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彧棣

    愛因斯坦小學數學只考了一分,最終卻成為偉大科學家,多麼勵志啊。

    這故事被拿來教育我,也激勵了我很多年,後來,知道真相的我哭了出來。事實是,德國考試成績評分為6分制:

    也就是說分數越低,越牛逼!!!

    1分:sehr gut(優秀);

    2分:gut(良好);

    3分:befriedigend(中等);

    4分:ausreichend(及格);

    5 分:mangelhaft(不及格);

    6分:ungenuegend(差)。

    關於愛因斯坦小時候不聰明的說法還有很多,事實上他從小就擅長數學和物理,別人還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時候,他就已經掌握微積分了。

    所以,別再說愛因斯坦小時候不聰明瞭,他考1分,所以他才是天才啊!

    [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

    長久以來,都說愛迪生的發明超過一千項,是“發明大王”。

    其實在愛迪生的實驗室裡,有工程師、機械師和物理學家組成的團隊,負責研究和實驗。

    從某個角度來看,愛迪生就像一個品牌,為自己團隊發明的產品進行推廣和宣傳,但是團隊卻被大家所遺忘。

    愛迪生的背後有一個發明工廠,有很多科學家發明家給他打工,他個人擅長宣傳交際,發明出來的東西就都扣在他的身上!!!

    一個比較聰明,會宣傳和剽竊的奸商。

  • 2 # 鼠跡

    照你這麼說,咱們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假故事還不少。

    我先舉個簡單的,咱們都聽過的故事

    牛頓被蘋果砸

    牛頓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了一下,發現了萬有引力,這就是一個純屬杜撰出的故事,然而現在有很多人還是信以為真。

    編造出來這個故事的人是著名的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伏爾泰,伏爾泰對牛頓是特別的崇拜,一天伏爾泰和他徒弟來到劍橋大學的一棵蘋果樹,他對著他的徒弟說:“牛頓就是在這棵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了一下,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於是這個故事就被廣為流傳開了。實際上只是伏爾泰當時提醒自己的學生們要注意思考,而編出來的故事而已。牛頓從來沒有說過自己因為被蘋果砸了一下發現的萬有引力,也沒有任何一本史書記載過牛頓有被蘋果砸過這回事。

    再給你舉一個網上盛傳的謠言:尼古拉特斯拉是一個神一樣的男人。

    神一般的男人

    尼古拉特斯拉,我不否認他是一位偉大的電氣工程師。然而最近幾年,他被神化的特別嚴重,各種什麼穿越時空,什麼劈開地球,各種各樣牛逼的事都叫他佔了。有謠言說他的智商達到700、婉拒了11次諾貝爾獎、發明了交流電。這些都是網上的謠言而已,他是一位傑出的電氣工程師,並且他一生也只是獲得了一次諾貝爾獎的提名而已,而交流電是法拉第發現的,而劈開地球這個屬實牛逼吹的有點大了,請問他是拿什麼劈開地球?電場、還是磁場、還是電磁波,貌似都不能劈開地球吧!我不否認他當時的很多想法對我們現在的工業也有指導意義,他也做出過許多使我們生活變得便利的發明,但是把他這麼神化確實不妥。

    歷史上有還有很多故事都是被杜撰出來的,尤其那些提到什麼兩個人私密對話,我想問既然是兩個人私密的對話,那麼寫史的人是怎麼知道這兩個人說了啥的?而且更有過分的,還在故事中指出了一個人當時在想什麼,人家腦子裡想什麼你是咋知道的?

    所以,讀書不能盲目迷信,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3 # 小卒過河拉大車

    明朝為何有明太祖之後,又有明成祖。按照古代帝王上廟號的禮制,所謂祖有功,宗有德,有開國之功稱祖,其下為宗。如漢高祖劉邦,漢太宗劉恆;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等等。

    而朱棣最初的廟號是明太宗,沒有什麼特別。一直到一百多年後嘉靖上位,卻尊朱棣為成祖,使得明朝成二祖並尊的局面(別拿清朝說事,他們自己願意給自己祖宗上廟號,實在沒啥值得說的。)

    目前網路上流傳的說法是嘉靖要把自己的親爹興獻王(興獻皇帝)送進太廟享受香火,但太廟裡位置滿了(明朝行九廟制度),需要祧(把離自己最遠的一位皇帝神主牌位請到後面的祧廟)走一位先祖,朱元璋是太祖萬世不祧,下來就該輪到太宗朱棣了。

    但朱棣是嘉靖這一脈真正的始祖,嘉靖不敢祧朱棣,就選擇祧走了仁宗。然後把朱棣尊為成祖,才把自己的父親送進太廟。

    以上說法錯!

    第一,嘉靖把自己父親送進太廟最大的阻力來自文官集團,進太廟必須稱宗,這涉及到大禮儀之爭。不是太廟沒位置,當時太廟裡只有自太祖朱元璋以下八個神主牌位(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

    第二,嘉靖透過恢復明堂制度,讓自己的父親拿到配享待遇,進而稱宗達到祔廟的目的,這是嘉靖十七年的事。而按照周禮的另一種解釋,這個待遇是朱棣的。

    第三,此前自仁宗朝開始,在明朝的祭天制度下,都是太祖和太宗並享配祭。而嘉靖透過改革祭祀制度,恢復南北郊分祭天地以及明堂制度,讓自己的父親搶了朱棣的配享待遇,所以才改尊朱棣為成祖,跟太祖一樣萬世不祧(永遠在太廟供奉,不請到後面的祧廟去)。

    第四,仁宗被祧是嘉靖二十九年,當時太廟裡加上嘉靖的父親睿宗剛好九個神主牌位了。嘉靖擔心自己死後,文官集團把自己老子祧走,所以就想先佔個位置,讓方皇后先祔廟了,仁宗按照順序請到後面的祧廟。也不是有人認為的因為仁宗只當了不到一年皇帝,欺負人家。就是按照順序該祧走他。

  • 4 # 張吉梁

    廣為流傳的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的烽火戲諸侯,是經不起推敲的。試想:烽火臺在西安效區的驪山,那時叫鎬京。鎬京附近地區都是周王室直轄的。各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離得近的有上百里,遠的一兩千裡。像後來犬戎攻入京城,周幽王被殺,各地來勤王的申侯、魯侯、鄭伯出力最大。我們來看看他們離鎬京有多遠,申侯的封地大概在現在的南陽,魯國在山東西南部,鄭國在鄭州一帶。不說烽火他們看不到,看到了集合人馬也得數天到十多天才能趕到鎬京。看到烽火能迅速趕到的只能是王室下面有軍隊或家兵的大臣。

  • 5 # Crazy歷史

    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在中國耳熟能詳,而且這齣戲還因為包公參與了其中進而演繹成流傳更廣的鍘美案。

    那麼陳世美真的如同戲曲裡面說到的那樣為了榮華富貴,入贅駙馬進而拋妻棄子嗎?當然不是。

    陳世美,原名年古,又名熟美,均州(今丹江口市)人。陳世美出身於官宦之家,書香門第。而他自幼聰敏好學,年紀輕輕便於順治八年高中進士。中得進士後,出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為經略縣務有功,為康熙所賞識,擢升為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

    在清史以及縣誌的記載當中,無不誇讚陳世美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體恤百姓,為治下的民眾所津津樂道。那為何會揹負“嫌貧愛富、殺妻滅子”的惡名呢?

    這其實是有人刻意栽贓嫁禍而已。而且這幕後主導並非外人,還是陳世美的苦讀同窗。

    陳世美升官後,前來投奔他的同鄉便多了起了。他鄉遇故知,陳世美自然歡欣,總是好酒好菜的款待,如果僅是如此,倒也賓主把酒言歡,共敘往事,其樂融融。然而,這些投奔他的同鄉大多數是為了在他這裡謀得一官半職,只是陳世美為人剛正,不肯做違法亂紀之事。每當別人提出如此請求,他便好言相勸對方勤讀聖賢,以待科考。

    他對人坦蕩,大多數人雖然求官不成,但大都能理解。然而,他的昔日同窗好友胡夢蝶和仇夢麟的到來,直接讓事情朝另外一個方向發展。在被陳世美拒絕後,並未聽取他的好言相勸,而是憤憤離去,連他好心贈予二人的盤纏,也被小肚雞腸的對方當作是對他們的小覷。為此,二人懷恨在心。

    離開陳府後,胡夢蝶和仇夢麟心煩意亂,一時無處可去,便進了酒樓,準備一醉方休。當時酒樓之中正上演《琵琶記》,乃是古代相當知名的戲劇。二人酒酣耳熱之際,計上心頭,乾脆利用自己不弱的功底改編了《琵琶記》。將主人公換成了陳世美,說他為了攀龍附鳳成為駙馬爺,不僅不認自己的妻兒,反而將之殺死。最終事情敗露,被宋代著名清官開封府尹包拯看了腦袋。

    因為當時權貴和民眾之間關係本就不睦,此劇一出,因為迎合了人們的心理,很快火遍大江南北。最終,陳世美就成了千古小人,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所以說,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 6 # 七追風

    慈禧是漢人,這可能是近年來最讓我震驚的觀點了,最關鍵這觀點還有很多人相信……

    網路傳言,慈禧本名王小慊,出生于山西長治西坡村。四歲的時候賣給了本縣上秦村的宋四元為女,12歲時又被賣給了惠徵為婢,改名玉蘭。到了咸豐二年,以惠徵之女的身份入宮,此後就一路飛黃騰達,成了慈禧太后。

    據說,慈禧曾經住過的院子,被人稱為娘娘院。而所謂慈禧族人的手中,還有家譜為證。

    可實際上,這種說法沒有任何實質性證據。所謂家譜,都是近幾十年重新抄寫的,看不到原件如何。而所謂的娘娘院和其他“遺址”,也基本都是新修的。另外,惠徵雖然頂著山西歸綏道的職位,但並沒有在山西住過,不可能在這裡買個婢女。

    更重要的是,這種說法太把清朝選妃不當回事兒了。

    從順治帝開始,就規定秀女需要從八旗人家中挑選。這就意味著,會嚴格審查年齡身份,不會隨便讓人矇混過關。

    也就是說,慈禧的父親葉赫那拉·惠徵,原滿洲鑲藍旗人,家裡的婚喪嫁娶生孩子擺酒啥的,全都是有記錄的。這意味著從孩子出生的時候,內務府就知道你家裡有個女兒,野史所說的12歲女孩被賣給惠徵,後來冒充其女兒參選秀女,八旗制度是鬧著玩的?

    再說了,惠徵這麼做有什麼好處?清朝選妃早有規定,八旗家庭中有女兒的,到了年齡都要去參選,此後選秀女的範圍不斷縮小。如果家中沒有符合條件的女兒呢?那就不用想這事兒了唄,又不會受到什麼責罰。

    但是,你弄個漢人冒充,送到宮裡參選,萬一被查出來,那是要掉腦袋的。惠徵又不傻,冒這個風險幹嘛?

    有人可能想象了,覺得慈禧得勢了,惠徵不也跟著享福了,這就是他的動機!

    惠徵並不知道慈禧會得勢,沒必要冒險——實際情況是,慈禧如果不是生了皇子,也確實無法得勢。

    再者,慈禧若真是漢人,那得勢之後一定會殺掉所有知情者,惠徵這點還想不明白嗎?

    所以,慈禧不可能是漢人,這種爆炸性觀點,雖然在網路上沸沸揚揚,但是真正的研究者都不屑駁斥。

  • 7 # 紅顏讀史

    項羽根本就沒燒阿房宮。

    阿房宮遺址之所以看起來殘破不堪,是因為它當年壓根還沒建成。

    當時,秦始皇是左手修建阿房宮,右手修建始皇陵,兩手抓,誰成想兩個都還沒建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就中道崩殂。

    於是,所有在修建阿房宮的民工全部被調到了驪山,加班加點修好了陵墓,將始皇埋了進去。

    過了年的公元前209年4月,操辦完始皇后事的民工才回到阿房宮繼續修建,但就在那一年冬天浪潮洶湧的秦末農民起義開始了,修建再次停止,而且再也沒有能夠繼續。

    2007年,根據社科院的考古專家現場勘查結果,阿房宮遺址並沒有大量焚燒的痕跡,而殘留的遺蹟顯示當年阿房宮似乎連地基都還未完全建成。

    所以,歷史上流傳已久的項羽火燒阿房宮這件事很可能是以訛傳訛,真正被燒的是當年秦國的皇宮,位於咸陽的咸陽宮,而咸陽宮的遺址恰恰留存有大面積過火的痕跡。

    還有一點小的錯誤,阿房宮一直被讀作“ē páng”宮,而考古專家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阿房宮其實就應該讀作“ā fáng”宮,阿就是“那,那個”的意思,房則是這所宮殿修建的地方就叫“房”,阿房宮也就是“在那個叫房的地方修建的宮殿”的意思。

    因為還沒修完,真正的名字還沒來得及起,所以暫時就叫做“阿房宮”,是個臨時稱呼。

    那為啥一直被成為“ē páng”宮呢?就是因為當地的方言發音,把“ā fáng”讀作“ē páng”,傳來傳去就成了。

    而且呢,這個“ē páng”的讀音還是現代陝西話的讀音,並不是秦朝時期的陝西話發音,秦朝時期的陝西話發音是接近古粵語的。現代陝西話是唐代之後千百年來民族融合、百姓遷徙後才逐漸形成的。

    第二個大家可能比較熟悉了,朱元璋的畫像到底哪一個才更接近本人呢?

    我們在歷史課本里看到的一直是這個:

    以致於這影響到了《大明風華》裡的朱元璋形象:

    可實際上我們在歷史書裡看到的那張朱元璋畫像,是民間根據對朱元璋長相的猜測和想象繪製而成的,而且感覺最初這個繪製者還有點透視感不太好。

    當然,中國畫原本也是不講究透視的,人物肖像畫還原度也不高,不過也不至於畫成這樣。

    明代武英殿所藏的太祖畫像是這樣的:

    這應該更接近真實的朱元璋。

    還有一個,現在的課本里已經改過來了,但當年我們小時候學歷史知識時學的都是:司母戊大方鼎。

    之所以叫“司母戊”,就是因為上圖右側的銘文,最開始考古學家認為那是甲骨文的“司母戊”三個字,於是就定名為司母戊大方鼎。

    現在到網上找圖的時候,叫司母戊大方鼎的還是非常多,甚至連當年出的郵票上,也寫著司母戊鼎。

    實際上那三個字是什麼呢?是“後母戊”!

    而且,後母戊鼎也不是為了紀念婦好的,而是為了紀念商王武丁的另外一個妻子婦妌,戊是婦妌的廟號。

    這個大鼎是目前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鼎,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院。

    一直都說婦好是武丁最愛的女人,結果最大的鼎還不是給婦好做的,給婦好做的鼎叫做“後母辛”鼎,辛才是婦好的廟號,後母辛鼎現在藏於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上面這個圖,左邊後母戊,右邊後母辛,後母辛比後母戊小兩圈。

    還有研究表明,戊、辛並非廟號,而是用來區別妻子排行先後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這樣排下來後母戊排第五,後母辛婦好才排第八,所以銅鼎自然小兩圈。

    說好的婦好是武丁第一個王后呢?┓( ´∀` )┏

  • 8 # 使用者2546066476679

    有,比如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記錄或口口相傳的餓死好幾百萬人的事件,不過是別有用心的以訛傳訛罷了,死人也許有,但怎麼死的和數量上無中生有的無限誇大,是對歷史的極不負責任。

  • 9 # 彈指間的歷史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假的!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極其經典的橋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流傳千古。

    公元228年,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為完成的統一大業,統領大軍向北討伐曹魏,在諸葛亮的戰略佈局中,街亭十分重要,需要由一名有能力的將才鎮守。想來想去,諸葛亮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馬謖,而自己親自率領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

    在臨行前,諸葛亮反覆叮囑馬謖,說∶“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下令讓馬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務必要小心。”

    諸葛亮的部署本沒有問題,但是他卻算錯了馬謖的為人。到達街亭後,驕傲自滿的馬謖完全把諸葛亮的囑咐和命令拋在腦後,自作主張的將大軍部署到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結果被魏軍切斷了糧道和水源,街亭丟失,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

    事後,諸葛亮為了安撫朝野,只好流著眼淚,忍痛將自己器重的馬謖斬首。

    事實上,“揮淚斬馬謖”只是《三國演義》中杜纂的一個橋段,歷史上馬謖真的丟失了街亭,但是他的死因在《三國志》中卻有三種不同的記載。

    《三國志·蜀書·向郎傳》中∶“謖逃亡,郎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主要意思是∶街亭戰敗後,馬謖並沒有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向郎是知道的,但是卻瞞而不報,事情敗露後,被諸葛亮免官。

    也正是因為這段記載,民間有傳馬謖化名寧隨逃亡,等到諸葛亮病逝後,又回到蜀漢任職。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這說明馬謖並沒有被諸葛亮斬首,而是死於獄中。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的和《三國演義》相差不多,“亮拔西縣千餘家,還餘漢中,戮謖以謝眾。”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確下令處死過馬謖。

    但這便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三段記載皆出自《三國志》,為何馬謖會有三個不同的結局?

    仔細分析這三段記載後,便會發現所描述的分屬不同的時間段。《向郎傳》中,馬謖畏罪潛逃,時間靠前。《諸葛亮傳》中,諸葛亮下令斬首馬謖,但只是下令並沒有說是否真的處死了,而《馬良傳》中,馬謖病死於獄中,這才是最終的結局。

    總結一下,馬謖丟失街亭後,畏罪潛逃,向郎因為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職,等到抓到馬謖之後,諸葛亮下令斬首馬謖以謝天下,但是還沒有到行刑時,馬謖就病死在獄中。

  • 10 # 費惡潑嘞

    我以為 最廣為流傳的錯誤 是把 秦以後的中央集權制王朝按蘇俄史觀稱為封建社會,而把實行井田制和諸侯分封制的周朝稱為奴隸制社會。

  • 11 # 吳老表

    草船借箭是諸葛亮借的嗎?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中是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初次交戰,曹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但孫權輕舟前往,曹操多疑,射箭。而後船滿載而歸,曹操知曉上當了。

  • 12 # 十三思辨

    我來回答

    曹操好色修銅雀臺,為得到大喬和小喬不惜發動赤壁之戰?《三國演義》騙你沒商量

    ①首先銅雀臺與赤壁之戰毫無關係。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而氣勢恢宏的銅雀臺則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成。因此,曹操興建銅雀臺壓根就不是為了“江東二喬”。

    《三國演義》中把銅雀臺賦中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成了“攬二橋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曹操成了蓋章認證的好色之徒。

    還有後世那個看熱鬧不嫌事大叫杜牧的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加油天醋。

    ②修建銅雀臺背後的真實目的

    古人修建宮殿和樓臺初衷基本上都是為了彰顯功德和迎瑞納祥。無論是秦始皇的阿房宮還是楚國的章華臺,最初都絕非是為了圈養美女而建。曹操作為有建立霸業野心的一代梟雄,在漢室尚存、群雄鼎立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急於建一座用於享樂的“銅雀臺”的。之所以修建銅雀臺主要目的還是彰顯功德,迎祥納瑞,會客議政,並用於建安詩派在此飲酒作詩。

    曹操之所以建銅雀臺時挖掘到的銅雀,本就是漢宮雙圓闕上的裝飾物,曹操在此處做臺,併名為銅雀,是因為他想成為如同周文王一般的諸侯,而非謀權篡位的帝王,因此他不敢也不願意稱帝,但他實際上則希望享受到帝王一般的待遇。正因如此,曹操才會建立一座屬於自己的帝都,以及一座規格宏大的臺。

    曹操不惜用重金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來,不過也是希望蔡文姬能在銅雀臺上親手演繹一曲《胡笳十八拍》,以彰顯自己的恩德與能力。同時再次表達對漢室的忠心。

  • 13 # MissChen

    讀書的時候看過餘秋雨先生的《道士塔》,裡面有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歷史上的記載,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還記得書裡的描述,幾經周折,不幸由他當了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裡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

    截止目前為止,藏經洞大量文物都很好儲存在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國家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等眾多博物館,而中國儲存下來的不足八千件。

  • 14 # 考古軍中馬前卒

    網路上、電視上的歷史知識,存在問題的還真不少,在這裡選擇幾個典型的吧:

    1.秦人尚黑

    在很多跟秦國或者秦代歷史有關的影視劇裡,秦人、秦軍的服裝都是以黑色為主,黑衣、黑旗,一片肅殺之氣,望之令人膽寒。在網路上我們也時不時能夠看到關於秦人崇尚黑色的說法。

    實際上,這是由於對史料解讀不充分而造成的誤會。

    《史記》記載: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這就是史書對於秦人尚黑的記載了。可是我們要注意兩點:

    第一,這件事發生在秦統一之後,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秦人並未尚黑。要知道,秦始皇在這裡推崇的五德說,本就是戰國末期才由鄒衍歸納出來的,自然,戰國末期以前,秦人不會拿顏色套在自己的“德”上;

    第二,秦始皇推崇黑色,並不能夠舉國推廣,所謂“衣服旄旌節旗”,那是指朝廷重要場合上所用的,不可能給每個士兵甚至每個百姓都換裝。

    從兵馬俑的考古發現看,那些今天看上去黑漆漆的陶兵馬俑,其實當年都曾經專門上色,考古學家對陶俑表面的顏料殘留物進行分析後發現,秦軍的服色可謂五顏六色,並未統一成黑色。而根據湖北雲夢出土的秦軍家書來看,秦軍的衣服還要依靠家裡準備,更不會有統一的顏色了。

    所以說,秦人尚黑其實是有相當大的侷限性的,不能泛泛而論。

    2.秦俑顏色“氧化”

    既然說到了秦俑,那麼答主順便講講這個典型的誤會。

    今天考古發掘出來的秦俑絕大多數已經沒有原來的顏料了,我們會在很多很多地方看到一些描述,說秦俑出土後,表面的顏色在短時間內“氧化”。

    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誤會。確切說,秦俑表面的顏料並非氧化,而是脫落。

    根據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秦俑在燒製好以後,工匠們先給它們表面刷一層生漆,再在漆層上繪製顏色,這些顏料大多為天然礦物質研磨而成,只有一些藍色原料是人工合成的“中國藍”和“中國紫”,但無論如何,這些無機質的顏料本身都不那麼容易氧化,真正氧化的是那層漆,埋藏太久,生漆層逐漸氧化,出土後又迅速脫水乾燥,因而捲起脫落。

    雖然顏料本身沒事,但是顏料是附著在漆層上的對不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這些顏料就大面積脫落了。如今,科技考古學家們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方法,看看怎麼樣能夠把顏料儘可能儲存下來,還秦俑以本來面目。

    3.宣太后叫“羋月”

    看過電視劇《羋月傳》的朋友一定都知道這件事兒,秦宣太后叫什麼?史書並沒有記載,我們只知道她是楚國人,羋姓,曾被稱為羋八子。那麼“羋月”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追本溯源,這個說法來自於歷史愛好者陳景元先生,他的主要依據,是秦兵馬俑身上的刻字,如下圖所示,有一個字被他釋讀為“羋月”,進而推測這個“羋月”正是宣太后的名字,還由此推測兵馬俑的主人是“羋月”而非秦始皇。

    對於陳先生的看法,考古界自然是不認可的。為什麼呢?秦俑身上的陶文有不少,有些是數字,可能是製作工程中做標記,還有的是地名,比如“鹹”,有些則是官署或者工匠的名字,屬於典型的物勒工名,責任到人。

    由此可知,陶俑刻文完全是出於實用的功能而作,跟墓主人的身份並無關係。假設,那個被釋讀為“羋月”(其實很多研究者認為是“脾”字)的字真的就是羋月,也不能簡單地把它和宣太后聯絡起來。宣太后是什麼身份的人?把她的尊諱刻在陪葬陶俑上,工匠們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

  • 15 # 楊朱學派

    網路上最廣為流傳的歷史知識謠言,是“秦始皇只焚燬了民間書籍。項羽把秦宮室的官方藏書燒了。毀滅華夏文明的不是秦始皇。而是項羽。”

    這一謠言,源自頌秦浪潮。狗奴才們歪曲歷史,顛倒黑白。為專制魔王秦始皇歌功頌德。

    《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劉邦入咸陽後,諸將皆搶奪財寶。唯獨蕭何把秦國宮室的圖、書、律、令收藏。這些秦宮室藏書後來歸入漢朝宮室。

    漢文帝時,派晁錯拜訪年過九旬的秦朝博士伏生。伏生背誦出《尚書》28篇。說明被蕭何收入漢朝宮室的藏書。並沒有詩書及百家言。

    毀滅華夏文明的是秦始皇。與項羽沒有絲毫干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到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