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朝文DMU
-
2 # 甲申十七年
宋徽宗的最大決策失誤就是左右搖擺。
對燕京。要不就戰,統一思想,派真正能打的人出征;要不就不戰,一兵都不出,做好防禦和花錢贖買的決心。
就怕他想歷史上那樣,先說要戰,又遲遲不出兵,靠忽悠女真人,讓對方認為宋國缺乏誠意。之後又想一兵不出納降遼國餘部,反被殘遼打的大敗,讓女真人看出外強中乾的本質。至於最後想花錢贖買燕京,則更是什麼都不剩的姿態了,如同嬰兒抱金,徒惹女真人覬覦之心,更是取禍之道。
-
3 # 資料襄
宋徽宗是一位很有藝術才華的君主,知名漢學家伊沛霞女士在她的《宋徽宗》中說:徽宗“是造詣很深的詩人、畫家與書法家,他熱衷於修建寺觀與園林,是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品及文物收藏家,也是知識淵博的音樂、詩歌與道教的贊助人。在支援藝術的範圍、對藝術領域的關注及投入的時間上,世界歷史上少有君主能與他相提並論”。然而,宋徽宗絕對不是一名合格的帝皇,他當皇帝是一敗塗地的。
作為君主的宋徽宗,他的問題出在哪裡?
首先,問題出在“御筆行事”上。所謂“御筆行事”,即皇帝以手詔的方式直接下達命令。按宋朝制度,皇帝的詔命必須經給事中稽核,由宰相副署、釋出,才具有合法的法律效力,繞過程式直接頒發的君主手詔,是不合法的,通常也會受抵制。但宋徽宗與蔡京為避免他們的決策在走程式時被否決,大興手詔,“事無鉅細,皆託御筆而行”,破壞了成法。不但如此,宋徽宗還規定手詔不容反駁、滯留,“如或以常法沮格不行,以大不恭論”,延誤兩天執行手詔,即可能會受到“流三千里”的嚴厲懲罰。
因此,宋徽宗時代御筆盛行,“三省有司奉行不暇,雖有違戾法憲、前後重複,不敢執奏”。詔命的出臺與執行,“三省無所幹預”,“給捨不得繳,臺諫不得言,綱紀壞矣”。“綱紀壞矣”是宋人的誇大其詞嗎?不是。除了宋徽宗,沒有哪一個宋朝皇帝敢如此明目張膽地宣稱御筆高於常法,違者有刑。
宋徽宗的第二個問題是生活奢靡,揮霍無度。有一個細節可以顯示宋徽宗私生活之奢靡無度:“宣(和)、政(和)盛時,宮中以河陽花蠟燭無香為恨,遂用龍涎、沈腦屑灌蠟燭,列兩行,數百枝,焰明而香郁,鈞天之所無也”。到了南宋紹興年間,被擄的韋太后回到杭州,宋高宗事母極孝,在韋太后壽辰之日,“用宣政故事,然僅列十數炬”。但韋太后視若無睹,高宗問母親:“燭頗愜聖意否?”韋太后說:“你爹爹每夜常設數百枝,諸人閣分亦然。”意思是,就這幾支蠟燭,比你爹爹那時差遠了。宋高宗悄悄跟皇后說:“如何比得爹爹富貴?”
本來,按宋朝制度,皇室的日常用度是受外廷約束的,比如內廷要造一個“熏籠”(點燃燻料驅趕蚊蟲的器物),不過數十文錢,但按宋代的“條貫”(法律),須經過政府層層審批,為什麼要這麼複雜?宋朝的立法者認為,這樣才可以防止“後代子孫若非理製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
但宋太祖擔心的“非理製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問題,在宋徽宗時代開始出現了。當時“蔡京當國,專以‘豐亨豫大’之說,蠱惑上心;動引周官‘惟王不會’為詞,遂至取民無藝”。 蔡京當國說,天子的用度不必會計、審計,想花多少錢就花多少錢,這就是“惟王不會”的意思。但“惟王不會”的觀念是不合宋朝主流觀念的,因為宋人認為,天子的用度必須接受制度的約束,比如朱熹主張:“凡飲食、酒漿、衣服、次舍、器用、財賄與夫宦官、宮妾之政,無一不領於冢宰。使其左右前後,一動一靜,無不制以有司之法,而無纖芥之隙、瞬息之頃,得以隱其毫髮之私。
-
4 # 心繫清歡
宋徽宗 公元1082年~公元1135年,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間,重用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支援朝政,大肆搜刮民財,本人又荒淫無度,不顧民間百姓疾苦,金兵南下攻宋,擅位宋欽宗,後與其子一同被俘北上。
眾所周知,遼朝是由契丹族所建立的,實行的是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且在唐朝太宗年間就曾歸順中原王朝,其民族善於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對周邊民族也多采取和平相處之策,而遠居遼東的女真人生活條件惡劣,保持了自己本民族特性,往往對自己周邊的國家實行的就是吞併戰爭。遼朝,北宋被金國所滅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問題。
而聯金滅遼源於遼人馬植夜謁童貫獻滅遼之策,以此收復被遼朝割佔的燕雲十六州,宋徽宗因而派人北上遼東與女真結盟,共同夾擊契丹,但由於宋軍腐敗,履攻不下幽州,最後金朝統治者見宋朝如此不堪,便有了滅宋的想法,可以說北宋完全就是咎由自取,同時也說明宋朝統治者的昏聵無能。
-
5 # 博勤董老師
我個人認為,宋徽宗最大的決策失誤就是從“聯金滅遼”開始的,直接導致了金滅遼及北宋這一歷史結果。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宋徽宗其人和當時北宋、遼、金的情況和這一歷史事件:
宋徽宗趙佶,作為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別號“道教皇帝”、“昏德公”。尊道教,醫、算、書、畫俱精,尤其書法成就最高,創立了“瘦金體”。其雖才情最高、藝能最多,但確是歷史上最昏庸的皇帝之一。
其先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由唐入宋,到了他這一代,經濟空前繁榮,但因為從建朝開始就有“重文輕武”的政策,他當時又重用蔡京為相,腐敗無能,再加上宋江、方臘等起義,本身就已危機重重。
遼國當時佔領了燕雲十六州,和北宋的大戰持續了很長時間。宋真宗時,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之後,遼宋議和,遼撤軍,北宋給遼歲幣(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此後很長時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而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的女真族受遼的控制和壓迫,直至十一世紀才有完顏部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
下面我簡單說說“聯金抗遼”事件起末:
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鄭允中、童貫使遼,遼人馬植獻滅遼之策,後上書給宋徽宗,獻計宋派遣使臣從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屬山東)渡海到遼東與女真結盟,共滅遼朝,可以奪取五代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深受徽宗賞識,後宋金數次互派遣使,雙方議定夾攻遼朝,遼燕京(今北京一帶)由宋軍攻取,金軍進攻遼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等地,遼亡後燕雲地區歸宋朝,宋將原納給遼朝的歲幣轉給金朝,史稱“海上之盟”。
但是,由於宋軍腐敗,缺乏戰鬥力,數十萬大軍兩次攻打遼南京(燕京),均被遼守軍打敗,遼南京還是由金攻破,遼滅。
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金方將燕京及所屬九州中的西部六州歸宋。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東北作奴隸,宋所得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處”殘破不堪的一座空城。五月,金已許將朔(今屬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縣)三州先歸宋,還沒有來得及執行,就因金太祖病死而中止。後來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約的。當時主將宗翰、宗望都反對割山西地與宋,太宗還說:“是違先帝之命也,其速與之。但是最終養虎為患,這時金已經比北宋強大了很多。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已經不滿足的金大舉南下,攻佔了汴京。宋欽宗遣使臣何到金營請和,不允。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底, 北宋滅亡。
-
6 # 奉旨瞎溜達
要說起宋徽宗,歷史評價他“諸事皆能”。他精通書法、繪畫、詩詞、建築,茶道等等。他品味非凡,他喜歡一種天青色的汝瓷,在宋徽宗之後,再也沒有生產出來過,直到現在,這樣的汝瓷,全世界收藏不到70件,件件是天價,珍稀無比。
可這位諸事皆能的人,唯一不能的就是治國。但要說他最大的決策失誤那就是與金人簽訂《海上盟約》,而且在過程中總是反覆搖擺不定,這就惹怒了金人。
這海上盟約本是趙良駟提出來的,宋徽宗之所以對這個決策動心,還是因為那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本來呢,這個決策按理說是沒有問題的,金人和宋人一起攻打遼國,然後燕雲十六州歸還給宋,其他的土地歸金所有。這樣一來,如果成功,那麼有可能燕雲十六州會歸屬到宋國。但有個問題就是,金的軍事實力過強,宋朝太弱。加上宋徽宗中間的幾次讓人迷惑的操作也加速了他的悲慘結局。
一、在與金人簽訂的盟約中,宋徽宗在關鍵的地理位置上寫錯了一個字。他在信中寫道:“宋金兩國打敗遼國,燕京一帶就歸還我大宋。”要知道,燕雲包括兩部分:西部以雲中為中心的地區,東部以燕京為中心的地區。雖然後來趙良駟又千里迢迢趕過去說寫錯了,可引起了金人不滿,不過最後還是約定:明年一起攻打遼國。
二、就在金人準備攻打遼國之際,宋徽宗又有點反悔了,因為宋遼之間簽訂的《檀淵之盟》畢竟已經有百年了,他怕到時候萬一沒打敗遼國,遼國回頭又會去找他們麻煩。可哪知金人所向披靡,遼國節節敗退,眼看就要亡了,宋國才急急派兵趕去支援。支援就算了,誰知,這遼國不是金人的對手,可對付這宋國竟是綽綽有餘,宋國被打得騎虎難下,最後只能去請金人來支援,這就讓金人看到宋國的實力實在太弱。
三、在遼國被滅後,看到天祚帝四處逃亡,宋徽宗就心軟了,於是給天祚帝寫了一封招降書。
書中寫道:“若來中國,當以皇兄之禮相待,位燕、越二王之上,賜第千間、女樂三百人,極所以奉養。”
大概意思就說:你要是投奔我中原大宋,朕會像對待皇兄一樣對待你,你比我的兩個兄弟燕王和越王地位都高,我會賜給你一千間房子、三百個樂工,保你衣食無憂。
最後這天祚帝在逃往宋國的過程中,被金人給抓住了,這封信也就被金人看到了。
宋金兩國之間立過盟約,兩國絕不可招降納叛,宋徽宗竟然親自招降遼國皇帝。金國本來就想滅遼之後再一舉滅宋,而這封密詔,正好給了金國一個理由。很快,金國整頓軍馬,以宋背盟為名,開始瘋狂攻打大宋。後來就發生了靖康之難。
也許有人會說,沒有那《海上盟約》,宋國與遼國邊境就會相安無事。可金人看出來你們的軟弱了。再看看宋國在遼國戰場上的慘狀,金國都把遼國打得幾乎快亡了,這宋人一過去就被遼國給鉗制住了,這麼弱的軍事實力,還要去各種踐踏盟約,這樣的結局就是他自己作出來的。總之,他是一個投錯了胎的藝術皇帝家。
-
7 # 文史學徒夢九霄
談到宋徽宗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他的昏庸無能,甚至覺得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就是宋徽宗,包括茅盾文學獎作品《金甌缺》對宋徽宗的評價也不是很高,但是個人認為宋徽宗並不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昏君,而且有所作為,宋徽宗在位期間最大的決策失誤就是得罪了儒家士大夫,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終結黨爭,得罪舊黨
1.王安石變法留下的坑
宋徽宗一上臺的時候面臨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新黨舊黨之爭,兩黨之爭的源頭就要從王安石變法說起,變法是宋徽宗的老爹宋神宗和王安石一塊搞的,支援王安石變法的叫做新黨,反對的叫做舊黨,這場變法之初本來有個共識,就是無論以後哪黨上臺都不能搞打擊報復。
結果宋神宗死了之後兒子宋哲宗上臺,因為年齡下,成了太后垂簾聽政,結果太后比較欣賞司馬光,司馬光是典型的舊黨,一上臺就把新黨全趕走了,等到太后也死了,宋哲宗親政了,一看好傢伙舊黨以前老圍著太后轉,我就要用新黨,結果新黨得勢就對舊黨又開始打擊報復。
可惜宋哲宗也是短命,24歲就沒了,這下宋徽宗上臺了,這時候兩黨之爭已經白熱化,甚至都有些影響政府的正常運轉了。
2.任命蔡京為相,徹底翻臉舊黨
宋徽宗本來想找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兩黨和平共處,平息這種內鬥,結果舊黨根本不買賬,甚至還理直氣壯教育宋徽宗:“你是和我們這些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又不是和老百姓”言下之意就是沒有我們這些人,你的皇位坐不穩。
這下可氣壞了宋徽宗,相比新黨比較聽話,還更懂行政事務,因為當時的宰相還是舊黨的人,結果宋徽宗一生氣下定決心不和舊黨玩了,把宰相就給換了,換的誰?蔡京!蔡京這個人是新黨的代表,但是也並不是如歷史小說裡面說的完全的奸臣形象,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尤其在理財這方面尤其擅長。
在宋徽宗的支援下,蔡京長期擔任宰相,狠狠打擊了舊黨,也狠狠打擊了舊黨的理念,“程朱理學”這點才是宋徽宗沒想到的,也是他決策失誤最致命的一點。
二、沒能擺脫束縛,最後一人背鍋
1.藝術成就背後的政治秘密
宋徽宗在歷史上也是有名的才子,放在現在就是藝術家,給後人的印象是治國理政不行,但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沉迷這些所謂的藝術背後其實有著宋徽宗自己的小算盤。
他已經和這些儒家士大夫翻臉了,雖然明面上還要互相配合,但是皇權在手,肯定不想任人擺佈,處處受制,於是仔細尋找就會發現宋徽宗所有藝術追求的背後都有著道教的影子,宋徽宗終其一生其實都在想利用道教的影響弱化儒家士大夫對政權的影響,包括他修建園林造成的“花石綱”事件,甚至全國各地統一修建“崇寧觀”背後都是這個目的。
2.最終被儒家士大夫矇蔽了雙眼
在儒家士大夫眼裡,治國就應該明理,雖然宋徽宗不喜歡舊黨這些儒家士大夫,但是這些思想還是或多或少影響了宋徽宗,最典型的就是“海上之盟”,單純的相信靠一個結盟,把遼滅了就能平分土地,這就是典型的書呆子思想了。
宋徽宗終其一生也沒有去過邊疆看看那些士兵,也沒有認真的調研過軍事,甚至沒有去過真正意義上的軍隊,這些都是因為儒家士大夫的影響造成的,最終一個天天和一堆儒家士大夫爭論理論的皇帝,徹底忘記了老祖宗趙匡胤怎麼拿到兵權的了,忘了只有兵權才是王道的道理,和兒子一起被金國俘虜,也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了。
總結:宋徽宗的一生其實算是豐富多彩,也想有所作為,但是因為黨爭事件,最大的決策失誤就是徹底得罪了儒家士大夫,在整個執政期間都在承受著儒家思想帶來的壓力,而自己也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沒有真正的重視軍事的發展,最終自己一人背鍋,落了個千古罵名的下場。
-
8 # 趣史雜談說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宋徽宗的一生,是昏聵的一生,他自幼喜好丹青筆墨,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深厚的興趣,還創造了“瘦金體”,倒是在這些方面頗有建樹,但對治國理政,簡直就是一塌糊塗!其在位二十六年,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年零二個月,他的統治是腐朽不堪的,如果非要說決策上有什麼失誤,個人覺得他最大的失誤在於啟用了蔡京,以及與蔡京同黨的“六賊”。
1100年正月,年僅二十五歲的宋哲宗病死,可是他膝下無子,選來選去,只有哲宗的次弟端王趙佶合適,也算是瘸子裡面選將軍,當然這也是向太后的意思。
左相章惇就說端王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唉,這個左相對端王趙佶的評價一語成讖!當時,如果向太后能聽進左相章惇的話,歷史真的要重寫了,但歷史就是歷史,誰也改變不了。
咱們再來說說蔡京是怎麼入了徽宗趙佶的“法眼”的。當時,蔡京由大名(今天河北大名東)知府調任翰林學士承旨,然後經鄧洵武推薦他為宰相,執政溫益也是極力推舉,就這樣,宋徽宗決定起用蔡京。
乍看起來,蔡京的啟用沒有那麼複雜,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正所謂:人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用無緣無故的恨。各位看官,此事並不簡單!
蔡京是個徹頭徹尾的政治投機分子。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他蔡京就是個激進的改革派,雷厲風行,精明能幹。但是當王安石被保守派排擠罷了相,司馬光作為保守派代重返權力中心時,立刻廢除新法,蔡京一變臉,馬上投靠了司馬光。司馬光要求在五日之內廢除免役法,恢復差役法,同樣是雷厲風行,蔡京在五日內率先完成了開封府落實。這讓司馬光很是開心。
司馬光對他人說:“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表揚蔡京)
再來說一下他與童貫的交往。童貫是主持明金局的宦官,與當時受到排擠閒居的蔡京同在揚州。童貫是為徽宗收集古玩字畫,蔡京又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他畢竟是有名的書法大家,蔡京就透過童貫不斷進奉自己的作品。為了進一步拉攏關係,還贈送給其他宦官、宮妃等能用得到的人。有童貫的極力推薦,徽宗身邊人也都挺他,靠近徽宗的關係疏通好了。
以上這兩件事足以看出,蔡京在政治投機上是多麼出色!
蔡京父子曾誘導徽宗要盡情享樂,說:“人主當以四海為家,太平為娛,歲月能幾何,豈可獨自勞苦。”
還告訴徽宗說:“今泉幣所積贏五千萬,和足以廣樂,富足以備禮。”
在蔡京被徽宗啟用為宰相後,便真正開始了禍國殃民的為官之路。再加上童貫、梁師成、李彥、王黼、朱勔共稱為“六賊”。他們不僅掠奪百姓田產,還公然賣官鬻爵,搞得朝廷烏煙瘴氣,民不聊生,使得宋朝的統治出現了巨大的危機。
宋徽宗趙佶最大的失誤就是啟用了蔡京,以及對以蔡京為首的童貫、梁師成、李彥、王黼、朱勔“六賊”的信任,任他們胡作非為,禍國殃民,加速宋王朝滅亡的速度。
-
9 # 煒哥的天空
宋徽宗最大的決策失誤就是制定的聯金滅遼的國策,和遼國輕開戰端,和遼國開戰有幾大弊端。
第一,背信棄義撕毀盟約,在政治上站到低點,道義上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形象。
第二,沒有正確評估自己的實力,打不過遼國還極大損耗了自己的國防力量。
第三,遼國基本已經漢化了,有問題大家可以好好溝通,而金軍是不會跟你坐下來談話的。
第四,引金軍入中原地區直接導致了北宋滅亡自己被俘。
-
10 # 雪峰居士
宋徽宗最大的決策失誤是什麼?按照正常的想法來說,這就得看宋徽宗在位期間得為政舉措啦。那麼宋徽宗在位期間的為政舉措是什麼?總體來說宋徽宗趙佶當皇帝時期就幹了兩件事,一是同意啟用新法、二是同意聯金擊遼。因此,要找他最大決策失誤好像就只能從這兩件事找。沒辦法,實在是他當皇帝這麼些年,就只幹了這兩件事。
誠然,一朝天子一朝臣。遠的不說,就說宋太宗趙光義登基以後,任用的禁軍統帥如傅潛、王超、柴禹錫、趙鎔、張遜、楊守一及弭德超等多為庸碌之徒,臨陣懼戰;但好歹這些人都還是專業出身,作為趙光義親信上位那是必然的,縱然沒有本事但皇帝放心,在處理專業事務方面也不會出大錯。
那麼宋徽宗趙佶呢?因為自己喜歡字畫,就同樣選擇了字畫成就較高的蔡京為相;因為喜歡蹴鞠,那麼久提拔蹴鞠踢得好高俅;童貫乃一宦官,就是因為其搜刮書畫文玩得力,而被委以掌握軍權(國之重器啊);……
誠然,你宋徽宗任用親信為官沒錯,這是很現實的做法。可是,你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和擅長選拔親信官員啊?你擅長書畫、喜好文玩、喜好蹴鞠,你就認為這些方面做得好的人就能夠做大官、掌國事啊?因此,宋徽宗不是在做皇帝,而是在玩過家家!玩物喪志,如此是也。當然,他也沒什麼志,談不上喪志。不過是生在帝王家因運氣而當上皇帝罷了!
回覆列表
宋徽宗最大的決策失誤是聯金滅遼戰略,導致北宋三年時間由興盛到滅亡
郭建龍在《汴京之圍》描述了北宋從盛世到滅亡的三年。其間,北宋由強到弱,由興盛到滅亡,其間有很多教訓可以吸取。
首先,宋徽宗犯了戰略上的錯誤。宋徽宗1100年2月即位,1125年年底金兵大舉進犯時傳位給宋欽宗。當時,契丹人建立的遼國逐漸衰落,女真人完顏阿骨打的勢力逐漸崛起。完顏阿骨打1115年稱帝,國號大金。對遼國的戰役中,金軍勢如破竹,頻頻奏凱;而遼軍屢戰屢敗,士氣低沉。
此時,宦官童貫掌握了北宋的軍事大權,他在做監軍時,幫助宋軍在西北打了幾次勝仗。宋徽宗和他的大臣們一直對於燕雲十六州落於遼國之手心有不甘。於是聯絡完顏阿骨打結盟,一起進攻遼國。
應該說,聯金滅遼這一巨大的戰略失誤,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宋金遼三國中,金國軍事實力最強,遼國次之,北宋再次之。此時的局面,與三國時代頗為相似。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上冊是坐山觀虎鬥,讓金遼相爭,發展壯大自己軍事實力,以圖漁翁得利。中策是聯合遼國抗擊勢頭正猛的金國,以圖保全自己。但北宋採取的卻是下策:聯金抗遼。
這一重大的戰略失誤,導致了及其嚴重的後果。在雙方對遼國的進攻中,金兵攻無不克,而宋軍則在遼軍面前不堪一擊。遼國降宋的郭藥師攻入燕京後得而復失,童貫等人只得請求金兵攻佔燕京。結果,為了收復燕京,不得不忍受今人的不斷加碼的敲詐勒索,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在此過程中,讓金兵看穿了宋軍的無能和不堪一擊。
其次,考慮不周,心存僥倖。宋徽宗君臣一廂情願,只想著收復燕雲十六州,完全沒有考慮到聯金滅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變化,沒有做好最壞的打算,並組織強大的防禦體系。可以想見,無論是金國消滅遼國,還是遼國擊敗金國,對於孱弱的北宋而言,勝出者都是強大的敵人,都必須嚴加防範。
第三,宋徽宗君臣不知己不知彼,輕啟戰事,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以軍事實力而論,宋朝軍隊戰鬥力極差,與遼國軍作戰歷來都是敗多勝少,而女真軍隊的實力猶在遼軍之上。可以說,宋徽宗君臣是以最弱的軍事實力,奢望謀求最有利的後果。無論是宋徽宗的個人才幹,還是北宋軍隊的實力,都不足以支援他與金、遼發動戰爭,收回燕雲十六州的雄心。在絕對優勢的軍事實力面前,只能“徽宗妙計安天下,賠了金錢又折兵”。前朝對北方民族作戰敗多勝少,“澶淵之盟”的經歷並沒有讓宋徽宗及其君臣在軍事實力上形成清醒的認知,相反,趙佶雄心勃勃,企圖完成先輩皇帝沒有實現的心願。
第四,北宋缺乏一以貫之的外交戰略,在戰與和兩端搖擺。北宋君臣在外交上沒有原則,也沒有長遠的外交考量,在戰與和之間反覆無常,明智軍事實力不如金軍,但又要謀取更多的利益,背棄與金國簽署的盟約。最後授金國以稟,喪失了主動性。更重要的是,這些行動沒有為自己構築防禦體系贏得喘息的時間。
第五,在軍事上用人疑人,富有經驗的軍事將領种師道飽受掣肘,缺乏必要的權力和基本的作戰資源,如最基本的糧草等等。這使得他們在作戰中無法自主,縛手縛腳,極其被動。
憑藉軍事力量上的優勢,金軍對北宋敲骨吸髓,不僅榨乾了北宋首都汴京的金銀,而且擄掠了幾千名婦女到北方,宋欽宗被廢黜,和宋徽宗一起成為俘虜,被押到北方。從至高無上的皇帝,到失去自由的囚徒,箇中滋味,惟其自知。
趙佶不是一個好皇帝,在個人品行上極其不堪。他不惜民力,揮霍財產的作為,與他的祖宗宋太祖有著天壤之別。作為一個傑出的書畫家,趙佶的藝術造詣之高,不僅在當時少有人及,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並不多見。正是因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趙佶的窮奢極侈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他品味高雅,琴棋書畫無一不通。他是一個建築園林專家,大局建設亭臺樓閣,讓各地進獻花草樹木,奇峰怪石,魚蟲鳥獸。1122年,為了將一塊高15米,重約30噸的太湖石從太湖運至汴梁(開封),他委任朱勔專門負責此事。朱勔動用了整個國家的人力和物力:造大船,用數千名民富拉縴,無法透過時拆橋樑,拆城市的水門,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用幾個月時間才完成任務。這塊太湖石被放到趙佶建造的皇家園林艮(gèn)嶽內,趙佶為之命名“昭功敷慶神運石”,並封之為“盤固侯”。朱勔也加官晉爵,被封為寧遠軍節度使、醴泉觀使。趙佶的奢侈,無疑給北宋的財政制造了巨大難題。正因為善於為皇帝理財,蔡京才得到了重用。他透過發行紙質的交子和鹽引,讓宋徽宗獲得了大量收入,卻給民間製造了劇烈的通貨膨脹。《汴京之圍》(324頁)顯示,趙佶每五到七天必須用一個處女,幸一次進一階。到他退位時,遣散的宮女竟然有6000人之多。皇帝的後宮,人們歷來用“三千佳麗”作比。而趙佶的驕奢淫逸,大大超出了平民的想象力。
在藝術上,宋徽宗可謂大家;在政治和軍事上,他幾乎就是一個弱智。然而,在古代的君主制下,缺乏政治才能的趙佶偏偏成為了皇帝,整個北宋天下莫不受到趙佶決策的影響。趙佶的戰略失誤導致了北宋的滅亡,自取其辱自不待言。但是,那些無辜犧牲的平民,還有那些被金兵帶到北方,死於路途以及活著受辱的女子,他們遭遇的痛苦,難道不都是宋徽宗造成的嗎?《汴京之圍》271頁顯示,金兵勒索汴京婦女帶回北方經過南燻門,有女子對著北宋的大臣大罵:“爾等任朝廷大臣官吏,作壞國家至此,今日卻令我輩塞金人意,爾等來何面目!”大臣們不敢搭話,避頭不敢看這些女人。
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趙佶作為失勢者的悲慘遭遇令人同情,從政治人物的責任來說,宋徽宗卻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即便他有蓋世才華,極高的藝術鑑賞力,對文人士大夫很寬容,那也不能掩蓋他昏君的本質。《汴京之圍》帶給讀者的思考,還有很多很多。