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胖媽小麗
-
2 # 冰心145195450
我們的家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不一定是你的家。因為生活的不同。習慣的不同。會產予盾。任何時候都要有自己的家。
-
3 # 步蘭香407
贊同這個觀點。人老了必須有自己的窩。一個溫暖的窩。老年人,生活節奏慢,毛病多,加之衛生,生活習慣,嗜好等等與年輕人有代溝。住在一塊有諸多不便,不如早作打算,經營好自己的窩一一一個溫馨的窩,貽養天年。
-
4 # 雲縹緲
是的!有個自己的家就不必仰人鼻息,聽人擺佈,自己可以說了算,想怎麼過就可以怎麼過。自由是珍貴的。老人與孩子各有各的想法與打算,很難說沒有衝突,在一起好就在一起,不行就有退路,有自己的家能回。
-
5 # 人生如夢187886990
謝邀!個人觀點!任何時候,老人都必須有養老的住房,不要和兒女們住在一起,生活習慣各有各的不同,老年人和年青人本來就存在有代溝,對事情看法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比喻,老年喜歡吃軟熟食物,年青人吃夾生萊,老年人牙齒不好咬不動,再者,出生的年代不同,看事情也不一樣,很難達到共識,所以任何時候老年都不和兒女們一起生活,偶爾去玩玩可以的。
-
6 # 使用者名稱深漂
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過去那種養兒防老的觀念己逐步淡化,加之現在生活節奏快,兒女工作忙,壓力大,平常抽不出更多時間照顧父母。作為老年人,有自己穩定的家,就能給子女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獨立自主使自己活的愉快,活得有尊嚴。
-
7 # bAOLIN353
人老了,毛病就多了,嘮叨、丟三落四、耳聾眼花了還喜歡打聽事…這種狀況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窩是不行的,為了避開尷尬和矛盾,我支援老年人有一個獨立的空間!
-
8 # 雲隨風遠
隨時代變遷,不同時代人的觀念、習慣,都有天差地別的不同;老少同在一屋簷下,分房而居,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間。在生活中,既不妨礙相互照顧,又可減少矛盾和磨擦;大家相處起來,便會簡單、輕鬆及愉快。當然,這是在有條件的前提下,才可以實現老少分居。沒分居條件,只要老少能相互理解、包容,同樣可以和睦相處,生活同樣可以簡單、輕鬆和愉快的。
-
9 # 沉默是金144195762
這個問題?等你老了就明白了,為什麼?中國有句俗語,落葉歸根。這是中國人的文化。幾千年的文化。那是自己的家。家都沒有了,那是什麼人啊。老人的話去聽去做,想不明白,慢慢去想,慢慢的都懂了。良苦用心啊。
-
10 # 左邊的溫度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老人必須有自己的家,人常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真是這樣,在哪裡住,都不如在自己家裡住自在,不管是在兒子還是女兒家,有時候老人都會覺得不方便,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生活理念,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不一樣,有時候會多少有不同的意見,或者發生小的分歧,都會覺得心裡不舒服,但是如果在自己家,偶爾互相走動走動,還覺得特親,但是如果老人年齡大了,有這個能力和老人住一起也是不錯的修行,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善待老人,不管是教科書現實,都有很不錯的教科書版的例子,希望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多多參考!
-
11 # 團羊
說說在身邊發生的真實事,朋友夫妻在Ⅹ市工作三十年退休,家有單位分配自主產權房子80平方,地段不錯,後來女兒大學畢業,到杭州工作,買房,老夫妻二個也跟女兒杭州生活。把x市老房子賣了80萬,買了車子與停車位,總以為日子就這樣安穩過了,生活是不斷變化的,人也是不斷變化的,老妻生病離去,女兒開始吃喝玩樂,徹夜不歸,父女倆有了不可調和的尋盾,女兒開始玩失綜,不願同老父生活在一起,朋友就留也不是,回又回不了老家了,日子過的很塞心,日子還這樣煎熬著,下半輩子就苦了,經常對我說,侮不當初。世界在變,人在變,任何時候老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一個家。
-
12 # 鳳仙396
這個觀點我不完全贊同!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如果突然病了,你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靈,怎麼辦?
-
13 # 大連二姐
贊同。這句話小時候就一直聽我媽媽講,一直聽到我長大。長大以後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層理解。有一次我自己家水管爆了,把家裡地板都泡了,沒有辦法,正好房子也住10年了,需要重新裝修一下。當時我住我媽媽家,生活了一個月左右。感覺生活習慣、作息時間等有很大區別,期間也會有一些小矛盾,後來房子剛裝修好,媽媽就讓我回自己家住。這可是我親媽,我還年輕,如果是老人,更不敢想像。所以以後無論什麼事,我都不會去住了。還有是我姥姥的事,姥姥本來有自己的房子,可是後來姥爺在活著時把房子過戶給我大舅了。等我姥姥老了時,選擇去我二舅家生活。二舅因為照顧姥姥沒有出去工作,家裡只有我二舅媽的工資養活一家人。姥姥得了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都是我二舅一個人伺候老人,結果把二舅也累生病了。姥姥有時候把大便都往家裡抹,人家是新裝修的房子,你說兒媳婦能願意嗎?後來給我姥姥送到養老院了,聽我媽媽說,有一次給我二舅去看我看看,她被人綁起來,看到我媽媽都哭了,還說,養老院的人打她了,非常可憐,也很慘。所以老人得有自己的家,年輕人也得有自己的家,不能跟父母同住,時間長了就有矛盾。
-
14 # 小殼說故事
任何時候,老人都必須有一個自己的家。非常正確。常“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雖然這句話有點不好聽,但說的都是實話。老人在自己家裡隨便,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顧及。在別人家就不方便了,就算是在兒子家也不方便。比如兒子和愛人說笑話罵了幾句,老人不在跟前就沒什麼事。如果老人在跟前,兒子可能顧及面子和愛人生氣吵架。諸如此類。……。總之老人還得有一個自己的家。
-
15 # 富貴84459
老年人和青年人,因時代的不同,文化的差異,對問題的看法理解不同,以及年齡懸殊較大等原因,往住容易產生分岐,長期在一起生活,易發生矛盾,這樣時間久的話,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會帶來較大隱患,老年人有擁有``三老‘‘最好,即:自己的老伴侶,自己的老房子,還有自己的老
票子,上年人在生活能自理的情況下,單獨居住更宜健康長壽!
-
16 # 瘋老頭子的瘋話
老人確需要一個屬於自已的家,從飲食.生活習慣.安靜程度上來說老年人都不會和青年人.小孩不一樣。老年人大多掉了牙,喜歡吃嚼得動的食物,而且吃得少,經常得根據自己喜歡的食物調劑一下。老來大多心衰,不喜吵鬧,不喜歡大聲,有時需要自已調劑一下自已的休息。
總體上來說老人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家庭,而避免茅盾!
-
17 # 使用者52055595239
我贊同標題,老了必須要有自自己的家。住自己家裡自由,心裡坦蕩,跟兒女住一起總有點不順心的事,是因為年齡差,代溝,生活習慣等。
-
18 # 秀峰美文
莫說老人,就是年輕人也應該任何時候有自己的家才是最好的。人們把家看成是一個港灣,白天在外抵禦風浪,晚上回來避風,家才是你最溫馨的去處。人們把家形容為巢穴,猶如鳥白天在外覓食,晚上歸巢就寢,養精蓄銳。
人老了,奔波不了了,幹不動了,該歇歇了,於是必須得有屬於自己的家。過去年輕時回家是歸屬感,現在人老了家就是安全感。只有確定有家的存在,在老人的心裡晚年的最後時光才是最安全的。
家,不只是一個房屋的擁有,而是需要一種陪伴,無論是老伴還是兒女,身邊要有親人的氣息,這個家才是最溫暖的。否則這個家就猶如一個潮冷的洞穴,因為老人不只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衰老動物,他是兒孫們的年長父輩。
曾幾何時,我們都知道一些老人膝下兒孫眾多,有兒有女,自從老伴離世或早早離異後,老人卻過著孤獨無助的生活,打發無語的日子,這才是老人最大的悲哀。
人生苦短,風風雨雨幾十載,心裡的苦莫過於老人孤獨的晚年,但願兒孫們和這個社會能真正理解晚年老人的心。
-
19 # 柴文燦
說的很對!老人有自己的家,吃的香,睡的踏實,出氣都是順的。不必看幾點了,想幹嘛幹嘛,不必看晚輩的臉色了。就是放個屁,也不必遮遮掩掩,大聲放出來,爽!雖然和老伴有時也會吵幾句,紅個臉,可轉眼就忘記了。孩子們節假日來看看,炒幾個菜,端上自己蒸的包子,看他們吃的香的,心裡那個樂…。“兒女自有兒女福,莫為兒女當馬牛”,我信奉這句話。給兒女們帶帶孩子,發揮點餘熱,也是應該的。可是更應該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把身體保養好,不給兒女們添麻煩和負擔,就得有個自己的家!
-
20 # 苗疆漢子
非常正確,有一句老話: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孩子的家永遠不會是父母的家。孩子組成的是一個新家庭,這個心家庭的一方沒有和這個家庭生活過,生活習慣於父母不盡相同,大多數並不願意和另一方父母一起過,即使勉強住在一起也是容易矛盾不斷,所以即使有某個階段(如幫助帶孩子)住在一起,也要保留自己的家,一旦產生矛盾,自己有個退路,不必窩在那裡受委屈。
所以做父母的也不要為了孩子什麼都捨棄,要有自己的財產,不要去做買了房子給孩子買房子的傻事,還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把一切感情都寄託在孩子身上,這樣你自己也輕鬆,孩子也不會老覺得你是個累贅。
回覆列表
自己必須有個家,先不說子女孝順不,住在子女家,總有些不舒服。作息時間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等等會引起很多矛盾。自己家想怎麼樣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