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一見鍾晴留不住
可以接收李郭二人部隊,打散重組,這將是漢室中央的重要軍事力量,有軍有糧有地盤,更兼正統大義,名士歸附,諸侯無不俯首稱臣。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王允這個人還是有些能力的,出身名門望族,年輕時不畏強權,維護正義,勇於和宦官集團鬥爭,東漢末年是一個皇帝昏庸,宦官當道的社會,越是勇於和宦官搏鬥,越是受到宦官迫害計程車人,名氣就越大,王允的名氣就是這樣來的,因為他逮捕犯法的宦官、排擠受賄上位的無能之輩、揭發大宦官張讓的罪行,而名聞天下。
同時,王允還有不為人所知的另一面,王允之所以能成為董卓掌權時期的尚書令,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允能夠偽裝自己,把自己偽裝成親近董卓的人,並得到了董卓的信用,被董卓封為尚書令,負責處理朝廷的政務,這是一個位低而有實權的職位,同時,正是因為王允得到了董卓的信任,所以才能拉攏呂布成功刺殺董卓。
董卓
董卓掌權那個時代,暗中是有很多正直計程車大夫想要刺殺董卓的,但全都失敗了,只有王允成功了,說明王允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善於偽裝自己,處處表現得忠於董卓;另一個就是王允能夠建立一個反董卓聯盟,併成功實施刺殺行動。這兩個特點是王允區別於其他人的原因。
但是,王允的缺點也明顯,就是優柔寡斷,得意忘形,當斷不斷,反受其害,同時政治手段缺乏,在成功刺殺董卓之後,王允犯了幾個錯誤:
1、打擊面過廣,政治鬥爭一般是打擊首惡,拉攏次惡,結成政治聯盟。
王允、董卓、貂蟬
董卓整個集團中以董卓為絕對的首領,同時也是首惡,王允刺殺董卓後,派出皇甫嵩誅殺董卓三族,只要董卓及其三族被滅,再拉攏並赦免董卓的手下軍隊,問題就很容易得到解決,但王允仍然不赦免董卓手下的西涼軍將領,這是很明顯的道理,朝廷不赦免他們,他們自然要造反,最終結局也是西涼軍將領在賈詡的勸說下聯合起來,一鼓作氣打到了長安,趕跑了呂布,殺死了王允,控制了京城。
從後人的角度來看,王允有一百種方法化解困局,但他卻用了最差的一種辦法,歸根結底還是王允骨子裡那種看不起下層武人的輕蔑,別說像李傕、郭汜這樣的西涼將領,就連與王允一起合謀殺死董卓的呂布,王允照樣看不起,這是當時出身高貴士族的一種通病,王允家是太原王氏,幾百年的大家族,不僅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不與普通平民及庶族通婚,王允就是這種士族病,看不起出身低的人,尤其是沒文化,沒受過教育的人。
這樣就導致王允把原本中間力量,或者矛盾並不對立的力量,全部轉化為敵對勢力,也就造成了李傕、郭汜、賈詡等人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發動的叛亂。
董卓手下大將
2、居功自傲。
文學家蔡邕因為是董卓當初充門面招進來的名士,董卓被殺後,蔡邕嘆息了一聲,結果就被王允認為是董卓同黨,並被下監獄,最終蔡邕死在了監獄,王允害死了蔡邕僅僅是莫須有的罪名,蔡邕不過是受到董卓的迫害在朝中做官,只是因為人道主義可憐了一下董卓,就這樣被王允害死了,這一事件直接導致王允與群臣之間隔閡。
誅殺董卓成功之後,應該以功勞而論功行賞,但是王允在掌權後得意忘形了,有些有功勞的大臣,他沒有封官,比如士孫瑞,有些沒功勞的人,卻被王允加官晉爵,比如王允的親戚,這叫分配不公,導致很多人的不滿,但王允卻不顧,這是他居功自傲的表現,這一表現直接導致了王允與群臣的關係惡化。
王允與呂布
王允不接受李傕、郭汜投降有三大原因:
1、擔心關東諸侯不支援自己。
王允刺殺董卓成功後,第一時間派出使者聯絡關東諸侯,目的就是拉攏關東諸侯,因為當年關東諸侯曾經聯合起來,以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同時關東諸侯大多數是和王允一樣出身計程車族,有身份認同感,尤其是袁紹,袁紹的名聲更在王允之上,王允想聯合這一批人的政治意圖就是錯誤的,從本質上說,袁紹等人的行為與董卓沒什麼兩樣。
袁紹等人雖然討伐董卓,但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就是喊口號,為自己爭利益,並不管東漢朝廷和皇帝的死活,王允卻想拉攏這批人來對付董卓原來的那些手下,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袁紹等人就算同意幫助王允,也不會提供什麼實際行動的,最多就是口號喊一喊,因此王允的這一行動是錯誤的。
王允
2、簡單地認為李傕、郭汜等人是一群烏合之眾。
王允不僅看不起李傕、郭汜等人,還認為李傕、郭汜等人是一群烏合之眾,這應該是王允唯出身論看人的問題,要知道李傕、郭汜在關東作戰時,還打敗了平定黃巾軍的名將朱儁,即使如此,也沒有讓王允重視,這是王允心中固有思維的表現。
3、不懂軍事。
王允不懂軍事,又不願意聽呂布的,要知道董卓在世時,是把自己的重兵部署在長安外圍,甚至部署在關東以防備關東諸侯,這是一種禦敵於國門之外防禦手段,董卓在長安反而只駐紮了少量軍隊,董卓被殺後,王允和呂布實際上只控制了董卓手下軍隊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董卓的主力軍隊都在長安以東的關東地區。
王允並沒有重視到這個嚴重的問題,如果董卓手下那批人聯合起來,憑長安的軍事力量是無法擋住的,但王允顯然有迷之自信,輕易地認為李傕、郭汜等人不敢造反,所以就沒有赦免他們,其實李傕、郭汜都已經主動向王允投降,王允都不接受,還能說什麼呢?就算是接受他們的投降,再殺了這些人,也比不接受強得多啊。
李傕與郭汜
如果王允接受李傕、郭汜的投降,結局會如何發展,東漢朝廷有可能復興嗎?
首先,朝廷復興是絕對沒有可能的,因為已經腐朽到骨子了裡,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復興的,朝廷力量已經因為數次大火拼,宦官力量與外戚力量已經滅亡了,朝廷之上只剩下士族力量,如果士族掌權,那將是一家獨大,東漢照樣是在權臣的控制之下。
其次,再說李傕、郭汜的投降,王允如果接受了,還面臨一個問題,能不能掌控李傕、郭汜這樣董卓舊部,如果不能掌控,那麼王允可以殺了這些人,如果不能掌控,王允又不殺了他們,那麼最終的結果一定會是李傕、郭汜發動叛亂殺王允,控制漢獻帝,這相當於歷史重演。
-
4 # 縱觀歷史2020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何進為了除掉宦官讓董卓帶兵進京城後發生了意外,十常侍們率先動手殺死了何進,隨後董卓率兵勤王,從此獨攬朝政了一段時間。隨後王允透過反間計離間了董卓和呂布之間的關係,再對呂布進行一番誘惑,最終呂布殺死了董卓,王允代替了董卓代理朝政。
王允在董卓進京城後深受董卓的信任,當了尚書令這個頗有實權的官職,這顯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為當時董卓雖然掌握了朝綱,但對於朝廷的實權還是拿捏在自己人的手裡,王允能得到董卓的信任,源於自己的機靈,討好董卓歡心,讓董卓對他沒有防備,但作為氏族的王允顯然看不起董卓這樣沒有家族身份的人執掌朝綱,暗地裡使壞殺死了董卓。
董卓被殺之後,他手下有很多西涼將領,這些人有李榷和郭汜為代表的西涼實權派人物,雖然官職不高但手握董卓西涼兵馬。董卓死後西涼大軍可以說是群龍無首了,紛紛不知道怎麼辦。這時候李榷和郭汜提出了向朝廷投降,但王允是先答應後拒接,反覆無常之際把李榷郭汜逼反了。
董卓死後呂布建議王允收降董卓舊將李榷郭祀等人,但除掉了董卓的王允過於自大,覺得敗軍之將不可被招安,且自己掌控朝政大權,自認為不怕李榷郭汜二人。但讓王允沒有想到的是走投無路的西涼軍害怕被朝廷分股殺害,於是聚在一起,在賈詡的建議下,進軍長安。此戰李榷郭汜擊敗了呂布徐榮率領的朝廷軍,徐榮戰死,呂布逃命,最終王允走投無路被西涼大軍殺害,漢獻帝被李榷郭汜控制住了。
那麼當時王允聽從呂布的話,招降李榷郭汜二人,其漢室的結果會不一樣嗎?會不會發生後來的三分天下,王允會不會死呢?
其實王允就算答應了李榷郭汜的請降,最後漢王朝的混亂也不會被終止,照樣會發生群雄爭霸的場景。
首先李榷郭汜如果歸順朝廷,和王允呂布等人肯定是分為兩派人物,兩派之間難免會有鬥爭。王允雖然在朝廷上說得上話,但實際兵權並沒有多少,李榷郭汜的西涼大軍十分驍勇,最後的結果王允還是會被殺。
其次,當時諸侯基本勢力範圍已經形成了。在董卓進京之後,為了安撫和收買那些朝廷有點聲望有點人脈的人,如袁紹,袁術等人,董卓對這些人都大肆封官賜爵,但這批人拿著官職但絲毫不領董卓的人情,反而起兵討伐他們,這或許讓董卓的腸子都悔青了。當時諸侯的勢力範圍很大,朝廷根本沒有辦法平息,所以漢末混亂的結局無法避免。
最後,李榷郭汜並非烏合之眾,王允沒有軍事能力無法將其掌控。李榷郭汜並非什麼都不懂,他們的軍事才能水平還是非常高的。在董卓進京期間,李榷郭汜打敗了名將朱儁,足以證明他們的才能。從後來李榷郭汜能迅速攻入長安,兩人的軍事才能再次得到了驗證。相比之下王允軍事才能幾乎為零,而且還沒有遠見,連呂布的遠見都沒有。
除此之外王允還會如董卓一般,在董卓掌權之時,王允就對董卓恭恭敬敬,故意諂媚董卓,隨後又在暗中密謀除掉董卓,這本身就不是什麼好人品。如果王允當朝,李榷郭汜歸附,按照王允的心機,也有可能把李榷郭汜二人暗中除掉,自己繼續繼承董卓的大位,當丞相獨攬朝綱,其氣焰甚至可能比董卓還要盛。
-
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東漢末年的大混亂,其實是從董卓死後開始,在此之前,無論再怎麼亂,東漢政權至少還有表面上的威信,但董卓死後,一切可就亂了套。並不是說董卓不該死,而是接任他位置的王允不太行。
王允玩陰謀詭計倒是有一套,有沒有藉著貂蟬施美人計不知道,反正成功離間了董卓和呂布這對假父子,說動呂布殺死董卓。可惜他缺乏掌控大局的能力,又自高自傲,嚴於待人,作出許多錯誤的決定,導致東漢王朝徹底崩了。
他犯的最大的錯,是沒有妥善處理好董卓的西涼舊部,在這個問題上反覆無常,猶豫不定。
一開始,王允本想赦免他們,呂布也因著舊日的情誼,勸王允多加寬恕。朝中其他大臣也是一樣的意思,作亂的只是董卓一個人,不必牽連到西涼軍。
而從比較現實的角度來看,哪怕西涼軍中某些人不太安份,這也不是收拾的時候,董卓剛死,西涼軍中人心惶惶,若不想再生動亂,就應該安撫為主,先穩定局面再徐徐圖之,削兵權、安罪名什麼的不是不行,但最好以後再做。
可不知這王允怎麼想的,又改了主意,對大臣們說“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這意思是說,西涼將領無罪,只是受命其主董卓而已。現在如果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並特赦他們,反而會使他們猜疑恐懼,不能安心,還是讓他們承受懲罰最為妥當。
從這句話,就能看出王允邏輯老師死得早。當然,他也許沒有邏輯老師,只是表明這個意思。請問這句話前、中、後有什麼邏輯關係?
按他的思維,西涼將領是無罪的,既然無罪,還讓他們承受懲罰,這不是逼著人家造反嗎?況且,沒有哪個西涼將領會認為自己有罪,覺悟沒這麼高。
擔心西涼將領心中不安就更搞笑了,實屬多餘,只要王允不找麻煩,他們心中安得很。
說來說去,王允其實就是要嚴懲西涼軍,以顯示自己的權威。假以時日,說不定又是一個專權擅政、控制皇帝的董卓。
他對西涼軍的態度傳來傳去,變成了他要殺掉所有西涼軍,西涼百姓都慌了。李傕、郭祀等西涼將領本就心中忐忑,再有三國第一毒士賈詡的攛掇,索性糾集部隊,殺向長安,王允兵敗身死,東漢由此大亂。
那麼,假如王允善待李傕和郭祀,接受他們的投降,結局會怎樣呢?
王允個人的結局也許會有改變,他不把人逼到極處,別人也不至於非取他性命。不過,如果他成為另一個董卓,想殺他的可就多了,照樣難保晚景。
但東漢王朝的結局,不會有太大變動。沉痾難治,幾百年累積下來的弊端和矛盾,已經無法解決,只能改朝換代,洗牌重來。
除非出現天縱英才,力挽狂瀾,中興漢室。而從王允、呂布、李傕、郭祀等人的表現來看,他們顯然不是那種大才。
所以,東漢的滅亡時間可能推遲幾年,但一定會到來。
-
6 # 胡小弟
個人觀點:如果接受了投降,則會由呂布統領這支軍隊,不久王允會除掉他們二人,真正的接管這支軍隊。那下面王允很可能成為像曹操一樣的人物,挾天子令諸侯,掌天下之耳。有可能統一北方的是王允。。。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
7 # 亂神虎
如果有這個想法。也是一種猜想。
先說李傕郭祀之流,帶領的是烏合之眾。如果不是賈詡出謀劃策,肯定早早被滅了。
所以說,李傕郭汜如果接受王允的招安,一定會主動投靠王允的,加上呂布的依靠。西涼鐵騎一定會為王允效力的。
但是最重要的是王允也不是什麼善類。他居功自傲,狂妄自大。獨攬大權之後就會更加惡毒。逼死蔡邕就是見證
可以想象王允以後所作所為未必會比董卓好到哪裡去。他也會做出來僭越人臣的行為。也會得罪大臣,欺負天子。
這樣下去,極有可能是呂布又一次感到被欺負受屈辱,然後被小人挑唆,殺了王允。
最後天下繼續大亂。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三分。
當然這只是個人猜想,畢竟歷史沒有如果。
-
8 # 平凡人讀史記
從結果來看,王允是繼董卓之後的又一個漢室罪人。即使他接受了李榷和郭祀的投降,結局也只會是越來越亂。
歸根結底,東漢末年,人心已經喪亂,殘存的政權危機四伏。而王允並不是一個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隱忍多年,密謀刺殺了奸賊董卓。
董卓死後,王允自己獨攬了朝政,日漸居功自傲,與當年謀殺董卓的核心人員呂布等人逐漸失和。尤其是王允在處理董卓舊部的事情上,犯了致命的錯誤,這是他走向滅亡最直接的原因。也是王允再次讓的導火索。
李傕和郭祀並不是董卓的死忠粉。二人在董卓死後,向天子和王允請求投降。這二人的想法很簡單,不管你們誰掌權,讓我們繼續當將軍,繼續領俸祿,我們也不會造反。不管京城姓董,還是姓王,保留我們的兵權、俸祿、爵位,我們可以繼續擁戴天子。
李、郭二人,竟然沒有第一時間為董卓復仇,而是主動請降,這已經是一個能夠讓王允做夢都偷著樂的訊息了。然而,豬油蒙了心,已經老糊塗的王允,竟然毫不猶豫地堅決拒絕了。
接下來,他態度反覆無常,並且失去了正常的思考能力。他認為赦免他們(西涼兵將),他們會猜忌,所以要懲罰他們。
最終,王允沒有很好地安撫涼州兵,卻不知從何處傳出風聲:王允要奪取將領的兵權,解散涼州兵,最後風聲變成了王允要殺盡涼州人的傳言。
狗急跳牆,兔子急了還咬人。李、郭二人迅速召集部隊,戰鬥力強悍的涼州兵,很快就攻陷了長安。
王允拒絕隨呂布逃走,最終被李傕逮捕,以殺害太師的罪名處以極刑。
自此,長安陷入更加混亂的局面,東漢政權離墳墓更近了一步。
王允的事蹟告訴我們,才能不夠的人強行上位當領導,對革命事業越忠誠,犯下的錯誤往往越大,帶來的損失往往越致命。
-
9 # 閒人閒得慌
接受了投降,王允便擁有了大部分涼洲軍。
從王允的一生來看前期的秉公為官再到為刺殺董卓的隱忍不發,為了達到迎合接近董卓甚至矯情曲藝,違背原則,再到董卓死後居功自傲錯殺蔡邕,看不起呂布與其不和。假設其在掌握一部分兵權,這就是下一個董卓啊。
最後的結局和董卓差不多,就是不知道死在哪個手上。
-
10 # 出差狂人
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能根據事態的發展,當個事後諸葛。
如果王允接受李傕和郭汜的投降,就有兩種可能:
一.王允有了西涼軍的助力,實力大增。一家獨大,很可能成為下一個董卓。這並非子虛烏有的事。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就因為和董卓比較親近,被他弄死了。這就表現出王允殘暴的一面。王允的初衷或許是好的,但人有了權利,就會變。曹操當初也是想匡扶漢室,最終羽翼豐滿,讓兒子把天子都廢了。
二: 西涼軍還是殺了王允。從時候西涼軍攻破長安來看。西涼軍的實力非常強。比長安所有部隊加在一起都還要強。如果王允接受李傕他們的投降。放李傕他們進入長安,那麼長安就又會落在西涼軍的手裡。董卓只是西涼軍的總老大。他死了,還會再冒出第二個、第三個老大出來。只要西涼軍的實力在,西涼軍就可以橫著走。李傕和郭汜投降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當風頭過了之後,他們難免會把王允殺掉。好以此功績坐上西涼軍總老大的位置。而且從後面李傕和郭汜相互攻殺,一個挾持天子,一個挾持百官來看。他們是真的有殺王允的實力和魄力。
-
11 # 歷史守望者
東漢末年禮樂崩壞,朝綱混亂。以司徒王允為核心的一幫文臣巧設連環計除掉逆賊董卓,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進而向王允為代表的朝廷投降,結果遭到拒絕,從而上演了繼董卓之後的“李郭之亂”。
假設說當時王允接受李傕和郭汜的請降或許,漢室朝綱還能有所延續。
李傕郭汜走投無路選擇禍亂
瞭解三國曆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李傕郭汜原本是以董卓為代表的西涼集團的干將,此二人只是一介武夫,勇猛有餘、智謀不足。所以,在董卓死後,李傕郭汜二人失去了方向標。以前跟著董卓作威作福,危害社會,逗死出於董卓的授意,如今董卓已死,二人感覺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導師,就連作惡都無從下手。
迷茫之際,二人想到第一個策略是投靠王允為代表的朝廷。但是,司徒王允因為被西涼董賊禍害壓制多年,內心中的餘恨未解,就想把這些恨都灑到董賊手下的一班人馬。所以,拒絕李傕郭汜的請降。
李傕郭汜走投無路,正好遇上另一個狠角色賈詡。賈詡當年也曾經跟著董卓混過,看到李傕郭汜請降不成,立刻聯想到王允也不會放過自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慫恿李傕郭汜禍亂天下,從混亂的局勢中求得自保。
王允喜歡給人當丈人
如果李傕郭汜請向成功,王允就是漢獻帝的大恩人。以王允的性格來看,此人喜歡給人當丈人,為了把持朝政,王允必然會將自己的某個女兒嫁給漢獻帝立為皇后,自己就是國丈加丞相,必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雖然王允也沒有中興的才能,至少他也不會作出太出格的事。
丈婿三人組合維持局勢
呂布雖是個昏庸小人,但野心也不大。又有貂嬋從中拉攏,呂布應該可以被收服,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說的就是呂布這樣的魯莽武夫。
從後來呂布的表現來看,呂布對自己的丈人還是不錯的。當年張飛因為暴打了呂布的丈人,呂布報仇趁夜奪取了徐州。
王允和呂布作為一對丈人女婿組合應該可以暫時緩和朝廷的局勢,再加上二女婿漢獻帝,就等於三人為共同的天下服務。
這樣以來,呂布小人理想也得到實現,皇帝的連襟,還是勤王功臣。估計他會為漢室出力氣。
局勢穩定再除李郭
司徒王允未免心急,完全可以等到局勢穩定以後,再利用朝廷的聲望,慢慢剝奪除掉李郭。畢竟李傕郭汜都是些無腦的武夫,曉以利害,說以利弊,逐漸地也就能將其邊緣化。
所以,司徒王允雖然除董賊有功,但也製造了一場更加慘烈的中原禍亂。這種除賊心切的做法,即把李傕郭汜逼急了,更驚動了毒士賈詡,賈詡的被驚動才是最致命的關鍵。因為賈詡出謀劃策總是先給自己留出退路,求得自保以後才管他人生死。
由此,才有了“成也王允,敗也司徒”之說。
-
12 # 小編虎哥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一時間天下大亂。這時,京城中的元老重臣王允用計除掉了董卓,本以為就此可以重振朝綱,以達到天下太平,卻沒想到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最終長安城破,王允被殺,年幼的漢獻帝再次淪為別人的掌中物。
董卓被殺後,但他的軍隊還在,被其部下李傕、郭汜、牛輔等人掌管。這時,涼州軍群龍無首,正是人心惶惶的時候,因此,李傕、郭汜等派使者進京,請求朝廷赦免他們的罪。王允一聽,開始還有點猶豫,但最終不予赦免。
這一下可激怒董卓的部將,於是他們採用毒士賈詡的計策,散步謠言說朝廷要將涼州軍趕盡殺絕,於是李傕郭汜很快就聚集起了一支軍隊。
王允本以為誅殺了董卓就天下太平了,正想大展宏圖的時候,不曾想李傕郭汜攻破長安,自己也被誅殺。
於是,許多人認為,正是由於王允不赦免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才使漢王朝失去了最後的中興機會。然而,如果王允真的赦免了他們,真的就能實現漢朝中興嗎?
王允個人有著極大的性格缺陷
《後漢書·王允傳》記載,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董卓被誅殺後,王允居功至偉,自然成了百官首輔。但這個時候的王允就開始飄了!比如王允能夠誅殺董卓主要依靠的是大臣士孫瑞和將領呂布等人的幫助,但王允卻把功勞都算到自己的頭上,導致士孫瑞不滿而辭官歸鄉。對於呂布,王允更是看不上,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劍客待之,於是呂布對王允也是越來越不滿。
所以,以王允這樣的性格,即便是沒有李傕郭汜的反撲,實際上也無法最終掌控朝局,更別說是中興漢室了,畢竟格局太小。
東漢朝政腐敗,人心離亂
要說東漢動盪最根本的原因,其實並非董卓亂政,也不是何進召賊入京,這些都只是引子而已,真正的原因是東漢王朝已經失去了人心,農民起義不斷。
農民為什麼會起義?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活不下去了。農民是這個世界上最樸實的群體,但凡能夠填報肚子,沒人會願意跟著張角造反,搞什麼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的農民為什麼會填不飽肚子?其一是因為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如果不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漢王朝想要中興,那是難上加難。但是,土地兼併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我們看到歷史上但凡出現土地兼併嚴重的情況,基本上就只有改朝換代一條路,這就是所謂的不破不立。
再者,東漢末年時天災與瘟疫橫行,朝廷腐敗不堪,根本沒有對受災農民給予有效的救濟,不得已之下,農民只能走上造反一途。
因此,此時的東漢王朝其實早已與人民離心背道,被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以王允之才,根本無力安撫民心。
地方豪強勢力強大,中央已無力控制
王允雖然除掉了亂政的董卓,但那時各地豪強勢力已成。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說到底都是他們想發展自己的勢力,真正想匡扶漢室的只有極少數。
看看袁紹、袁術、公孫瓚等等這些人,與其說他們是認為董卓暴政,還不如說他們是羨慕董卓。再加上董卓只是一個普通的軍閥,他們這些四世三公的人卻位居其下,自然是不甘心,要討伐他。所以我想這才是大多數諸侯討伐董卓的真正心思。
而此時的各地豪強勢力已經極大,相互攻伐已是家常便飯的事,中央朝廷根本無力控制。看看袁紹想立劉虞為新帝就可見一斑了。
所以,要想讓這些豪強們放棄手中的既得利益,歸附中央領導,那是千難萬難,而以王允之能,很難收服這些人。
綜上三點,即便是王允赦免了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穩定了長安朝局,也無力迴天,最多是讓漢王朝多殘喘幾年時間。畢竟大勢所趨,人力豈可阻之?
-
13 # 豹眼看歷史
這真正是一個好問題啊。
儘管是歷史不可以如果,但相信大多數人在閱讀漢末三國這段歷史時,希望有這麼一次如果出現。
畢竟和平穩定是多數人的期盼,都不希望社會處於混亂狀態。
李傕號稱是董卓第一猛將,性格勇猛,詭計多端。善於用兵,而且很有辯才。
初平二年(191年),在“陽人之戰”後,董卓就曾經派遣李傕為使者遊說孫堅,欲與孫堅和親,並許以高官厚祿,但被孫堅拒絕。
但當時的侍中劉艾認為,李傕、郭祀用兵作戰的能力在孫堅之上。
董卓被殺時,李傕被董卓的女婿牛輔派遣到中牟與朱儁交戰。
李傕擊敗朱儁,然後搶掠中牟、陳留、潁川三郡。
由於董卓、牛輔都被誅殺,李傕及部眾無所歸依。
於是,採納謀士賈詡的建議,與董卓其他部將郭祀、樊稠、張濟等反攻長安。
起初,李傕、郭祀、張濟等結盟時,也僅僅率軍數千人。
王允派遣董卓部將胡軫、徐榮迎擊李傕、郭祀。
徐榮戰死,胡軫率部投降。
李傕等到達長安時已有了十餘萬人。
後來,又有董卓的部將樊稠、李蒙、王方加入,一起圍攻長安。
城陷,呂布敗走,王允被殺。
李傕等把持朝政後,諸將不和,在會議上,李傕就把樊稠殺了。
主要四將,李傕、郭祀、樊稠,張濟,唯張濟勢力最弱,在朝廷中沒有位子,說不上話,只得外出屯兵弘農。
本就是一群兵痞土匪,是不會尿到一個壺裡的,暫時因為共同的利益聯合在一起,最終也會為了利益反目為仇。
說到這個事情,是真正的遺憾。
就因為王允一句話,不僅自己丟掉了性命,而且徹底葬送了漢室。
如果王允赦免了董卓的所有舊部,把所有的罪責推在董卓一人身上,不再追究以前的行為。
就李傕這些貪利忘義的亡命之徒,絕不會聯合在一起,對抗朝廷。
為董卓報仇僅僅是一個口號而已。
可謂鳥無頭不飛,此時,誰也不想做這個出頭鳥。
儘管是”毒士“賈詡的計謀,但不是在被逼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一般人也不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如果王允不僅不追究董卓部將的以往,而且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安置、利用,收歸朝廷,用來對付關東不聽招呼的諸侯。
那麼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既然能收納董卓部將胡軫、徐榮,咋就不能容納李傕等人哪?
王允的心真大,董卓幾十萬的西涼軍精銳,也敢如此處理,真有膽量啊。
看看曹操,在擊敗青州黃巾軍後,收編其精銳,號稱“青州兵”,多麼高明。
當時青州黃巾軍號稱一百萬,總不能都殺死吧;放掉他們,還會繼續鬧事的,不會再做寧死不造反的百姓啦;最好的處置方式,就是收編改造,為己所用。
人總要生存,總要給人家留一條活路。
如果沒有了活路,啥事情都能幹得出來。
即便是不能很好地利用董卓的西涼軍為朝廷出力,起碼也不會引起這麼大的叛亂。
作為政治家的王允,過於剛直,這是最大的憾事。
-
1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王允如果接受李傕、郭汜的請降,漢室可以復興嗎?
其實···王允就是因為存有“復興漢室”的幻想,“想多了”,所以才迅速敗亡。
王允的“突然變化”直到王允生命的最後一個月前,王允都是一個能幹、精明、忠誠的“治世能臣”。
在作地方官時,他治理得當,頗有官名;在鎮壓黃巾起義時,他親自帶兵,頗有戰功;在計除董卓時,他謀劃深遠,步步為營。
可以說,王允完全符合“治世之能臣”的標準。
可是,在除掉董卓後,王允卻莫名其妙地如同換了一個人,他昏招迭出,一錯再錯,僅僅一個多月就敗亡了!
尤其是在對涼州軍處理的問題上,王允的作為簡直令人不可理喻。
他居然以一年內不可以兩次大赦為由,拒絕了李傕、郭汜的請降,結果,逼涼州人起兵反抗,迅速敗亡。
王允能夠以司徒身份,假意屈服董卓,說明他絕不是一個迂腐的人,而是一個通權變的人。
那麼,通權變的王允為何又會不識大體,迂腐地拒絕李傕、郭汜呢?
這說明:王允絕非簡單的不識大體、昧於形勢,而是有其自己的打算。
192年的天下,表面上仍有重新彌合的機會192年4月,王允、呂布殺董卓。
當時,至少從表面上看,天下似乎仍有重新彌合的機會。
冀州:袁紹剛在界橋之戰擊敗公孫瓚,在冀州站穩腳跟。
幽州:公孫瓚雖然強盛,但幽州仍在劉虞治下。
徐州:陶謙治理徐州。此前,他曾響應名將朱儁的號召,出兵支援,似乎有心於漢室。
兗州:刺史劉岱正在應付青徐黃巾的威脅,曹操剛在東郡立足。
荊州:正是在這年4月,劉表擊敗孫堅,化解危機。劉表一直通貢獻於朝廷。
豫州、南陽:南陽太守袁術和跟隨他的豫州刺史孫堅正在討伐荊州劉表,但進展不順。
益州:劉焉在益州已站穩腳跟。
其他地方:基本仍是朝廷官員在統治。
可以說,192年4月的天下,還沒有形成任何一個橫跨數州的龐大軍事集團,各集團的勢力範圍都限於一州之內,而且,大部分州郡,仍然是由陶謙、孔融、劉岱、張邈等名士以及劉表、劉虞、劉焉等宗室(而不是後來的“英雄”)在主持。
而且,在此前不久,袁紹與公孫瓚還接受了朝廷調停,停止了攻伐。
他們在反董卓的作戰中擁兵而起,如今,董卓已死,天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有重新彌合的機會。
王允的打算殺董卓後,王允有兩個選擇。
1、“挾持天子”,一如此前的董卓和後來的曹操,爭取作角逐天下的梟雄。
2、回到過去,重構朝廷與地方的關係,恢復朝廷威嚴。
王允的選擇是後者。
其實,這也不是王允一個人的選擇。皇甫嵩、朱儁等有實力、有威望的高層也都有此傾向,他們有能力,卻不願去作逐鹿天下的梟雄,他們仍要作“漢官”。
為此,原本不乏權變的王允,開始“迂腐”、束手束腳起來。
他小心翼翼地遵循一切約束。
如此,就不難理解王允的“昏招”了。
“拒絕兵權”的王允似乎是為了表示自己並非董卓之流,王允“拒絕兵權”。
1、拒絕賞賜軍隊。
呂布曾建議:賞賜軍中的將校,以收其心。
王允拒絕。
2、逼反涼州軍。
當初,董卓入洛陽時,何進、何苗被殺。董卓所帶之兵並不多,但仍然能抓住機會,收編何進、何苗部曲,進而控制禁軍,把持朝廷。
董卓死後,涼州軍群龍無首,徐榮、胡軫、段煨等人歸順,以王允過去表現出的才具、大漢朝廷的合法性,王允並非不能趁機對涼州軍“分而治之”,妥當收編。
可是,王允雖承認涼州人的罪是脅從,但卻表示不能赦免,而應該讓他們接受適當的懲罰。
後來,王允又拒絕讓皇甫嵩統一統帥涼州軍,而想讓關東人士來安排解散涼州軍。
一言以蔽之,王允“拒絕兵權”!
兵權的重要性童叟皆知,王允能不知嗎?
王允的“昏招”,並非智力不足,實在是一心想要重構天下秩序而已!
漢室不可復興可是,漢室不可復興,已是歷史趨勢,不是王允一人可以扭轉的。
王允一口一個“關東豪傑”,甚至到臨死前,還要呂布勉勵關東豪傑不要忘記天子,他是有心於與關東豪傑共建秩序的。
可是,離奇的是:史書中,很少出現關東豪傑與王允朝廷互動的記載。
這隻有一個可能:沒有人搭理他!
天下分崩,是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所謂反對董卓,不過是他們擴張利益的藉口而已!
1年前,反董卓盟主袁紹,已經定下了“據大河以北,號令天下,誅討未服”的目標;公孫瓚更是以為“天下事指麾可定”。
英雄們對回到過去沒有興趣,他們已經張口閉口談“天下”了!
這種情況下,兵權,你王允不要,有人會要!
涼州軍此前殘殺公卿、劫掠百姓、殘毀洛陽,為人所憤。
只要王允仍然束手束腳,就絕對不敢違背公意,給與赦免,他們就必然心不安,就必然會引發涼州軍的動亂!
此時,只有一個敢做敢為,敢於打破常規的英雄,才可能穩定形勢,而絕非一個企圖重新回到官僚體系的王允。
此外,長安城池堅固,並不容易攻取。
李傕、郭汜甚至做好了不能成功,劫掠而去的打算。
這時,禁軍中的叟兵開啟城門,呂布的幷州軍也不死戰,都不願意為漢室“死戰”,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天下人心中,漢室這面大旗已不可能安定天下,要生存,只有依附強者!
被淘汰的體系東漢的官僚體系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
在王允覆滅的短短數年內,劉岱、張邈、孔融、陶謙等官僚的地盤紛紛被“英雄”所據,退出了歷史舞臺。
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東漢的官僚都成了亂世中第一批被淘汰者。
所以,如果王允接受李傕、郭汜歸附會如何呢?
王允,要麼以“英雄”自居,挾天子與四方爭雄,要麼,繼續自己恢復漢室秩序的大志,最後死在另外一場兵變中。
漢室不可能復興了。
-
15 # 飛機路過2015
王允死後東漢失去了最後一線生機。王允要拿李傕郭汜開刀應該有自己的考慮,可能是想重新樹立中央的權威,吞食董卓的剩餘勢力,可惜手段過於直接,被反噬了。
王允如果能夠整合好李傕郭汜的軍隊,那麼東漢政權還是有一線機會苟延殘喘。此時各地諸侯經歷了黃巾之亂,圍攻董卓,已經尾大不掉。但是大多數至少在表面上還是供奉朝廷。地方宗室的勢力也不小。在中央掌握了相當實力的情況下,可能會走向唐朝後期的局面,還能維持一段時間。
回覆列表
王允接受李榷和郭祀投降,東漢王朝國祚可能會加長!
先回答問題,東漢末年如果王允接受李榷和郭祀的投降,那麼結局會怎樣?王允接受李榷和郭祀投降,東漢王王朝國祚將加長。可是因為沒有接受,後來發生了李郭之亂。
李郭之亂,指公元192年至公元196年間李傕、郭汜控制漢獻帝劉協,把持朝政的歷史事件。
董卓在公元189年掌握朝政後,倒行逆施,暴虐不堪,引起了廣大士族、百姓的不滿。公元192年四月,董卓被殺,他的女婿牛輔當時駐守在陝縣,他手下的校尉李傕、郭汜等人因為王允、呂布殺了董卓,因此非常痛恨幷州人,便把在他們軍隊中的數百名幷州男女統統殺死。不久,牛輔死於動亂。
李傕等人聽說王允不打算赦免自己後更加害怕,打算逃走。而此時討虜校尉賈詡鼓動他們說:"聽說長安城裡議論要殺光涼州人,各位如果丟下軍隊獨自行路,那麼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綁起來。不如一起領兵向西,攻打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事成,可以奉國家來匡正天下;如果不成,再逃走也不晚啊。"眾人便共同結盟,率領數千軍隊,晝夜西行前往長安。
後成功,殺王允,由李傕、郭汜、樊稠掌管朝政。
公元194年,徵西將軍馬騰從涼州來朝,駐紮在霸橋。但他因私事有求於李傕未得到滿足而大怒,調集軍隊準備進攻李傕,獻帝派使者調解,馬騰不聽。韓遂率軍從金城來調解二人的糾紛,結果又與馬騰聯合。諫議大夫種邵、侍中馬宇、左中郎將劉範策劃讓馬騰進襲長安,自己為內應,來誅滅李傕等。
不久,馬騰、韓遂率軍進駐長平觀,種邵等人的計劃洩露,便從長安出逃到槐裡。李傕派樊稠、郭汜及自己的侄子李利進攻馬騰、韓遂,二人被擊敗,死傷一萬多人。韓遂、馬騰逃回涼州。樊稠等又攻槐裡,將種邵等全部殺害。但李傕還是下詔赦免馬騰等,不久便任命馬騰為安狄將軍,韓遂為安降將軍。
公元195年,樊稠準備率軍東出函谷關,向李傕要求增加軍隊。李傕在集會上將樊稠刺殺,從此諸將互相猜疑。李傕經常擺酒宴款待郭汜,有時還留郭汜住在自己家中。郭汜的妻子恐怕郭汜會喜歡上李家的侍女,想用計阻止郭汜前往。正好李傕送來食物,郭汜妻把豆豉說成毒藥,挑出來給郭汜看,說:"一群雞中容不下兩隻公雞,我實在不明白將軍為什麼這樣信任李傕。"第二天,李又宴請郭汜,郭汜飲酒過量而大醉。他疑心酒裡有毒,就喝下糞汁來使自己嘔吐。於是,他們各自部署隊伍,相互攻擊。
獻帝派侍中、尚書去調解李和郭汜的矛盾,但李、郭都不服從。安西將軍楊定害怕李傕加害自己,就和郭汜合謀把天子接到他們的營內。李傕得知了他們的計謀,於是在派他的侄子李暹帶數千人包圍皇宮,用三輛車子迎接獻帝。太尉楊彪對李暹說:"自古以來的帝王,沒有住在臣子家裡的。諸位做事,要上順天意,怎麼能這樣!"李暹說:"將軍主意已定了。"獻帝於是與伏貴人(即伏皇后)、賈詡和左靈各乘一車到李傕的營中,楊彪等人徒步跟隨。
亂兵進入宮內,搶劫宮女財物,李傕又把宮廷裡的金帛車輦器物服飾搬走,而放火把宮殿官署燒光。獻帝派楊彪與司空張喜等十多人勸李、郭和解,郭汜不答應,竟把公卿扣作人質。
楊彪對郭汜說:"將軍懂得人世間的道理,怎麼能君臣相爭,一人劫持天子,一人扣押公卿,這樣做可以嗎?"郭汜發怒,要拿刀殺楊彪。楊彪說:"你尚且不服從朝廷,我難道還想求生嗎!"左右的人多來勸解,郭汜才作罷。
大司農朱儁因氣憤發病去世。李傕召集數千名羌人和胡人,先以御用物品和綢緞賞賜他們,許諾還將賞賜宮女和民間婦女,打算要他們進攻郭汜。郭汜則暗中與李傕的黨羽中郎將張苞等勾結,策劃進攻李傕。不久,郭汜率軍乘夜進攻李傕的營門,飛箭射到獻帝御帳的帷簾中,還射穿了李傕的左耳。張苞等人在營內放火,但火沒有燃著。
李傕又挾持獻帝至北城塢,只有伏皇后、宋貴人和獻帝一起。李傕派校尉守門,斷絕內外的聯絡。不久又想把獻帝遷到池陽的黃白城,獻帝左右的侍臣都面有飢色。獻帝派人向李傕要求供應五斗米,五具牛骨來賜給左右。李傕說:"早晚兩次送飯,要米幹什麼用?"於是把已發臭的牛骨頭送去,獻帝大怒,想要責問李傕。侍中楊琦勸阻說:"李傕自己知道所犯下的是叛逆大罪,打算把陛下轉移到池陽的黃白城,臣希望陛下忍耐。"獻帝這才作罷。
獻帝派謁者僕射皇甫酈勸和李、郭。皇甫酈先說服了郭汜,又到李傕那裡勸說,李傕不聽,說:"郭多是個馬賊而已,怎麼敢和我一樣呢!我一定要殺了他。您看我的用兵韜略和軍隊,夠不夠收拾郭多?郭多又劫持公卿,做出這樣的事,而您還想幫他嗎!"皇甫酈說:"如今郭汜扣押公卿,而將軍您脅迫君主,誰輕誰重呢?"李傕大怒,斥走皇甫酈,又命虎賁王昌追殺他。王昌假裝沒追上,皇甫酈才得以倖免。李傕自封為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與郭汜一連數月互相攻殺,死者以萬計數。
楊奉打算謀殺李傕,但計劃洩露,楊奉於是率部背叛李傕,李傕的勢力逐漸衰落。同月,張濟從陝縣來勸和,想把獻帝暫時安置在弘農。獻帝也思念舊京,於是派人懇請李傕要求東歸,往返十趟次李傕與郭汜才答應,打算互換愛子作為人質。李傕的妻子疼愛兒子,所以沒有談成。
而此時,李傕部下的羌人與胡人不斷地到獻帝住地的大門窺探,說:"皇帝在這裡面嗎!李傕答應賜給我們的宮女,現在都在什麼地方?"獻帝感到不安,派侍中劉艾對賈詡說:"卿以前對國家忠心耿耿,恪盡職守,因此得到提升,享受榮寵。如今羌人與胡人塞滿道路,卿應該籌劃一個對策。"賈詡於是大開酒宴,款待羌胡首領,許諾授予他們爵位、賞賜財物,這些人才全部離去,李傕從此勢力單弱。於是又有人提出和解的建議時,李傕便同意與郭汜講和,相互交換女兒作人質。
獻帝乘車出宣平門,正要過護城河橋時,郭汜部下數百名士兵在橋上攔住去路,問:"這裡面的是不是天子!"獻帝車駕無法前進。李傕部下數百名士兵,全都手執大戟守在車前,兩軍就要交手,劉艾大聲喊:"真的是天子!"讓侍中楊琦把車簾高高掀起,獻帝說:"你們怎敢這樣迫近至尊!"郭汜軍隊才撤退,渡橋後,官兵一起高呼:"萬歲!"晚上在霸陵,侍從官員與衛士都飢餓不堪,張濟根據各人官職大小,分別給予飲食。李傕離開長安,暫駐池陽。
拜張濟為驃騎將軍,回陝駐守。升任郭汜為車騎將軍,楊定為後將軍,楊奉為興義將軍,又拜牛輔以前的部下董承為安集將軍。郭汜等人一起護送獻帝,郭汜想讓獻帝前往高陵,公卿與張濟都認為應該去弘農,於是召開大會商議,但還是無法決定。獻帝派使者告訴郭汜:"朕只是因為弘農離祭祀天地之處和祖先宗廟較近,並無別的意思,希望將軍不要猜疑!"郭汜仍不服從。獻帝於是整天不肯進食,郭汜聽聞後說:"可以暫且先到附近的縣城,再作商議。"獻帝到達新豐。不久,郭汜又陰謀脅迫獻帝西還。侍中種輯得到訊息,秘密通知楊定、董承、楊奉,命他們到新豐會合。郭汜知道陰謀敗露,於是拋棄軍隊逃入終南山。
獻帝到華陰,寧輯將軍段煨準備了服飾車馬和公卿以下官員的生活物資,請獻帝到他營中去。段煨與楊定有仇,楊定的同黨種輯、左靈聲稱段煨蓄意謀反。太尉楊彪、司徒趙溫、侍中劉艾、尚書梁紹都說:"段煨不會謀反,我們願以性命擔保!"董承、楊定威脅弘農督郵,讓他向獻帝報告說:"郭汜已來到段煨營中。"獻帝驚疑不定,只好在路南露宿。初十,楊奉、董承、楊定等人準備進攻段煨,派種輯、左靈來請求獻帝下詔。獻帝說:"段煨並沒有謀反的跡象,楊奉等人去進攻他,還要命令朕下詔嗎?"種輯一再堅持,直到半夜,獻帝仍然拒絕下詔。於是楊奉等就進攻段煨大營,一連十餘天,未能攻下。段煨供應獻帝的御膳及百官的飲食,並沒有二心。獻帝派人等告訴楊定等,命令他們與段煨和解。楊定等才奉詔回營。
此時,李、郭後悔放獻帝東歸,於是打著救段煨的旗號率軍而來,想趁機劫持獻帝西行。楊定被郭汜攔截,逃奔荊州。而張濟和楊奉、董承不和,就聯合李、郭二人,一起追趕獻帝。十二月,雙方大戰於弘農東澗。董承、楊奉等人兵敗,死傷無數百官士卒。都丟下女眷輜重,皇室的各種器物符契簡策法典圖籍全都丟失。射聲校尉沮俊受傷落馬,李傕問左右的人說:"還能讓他活嗎?"沮俊怒罵道:"你們這些兇徒逆賊,逼迫天子,亂臣賊子沒有像你們這樣的!"於是被李傕殺害。獻帝露宿在曹陽,董承、楊奉假意和李傕等聯合,而秘密派人到河東,聯合從前的白波帥李樂、韓暹、胡才以及南匈奴的右賢王去卑,一同率領他們的部眾數千人前來,和董承、楊奉共同擊破李傕等人,斬首數千級,獻帝的車駕才得以前進。董承、李樂護衛左右,胡才、楊奉、韓暹、去卑任後衛。李傕等又率軍而來,楊奉等大敗,死傷的人比在東澗時還多。從東澗開始四十里當中攻殺連續不斷,好不容易到陝縣,於是紮營守衛。當時遭難之後,虎賁羽林衛士不滿百人,李傕、郭汜的兵士繞著獻帝的營寨大聲呼喊,於是眾人都有離去的心思。
李樂感到恐懼,想讓獻帝乘船沿黃河而下,經過砥柱,從孟津上岸。太尉楊彪認為黃河水路艱難,不宜於讓天子冒這麼大的危險。於是派李樂乘夜渡河,秘密準備船隻,舉火把作為訊號。獻帝與公卿徒步走出營寨,伏皇后的哥哥伏德一手扶著伏皇后,一手挾著十匹絹。董承派符節令孫徽用刀在人群中開道,殺死伏皇后身邊的侍者,鮮血濺到伏皇后的衣服上。黃河堤岸離水面有十餘丈高,無法下去,就用絹結成坐椅,讓人在前面揹著獻帝,其餘的人都爬著下去,有的人從堤岸上自己跳下去,把官帽全都扯壞了。到達河邊後,士卒爭先恐後地跳上渡船,董承、李樂等用長戈阻攔,船中堆滿了被砍落的手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來。
同獻帝一起過河的只有皇后、宋貴人、楊彪、董承以及皇后的父親執金吾伏完等數十人。宮女與跟隨的官員、百姓未能渡河的,都遭到亂兵的掠奪,衣服全被脫光,連頭髮也被割掉,凍死淹死的人不計其數。衛尉士孫瑞被李傕殺害。李傕看到黃河北岸有火光,就派騎兵偵察,正看見獻帝在渡河,就大聲喊:"你們把天子弄到哪裡去?"董承害怕他們射箭,就把被子張開做帷幔進行掩護。
獻帝到了河東大陽縣以後,住在百姓家裡,然後到李樂營中。當時百官飢餓,河內太守張楊派數千人背米前來進貢,獻帝這才坐著牛車,定都安邑。河東太守王邑進貢布帛,獻帝都把它們賜予公卿以下百官。封王邑為列侯,拜胡才為徵東將軍,張楊為安國將軍,全都假節、開府。其他帶兵的小人,也爭相來求封官,以至刻印來不及,就用錐子刻畫,有人甚至帶酒肉來獻帝處吃喝,隨意侮辱百官。獻帝又派太僕韓融到弘農,與李傕等講和。李傕這才放回公卿百宮,也歸還一些宮女家眷,以及皇室的車駕器物服飾。
公元196年,諸將爭奪權利,韓暹攻打董承,董承投奔張楊,張楊讓董承先修繕洛陽的宮殿,太僕趙岐主動請命出使荊州,說服了劉表,讓他派人幫助修理皇宮,而軍用物資也源源不斷的抵達。獻帝回到洛陽,進入楊安殿。張楊把這看成是自己的功勞,所以就用"楊"字來給宮殿命名。他對諸將說:"天子應當是天下人的天子,人人都有保護的責任,朝廷裡自有公卿大臣,我應該外出抵禦外患,在京城裡幹什麼?"就回到野王,楊奉也出京駐紮在梁。朝廷於是拜張楊為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兼司隸校尉,都授予符節斧鈸。韓暹和董承都留在京中守衛皇宮。
韓暹居功自傲、為所欲為,擾亂政事,董承憂慮之下便秘召兗州牧曹操勤王。曹操於是入朝進貢,賜給公卿以下百官,趁機奏報韓暹、張楊的罪過。韓暹怕被殺,便單騎投奔楊奉。獻帝因為二人有保駕之功,下詔不再追問。曹操以洛陽殘破為由,就把獻帝遷到許。楊奉、韓暹想要阻攔獻帝,沒有趕上,曹操攻擊他們,二人投奔袁術,就在揚州、徐州一帶肆意作惡。
公元197年,左將軍劉備誘殺楊奉。韓暹害怕,逃回幷州,路上被人殺死。胡才、李樂留在河東,胡才被仇家殺害,李樂病死。張濟軍無糧,離開自己的地盤到南陽,在進攻穣城時戰死。郭汜則被他的部將伍習在郿塢殺死。
公元198年,朝廷派謁者僕射裴茂持詔書命關中諸將段煨等人討伐李傕。將其首級懸掛在許都城門,夷滅其三族。
郭汜和李傕都死後,三國也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