一找兒時的記憶,畢竟以後也要葉落歸根。
長草荒冢今猶在,不見後輩祭典人。是何等悲壯淒涼,一次不去,也就給自己次次不去有了藉口,上次也沒去,這次夜算了。我們中國人最將孝道,焚香進寶雖是封建之行,但是也確是我們寄託精神追思先祖的一種古老傳統,你做了可能沒什麼,沒做總讓人感覺少些什麼。在最後也提醒大家,文明祭祀,安全第一。
-
19 # 觀魚兒文靜
年輕的時候,我們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尋夢的征途。從那以後,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
更從未想過,隨著年輕人的陸續進城定居,那養育了祖輩父輩二十多代人的小村莊,會因為人口稀少從而被兼併,祖地房屋也被要求盡數退耕還林。
以往的時候,人雖在外漂泊,但小村莊還在,家還在,家裡的人也還在,心裡總是有一處港灣的。即使哪一天在外苦了累了心靈疲憊了,心裡還有一份牽掛,也算是還有一處心靈的棲息地。
可如今,家裡人沒了,家沒了,當年那處養育了祖輩父輩二十多代人的小村莊,也沒了。
沒有了小村莊,沒有了家,也沒有了家裡人,即使你在外混的如何的風生水起,風光無限,又能與何人分享?就如那飛上了雲霄卻斷了線的風箏,雖飛得高,也望得遠,卻也迷失了方向。
如今清明節又將來臨,對於那些老家已沒,在外定居的年輕人來說,選擇如何祭祖,已成了一個問題。若是以往,則無需考慮太多,只需要在清明節之前回到老家一起參加宗族的祭祖大典和活動就可以了。該準備一些什麼,該如何舉辦祭祖大典等等,這一切,都有族中老人在操辦。
可如今,養育了祖輩父輩二十多代人的小村莊沒了,為祖輩父輩遮風擋雨了那麼多年的祖地屋舍沒了,那些在年輕人們回到家鄉會噓寒問暖,在清明節時會把一切都攬在身上的族中老人,也沒了。
一切,都已壓在了年輕人的身上。如何祭祖,任由年輕人來選擇,即使從此不再祭祖,也任由年輕人來做決定。可年輕人怎會做出從此不再祭祖的決定呢?
若真如此,那不但小村莊沒了,祖地房屋沒了,家裡人沒了,根也會斷了呀!所以,揹負起傳承“根”文化不斷絕的重任,回到家鄉,去給先輩們修整墳墓,培添新土吧;去給更年輕的人說一說,先輩們的豐功偉績和德行吧;也順便講一講,根若在,無論去往哪裡,都不算漂泊,根若無,即使就在近處,也算流浪。
-
20 # 大武漢城市圈
敬畏祖先、孝敬祖先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誰也不願意在親人面前揹負一個不孝之名。那麼,究竟該怎麼辦呢?
【網際網路的這些事兒】結合自己老家的習俗和經歷,以及清明掃墓祭祖的禁忌,說說不能回家掃墓祭祖應該做好的六件事。
一、祭:緬懷先祖,忌心意不誠漂泊異鄉的遊子,不能與家人一道祭祀祖先,內心是不安的。每個人都祖先都是存有敬畏之心的,所以雖在外鄉,也還是可以進行簡單的祭祀儀式的。只不過現在的年輕一代,可能對儀式懂得少了。
這裡,筆者也只能結合自己的閱歷來說一下了。但無論如何,我們在祭祀祖先時,心一定要誠,然後,可以做到以下要求即可:
1、淋浴更衣,淨身。
祭祀前一天晚上或當天,應進行沐浴更衣,淨身。祭祀是一種非常肅穆的行為,更何況是對自己的先祖。所以,請做到身體潔淨,無塵無染。
2、禮拜家鄉,叩首。
可選擇在家客廳或陽臺,或在戶外河邊處,朝著家鄉的方位,禮拜先祖,叩首行禮,並默唸祭祠,以通先祖。
3、燃燭祭祀,獻牲。
祭祀時,需要燃香焚燭,準備必要的祭品,最常見的就是雞、魚、肉,也即常說的“三牲”,獻給祖先食用。隨著現代文明程序的推進,出現了燒紙錢給先祖的現象,也無可厚非。
4、網上祭拜,寄哀。
如確實沒有條件進行祭祀,也可以選擇現代新穎的祭拜方式,就是可以選擇網上祭拜,寄託子孫後代的哀思。
二、衣:穿著素衣,忌著裝鮮豔祭祖時,在穿衣上也有講究,一般以著深黑色為主,體現一種肅穆感。家中女性注意不要化妝或稍微淡妝,以看不出痕跡為宜。女性著裝色澤不宜過於豔麗,淺色或素色衣服為宜。儘量不戴飾品,簡潔舒適則可。
三、食:素食為主,忌大魚大肉清明節當天飲食上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忌大魚大肉。像豆腐這類食品,在清明節當天食用是再合適不過了,可以嘗試做一桌豆腐也不失為一種飲食創新。
四、住:居家為宜,忌夫妻生活清明節當天,建議以在家活動為家,少出去,尤其是戶外爬山活動。大家知道,山野之地多墳塋,往往陰氣重,恐於人不利。晚上宜早睡,忌夫妻生活。
五、行:踏青賞春,忌遠方出遊清明節的主要習俗一是掃墓祭祖,二是踏青賞春。因而,清明節也叫踏青節,是可以適當遊玩的。但還是建議沒有回家參加掃墓祭祖的人,應在清明節前或節日當天在自己家中祭祀祖先,節日當天不要出行。清明假期第二、第三天,可以選擇近郊踏青郊遊,觀賞春日美景,放鬆一下心情。但請一定不要進行遠距離的出遊,這樣也是對祖先的一種不尊敬。
六、娛:清靜為宜,忌走親訪友如清明節不能回家祭祖,請注意在清明節當天儘量減少娛樂活動,像看電影、唱卡拉OK、生日Party這些娛樂方式應當停止。言行上也要注意不要嘻嘻哈哈,打打鬧鬧。
清明節祭祖掃墓,是子孫後代對祖先的一種尊敬、懷念與感恩,對於清明節不能回家祭祖的人來說,只要你做好了“祭”、“衣”、“食”、“住”、“行”、“娛”這六個方面的事情,相信祖先是不會責怪你的。
養育父輩與祖先二十多代人的村莊由於今天年輕人大量湧入城市定居,人口減少被兼併,屋舍盡數退耕還田。問題也就來了: 老家以沒,在外定居的年輕人及後輩在清明節等節日將如何祭祀祖先呢?
老家——人與人之間,血脈相連,彼此熟識,氣息相通,守望相助。
老家沒了,也就意味著——根沒了,走在城市的街頭,沒人會關心你是誰?你的榮耀和恥辱關他人屁事。
回覆列表
祖宗照片,前面插香3柱。
如有心,放一兩樣父母愛吃之物,擺上。
點香,拜三下,說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