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姚鳳君

    原先只知李白杜甫白居易,現在可就多了。李商隱,李清照,蘇試,韓愈,王安石,司馬光,辛棄疾,我勸天公重抖擻不居一格降人才的作者(我一時想不起他的名字),等等所有留下名篇佳句的人我都喜歡。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 2 # 隔壁老劉講歷史

    實話實說我最喜歡的是劉備,劉皇叔。

    首先說下為什麼我喜歡劉備:可能是受演義影響太大,尤其是新三國。三國演義裡的劉備,重情重義,為人仁慈,胸懷大志,性格堅毅,能屈能伸,愛國愛民。就是我當時最喜歡的人物。

    後面知道演義很多故事是虛構的,但仍不影響我對他的喜愛,火燒博望坡,三顧茅廬,敗走新野,聯吳抗曹,進軍巴蜀,夷陵之戰,等等事蹟,有勝有敗,受盡曲折,但不變的是一顆興復漢室的心。

    劉備從一個織蓆販履之徒到三分天下,你可以說他運氣好,你可以說是諸葛亮,關羽等人的功勞,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能讓諸葛亮俯首稱臣,能讓關羽這等傲人心服口服的人會是一個唯唯諾諾,只會哭的大耳賊嗎?

  • 3 # 天地玄黃日月盈

    其實我們讀歷史學歷史要懂得欣賞歷史。

    作為一個漢族人最應該感激的應該就是隋文帝楊堅了。隋文帝於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並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當年五胡十六國對漢族的打壓是空前絕後的,都後期中原漢人人口可能只剩下1000萬不到了,很多政權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如果沒有一位漢人來統一天下讓漢名族能修養生息。那麼漢人可能真的就亡了。

  • 4 # 正墨客

    我喜歡的這位古人英雄氣概、氣宇軒昂、重情重義。

    又有多少人瞭解他的英雄事蹟,而且還是刻骨銘心的。更有很多人崇拜他。

    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關羽。

    關羽: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溫酒斬華雄,誅文丑斬顏良,生擒龐德,單刀赴會在三國中難逢敵手,義釋華容道更是千古佳話,可惜被呂蒙暗算,敗走了麥城。使驚世兵器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他的兵器也是全三國裡面最重的。終年56歲更被後人供奉膜拜。

  • 5 # 鄉村曉鴻哥

    我喜歡的古人有很多,比方說博學多才的南唐後主李煜,在詩畫方面造詣極深。還有李清照的詩詞。多少悽美的故事。讀完她們的詩作彷彿自己進入了她們的生活狀態。

    獨愛李清照的,雖然她的人生很淒涼。但是才女子那種精神狀態值得學習。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書香門第,早年生活優裕。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從事學術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滿。

    她的詞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很多都寫悠閒生活,愛情生活自然美景。韻調優美,也充分說明其前期的幸福指數。後期就比較寫實 憂傷,悲情人生。懷鄉憶舊,悲切之情。晚年的悽慘生活。不管怎麼樣的人生,但是她的才華讓我折服!我們來看看她的詩句。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讓人心靈產生共鳴,心靈深處的碰撞,這就是一代詩人給後人留下的精神財富,還有很多經典的詩句在此不依依列舉出來。

    李清照是我最敬佩的古人之一,其詩句優美讓我折服。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也是數一數二的人物。可以這麼說她可以代表宋代那個時代的文人,那個時代的標籤人物。

  • 6 # 甲申十七年

    陳淑慎,是南陳宣帝陳頊的第十六子,後主陳叔寶的弟弟,封岳陽王。

    南陳處在隋朝一統江山的時刻,在歷來的文獻裡就是作為楊堅和楊廣的背景出現的。對他們的理解就是陳叔寶的荒淫與無道。

    589年隋朝進攻南陳,陳叔寶的各種弟弟紛紛投降,南下的隋朝元帥楊素勢如破竹,一切都代表著正義的一方去戰勝邪惡的一方。

    然而在湘州陳叔慎處,17歲的陳淑慎認為不能白吃百姓俸祿,於是詐降楊素,殺掉了楊素部將龐暉,這一仗隋軍死亡了數千人,是整個徵陳戰役中最大的損失。

    一個17歲的少年,並沒有更多的歷史記載,出生於混亂的陳國皇族,能夠認為自己不能白吃百姓的俸祿,在不可能中用奇謀讓自己死得其所。讓後世多少士大夫感到汗顏。

  • 7 # 小小逍遙人

    泱泱華夏五千載,多少英雄留其名!在這滾滾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人使你敬佩無比,惺惺相惜。而我所喜愛的人物,則是智謀無雙的諸葛軍師----諸葛亮。

    他在政治上,秉承廉政奉公的理念,使蜀國官員為官節儉,力戒豪奢,贏早了一個廉政時代;在立法上,他認為“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於是堅持立法公開,依法治國,公平公正,與法正、李嚴等人共同編撰法典《蜀科》,明確法令。

    在經濟上,諸葛亮主張因地制宜,注重興修水利,大力發展生產力,為蜀國數次北伐戰爭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他在漢中所設計、修建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歷經數千年,至今仍然還在延用。

    軍事上更不必多說,他以“治軍以名,以信為本”為治軍思想,跟隨劉備征戰數十載,先後歷經火燒新野、計取荊州、赤壁之戰、西區川蜀、平定南蠻、用兵南中、五伐北魏等諸多戰役,為蜀漢的建立付出了無數心血,立下了汗馬功勞。更是在先主死後,盡心輔佐後主,守護川蜀一片安寧。

    最後,借用杜甫的一首詩詞,表達對諸葛軍師的敬仰。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8 # 老林愛影視

    在中國的思想界自古以來有四座豐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陽明,這裡來講講他的精彩人生。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的心學大師。他從出生就異於常人,他母親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他,還因為祖母夜夢仙人,乘雲而來,給他取名叫王雲。

    但是這孩子從生下來就不會說話,為此,家裡人很難過,結果他5歲那一年,家裡來了一個和尚,見到這孩子說,這孩子好啊,只是說破了。這句話令他的爺爺頓悟了。

    “雲”字不就有說的意思嗎?不就是道破天機——仙人乘雲而來了嗎?於是立即按照《論語》給王陽明改名為守仁,名字一改王守仁就會說話了,當然不是當時就說話兒,是逐漸學會說話了。這的確神異的不得了!

    從小王守仁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是狀元公,祖父的學識也很淵博,所以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條件很好。

    王陽明在私塾讀書的時候,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什麼?”大家都答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沒有讓老師滿意,而王陽明回答這個問題是衝口而出,作聖人是天下第一等的事情。這個境界令老師和後世的人們都驚掉下巴,但是這就是少年壯志呀!誰敢說人家做不到?這就是志向異於常人。

    王陽明不但這樣說而且身體力行的真幹,最著名的就是格物——在家裡格竹子,結果太用功生病了,這也促使他反思朱熹的思想,後來他又出遊邊塞,準備收復失地。除了讀書學習,他還主要學習兵法和武藝,目的是有一天要建功沙場,所以他射箭射得不錯。這是行為異於常人。

    參加科舉是他必然的人生道路。三次考試才中舉,到工部觀政,後來,得罪大太監劉瑾被打了四十廷杖,貶為龍場驛丞,就這樣,劉瑾還派人追殺他,他製造了一個投水自殺的假象才得以逃脫。這是智識異於常人。

    此時他父親也被劉瑾趕出北京調往南京任職,王陽明回家見了一次父親,他父親說既然朝廷有令你就赴任吧,於是王陽明到了當時的貴州龍場,明朝的時候那裡還是化外之地,瘴癘之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王陽明在這裡經歷了極端艱苦的生活,他親眼見到上任的小官吏死在路上,他帶人把死者掩埋了。

    當時沒有房子住,他住在一個石洞裡,睡在一口石頭棺材裡。但是當地的群眾並不歧視他,幫助他們蓋房子,建宿舍,這令王陽明很感動,他把這稱為“良知”,王陽明新學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少數民族內心和我們一樣都有良知,這種良知發揮出來就是很大的能量,可以照亮我們的人生,照亮世界甚至宇宙。於是他繼續反思自己為學為官為人的整個歷程,終於有一天,他在石棺裡思索,夜色濃重,四野寂靜,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聽不見,但是王陽明的內心世界正經歷一場電閃雷鳴、嶽撼山崩的激烈鬥爭。

    突然之間王陽明大喝一聲,剎那間,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濃重的夜幕,照徹山河萬朵,王陽明終於悟到了心學的真諦,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這是面對困難時的態度異於常人。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成就了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掌握了這樣一種強大思想武器,於是在為人處世中無往而不勝。先是在貴州龍場講學,影響很大。貶謫期滿出任廬陵知縣,劉瑾倒臺之後被召入京,兵部尚書王瓊對王陽明非常欽佩,推薦他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地。

    這一去就引出一段平定江西匪患的故事,接著又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四十三天平定醞釀十幾年的叛亂,而王陽明手下都是七拼八湊的軍隊。這是處理危機異於常人。

    他在平定江西匪患和朱宸濠叛亂的過程中,不但用兵法,而且還是用心理戰,深入細緻的分析對手的心理動向,採取堅決有效的措施打擊對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比如和朱宸濠決戰時立起一面白旗“寧王已擒,我軍不得縱殺”,這造成叛軍混亂而致大敗。第二天王陽明就抓住了朱宸濠。

    最後王陽明病逝於回家的路上,離家只有最後一段水路了,他卻再也支撐不下去了,臨死留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八個字遺言。

    他的心學影響巨大,曾國藩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蔣一生崇拜王陽明,敗逃臺灣後將臺灣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日本海軍元帥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有一塊腰牌上刻著“一生伏首拜陽明”。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的一生最精彩的莫過於落難後刻苦自強,實現龍場悟道的偉大飛躍,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在挫折和失落中要堅強要堅持。

  • 9 # 縱橫史君

    他的功績可比西漢張騫,而且比張騫更具軍事才能,此人在星光璀璨的宋朝顯得有些暗淡,不為常人所知,但他所建立的功業足以彪炳史冊。在北宋的軍事力量相較於遼和西夏並不佔優的情況下,他調查獻策並主動請纓,幫助北宋在西北邊疆開疆拓土,解除了西夏對中原腹地的威脅,此人名叫王韶

    王韶科舉入仕後,苦於才華無法施展而辭官遊歷西北地區。宋神宗即位後力圖進取,任用王安石為相,實施變法,在國家財政狀況得到改善後,著手籌備對西夏用兵,以雪邊關之恥。

    宋神宗

    1068年,王韶來到開封,在上疏神宗皇帝的平戎策中指出,要取西夏當先收服位於西夏南部的河湟地區(今甘肅中南部,青海東部地區)。該地區在土蕃政權瓦解後,四分五裂,處於不同部族的控制之下。此地若被西夏控制,將直接威脅關中、四川地區;若朝廷恩威並施,將其收服,將對西夏形成東南兩面包夾之勢。

    王安石

    宋神宗隨即派王韶赴西北展開活動。王韶在成功招撫岷州(今甘肅岷縣)的吐蕃部族後,積極開展墾荒組織與內地的貿易活動,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受到了各部族的歡迎。積蓄了足夠力量後,王韶繼續向西推進,招撫武勝後朝廷改為熙州(今甘肅臨洮縣),之後以河州(今甘肅臨夏市為中心),與吐蕃首領木徵展開激烈爭奪。最終,王韶憑藉卓越的軍事能力和膽魄打敗了木徵,收復了宕、疊、洮、岷、河、熙六州,拓地兩千裡,形成了對西夏的戰略包圍。之後,北宋設隴右都護府,使得疆域向更西擴充套件。在這一點上,王韶的功業可以和西漢張騫相媲美。

    從王韶在西北建立的功業來看,可謂生逢其時。他受到了當政者的賞識和信任,在邊疆大施拳腳,憑藉功勳,七年內王韶升任樞密副使,成為北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

  • 10 # 柒七走丟了

    有人喜歡南宋豪放派的蘇軾、有人喜歡憂國憂民的陸游、有人喜歡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有人喜歡嚮往田園生活的孟浩然和愛國豪情的屈原……而我喜歡被稱為“詩仙”的李白。

    李白 ,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我們有堅定的信念去懷念,尊敬,推崇李白。

    李白的性格既有灑脫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執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傷亦如影子一樣與歡樂相隨,詩人與社會的矛盾以及詩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滿歡樂、飄逸灑脫的詩篇中,夾雜著失望的悵惘、焦慮的痛苦與孤獨的感傷。

    喜歡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

    喜歡他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絕不放棄 突破艱險實現理想的信念.

    喜歡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與汪倫之間那深厚的友誼.

    李白不畏強權,才華絕世。少年時觀奇書、遊神仙、好劍術,文武雙全。

    我欣賞李白才華,李白的勇氣,李白的豪邁,李白的如此種種。最重要的,是欣賞李白的樂觀豁達和絢麗多彩的人生斗酒詩百篇,不平凡的一生,讓我對他深深崇拜。

  • 11 # 曉偉的生活

    司馬遷

    司馬遷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寫了一部《史記》。《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這本著作既客觀又有文采,用了司馬遷大半輩子的時間,其中的艱辛是我們不曾知道的。

    司馬遷出生在一個文官家庭,他的爺爺、父親都跟文官有一定的關係。父親是漢朝的一個太史官,所以司馬遷的父親對他的教育是非超好的。

    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能誦讀古文經典,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家裡讓他到江淮一帶見識見識。這一見讓他見得多,聽得廣,讓他受到很大啟發。

    他的父親臨終前有個願望:自周代開代以來再到孔子寫《春秋》,這中間幾百年有很多的歷史。然後孔子寫《春秋》一直到魯哀公獲麟這個事情發生以後,孔子就沒有在寫了,因為戰事連連很多的史書消失了。他的父親希望司馬遷能夠把這段歷史續寫下來。

    父親離開三年後,司馬遷就做了太史官。做了太史官他就有條件,把他所有能夠看到、能夠收集到那些材料全部收集起來,進行全面的整理。這些為他開始寫《史記》奠定了基礎。

    一寫就是十四年,其中艱苦只有司馬遷自己知道。在寫到第十年的時候,司馬遷遇到災禍,這個災禍而是為別人說話因禍上身。當時漢朝有一位李陵,這是歷史有名的一個人。李陵當時率兵跟匈奴作戰,因為彈盡糧絕被迫投降。投降本身就不好皇帝就不高興,所以司馬遷就跟皇帝說“李陵不是真投降,肯定有原因的,是一種假投降”。司馬遷就是說了這樣一個意思的話,結果被人挑撥。最終李陵全家被殺,司馬遷因為為李陵說話受到牽連。

    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最後選擇了一個極其恥辱的“宮刑”,投入大牢。在坐牢的時候,一直再堅持寫《史記》。可以說沒有司馬遷忍辱負重就沒有《史記》。

  • 12 # 枯藤老樹文明史

    大家好,我是枯藤老樹,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最喜歡的古人是誰?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答案和理由。

    我最喜歡的古人是玄奘。

    我喜歡他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堅持。我喜歡他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喜歡他追求真理毫不退縮的勇氣。我喜歡他獨行天下視死如歸的悲壯。

    玄奘,本名陳禕,洛州緱氏人,今河南洛陽偃師市。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 13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在歷史長河中,出現過無數的英雄豪傑與仁人志士,他們的事蹟如同一顆顆劃過夜空的璀璨流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崇敬與遐想,成為我們心目中所努力想要效仿的榜樣,我就介紹一位大家從小耳熟能詳的人物“聞雞起舞”和“中流擊楫”典故的主人公——祖逖。

    祖逖,東晉名將,字士稚,范陽遒縣人。他出身北方大族,性格豪爽,才能出眾,年輕時,曾在司州做主簿,與另一位主簿劉琨成了好朋友。二人年齡相仿,志趣相投,常常同塌而眠,有天夜裡,祖逖被雞鳴聲吵醒,索性把劉琨也叫起來,一起舞劍,從此之後二人形成習慣,聽到雞叫聲就起床舞劍,切磋武藝,立志為國家出力,這就是“聞雞起舞”典故的由來。

    在當時,正值東晉建國初期,國力虛弱,外夷入侵,以長安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被匈奴人所佔據,祖逖就把趕走匈奴,收復中原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無奈朝廷對比並不積極,只給予了他很少的物質,但他並未灰心喪氣,而是打出旗號、招兵買馬,號召百姓踴躍參軍,積極準備北伐收復失地,終於在他的努力下,成功組成了一支隊伍。在橫渡長江時,他手拿船槳,在船舷邊上用力拍打,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若不能掃平中原,恢復實地,絕不再過這條大江!”他那激昂的聲調和豪邁的氣概,使將士們深受感動,群情激奮,紛紛表示誓死追隨祖逖,收復中原,這就是“中流擊楫”典故的由來。

    後來,他憑藉自己的一腔報國熱忱與膽識謀略,經過艱苦的鬥爭,終於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但可惜因功高蓋主而受到皇帝和權臣的無端猜忌,重重阻撓,壯志未酬,加之聽聞好友劉琨遇害的訊息,氣病交加,最終含恨而亡,終年56歲。

    雖然祖逖沒能完成自己恢復中原的夙願,但他那“聞雞起舞”的毅力和“中流擊楫”的豪邁,一直被千古傳誦,本人也對他的英雄氣概感到由衷地欽佩與折服,因此把他的事蹟拿出來說一說。

  • 14 # 山青河003

    我最喜歡的一位古人是鬼谷子,因為鬼谷子聰明絕頂,他的成就照耀著後世,令人敬佩。

    首先鬼谷子是一位低調神秘的人,開始你可能並沒有聽說過這個人,但是你一定聽說過龐涓、孫臏、蘇秦、張儀、白起、李牧、毛遂等,這些春秋戰國時叱吒風雲的人物,這些出相入將、呼風喚雨響噹噹的人物都有一位共同的老師,那就是鬼谷子。

    鬼谷子,名王詡,戰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常年在深山老林裡靜修打坐,深知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

    鬼谷子有一本著作名叫《鬼谷子》,是一本關於謀略學的鉅著,這本書集中闡述了心裡揣摩、演說技巧、政治謀略、軍事外交的深層理論,滲透了鬼谷子一生的智慧精華,成為現在社會經營公關、馳騁職場的處世法寶。

    鬼谷子所教授的縱橫之策,在春秋戰國時期輝煌一時,具有一怒則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的威力,同時鬼谷子的縱橫之術,透過精湛的遊說技巧,翻雲覆雨,促進了戰國後期秦國的大統一,加速了社會進步的步伐。

    而鬼谷子本人呢,相傳他有隱形藏體之術,有渾天移地之法,還會脫胎換骨,超脫生死,能撒豆為兵,斬草為馬。《錄異記》中記載,就連秦始皇都有求於鬼谷先生,向他討求長生不老之草。

    鬼谷子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傳說他是真仙,所以歷數代而不老。

    因此本人非常佩服鬼谷子,尤其是他的這一點,如果真能把鬼谷先生這一套學透徹了,不說能學會一些奇門遁甲之術,最起碼能變的年輕了,這難道不是很多人心之嚮往嗎?

  • 15 # 秉燭獨樹

    要說我最喜歡的古人,莫過於博望侯張騫。軍事家,探險家,旅行家,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他打通的。不僅有著卓越的外交和軍事指揮才能,更是有著拳拳愛國之心。 想罷那個時代的人,對世界都有種探索的慾望和征服的理念,但是付之於行動的,真正萬古留名的,黃口孺子可以脫口而出的,恐怕只有張騫了。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每個身在大漢的子民,對那位雄韜武略的漢武大帝充滿敬服。每個人都緊緊圍繞在漢周圍。想罷,那樣的大環境出現李廣,陳湯,冠軍侯也不為奇怪。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匈奴就被扣押下來,匈奴深知他前往西邊,是為了聯合大月氏對付匈奴,所以採取軟禁,利誘,威逼,但他深知自己的任務的艱鉅性和重要性,在他身上不僅有漢武帝的殷切囑託,更是大漢北邊的無數百姓的生命。這種慘絕人寰的折磨長達十年之久,前129年,趁匈奴不備,張騫逃亡出來,歷經千難萬阻終於回國,歷時十三年,出行時的100多人,回來的時只有兩人。

    沉穩大氣,沉著冷靜,堅韌不拔,心胸開闊

    一個人的心智和能力決定他可以跨上多高的平臺,做成多大的事。想來張騫就是能成大事者,世事加在他身上的苦難,被他當作上升的墊腳石。單憑他被匈奴俘虜,囚禁十年之久,絲毫不為所動。始終心向大漢,想著完成漢武帝的任務。

    豐功偉績

    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抗擊匈奴,大將軍衛青出兵塞北,橫掃西域諸國,揚大漢天威。

    1992年9月15日,中國郵政發行的《敦煌壁畫》郵票第四組第四枚“唐·出使西域”,反映的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臨行時漢武帝送別的場景。2017年9月20日,中國郵政《張騫》特種郵票公開發行。郵票採用中國傳統工筆繪畫的表現手法,以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為背景,體現了張騫“鑿空”西域、開闢絲路的卓越功績.

  • 16 # 浮光掠影史海波瀾

    我最喜歡的古人是唐朝的賀知章:詩人、書法家,另外還有稱號是酒仙、詩狂、賀監,因他曾任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

    為什麼喜歡他呢,我們先來看看他的生平:

    賀知章生於公元659年,大唐貞觀之治後的第十年,正是國泰民安的時候,老家是越州(今浙江)的一個殷實家庭,從小衣食無憂,知禮懂事,勤於讀書,參加科考後,一舉高中,是浙江有記錄以來的第一個狀元,被授國子四門博士,後遷太常博士,又被舉薦入仕途,為禮部侍郎,後調任太子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85歲時告老還鄉,皇帝贈詩,太子李享(即後來的唐肅宗)更是持學生之禮,率文武百官送行,這份殊榮,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只此一人,活了86歲,744年去世,是唐朝詩人中最長壽的。

    童年幸福,狀元及第,中年趕上"開元盛世"(712一741),大唐因"安史之亂"(755一763)走向衰落時,賀知章已不在人世,善始善終,橫貫盛唐,福壽雙全。

    以上就是喜歡他的理由之一:一生順遂,功成名就,開掛的人生惹人羨慕

    理由之二:詩詞的成就極高

    小學語文課本里新穎獨特清新的古詩《詠柳》,就是他的作品。

    年老回到老家後,仍不失童心,詩詞簡潔輕快:

    《回鄉偶書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故鄉呀,早已物是人非,沒有改變的,是久違的鄉音,而自己呢,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活脫脫一個老頑童形象,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理由之三:書法成就,自成一家

    賀知章善草隸,是大唐有名的書法家。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畫聖吳道子曾向他學過書法。他的書法往往表現在飲酒微醉之後縱筆如飛,一氣呵成。

    理由之四:生性曠達、古道熱腸

    常言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賀知章就是李白的伯樂。

    李白是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但他沒參加科舉考試,他被唐玄宗任命為翰林待詔,有機會為大唐盛世錦上添花,為楊貴妃書寫流傳後世、代表大唐榮耀的《清平樂》三首,就來自於賀知章的推薦。

    這還有個“金龜換酒”的故事:天寶元年,李白來到長安,孤身一人,在道觀遊覽偶遇賀知章,賀知章很早讀過李白的詩,很是欣賞,就親切地攀談起來,讀了李白的新作《蜀道難》,驚訝地說“看來你就是天上的詩仙下凡啊”,天色已是黃昏,賀知章邀請李白去飲酒,在酒店坐下,才想起沒帶錢,就毫不遲疑解下隨身帶的金飾龜袋作為酒錢,這可是皇家按級別賜予官員的配飾,後來賀知章向唐玄宗推薦了李白。

    賀知章去世,李白回憶起這一幕,記憶猶新,寫下《對酒憶賀監》: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今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中。

    情真意切地表達了兩人感人至深的友誼。

    這樣的賀知章你也喜歡嗎?

  • 17 # 翰林手繪裝飾

    我最喜歡的古人是

    三國裡面的趙雲趙子龍

    人長得帥,英俊瀟灑,對朋友對兄弟對領導

    忠心耿耿,肝膽相照。

    上了戰場,以大無畏的忘我精神出生入死

    長坂坡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明明自己可以老早就脫身,不被追殺,遠離死亡。但是,領導交代的事還沒有完成

    如果這樣做就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

    所以殺了個七進七出。縱然是粉身碎骨,只求問心無愧。

    趙子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喜歡他的忠厚誠實,英勇無畏,舍小我保全域性的胸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幾年沒看過電視劇了,無聊的很,哪位帥哥美女介紹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