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忠耳人

    個人觀點:沒有必要取消!存在既有意義更何況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有些事情是用科學解釋不清楚的!科學的盡頭就是玄學。

  • 2 # 野渡系舟

    傳統節日的祭祀活動,是人們對天地的敬畏,對祖先傳承的敬謝感恩,對自己民族和家族身份的認同。應該引導並提倡,而不是取消。

  • 3 # 塗塗讀書

    形式可以更加綠色環保,內容保持不變,尊重傳統,祭祀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目的在於緬懷先人,追根溯源,讓後人明白我們從哪裡來。知道了祖先的故事,知道了我們的源頭,知道了我們從哪裡來,自然有利於我們瞭解未來的方向,歷史的功能不也是如此嗎,如果我們不瞭解我們的過去,自然無法展開我們的未來。搞不清楚本源,那能細水長流。中國的祭祀比傳統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有著漫長的演化過程,從祭天、祭地,祭祖先,祭社稷到祭祀天地君親師,我們的祭祀傳統依然保持著核心要素,天地人。現在提倡網上祭祀、文明祭祀,諸如清明節等重要傳統節日,保留核心,去除焚香、燒紙錢等形式,主張用綠色環保的理念,用心、用冥想、沉思等形式祭祀祖先,未嘗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4 # h千祥雲集

    謝謝!我覺得沒必要,既然是傳統的節日,就應該重視,幾千年傳下來的,那是古代人民的文化,國家現在比較重視傳統文化,希望更多的人重視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 5 # 靜丶淨丶境

    應該維繫和傳承

    祭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內容。現代祭祀活動賦予了這種傳統文化以嶄新的內涵:由最先對天地神靈的敬畏演化成對先祖情感的緬懷與紀念;由一種純粹的宗教儀式,變化成為維繫民族的精神紐帶與促進人們和諧相處的重要因素。

    擴充套件資料

    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春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的節日。

    祭祀天地大典其實是在心理思維的終極意義上感悟人神溝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實現人神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慾念。祭祀活動,進貢上香,叩拜行禮,莊重肅穆,一絲不苟。祭祀禮節祭品有一定的規範。舊俗備供品向神靈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

    相關文獻

    《管子·輕重己》《史記·周本紀》《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論衡·解除》《監祭使壁記》《東周列國志》《禮記·祭法》《少年閏土》

  • 6 # 風中聽雨

    首先,我認為沒有必要取消傳統節日的祭祀活動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都是古老的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祭祀活動,也都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並流傳至今,有些習俗會帶著特定的歷史痕跡,但硬是將傳統節日的祭祀活動貼上奴隸和封建的標籤,欲想取消這些祭祀活動,顯然是極其不妥的。

    四大傳統節日中,春節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也是最古老的節日,有人認為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其實還要更早,春節指農曆正月一日,在古代曾有上日、元日、改歲、三朝、正日、元辰、歲日、新正、新元、元旦等名稱,在民間通常稱為“過年”,“春節”這一名稱在民國時期開始才被逐漸使用,但節日習俗還是沿用原本的過年習俗。

    上日指農曆初一,作為節日的“上日”早在堯舜時期就已出現,《史記·五帝本紀》就曾提到“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祭祀活動,堯大祖也”,《尚書大傳》也有“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等記載,這都說明了早在堯舜時期就有過年的習俗,並與歲首祈年祭祀有關。

    清明節則是傳統祭祖節日,主題是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最早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時間不遲於周朝,後來又逐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最後於宋元時期定型。

    端午節指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五月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最早源自天象崇拜,節日習俗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其中尤以龍舟競渡、吃粽子和掛艾草菖蒲最廣為人知,很多人誤以為端午節是因為屈原才出現的,但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是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中秋節指農曆八月十五,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習俗包括拜月、賞月、舞火龍、玩花燈等,包含月圓人圓、懷鄉思家、祈盼幸福等文化核心,中秋節也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雖在唐代才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但早在漢代就已普及,而祭月的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

    綜上所述,四大傳統節日都源自祭祀活動,或是祭祀祖先,或是祭祀天象,後來在發展過程中,又融合了季節特徵、生活習慣和人們的情感心理訴求,而這些,與什麼社會形態毫無關聯,如果一定要按歷史時期劃分,那麼至少春節的起源會早於所謂的奴隸社會。

  • 7 # 史海聽雷

    不是有無必要取消傳統節日的祭祀活動,而是絕不能取消。

    中國傳統節日有祭祀活動的主要有以下節日

    1、春節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2、清明節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3、端午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

    4、中元節 中元節這天會舉辦祭祀活動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5、重陽節 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習俗,並且常在這天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而清明節又是傳統祭祀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清明節(別稱:踏青節,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日期一般在公曆4月5日。

    華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每年一到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民間有踏青郊遊、掃墓祭祖等風俗。

    它們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更是我們祖國數千年來光輝歷史的見證!這些都是屬於我們民族的東西,所以 我們有義務保護它們,並且要保留它們。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凝聚力、樹立核心價值觀、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集體的文化記憶。如何拯救這些流傳千年、意蘊豐富的文化記憶,讓它們在新時代重現活力,是近年來包括專家學者、普通百姓在內的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傳統節日對現代中國的主要作用有:

    1、延續歷史。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當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 保留傳統節日也是中國堅持文化自信的表現之一。

    2、增加民族凝聚力。華人要有自己的語言和節日,而這一切都是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維護民族國家統一的堅實的基礎。

    3、增強我們國家的軟實力,透過弘揚傳統文化來增強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在意識形態的鬥爭結束之後,不同文明間的衝突,將成為這個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勢力鬥爭的主要原因。一個民族對世界影響力的大小,是和這個民族文化力的強弱成正比的。

    4、中華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傳統節日以情為紐帶顯示了團結的力量。它展示了濃濃的鄉情、親情或愛情。如清明節祭拜祖先,緬懷先烈,也是某些少數民族的戀愛節;端午節是已婚女兒回孃家,已訂婚小夥子去岳母家拜節。

    中國和平崛起,中華民族邁向全面復興,在融入世界和吸取世界先進文化的同時,弘揚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提高人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如今,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多個傳統節日也被列入法定節假日。這不僅有助於樹立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形象,也使傳統節日成為承載華人“和為貴”處世精神的重要載體,有利於樹立和平友善的國際形象。同時,有利於豐富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使之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關鍵成分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

    尤其是新中國,是以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友們以及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歷盡千辛萬苦、千難萬險而建立的,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就不配做中華民族的子孫。

  • 8 # 唐文讀書筆記

    假如,繁衍後代開支散葉也是一種事業的話,拜祭祖先的意義更多是感恩先人創業之不易。該取消的是拜祭時放鞭炮等會造成野火的拜祭行為,而不是一味的取消拜祭行為。

  • 9 # 生活一直向前

    我來簡明扼要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傳統的祭祀活動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不能取消。

    既然是”傳統”,自然有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屬性。其承載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寄託,也體現著中華民族不忘根本,紀念先人,激勵後人的美好願望。

    中華文化已經傳承了5000多年,是四大文明古國裡面唯一的存在。從文明的初始到現在,祭祀活動就從未間斷過。祭祀天地,祭祀先祖,祭祀先賢,祭祀民族英雄。當然也有的人祭祀河神、山神什麼的,也都可以。這只是一種信仰,不要一味斥之為迷信。因為人有了信仰才有力量,才有精氣神。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一定是與各種祭祀活動分不開的。

    國家專門把清明節,端午節等等作為法定節日,也是尊重傳統文化,讓人們去重溫傳統節日的深刻內涵,不忘祖宗,不忘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傳統的祭祀活動一定要保持和發展下去,但一定要與時俱進,不斷賦予其新時代的積極內涵。

  • 10 # 憶史情

    傳統節日的祭祀活動,大家會不同意取消,要敬畏祖宗,感恩先人,懷念先人,取消了又怎麼去寄託情懷呢?國家要祭祀先烈,家庭要祭祀先祖,是感恩,是孝道,而且作為一種文化流傳了幾仟年,想取消都取消不了

  • 11 # 蓋平3

    清月殘,路邊火

    明乾坤,上紙錢

    時相同,行相近

    節儉安,人安樂

    雨無度,欲悲喜

    紛飛羽,斷滅盡

    紛飛羽,魂安處

  • 12 # 何苦來

    我非常不建議甚至反對取消傳統的祭祀活動。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是智人,是因為我們有豐富細膩的情感。這也是我們區別於動物最根本的原因。我們生而為人,有很多的情感需要寄託,需要追憶,需要表達,所以才會有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的背後,實則是一場場行為藝術。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情感表達,一種心靈按摩與慰藉。一旦取消,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替代。

    第二,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讓我們人類對自然,對文化,對歷史時常懷有一顆敬畏之心。正是透過這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讓我們人類時常懷有一顆感恩之心。這些年社會中層出不窮,令人咋舌的驚悚事件已經數不勝數。這些事件的背後就是我們缺乏敬畏,缺乏感恩的體現。

    第三,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我們人類繁衍生息幾千年的文明,也是在這種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中被傳承下來,一個民族沒有文明,那這個民族是沒有靈魂,沒有血脈的。

    基於以上三個方面,我認為應該更加文明的去進行傳統節日的祭祀活動,不應該取消傳統節日的祭祀活動。

  • 13 # 婀娜小汀

    既然是傳統,便有他的文化底蘊,還是不要取消。但是傳統習俗裡確實有一些已經和現代社會發展提倡的相悖離,我們應該改變的是具體的做法。比如祭祀祖先,本意是要我們緬懷先人,不忘來處。本意是我們應該保留的,但是焚燒冥幣等祭祀品常常引發山火,近幾年清明上墳都能遇到當地基層工作人員巡山,防止發生火災。但每年的清明山火新聞還是時有,所以祭祀的具體做法應該改變。像我加家這邊,已經提倡大家文明祭祀,鮮花祭奠,市面上也不再有冥幣、香等出售,人們用另一種方式緬懷先人,更符合我們保護傳統文化,傳承優良傳統,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 14 # 換個角度tosee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祭奠祖先、緬懷先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五千年的文明傳承,生生不息,就因了這美德的存在。因此,傳統節日的祭祀活動不能丟! 一· 祭祀,是一種文化,也是在傳承文化、保護一種文化; 二. 它是對親人、朋友的哀思;是對保家衛國的人民子弟兵的敬意! 三. 父愛如山,母恩似海,兄弟姐妹如手足。從呱呱墜地到生老病死,人的一生離不開父母的養育、兄弟和姐妹的相互扶持;從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炸碉堡,到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黨的英明領導、戰士的流血犧牲;沒有親人、朋友的相伴,沒有人民子弟兵的護衛,沒有先驅者的無畏奉獻,也就沒有今天國泰民安的美好生活 ! 讓我們牢記歷史,感恩先輩,感恩親人朋友,感恩社會;砥礪前行,奮發圖強,做一個傳統美德的傳承者。

  • 15 # OldBaby

    現在的清明節本來是24節氣之一,但在民間社會的理解中,絕大部分仍然都是祭祖的內容。它的本來面目已經模糊了。清明節最早的形態是“寒食節”。在那個時候,這個節日尚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古代人的共同體精神。而現在的祭祖行為開始變得越來越功利自私和不文明瞭。

    最不文明的就是各級政府機關舉辦的所謂“公祭”。當然,在“公祭”的背後,其實是政績工程和特殊利益在起作用。而且,“公祭”的物件往往是地方的神、鬼,而不是全國認可的共同祖先。中國這麼大,共同祖先究竟是誰,實在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話題。漢民族無明確的宗教信仰可言,但其他很多民族還是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是否祭祖當然是根據各自的需要。

    其次不文明的表現是,現在的祭祖行為,其內容非常單調,其形式則非常“老土”,有的甚至非常野蠻。由於祭祖的內容少,所以才不得不搞出一些花樣繁多的形式來將這個節日渲染一番。燒紙錢、放鞭炮,金屋銀山、小姐丫鬟,全部貢上墳頭,有的還要敲鑼打鼓,舉辦法事或者道場,弄出很大的聲響。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的清明節,細雨紛飛,杜鵑花開,家家戶戶跑上跑下,從一個墳頭串到其他的墳頭,看起來還真有些熱鬧。但現在,我覺得這種行為不免荒唐。主要的原因是,各人跪拜的都是自己的祖先。這跟華人“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恰好暗合。它說明,漢文化薰陶下的華人沒有共同的信仰,缺少“社會共同體”的精神。即使有同一個村莊“公祭”共同祖先的行為,但絕大部分都是基於“同姓”的,是所謂的“家族宗法倫理”的表現,還沒有上升到“社會”的層次,體現的“文明”是不成熟的。

    另外,由於清明節的祭祀行為是基於“同姓”的,因此,不同姓氏的家族之間,乃至不同家庭單位之間,在這一天,由於祭祀的形式和物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身份、地位上的對比關係。這種對比關係讓人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很不平等的。有的透過這個節日顯擺了“光宗耀祖”的目的,有的則心灰意冷,覺得“祖上無光”。本人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因此非常清楚,在一個“熟人社會”之中,這種心理對比是非常微妙的事情,它容易導致人們之間的彼此怨恨。

    其實,華人並非是真的多麼尊敬自己的祖先,而是透過祭祀祖先的這個行為本身來顯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能力和地位。而且,在祭祀中的禱告,並非在淨化心靈,而主要是祈求更多的物質上的利益。所以,現在的清明節僅僅只有一個節日的外表和形式。過清明節的人在這個形式之下,可能淡忘了自己的祖先們原本是生活在一起的。他們沒有意識到,所謂的“祖先”,其實是共同的,是一個生活共同體下彼此關聯的先人,就像我們現在活著的人一樣,本來就不應該區別得那麼清楚。也就是說,我們在內心信仰上應該是彼此平等的,同時,我們可能透過信念和信仰等建立一個社會共同體,而不是分別和差異得那麼厲害,只能以“同姓”作為一個狹隘的信仰圈子。

    另外,華人的清明節是一個製造英雄的節日。想想死人秦檜和岳飛在人間的不同命運,我們就知道了。我們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但掃的都是教科書上的英雄,而不是真正的祖先,祖先被過濾掉了,剩下的部分是“國家”的,而不是“民間”的。試想,抗日戰爭中的無數亡靈,有多少被重視和祭奠呢?祖先無論“對”、“錯”,“功臣”還是“罪人”,都是先人,都值得後代共同緬懷。這才是我們對待傳統的正確態度,否則,就是破壞傳統。

    如果清明節還是最早的形態“寒食節”,那麼這個節日就具備了“社會共同體”的意味,而且是一個心靈的共同體,它較之物質形態的清明節,更有社會整合的價值。這一點,可以透過世界上的幾大宗教反映出來。人們透過宗教,置自身於同一個信仰之下,無論何人何物,何等地位、身價,在這裡都獲得了平等,以及同樣的關懷。儘管宗教也不免受到世俗的毀損,但至少能夠反應出人類在心靈上的共同點。

    因此,我還是堅持一個老觀點,節日除了公共的中秋、春節、國慶等大範圍的節日外,應該儘可能實現地方自治,讓它們真正迴歸到民族和傳統之中去,賦予其信仰共同體的涵義。清明節是一個不應該法定的節日。或者謹慎地說,清明節的內容不應該是祭祖和掃墓,而且全國同一天。它和中秋、春節、端午等三個傳統節日不一樣,它們具有公共性。而清明節的統一和法定只能導致華人更加不具備公共精神,更加不重視祖先和傳統,更加製造身份的不平等和彼此間的關係緊張,甚至更加製造民間社會的分歧,因為它由於形式而導致了節日內容的異化和空洞化,特別是政府的“公祭”行為危害性更大。

  • 16 # 月滿大江流

    人類文化演化的高階形式是文明,文明的最高階演化形式是宗教,宗教要回答和解決的是生死的問題,也就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問題。

    有生死就有祭祀,有祭祀就要有儀式,有了儀式就有了宗教的核心內容。拿中國來說,沒有商朝的祭祀儀式,就不會產生甲骨文,沒有甲骨文,就不會有中國的文化,祭祀的儀式恰恰是文化的最重要傳承。

    國家層面要祭天、祭炎黃二帝,祭孔子,家族層面要祭祖廟、修族譜,個體家庭要祭先人父母,這代表一個家庭、家族、國家的傳承。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節日代表了一種共同的文化價值觀,祭祀在其中居於核心地位。

    例如春節核心內容是辭舊迎新的大祭祀,端午節是源於祭祀屈原而形成,清明節是源於祭祀介子推而形成,中秋節源於紀念嫦娥等等。

    因此,除非一個民族的文明消亡了,否則祭祀永遠也不會消失,但可能會改變一些形式,例如燒紙錢行為,隨著老人逝去,可能會慢慢減少。

  • 17 # 漁陽掛月

    傳統節日舉行各項活動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傳承,也是對華夏文化的傳播。舉行祭祀活動,是為了祭奠親人、緬懷先烈的主要方式。透過這種方式,喚起我們對歷史、對過去的回憶,更加呼喚當今社會應當繼承歷史、文化精華所在。我們不能忘記曾經走過的路,曾經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做出貢獻的英雄。同時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再認識、再修正的途徑。

  • 18 # 淡水河邊207

    幾千年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越來越少,我們做後代的不能再捨棄這些傳統和文化了。

    祭祀,是對先祖的崇敬和懷念,是對神祇的敬畏,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

    丟棄了祭祀,等於忘本。

    我甚至不太贊成取消燃放煙花爆竹,把這個傳統丟了,年味少了好多。

    沒有祖先和祖先所創造的燦爛文化,中華民族何以延續?中華文化何以源遠流長從未間斷?

    我們不但不能取消這些祭祀活動,而且要把傳統糅合進時代的元素,發揚光大,不但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很好地教育下一代。

  • 19 # 江山代有

    國內傳統節日一個不能少,相反還要為這次疫情和救火犧牲了消防員,把清明節或者前後幾天定為祭祀日,一定去掉所有洋節

  • 20 # 司馬公說歷史

    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取消,而且包括以下部分。

    1、取消春節和春運

    平時發足工資,按時放假上班,接父母進城,需要改變城鄉戶口、福利的規定。

    2、取消元宵節

    湯圓不利於健康,太甜了而且難消化,沒什麼吃的。建議取消。

    3、清明節

    清明節上墳人太多容易堵車、車禍,很危險。每年因為燒紙引發多少起森林大火,後果慘重。西昌3月31號大火死了19人可能就是有人縱火加上天氣乾燥。

    燒紙實在是浪費錢財,沒有意義,容易引發大火,汙染空氣,浪費紙張,砍伐森林,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不利。很多上墳燒紙的人生前不好好孝敬老人,死了之後假惺惺地燒紙安慰自己,欺騙自己。

    4、情人節

    情人節是洋人過得節日,被商家利用炒作,女人不停買東西剁手失去了節日的意義。

    5、勞動節

    似乎已經取消了,不如平時放足假,給夠錢不然出去也是人看人,容易傳播疾病、車禍。

    6、重陽節

    已經失去了傳統節日的意味,演化為商家的節日,欺騙老人買保健品、買藥,沒有任何意義很好的習俗也失傳了。

    7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的古人是誰,為什麼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